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教师用书:高考讲座(二) 经济发展历程高考第Ⅱ卷非选择题突破
2019高三历史人民版一轮教师用书:高考讲座1 政治文明历程高考第Ⅱ卷非选择题突破 Word版含解析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 Ltd.高考讲座(一)政治文明历程高考第Ⅱ卷非选择题突破(对应学生用书第96页)环节一“高考第40 题”规范答题讲评大家都知道高考评阅非选择题是网上阅卷。
为了有效应对高考网上阅卷,解答非选择题要注意“一个前提,两个原则”。
“一个前提”:答案要准确规范,书写要工整,要答在规定的答题框内。
每年高考中都会有一些试卷,因卷面字迹潦草,序号乱置,模糊不清,答题空间安排不合理,使阅卷老师找不到要点。
“两个原则”:(1)答案“点要多、面要全、话要短”。
回答非选择题要注意答案要多角度,要点多而全,回答直接,尽量使用历史专用词句,太简洁易漏知识点,影响得高分,可适当采取“多多益善”的办法,但要注意“多”是答案的点多,是追求“广度”,而“深度”要适可而止,解释“话要短”,不要重复、啰唆。
(2)尽量把答案得分的“关键词”写前面。
要紧扣设问,把要求回答的要点,以最简洁的语句按①、②、③分别写来,每个小要点后,用冒号进行解释,让阅卷老师一眼就能看出你回答的要点。
这样容易得高分,最起码能少失分。
[高考示例](2016·全国卷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材料一表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时间1500—1850年1850—1945年1945—2000年主要移出地欧洲、非洲欧洲、亚洲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主要移入地美洲美洲西欧、北美洲、大洋洲人口迁移数量至1850年,黑奴约为1500万,为白人移民的4-5倍1846—1924年欧洲移出4800万,1834—1941年亚洲移出1200—1960年迁移人口为325万,1974年为947.5万,1985—1990年年增长率为3700万 2.59%——据邬沧萍《世界人口》等编制材料二中国的海外移民历史悠久,大致从1567—1840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移民数量有所增加,1801—1850年中国海外移民数达32万人。
【配套K12】2019版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教师用书:高考讲座(一) 政治文明历程高考第Ⅱ卷非选择题突

高考讲座(一) 政治文明历程高考第Ⅱ卷非选择题突破 环 节 一“高 考 第 40 题” 规 范 答 题 讲 评(对应学生用书第97页)大家都知道高考评阅非选择题是网上阅卷。
为了有效应对高考网上阅卷,解答非选择题要注意“一个前提,两个原则”。
“一个前提”:答案要准确规范,书写要工整,要答在规定的答题框内。
每年高考中都会有一些试卷,因卷面字迹潦草,序号乱置,模糊不清,答题空间安排不合理,使阅卷老师找不到要点。
“两个原则”:(1)答案“点要多、面要全、话要短”。
回答非选择题要注意答案要多角度,要点多而全,回答直接,尽量使用历史专用词句,太简洁易漏知识点,影响得高分,可适当采取“多多益善”的办法,但要注意“多”是答案的点多,是追求“广度”,而“深度”要适可而止,解释“话要短”,不要重复、啰唆。
(2)尽量把答案得分的“关键词”写前面。
要紧扣设问,把要求回答的要点,以最简洁的语句按①、②、③分别写来,每个小要点后,用冒号进行解释,让阅卷老师一眼就能看出你回答的要点。
这样容易得高分,最起码能少失分。
[高考示例](2016·全国卷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材料一表 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据邬沧萍《世界人口》等编制材料二中国的海外移民历史悠久,大致从1567—1840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移民数量有所增加,1801—1850年中国海外移民数达32万人。
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总数为1 500万人左右,其中90%移往东南亚,移民与祖国保持着密切联系,1862—1949年,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有25 510家,投资总额约63 271万元。
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地区很少向外移民。
7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个新的移民潮。
到2008年,移民人数达1 000万以上,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
——摘编自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六卷)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
(8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及形成的主要原因,并说明华侨华人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
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课件必修二 高考讲座经济发展历程高考第Ⅱ卷非选择题突破

二找
三联
近代上海被开辟为通商口岸,工商业发展改革开放新时期,开发 开放浦东、上海获得了特殊发展机遇。 曼彻斯特是近代英国重要的工业城市,工业革命推动曼彻斯特成 为近代大城市。 第(1)问应注意分析上海和曼彻斯特发展成为近代大都市的共同原 因。第(2)问应从上海近代民族工业发展,改革开放的上海等方面 说上海有利的发展条件。第(3)问主要从环境和产业转型等方面指 出现代城市发展中应注意的问题。
[规范解答] (1)特点:我国人民最早培育、驯化;种植范围从 中原推广到南方,开发出各种豆制品;农书对劳动人民实践经验 的总结与推广,政府推动。 作用:民众重要的食物来源,使中国人的食物结构合理化; 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发展,备荒物资。(12分) (2)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强,世界市场的推动;大豆是一种优良 作物品种,适宜种植;科学技术进步,大豆的用途得到广泛开 发。(8分) (3)物种交流是世界文明交流的重要方式;促进了人类文明的 发展,有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5分)
二找:精读材料,抓准要旨,找出有效信息 (1)联系设问有针对性地精读材料,提取与设问有关的信息,以 理清材料之间的关系,建立材料与所学知识的联系,分清材料中的 史实和论点。 (2)“找”材料的中心论点。材料的中心论点一般来说在“两 头”,要么是材料第一句,要么是材料最后一句。 (3)“找”材料的层次和要点关键词(时间、空间、限定词、主 题字眼等)。材料分层一般以句号、分号或省略号为界限,读完后 要分层归纳材料要点,联教材,列提纲,材料涉及要点一个也不要 丢。 (4)“找”关联点,即寻找材料与设问之间、材料与材料之间及 材料与教材之间的关联点。
解题思路: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雍正时期……下达 ‘严行封禁’‘永远封禁’等命令;对一批朝廷获利甚多的矿 产,则由朝廷和地方官府严加控制”“清政府……决定先在部分 地区试办‘开采煤铁事宜’”分析。第二小问雍正年间矿业政策 实行的原因根据材料“开矿聚集亡命,为地方隐忧”并联系当时 的经济政策分析;19世纪70年代矿业政策实行的原因结合列强的 经济侵略、洋务运动的开展及煤铁的重要性分析。第(2)问,第一 小问根据材料“矿产资源的勘探……是……工业建设计划的先决 条件”“有计划地展开全国矿产的普查工作”“加强对……特别 缺乏的资源……普查工作和勘探工作”概括。第二小问从对矿业 发展、“一五”计划及国家工业体系建立等的影响分析。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2高考讲座2经济成长历程高考第Ⅱ卷非选择题突破教学案含解析岳麓版2

高考讲座 ( 二)经济成长历程高考第Ⅱ卷非选择题打破环节一“高考第41题”规范答题讲评[ 解题技法 ]第一步读资料——获取有效信息读资料是解答非选择题的重要环节,应注意环绕设问细读资料,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
读资料常常有这样一个误区:先读资料正文,后读或不读出处与资料题目。
科学做法应当是:第一:文字资料先读资料出处,图片、图表、表格资料先读题目。
这些信息简洁简要,常常给出了资料的主题、时间、作者、史册文件、背景等信息。
这些信息,对于从整体上掌握资料至关重要。
其次:经过“三读三找法”审读资料正文。
注意资料的层次,资料一和资料二之间的关系,资猜中的省略号前后的内容,资猜中的重点词、重点语句,细读资料获取有效信息,并注意资猜中的隐性信息。
第二步审设问——明确答题方向审清答题语、答题提示语、时空限制语、答题限制语。
“答题语”是指要回答的问题,“答题提示语”是指应如何回答,“时空限制语”是指要回答以下问题的时间、地区范围,“答题限制语”是指要回答的问题应是什么样的。
将这四项审清了,答题的因素就清清楚楚了。
好多学生都是因为限制词或答题语等一时没审清而白白丢分,所以审设问时,必定要将这几项答题因素用笔标明一下,以便惹起注意并加深理解。
第三步扣教材——依照所学知识非选择题的开头格式一般都是“阅读以下资料,回答以下问题”,所以好多学生解答时,养成了一个“抛开教材,就题答题”的坏习惯。
从非选择题的“教材型”“资料型”“联合型”三种种类来看,答题时一般都要适合联系教材。
审完设问后,应先回首与所学知识的链接点,再列出提大纲点。
这里有三种状况:(1)假如是“教材型”的设问,便可直接用教材知识作答。
假如该设问与题目中的资料有必定联系,对资料内容应做大体认识。
(2)有的“资料型”的设问,只管题目要求“依照资料指出”,但实质上资料所含信息与教材知识又特别邻近,依照教材知识仍旧能够回答。
这样的设问,当你回首教材知识后再读资料,则很简单归纳出答案。
2018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高考讲座(二)经济成长历程高考第Ⅱ卷非选择题突破教师用书岳麓版

精选中小学试题、试卷、教案资料高考讲座(二) 经济成长历程高考第Ⅱ卷非选择题突破环节一高考第 40 题规范答题讲评第一步: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读材料是解答非选择题的重要环节,应注意围绕设问细读材料,解读和获取有效信息。
读材料往往有这样一个误区:先读材料正文,后读或不读出处与设问。
科学做法应该是:首先:文字材料先读材料出处,图片、图表、表格材料先读题目。
这些信息简明扼要,往往给出了材料的主题、时间、作者、史书文献、背景等信息。
这些信息,对于从整体上把握材料至关重要。
其次:通过“三读三找法”审读材料正文。
注意材料的层次,材料一和材料二之间的关系,材料中的省略号前后的内容,材料中的关键词、关键语句,细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并注意材料中的隐性信息。
第二步审设问——明确答题方向审清答题语、答题提示语、时空限定语、答题限定语。
“答题语”是指要回答的问题,“答题提示语”是指应怎样回答,“时空限定语”是指要回答问题的时间、地域范围,“答题限定语”是指要回答的问题应是什么样的。
将这四项审清了,答题的要素就一清二楚了。
很多学生都是由于限定词或答题语等一时没审清而丢分,因此,审设问时,一定要将这几项答题要素用笔标注一下,以便引起注意并加深理解,切不可马马虎虎,更不能掉以轻心。
第三步扣教材——依据所学知识非选择题的开头格式一般都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所以很多学生解答时,养成了一个“抛开教材,就题答题”的坏习惯。
从非选择题的“教材型”“材料型”“结合型”三种类型来看,答题时一般都要适当联系教材。
审完设问后,应先回顾与所学知识的链接点,再列出提纲要点。
这里有三种情况:(1)如果是“教材型”的设问,就可直接用教材知识作答。
如果该设问与题目中的材料有一定联系,对材料内容应做大概了解。
(2)对字“材料型”的设问,尽管题目要求“根据材料指出”,但实际上材料所含信息与教材知识又非常相近,依据教材知识同样可以回答。
这样的设问,当你回顾教材知识后再读材料,则很容易概括出答案。
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讲义》人民版全国通用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与民主革命 第5讲 Word版含答案

中国近代史既是西方列强不断侵华,变中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民主富强进行不断抗争、探索的历史;追求民族独立,实现中国的近代化,是近代中国的两大主题。
线索1近代的列强侵略:两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企图变中国为其独占的殖民地。
线索2近代前期的反抗斗争: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炮声的回声,农民阶级提出建立“人间天国”和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最终失败;20世纪初,资产阶级发动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但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使命。
线索3近代后期的反抗斗争: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领导并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了独立自主的新中国。
[考纲要求] 1.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2.辛亥革命。
3.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
4.新民主主义革命。
5.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
第5讲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一、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1.背景(1)世界:西方资本主义迅猛发展,急需开辟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2)中国:国力渐衰,社会危机严重。
2.概况(1)发动战争战争名称条约内容影响两次鸦片战争①《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 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协定关税②之后条约内容: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权;军舰“巡查贸易”权、传教士传教权等特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日甲午战争《马关条约》:割辽东半岛(后因俄国干涉未能得逞)、台湾全岛及其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刺激列强瓜分中国。
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向侵华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拆除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成为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疑难问答从鸦片战争的结果中我们能得出“落后就要挨打”还是“落后就该挨打”的结论?“落后就要挨打”。
推荐学习K122019版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教师用书:高考讲座(三) 文化发展历程高考第Ⅱ卷非选择题突

高考讲座(三)文化发展历程高考第Ⅱ卷非选择题突破环节一“高考第40 题”规范答题讲评(对应学生用书第270页)[题型特点](1)主题材料类非选择题就是以某一个主题为中心,运用文字材料,设置问题,考查学生对主题所涉及的历史主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和学科理论分析、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试题具有“小切口、小跨度”或“大跨度、深分析”的特点,其设问都是围绕一个中心主题,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层层发问、逐次诱导的特点。
(2)主题材料类非选择题,导向明确,命题形式新颖,能指引中学历史教学的方向和对历史某一问题的思考,较好地考查学生微观和宏观认识问题的能力,也是近年高考命题较多的题型。
[方法技巧](1)紧扣主题,注意递进式材料解析题每个设问之间的递进关系。
解题时要特别注意其逐步递进的关系,设问与设问之间是有秩序地推进,设问之间的答案互相关联着,前一问对后一问有直接的影响,甚至下一个设问就是上一个设问的直接或间接的答案。
把握了设问之间的这层微妙关系,可以引导自己正确的思维方向。
(2)注意解答顺序和思维逻辑顺序。
解答这类题目,答好第一问是关键。
解答第一问时要注意对材料进行多角度思考,发掘材料的显性和隐性含义,全面考虑问题的正反两方面。
同时,要注意思维的逻辑程序,先答什么,后答什么,都要想清楚。
如果是一材料多问的题目,对解题思路的要求则更高,因此要重视解题思路的培养。
[高考示例](2015·全国卷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
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
他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
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
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高考讲座1政治文明历程高考第Ⅱ卷非选择题突破教师用书新人教版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高考讲座1政治文明历程高考第Ⅱ卷非选择题突破教师用书新人教版大家都知道高考评阅非选择题是网上阅卷。
为了有效地应对高考网上阅卷,解答非选择题要注意“一个前提,两个原则”。
“一个前提”:答案要准确规范,书写要工整,要答在规定的答题框内。
每年高考中都会有一些试卷,因卷面字迹潦草,序号乱置,模糊不清,答题空间安排不合理,使阅卷者找不到要点。
“两个原则”:(1)答案“点要多、面要全、话要短”。
回答非选择题注意答案要多角度,要点多而全,回答直接,尽量使用历史专用词句,太简洁易漏知识点,导致失分,可适当采取“多多益善”的办法,但要注意“多”是答案的点多,是追求“广度”,而“深度”要适可而止,解释“话要短”,不要重复、啰唆。
(2)尽量把答案得分的“关键词”写在前面。
要紧扣设问,把要求回答的要点,以最简洁的语句按照①②③分别列出,每个小要点后,用冒号进行解释,让阅卷老师一眼就能看出回答的要点。
这样容易得高分,最起码能少失分。
[高考示例] (2016·全国甲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材料二中国的海外移民历史悠久,大致从1567—1840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移民数量有所增加,1801—1850年中国海外移民数达32万人。
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总数为1 500万人左右,其中90%移往东南亚,移民与祖国保持着密切联系,1862—1949年,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有25 510家,投资总额约63 271万元。
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地区很少向外移民。
7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个新的移民潮。
到2008年,移民人数达1 000万以上,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
——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六卷)(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
(8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及形成的主要原因,并说明华侨华人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讲座(二)经济发展历程高考第Ⅱ卷非选择题突破环节一“高考第40 题” 规范答题讲评(对应学生用书第192页)材料要“三读”:第一遍“速读”,带着问题了解材料和题干大意,明确主题;第二遍“细读”,结合材料出处的说明(时间、国别、背景、会议、著作、人物等),完整准确地掌握题干的内涵和考查意图,以界定考查的时空阶段,弄清楚考查的知识点;第三遍“精读”,联系设问有针对性地阅读材料,提取与问题有关的信息,可在相关文字下作标注,并理清材料之间的关系,建立材料与所学知识的联系,分清材料中的史实和论点。
要点要“三找”:“一找”材料的中心论点,一般来说在“两头”,材料的中心论点要么是材料第一句,要么是材料最后一句;“二找”材料的层次和要点关键词(时间、空间、限定词、主题字眼等),材料分层一般以句号、分号或省略号为界限,读完后要分层归纳材料要点,联教材,列提纲,材料涉及要点一个也不要丢;“三找”关联点,即寻找材料与设问之间的关联点、材料与材料之间的关联点以及材料与教材之间的关联点。
答案组织要“三界定”:一要对应设问,界定好设问的“限定语、中心语、提示语、答项语”,不要漏掉问题(如“是否”“变化”“有无”等);二要对应好题目和设问,界定好材料、设问和教材三者之间的联系,进而选取相关知识作答;三要界定好设问答案来源,设问一般有四种限制情况,即“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和没有对答题依据做出明确规定。
在阅读设问时,应注意某一设问是要求怎样回答的,同时要看清设问要求回答的是什么,有什么限制性条件,在审题时最好把限制条件用笔画上记号,以防答题时出现遗漏和疏忽。
[高考示例][例](2014·全国卷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朝建都北京后,原居住于白山黑水间的各民族人口大量内迁。
东北地区出现“沃野千里,有土无人”的状况。
清廷把东北地区视为“龙兴之地”,在此设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实施军事化管辖,设置关口,长期禁止关内人口迁居,往来须持有官方颁发的路票。
“移民之居住有禁,田地之垦辟有禁,森林矿产之采伐有禁,人参东珠之掘掳有禁”。
从乾隆年间开始,山东、河北等地“闯关东”者日盛。
“每查办一次,辄增出新来流民”。
他们“不但不肯回籍,抑且呼朋引类,日积日多”,清廷对东北地区时开时禁。
——摘编自葛剑雄《中国移民史》等材料二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了清朝与俄国的东段边界。
但直至19世纪初,黑龙江以北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民不足1万人。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政府被迫与俄国签订《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
清政府随即开放了哈尔滨以北的呼兰河平原和吉林西北平原。
新来移民与当地满、蒙古等族通婚、建庙、演戏、立会、设学堂、建市镇。
仅十余年,呼兰地区已是“三城相望,粮产丰饶,商贾因之糜(群)集,流民居户不下十有余万”。
1904年,清政府全面开放东北各边荒地;1907年,设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
1908年,仅奉天一省人口已达1 100万人。
1911年,清政府制定了东三省移民实边章程。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东北地区移民过程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移民东北的历史作用。
[解题思路]解答本题要注意“三读”“三找”“三界定”,体现规范答题的要求。
为主;移民政策受外来侵略影响;移民主要来自邻近省份;移民禁而不止,规模逐渐扩大;从非法移民到合法定居、生产。
(2)缓解关内人口压力;增加政府收入;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管理;促进民族融合、文化交流和先进技术的传播;有助于抵御列强侵略;促进东北开发。
[运用演练]1.(2017·全国卷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雍正时期,各地奏请开矿,清廷经常以“开矿聚集亡命,为地方隐忧”为由,下达“严行封禁”“永远封禁”等命令;对一批朝廷获利甚多的矿产,则由朝廷和地方官府严加控制。
1872年,李鸿章在一份奏折中指出,上海各工厂“日需外洋煤铁”极多,“可忧孰甚”。
他建议清政府“设法劝导官督商办,但借用洋器洋法,而不准洋人代办……于富国强兵之计殊有关系”。
清政府采纳李鸿章建议,决定先在部分地区试办“开采煤铁事宜”。
——摘编自戴逸主编《简明清史》等材料二新中国“一五”计划指出:“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它的勘探进度,资源供应的保证程度,是合理地分布生产力、建立新工业基地、正确地规定工业建设计划的先决条件。
”为此,国家要求“有计划地展开全国矿产的普查工作”,“加强对某些从前没有发现或者很少发现的和目前特别缺乏的资源(例如石油)以及在地区上不平衡的资源的普查工作和勘探工作”。
——据《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在雍正年间与19世纪70年代矿业政策的差异及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清代矿业政策相比,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矿业政策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雍正时期……下达‘严行封禁’‘永远封禁’等命令;对一批朝廷获利甚多的矿产,则由朝廷和地方官府严加控制”“清政府……决定先在部分地区试办‘开采煤铁事宜’”分析。
第二小问雍正年间矿业政策实行的原因根据材料“开矿聚集亡命,为地方隐忧”并联系当时的经济政策分析;19世纪70年代矿业政策实行的原因结合列强的经济侵略、洋务运动的开展及煤铁的重要性分析。
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矿产资源的勘探……是……工业建设计划的先决条件”“有计划地展开全国矿产的普查工作”“加强对……特别缺乏的资源……普查工作和勘探工作”概括。
第二小问从对矿业发展、“一五”计划及国家工业体系建立等的影响分析。
【答案】(1)差异:雍正年间:限制开矿,政府垄断。
19世纪70年代:允许开矿,官督商办。
原因:雍正年间: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清廷认为开矿影响社会稳定;政府谋取矿利。
19世纪70年代:列强的经济侵略;洋务运动的推动;煤铁等关系到国防、民生,需求很大。
(2)特点:列入国家发展计划;服务于国家工业化建设;独立自主开发;特别重视当时缺乏的矿产资源的勘探。
意义:奠定了新中国矿业发展的初步基础;促进“一五”计划顺利完成;有利于国家工业体系的建立;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近几年高考试题大多通过运用“新材料”、设置“新情境”来命制试题,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运用材料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掌握好解题技巧是高考中“水平正(超)常发挥”的关键,应特别注意解答非选择题常见失误及解决办法:1.答题没有思考的过程,看到题目就写,没有完整的答题思路。
解决办法:在初读材料的基础上,注意审题,看清问题的具体要求,然后带着问题细读材料;明确材料的主题,了解材料的层次结构;对应材料内容,思考材料内容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点。
2.不按题目要求做题,审题不清,随意性大。
解决办法:认真审题。
审题意——紧抓“题眼儿”,揣摩题意;审题型——辨别题型,确定方法;审题分——注意题分,看分作答。
一般来说,分多的题目答案要点多,分少的题目答案要点少。
3.答题时忽略材料的作用,不能深入地理解和分析材料。
解决方法:注意将观点和材料有机结合,充分分析和利用材料。
4.角度单一、重复。
解决方法:注意多角度、多层次、辩证地分析问题。
[高考示例][例](2016·全国卷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材料一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
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
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
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
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益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
——摘编自李龙潜《明清经济史》材料二为解决人口压力,康有为认为,“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东三省、蒙古、新疆疏旷益甚,人迹既少……早谋移徙”。
严复则认为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
到民国时期,有人认为,“人口增加是无止息的,食料的增加是越来越困难的。
即使我们能开垦荒地、改良农业、增加生长,总是赶不上人口增加的快”;至于工业化一途,因需要大量投资,短期内难以搞成。
因此很多人认为,解决人口问题的“治本方法”是“迟婚与节育”。
——据《康有为全集》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
(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
(13分)【解题思路】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社会总体稳定”“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等概括回答。
第二小问,从人地关系、环境问题、社会矛盾等角度回答。
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人迹既少……早谋移徙”“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开垦荒地、改良农业、增加生长”“迟婚与节育”等概括。
第二小问,可以从总体上评价,也可以结合近代学者的主张加以评价。
【规范答案】(1)原因:统一与稳定;耕地面积增加;精耕细作;高产作物的推广;税收制度的变革;耕作方式的改进。
影响:人地关系紧张;土地过度开发,环境破坏;贫困化,社会矛盾加剧。
(2)主张:向人口密度低的地区移民;发展实业吸收劳动力;增加耕地,改良农业生产;节制生育。
评价:可以总体评价,也可以就主张分别评价。
总体评价:多角度提出缓解人口压力的方法,为后世提供了借鉴;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分别评价:康有为的主张是缓解人口压力的传统方法,但向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大量移民不可行;严复的主张符合时代发展方向,但当时条件尚不具备;节制生育有可取之处,但未认识到人口因素的积极面。
[运用演练]2.(2016·全国卷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社会救济是中国古代历朝实施“仁政”的重要内容,主要依赖于政府财政。
明初设养济院收孤苦无靠者,按月发口粮。
明律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废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
”这是正律中首次纳入社会救济保障条款。
清代的法律也有关于社会救济的规定,主要有灾荒救济,高龄老人养赡,设栖流所以收养流浪贫民,孝子节妇贫苦者救济,贫穷读书人救济等。
——摘编自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等材料二英国圈地运动开始后,偷盗者、乞讨者等日益增多,社会不安定因素急剧增加。
1601年,英国颁布济贫法。
救济办法因类而异,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者,在家接受救济;贫穷儿童则在指定的人家寄养,长到一定年龄时送去做学徒;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