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传染性法氏囊

合集下载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分析、诊断和防控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分析、诊断和防控

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引起雏鸡的一种急性、传染性疾病,临床上主要以法氏囊炎症、萎缩和不同程度的免疫抑制为特征。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一般3周龄以上的鸡感染后表现明显的症状。

易感雏鸡群中快速暴发,病程短,本病可以使用注射疫苗和加强管理,进行有效防控法氏囊病的发生。

传染性法氏囊病是一种高度的接触性传染病,不仅传播迅速,发病率高,该病是一种以法氏囊炎症、萎缩为主要特征,以及能造成不同程度的免疫抑制的疾病。

传染性法氏囊病不仅仅会导致鸡的生产性能下降,还有引发患病鸡只的免疫抑制和缺陷,甚至引起死亡,严重危害我国养鸡业的健康发展和生产经济效益。

可以通过病毒分离鉴定,琼脂扩散试验,感染试验等多种诊断方法进行确诊,通过良好的生物安全管理和注射疫苗等生产方法,可有效防控传染性法氏囊病的发生。

一、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概述1、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概述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引起,是一种高接触性的传染性疾病,往往引起幼鸡的急性发病。

该病发病率极高且病程较短,一旦发病容易会造成鸡群中大鸡的死亡,且具有较强的潜在危害性。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首次在美国发现,鸡群在患病初期会出现间歇腹泻、体重减轻等症状,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入侵的鸡的体液免疫中枢,对鸡的免疫系统造成巨大的危害,被其他病菌感染的概率大大增加。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自发现以来被分离出多个变异株,呈现出不同的流行特点,因此在该病的预防和控制上存在一定的困难。

2、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传染源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高接触性传染病,病毒的传染源为发病鸡以及携带病毒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在鸡圈的环境条件中拥有较强的生存能力,因此当鸡舍出现发病鸡时,鸡舍就成为了重要的传染源,鸡舍内的昆虫、鸟类等生物都可以检测到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通过消化道途径传播,病鸡可以直接污染鸡舍内的饮水、饲料、器具,并通过这种途径传播病毒。

鸡在3-6周龄处于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易感期,3周以下的鸡,被感染后不会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但是会对鸡的免疫造成影响。

鸡的传染性法氏囊病

鸡的传染性法氏囊病
饲养密度
根据鸡的品种和生长阶段合理调整饲养密度,避免过于拥挤 ,减少疾病传播。
营养供给
提供营养均衡的饲料,添加必需的维生素、矿物质和蛋白质 ,增强鸡的抵抗力。
定期检查鸡的健康状况
定期检查
每周至少进行一次鸡的健康检查,观察鸡的精神状态、食欲、排泄 物等,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疫苗接种
根据当地疫情和疫苗接种计划,及时给鸡接种疫苗,预防传染病的 发生。
药物治疗成本增加
药物选择
治疗传染性法氏囊病需要使用针对性的抗病毒药物和抗生素,这些 药物价格较高。
使用量
为了达到治疗效果,需要使用较大的药物剂量,增加了治疗成本。
疗程
治疗传染性法氏囊病需要一定的疗程,通常需要数天至一周时间, 增加了治疗时间和人力成本。
对鸡场经济效益的影响
01
直接经济损失
患病鸡的生产性能下降,饲料转化率降低,蛋产量下降等直接导致经济
废弃物处理
及时处理鸡舍废弃物,防止环境污染。
03
疾病诊断和治疗
诊断方法
观察症状
01
病鸡会出现食欲不振、羽毛蓬乱、畏寒颤抖、精神萎靡等典型
症状。
病理检查
02
观察法氏囊(鸡的免疫器官)是否有肿胀、出血、充血等病变

实验室诊断
03
采集病鸡的法氏囊组织,进行病毒分离、鉴定和抗原抗体检测
等实验室诊断方法。
鸡的传染性法氏囊病
2023-11-09
目 录
• 疾病概述 • 疾病预防和控制 • 疾病诊断和治疗 • 鸡的饲养和管理 • 疾病对鸡生产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 总结和建议
01
疾病概述
定义和症状
定义
鸡的传染性法氏囊病是一种由鸡法氏囊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影响鸡的免疫 系统。

鸡病防治-传染性法氏囊病

鸡病防治-传染性法氏囊病
鸡病防治-传染性法氏囊病
汇报人: 2023-12-14
目录
• 传染性法氏囊病概述 • 传染性法氏囊病的临床症状 • 传染性法氏囊病的诊断与鉴别
诊断 • 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预防措施 • 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治疗方法 • 总结与展望
01
传染性法氏囊病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传染性法氏囊病是一种由法氏囊 病毒引起的禽类传染病。
尽早发现并确诊疾病,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疫情。
综合分析
结合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和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提高诊 断准确性。
注意鉴别诊断
与其他相似疾病进行鉴别诊断,避免误诊和延误治疗。
04
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预防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
1 2
保持鸡舍干燥、清洁
定期清理鸡舍,保持干燥,减少病原菌滋生。
合理饲养密度
避免过度拥挤,减少疾病传播机会。
3
饲料营养均衡
提供全面、均衡的饲料,增强鸡只免疫力。
定期消毒
鸡舍消毒
定期对鸡舍、用具、饮水等进行消毒,杀灭病原菌。
人员消毒
工作人员进入鸡舍前需更换工作服、鞋帽等,并消毒双手。
车辆消毒
进出鸡场的车辆需进行严格消毒,防止病原菌带入。
疫苗接种
选用优质疫苗
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优质疫苗,确保疫苗质量。
施。
食欲不振
03
给予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少量多餐,避免油腻食物。
支持疗法
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
给予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以增强机 体抵抗力。
增强免疫力
可使用免疫增强剂如转移因子、干扰 素等,以增强机体免疫力。
并发症治疗
继发感染
根据继发感染的病原菌类型,选用适当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鸡传染性法氏囊

鸡传染性法氏囊

鸡传染性法氏囊一疾病简介本病最早发现于1962年的美国甘布罗地区的肉鸡场,因此此病在美国又称甘布罗病。

此病是由法氏囊病毒引起的鸡的一种高度接触性、急性传染病。

传播迅速、病程短、病死率高,呈尖峰式曲线。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又称鸡传染性腔上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

以法氏囊发炎、坏死、萎缩和法氏囊内淋巴细胞严重受损为特征,从而引起鸡的免疫机能障碍,干扰各种疫苗的免疫效果。

发病率高,几乎达到100%,死亡率为5%~ 15%,是目前养禽业最重要的疾病之一. 二疾病病原此病病原为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是双股RNA病毒,本病毒对外界环境因素的抵抗较强,在污染的鸡舍呈可存活100天以上,耐酸、耐碱、耐紫外线,以碘和氯制剂消毒药效果好.但也需要大浓度和较长时间才能杀灭.本病毒主要危害免疫中枢器官-------法氏囊,使机体对外界各种传染病的抵御降低,常常会继发新城疫、大肠杆菌、球虫病等.所以法氏囊病毒对机体不会致病,只是降低了机体抗御外界致病子的能力,从而感染其他疾病,造成死亡.三流行特点自然条件下,本病只感染鸡,所有品种的鸡均可感染但不同品种鸡中,白来航鸡比重型品种鸡敏感肉鸡较蛋鸡敏感,本病仅发生于2周至开产前的小鸡,3~7周发病高峰期.成年产蛋鸡由抵抗力.一年四季均可流行但在4~6月间为多发季节,禽舍内如一些如苍蝇、蚊子做为传播媒介通过呼吸道,消化道以及破伤皮肤和黏膜等途径传播此病,潜伏期很短,1~2天即可出现临床症状,传播快,发病后2~3天开始死亡,5~7天达到高峰,一周后鸡群迅速康复,死亡率高达30%~ 50%.有继发个并发感染时致死率可达80%左右,雏鸡感染具有一定经过性的流行特点.四临床症状雏鸡群突然大批发病,2~3天内可波及60%~ 70%的鸡,发病后3~4天死亡达到高峰,7~8天后死亡停止病鸡表现为极度虚弱、啄自己的肛门、羽毛松乱、低头沉郁、食欲减退、有的引水量增加、体温升高,发病前期体温升至43℃以上,临死前下降,畏寒战栗,排出白色或水样稀便,粪中混有较多尿酸盐,迅速脱水死亡.五病理变化刨检病理可见法氏囊肿胀,周围组织呈胶冻样水肿,之后迅速萎缩,囊的表面有条纹状结构,形状由圆形变成椭圆形.里面充满大量果酱样黏液由时呈乳酪样,有散在的出血斑点,在肌黏膜上有坏死灶,胸肌、大腿肌肉有浅表的出血斑点,腺胃和肌胃交界处有出血带,肾因贫血而苍白、肿大.。

鸡传染性法氏囊炎防治措施

鸡传染性法氏囊炎防治措施

毒的传播途径。
消毒措施
02
定期对鸡舍、饲料和水源等进行消毒,并评估消毒效果,以减
少病毒的传播。
人员管理
03
对进出鸡场的人员进行登记和消毒,避免病毒通过人员传播。
治疗措施效果评估
发病初期治疗
评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对控制鸡传染性法氏 囊炎疫情的效果。
对症治疗
评估使用解热镇痛药、补液和防继发感染等对 症治疗措施的效果。
症状
病鸡表现为食欲不振、羽毛蓬乱、嗜睡和腹泻,有时出现黄 色或淡绿色的黏液便,严重时出现极度虚脱、腿肌萎缩和共 济失调等症状。
病原和传播途径
病原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属于禽腺病毒属,对鸡具有极高的特异性。
传播途径
病毒主要通过直接接触病鸡或污染的饲料、饮水、用具等间接传播,也可通过 带病毒的野鸟和人员传播。
立即对病鸡进行隔离,并使用碘伏和 聚维酮碘进行消毒处理。对鸡舍进行 通风换气,保持干燥,提高饲养管理 水平。对病鸡进行紧急免疫接种,选 用当地流行的法氏囊炎疫苗,并在饲 料中添加抗菌药物和抗应激药物。经 过一周的治疗和精心护理,鸡群逐渐 恢复健康,没有出现新的病例。
总结
及时发现并隔离病鸡,使用适当的消 毒剂进行消毒处理,加强饲养管理和 环境卫生,进行紧急免疫接种,同时 配合药物治疗可以有效控制鸡传染性 法氏囊炎的传播。
防治措施
散养户缺乏防治知识和经验,未 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隔离、消毒和 免疫接种等处理,导致疫情扩散 ,无法控制。最终大部分鸡只死 亡或失去生产能力,造成严重的 经济损失。
总结
缺乏防治知识和经验是导致防治 失败的主要原因。及时发现并隔 离病鸡,使用适当的消毒剂进行 消毒处理,进行紧急免疫接种等 措施可以有效控制鸡传染性法氏 囊炎的传播。

第3节鸡传染性法氏囊病

第3节鸡传染性法氏囊病

3.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的培养
本病毒能在鸡胚上生长繁殖,分离病毒的最佳接种 途径是绒毛尿囊膜(CAM)。病毒经CAM接种后3~5天 死亡,胚胎全身水肿,头部和趾部充血和小点出血。 在鸡胚中适应的IBDV毒株也能适应于细胞培养,其 中包括鸡胚源细胞,法氏囊细胞和一些禽源和哺乳动物源 传代细胞系。 Vero 和 BGM-70 细胞系均能支持一些 IBDV 毒株生长。
2.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的型
IBDV分为2个血清型, 血清Ⅰ型(鸡源性病毒) 血清Ⅱ型(火鸡源性病毒),
引起鸡发病的主要是血清Ⅰ型。血清Ⅰ型又分许多 亚型。 不同毒株间抗原相关性小于 10% 为不同的血清型, 抗原相关性大于 90% 为同一亚型,而抗原相关性在 10 ~ 90%之间为不同的亚型。
3.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的变异
3.血清学试验 血清学方法主要是琼脂扩散试验,主要查出IBD的 群特异性抗原。不能区分血清型差异。 可用已知抗原检查血清样品中的IBD抗体,可应用 此法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检测疫苗免疫后的IBDV抗体。 亦可用已知抗体检查发病鸡的法氏囊中的IBD抗原( 有诊断意义)。 4. 鉴别诊断 本病应注意与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相区别。
病鸡精神萎顿,羽毛蓬乱,病鸡畏寒,卧地,蹲伏, 拥挤在一起,腹泻,排出黄白色黏稠和水样稀粪,极度虚 弱,最后死亡。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鸡精神沉郁、羽毛蓬乱、蹲伏
(图片引自郑明球、蔡宝祥主编《动物传染病诊治彩色图谱》)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鸡精神沉郁、羽毛蓬乱、蹲伏
(图片引自刘晨、许日龙编著《实用禽病图谱》)
(图片引自刘晨、许日龙编著《实用禽病图谱》)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鸡腿部肌肉出血点、斑
(图片引自郑明球、蔡宝祥主编《动物传染病诊治彩色图谱》)

禽类传染病06鸡传染性法氏囊病

禽类传染病06鸡传染性法氏囊病

腿肌和胸肌出血,呈块状或条状
胸肌出血
鸡腿部和胸部肌肉出血
法氏囊普遍水肿,浆膜面呈胶冻样
法氏囊出血呈紫葡萄样
法 氏 囊 黏 膜 出 血 、 坏 死 呈 紫 红 色
法氏囊水肿,粘膜表面有点状出血,或弥漫出血 。
病程较长者可见法氏囊萎缩,干酪样坏死
肾脏肿胀,有尿酸盐沉积
法氏囊干酪样坏死,肾脏尿酸盐沉积
免疫抑制严重,而危害性更大。
病雏精神沉郁,两翅下垂,缩颈,闭目,嗜睡,排出 灰白色石灰浆样稀粪。
病鸡头垂地,闭眼呈昏睡状态
病鸡精神沉郁,羽毛松乱
病鸡精神萎顿,羽毛蓬松
本病的突出表现是鸡群突然发病,采食量锐减,死亡率增 高。呈尖峰死亡曲线。
鸡群的饲养管理条件越差,发病年龄越小,或伴发有其他 疾病,如新城疫等,死亡率就越高。
防制
• 雏鸡可应用疫苗进行免疫接种,一是弱毒型疫苗(A30) 主要用于没有污染的鸡场;二是中等毒力疫苗(B87、NF8 株 ),对法氏囊有轻度损伤,10d左右恢复正常,对鸡保 护率高,一般用于污染场。
• 在发病早期可注射高免血清或无病原体污染的卵黄抗体。 同时配合使用抗生素防止继发感染。
IBD疫苗
免疫抑制;2.制定免疫程序:a.提高种鸡的抗体水平 使子代3--4周龄得到保护,b.雏鸡的免疫。 • 发生IBD的措施:注射卵黄抗体;补充Vit电解质;控 制继发感染;消毒。
防制对策
• 1.母源抗体监测:最好为微量中和,但琼扩最易 推广。
• 1日龄阳大于80%,则10日龄再测,若大于 50%,则17~24日再接;若小于50%,14~21日 接种。
传染性法氏囊病
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IBD)
特征

谈谈鸡传染性法氏囊病

谈谈鸡传染性法氏囊病

潜伏期症状
无明显症状
潜伏期通常为1-2周,病鸡无明显临床症状。
易感群体
潜伏期病鸡仍具有传染性,容易感染其他健康鸡 只。
突然发病
潜伏期过后,病鸡可能突然出现急性感染期的症 状。
03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诊断与 防治
诊断方法
1 2 3
临床观察
观察鸡群是否有食欲不振、腹泻、体重下降等症 状,以及病鸡的脱水、颤抖和昏迷等表现。
病毒变异研究
病毒变异的监测
研究者通过监测病毒的基因序列,了解病毒的变异情况,预测病 毒的传播趋势和致病性。
变异病毒的特点
病毒变异后,其抗原性和基因组结构可能会发生变化,影响疫苗的 保护效果。
变异病毒的防控
针对变异病毒的特点,需要不断更新疫苗株,提高疫苗的保护效果。
治疗方法研究
支持治疗
对于发病鸡群,可以使用一些支 持治疗措施,如补充电解质、使 用抗生素等,以缓解症状和降低 死亡率。
饲料转化率降低
感染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鸡只 食欲不振,饲料转化率降低, 养殖成本增加。
生产性能下降
感染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鸡只 生产性能下降,如产蛋量减少
、蛋品质下降等。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传播途径
01
02
03
直接接触
感染鸡与健康鸡直接接触 时,病毒可通过呼吸道、 消化道、眼结膜等途径传 播。
污染的环境
谈谈鸡传染性法氏囊病
目录
•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概述 •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临床症状 •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诊断与防治 •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预防和控制 •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科学研究
01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一种由法氏 囊病毒引起的鸡的传染病,主要 影响3-6周龄的雏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 IBD病毒感染四种表现形式
IBD感染 免疫抑制 临床疾病 大于 21天
急性死亡 精神不振 下痢
21日龄前 21日龄后 永久性免疫抑制 暂时性免疫抑制
流行病学
人们一直认为,自然感染仅见于鸡,但最 新资料报道,除鸡外,鸭、鹅也能感染。 一般侵害2~11周龄的鸡,但多以3~6周 龄的鸡受害严重。病鸡、带毒鸡为主要传 染源,同易感鸡之间有高度的接触传染性。 病毒通过直接接触或者通过带毒的中间媒 介物(如饲料、饮水、垫料、尘土、粪便、 鸡舍各种饲养器具及人员、昆虫等)散播。 一年四季都可发病,但主要见于6~7月份。
此外,感染的病鸡由于失水,使骨骼肌变 淡;皮下以及胸肌、腿肌和翼肌的外肌束 膜上小面积出血,心外膜上、浆膜(特别 是肌胃的浆膜)上和粘膜(腺胃、肠道) 上出血,肾脏由于尿酸盐潴留而苍白肿胀, 呈“花斑肾”,肝表面呈黄色或红黄相间 的条纹。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法氏囊肿大、水肿。
法氏囊肿大,呈奶油黄色
caseous exudate in cloacal bursa after IBD infection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法氏囊黏膜严重充血、出血、 坏死,内膜水肿。
hemorrhagic cloacal bursa
progression of the IBD infection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胸肌的出血斑点。
症状
本病的发生常以死亡病例突然开始,在4~5天的 急性期之后,继之持续3~4天的消减期。流行多 持续5~9天,平均7.5天。死亡率在头几天内急 剧升高,第四天后又迅速下降,呈尖峰式死亡曲 线,此为该病重要特征。 病鸡主要表现停食、停饮水,呆立或卧地不 动;排微黄色或白色带泡沫稀粪;或粘液性下痢 而使肛门周围污染,严重脱水。 发病率一般为1%~30%,死亡率约为20%。 饲养管理条件差、流行时鸡的年龄愈小,则发病 率与死亡率愈高。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 :羽毛蓬乱,精神萎靡, 蹲伏无力,嗜睡。
病理变化
法氏囊在感染的早期,表现为充血、水肿和 肿胀。感染后2~3天,其体积可为正常的2倍 左右,此时法氏囊变圆,浆膜覆盖有淡黄色 胶冻样渗出物,表面的纵行条纹显而易见, 法氏囊呈奶油黄色,严重病例,法氏囊出血, 呈紫黑色。切开后,其粘膜皱褶有出血点或 出血斑,腔中有脓性分泌物。感染5天后,法 氏囊开始缩小,第8天时可仅为正常的三分之 一左右,此时法氏囊质地变硬,呈深灰色, 法氏囊腔内有干酪样物。
一.法氏囊炎病毒的特性
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划归清型 ①血清-1型 既有致病性也有免疫抑制 ②血清-2型 无致病性 血清-1型内有很多血清亚型
有鸡的地方就有IBD病毒的存在 对环境变化的耐受性强 对消毒药和PH值的变化有抵抗 在70℃以及在pH12的强碱性溶液中,即使经1小 时,也不能被杀死。该病毒对乙醚、氯仿有抵抗 作用。 病毒对腔上囊有亲嗜性,能破坏所有淋巴细 胞,特别是B细胞。其次是脾脏、胸腺、盲肠扁 桃体等组织。 感染的明显期,腔上囊(BF)的含毒量最高, 其次为脾脏。到感染后期,BF中的病毒消失。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腿部肌肉出血斑点。
翼肌的外肌束膜出血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肾脏肿大,颜色苍白,尿酸 盐沉积,法氏囊肿大。
诊断
在完全易感的鸡群中,急性爆发时,依据 发病率高;临床症状的发生与复原的短促 性(5~7天);尖峰式的死亡曲线,BF的 特征性病变及流行病学特点等,可对本病 作出初步诊断。必要时可作病毒的分离、 培养、鉴定和血清学诊断。
肾型传支与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鉴别诊断
肾型传支 传染性法氏囊病 肾脏肿大、苍白、输尿管内有尿酸盐沉积 排白色稀粪、脱水明显 大群精神好 大群精神差 有呼吸道症状 无 肌肉无出血 肌肉有条状或点状出血 法氏囊无变化 法氏囊出血明显
推荐免疫程序
蛋鸡:
低母源抗体的鸡群: 1-5日龄 G-606 12-14日龄 G-606 22-25日龄 G-603 高母源抗体的鸡群: 12-14日龄 G-606 22-25日龄 G-603
滴口 饮水 饮水 滴口或饮水 滴口或饮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