莽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合集下载

莽人的原始宗教信仰研究

莽人的原始宗教信仰研究

莽人的原始宗教信仰研究王兰凤许敏(红河学院云南·蒙自661100)中图分类号:B9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94(2013)08-0206-03摘要莽人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少的一个群体,从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现代社会,其信仰属于原始宗教信仰,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鬼魂崇拜、祖先崇拜和神灵崇拜。

自然崇拜主要有动物崇拜和火崇拜;图腾崇拜有两种,即颜色图腾和动植物图腾崇拜;鬼魂崇拜认为人有三魂、死后不灭、崇拜数十种鬼魂,由“魔公”进行招魂、送魂、驱鬼;祖先崇拜,有祭母系祖先和父系祖先两种类型;神灵崇拜,认为万物有灵,天神“阿哼”降人、降福到人间。

莽人的原始宗教信仰中尚未发现生殖崇拜这一原始宗教信仰类型。

关键词莽人原始宗教自然崇拜图腾崇拜鬼魂崇拜祖先崇拜神灵崇拜Primitive Religion of Mang People//Wang Lanfeng,Xu Min Abstract Mang people is a small population of China's minority groups,direct transition from primitive society to modern society, its beliefs belong to the Primitive religion,including nature wor-ship,totem worship,ghost worship,ancestor worship and deity worship.Mang's primitive religious beliefs have not found repro-ductive worshiping yet.Key words mang people;primitive religion;nature worship;totem worship;ghost worship;ancestor worship;deity worship莽人自称“莽”,含义是“山民”“耳聪的人”。

黑龙江满族刺绣非遗传承人群体人类学分析

黑龙江满族刺绣非遗传承人群体人类学分析

黑龙江满族刺绣非遗传承人群体人类学分析作者:***来源:《美与时代·上》2021年第03期摘要:依据田野调查数据的整理,对黑龙江满族刺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体的发展现状做出分析与数据统计,可制定满绣传承人谱系表;借助人类学“定性与定量研究”方法中“相互对比法”“趋势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可对其传承方式绘制出定量分析图表。

从人类学视角分析黑龙江满族刺绣非遗传承人群体特征,有助于探究其与母系文化特征的关联、不同区域传承群体对于同一族群的认知差异以及跨地域文化比较下满族刺绣非遗传承人群体的审美趣味与传播路径。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黑龙江满族刺绣;非遗传承人群体;人类学;定量分析人类学是研究人类文化发生、发展、演化和对人类社会活动、艺术现象进行分析解释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包容性。

近年来,人类学在理论和方法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贡献日益凸显。

目前,学界对黑龙江满族刺绣传承人群体发展现状的整理,以及从人类学角度对黑龙江满族刺绣非遗传承人群体研究相對匮乏,笔者尝试运用人类学家马林洛夫斯基提出的“定性与定量研究”“跨文化比较研究”等人类学研究方法,对黑龙江满族刺绣传承人群体概况、传承方式定量分析、传承人群体特征等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一、黑龙江满族刺绣非遗传承人群体概况满族刺绣是中国少数民族民间刺绣的一个重要品类,是满族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部的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满族聚居区。

新开流遗址①中的肃慎文化遗留充分证实,黑龙江省是满族祖先的发源地,直到目前黑龙江省仍然是我国主要的满族聚居区之一。

黑龙江满族刺绣以克东满绣和牡丹江渤海靺鞨绣两大刺绣群体为主体,同时还包括牡丹江林口蚕翼绣、牡丹江宁古塔满族刺绣、双鸭山集贤刺绣等规模相对较小,以个人为主体的满族刺绣创作、生产的小群体。

借助人类学家马林洛夫斯基提出的“田野调查”等人类学研究方法,笔者深入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克东县、牡丹江宁安市、牡丹江林口县、双鸭山集贤县,与多位传承人进行访谈、实录,走访了克东满绣第五代传承人刘玉梅;渤海靺鞨绣第四代传承人孙艳玲;牡丹江林口蚕翼绣第三代传承人李叔珍、第四代传承人成鸿娟;双鸭山集贤刺绣第三代传承人闫照杰,梳理了黑龙江克东满绣、渤海靺鞨绣及其他满族刺绣传承人群体发生、发展、演变的历史脉络,具体情况如下。

梅山傩:梅山文化的活化石

梅山傩:梅山文化的活化石

梅山傩:梅山文化的活化石阅读天地0622 1335梅山傩:梅山文化的活化石一、梅山傩的血脉渊源鲁迅曾说过这么一句话:中华文化的根,大抵在道教。

按此线索,我们则可以这样说:道教的血脉根基,当在巫傩。

与巫共生的傩,是多元宗教文化、民俗文化、艺术文化的融合体,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宠儿,也是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抢救项目。

而梅山傩,则是中国傩文化遗产中最为独特而弥足珍贵的一枝奇葩。

作为地域及族群名称的“梅山”一词,首见于《新唐书•邓处讷传》“向瓌召梅山十峒獠断邵州道”的记载。

据《宋史》描述,“梅山”范围“东至潭(长沙,今株洲之醴陵)、南至邵(今邵阳之新宁)、其西则辰(今怀化之沅陵)、北则鼎澧(今常德)”,跨今8市共25个县级行政区。

在古代,生活在这块广袤千里地域的族群,世称“梅山蛮”,其前身为“长沙蛮”、“武陵蛮”和“莫徭”,族源可直追上古“九黎”与“三苗”。

自北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中央政府“开梅置县”,将其纳入封建政治版图后,又经上千年风雨磨砺才逐渐汉化。

做为一种地域文化,其特性为介于中原汉文化与西南少数民族文化之间的过渡性、融合性文化。

由于地处偏僻,环境封闭,经济类型原始、粗放,使之相对完整地保存了古代南方原始族群传承的渔猎、稻作及巫傩等原生态文化元素和历代中原、东南各地移民所带入的相对先进的文化元素,呈现出一种本土为主、多元共存的独特文化形态,是南方巫官文化与北方史官文化互融共变演化期的活化石。

梅山傩,则正是原始神秘的梅山文化意识形态领域非物质化的活化石。

冷水江地处“梅山峒蛮”区的核心,东边的枫神山是梅山先民心目中的圣地祖山,中部土主山则是“梅山峒主”苏甘的居住地。

做为“梅山蛮峒”最后的峒主,苏甘的生卒年代,当在北宋英、神、哲、徽4朝,即公元1030年至1110年间。

此时的“峒蛮”,其社会结构尚处于部族酋长制、军事民主制向封建地主制的过渡期,苏甘则是集政治首领、军事统帅和大巫师三位一体的大人物。

金平莽人归属布朗族

金平莽人归属布朗族

金平县莽人归属布朗族李增耀冉柳明一、解放初期关于莽人社会经济的调查1957年2月,金平县组织了18人的苦聪访问团,由县委委员、副县长刘天德为团长,访问团与解放军边防部队民族工作队配合深入到苦聪人居住的森林中,寻访慰问苦聪人,动员帮助苦聪人走出森林定居,与此同时还深入到莽人村寨进行慰问。

访问团在寻访慰问的同时,对苦聪人及莽人的社会经济状况进行了调查,基本上掌握了苦聪人和莽人的社会经济状况。

访问团经过近半年的艰苦努力于当年6月底完成了访问活动。

根据苦聪访问团的调查,形成了“苦聪地区社会经济情况的初步调查并今后工作意见”,1957年8月1日,中共金平县委向省边委、省民委、地委、边工委,军分区呈报了《金平县委关于“苦聪地区社会经济情况的初步调查并今后工作意见”的报告》,报告中对苦聪人、莽人的社会经济状况,以及民俗作了较为详细的记述,是迄今为止,关于金平县苦聪人和莽人在解放初期的第一手调查资料。

报告中将莽人称为“岔满”。

在苦聪访问团调查的基础上,1959年为了拍摄《苦聪人》社会科学记录影片和1960年为配合民族识别工作,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云南民族调查组和云南省民族研究所对金平县苦聪人及莽人进行了调查,并于1963年7月编印了《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金平县苦聪人社会经济调查(附:插满人社会经济调查)之一》,这一调查报告专门附了一份插满人社会经济调查材料,标题为:“金平县第3区普角乡插满人社会经济调查”,调查人署名:宋恩常、李老腰,整理:宋恩常。

调查中将莽人称为“芒人”。

调查中谈到:“芒人的自称和他称:插满自称‘芒’,插满是当地傣族对芒人的称呼。

‘插’傣语含义是高山,意思是住在高山上的芒人。

可见这一称呼是生活在河谷的傣族就芒人生活的地理环境特点而起的。

”此后,莽人便一直称“芒人”。

二、解放初期莽人的社会经济基本状况根据宋恩常和李老腰于1960年4月14日至25日的调查,1960年初金平县第3区普角乡聚居或者杂居的莽人共有64户,312人,其中男150人,女162人。

非遗传承人谱系

非遗传承人谱系

非遗传承人谱系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历史悠久、风俗民情、具有时代代表性、肩负文化传承、具有艺术性和欣赏性的非物质文化产品。

非遗项目的传承离不开人的传承。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些非遗传承人的谱系。

1. 豫剧传承人黄裳黄裳出生于鹿邑县,是一名优秀的豫剧演员。

他从小对豫剧充满了热爱,并在豫剧名家王福龙的指导下,开始学习豫剧。

黄裳在豫剧方面有着深厚的造诣和传承意愿,是豫剧中的佼佼者。

他曾获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人称号,并一直致力于豫剧的传承工作。

2. 湘绣传承人莫彩萍莫彩萍出生于湖南长沙,是一名享誉海内外的湘绣传承人。

她从小就喜欢刺绣,曾拜湖南省传统手工家政学校老师学习,研究湘绣技艺。

她在湘绣制作方面有着极高的技艺水平,被誉为湘绣界的“活化石”。

莫彩萍还多次参加国内外的展览,并荣获多项大奖。

3. 昆曲传承人张锡华张锡华是昆曲传承人中的佼佼者,他出生在江苏苏州,是一名优秀的昆曲表演艺术家。

他的父母都是昆曲表演艺术家,他从小就开始学习昆曲。

张锡华在昆曲表演方面有着非凡的天赋和深厚的学识,被誉为昆曲界的“国宝级人物”。

他一直致力于昆曲的传承工作,将这门古老的艺术形式传承给了更多的人。

4. 京剧传承人袁世海袁世海,是一位备受推崇的京剧传承人,他出生在北京市西城区。

袁世海13岁开始学习京剧,师从京剧表演大师尚长荣,成为他的亲传弟子。

袁世海在京剧表演方面有着非常高的专业水平和深厚的学识,被誉为“活中国宝”。

他曾成功演出多部京剧经典作品,并多次参加国内外的演出和研讨活动,为京剧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5. 声乐传承人黄晓燕黄晓燕,是一位声乐传承人,她出生于四川简阳市。

她自幼就有着很好的音乐天赋,曾在西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学习声乐专业。

黄晓燕擅长演唱民歌、艺术歌曲和戏曲,具有非常高的歌唱技巧和情感表达能力,被誉为声乐界的“天籁之声”。

以上是部分非遗传承人的谱系,他们都是非遗传承工作中的佼佼者,他们的努力和贡献令我们十分敬佩。

中国莽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中国莽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作者: 方明
作者机构: 丽水学院畲族文化研究基地,浙江丽水323000
出版物刊名: 三峡论坛
页码: 55-61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3期
主题词: 莽人研究 回顾 展望
摘要:莽人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少的跨境族群,从20世纪50年代末并村定居后,方有相关研究.早期始于1960年的社会经济调查,之后一度沉寂;中期从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主要集中于莽人的文化特质及风俗;近期从本世纪初至今,因参与的学科与方法多样,使得研究向纵深发展.回顾已有成果,深化将来的研究,这须做到爬梳文献与实地调查相结合、进行学科整合、拓展研究的盲点.。

牡丹江宁古塔地区满族非遗舞蹈“东海莽式”剧目创作的新途径

牡丹江宁古塔地区满族非遗舞蹈“东海莽式”剧目创作的新途径

牡丹江宁古塔地区满族非遗舞蹈“东海莽式”剧目创作 的新途径李婷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摘要: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十五个少数民族的国家,在这些少数民族的发展历史中,他们有自己辉煌的文化产 物。

这些文化产物即便是到了今天,也能够散发出其应有的光彩。

满族在我国少数民族之中,是比较特色的一个,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满族曾经在历史上统治我国。

虽然说统治的时间早已过去,但是这一民族对于我国的 影响还是存在的。

满族发源于东北地区,也就是现在的黑龙江地区,在这些地区还留存着很多满族人当时的文化活动,同时现在依旧有很多满族在东北生活。

对于这些文化留存来说,我国应该要予以重视,并进行取其精 华,去其糟粕,从而实现其的长久发展。

在这些文化留存之中,“东海莽式”舞蹈是其中比较典型的代表,对于 “东海莽式”的研究也一直没有停止过。

关键词:宁古塔地区 满族非遗 非遗舞蹈 “东海莽式”剧目创作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05-0086-02“东海莽式”是一种舞蹈的名称,这一舞蹈属于满 族文化的展示。

“东海莽式”一开始流传于宁古塔地区, 也就是现在的宁安市,一直到民国时期都还有人在跳 这种舞蹈,后来随着满族民俗节日和祭祀活动的削弱 而逐渐消失,一度到了濒临失传的地步。

“东海莽式”舞 蹈可以说是满族的民间舞蹈,也可以说是宫廷舞蹈。

据 书籍记载“东海莽式”舞蹈的传授人梅崇阿曾经在清朝 皇宫里面学习过宫廷舞蹈,后来返回宁古塔地区之后, 传播“东海莽式”舞蹈。

所以这一舞蹈形式,无论是在形 式上还是在风韵上,都受到了宫廷舞蹈的影响。

即便是 在目前所保存下来的“东海莽式”舞蹈剧目,根据对这 些剧目进行表演,从表演动作中,都能够感受到其渗透 着宫廷舞蹈的痕迹,因此可以说“东海莽式”是宫廷舞 蹈和民间舞蹈相互融合的产物。

“东海莽式”舞蹈虽是 满族舞蹈,但是对其进行研究和发扬,不仅能够实现其 传承,而且还可以丰富我国的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英山缠花艺术的传承与创新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英山缠花艺术的传承与创新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英山缠花艺术的传承与创新研究【摘要】英山缠花艺术是中国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传承和独特的艺术技艺。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现代化的冲击,英山缠花艺术面临着传承困境。

本文通过对英山缠花艺术的历史传承、特点与技艺、传承困境、创新发展以及与当代文化的融合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了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创新路径。

研究发现,重视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并结合当代文化的元素,将是英山缠花艺术未来发展的关键。

通过对英山缠花艺术的研究与探讨,可以促进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使其在当代社会中焕发新的活力。

【关键词】英山缠花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历史,特点,技艺,困境,发展,文化融合,路径,展望。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这样的背景下,对英山缠花艺术的传承与创新进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深入挖掘其历史渊源,挖掘其独特的技艺特点,探究其传承困境和创新发展,以及与当代文化的融合情况,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保护这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也能为未来的发展提供有效的路径和思路,促进英山缠花艺术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和创新,使其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1.2 研究意义英山缠花艺术是中国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技艺。

对于这一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创新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研究英山缠花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有助于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问题。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和文化多样性的崛起,传统文化面临着消失和忘却的危险。

通过对英山缠花艺术的研究,可以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发掘其在当代社会的转化和创新之路,从而使传统文化得以延续和传承。

研究英山缠花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不仅有助于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也对地方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这一研究将为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促进地方文化的振兴和传承,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2. 正文2.1 英山缠花艺术的历史传承英山缠花艺术源于中国传统手工艺技艺,具有悠久的历史传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莽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摘要】莽人作为我国人口较少民族的一个群体,非物质文化遗产迫切需要保护,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莽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要有传统口头文学及语言、传统音乐和舞蹈、建筑艺术、传统礼仪和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原始宗教信仰。

文章对莽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别和内容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人口较少民族莽人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保护【中图分类号】c9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0-0013-03今天的莽人,主要分布在越南、老挝和中国云南金平县境内。

中国云南金平县境内的“莽人”,鲜为人知,2009年被正式归到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少的民族“布朗族”。

①在国家帮扶下,我国莽人由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现代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变化极大。

②莽人的单一文化受到了强势文化的冲击。

莽人的建筑、医药、历法、歌曲、舞蹈、语言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失去了生存的基础和条件,莽人历史上保留的丰富的口传文化等多种物质文化遗产存在退化甚至消失的危险。

本文对莽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别和内容进行了总结。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的界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我国2004年批准并加入,根据该公约第二条第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该公约第二条第二项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方面:(1)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

2011年我国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一章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包括:(1)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2)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3)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4)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5)传统体育和游艺;(6)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莽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及内容1.传统口头文学及语言“莽人虽然没有文字,但与其他兄弟民族一样,把在同大自然做斗争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经验和在生活中所产生的爱憎感情,化作了优美的丰收歌、过年歌、情歌、结婚歌、祝酒歌、丧葬歌。

此外,莽人还有创世诗、谚语及民间故事等。

”莽人“创世诗”主要有三个:《创世纪》(又名《天人下凡到人间》);松鼠变鱼诗;智胜“变婆”诗。

莽人“谚语”是莽人伦理道德、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如“跑山弯路不算远,跑山直路不算近”等。

莽人“传说故事”包括忌食麂子肉的传说,阿黑吴与佐俄的传说等。

《创世纪》和《洪水滔天》是关于“先人足迹”的两部神话传说。

莽人是没有文字的族群,莽语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属于南亚语系高棉语族的一种独立的语支——莽语支。

③莽语的词汇受越南语和汉语的影响,有自己的特点。

④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环境的变化,莽语的词义也在发生变化。

莽语的词语一般没有词性标志,没有明显的形态变化,有名词、动词等12类词。

莽语同汉语的句法结构基本相同。

2.传统音乐、舞蹈莽人不仅擅长演唱,还能用民间乐器吹奏出优美的歌曲。

莽人用于演奏音乐的民间乐器是巴乌,莽语称“赖笼”,用竹子做成。

夜晚男女青年聚会时,互相吹奏欣赏,过年或者夜晚闲玩时,成年妇女在火塘边吹玩。

莽语中称舞蹈为“期特”。

莽人在节日或者结婚等庆典时,边舞边唱。

以前在屋里跳,如今在村中草场上,人数不固定,任何人都可以跳。

有男子舞、女子舞和男女混合舞三种。

3.建筑艺术岩洞是莽人先民居住的原始山洞;“鸟窝棚”是莽人为在森林守地和狩猎方便,在地边的大树杈上搭建的棚子,但不住人;莽人住人的一种古老的房子是“单坡屋顶棚”,是把垂直或接近垂直的田埂、岩石作山墙,上面覆盖着芭蕉叶等;“双坡屋顶棚”是在单坡屋顶房的基础上改造成的,是只有屋顶无墙体的矮小的竹木房,人住在地上,当地人叫它“地板房”;有墙的“四坡屋顶房”是莽人在“双坡屋顶棚”的基础上盖成的,用竹片和木板围栏作墙,屋檐口特别矮,进出门得弯腰,当地人称其为“鸡罩棚”;“干栏式楼房”是莽人在“地板房”的基础上改造而成的,茅草屋顶,上下两层,四周用竹片和小细柴做围栏,有前后两道门,楼上住人,楼下用来放杂物和养牲畜;1998年莽人受异地搬迁的苗族和彝族影响,改变了以往全是竹木结构的惯例,盖起了“双坡屋顶土掌房”和“双坡屋顶砖瓦房”。

莽人在房屋建造的过程中,逐步跟上了时代,显示了其聪明才智。

4.民间工艺类莽人的手工业主要是编织业。

他们编织的竹器有篾箱、篾笼、篾桌、篾席、簸箕、筛子、背筐、凳子等。

莽人传统生产工具主要有长木棒、短木棒、木锄等。

莽人现代生产工具主要有砍刀、斧头、犁铧、耙等。

莽人传统生活用具是竹盆、竹甑、竹碗、竹杯、竹勺等。

当今莽人的生活用具主要有铁锅、铁勺、铝锅、铝盆、砍刀、菜刀、尖刀、木甑、陶罐、陶缸、陶碗、陶杯、玻璃杯等。

莽人的民间服饰。

男子上身穿黑色至臀部的窄长袖对开襟短衣,衣服前钉有五颗布做的纽扣。

裤子为黑色,长至脚后跟。

莽人妇女上身穿对开襟窄袖短衣。

衣服前钉有15颗用银或铝做的纽扣。

纽扣的两边,一边钉有两排铝制的装饰品,每排有15颗。

衣服的前面一边缝一撮红、绿、黄等线作装饰品。

老年人的衣服一般是白色的,中年和年轻的女性多穿带花纹的衣服。

莽人女性都穿黑色裙子,裙子脚边绣有花纹。

衣服和裙子相连的地方围一块白色围腰。

围腰两边绣着美丽的图案。

5.传统礼仪、节庆第一,礼仪习俗。

莽人尊老爱幼、与人为善、讲礼貌、提倡助人为乐。

人生礼仪是人的一生中几个重大环节要经历的仪式和过程,如“诞生礼”、“婚礼”、“葬礼”等,通过一定的礼仪,个体的社会地位和角色得到人们的认可。

⑤莽人保存着古老的生育礼仪习俗。

如不育要祭神。

接生由丈夫完成。

胎儿出来后,怕热水把孩子的魂烫死,用冷水清洗。

用没有消毒的铁刀和竹片来断肚脐。

产后不满一个月禁止产妇从正门出入。

为保佑婴儿平安,产后第三天杀鸡祭祖。

由进入婴儿家的第一位外人担当“干爹”或者“干妈”等。

莽人的婚姻,以一夫一妻制为主,少数曾实行一夫多妻制。

莽人习惯法禁止离婚。

过去莽人的婚姻以姑表婚为多,还有少量的妻姊妹婚、非等辈婚、童养婚。

莽人有同姓不婚的习俗。

莽人以红、黑、灰三种颜色作氏族图腾姓氏,每一种颜色图腾的氏族内禁止通婚。

莽人婚礼要在“从妻居”结束后进行。

莽人青年十五六岁之后可公开选择配偶,一段时间后关系确定下来,莽人男方请媒人带20~30斤大米和两串松鼠肉去提亲,与女方的媒人、女方父母商定婚礼条件,特别是“从妻居”的时间,一般3~5年。

商量好后,莽人父母送一把刀作礼物,由媒人把儿子送到女方家,开始“从妻居”。

“从妻居”结束,经岳父、岳母同意,女婿和媒人送一头活猪到妻家举行结婚仪式。

婚宴要举行一天一夜,长老们边喝酒边唱结婚歌。

临走时,岳父、岳母送女婿一匹布,送前来参加婚礼的人家每家一块肉,女方家的长者把锅灰抹在男方家媒人的脸上,以祝福结婚的夫妇将来生出聪明的孩子。

到男方家门,等双方媒人和女方家的兄弟敬酒后,丈夫和媒人从正门进家,妻子从后门进家。

回家的第一天晚上要杀只鸡祭祖灵。

第二天,男方家杀一头猪招待客人,参加男方家婚礼的人每家送一只鸡。

婚宴结束时,夫家的父母要把女方家给的布分给客人,表示感谢。

莽人有许多告慰亡者的礼仪。

先给亡者洗身,然后到森林砍树做棺材。

死者的尸体在家停放两天后出殡,抬到坟棚,再放入棺材。

莽人采用的是“土葬”法,不垒坟包。

埋葬的方法是在山腰上“横葬”,男子头葬朝东,据说以利狩猎,女子头葬朝西,据说以便做饭。

随葬物品有死者生前用过的衣物,还有新编织的一个背箩、一个撮箕、一把木刀和一节竹筒。

送葬人员要在后门口净手后才能进入屋内。

在埋葬死者后的第一个早晨天快亮的时候,在死者家后门口,由莽人的巫师“魔公”为亡灵举行领路仪式。

死者埋葬后一天,丧家要清理好室内外卫生。

葬后九十天内,到坟棚里烧火守灵,但坟棚内禁止住人。

莽人的丧葬祭品有猪、鸡、糯米饭、酒、菜等。

没有猪肉就用狗肉代替。

办丧事吃剩的肉菜全部倒掉。

第二,节日习俗。

莽人的传统节日有沙吉恩节、新米节和中秋节。

沙吉恩节相当于汉族的春节,头人安排好有年猪的人家请吃年猪的时间,客人各带酒,在主人家男女分席就餐,边吃喝边唱过年歌,预祝五谷丰登、人畜兴旺。

“新米节”在农历九月旱稻相继成熟的时候过,谷子一熟,各家随意选日子,把鸡肉和新米煮熟祭祖。

新米饭由妇女吃三餐后,男人才能吃,地里谷子才能正式收割。

20世纪,莽人受其他民族的影响过中秋节,宰猪杀鸡、吃月饼赏月。

6.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莽人掌握了丰富的农业生产知识。

莽人刀耕火种,同一片森林莽人能从处女地改为幼林地最后改造成草地,反映了莽人在改造土壤方面的技术成就。

庄稼成熟后,莽人选最饱满的颗粒作种,晒干后,装在箩内或者竹筒里,吊挂在火塘上面,防潮、防湿、防老鼠。

莽人养猪、养鸡的经验非常丰富:一天只喂一次,天一亮,猪、鸡就去房前屋后的树林捡食,天黑前主动回家,主人只需喂一点玉米。

莽人懂得一套治疗猪、鸡疾病的知识,用草药可治愈猪瘟、鸡瘟等。

莽人有丰富的采集野菜、野果和狩猎的经验。

马蹄叶、地枇杷等都是他们的采集对象。

莽人擅长用竹子做成竹排、竹刀,设好陷阱捕捉老虎、豹子、熊、马鹿等大动物。

用竹套扣子和竹竿捕捉兔子、松鼠等小动物。

莽人捕鱼,会用手摸鱼,会驱赶鱼跑进竹篾编的须笼里,会用没钩的鱼竿和鱼笼捕鱼。

莽人的刻木记事法,是用刀在木片、竹片上刻出长短、粗细、大小、深浅和形状不同的符号,来帮助记忆的原始记事表意方法,这种方法应用到20世纪60年代末,如刻竹记工分和用刻木记账。

莽人观察气象的经验丰富,善于观察各种自然物,按自然物和其他物体的变化来预测天气,安排农事活动,如晴天村里烧火,火烟往村头方向飘走,认为翌日天气会变阴。

莽人积累了丰富的医药技能,擅长用山上野生的植物、动物作药。

据雷公打牛村的陈大介绍,莽人使用的中草药有几百种。

大部分药不用配方而是单方煎服,如头痛、失眠、眩晕、高热、毒蛇咬伤等用“羊屎果”煎服。

少部分药可以泡酒口服,如消炎、止痛、解毒、祛风、杀虫、解瘀消肿等用大将军、大草乌、红根、大力药、麻芋杆等几十种毒药泡酒外擦。

莽人不仅会制作解毒的药物,还会用有毒的动植物和矿物制作毒药然后做成毒箭。

莽人还会用虎骨泡酒治疗风湿、跌打损伤等。

用熊胆治发热、喉肿等,用马鹿心血治心脏病等。

莽人是以植物发芽、落叶和动物鸣叫声来判断月份、季节的。

如一月共25天,是旱玉米时节,二月是晚玉米时节。

莽人把一年分成四个季度、十三个月和时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