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
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23页PPT

39、勿问成功的秘诀为何,且尽全力做你应该做的事吧。——美华纳
40、学而不Βιβλιοθήκη 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和马克 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
41、实际上,我们想要的不是针对犯 罪的法 律,而 是针对 疯狂的 法律。 ——马 克·吐温 42、法律的力量应当跟随着公民,就 像影子 跟随着 身体一 样。— —贝卡 利亚 43、法律和制度必须跟上人类思想进 步。— —杰弗 逊 44、人类受制于法律,法律受制于情 理。— —托·富 勒
45、法律的制定是为了保证每一个人 自由发 挥自己 的才能 ,而不 是为了 束缚他 的才能 。—— 罗伯斯 庇尔
谢谢!
36、自己的鞋子,自己知道紧在哪里。——西班牙
37、我们唯一不会改正的缺点是软弱。——拉罗什福科
xiexie! 38、我这个人走得很慢,但是我从不后退。——亚伯拉罕·林肯
202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全套课件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全套课件contents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述•商品与货币•资本与剩余价值•资本积累与再生产•资本流通过程•分配过程与剩余价值的分割•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与周期性波动•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目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古典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对古典政治经济学进行了批判,揭示了其阶级本质和局限性。
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马克思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
《资本论》的出版马克思的《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经典著作,系统阐述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运动规律。
研究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经济关系,揭示其本质和规律。
生产关系经济制度经济发展研究不同社会形态下的经济制度及其演变。
研究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过程和趋势。
03020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强调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辩证唯物主义运用辩证法的思想来分析和解决经济问题。
阶级分析方法从阶级关系出发来分析社会经济现象。
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相结合既注重对经济现象的客观描述,又强调对经济现象的价值判断。
商品与货币商品的内在矛盾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存在矛盾,即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而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这种矛盾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得到了解决。
商品的定义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商品拜物教商品拜物教是指人们对商品所赋予的神秘性和超自然力量的崇拜,这种崇拜掩盖了商品背后的社会关系和劳动价值。
商品及其内在矛盾货币的产生与职能货币的产生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的职能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等职能。
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
货币的形式货币的形式经历了实物货币、金属货币、纸币和信用货币等阶段。
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货币等新型货币形式也逐渐出现。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概论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考核方式:课程结业论文总学时、学分: 32学时 2学分其中实验学时:0学时课程编号:1901010一、课程教学目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思政专业的一门考查课程。
本课程主要是从历史、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高度,向学生讲授马克思主义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及科学规律,使学生清晰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脉络,深刻体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理论体系和精神实质的内在统一性,真正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以及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与社会主义信念。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总体发展脉络有一个宏观的认识和了解;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概念和核心思想的发展有较为深入的系统理解和掌握。
通过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熏习,使学生学会哲学地思考和分析问题,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掌握更为深入,从而掌握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坚定其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二、课程教学要求本课程的教学要求:通过学习、领会马克思主义产生、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学生能够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真正分清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更全面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真正分清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丰富和发展的理论判断,以更有力地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现时代的创新;真正分清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的理解,以更切实地弘扬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真正分清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以更利于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学生能够紧密结合当代世界发展的实际,紧密结合当代中国发展的实际,紧密结合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实际,探索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科学规律及当代趋势。
三、先修课程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概论。
四、课程教学重、难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研究对象、特点、分期;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条件,主要理论来源;《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反杜林论》的重要观点和意义;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和意义;列宁主义形成的时代背景;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革命理论;毛泽东思想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精髓、基本问题和主要内容。
第二章 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

第一节 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探索 和《资本论》第一卷的问世
一、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理论探索的早期阶段
• 探索政治经济学的起因
《莱茵报》时期对现实社会研究和理解的需要 与奥格斯堡保守派关于共产主义争论的需要 马克思思想内在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对“市民社 会”理解的需要 1843年下半年,马克思走上了政治经济学理论探 索的崎岖道路
土地、雇佣劳动者拥有劳动力,然后再进一步去研究国
家的对外贸易,或者说国家对外的问题;最后去研究涵 盖了各国经济关系在内的世界市场问题。
《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23本笔记)
• 马克思进一步完善了劳动价值论,周详地
阐述了剩余价值理论,分析了社会资本再
生产理论、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绝
对地租理论等,并在更深层次上,对资本
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古典经济学派在剩余 价值理论研究上陷入绝境的“两大难题”
剩余价值和利润的关系问题
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问题
二、剩余价值一般概念的提出
1.剩余价值一般概念的提出
针对古典经济学中的非历史错误,马克思在《1844年
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资金只有当它给自己的所有 者带来收入或利润的时候,才叫做资本‛。‚价值所以能 够增加,只是由于获得了也就是创造了一个超过等价物的 价值。‛剩余价值就是‚超过等价物的价值‛。借助于这
早期探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844.8)
• 《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哲学 的贫困》《雇佣劳动与资本》《关于自由 贸易问题的演说》《共产党宣言》 (1845.2-1848.3)
• 《伦敦笔记》(1850.8-1853.12)
1843 年 10 月 -1845 年 1 月,马克思来到巴黎之后,立 即投入《德法年鉴》的出版工作,在上面发表了马克思 前期很重要的两篇文章《论犹太人问题》、《黑格尔法 哲学批判》导言,很快马克思与卢格关系破裂,《德法 年鉴》被查封,马克思首次成为政治避难者。 1844年 5 月 1日,马克思的第一个孩子出世,多病随母亲回特利 尔居住 2个月,其间马克思完成《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复习资料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学习目的:了解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背景,其思想来源,发展过程的中各个关键节点、重要著作、重要概念;学习重点:世界史的背景,黑格尔的思想来源,市民社会;学习难点: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马克思主义过程中提出的主要概念、命题和思想的发展.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喜欢直观,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的感性活动.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马克思一、马克思的终其一生的理论对象:资本主义社会,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二、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1、历史的转折a、古典时代与现代b、世界史的诞生现代(Morden)是一个与古典时代彻底区分的时代,它体现在经济、文明、意识形态等方方面面.我们需要理解的是,它自身要求着与以往的时代相区别,这尤其体现在法国大革命中。
现代历史降临的最大特征是,世界的历史由民族区域史变成为了整体性的世界历史。
2、被历史遗弃的人们在新的历史诞生之际,有一大部分人既诞生于这段历史,但又被它所抛弃对遗弃问题的解释现象上的简要描述,现实与应该的分裂三、黑格尔对马克思的影响1、辩证法a、连续性(生长、整体性、扬弃)b、有限性(矛盾、虚无、向对立面转化)c、历史作为连续发展的过程2、以绝对精神为基础的历史观a、历史生长的自然节律(目的与矛盾、直线与螺旋)b、绝对精神与世界史的到来c、历史的终结3、对现代社会状况的理解异化、贫穷与贱民黑格尔早已看到,市民社会的经济结构,是一切灾难的根源,无论它是正常运行还是处于崩溃之中贫穷是市民社会不可克服的困难四、费尔巴哈思想的两个关键概念:自我意识、类存在1、自我意识:在德国古典哲学看来,自我意识是人的根本特点.从最简单的观点来看,自我意识即是一种自觉地自配自身的意识,并且能在对象中认出自身的意识。
黑格尔对自我意识的理解:第一,在过程和具体的结构中,在生活中,人才能获得自我意识;第二,现代社会的进步之处在于能最大限度地保证每个人能追求自由;最后,它对马克思的启示则在于,他们认为,自由(自我意识)的实现,是在社会的实践整体中实现的,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2、类存在:费尔巴哈的功绩在于,强调了人的自由的实现是通过感性的实践活动得到实现的,并且这种活动是一种整体性的活动的,即作为类活动.只是,费尔巴哈将这种类活动做了抽象的理解,没有看到现实生活中的类活动,也将类活动理解成为了一种超历史的活动。
第二章 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

3
●社会生产关系的确切内涵
“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 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 系。”(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 言”) “政治经济学不是把财产关系的总和从 它们的法律表现上包括起来,而是从它们的 现实形态即生产关系上包括起来。” (马 克思:《 论蒲鲁东》)《论蒲鲁东》一文 是蒲鲁东去世后,马克思应《社会民主党人 报》的编辑施韦泽的请求于1865年1月24日 写的。
(2)《资本论》第2卷通过分析生产和消费、供给和需求、 剩余价值生产和实现的矛盾,论证了现实性
(3)《资本论》第3卷通过分析资本积累规律和利润率下 降规律,剖析了产生根源及发展趋势
“危机永远只是现有矛盾的暂时的暴力的解决,永远只是使已经 破坏的平衡得到瞬间恢复的暴力的爆发。”
20
六、对未来社会经济关系的科学预测
19
3、经济危机理论
(1)《资本论》第1卷通过分析货币的流通手段和支付 手段,指出了潜在可能性
“商品交换过程是在两个互相对立、互为补充的形态变化中完成 的:从商品转化为货币,又从货币转化为商品。” “在这里,一方面,我们看到,商品交换怎样打破了直接的产品 交换的个人的和地方限制,发展了人类社会的物质交换。另一方面, 又有整整一系列不受当事人控制的天然的社会联系发展起来。”
1、揭示了剩余价值一般 “所有经济学家都犯了一个错误:他们不 是就剩余价值的纯粹形式,不是就剩余价 值本身,而是就利润和地租这些特殊形式 来考察剩余价值。”
12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资金只有当它给自己的 所有者带来收入或利润的时候,才叫做资本。”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 利润只是剩余价值 的第二级的、派生的和变形的形式,只是资产阶级 的形式,在这个形式中,剩余价值起源的痕迹消失 了。” 《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 剩余价值一般→剩余价值特殊(利润、利息等) ↑↑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是研究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一、政治经济学是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产物新的功业主义发展→重商主义(金银、对外贸易) 与农业相应→重农学派(农业创造纯产品即剩余价值。
自然力独立作用于市场) 十七世纪中叶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1.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历史条件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产物,以此为前提。
18世纪60年代,英国社会革命,工业革命推动下,加剧了矛盾→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转变,为束缚制度的力量而非推动力量。
产业革命创造了产业工人阶级,自在到自为,无产阶级作为独立力量登上政治舞台,出现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客观上需要理论指导。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思想渊源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继承了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理论:古典经济学和空想政治经济学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在实践中发展⑴辩证原理:商品生产的一般规律,反映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规律。
⑵人物:列宁、毛泽东(新民主主义,对民族资本主义赎买)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逻辑起点1.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起点,也是研究的逻辑起点2.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们以一定的方式结合起来进行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的活动过程3.物质资料的生产三要素:人的劳动、生产资料(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二、人类社会经济形态的更替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三、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是揭示经济运动规律1.经济规律指经济现象或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转移;自然规律是长期不变,经济规律随经济现象而变化2.经济规律的作用过程受到利益影响。
例如:中国改革3.人可以认识利用经济规律四、政治经济学的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P20)1.四方面互相联系制约的辨证关系⑴生产对分配交换起决定的主导作用① 生产为分配交换消费提供对象,只有生产出产品才能进行分配、交换和消费② 生产的发展水平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发展水平。
02第二章 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马工程

随着唯物史观的创立及其在政治经济学研究中的 运用,特别是政治经济学科学方法论的创立,马 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第一次 提出了剩余价值一般的概念。
在《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对 剩余价值一般作了更广泛的探讨。他把剩余价值 一般和剩余价值特殊的转化关系,看做是资本一 般形式到资本特殊转化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第二章 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和马克思 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
第一节 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探索和 《资本论》第一卷的问世
一、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理论探索的早期阶段 二、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探索 三、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和方法的创新
一、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理论探索的早期 阶段
对现实社会研究和理解的需要,是推动马克思研究 政治经济学的首要原因。
概括起来说, 主要体现在:
第一,未来社会所有制理论。 第二,未来社会有计划地分配社会劳动时间的思想。 马克思对未来社会有计划地分配社会劳动时间问题又
作了综合性的论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强调只有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前提下,才能对 社会生产实行“直接的自觉的控制”。 其二,提出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 产基础上的“自然规律”。
在与奥格斯堡保守派报纸《总汇报》关于共产主义 的争论中,马克思深感有必要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 对共产主义思潮的产生及其性质作出探讨。
此外,马克思思想的内在发展,要求他深入到政治 经济学研究领域中去。
1844年8月马克思完成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是他建立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第一次尝试。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未来社会所有制理论
(1)《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把所有制作为 批判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起始范畴
“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 弃。”
(2)《共产党宣言》将“消灭所有制”概括为 共产党人的理论纲领
“共产主义的特征并不是要废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 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 “消灭私有制”
(3)《资本论》(第1卷)论述了未来社会公有 制的基础地位
21
“自由人联合体”的首要特征是“用公共的生产资料进行劳
2、未来社会有计划地分配社会劳动时间的思想
(1)《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首次提出有计划 分配社会劳动时间是未来社会的首要经济规律
“社会必须合理地分配自己的时间,才能实现符合社会全 部需要的生产。” “时间的节约,以及劳动时间在不同生产部门之间有计划 的分配,在共同生产的基础上仍然是首要的经济规律。”
资本一般形式→资本特殊形式(产业资本、商业 资本、借贷资本等)
13
2、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第一次提出了劳动 力商品理论的基本内容
(1)区分了“劳动”和“劳动力”
“工人出卖的只是对自己劳动能力的定时的支配权。”
(2)区分了劳动能力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价值“由把工人本身生产出来所花费的那个劳动量决定。” 使用价值“使资本增加,使资本增殖,从而使资本作为资 本保存下去的东西。”
7、1867年9月14日: 《资本论》第1卷第1版(德文) 在汉堡出版 8、1870年----1881年:写成《资本论》第2、3卷的一 系列手稿
二、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和方法的创新
1、研究象
确定研究对象的思想逻辑发展过程:
●把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结合 起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以唯物史观为基础,明确认为社会生产关系是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马克思:《哲学的贫 困》、《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商品不是只存在于想象之中的一般劳动时间 的物化(它本身只是和自身的质相分离的、仅仅 在量上不同的劳动),而是一定的、自然规定的、 在质上和其他劳动不同的劳动的一定结果。”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
“生产交换价值的劳动是抽象一般的和相同的劳 动,而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是具体的和特殊的劳 动。” 《政治经济学批判》(第1分册)
(2)商品拜物教产生的根源在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所 特有的社会性质”
(3)商品拜物教具有历史性
4、全面阐述了价值形式理论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价值形式的基本形 式:“商品----作为劳动时间象征的一般商品----其他商 品” “同商品界本身相脱离而自身作为一个商品又同商 品界并存的交换价值,就是货币。” “是一般劳动 时间的化身,是作为一般商品的劳动时间。” 《政治经济学批判》(第1分册): 简要探讨了从简 单价值形式到货币形式的发展过程
19
3、经济危机理论
(1)《资本论》第1卷通过分析货币的流通手段和支付 手段,指出了潜在可能性
“商品交换过程是在两个互相对立、互为补充的形态变化中完成 的:从商品转化为货币,又从货币转化为商品。” “在这里,一方面,我们看到,商品交换怎样打破了直接的产品 交换的个人的和地方限制,发展了人类社会的物质交换。另一方面, 又有整整一系列不受当事人控制的天然的社会联系发展起来。”
1、揭示了剩余价值一般 “所有经济学家都犯了一个错误:他们不 是就剩余价值的纯粹形式,不是就剩余价 值本身,而是就利润和地租这些特殊形式 来考察剩余价值。”
12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资金只有当它给自己的 所有者带来收入或利润的时候,才叫做资本。”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 利润只是剩余价值 的第二级的、派生的和变形的形式,只是资产阶级 的形式,在这个形式中,剩余价值起源的痕迹消失 了。” 《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 剩余价值一般→剩余价值特殊(利润、利息等) ↑↑
6
(3)叙述的方法
商品、货币→资本、剩余价值→资本各形式 →利润、利息、地租
7
三、劳动价值论的科学革命
1、首次明确规定了商品是研究资本主义经济的起 始范畴,并科学地揭示了商品的二重性
“最初一看,资产阶级的财富表现为一个惊人庞 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则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原 素存在。但是,每个商品表现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 值两个方面 。” 《政治经济学批判》(第1分册)
第二章
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和马克思主 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
一、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探索历程
1、1843年10月----1845年2月: 《巴黎笔记》(7)
2、1850年8月----1853年底:《伦敦笔记》(24) 3、1857年7月----1858年5月:《1857—1858年经济学手 稿》,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基本形成; 设计了“五篇结构计划”:一般的抽象的规定;资本、雇佣
“工人劳动的提高了的生产力,由于缩 短了补偿对象化在工人身上的劳动‥‥‥所 必需的时间,因而表现为工人用在资本增殖 ‥‥‥上的劳动时间延长了。”
15
(2) 《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首次分析了 相对剩余价值和绝对剩余价值之间的内在联系, 并提出了劳动从属于资本的两种基本形式 “从一定观点看来,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 余价值之间的区别似乎完全是幻想的。相对剩余 价值是绝对的,因为它以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超过 工人本身生存所必需的劳动时间以上为前提。绝 对剩余价值是相对的,因为它以劳动生产率发展 到能够把必要劳动时间限制为工作日的一个部分 为前提。”
●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 矛盾运动为基础的社会生产关系(马克思: 《〈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序言》)
3
●社会生产关系的确切内涵
“政治经济学不是把财产关系的总和从 它们的法律表现上包括起来,而是从它们的 现实形态即生产关系上包括起来。” (马 克思:《 论蒲鲁东》)《论蒲鲁东》一文 是蒲鲁东去世后,马克思应《社会民主党人 报》的编辑施韦泽的请求于1865年1月24日 写的。
劳动、土地所有制;国家 ;生产的国际关系;世界市场和危机。
4 、1859年6月:出版《政治经济学批判· 第一分册》, 并在“序言”中首次公开“六册计划”:资本 ;地产;雇
佣劳动 ;国家 ;国际贸易;世界市场。
5、1861年8月----1863年7月:《1861—1863年经济学 手稿》;期间,决定以“资本论”为标题出版政治经 济学著作《资本论· 政治经济学批判》 6、 1863年8月----1865年底:正式以“资本论”为标 题进行写作,写成《资本论》草稿。期间,提出《资 本论》“四卷结构”的计划:资本的生产过程;资本 的流通过程;总过程的各种形式;理论史。
(1) 《资本论》(第1卷)提出了按劳分配理论的基本内容
(2)《哥达纲领批判》详尽论述了按劳分配理论
“每一个生产者,在作了各项扣除后,从社会领回的,正好是 他给予社会的。他给予社会的,就是他个人的劳动量。” 第一,按劳分配是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特有的个人消费品分 配原则 第二,按劳分配存在的原因主要是未来社会还只是“经过长久 阵痛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里产生出来的”社会 第三,按劳分配的个人消费品是社会总产品进行必要扣除之后 的剩余部分 第四,按劳分配的直接尺度是劳动时间 第五,按劳分配的前提是生产资料公有制 第六,按劳分配既是平等的,又是不平等的
(2)《资本论》第2卷通过分析生产和消费、供给和需求、 剩余价值生产和实现的矛盾,论证了现实性
(3)《资本论》第3卷通过分析资本积累规律和利润率下 降规律,剖析了产生根源及发展趋势
“危机永远只是现有矛盾的暂时的暴力的解决,永远只是使 已经破坏的平衡得到瞬间恢复的暴力的爆发。”
20
六、对未来社会经济关系的科学预测
“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 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 系。”(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4
“政治经济学,从最广的意义上说,是研 究人类社会中支配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交换的 规律的科学”,是“研究人类各种社会进行 生产和交换并相应地进行产品分配的条件和 形式的科学。”(恩格斯《反杜林论》) “政治经济学本质上是一门历史的科 学。” (恩格斯) (1) 注重对与生产关系紧密相联的生产 力及上层建筑的研究 (2)注重对生产关系的内在结构的研究
(2)《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论证了未来 社会生产的有计划和按比例的内在统一性
按比例: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直接由社会根据其需要使用 于各个不同的行业”
(3)《资本论》(第1卷)中,将有计划分配社会 劳动时间与公有制、按劳分配一起,看作未来社会最 重要的经济特征
3、未来社会按劳分配理论
9
3、明确阐述了“商品拜物教”的基本理论
“钱是从人异化出来的人的劳动和存在的本质;这个 外在本质却统治了人,人却向它膜拜。” 《论犹太人问题》
“经济学家们把人们的社会生产关系和受这些关系支 配的物所获得的规定性看作物的自然属性,这种粗俗的 唯物主义,是一种同样粗俗的唯心主义,甚至是一种拜 物教,它把社会生产关系作为物的内在规定归之于物, 从而使物神秘化。”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 (1)商品拜物教是从商品形式本身发生的
劳动对资本的形式从属:只存在买卖关系 劳动对资本的实际从属:存在政治和社会上的 统治、从属关系 16
4、揭示了资本各组成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 中的作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 )
不变资本/可变资本 5、揭示了剩余价值在资本家之间的分配 (《资本论》第3卷 ) 区分了利润与剩余价值,分析了剩余 价值在产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借贷资 本家和地主之间的分割。
“商品二重地存在这个简单的事实,即一方面商 品作为一定的产品存在,而这个产品在自己的自然 存在形式中观念地包含着(潜在地包含着)自己的交 换价值;另一方面商品作为表现出来的交换价值 (货币)存在,而这个交换价值又抛弃了同产品的 自然存在形式的一切联系。” 《1857—1858年经济学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