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孩子早当家观后感

合集下载

孩子当家做主的感受总结

孩子当家做主的感受总结

孩子当家做主,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和挑战。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可能会感受到责任和压力的增加,同时也可能会体验到更多的自主权和决策权。

首先,孩子当家做主可能会让他们感受到更强烈的责任感。

他们需要负责家庭事务的管理和决策,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同时也需要对家庭成员负责。

这种责任感可能会让他们更加成熟和自信,也可能会让他们更加注重自己的行为和决策,从而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和家庭价值的统一。

其次,孩子当家做主也可能会让他们感受到一定的压力。

他们需要考虑如何做出正确的决策,如何管理好家庭事务,如何平衡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等等。

这些都需要他们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因此也可能会给他们带来一定的挑战和压力。

另外,孩子当家做主也可能会让他们感受到更多的自主权和决策权。

他们可以自主决定家庭事务的安排和管理方式,可以自主决定家庭预算的分配和使用方式等等。

这种自主权和决策权可以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自我价值感,也可以让他们更加自信和坚定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总的来说,孩子当家做主是一种有益的体验和挑战。

它可以让孩子感受到更强烈的责任感和自主权,也可以让他们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和家庭价值的统一。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需要注意平衡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注重决策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同时也要给予孩子足够的支持和帮助,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传统剧目《三娘教子》观后感

传统剧目《三娘教子》观后感

传统剧目《三娘教子》观后感《三娘教子》是一传统剧目。

剧情大意是一个员外去世后,大夫人携带家私回娘家了,二夫人年轻丢下一个小孩,拿走了一些钱财改嫁了,三夫人虽也年轻,但心地善良,情愿留下守寡,靠自己织布维持生活。

并抚养教育员外的这个小孩,这孩子不听教育,对三娘污言秽语相待,所发生的曲折故事。

以下是带来的三娘教子观后感,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剧情介绍薛家有兄弟三人,大哥早亡,大娘张氏守寡多年,膝下无子;二哥薛奇,靠出外经商维持整个家庭的吃穿用度,二娘刘氏生有一子,大名薛科,小名薛倚儿;三弟薛广,自幼苦读诗书,以求金榜题名,三娘王春娥,未有子嗣。

某日,薛奇经商薛广赶考,兄弟二人一同离家。

途中辞别,薛广进京,薛奇被大水卷走丧命。

家中,大娘二娘为分割家产,假传薛广进京途中暴病而亡的消息,逼三娘改嫁。

三娘不从,愤而离开薛家。

二人正欣喜之时,薛奇死讯传来,二娘在大娘的煽动下,抛弃亲生子薛科,二人卷走薛家全部家财,各自改嫁。

老家奴薛保痛恨张、刘二氏丧心病狂,不忍小主人无人照看,便带着薛科与三娘到自己乡下的茅草屋居住,三娘纺纱织布,薛保卖草鞋,以抚养薛科成人。

是谓“三娘教子”。

二、人物形象分析xx年1月以来,共看了五部京剧,除“铁弓缘”之外,其余四部都是程派青衣戏。

故,特于此,将“锁麟囊”、“孔雀东南飞”、“玉堂春”、“三娘教子”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做一比照。

比照人物:薛湘灵、赵守贞(锁麟囊),刘兰芝(孔雀东南飞),苏三(玉堂春)从出身来看,王春娥是破落书香门第的小姐出身。

书香门第,王春娥首先是知书达礼。

薛家变故之前,她一心一意陪伴丈夫苦读诗书;薛家变故之后,她严慈并用,教诲薛科。

娘家在王春娥出嫁前就破落了,塑造了王春娥的坚强和有主见。

薛广死讯传来,大娘二娘逼她改嫁,她坚决不从;生活落泊,她不怕艰辛,受尽苦难也要抚养儿子。

与之比照,薛湘灵出身富贵人家,自然也是知书达礼:她举止端庄,对服饰器物颇有品位,还能讲出“多藏亦讳盗”之类的道理。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读后感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读后感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读后感《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是中国作家曹文轩的著名长篇小说。

这本小说以一个穷人家的孩子为主线,讲述了他从小贫困的生活环境中,通过努力和智慧,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的故事。

读完这本小说,我深受鼓舞和启发。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名叫孙悟的小男孩,他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

他的父亲在一次水灾中去世,留下了一家人背负着沉重的债务。

孙悟和母亲依靠务农来维持生计,生活贫困且艰辛。

然而,尽管孙悟面临着巨大的困难,他却并没有沉沦,而是坚强地面对一切。

孙悟天生聪明,具备非凡的智慧和勤奋的天性,这使他从小就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才能。

小说中,他能够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了与众不同的地方,例如他发现在同一个地方种植不同作物可以增加土壤的肥力,提高产量;他还发现在牛粪里加入一些草木灰可以制造燃料。

这些小发现虽然看似微不足道,但却是他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孙悟不仅聪明,而且懂得努力奋斗。

他利用课余时间帮助邻居做家务,帮助母亲做田里的活。

他在识字、计算上也非常用功,通过自学,他获得了丰富的知识。

虽然小学毕业后,由于贫困,孙悟不能继续读书,但这并没有阻挡他探索知识的热情。

他每天早早起床,在早晨的阳光下创造出了一个个小的实验室,通过试验和观察来提高他的农作物和家居的效果。

孙悟不仅自己努力,还激发了他周围人的积极性。

他帮助邻居解决了经济问题,他帮助了一个喜欢读书的女孩免费收集书籍,帮助老人养鸡培肥料等等。

通过这些小小的帮助,孙悟渐渐地改变了身边人的生活。

同时,他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帮助家人走出困境。

小说通过多个故事情节来展示孙悟的人生轨迹,动情而又悲壮的情节使我深受触动。

我眼前浮现出一个穷人家的孩子如何用他聪明才智战胜困境的画面,我感到非常的振奋和感动。

通过阅读这本小说,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贫穷并不是绝对固定的,人的才能和努力是可以改变命运的。

孙悟,这个从小聪明伶俐、勤奋努力、乐于助人的孩子,向我展示了一个穷人家的孩子是如何靠自己的努力在贫穷中奋斗、在困境中追求成功的。

小鞋子观后感14篇

小鞋子观后感14篇

小鞋子观后感14篇小鞋子观后感1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看完这部电影最大的感触就是这一点了。

现在的孩子有几个知道钱来的不容易,有几个知道心疼父母,孩子不懂事,不是家长不爱孩子,而是给予的太多,让孩子对爱麻木,让孩子丧失了感知爱的能力。

妹妹——勤劳善良当得知哥哥弄丢自己的鞋子后,妹妹并没有大吼大叫,也没有告诉父母,因为她知道这个事情对于这个贫困的家庭意味着什么,而是听从哥哥的安排,两个人公用一双鞋子去上学。

当妹妹从另一个孩子的脚上看到自己的鞋的时候,她没有咄咄逼人,没有据理力争,而是放学后悄悄跟在那个孩子的后面。

当他亲眼看到,这个女孩的父亲是一个盲人的时候,她低下了头,她看到的是自己的自己善良。

善良的妹妹上学之余,在替多病的妈妈照顾着小宝宝,照顾着家。

当那个穿着自己鞋子的女孩儿把丢失的笔换给自己的时候,她紧皱的眉头舒展开了,就因为这样一个简单的原因,她原谅了对方。

当故事的最后,哥哥得了冠军错失运动鞋而沮丧的回到家的时候,她先是充满希望,但看到哥哥的样子,转而失望,依然没有责怪,而是去照顾正在啼哭的妹妹。

多么懂事的孩子啊!哥哥——真诚责任不是所有的理由都说得出口,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说得明白。

当主任无情的把一个品学兼优的却经常迟到的学生撵出学校的时候,他的眼睛的视力为零,他看不到哥哥泪水中的委屈,也看不到哥哥眼神中的无助、无辜和无奈。

他只用自己的耳朵和所谓的规则来办事。

庆幸的是男孩的老师不是这样。

身为老师,我们是不是也经常会犯同样的错误,我们是不是应该检查一下自己的心灵是否已经被滚滚红尘淹没,眼睛——心灵的窗户是不是也闭而不开。

把心窗打开,让阳光照射进来。

你会发现一个真诚的心世界。

多么美好,无须多言,心灵相通,就是这样。

当哥哥央求体育老师同意自己参加长跑比赛的时候,他再一次用真诚的眼泪,打动了对方。

庆幸体育老师的心灵尚未被规则蒙蔽。

真诚似乎成了孩子的特权,只有真诚的人才能享受到真正的快乐。

在父亲到城里谋求秀丽花园的工作屡遭失败的时候,是一个孤单且真诚的孩子为他们打开了第一扇门。

闪闪的红星观后感(精选15篇)

闪闪的红星观后感(精选15篇)

闪闪的红星观后感(精选15篇)闪闪的红星观后感1今天我们老师让我们观看了闪闪的红心这部电影,一开始是一个小孩叫潘冬子他的爸爸是红军,他也是儿童的一员有一次他爸爸受伤了,他的爸爸说“这点小伤算什么不要哭了。

”冬子说“我以后也去当红军,给爸爸报仇,杀鬼子。

”看了这个电影我觉得一开始特别精彩,到最后就很难过,因为最后有一个鬼子把潘冬子的爸爸和妈妈杀了,经过了这个电影潘冬子是一个保卫国家孝敬母亲的好孩子,潘冬子是我们的好榜样。

看着这部电影片,我自己也仿佛置身于硝烟弥漫的战场。

每当看到红军战士战斗时陷入困境的场面,我恨不得冲上前去,帮助红军战士把敌人消灭干净,看完这部电影,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我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应该加倍珍惜。

在我成长的道路上,会有许许多多的困难和挫折等着我,我要像冬子的爸爸那样,绝不向困难低头。

这部革命故事影片像导航的灯塔,处处照亮我前进的道路。

它又像战斗的号角,时时催促着我奋发向上,勇往直前!闪闪的红星观后感2今天,我看了《闪闪的红星》这部电影,这部电影描绘了一个在闪闪红星的照耀下,在革命红军的指引下,一步一步茁壮成长的小男孩潘冬子。

塑造了一个不畏强,暴,不怕牺牲个人而为了全部受苦受难的老百姓而着想的小英雄形象。

剧中在柳溪,潘东子看到汉奸胡汉三欺压老百姓,尤其是他妈妈在加入共产党之后,为了掩护群众安全转移,竟被胡汉三放火烧死了。

冬子的眼中更是射出仇恨的目光,在他心中又多了一份对地主汉奸的仇恨。

这也更加坚定了他想当红军,铲除地主恶霸的信念。

冬子年纪虽小,但是不怕牺牲自我的精神深深的感动了我。

一次他冒着生命危险混入专门给日本人送米的茂源米号当小学徒工,为了不让胡汉三把米偷偷运走,冬子把情报送给红军,红军打进城,打败了胡汉三的队伍。

冬子也把胡汉三砍死了,为他妈妈报了仇。

冬子的英勇表现受到了红军叔叔的表扬,最后他终于如愿以偿,当上了一名光荣而又英勇的红军战士。

2024励志电影观后感_11

2024励志电影观后感_11

2024励志电影观后感2024励志电影观后感1今日,教师组织我们观看了一个电影,这个小视频使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这个电影主要讲述了澳大利亚的尼克·胡哲一出生就没有四肢,他仅有一个被他妹妹称作“小鸡腿”的脚。

他凭着那顽强的毅力和聪明的头脑,取得了两个大学的学士学位。

在他上学的时候,他遭到了很多学校的拒绝,他也找了很多的学校,最终有一个学校肯收留他。

从他上学的第一天起,每一天都会有十几个人来嘲笑他。

当他快要绝望的时候,一个小女孩走过来对他说:“尼克,你今日做得很棒!”就这句温暖的话,把他从绝望的边缘拉了回来。

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会抱怨这抱怨那,可是看了他,我们还有什么好抱怨的呢?尼克·胡哲从躺着到站起来,从站起来到成为演说家,在这个过程中他付出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努力,坚强、勇敢地应对生活。

看了他的故事后,他让我明白不要轻言放弃生活给我们带来的期望。

我从心底里佩服他,没有四肢却能够站在众人面前讲述自我那传奇的故事,我想这需要多大的勇气才能够做到。

再想想自我,我们遇到一点儿困难就放弃了,我们真要向他好好学习。

今后,我遇到困难时,我必须要对自我说:“不要放弃!”2024励志电影观后感2今天我观看了《小孩不笨》,这部电影主要描述了两个家庭的父母因为忙而无法沟通使孩子的心灵慢慢坠落,电影中的学谦和杰利为了得到父母的赞扬而一直努力,可是他们的父母不但不赞扬他还批评他,就这样他们的孩子感受不到母爱父爱,认为他们的父母总是觉得自己很差。

“天下没有教不会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

”他们没意识到他们的父母是爱他的只是不知道怎么表达,使他们两个走错了道路,他俩学会了喝酒,吸烟,偷东西。

直到最后他们去头一部手机正在跑的时候他撞住住一个人那个人就是他们的老师,但是他们一会儿被假警察抓住,假警察让他们一天之内上交元,他们有没有钱只好去偷老奶奶的金项链,偷走之后怕被警察抓住又回去给老奶奶,老奶奶说:“那就是偷我东西的人,”有人就开始打他们俩一会儿学谦的爸爸看到有人在打自己的儿子,就马上就去栏架,但是很不幸的是再拦架中自己的从楼梯上摔下来不幸身亡这时他才感受到父爱,爸爸临死前说:“你要再上学,长大有本事”但是校长怎么也不同意,他的老师说:“把烂苹果烂的部分削掉,剩下的还是能吃的。

观后感《小崔说事》

观后感《小崔说事》

让学生在自主管理中成长-------观《小崔说事》这里的孩子早当家有感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

”,班级管理不应是老师约束学生,而是学生自我约束,现代班级教育要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着力培养学生自主教育的意识和能力。

通过观看《小崔说事》这里的孩子早当家,让我对学生自主管理有了新的诠释,中关村四小的孩子们让我对学生自主管理和自主多元教育有了新的启迪。

学生作为班级的主人,只有主动参与到班级管理中去,才能营造一个自信、快乐、和谐、实力强大的班集体。

在平常教学中,我在培养孩子的自主管理能力方面做了一些尝试,方法如下:一、讲明道理1、按照先入为主的规律。

在开学的第一周定为常规养成教育周。

向同学宣读《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以及学校的各项要求。

并根据本班的特点,增补制定适合本班的班规。

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联系实际逐一进行认真的学习、讨论。

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常规养成教育时,注重让学生明确怎么做,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及如何去做。

使学生一进学校就在头脑中深深地打下常规、礼仪的烙印。

尽管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寄希望开学的第一周、第一个月的强化教育活动就一劳永逸,但毕竟通过开学初扎扎实实的养成教育,可使学生熟悉校纪班规。

多数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提醒、引导下,逐渐地由“他律” 发展为“自律”。

2、在引导学生养成好习惯的同时,必要纠正不良习惯。

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注意利用课内外的一切有利时机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良好行为习惯教育,学习方法态度指导。

我利用板报、手抄报、看书、开班会、队会等各种途径,以生动的故事、真实的事例告诉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学习习惯将会使他们终生受益,它对人的成长,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比如:写字姿势三个一,我给他们讲《眼睛的话》《胸部的苦闷》等意义深远的故事。

再如:讲守信用时,我给他们讲《岩石上的小蝌蚪》的故事,又如:三个轻轻,我和他们一起讨论怎样做才是三个轻轻,它有什么好处等等,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给他的行为起着很大的指导作用,同时,我们还以老师的一言一行,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力量,高超的课堂教学艺术打动学生、影响学生,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强烈共鸣。

《闪闪的红星》观后感_7

《闪闪的红星》观后感_7

《闪闪的红星》观后感《闪闪的红星》观后感1在学校,我看了197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党员共同出了一部关于战争的电影——《闪闪红星》。

话说在抗日战争初,潘东仔在上山砍柴被狗腿子捉住。

红军第一次起义,占据了被夺的地方。

在红军长征路,有一部分人留了下来。

就这样,仗一直打来打去,长征的红军准备返回时,潘东仔正在租界里生活。

晚上他给红军写信,偷袭租界地。

过了一会儿,潘东仔提着油灯,带着火柴,打着根约四十厘米长的铁棍,最后点火。

等红军开枪时,潘东仔早就砍死可恶的狗腿子了。

看了这部电影,我被潘东仔的机智,深深吸引。

一个才十一、二岁的孩子,为了顺利除掉狗腿子,居然抱着连大人都难有的决心:百姓们买米,都聚着狗腿子的米粮店。

当晚上把米放在船上时,潘东仔很生气,觉得租界里的人真可恶,就把“今日无米”改成“今日有米”,就盗走了船上几千斤的粮食,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机智、乐观、勇敢的潘东仔那种“抗日援朝”的战火童心时时激励着我,让我知道成大器,依靠的是不折不挠。

战争中的孩子是不幸的,战火是无情的。

可是,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

潘东仔在战争中坚持不懈的爱国精神时刻激励着我,点亮生活中的黑夜!《闪闪的红星》观后感2前几天,我看了《闪闪的红星》这个故事。

这个故事主要描述了儿童团员潘冬子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在闪闪的红星的照耀下,由一个儿童团员成长为一名红军战士的成长历程。

看完之后,我感想很多,受到的教育也很大。

潘冬子的形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潘冬子的父亲参加了红军,跟着队伍走了。

冬子时常想念父亲,盼望红军打回来。

有一天,母亲对他说:“等山上的映山红开了,红军就来了。

”于是,东子就来到村口的一颗松树下,从地上折下一枝干枯的映山红,坐在石头上闭上眼睛想:满山映山红开了,红军来了,他成了其中的一员,神气地走在队伍中。

当他陶醉在完美的憧憬中的时候,吴大叔来了,告诉他:“要想胜利不能靠等,要去战斗!”搞笑说说是的,吴大叔说的太好了,革命胜利不能靠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里的孩子早当家》观后感
观看了“这里的孩子早当家”,片中北京中关村四小的孩子在节目里的精彩表现,久久回荡在我的脑海,挥之不去。

节目主要介绍了北京中关村四小如何落实“以生为本”,开展学生自主管理,激发学生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多元发展的做法和经验。

在这所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校园里,孩子们真正地在自由快乐地成长,他们的班规不是老师制定的,而是由班里的孩子通过自由讨论的方式共同制定,每个孩子都着实过了一把当家作主的瘾,并且班规的内容充满了一种人文关怀,如和风细雨,润物无声。

一年级学生茜茜“讨厌”上课,每天在学校里闲逛,并且逛到了校长的办公室里,面对这种情况,茜茜的老师没有严厉的批评,更没有请家长过来,而是通过刘可钦校长和茜茜的一个美丽的约定使这个棘手的问题得到了圆满解决,茜茜每次只能“讨厌”一门功课,这节课茜茜可以在校长办公室里而不去上课。

最后,在刘校长的帮助下,茜茜最终实现了功课零“讨厌”,完完全全回到了课堂。

难以想像,茜茜如果不在北京中关村四小,她的命运将会怎样?这里的学生每人都有自己的课题研究,并且互帮互助,有声有色,一个同学制作的关于鞋的小短片,使我们这些成年人看了,都叹为观止。

下雪的季节,这里的孩子可以不上课,可以无拘无束的和老师在校园里打雪仗、堆雪人,谈起这些事,他们颇感自豪地说:他们把老师打得“落花流水”。

这里的孩子不仅在校园里“疯”,而且还“疯”到了国外,在异国他乡、巴黎街头,他们勇敢地和外国朋友秀起了自己的街舞……感觉到了吗?这里的孩子真真切切地在
自己的王国里自由成长。

反观我们的教育,虽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改观,但依然没有摆脱“监控”与“圈养”的怪圈,而这样的后果,只造就了学生表面的驯服,暗地里却问题成堆,且随时都可能爆发。

这种“让学生适应学校”的教育,最终然学生扭曲了天性,变得表里不一,因为接受教育而极度厌烦教育,成为了教育的牺牲品。

美国心理学家J.D斯托奇在《前瞻与现实的心理虚幻》一书中说:“不要幻想所有的孩子都是你眼中温顺的羔羊,很难想象一条大河中只有中规中矩的舒缓,没有湍急和咆哮会是什么样,逾越规矩、桀骜不驯是充满亲和力的表现”。

要使我们的学校变得具有亲和力,成为孩子舒展心灵、放飞梦想的处所,就必须努力营造宽松与高洁、明丽与清新的校园文化氛围,努力做到“让学校适应学生”,正如英国教育家尼尔所说“不干预孩子的成长和不给孩子压力”。

因为人的发展需要足够自由的空间,在这种环境成长起来的孩子,才能尽可能地发展本性中的“善”,拿捏、打压,培养出来的孩子最终的结果只是个“半成品”或“残次品”。

让我们都行动起来吧!努力为孩子创设一个宽容、宽松、宽厚的生态环境,让孩子在的明媚的阳光下健康成长,教育的未来因此会无限光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