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精神障碍:强迫症

合集下载

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版)——强迫症

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版)——强迫症

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版)——强迫症一、概述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OCD)是一种以反复、持久出现的强迫思维和(或)强迫行为为基本特征的精神障碍。

强迫思维是以刻板的形式反复进入患者意识领域的表象或意向,强迫行为则是反复出现的刻板行为或仪式动作。

患者明知这些思维和(或)动作没有现实意义、没有必要、多余;患者有强烈的摆脱欲望,但却无法控制,因而感到十分苦恼。

这类疾病在精神障碍中以病因复杂、表现形式多样、病程迁延为突出特点。

世界范围内报告的强迫症终生患病率为 0.8%~3.0%。

国内报告的强迫症时点患病率为 0.1%~0.3%,终生患病率为 0.26%~0.32%。

强迫症有两个发病高峰期,即青少年前期和成年早期,多发病于 19~ 35 岁,至少1/3 的患者在15 岁以前起病。

儿童强迫症的患病率为2%~4%,多起病于 7.5~12.5 岁。

儿童强迫症的男女比例为3:2,但从青春期开始,男性和女性患病率基本相当。

二、病理、病因及发病机制强迫症是一种多维度、多因素疾病,发病具有鲜明的生物-心理- 社会模式特征。

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一)生物学因素1.遗传因素:是多基因遗传方式。

强迫症患者的一级亲属患病率比一般人群高出 5~6 倍,而且其先证者如在童年确诊则有着更高的患病风险。

遗传度可能据原发症状的不同而相异。

2.神经生化因素:许多中枢神经递质如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在强迫症患者都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异常,特别是各种神经递质的失衡状态可能是强迫症的重要原因。

3.神经内分泌因素:患者在基础或刺激状态下丘脑下部-垂体激素水平存在异常。

4.神经免疫因素:感染或免疫中介因素至少在部分强迫症患者亚群中起一定作用。

5.神经电生理学:强迫症对刺激的过度觉醒和过度专注有关,额叶皮层的过度兴奋所致。

6.神经影像学:由脑通路功能异常引起,主要是眶额皮质-纹状体-丘脑环路异常。

(二)心理及社会因素1.人格特点强迫症的人格特点是过分追求完美、犹豫不决、敏感、人际关系欠佳、情绪不稳。

强迫症诊断标准

强迫症诊断标准

强迫症诊断标准强迫症,又称强迫性障碍,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反复出现不合理的强迫思想和/或强迫行为,导致患者感到焦虑和痛苦。

强迫症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症状的类型、频率、持续时间和对患者日常生活功能的影响。

根据国际精神障碍诊断分类标准(ICD-10)和美国精神医学协会发布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我们可以对强迫症进行诊断和评估。

首先,强迫症的诊断标准包括强迫思想和/或强迫行为。

强迫思想是指反复出现、持续存在的不合理念头、冲动或意念,患者感到强烈的压力和焦虑。

强迫行为是指为了减轻强迫思想带来的不安,患者不得不反复进行的行为或仪式。

这些行为可能是洗手、检查、计数、整理,甚至是精神上的行为,如默念咒语或祈祷等。

这些强迫思想和/或强迫行为会耗费患者大量的时间,严重影响其日常生活和社交功能。

其次,强迫症的诊断标准还包括症状的频率和持续时间。

根据ICD-10和DSM-5的标准,强迫症的症状至少持续2周,且每天出现,且持续时间超过1小时。

患者必须感到这些强迫思想和/或强迫行为对自己的日常生活功能造成了明显的困扰和影响。

最后,强迫症的诊断标准还包括对患者日常生活功能的影响。

强迫症会导致患者在工作、学习、社交等方面出现明显的障碍,甚至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

患者可能因为强迫症状而无法正常完成日常任务,甚至无法离开家庭或工作场所。

因此,强迫症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症状的类型、频率、持续时间和对患者日常生活功能的影响。

总之,强迫症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强迫思想和/或强迫行为的存在、频率和持续时间,以及对患者日常生活功能的影响。

对于可能患有强迫症的个体,应及时就诊并接受专业评估和治疗。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强迫症的诊断标准,及时发现和干预强迫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6种常见心理障碍

6种常见心理障碍

6种常见心理障碍
1. 抑郁症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其特点是持续的低落情绪和对日常活动的兴趣减少。

患者可能体验到疲劳、失眠、食欲改变、集中注意力困难等症状。

2. 焦虑障碍
焦虑障碍是一种持续感到紧张和焦虑的心理障碍。

常见的焦虑障碍包括广泛性焦虑障碍、恐慌症、社交焦虑症等。

患者可能体验到心悸、呼吸困难、盗汗等身体症状。

3. 偏执型人格障碍
偏执型人格障碍是一种固定和无理由的怀疑和怀疑他人动机的心理障碍。

患者可能表现出对别人的敌意、过度警惕和不信任。

4. 双向情感障碍
双向情感障碍也被称为躁郁症,患者经历了情绪极度波动的周期。

在躁狂期间,患者可能感到兴奋、多动、冲动和过度自信。

在抑郁期间,患者可能感到低落、无助和自卑。

5. 强迫症
强迫症是一种被强烈而持续的思维和行为模式所困扰的心理障碍。

患者可能经历反复的强迫思维和行为,如频繁洗手、检查或重复。

6. 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
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是在经历或目睹严重创伤事件后出现的一种心理障碍。

患者可能经历噩梦、闪回、情绪波动、警觉性增加等症状。

以上是六种常见的心理障碍,每一种都有其特定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如果你或你认识的人患有这些心理障碍,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版)——强迫症

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版)——强迫症

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版)——强迫症家庭因素是强迫症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包括家庭环境、家庭教育方式等。

家庭环境不和谐、家庭关系紧张、父母过分关注孩子的表现、过分要求孩子表现完美等都可能增加强迫症的发病风险。

3.社会因素社会因素包括工作压力、人际关系、生活环境等,这些因素可能会引起个体的心理压力和紧张,进而导致强迫症的发病。

三、诊断及评估强迫症的诊断主要依据病史、临床表现及相关评估工具。

在评估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详细了解病史包括病程、病情变化、家族史、生活事件等。

2.评估强迫症症状应该全面、系统地评估强迫症的症状,包括强迫思维、强迫行为、强迫症状的严重程度等。

3.评估强迫症对生活的影响应该评估强迫症对患者日常生活、社交、工作等方面的影响。

4.评估合并症强迫症常常伴随着其他精神障碍,如抑郁症、广泛性焦虑症等,应该评估是否存在合并症。

四、治疗强迫症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两个方面。

1.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强迫症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

常用的药物包括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三环类抗抑郁药等。

2.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强迫症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认知行为治疗、曝露与反应防御治疗等。

五、预后强迫症的预后因个体差异而异,一般来说,早期治疗、积极治疗可以提高预后。

对于部分患者,强迫症的症状可能会持续多年,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症状可能会逐渐减轻或消失。

家庭环境对于强迫症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不良的家庭环境主要表现在父母对于孩子的控制和需求之间的不恰当,如家庭成员间亲密程度低、缺乏承诺和责任、对立和矛盾冲突较多、家庭规范和约束力不够、自我控制力差等方面。

有一定心理因素是诱发强迫症的重要因素,尤其是急性发病的患者。

即使是慢性发病的患者也常常可以追溯到来源于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压力、挫折、躯体疾病等,而且多数在心理压力状态下会出现病情波动。

女性主要的压力因素包括妊娠、流产、分娩和家庭冲突等。

青少年起病者常见的心理因素包括研究压力、同学关系、恋爱挫折、家庭不和以及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方式过分严厉、父母教育不一致等。

强迫症的名词解释

强迫症的名词解释

强迫症的名词解释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也被称为强迫性障碍(OCD)。

它被定义为一种持续性的、无法控制的强烈欲望或冲动,导致个体陷入不断重复某种行为或思维的困境中。

这种强迫性行为或思维往往与个体内部的焦虑、恐惧和不安有关。

强迫症的症状可能多种多样,包括强迫性思维、强迫性行为或仪式感,以及对如洁癖、验收恐惧等特定事物过度关注。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强迫症的定义、症状、原因以及治疗方法,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面对这一常见心理障碍。

首先,强迫症的定义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解释。

强迫性行为是指个体反复进行的某种特殊行为或动作,以试图消除自己内心的强迫感。

这种行为往往是无意义的,并且个体承认其行为毫无必要,但很难抑制。

同时,强迫性思维表示个体反复出现的特定思维、意念或图像,对此感到极度烦恼和担忧,觉得自己无法控制这些思维,甚至对自己的思维质疑。

强迫症的症状对每个患者可能不同,但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强迫性思维,患者不断反复出现的、与自己意愿无关的、令人丧失控制力的思维,常常与亵渎、伤害自己或他人等恶心事情有关。

第二是强迫性行为,患者为了减少焦虑或恐惧感,进行一系列重复的行为或仪式感。

例如,反复洗手,检查门窗是否关闭,清理和摆放东西等。

此外,患者对于特定事物或场景可能表现出过度关注,例如洁癖患者会对细菌或污垢感到极度恐惧,并采取严格的卫生措施。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强迫症的症状呢?强迫症的原因目前尚不明确,但有一些因素与其发生有关。

首先是遗传因素,既然在家族中存在强迫症的患者,则个体患上这种疾病的风险将增加。

其次,生物化学因素也被认为与强迫症的发生有关,脑内某些神经递质的异常水平可能导致这种心理疾病的发生。

此外,心理因素也可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例如个体的儿童期经历、个性特征、应对能力等。

在治疗强迫症方面,药物和心理治疗被认为是两种主要的方法。

药物治疗中,常用的药物包括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和抗焦虑药。

强迫症的定义和特征

强迫症的定义和特征

强迫症的定义和特征引言: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其特征是反复出现的强迫性思维和行为。

这种疾病不仅对患者自身造成了巨大的困扰,也对其家庭和社交生活产生了负面影响。

本文将探讨强迫症的定义、主要特征以及可能的原因,旨在提高公众对这一疾病的认识和理解。

一、强迫症的定义强迫症,也称为强迫性障碍,是一种被列入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DSM-5)的心理障碍。

其主要特征是反复出现的强迫性思维和行为,这些思维和行为对患者来说是不可控制的,且常常与现实情况无关。

强迫症的症状通常会导致患者感到极度的焦虑和不安,只有通过执行特定的行为或仪式才能暂时缓解这种不适。

二、强迫症的主要特征1. 强迫性思维:患者经常出现不受控制的强迫性思维,如恶心的想法、不合理的怀疑、反复的念头等。

这些思维常常与患者的核心价值观和意愿相违背,但患者却无法停止或控制这些思维的出现。

2. 强迫性行为:为了减轻内心的焦虑和不安,患者常常会执行特定的行为或仪式。

这些行为可能包括反复洗手、检查门窗是否关闭、数数等。

患者往往明白这些行为是不合理的,但却无法抑制自己的冲动。

3. 强迫性恐惧:强迫症患者常常伴随着强烈的恐惧感。

他们担心自己或他人会遭受到伤害,或者害怕自己会做出不可控制的行为。

这种恐惧感常常导致患者无法正常生活和工作。

4. 重复性和持久性:强迫症的症状往往是重复性和持久性的。

患者可能会反复执行同样的行为,或者陷入相同的思维循环中。

这种持久性的症状给患者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也对其日常生活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三、强迫症的可能原因1. 生物因素:研究表明,强迫症可能与遗传、神经化学物质和脑结构有关。

某些基因可能会增加患者患上强迫症的风险,而脑部神经递质的不平衡也可能导致强迫症的发生。

2.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也可能对强迫症的发生起到一定作用。

童年时期的创伤经历、家庭教育方式以及社会压力等因素可能增加患者患病的风险。

3. 心理因素:个体的心理因素也与强迫症的发生有关。

、常见精神障碍-V1

、常见精神障碍-V1

、常见精神障碍-V1
精神障碍是指人类的精神功能发生异常,导致行为、情感和思维方面
的问题。

它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问题,分为多种类型,本文将着重介绍
七种常见的精神障碍。

一、抑郁症
抑郁症是一种情感障碍,常表现为悲伤、无感、失去兴趣和乐趣等。

这种疾病通常需经过药物、心理咨询和心理疗法等多方面的综合治疗。

二、焦虑症
焦虑症是一种情感障碍,其特点是紧张、多虑、害怕、压力等,这种
疾病需要药物、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等综合治疗。

三、双相情感障碍
双相情感障碍也称为躁狂抑郁症,其特点是情感波动大,既有极端的
高兴,也有深度的悲伤,需要长期治疗和管理。

四、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器质性的精神疾病,其症状主要包括幻听、妄想、
思维混乱、自闭等,需要长期的药物治疗和分析治疗。

五、强迫症
强迫症是一种情感障碍,其特点是强烈的强迫性行为,比如洗手、检
查等,需要药物和行为治疗的综合系统治疗。

六、恐慌症
恐慌症是一种情感障碍,常表现为惊恐、害怕、紧张等,也需要药物
和心理治疗的综合系统治疗。

七、进食障碍
进食障碍是一种行为障碍,常表现为食欲很差、进食饮食失调,也需要药物和心理治疗的综合系统治疗。

总之,精神障碍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问题,需要采取综合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和行为治疗等。

希望患者能够及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早日摆脱精神障碍的困扰。

强迫症的身体症状与心理原因

强迫症的身体症状与心理原因

强迫症的身体症状与心理原因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其特征是强迫性思维和行为。

患者经历着强迫性的、无法控制的想法和行为,这些想法和行为通常与某种恐惧或焦虑有关。

强迫症的症状不仅限于心理层面,还表现在身体上。

本文将探讨强迫症的身体症状与心理原因。

一、身体症状1. 肌肉紧张和疼痛:强迫症患者常常会出现肌肉紧张和疼痛的症状。

这可能是因为长期持续的焦虑和紧张导致肌肉过度紧张,进而引发疼痛感。

2. 头痛和头晕:强迫症患者常常会感到头痛和头晕。

这可能是由于持续的焦虑和紧张导致血压升高,引发头痛和头晕的感觉。

3. 呼吸困难:强迫症患者有时会感到呼吸困难。

这可能是由于焦虑和紧张导致呼吸加速或不规律,进而导致呼吸困难的感觉。

二、心理原因1. 恐惧和焦虑:强迫症的核心症状是恐惧和焦虑。

患者通过强迫性思维和行为来减轻内心的恐惧和焦虑感。

这种恐惧和焦虑可能与特定的对象或情境相关,例如害怕细菌感染或害怕事物不整齐。

2. 控制欲望:强迫症患者通常有强烈的控制欲望。

他们试图通过强迫性行为来控制自己的思维和环境,以减轻内心的不安。

这种控制欲望可能源于对不确定性和失控的恐惧。

3. 不合理的信念:强迫症患者常常抱持一些不合理的信念,例如认为特定的行为能够避免灾难的发生。

这些信念可能是由于过度的焦虑和恐惧导致的,患者试图通过强迫性行为来证实这些信念的正确性。

4. 前庭系统失调:前庭系统是人体内部的一个感觉系统,负责维持平衡和空间定位。

研究表明,强迫症患者的前庭系统可能存在失调,这可能与他们的身体症状有关。

总结起来,强迫症的身体症状与心理原因密切相关。

强迫症患者常常会出现肌肉紧张和疼痛、头痛和头晕、呼吸困难等症状。

这些症状可能是由于持续的焦虑和紧张导致的。

心理上,强迫症患者的身体症状可能与恐惧和焦虑、控制欲望、不合理的信念以及前庭系统失调等因素有关。

深入了解强迫症的身体症状和心理原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帮助这些患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强迫症指一种以强迫症状为主的神经症,其特点是有意识的自我强迫和反强迫并存,二者强烈冲突使病人感到焦虑和痛苦;病人体验到观念或冲动系来源于自我,但违反自己意愿,虽极力抵抗,却无法控制;
病人也意识到强迫症状的异常性,但无法摆脱。

病程迁延者可以仪式动作为主而精神痛苦减轻,但社会功能严重受损。

强迫症表现(1)以强迫思想为主,包括强迫观念、回忆或表象,强迫性对立观念、穷思竭虑、害怕丧失自控能力等;或以强迫行为(动作)为主,包括反复洗涤、核对、检查,或询问等;(2)病人称强迫症状起源于自己内心,不是被别人或外界影响强加的;
(3)强迫症状反复出现,病人认为没有意义,并感到不快,甚至痛苦,因此试图抵抗,但不能奏效。

附:典型病例某男,19岁,未婚,高中文化,在校学生。

反复思考、犹豫不决,自知不必想的事要去想,自知不必做的事要去做,因此不安、不快近3年。

患者家居农村,家境贫苦但成绩优良,一九九二年考入该县一中,因为学习勤奋、遵守纪律、小心谨慎、严肃认真,年年担任班长。

15岁开始时有遗精,偶有手淫,常有自责。

高中时学习紧张,担心任班干部会影响学习,曾向老师提出辞呈,被严厉批评。

以后常为此苦思冥想,担任班长吧,影响学习;不担任吧,得罪老师,进退两难。

有时辗转通宵、权衡利害,终于决定辞职,但次日起床,又犹豫不决了。

如是多日,心烦、失眠。

自己觉得脑子里有两个人打架,难解难分。

学习成绩日渐下降,做事六神无主。

一日去邮局取家中汇款,共15元,对方递出三张五元的,患者一目了然,故未点数便放入衣袋。

出邮局后便怀疑钱数是否有错,想拿出来清数一下。

但是又想:似乎没错,何必多此一举?如此转念数次,终于从袋中拿出钱来仔细点数,确是十五元。

正当如释重负之际,突然又想到是否袋中原来就有钱呢?于是又逐一回想上月的开支。

此后做事便十分小心和仔细,锁门后要反复开关几次,验证是否锁紧。

吐痰时需瞻前顾后、左右巡视,待周围无人时才轻轻吐出,以防溅污他人,吐过之后还要审视良久,确信判断无误方才宽心。

某日借别人的桶挑水,送还时向对方致意:“麻烦您了”,事后一想,此话不准确,应该说“谢谢您了”,便想再回去更正一番,但又想,区区小事竟如此认真,岂不荒唐,终究未去更正。

但此事一直耿耿于怀,常常困扰患者,每每碰见那位当事人,患者便想迎面上去慎重说明:“我上次说错了,应该说谢谢您,而不是麻烦您。

”与别人交谈,偶有几句话未听清楚,事后便于心不安,唯恐这几句话至关重要,事后总想要别人重新述说一遍。

实际上别人已记不起了。

该校领导病故,向遗体告别,患者想去按死者的人中穴(因患者听说按压此穴可以起死回生)。

患者知道已经医院抢救,病人已死去几天,此法肯定无效,但按穴的冲动不止。

棺入葬后,患者仍多次徘徊墓前,只想挖开黄土、掀开棺盖、按一下死者人中,才能一了心愿。

患者在痛苦的自我控制之下,才未具体行为。

精神检查:患者神清、合作、情感反应适度,自称头脑中思绪甚多,尽是些日常琐事,本无需多虑却欲罢不能。

称天天都处在矛盾、紧张、痛苦之中。

求医迫切。

未发现精神病性症状。

实验室及神经系统检查无特殊发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