扩招对我国城乡教育平等的影响研究——基于大学教育回报率与大学入学机会的视角
扩招以来高校毕业生就业观研究综述与前瞻

扩招以来高校毕业生就业观研究综述与前瞻作者:钟秋明刘克利来源:《大学教育科学》2015年第04期摘要:高校扩招以来,毕业生就业观问题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毕业生就业观的概念与结构、高校毕业生就业观现状与特点、高校毕业生就业观的影响因素、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对就业的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观的教育与引导等五个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也存在理论研究不深入、研究范式创新不足等问题。
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我们应进一步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观的形成机理、差异性、测量技术、引导体系等问题的研究。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观;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717(2015)04-0032-05收稿日期:2015-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传播模式创新研究”(13CKS042);湖南省教科规划2014年度大中专学生就业创业研究课题“湖南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研究”(XJK014AJC008)。
作者简介:钟秋明(1974-),男,湖南永州人,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湖南省教育厅就业指导中心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就业指导、教育管理研究。
我国高校1999年大规模扩招以来,毕业生就业观受到广泛关注,学界围绕这一主题开展了大量研究。
本文根据中国知网文献,全面梳理了相关研究,并提出需要进一步探讨的相关前瞻性问题。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观的概念与结构高校毕业生就业观是一个复杂的观念系统。
学界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观的概念、内涵及结构进行了研究,但并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在概念的名称使用上尚无严格规范,就业观、职业观、择业观、职业价值观等含义相近或相关联的概念存在交叉使用的现象,在主体对象上也没有明确细分大学生与高校毕业生。
1.关于就业观的概念。
现有研究一般把就业观界定为对就业总的看法、态度、评价、倾向等。
就业观是对就业目的、意义、方式、空间等方面的根本看法和态度[1];是对所选单位的性质、所在地、社会知名度、经济状况以及自身工资福利待遇、发展前景等方面的认识和综合评价[2]。
我国基础教育入学机会不均等问题及其对策

学号:**********哈尔滨师范大学学士学位论文题目我国基础教育入学机会不均等问题及其对策研究学生袁芳芳指导教师王凤秋教授年级2003级专业教育学系别教育系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学士学位论文题目我国基础教育入学机会不均等问题及其对策研究学生袁芳芳指导教师王凤秋教授年级 2003级专业教育学系别教育系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哈尔滨师范大学2007年5月我国基础教育入学机会不均等问题及其对策研究袁芳芳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体制进一步成熟,教育需求的大幅度扩展与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加剧,教育不平等问题为社会所关注。
由于教育系统内外的原因,我国现阶段基础教育还存在教育不平等问题。
教育不平等作为教育民主获得原则之一,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对这个问题不予重视或处理不当,将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
本文旨在分析我国基础教育入学机会不均等问题,并对这种现象提出了自己观点和解决方法。
关键词:基础教育教育平等入学机会均等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科教兴国”已成为我国的国策。
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是立国之本,国家保障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全社会应当关心和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
教育又是实现发展和平目标的一个重要工具。
因此,教育不平等问题更应受到我们的重视。
1995年9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一章第9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公民不分民族、种族、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第五章第三十六条规定:“受教育者在入学、升学、就业等方面依法享有平等权利。
”[1]然而,在法律条文中所确定的教育平等并不意味着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人人都受同样的教育。
事实上,教育权利平等的理想并未在现实中实现。
教育平等是教育民主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主要包括教育权利和教育机会均等,是实现教育民主化的一个基本前提。
很长一段时间,教育不平等主要表现为受教育权利的不平等,教育平等观具体化为教育机会均等的概念,主要是在二战以后。
约翰特鲁比读书笔记(七

约翰特鲁比读书笔记(七内容整理:本章论述高等教育借以存在的哲学基础,提出以认识论为基础和以政治权威基础的两派主要的高等教育哲学。
前者以闲逸的好奇精神追求知识,强调探讨深奥的实际知识是学术事业不证自明的目的。
或者强调对深奥知识的探讨不仅出于闲逸的好奇,而且还因为它对国家有着深远影响。
就美国高等教育史的演进而言,这两种交替占据统治地位,但仍有矛盾之处,在于探讨高深学问的认识论方法,想方设法摆脱价值影响,而政治论方法则考虑论值影响。
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两者可相互促进,结合的基础是实用主义价值观。
精彩句段,1.凡是需要人们进行理智分析,鉴别,参阐述或关注的地方,那里就会有大学。
2.高深学问忠实于真理,不仅要求绝对忠实于客观事实,而且要尽力做到理论简洁,解释有力,概念文雅,逻辑严密。
(高深学问的要求)3.大学作为知识的生产者,批发商和零售商,是摆脱不了服务职能的。
4.如果大学拥有大量的为社会服务的知识,但是缺乏把这些知识用于实践的决心和责任感,那么公众就会认为大学是无用的。
5.否认客观性客观存在会造成前后割裂,互相矛盾的局面,因为这样有碍于我们区别历史杜撰和历史事实。
6.专业学院通过利用大学其他部分的研究指导自己的实验,而研究则可通过在实践中的验证更加充实自己的成果(教育理论与实践是地位平等相辅相成的)7.专业对于个案的重视是宝贵的财产而不是债务(每一个实践,经验都是财产,应得到重视)8.大学的存在时间超过了任何形式的政府,任何传统、法律的变革和科学思想,因为它们满足了人们永恒需要。
在人类的种种创造中,没有任何东西比大学更经受得住漫长的吞没一切的得历程的考验。
阅读感想:对于高等教育哲学,要保持一定的独立自由地位,但也不可完全脱离社会,整个教育系统都是与社会、政治息息相关的,高等教育虽一直强调扩大自主权,但也不能完全自主,作为高等教育哲学亦是如此,对于高等教育哲学,我认为不必做出非此即彼的选择,真理虽有了价值方面的后果,学术仍可忠于真理,忠于价值自由,因真理本身的讨论对象并非泛,其实有关具体的真理,可对真理的进行实践的后果不归研究者,研究者只是将真理展示,由其他懂得落实的人来实践。
市场调查报告---高校实行扩招政策对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影响

高校实行扩招政策对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影响目录一、执行摘要 (1)(一)背景 (1)(二)调研目的 (2)(三)调研方法简述 (3)(四)重要结果概述 (3)二、调研方法和程序 (4)三、调查数据分析和调查结果 (12)四、结论和意见 (15)五、报告局限性 (18)(一)抽样误差 (18)(二)调研费用限制 (19)(三)时间限制 (19)(四)测量偏差 (19)六、附件 (19)一、执行摘要(一)背景由于大学生的人力资本存量得益于政府、社会、家庭、个人的长期人力资本投资,大学生人力资源的赋闲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也积聚了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对当前建设和谐社会极为不利。
大学生就业难,而且一年比一年难,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有多个方面,比如国际分工和经济危机的双重影响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高校扩招政策的影响等。
其中高校扩招政策对于大学生就业问题有着直接而显著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1.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就业竞争增大。
客观来说,高校扩招政策很明显达到了其本身经济目标,但也给高等教育带来一系列问题。
当 2003年第一批扩招的大学生踏入社会后,就业问题所带来的压力就空前强大了。
高校录取的学生多了,每年高校毕业的学生也就增多,每年都以 60~70 万人的速度增加。
虽然随着经济的增长,劳动力市场需求有所增多,但是需求的增长速度还是相对慢于供给的增长速度。
未来几年,每年的应届大学毕业生还是会不断增加,随着基数的增大,即使是每年的就业率都只有 17.7%每年未能就业的应届大学毕业生还是不断地增大,就业竞争还是不断地增大,形势不容乐观。
2.高校教育质量下降,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下降。
扩招政策给高等教育带来多方面的问题。
首先是师资力量。
从教师数量上看,一个合格的本科院校师生比应在1:16 左右,这既是国际通行惯例,同时也是教育部的要求。
但我国的实际情况是不少本科院校的师生比在1:20左右,有的其至超过1:30,这些都基本源于近几年高校连续急剧扩招的结果。
辩论赛寒门难出贵子(5篇可选)

辩论赛寒门难出贵子(5篇可选)第一篇:辩论赛寒门难出贵子各位评委、对方辩友,大家晚上好。
开宗明义,概念先行。
所谓寒门,是指贫寒微贱的家庭。
贵子,是指有成就的人。
我方的观点是,当今社会,寒门再难出贵子。
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阐述我方观点。
首先,寒门子弟受到的教育质量更差。
富家子弟拥有比寒门弟子更加优秀的教育资源和更多的教育投资,在素质教育盛行之下,高考题目对寒门学生越来越不利;在竞争激烈的考试社会,小升初、补课、游学纷纷需用金钱堆砌。
在家庭清贫的学生家里,他们的父母通常因忙于生计,无法在教育上投入大量资金。
保送、加分、自招等高考政策进一步叠加了优越家庭的优势,例如,全国十三所外国语学校,每年最优秀的学生都可直接保送进入清华北大。
据来自北大招生办的信息,2010年北大在某省招收的70名文理科学生中,只有10人没有任何加分,其余60人则通过自主招生加分、政策性加分、保送的途径迈入北大。
而多为寒门子弟的农村学生在重点高校学生中所占的比率不断下跌,在重点高校,中产家庭、官员、公务员子女是城乡无业、失业人员子女的17倍。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几位本科生在清华2010级学生中做的抽样调查显示,农村生源占总人数的17%。
可那年的高考考场里,全国农村考生的比例是62%。
教育的薄弱会让寒门子弟在成才的道路上走得更艰难。
第二,寒门子弟拥有的人脉资源更少。
常言道“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是说,要想做成大事,必定要有做成大事的人脉网络和人脉支持系统。
在好莱坞也流行一句话:一个人能否成功,不在于你知道什么,而是在于你认识谁。
当今社会是人脉与金钱的社会,社会阶层间流动性小,优越家庭的孩子能够通过家庭、朋友,结识更多的成功人士,而寒门子弟的家庭多为工人、农民和普通职员,他们缺少这样的途径去结识那些对自己日后有帮助的人。
斯坦福研究中心发表的一份调查报告指出,一个人赚的钱,12.5%来自知识、87.5%来自关系。
人脉的缺失给寒门子弟本就不易的成才之路加上了重重障碍。
高校扩招利与弊辩论赛

高校扩招利与弊辩论赛正方:高校扩招利大于弊高校扩招利弊的评价标准是高校扩招所产生的影响是否有利于国家的长远发展。
下面从三方面论证我方观点:首先,高校扩招有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
正所谓“上下无才,国之大患也。
”持续快速的经济发展需要充足的人力资源储备,而高校扩招增加了人才的供给,使我国人力资源的结构趋于合理,增强了国际竞争力,从而促进了经济发展。
与此同时,扩招调动了办学的积极性,大大增加了高校教育投资,进而拉动经济增长。
所以说,高校扩招有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
其次,高校扩招有利于教育体制的完善。
高校扩招推动高等教育走向产业化之路,促使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有机协调,促进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
同时,扩招也是符合我国教育精英化走向教育平民化、大众化转变的需要。
所以说高校扩招有利于教育体制的完善。
再次,高校扩招有利于全民素质的提高。
扩招满足了人们对受教育的渴求,是“三个代表”伟大思想的一次重大实践,是“科教兴国”战略的要求,是实现迅速提升我国人力资源水平的需求,是实现教育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要求。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高校在扩招的同时,也伴随着部分地区在短时期因为教育经费与办学硬件,局部教育质量下降等问题的产生。
但是,高校扩招有利于经济的持续发展,教育事业的腾飞,全民素质的提高,显然其利处是主流,决定高校扩招的性质。
而其弊端是支流,是阻挡不了高校扩招有利于国家长远发展的。
许多家长和学生因扩招而打开理想之门,教育改变命运,实现社会了和谐。
所以,我方的观点是扩招利大于弊。
反方:高校扩招弊大于利我们判断高校扩招利弊的标准是看其是否有利于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我们承认高校扩招有一定的利处,但从现实情况看,这种高校扩招对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起阻碍作用。
所以弊大于利,其原因有三:第一,高校扩招的确可以圆许多的大学生的梦,但却导致了教育质量下降。
大学生整体水平下降。
高校扩招后,学生规模急剧膨胀,仅1999年到2001年3年就扩招了491万人,单北京高校就面临硬件设施不足,在基础教学和专业课教学方面教师短缺的情况,在这种条件下,教学质量、学生质量怎能得到保证?第二,从经济方面来看,大家津津乐道的是扩招每年带动30亿内需,推动了经济发展,而现实真的是这样吗?让我们来算一算,每增加一个大学生,国家要补贴一万人民币,这就需要国家每年增多100亿的财政支出,如此大的缺口难以弥补,这种扩招真的能够促进经济持续有效地发展下去吗?第三,从社会方面来看,今天中国的确出现了“人才缺口”的现象,许多人觉得培养大学生应该能够填补人才缺口。
我眼中的中国演讲稿

我眼中的中国演讲稿我眼中的中国演讲稿演讲稿是作为在特定的情境中供口语表达使用的文稿。
在快速变化和不断变革的新时代,我们使用上演讲稿的情况与日俱增,你所见过的演讲稿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我眼中的中国演讲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眼中的中国演讲稿1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六年级7班的李怀剑,今天我要跟大家说说我眼中的中国。
中国在我眼中有美好的一面,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先来看好的一面。
首先,我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我们国家有着五千年的历史,而且从未中断过,这为我们留下了非常丰富的文化积累,令每一个华夏子孙引以为骄傲。
其次,我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
中国有着960万千米的土地,南到北纬4°左右的曾母暗沙,北到北纬50多度的黑龙江,东西则横跨了60多个经度。
如此广袤的土地为我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矿产、水、森林等资源,还造就了许多美景与世界奇观,这是其它国家所不具备的。
第三,中国人口众多。
中国有着13.8亿人口,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可以解决很多需要人手才能完成的大工程之类的问题。
大家都知道,世界上有一些国家比如加拿大就因为人手不够而无法应对10月份的森林火灾,不得不向世界求救,中国就支援了很多人前往。
人口众多,这是很多国家所不具备的。
第四,中国的科技也很发达。
古代的中国人就开始研究科学,并发明了很多其它国家还没有的东西。
现在,“神舟”号飞船、“天宫一号”空间站、“蛟龙号”潜水艇等高科技令全球瞩目。
中国还有27500千米的高铁,让我们的出行变得方便快捷。
以前从北京到上海需要26个小时,但现在坐高铁只需要大约5小时。
中国还有超级计算机,它能帮我们准确预报天气,减少自然灾害会带来的损失。
科技发达,这是很多其它国家所不具备的。
第五,中国的经济也很发达。
GDP据全球第二。
大约40年前,我爸爸那一代人经常吃不饱饭,而且饭都是树皮树叶,而现在我们不仅吃得饱,而且追求高质量饮食。
试论高校收费对教育公平的积极影响

试论高校收费对教育公平的积极影响张 燕(沙市大学,湖北沙市434000)摘 要:有关高校收费的争议颇多,但从扩大教育规模,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实行成本分担、体现教育公平原则、让利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投入等角度看,教育收费对于促进教育公平有着特定的积极意义。
因为,教育收费扩张了教育公平的价值,与免费教育比较,体现了教育公平的合理性。
关键词:高校收费;教育公平;积极影响中图分类号:G40-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890(2008)02-0049-04收稿日期3作者简介(6),女,湖北沙市人,就职于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大学,助理研究员。
自1997年高校招生并轨到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告别了由国家承担全部费用的免费教育阶段,高校收费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从而引发了人们对于教育公平问题的争议。
从正面的角度看,教育收费对教育机会均等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国家财力有限的情况下,一定的高等教育投资就可以为更多的人提供上大学的机会。
高校收取一定学费,可使高等教育经费供给量有所增加,从而使高等教育的社会群体扩大。
在收入分配的结构上,教育较高的人,拥有较多人力资本,而可以获得较高的经济收入。
当然,从现实微观角度考虑,高等教育有可能造成教育机会不平等,表现为教育收费对那些低收入家庭以及偏远地区的学生是一种沉重负担。
一、我国高校收费的产生基础高校收费涉及两个概念,一个是高校,本文探讨的主要是高等教育阶段的学校,包括处于政府(中央或地方政府)公有与出资、管理、监督之下的高等阶段教育以上的学历教育;另一个是收费,即由教育机构向受教育者收取的费用,这些费用主要指学费,以及住宿费、书本费、提供辅助性服务和销售物品的收费。
20世纪60~70年代,由于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世界各国都投入了相当多的资源发展本国的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由此获得了非常迅速的发展。
然而,高等教育扩展政策的成功实施,也使各国政府逐渐认识到,世界上没有一个政府的财政预算能够满足其公民对高等教育的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8-一、引言改革开放以来,在教育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政府、社会以及学术界把注意力逐渐转向教育公平,尤其是教育的城乡公平方面;党的十九大指出,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推进教育公平。
一些研究指出重点大学自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农村学生的比例呈下降趋势,如果考虑到全国人口构成比例,这种差异就更加显著。
a 从1999年开始我国高校迅速扩大招生规模,高等教育从“精英阶段”走向“大众阶段”,虽然大学扩招的本意并不在于解决教育公平问题,但作为改革开放以来最重要的教育决策之一,扩招对教育公平的影响引起了广泛关注。
这种以政府为主导的突然性政策,也为学术界研究我国教育扩张与教育不平等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很好的自然实验机会。
多数已有文献研究认为,扩招后城乡间的教育不平等上升,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阶层差距呈现扩大*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我国农村居民非农劳动供给特异性及其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研究”(71473159)、上海市教育科学项目“高校扩招对促进我国城乡教育公平的影响研究”(B14013)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常进雄,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上海财经大学数理经济学重点实验室教授;阮天成,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常大伟,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上海,200433)。
a 杜瑞军:《从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分配标准透视教育公平问题———对新中国50 年普通高校招生政策的历史回顾》,《高等教育研究》2007年第4期。
2018年第7期扩招对我国城乡教育平等的影响研究——基于大学教育回报率与大学入学机会的视角*常进雄 阮天成 常大伟[摘 要] 利用CHNS 数据库考察1993—2011年之间高校扩招对大学教育收益率和大学入学机会影响的城乡差异发现:(1)扩招前城乡居民适龄人口的大学入学率差异很大,扩招后两者的绝对差异还在增加,但是相对差异则在缩小,这是由于扩招后农村居民在大学入学率和教育年限的增长速度要快于城镇居民。
进一步分析还表明,大学扩招对城乡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上大学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
(2)从大学教育回报率及其城乡差异来看,扩招由于适应了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的需要,大学教育回报率持续上升,这是一个正确的决策。
同时,扩招后城乡居民在大学教育方面的差距还体现在大学教育质量方面,在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后,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分配的重点将从能否享有机会转为享有什么样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上。
因此,要促进城乡之间在大学教育质量方面的平等,限制中央部属院校招生的本地化倾向以及继续实施重点高校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都是有助于促进城乡之间更好实现教育平等的政策。
[关键词] 扩招 教育平等 教育回报率 入学机会〔中图分类号〕F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0-7326(2018)07-0078-09经济学 管理学趋势(李春玲,2010;吴愈晓,2013)。
ab但是也有不少研究得出不同的看法和结论,如杨舸和王广州(2011)c利用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实证发现阶层间高等教育机会不均等趋于下降。
杨奇明和林坚(2014)d考察了教育扩张前后中国县域教育机会不均等的演化模式,发现整体教育机会不均等有所缓解。
还有一些文献考察了扩招对教育收益率以及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吴要武和赵泉,2010;e 常进雄、项俊夫,2013f)。
总体上看,这些文献丰富了我们对高校扩招和教育平等的认识,但也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第一,尚未有专门文献讨论扩招对城乡大学教育差距和平等的研究,虽然有一些文献触及这一主题,但是并未深入探讨。
第二,现有的文献主要研究不同阶层或者城乡居民入学机会的差异,并探讨制度变迁以及市场转型与这种教育差异之间的存在的关系,但这种教育上的不平等理应反映在教育回报率的差异上,并进而影响城乡居民的教育决策,目前还鲜见这方面的研究。
第三,目前文献采用的数据都比较早,多数是2005年之前的,由于距离扩招时间比较短,因此难以很好观察到扩招所带来的效果。
大学入学机会和教育回报率是衡量城乡居民教育平等的重要指标,因此本文利用CHNS数据,考察1993—2011年我国城乡大学入学机会和教育回报率的变化,并着重分析扩招所带来的影响。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一)数据来源本文数据来源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和中国疾病控制中心的家庭营养与健康调查数据库(CHNS,China Health and Nutrition Survey)。
该数据库是在辽宁、黑龙江等9个省区进行调查的数据,调查时间为1989、1991、1993、1997、2000、2004、2006、2009和2011年。
该项调查采用了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每个调查年度共调查的农村住户和城镇住户达到4000个左右,涉及的家庭成员有13000多个。
由于CHNS数据从1993年开始统计关于居民户籍的信息,所以相应变量统计从1993年开始。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并借鉴杨晓青(2003)、g隗斌贤(2001)h等关于高等教育入学率的计算方法,将受教育程度为大专或大学毕业以上的归纳为高等教育,将18—23岁人口选取为适龄人口。
对于样本户籍确认问题,采用样本个体16岁时的户口信息。
虽然按标准学制,高中入学年龄应是15岁,但是16岁还在读初中的比例仍然不小,采用16岁户口信息既能覆盖在正常学制读高中的个体,也能覆盖16岁仍在读初中群体,会比较全面。
(二)研究方法对教育收益率的估计,本文采用含义明确且计算相对简单的明赛(Mincer)工资方程。
(1)Wage为个人工资;Edu为教育年限;Exp为工作经验,工作经验的计算方式为=年龄-教育年限-6。
从式(1)中得到教育收益被称为毛收益率,包括了教育对个人收入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两个部分,其中直接效应为教育的纯收益。
对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不区分是假定劳动力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即教育收益率在不同地区、行业、所有制企业等之间是无差别的。
为了比较城乡户籍居民大学教育回报率的差异,本文加入了户籍与教育回报率的交叉项。
同时,考虑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完全竞争性假设难以成立,为此a李春玲:《高等教育扩张与教育机会不平等——高校扩招的平等化效应考查》,《社会学研究》2010年第3期。
b吴愈晓:《中国城乡居民的教育机会不平等及其演变(1978—2008)》,《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第3期。
c杨舸、王广州:《户内人口匹配数据的误用与改进——兼与〈高等教育扩张与教育机会平等〉一文商榷》,《社会学研究》2011年第3期。
d杨奇明、林坚:《教育扩张是否足以实现教育公平?——兼论20世纪末高等教育改革对教育公平的影响》,《管理世界》2014年第8期。
e吴要武、赵泉:《高校扩招与大学毕业生就业》,《经济研究》2010年第9期。
f常进雄、项俊夫:《扩招对大学毕业生工资及教育收益率的影响研究》,《中国人口科学》2013年第3期。
g杨晓青:《如何计算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中国高等教育》2003年第10期。
h隗斌贤:《对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统计问题的探讨》,《统计研究》2001年第6期。
-79--80-我们在方程中加入一些相关控制变量。
(2)在式(2)中的HR 为户籍, X 为控制变量,主要是控制劳动力市场分割对教育收益率的影响,从现有研究文献来看,这些变化对工资及教育收益率有显著影响(尹志超、甘梨,2009),a 这些控制变量主要是:第一,所有制,分为国有和非国有,国有单位包括政府机关、国有事业单位和研究所、国有企业,其他算非国有单位;第二,户籍,分为城镇户籍和农村户籍;第三,性别、婚姻和地区变量。
对式(1)和式(2),通常的估计方法是OLS 方法,如果样本分布是随机的情况下,利用OLS 方法估计可以得到一致的结果。
然而,如果劳动者的选择并不是随机的,比如劳动者在地区、行业或者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的选择存在着偏向性,那么OLS 方法得到的结果就是非一致性的,因此需要采用其他方法,比如控制偏向性选择的Heckman 样本选择模型就可以得到一致的估计结果。
具体到本文所讨论的问题来说,因为对某个高中生在高中毕业之后是否选择上大学并不是随机的,而是可能存在着偏向性选择,即能力比较强、比较聪明的学生在高中毕业之后选择上大学的可能性更大,也就是说大学毕业生的工资比高中毕业生更高,并不完全是因为多接受了更多的教育年限,还可能是因为上大学的人更聪明、能力更强。
在解决选择可能产生的内生性问题方面,学术界一般用Heckman 样本选择模型来研究此类问题(Heckman, 1976;b尹志超、甘梨,2009)。
三、扩招对城乡居民大学教育回报率的影响从图1可看出,1993年对于具有大学学历的城乡劳动者而言,两者工资几乎相等,但是随后差距逐渐增大,到2011年,具有大学学历的城镇户籍劳动者的小时工资达到14.74元,而农村户籍劳动者的小时为10.81元。
本文用Heckman 样本选择模型对明赛工资方程进行估计,为了更好观察大学教育回报率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同时也为了更好分析大学扩招对教育回报率的影响,本文逐年估计了大学回报率,详细见表1所示。
第一,在第二阶段的估计中,除了1994年的方程之外,λ系数在1%水平下显著,这说明样本中存在选择性偏差,即某个高中生在高中毕业之后是否选择上大学并不是随机的,而是可能存在着偏向性选择:能力比较强、比较聪明的学生在高中毕业之后选择上大学的可能性更大,而选择不上大学则可能是那些能力比较弱、学习能力不强的学生,他们更多选择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寻找工作。
在这种情况下采用Heckman 样本选择模型来分析这一问题是恰当的。
第二,从教育回报率来看,扩招前的1993年和1997年,教育回报率分别为4.12%和5.73%;扩招后教育回报率逐渐上升到2011年的9.80%,说明高校毕业生的教育收益率总体趋势不断上升,并未受到扩招的负面影响。
一些文献也指出(吴要武、赵泉,2010),高校扩招的主要影响是给大学新毕业生的就业带来困难,但是大学毕业生与高中毕业生之间仍然存在显著的收入差距,“上大学”仍然是一个获利丰厚的人力资本投资。
这和本文的研究结果比较一致,我们认为尽管大学扩招速度很快,但是与此a 尹志超、甘梨:《公共部门和非公共部门工资差异的实证研究》,《经济研究》2009年第4期b Heckman J. J.,“The Common Structure of Statiscal Models of Trucation, Sampal Selection, and Limited Dependent Variables and a Simple Estimator for Such Models ”,Annals of Economic and Social Measurement , no.5, 1976, p.475-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