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五年我国文化遗产研究的新动向_基于核心期刊的统计分析_崔卫华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对策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对策分析引言:我国拥有着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曲、传统手工艺等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文明的深厚历史和独特传统。
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中,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威胁,许多传统文化元素面临着消失和衰落的危险。
随着全球化的加剧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的浪潮中逐渐被边缘化,许多古老的手艺和技艺逐渐失传,许多传统节日和活动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为了保护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传统文化传承,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我们需要深入分析目前的保护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对策来保护和传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1.2 问题意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保护意识不强,很多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重视,甚至有一些传统技艺已经失传或濒临失传;二是法律法规不够健全,目前我国的非遗保护法律体系还比较薄弱,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制度建设亟待加强;三是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不足,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过程中缺乏创新性,导致其逐渐淡化;四是国际合作与交流不够密切,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还需要更多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使之得到更广泛的传播与认可。
这些问题的存在,给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需要从法律法规、保护意识、传承创新以及国际合作等方面寻找解决对策,以推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取得更好的成效。
2. 正文2.1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分析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包括传统音乐、舞蹈、戏曲、工艺技艺等各种形式。
由于现代化进程和经济发展的影响,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濒临失传的危险。
虽然我国一直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但现状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年龄偏大,后继者不足,导致传统技艺无法得到有效传承。
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与传承工作缺乏有效的机制和制度支持,导致保护工作难以深入开展。
人们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需求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

人们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需求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独特的历史价值和人文意义备受人们的关注。
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问题,人们的需求不断演变和提升。
本文将分析人们对文化遗产保护需求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一、认识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及其需求的发展现状文化遗产作为一种具有独特价值的信息载体,承载着历史记忆、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人们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需求正逐渐迈向发展的成熟阶段。
现代社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化需求的增加,人们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需求日益增长。
例如,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家族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存,他们希望能够了解和传承自己家族的历史、传统和价值观念。
同时,地方政府和社会组织等方面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它们不仅关注自身文化遗产的保护,还注重文化遗产的价值挖掘和利用。
各地政府和社会组织通过开展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吸引了众多文化爱好者和游客,实现了文化遗产的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二、人们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未来需求趋势在未来,人们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需求将进一步变化和发展。
以下是可能出现的趋势:1. 定制化需求的增加:随着个体化消费的兴起,人们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需求将更加定制化。
他们希望能够针对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性地保护自己感兴趣的文化遗产,个性化需求将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2. 多元化保护方式的推广:传统的文物保护方式主要是物质性的保存和修复。
然而,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需求也将趋于多元化。
例如,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使得人们可以通过虚拟现实等方式体验文化遗产,而非前往实地。
3. 文化遗产教育的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不仅仅是传承保护,更是一种教育和意识形态的传递。
未来,人们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需求将更加注重教育功能。
学校、博物馆等机构将更加重视培养公众对文化遗产的认知和理解能力,提供更多的文化遗产教育项目和资源。
4. 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凸显: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
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创新与发展研究

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创新与发展研究一、文化遗产保护现状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文化遗产极为丰富。
古建筑、文物、书画、古籍等都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随着现代文化的快速发展,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也面临严峻的挑战。
过度开发、高强度的人类活动等因素,使得许多文化遗产受到了威胁。
根据国家文物局发布的数据,目前全国共有40多万处文物古迹被确认为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包括21处世界文化遗产、47处国家级文化遗产等。
总的来说,我国文化遗产的数量和质量都在不断提高。
然而保护工作还存在很多难题和问题。
二、文化遗产保护的创新与发展途径1. 制度建设制度是保护文化遗产的基础,其作用是引导和规范社会行为,促进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因此,加强制度建设是创新和发展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途径。
在制度建设方面,我们需要明确权责对接和分工,形成高效协同的保护机制。
保护机制应该建立在多部门合作的基础之上,既要考虑规划和管理等问题,也要注重社会参与、技术攻关等方面的创新。
2. 技术手段文化遗产保护需要依靠科技手段,只有有了现代技术的支持,才能更好地保护文化遗产。
在文化遗产保护中,涉及到的专业技术非常丰富,如静力学、土力学、水文学、园林学、历史建筑、文物修复等等。
在技术手段方面,应该注重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不断提高文化遗产保护技术的水平和创新能力。
例如,应用非接触式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可以快速而精准地扫描建筑、文物等遗产上的构造、裂缝和松动等情况。
此外,还可以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对大量的文化遗产保护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和应用。
3. 教育普及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涉及到专业技术,也需要广泛的社会参与。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重视和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中来,需要加强教育普及。
在教育普及方面,应该注重加强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和参与度。
加强学科建设,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为文化遗产保护注入新的动力。
此外,还可以利用新媒体载体,如网站、APP等,方便公众获取相关信息并方便参与互动。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对策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独特文化传统和精神财富。
由于社会变革和现代化进程的影响,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严峻的保护挑战。
本文将分析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以下问题:1. 缺乏有效的法律和政策保障。
尽管我国已经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但实施效果有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还没有真正成为一项全社会参与的工作。
2. 文化传承人缺乏。
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统技艺都需要长期的学习和传承,由于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越来越少的年轻人愿意从事传统手工艺或者戏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3. 资金和技术不足。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但目前的保护经费有限,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无法得到有效的修复和保护。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 建立健全的法律和政策保障体系。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立法工作,制定更加具体和有效的保护政策,并确保其得到落实和执行。
2.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培训和传承工作。
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统技艺的培训和教育,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并为其提供相应的奖励和保障,以激发他们的兴趣和热情。
3. 加大资金和技术支持力度。
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投入,确保保护经费的可持续性,同时引入先进的技术手段,提高保护修复工作效率,并开展相关的科研和技术创新工作。
4. 增强社会认知和保护意识。
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和保护意识,并鼓励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还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和做法,提高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加强法律和政策保护,加强传承和培训工作,提供足够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增强社会认知和保护意识,才能有效保护和传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和传承优秀的文化传统,促进文化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
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现状及未来展望

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现状及未来展望近年来,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话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其重要性也得到广泛认可。
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见证,是民族和国家不可替代的珍贵财富,保护和利用文化遗产不仅意义深远,而且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从现状和未来展望两个角度,探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问题。
一、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现状1.保护工作成效有限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关注。
但是目前来看,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绩并不理想。
有些重要的文化遗产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面临被破坏和失落的可能。
同时,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管理薄弱、基础设施不完善等,这些问题制约了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2.利用方式单一文化遗产保护需要与利用相结合,但目前来看,我国的文化遗产利用方式比较单一,主要以旅游为主。
这种单一的文化遗产利用方式很难发掘出其最大的价值,而且有些重要的文化遗产在旅游业的利用中,被过度开发和商业化,影响了文化价值。
3.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不足文化遗产保护涉及到全社会的文化素质和文化意识,但是目前来看,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仍然不足。
很多人对文化遗产并不关心,没有意识到其重要价值和不可再生性,这种现象成为保护工作的难点。
二、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未来展望1.全社会参与文化遗产保护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参与,而不仅仅是政府和专业机构。
随着人们文化素质的逐步提高,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问题。
希望未来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能够推进社会教育的发展,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文化遗产保护。
2.利用多元化文化遗产的利用不应该仅仅局限在旅游业,而应该探索出更为多元化的利用方式,如文化产业的开发、文化教育、创意设计等,真正发掘出文化遗产的价值。
3.保护与合理开发相结合文化遗产保护需要与合理开发相结合。
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同时,合理开发其旅游和文化产业的潜力,促进经济发展,提高文化遗产的利用效益。
我国大型线状文化遗产的研究态势_基于核心期刊的统计分析_崔卫华

92我国大型线状文化遗产的研究态势———基于核心期刊的统计分析崔卫华1,2胡玉坤1(1.东北财经大学产业组织研究中心,辽宁大连,116025;2.日本东亚大学东亚文化研究所,日本下关,751-8503)【摘要】作为遗产研究的前沿领域,大型线状文化遗产与城市规划和区域经济发展息息相关,“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为其发展带来全新机遇。
从年代、期刊、作者、学科背景、研究内容等方面进行文献统计分析后发现,国内研究始于2001年,经过近十五年的快速发展,已初步形成核心刊物群,但尚未形成稳定的核心作者群;学科背景以城市发展规划、文化遗产学为主,表现出跨学科、多视角的研究态势;在研究内容上,个案研究数量占51.6%,基础理论研究的不足成为当前国内研究的瓶颈。
通过对国内代表性文献的梳理和分析,以期为我国大型线状文化遗产的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型线状文化遗产;研究态势;文献统计;中国【中图分类号】F129.9【文献标识码】A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工业遗产廊道视域下的中东铁路价值评价研究”(项目号41471128)0引言对于大型线状文化遗产的关注和研究最早起源于欧美国家,主要包括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 )提出的“文化线路”以及北美国家提出的“遗产廊道”。
近年来大型线状文化遗产已成为国内遗产研究、城市规划和区域发展的前沿领域,研究成果数量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一带一路”战略也为其带来全新机遇。
但基础理论的薄弱和实践经验的缺乏导致国内相关研究尚存概念应用混淆、研究视角模糊、研究格局松散、理论与实践脱节等问题。
奚雪松、俞孔坚和李海龙(2009)系统地介绍了美国国家遗产区域管理规划的编制流程[1];陶犁、王立国(2013)对国外线性文化遗产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梳理[2];刘庆余(2013)总结了国外线性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经验[3]。
但鲜有对国内已有研究成果的梳理和分析,目前仅有梁洁(2013)分析了国内遗产廊道的研究进展[4]。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基于文献计量与社会网络视角黄益军;吕庆华【摘要】With China joining the UNESCO the Convention for the Safeguarding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researches on concepts,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re abundant. There is important theoretic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analyze the research hotspot and development skelet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Taking“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s key words, there are 1494 papers in CSSCI database from January 1, 2003 to December 31, 2015. The method of bibliometrics is used to analyze time, author, unit, journal and fund of the papers. Based on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of high frequency key words, the research hotspot and development tendency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s explored and analyzed,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further theoretical study and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practic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随着中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学术界围绕“非遗”相关概念、保护、开发等方面的理论探讨极其丰富。
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和路径

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路径
路径特征
路径类型
路径辨析
文化遗产保护的路径特征
从概念来源上看,文化遗产保 护是“植入”而不是“内生” 概念。
从发展方式看,文化遗产保护 是“自觉”而不是“自发”的 行为。
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的路径类型
文化主导路径: 1、以“全部文化史”界定遗产之边界 2、以传统文化作为研究和保护的目标 3、形成“辩证”的古迹保护与修缮的技术思想 4、展开文化遗产保护的根本办法是加强社会的关注
制度主导路径: 1、政治为纲:以政治价值为核心是主流价值体系取 代了文化遗产保护的的早期文化理念,并萌发了保 护和发展的最初对立。 2、经济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府市场化取向, 赋予文化遗产经济“资本”的价值 3、社会和谐:政府职能从“全能型”转向“服务 型”,意味着文化遗产保护运行体系的价值导向从 经济转向社会。
从现状分析,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出现许多问题,主要是:1)认识上的问 题,人们普遍不能认识到保护的重要性,尤其是部分城市的决策者。2)方法 策略上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政府部门在如何协调保护和利用关系的认识上不 完善,在狭隘的地方、部门、小团体甚至个人利益的驱动下,在制订政府策 略时本末倒置,导致出现了许多旅游发展过头、历史文化遗产原真性丧失、 居民利益受损等结果。3)管理上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历史文化遗产的管理职 能部门不清。中央部门管理和地方政府管理权限重叠,规划局、建委、文管 会、房地局之间互相责权不明,由此产生政出多门、矛盾百出等问题。4)规 划上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传统的保护规划偏重宏观控制,缺乏操作性,缺乏 和管理手段的衔接,缺乏进一步实施的具体技术指导。5)技术上的问题,主 要表现在缺乏对适合各种风格和类型的建筑的维护、修复、整治的研究和实 践,出现许多画蛇添足、修旧如新的案例,甚至出现大量假古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旅游研究的体系及方法[3]。杨丽霞、喻学才从国 对大遗址保护与利用问题进行了国内综述以及
外经验借鉴研究、价值功能等基础性研究、城市 国外的经验介绍[11]。王运良对我国“文化遗产学”
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旅游发展和文化遗产 研究进行了与学科建设相关的综述[12]。以上学者
保护研究等七方面对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 或从旅游视角,或从文化遗产的保护、再利用、原
遗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
游学、建筑学、考古学、博物
馆学、民族学、社会学、地理
学、法学、经济学、历史学等
(篇)
学科。 (1)遗 产 旅 游 的 兴 起 和
(篇)
快速发展促使旅游学界越 来越重视对文化遗产的研
究,表明我国文化遗产的旅
图一// 1998-2012 年论文年度分布趋势图[14]
游再利用是目前文化遗产
族学的学科角度对文化遗产进行研究;
了文化遗产的本质[25]。2009 年俞孔坚等对我国特
(5)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也引起了法学、环境 殊的一类“线性文化遗产”进行深入研究,通过文
科学以及生态学等学科对文化遗产研究的重视。 献研究、专家调查等方法确定了由 19 个线性文化
四 研究内容分析
遗产构成的我国国家线性文化遗产网络[26]。2010
会议,成为文化遗产研究的重要里程碑。
理论阐述的个案研究;《中国园林》作为风景园林
(2)2003-2006 年,为研究的快速发展阶段[15]。 学术交流的平台,园林遗产、工业遗产、文化景观
我国于 2005 年确定了中国文化遗产日,2006 年于 等文化遗产研究的论文刊载量较多;《人文地理》
北京再次召开全国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会议[16],促 重点追踪文化遗产的理论前沿,也以旅游学为视
条件及主观因素影响,若有疏漏之处,请读者理 规划》等核心期刊为主要发表期刊。其中《旅游学
解并指正。
刊》与《东南文化》对文化遗产的关注远超过其他
三 发表年度、期刊、学科分布统计
期刊,其次是《中国园林》和《人文地理》。
1.发表数量年度分布统计
各类核心期刊对文化遗产研究的侧重与偏
如图一所示,近年来关于文化遗产研究的论 向有所不同。如《旅游学刊》在对文化遗产基础理
广、脆弱性和敏感性高等特征[35];2013 年吕晓斌
等分析了我国文化遗产资源的产权制度结构、变
迁过程及不足[36]。上述研究对文化遗产资源的管
理和保护有重要意义。
2009 年张朝枝等以广东开平碉楼为例,研究
认为申遗对社区居民遗产价值认知构成影响,并
图四// 文化遗产研究内容的分类及各类所占比重
加速社会表象转向[37];同年隋丽娜等采用实证研
中文核心期刊、CSSCI 核心期刊刊登了大量的文化遗产研究论文。对样本论文所做的年度、期刊、学科
分布等统计分析显示:学术界对文化遗产的研究集中于基础理论、个案分析、保护与开发利用、经营
管理、方法技术研究等五方面。其中,保护与再利用已成为文化遗产研究的热点问题;关注遗产管理
实践的个案研究,文化遗产的多学科、跨学科研究与信息技术研究是文化遗产研究的方向;文化遗产
等学科一直是文化遗产研究的重要学科;
念和项目目的,并阐述了我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
(3)遗址公园、大遗址类文化遗产的研究使 的意义和紧迫性[23];同年周年兴等研究了文化景
得以博物馆学为视角的相关论文数量增多;
观的概念、类型、内涵及对中国遗产保护与利用的
(4)对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视使更多学者从民 启示[24]。2008 年刘壮在“文化遗产学”视野下分析
进了文化遗产研究的进展。
角对文化遗产进行研究;《经济地理》以“旅游开
(3)2007-2012 年,为研究的提升阶段。期间 发”栏目为平台,不但研究文化遗产的基础理论, 虽然论文数量增加的速度略有下降,但仍继续保 也关注遗产旅游的各个领域。
持增加的趋势。
3.所属学科分布统计[18]
如图三所示,关于文化
线路、遗产廊道、文化遗产学、大遗
址、文物建筑、考古遗址公园、考古 遗址作为关键词进行文献检索[13],
图二// 论文刊载量较多的核心期刊排名[17]
检索出的全部文献作为本文研究样本的筛选基
2.发表期刊分布统计
础,并以南京大学 CSSCI(2012-2013)来源期刊、
如图二所示,《旅游学刊》、《东南文化》、《中
20
近十五年我国文化遗产研究的新动向
究方法,对中西方文化遗产旅游者的感知差异进行 的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57]。2006 年王宁认
研究,以六个维度测度了其差异性[38]。2011 年沈苏 为,文化遗产保护既要改造它所处的不合理的社
彦等利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了影响人们对世界文 会生态环境,也要改变其适应环境的能力[58]。2007
如图四所示,本文将研究内容分为理论研究 年李飞等提出了新概念“廊道遗产”[27]。2011 年王
和应用研究两类,并进一步将其分为五个相互关 丽萍解析了“文化线路”的理论演进、内容体系与
联与交叉的研究领域。其中理论研究占全部样本 研究意义[28]。2012 年王艳平提出了新概念“温泉旅
的 25%;应用研究中个案研究占全部样本的 34%, 游文化遗产”[29];同年张成渝对文化遗产两个重要
临的课题对文化遗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的相关文献进行了评述和展望[8]。陈享尔和蔡建
一 文献述评
明从旅游开发的角度对文化遗产的原真性研究
谢朝武、郑向敏从旅游学的视角对文化遗产 进行了综述[9]。王吉昌、杨亮通过文献综述总结了
旅游的国内外文献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文化遗 国内大遗址区域保护的趋势[10],李海燕和权东计
文数量呈现明显逐年递增的趋势,大致可以分为 论探讨的同时,偏向于从旅游视角关注文化遗产
以下三个阶段:
旅游的相关问题;《东南文化》专设有“遗产保护
(1)1998-2002 年,为研究的起步阶段。期间 理论”等栏目,侧重于理论体系的构建与学科建 的 2000 年在江苏苏州召开的全国世界遗产工作 设,以及于遗产事业有引领、指导与借鉴意义,有
用进行了相关文献的综述[4]。张维亚通过文献综 真性、旅游动机、学科建设等某一角度对文化遗
述,总结出城市历史地段文化遗产研究的七个方 产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把对文化
面:概念及历史研究;保护与开发政策研究;保护 遗产研究内容的分类作为讨论的重点。
与开发关系研究;社区参与研究;环境保护研究;
完整性[20]。2005 年苑利从什么
是文化遗产、文化遗产的基本
特征、什么是文化遗产学等三
图三// 论文所属学科分布
个方面对文化遗产进行了解 读[21];同年张成渝提出中国一
研究的热点问题;
类特殊的地质文化遗产“地质本底文化遗产”[22]。
(2)建筑学、考古学、社会学、地理学、历史学 2006 年闵庆文研究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概
《遗东产南保文护化理》论2013 年第 5 期总第 235 期
17
近十五年我国文化遗产研究的新动向
——基于核心期刊的统计分析
崔卫华 1 贾婉文 2
(1.东北财经大学产业组织研究中心; 2.东北财经大学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 辽宁大连 116025)
内容提要:近 15 年来,我国学术界对文化遗产的研究呈现新的动向, 《旅游学刊》、 《东南文化》等
化遗产地旅游意向的主要因素[39]。2012 年陈享尔等 年朱海霞、权东计提出建立大遗址文化产业集群
以故宫游客为调查对象,探讨了文化遗产旅游“客 是大遗址保护与区域经济和谐发展的途径 。 [59]
体真实性”与“主体真实性”的集合式关系[40]。
2009 年李玉雪以国际文物保护为视角,对“人类
2005 年王艳平分析了殖民建筑文化遗产的 共同文化遗产”进行法律解读[60];同年王云霞提
概念体系与理论研究应是文化遗产研究的前沿课题。
关键词:文化遗产 研究动向 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1972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保 献进行系统梳理,总结其研究的不足并指出其未
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中首次正式提出文 来的研究方向[6]。张成渝从原真性和完整性内涵、
析[44]。2005 年徐红罡提出了文化遗产旅游商业化 的一些敏感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解决措施[65]。
的路径依赖理论模型[45]。刘改芳、郭璇、王伟华分 2010 年,孙九霞认为旅游是文化遗产保护的一种
别于 2008 年[46]、2009 年 和 [47] 2011 年 对 [48] 文化遗 有效选择[66];佟玉权等提出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
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占 30%,经营管理研究占 的概念“原真性”与“完整性”提出质疑,并指出应
6%,方法技术研究占 5%。
以一种开放、持续完善的态度对待遗产事业[30]。
1.基础内容研究[19]
2007 年刘庆余等对文化遗产资源进行价值
基础内容类研究涉及范围广,涵盖了文化遗 评估,分析其功能和使命[31];2008 年刘爱河论述了
教育问题[41];2007 年贺云翱对“文化遗产学”的学 出“文化遗产权”的概念,认为其关系到国家采用
科建设问题进行了论述[42];安学斌则于 2012 年分 何种法律手段保护文化遗产[61]。2009 年孟宪民再
析了民族文化遗产学(民族学与文化遗产学交叉 次探讨了大遗址的保护思路,并提出要促进大遗
《东南文化》2013 年第 5 期总第 235 期
19
民等)、学科建设、展示/解说、
(篇)
影响等诸多方面。许多学者提
出了新概念、新观点、新视角,
为文化遗产的应用研究提供
理论基础和发展方向。
2004 年 张 成 渝 对“ 真 实
性”和“完整性”两个概念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