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言绝句起源探析
七言绝句在唐代文学中的地位与影响

七言绝句在唐代文学中的地位与影响引言七言绝句是一种特殊的诗歌形式,在唐代文学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它以其简洁明快、婉约优美的风格,成为了当时文人士大夫们表达情感和赞美之作的首选。
本文将探讨七言绝句在唐代文学中的地位与影响。
1.七言绝句的来历与发展1.1 来源与定义七言绝句起源于汉乐府民歌,广泛流传于佛经、诗经等早期文献。
它由四句组成,每句七个字,并采用平水韵进行押韵。
1.2 唐代对七言绝句的发展在唐代,七言绝句逐渐成为主流诗歌形式,并得到了更多文人士大夫们的青睐。
唐代文人精通音律和韵律,在创作过程中注重平仄和押韵,并通过改变意象、运用修辞手法等方式加强了表达效果。
2.七言绝句的艺术特点2.1 简洁明快的风格七言绝句以其字数少、语言简洁明快的特点而备受推崇。
每个字都经过精心选取,用来表达造化之美或抒发情感。
2.2 婉约优美的表达方式七言绝句通过纤巧婉约的表达方式,往往能够将作者的情感和意境传递给读者。
对于爱情、自然景物、离别等主题尤其擅长。
3.七言绝句在唐代文学中的地位与影响3.1 文人雅士广泛运用七言绝句在唐代,许多文人雅士都倾心于创作七言绝句,并以其为重要创作形式。
杜甫、白居易、王之涣等众多文坛巨匠都曾经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作品。
3.2 七言绝句成为后人效仿的对象唐代七言绝句具有高度艺术价值和影响力,被后人视为诗歌创作的典范。
宋代、元代以及后来的明清时期,很多诗人都追随唐代的风格,创作出丰富多样的七言绝句。
3.3 影响不仅仅停留在中国七言绝句在唐代文学中所取得的地位和影响不仅仅局限于中国文学范围内。
它通过丝绸之路传播给了西域、东南亚等地区,并对这些地方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结论七言绝句是唐代文学中一种重要的诗歌形式,以其简洁明快、婉约优美的风格深受当时文人雅士们喜爱。
它在唐代以及后来的文学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并对后人产生了深远影响。
七言绝句作法举隅原文

七言绝句作法举隅原文摘要:一、七言绝句的起源和发展二、七言绝句的格律特点三、七言绝句的写作技巧四、七言绝句的典范作品及赏析正文:一、七言绝句的起源和发展七言绝句,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形式,源于唐代,兴于宋代。
它是由七个字组成的一句诗,共有四句,即共有二十八字。
七言绝句在唐代诗歌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许多著名诗人如王之涣、王之涣、王勃、杜甫等都有许多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作品传世。
至宋代,七言绝句更是成为文学主流,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应运而生。
二、七言绝句的格律特点七言绝句在格律上具有以下特点:1.每句七个字,共四句,形成四行的诗歌结构。
2.平仄要求严格。
七言绝句中的每个字都有平仄(声调)之分,按照一定的规律安排。
第一句和第三句通常以平声字为主,第二句和第四句以仄声字为主。
平仄的搭配有助于诗歌的音韵美感。
3.押韵。
七言绝句要求第二句和第四句的最后一个字要押韵,即要求这两个字的韵脚相同。
4.对仗。
七言绝句中的第一句和第二句、第三句和第四句之间要求有一定的对仗关系。
对仗是指诗句中字与字、义与义之间的对应关系,如上下句之间的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要求字义、词性相对应。
三、七言绝句的写作技巧1.立意。
写作七言绝句首先要确立一个明确的主题,即诗的“意”。
主题要力求新颖、深刻,能够引人入胜。
2.选材。
在确立主题后,要精选素材,即选取一些与主题密切相关的事物、景物、人物等,以便于表现主题。
3.构思。
在选定素材后,要进行构思,即如何安排诗句的结构和内容。
一般来说,第一句和第三句主要叙述主题,第二句和第四句进行补充和点题。
在构思时,要注意诗句间的逻辑关系和情感变化。
4.修辞。
在写作过程中,要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仗、排比等,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美感。
四、七言绝句的典范作品及赏析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是一首著名的七言绝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以黄河和白日为题材,表达了诗人登高望远的豪情壮志。
七言绝句的发展与演变

七言绝句的发展与演变引言七言绝句是中国古代诗歌形式之一,其起源可以追溯到魏晋时期。
它以四句为一组,每句七个字,共计二十八个字。
七言绝句结构紧凑简洁,表达力强,被广泛用于描绘自然景物、抒发情感和思考人生等。
魏晋时期的形成七言绝句的形成与魏晋时期文化氛围密切相关。
在这个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士人们常常怀有悲愤之情而通过诗歌来表达内心的感受。
七言绝句适合短小精悍的表达方式,并能够通过字数限制来强调诗人的琢磨与选材。
盛唐时代的全盛唐朝是中国诗歌的黄金时代,也是七言绝句的全盛时期。
在这个时候, 七言绝句流行于文士之间, 成为宫廷和庙堂中最重要的诗歌形式之一。
许多杰出的诗人如杜甫、李白、王之涣等都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七言绝句,这些诗作不仅形式完美,而且内容充满深意,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唐宋以后的演变随着唐朝的衰落和宋代的兴起,七言绝句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
与盛唐时期相比,宋代七言绝句更加注重文字的平仄和对偶、对仗等技巧。
同时,宋代也出现了一批新颖独特的诗人如苏轼、辛弃疾等,他们通过推陈出新的表达方式为七言绝句注入了新鲜的元素。
近现代以及当代尽管在近代以及当代,随着文学风格和审美观念的变迁,七言绝句逐渐被其他形式取而代之。
然而,在某些文人墨客中,仍可以看到对于传统七言绝句的倾慕与追求。
他们试图在传统基础上进行创新,并注入现代思想与情感体验。
结论七言绝句是中国文化瑰宝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其发展与演变经历了多个时期。
从魏晋时期到唐宋以及近现代,七言绝句随着不同时代的文化氛围和诗人的创作风格而有所变化。
然而,无论形式如何变化,七言绝句都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而珍贵的文化价值。
我们应当珍视和传承这一优秀的诗歌传统。
(字数:316)。
an押韵的七言绝句

an押韵的七言绝句七言绝句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每首诗有四句,每句七个字,总计28个字。
而an押韵是指这四句诗中第二、四句的末音节都是”an”音。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索七言绝句这种文学形式,介绍其历史背景、特点和例子,并通过创作一些an押韵的七言绝句来加深对这种形式的理解。
一、七言绝句的历史背景七言绝句起源于唐朝,盛行于宋朝。
南北朝时期,五言绝句是主流的诗歌形式,而到了唐代,随着文化艺术的繁荣,七言绝句逐渐兴起并取得了广泛的认可和流传。
在唐代文人风行的屈原、杜甫、白居易等人的诗作中,七言绝句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在宋代,七言绝句仍然保持着繁荣发展的势头,不少著名的文人墨客如苏轼、黄庭坚都以七言绝句作为自己创作的主要形式之一。
二、七言绝句的特点七言绝句的特点在于其韵律优美、表达简洁,句式严谨,寓意深远。
七言绝句不仅要求每句七个字,而且需要注意字数的平均分配,以保持整体的韵律感。
此外,它的结构严谨,往往以抒发情感、描绘景色、抒发哲理为主题,通过有限的字数展示作者的思想和意境。
七言绝句的韵脚形式多样,可以使用平仄、押韵的方式来体现美感。
而”an”押韵作为一种常见的韵脚形式,给七言绝句带来了一种特殊的音韵美。
三、七言绝句的例子下面是一些经典的七言绝句的例子: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苏轼)2.松花江上,一冈还似一冈。
五月黄粱,一梦可忘,海水东方,一点残阳,落在山岗。
(杜牧)3.世事如棋局,因果亦推移。
乃知天之意,不恋世间欺。
(杨万里)四、创作an押韵的七言绝句下面是我创作的一些an押韵的七言绝句:1.绿岸红日暖山间,心酸如醉情难安。
(an)2.春风和煦花正开,悠悠人间忆往怀。
(an)3.万象更新朝阳丽,窗外鸟鸣晓思攀。
(an)以上是一些an押韵的七言绝句,它们通过押韵的方式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感,给人以愉悦的感受。
通过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到七言绝句作为一种古老而优美的诗歌形式,仍然具有很高的表现力和创作价值。
经典七言绝句

经典七言绝句【原创版】目录1.经典七言绝句概述2.七言绝句的起源和发展3.七言绝句的艺术特点4.著名七言绝句诗人及代表作5.七言绝句在现代的意义和价值正文【经典七言绝句概述】经典七言绝句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诗歌形式,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
它由七个字组成一句,每句可以独立成文,具有完整的意义。
七言绝句起源于唐代,经过数百年的演变和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
【七言绝句的起源和发展】七言绝句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民歌,而其正式的形成则是在唐代。
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期,各种诗歌形式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完善,其中就包括七言绝句。
唐代的七言绝句以王之涣、王之涣、王勃等人的作品为代表,风格清新明丽,内容丰富多样,为后世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
【七言绝句的艺术特点】七言绝句具有以下几个艺术特点:首先,它的句式短小精悍,便于表达情感和思想;其次,它的音韵优美,节奏鲜明,具有较强的音乐感;再次,它的语言简练,意象生动,能够以最少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意义;最后,它的结构严谨,对仗工整,体现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对称和谐之美。
【著名七言绝句诗人及代表作】唐代是七言绝句的黄金时期,许多著名诗人都有许多脍炙人口的代表作。
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王之涣的《凉州词》,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
这些作品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而且至今仍然为人们所传颂,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
【七言绝句在现代的意义和价值】虽然七言绝句是古典文学的形式,但它在现代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其次,它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让我们更好地欣赏和创作文学作品;最后,它可以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使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更加游刃有余。
总之,经典七言绝句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它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和丰富的内涵,为我们展示了中华文化的魅力和智慧。
七言绝句在文人群体中的影响力如何?

七言绝句在文人群体中的影响力如何?一、七言绝句的历史渊源七言绝句起源于唐朝,是唐诗的一种形式,由四句构成,每句七个字。
唐代文人尤其崇尚诗歌,七言绝句以其独特的韵律和抒情表达方式,深受当时文人的青睐。
随着历史的发展,七言绝句在文人群体中逐渐成为一种流行的创作形式。
二、七言绝句的表现力与艺术价值七言绝句以其独特的音韵美和韵律感,能够表达出复杂的情感和思想。
它常常以简洁、精炼的语言,传达作者的情感和体验。
同时,七言绝句还注重节奏和韵律的运用,给人以优美的感受。
因此,七言绝句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表达思想和感情的媒介。
三、七言绝句对文人群体的影响1. 提升文人的诗歌创作能力七言绝句的创作要求较高,对于文人来说,能够通过写作七言绝句来提升自己的诗歌创作能力。
通过创作七言绝句,文人们可以锻炼自己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并且能够更好地领悟和体会诗歌的美。
2. 丰富了文人的文化修养七言绝句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蕴,同时也丰富了文人们的文化修养。
通过学习和创作七言绝句,文人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和体验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3. 促进了文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七言绝句作为一种流行的诗歌形式,吸引了许多文人的创作和欣赏。
文人们通过交流和欣赏彼此的七言绝句作品,可以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这种交流和互动不仅促进了文人之间的情感联系,还促进了文学创作的发展和繁荣。
四、七言绝句的现代传承与发展尽管七言绝句已经有了几百年的历史,但它在现代依然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许多现代的文人仍然喜欢创作七言绝句,并通过各种方式将其传承下去。
一些文人还通过创新和变革,使七言绝句与时俱进,发展出新的风貌和表现形式。
因此,七言绝句在文人群体中的影响力将会继续持续下去。
五、总结七言绝句作为一种形式独特、表达方式精炼的诗歌形式,在文人群体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它不仅提升了文人的诗歌创作能力和文化修养,还促进了文人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七言绝句的起源是哪个时期?

七言绝句的起源是哪个时期?一、起源背景中国古代诗歌历经五言绝句时期后,进入了七言绝句时期。
七言绝句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初期的盛唐时期。
在当时,七言绝句逐渐崭露头角,并在后来成为了唐代最重要的诗歌形式之一。
二、文化氛围的影响盛唐时期,中国正处于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鼎盛时期,社会繁荣进一步推动了文学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文人士大夫们活跃于宫廷、大观、苑囿等地,展开诗歌创作交流,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
三、与五言绝句的对比相对于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的结构更为宽松,使得诗人有更多的表达空间。
五言绝句通常采用的押韵方式是平仄相间,而七言绝句则更加自由,可以灵活运用平仄,增加了诗人的创作乐趣和表现力。
四、七言绝句的艺术特点七言绝句在表达力上更为丰富多样,常常通过对意境的描绘和意象的构思,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同时,七言绝句也注重音韵的协调和雕琢,给人听觉上的享受。
这种细腻而有力的表达方式,使得七言绝句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五、七言绝句的经典之作七言绝句流传下来的经典之作众多,其中包括白居易的《长恨歌》、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等,这些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风貌、人文情怀以及诗人对世事的感悟。
六、七言绝句的影响与传承七言绝句的兴盛一直延续到宋代,尤以王安石、苏轼等文人为代表,他们在七言绝句的创作上做出了重要贡献,并进一步推动了七言绝句的发展。
七言绝句的影响力直至今日仍在我们的文学中得以见证。
七、总结七言绝句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盛唐时期,而七言绝句的文化氛围、与五言绝句的对比以及其艺术特点都对其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七言绝句通过其独特的形式与深思熟虑的表达,成为了一种文学艺术的瑰宝,为后人所传承。
我们今天仍能从中感受到古代文人士大夫们的智慧和情感。
通过以上内容的介绍,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到七言绝句的起源和影响。
七言绝句不仅代表了中国古代诗歌的顶峰,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
它的精湛艺术和丰富内涵,为我们创作和欣赏诗歌带来了无尽的灵感。
七言绝句在中国古代诗歌中的地位如何?

七言绝句在中国古代诗歌中的地位如何?一、七言绝句的来源与特点七言绝句起源于唐朝,其特点在于每句八个字,每一联四句,共计三十二个字。
与五言绝句相比,七言绝句更为雄浑豪放,能够表达更为广阔深沉的情感和思想,在古代诗歌中占有重要地位。
1. 七言绝句的文化背景与发展七言绝句的兴起与唐朝的文化繁荣息息相关。
在唐玄宗时期,文人士大夫们追求自由奔放的心境,七言绝句应运而生。
随着诗人们对七言绝句的喜爱,七言绝句逐渐成为了唐代主流的诗体形式。
2. 七言绝句的表现力与韵律之美七言绝句由于句子较长,能够容纳更多的诗意。
这使得七言绝句在表现力上较五言绝句更为宽广,更能展现出诗人丰富多样的情感和思想。
同时,七言绝句的韵律之美也是其独特之处。
七个字组成的句子,在音调上更有变化和起伏,给人以更加抑扬顿挫的感觉。
3. 七言绝句中的寓意与意境七言绝句中的寓意与意境常常激发人们对诗歌的深度思考。
七言绝句通过优美的文字和独到的表达方式,传递出了丰富的情感和哲理。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以七言绝句的形式表现了登高望远的壮丽景色,同时也表达了远大的志向和对人生的思考。
二、七言绝句与其他诗体的比较七言绝句不仅在古代诗歌中独树一帜,同时也与其他诗体形式进行了多次对比,凸显了其在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1. 七言绝句与五言绝句的比较七言绝句相较于五言绝句来说,在表现力上更加丰富。
其句子更长,能够容纳更多的情感和思想,给人以更加雄浑豪放的感觉。
而五言绝句则更加简练明了,能够更快捷地将情感表达出来。
2. 七言绝句与律诗的比较七言绝句相较于律诗来说,更注重音调的变化和韵律的美感。
律诗虽然在音律上有一定的规定,但限制较多,表达方式较为古板。
相比之下,七言绝句则更加自由灵活,给人以更多的创作空间。
三、七言绝句的文化影响力七言绝句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功不可没,对后世文化和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彰显中华文化的艺术魅力七言绝句作为中国文化瑰宝之一,彰显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艺术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言绝句起源探析
【摘要】七言绝句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诗体,本文简要探析了七言绝句的起源。
【关键词】七言绝句;起源
Seven speech unique sentence origjns discussion and analysis
【Abstract】Seven speech unique the sentence be China classic verse of importance poem body, this text synopsis discussion and analysisseven speech unique the origins of sentence.
【Key words】Seven speech unique sentence ; Origins
七言绝句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诗体,它在唐代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和辉煌的成就,清人王士稹说:“唐三百年以绝句擅场”(《唐人万首绝句选序》),近人陈延杰说得更具体:“唐人诗可流传于世,百代不朽者,一为七绝,其次歌行耳。
”七言绝句在唐代能取得令后人心折的成就,并非朝夕所能为,那么七绝究竟起源于何时呢?
和五言绝句一样,七言绝句起源于民间歌谣,这一点学术界已达成共识,至于七绝起源于何时代的民歌,看法上就存在着较多分歧。
最早有追溯到诗经时代的观点,沈祖椕女士认为七言绝句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并以史籍《逸周书》中的《周祝》篇为例,此诗以三三七三三七或七七七七形式构成,于是沈女士认为此诗的第二种形
式为七绝的始祖(《唐人七绝诗浅释》)。
较晚的观点大都集中在南北朝时期。
明代高楝认为《挟瑟歌》、《乌栖曲》、《怨诗行》(均为南北朝时期作品)为七言绝句之祖(《唐诗品汇》),游国恩先生的观点与此基本一致,他认为七言绝句起源于南北朝民歌(《中国文学史》),周啸天先生在《绝句诗史》中例举鲍照、汤惠休、魏收三人的作品,认为它们是七绝之滥觞,实际上也将七绝的起源确定在了南北朝时期。
介于上述两类观点之间,还有一种看法值得关注,明代胡应麟在《诗薮·内编》卷六中说:“五七言绝句,盖五言短古,七言短歌之变也。
五言短古,杂见汉、魏诗中,不可胜数,唐人绝体实所从来。
七言短歌,始于垓下,梁、陈以降,作者纷然。
”这段话给我们传达了两个有关七绝的重要信息:一是“七言短歌之变”,二是“始于垓下”,据此说七绝应起源于秦汉之际。
我以为第一种观点,即沈女士以《周祝》篇为例,认为七绝起源于春秋时期,证据不足,考察中国诗歌发展史,诗经时代的歌谣创作群体尚不具备通篇七言或以七言为基本单位的创作能力,遍览该时期最具代表性的《诗经》三百篇作品,只有9首含有以七个音节构成的诗句,这些诗句绝大部分是以“兮”凑足音节,如果不算这些语气词,《诗经》中只有4句,即“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豳风·七月》)、“以燕乐嘉宾之心”(《小雅·鹿鸣》)、“如彼筑室于道谋”(《小雅·小》),这四句既不是全诗的基本构成单位,也与七绝的二二三句式不同,另外《诗经》三百篇中无一首是三三七形式,更无七言四句的形式,因此《周祝》篇所仿效的歌谣体实难确证。
三三七句式的歌
谣在汉代才少量出现,如
侯非侯,王非王,千乘万骑上北芒。
《灵帝末京都童谣》
燕南垂,赵北际,中央不和大如砺,惟有此中可避世。
《献帝初童谣》
有所思,思昔人,曾闵二子善养亲。
和颜色,奉晨昏,至诚蒸蒸同神明。
《有所思》
中晚唐及宋代的诗词中这种形式的诗歌才较多的出现,褚斌杰先生认为“三七言诗……大约与当时(中晚唐)的民歌俗曲形式有密切关系。
”(《中国古代文体概说》)据此推测,即使《周祝》的确为春秋时的作品,也属极个别的现象,某种诗体的产生应以社会及语言发展的实际情况为根据,把某一作品中出现的极个别现象作为某种诗体的起源,是不科学的。
第二种观点,即七绝起源于南北朝民歌。
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一定数量的七言四句体短歌,而且文人拟作也渐渐多起来,从用韵规则和创作数量上看,这一时期已可视作七言古绝的定型期(具体论述见下一节),由此推断,在南北朝以前的民歌创作中,还应当存在着一个相当长的七言短歌的酝酿期。
第三种观点认为七绝是七言短歌之变,这是一个极具探讨价值的看法,胡应麟认为七绝起源于秦汉之际的《垓下歌》,现存此诗确为四句(另据周啸天先生考证,此诗在日本传抄为五句),但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七言诗,此诗每句都含有“兮”字,它在句中既不承担任何句子成分,又无语法意义,
仅仅是为舒缓语气而设,这是骚体诗的特有标志之一,七言诗句确切的说应当是由七个词素组成的诗句,每个词素都应有实际意义或有语法作用,这正是文学史为何视曹丕的《燕歌行》为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而不是张衡的《四愁诗》的缘故(《四愁诗》每节第一字均含有“兮”字,故不能视为完整的七言诗。
参见游国恩、萧涤非、费振刚等人合著《中国文学史》),所以《垓下歌》应作为一首骚体诗看待,而不能视作标准的七言诗。
探讨七绝的起源必须有两个基本出发点:其一必须是七言,并且是二二三句式;其二必须具备七绝的基本构件,即清代吴乔《围炉诗话》所云“二句一联,四句一绝”,依照这一思路再次考察现存七言短歌作品,我以为七绝的起源应当在魏晋时期。
魏晋时期,歌谣中开始较多地出现七言二句或七言三句的短歌,例如:
白马素羁西南驰,其谁乘者朱虎骑。
魏《嘉平中谣》
邺中女子莫千妖,前至三月抱胡腰。
晋《洛阳童谣》
阿公阿公驾马车,不意阿公东渡河,阿公东还当奈何。
魏《明帝景初中童谣》
凤阳门南天一半,上有金凤相飞唤,欲去不去著锁绊。
晋《邺人金凤旧歌》
甚至还产生了少量的七言四句体作品:
青槐夹道多尘埃,龙楼凤阙望崔嵬。
清风细雨杂香来,土上出金火照台。
魏《行者歌》
大风蓬勃扬尘埃,八井三刀卒起来。
四海鼎沸中山颓,惟有德人据三台。
晋《大风谣》
以上短歌均为完整的七言诗,且为二二三句式。
七言二句体短歌的出现是七绝产生的第一步,说明“两句一联”形式的确立。
七言三句体短歌是二句体倍翻为四句体之间的过渡形式,也是一种尝试性创作,此形式在四句体产生之后逐渐被淘汰,原因大概是三句体形式上缺乏对称美,韵律的循环性和周期性不明显。
七言四句体短歌是七绝产生的第二步,它确定了七绝的句数,至此“四句一绝”基本完成。
虽然押韵方式上与后世所谓七言绝句还存在一定差距,但它们至少说明了魏晋时期的歌谣创作群体已经具备了创作完整的七言诗的能力,七言二句体的创作已相当普遍,七言四句体已作为一个完整的单元独立成诗了,更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还出现了第一首文人创作的七言四句体古诗,即晋代熊甫的《别歌》:“徂风飙起盖山陵,氛雾蔽日玉石焚。
往事既去可长叹,念别惆怅复会难。
”这首诗具有魏晋歌谣的一般特征:逐句押韵,两句转韵,很显然是模仿了民歌中二句体叠加为四句体的形式。
《别歌》的出现既揭示了文人开始关注七言四句体创作形式的事实,也体现了七言四句体诗在魏晋时期的发展态势,因
此,从大量七言短歌的出现,到七言四句体的独立成诗,以及文人七言四句体诗的产生三方面来考察,将七绝的起源确定在魏晋时期是比较合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