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品牌化发展研究
非遗文化活态传承与品牌设计融合研究--以广西壮锦图案为例

[收稿日期]2020-02-14[作者简介]汪晓东(1981-),男,江西南昌人,广西职业技术学院艺术传媒与建筑工程学院讲师、工艺美术师,主要从事广告设计、包装设计、品牌设计研究。
DOI:10.19846/xb.2020.06.020非遗文化活态传承与品牌设计融合研究——以广西壮锦图案为例汪晓东(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传媒与建筑工程学院,广西南宁530226)[摘要]随着经济发展和时代变化,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关注不断减少,非遗文化的传承工作面临着巨大挑战。
只有将非遗元素与现代元素充分融合,将其推广至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中,才能有效实现活态传承,保护珍贵的文化遗产。
以广西壮锦图案为例,将其融入地区性品牌设计中,以期推动广西非遗文化的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壮锦,喜爱上壮锦,实现非遗文化活态传承。
[关键词]非遗文化;活态传承;品牌设计;壮锦图案[中图分类号]G124(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621(2020)06-0088-05学报Journal of Nanning Polytechnic2020年第25卷第6期2020Vol.25No.6随着经济发展和时代变化,人们的生活习惯、生活环境、审美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关注度不断下降,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受到忽视甚至濒临消失。
因此,非遗文化的传承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将品牌设计与当地传统文化特色相结合,能够促进经济与文化的双重发展,是目前品牌设计的一个重要方向[1]。
广西壮锦属于我国四大名锦之一,其历史悠久,图案、色彩的民族风格浓厚,是广西壮族文化的一个重要体现。
但传统壮锦的制作工序繁琐、难度较高、产量低,且在当前时代背景下,传统壮锦服装已经不符合年轻人的审美标准,导致壮锦难以得到良好的宣传和推广。
而将壮锦图案融合到现代品牌设计中,则可将非遗文化与现代元素充分结合起来,起到活态传承的作用,也能使品牌充满地域特色,提升其创新性与代表性,丰富品牌文化底蕴。
品牌创新驱动下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研究

2021-06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品牌创新驱动下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研究吕娟霞(兰州财经大学长青学院,甘肃兰州730020)摘要:针对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现状以及存在问题,提出以品牌创新驱动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通过塑造优势品牌、整合非遗资源、完善品牌传播方式、创新品牌设计等一系列举措推进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开发,把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优势文化产业品牌,打造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品牌效应,既有利于保护并合理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又有助于甘肃省文化多样性的可持续性发展。
关键词: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建设;创新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1)17-0272-02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1.17.132一、前言甘肃地处黄河流域,拥有久远的历史文化,多民族聚集,拥有许多宝贵的非遗资源,已普查确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目27000多条。
甘肃省已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保护名录,花儿、格萨尔、环县道情皮影戏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其中68项非遗项目被列为国家级代表性项目,甘肃省人民政府分四批公布省级非遗项目493项,市、县级的非遗项目4000多项,品种繁多,类型齐全,涵盖了民俗文化、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戏曲、美术及民间手工技艺等种类,展现了甘肃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和地域风情。
因此,在商业化、工业化时代,如何将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人们的实际生活,适应迅速发展的市场化经济和当代文化,开发其经济价值和科研文化价值,成为甘肃非物质文化传承和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确立品牌文化:挖掘品牌的文化内涵,增强品牌价值品牌文化是体现企业的经营理念、品牌文化价值观等特质的一种文化现象,了解非遗的文化内涵、价值理念、情感诉求,根据非遗的涵义进行非遗品牌定位,结合非遗诞生地区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和人文环境明确非遗品牌的文化内涵,提升非遗品牌的价值,进一步推广营销,开发市场。
基于非遗文创的品牌建构研究以彝族漆器为例

基于非遗文创的品牌建构研究以彝族漆器为例一、本文概述本文以《基于非遗文创的品牌建构研究以彝族漆器为例》为题,旨在探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保护与创新背景下,彝族漆器如何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创产品,进行品牌建构与推广。
文章首先概述了非遗文创的重要性及其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价值,随后以彝族漆器为例,深入分析了其历史渊源、文化内涵、技艺特点以及市场现状。
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基于彝族漆器的品牌建构策略,包括品牌定位、品牌形象设计、品牌传播等方面,以期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为非遗文创的品牌化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彝族漆器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技艺的非遗项目,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然而,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彝族漆器面临着传承与创新、保护与发展等多重挑战。
因此,通过对其品牌建构的研究,不仅可以推动彝族漆器的传承与发展,还可以为其他非遗文创项目提供借鉴和参考。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主要包括文献综述、实地考察、访谈调研等,以确保研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二、非遗文创与品牌建构概述在全球化与现代化的冲击下,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的传承与保护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非遗文创作为一种创新的文化传播方式,旨在将非遗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创造出具有独特文化魅力和市场价值的产品。
这种结合不仅有助于非遗的传承,还能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实现文化与经济的双赢。
品牌建构是指通过一系列策略和方法,塑造和提升品牌形象,使其在目标市场中获得认知和认可。
在非遗文创的背景下,品牌建构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深入挖掘非遗的文化内涵,结合现代设计理念和市场需求,可以打造出具有独特个性和吸引力的非遗文创品牌。
这样的品牌不仅能够吸引消费者的关注,还能提升非遗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推动非遗的传承与发展。
彝族漆器作为非遗的一种,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其独特的制作工艺、精美的造型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其成为非遗文创的优质资源。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华阴老腔”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华阴老腔”的传承与发展研究“华阴老腔”是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代表了中国传统曲艺中的重要分支——老腔艺术。
该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一直备受政府和社会的关注,尤其是在当下社会的多元化和城乡结构的变迁背景下,对华阴老腔的传承与发展更加需要关注和支持。
本文将就华阴老腔的传承、发展、问题以及解决措施来作一些研究探讨。
一、传承1. 艺术表演传承作为中国传统曲艺的分支,华阴老腔传承了中国五千年文化的精髓,老腔艺术以其朴实的表演风格、奇妙的音韵之美成为了中国曲艺中的一道亮丽风景。
华阴老腔作为老腔艺术的代表之一,逐渐成为一种传统曲艺表演的独特形式。
承载着历史的沉淀,华阴老腔的表演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意义。
2. 人才传承华阴老腔的传承不仅指艺术表演的传承,更重要的是人才传承。
而华阴老腔的教育和培养一直是重中之重,无论是在老艺人的表示方式,还是在年轻艺人的接收上,都有自己的规范和标准。
同时,华阴老腔还同中国传统曲艺中的其他分支一样,需要新一代的人才来传承和发展,为华阴老腔的未来提供更加坚实的教育基础。
二、发展1. 社会贡献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华阴老腔对于社会的贡献是不可忽略的。
通过表演和传承文化,华阴老腔为社会注入了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
在传承和发展中,华阴老腔逐渐成为了承载地方文化、向外传播文化和促进跨地区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2. 旅游经济华阴老腔作为曲艺中的代表之一,也成为了当地旅游业的一块砝码。
每年都有来自各地、乃至海外的游客前来参观欣赏华阴老腔的表演,对于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问题1. 表演内容的单一性华阴老腔在表演形式和剧情情节上存在单一性,有时会给观众带来冗长、单一的表演体验,缺乏新意和差异性,造成观众流失和退缩。
2. 情节繁琐和表演方式陈旧华阴老腔的剧情设置和表演方式相对于现代社会来说显得比较陈旧,其表演方式也与时代要求脱节,需要与时俱进。
泸州油纸伞品牌创新设计及推广研究

Marketing营销策略0662019年9月 DOI:10.19699/ki.issn2096-0298.2019.17.066泸州油纸伞品牌创新设计及推广研究①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 邱意之摘 要:泸州分水油纸伞自2008年成功申报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其企业品牌设计却一直停滞不前,严重阻碍了分水油纸伞品牌形象的社会认可度及辨识度的提高。
本文在研究分水油纸伞品牌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油纸伞品牌创新设计的新思路,并对品牌推广的多种途径进行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泸州 油纸伞 品牌 创新 推广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9)09(a)-066-021 泸州油纸伞品牌发展现状油纸伞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四川泸州、江西甲路、湖南长沙、浙江余杭、云南以及福建、台湾等地因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都成为油纸伞制作的繁盛地区。
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人们审美习俗的改变,加之油纸伞制作成本高、周期长,利润低等特点,到目前只剩四川、江西和湖南及台湾仍在坚持制作传统油纸伞。
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四川泸州分水生产的油纸伞,因其独特的制伞工艺以及石印技术,于2008年成功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毕六福也成为国家级法定油纸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2009年,泸州市毕六福伞业有限公司成立,“毕六福”油纸伞品牌正式创立,一改过去泸州油纸伞分散、无序发展的局面。
至此,分水油纸伞历经繁荣与衰败,走上了复兴及快速发展之路,并经历了从无品牌到有品牌的历程。
但据笔者多次实地调研发现:申遗后,分水油纸伞的社会影响力较之前有了大幅提升,但企业品牌品牌形象的发展却远远滞后于企业规模的扩张,一直停滞不前,目前只有品牌的标志、产品包装、名片,远未形成有效、统一的品牌整体视觉形象,影响了社会大众对分水油纸伞产品的识别与辨认。
因此,在泸州甚至国内有很多其他地方的油纸伞生产厂家都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称,并通过线下专卖店以及线上网店同时销售油纸伞,这些类似产品的出现使国内油纸伞的品质良莠不齐,导致真正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泸州分水的“毕六福”油纸伞品牌识别度、差异性都不鲜明,严重阻碍了该品牌的健康发展。
非遗文创的品牌传播与市场营销策略

非遗文创的品牌传播与市场营销策略作为中国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文创在近年来备受关注。
其独特的文化价值以及市场潜力,使得非遗文创成为了各大企业和品牌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分析非遗文创的品牌传播与市场营销策略,以探讨如何更好地推广和实现商业化的目标。
一、非遗文创的品牌传播1. 定位品牌形象非遗文创作为传承和创新的结合体,其品牌形象应凸显非遗的文化特点,同时又要具备现代元素和商业价值,以吸引更多目标消费者的关注。
通过独特的非遗元素和设计风格,打造与众不同的品牌形象,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
2. 故事化传播采用故事化的传播方式可以更好地传递非遗文创的价值观和传统文化内涵。
通过制作文化短片、插画、微电影等多媒体形式的内容,将非遗的背后故事生动地展现给观众,引发共鸣和品牌认同。
3. 建立品牌形象代言人选择具有非遗背景或非遗文化素养的代言人,可以有效地强化品牌形象。
代言人的影响力和形象能够通过各种渠道传播,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认可度。
4. 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将非遗文创与时下热门的社交媒体平台相结合,可以更好地传播品牌形象和产品信息。
利用微博、微信、抖音等平台的功能,制作精美的图片和视频,与用户进行互动,增加品牌曝光度和用户粘性。
二、非遗文创的市场营销策略1. 研究目标市场在制定市场营销策略之前,需要对目标市场进行充分的研究。
了解目标消费者的喜好、需求以及购买习惯,以便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产品设计和营销策略。
2. 强化产品差异化非遗文创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创意产品,应该强调其与其他产品的差异性。
通过独特的设计、材质选择和工艺技艺,使产品具备独特的文化符号和艺术价值,提升产品的卖点和竞争力。
3. 多元化的产品线通过扩大产品线的范围,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可以开发与非遗文创相关的生活用品、服装饰品、家居装饰品等多种产品,以扩大品牌的市场影响力。
4. 推动品牌合作与其他相关品牌进行合作,共同推动非遗文创的市场发展。
可以与文化机构、设计师、艺术家等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创作和推广非遗文创产品,实现品牌联动和资源共享。
非物质文化遗产短视频的品牌化传播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短视频的品牌化传播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短视频的品牌化传播研究引言:随着社交媒体的迅猛发展,短视频平台的崛起以及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日益增长,短视频成为了推广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新途径。
本篇文章旨在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短视频的品牌化传播,探讨如何通过策略化的视觉传达方式与创新的内容呈现方式,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的传播效果。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短视频的特点1. 短、精、准:短视频的时长限制使得内容需要紧凑和简洁、主题鲜明,突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亮点和特色,引发观众的兴趣和共鸣。
2. 视觉传达:短视频作为一种图像化的媒介语言,通过生动有趣的画面和视觉元素向观众传递信息,营造良好的观赏体验。
3. 互动与分享:短视频平台提供评论和分享的功能,观众可以通过评论、点赞和转发等方式参与互动,扩大视频的传播范围。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短视频品牌化传播策略1. 故事化内容呈现:通过叙事方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故事情节融合,将观众带入其中,激发其情感共鸣和好奇心,增加视频的观看时长和分享度。
2. 创新视觉表达:运用多样化的拍摄手法和后期剪辑技巧,使视频具有出彩的视觉效果,吸引观众眼球,建立视觉记忆点。
3. 个性化品牌形象:通过设计独特的品牌标识、声音和字幕风格,打造个性化品牌形象,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名度和辨识度。
4. 社交媒体传播策略:充分利用社交媒体平台的传播效应,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短视频与用户互动相结合,增加品牌曝光和传播范围。
三、案例分析:1.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探秘”:该系列短视频通过讲述非物质文化遗产背后的故事,使观众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引发观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注和支持。
2. “非遗小调”:该系列短视频以音乐作为切入点,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音乐元素结合,形成独特的品牌特色,并引发观众对音乐与文化的思考。
3. “非遗掌故”:该系列短视频通过聚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仪式和传承方式等方面,传递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独特魅力,引发观众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
非遗的市场分析

非遗的市场分析一、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指人们代代相传并持续发展的具有独特文化特征的非物质文化现象。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非遗市场逐渐兴起并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本文旨在对非遗市场进行分析,探讨其现状、发展趋势以及影响因素。
二、市场概况1. 非遗市场规模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非遗市场规模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
以中国为例,非遗市场的年度交易额已超过数百亿元人民币。
同时,非遗产品的销售渠道也日益丰富,包括线下实体店铺、电商平台、文化旅游景区等。
2. 非遗产品种类非遗产品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传统工艺品、传统音乐舞蹈、传统戏曲表演、传统节日庆典等。
其中,传统工艺品是非遗市场中最主要的产品类别,如陶瓷、木雕、刺绣等。
3. 非遗市场消费群体非遗市场的消费群体主要包括国内游客、外国游客、文化爱好者等。
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热爱程度较高,愿意购买非遗产品来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三、市场发展趋势1. 品牌化和差异化随着非遗市场的竞争加剧,品牌化和差异化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
一些非遗企业开始注重品牌建设,通过打造独特的产品形象和文化内涵来吸引消费者。
同时,差异化经营也是非遗企业提升竞争力的重要策略,例如开发独特的工艺技法、推出个性化定制服务等。
2. 结合互联网和新媒体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为非遗市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通过建立电商平台和社交媒体账号,非遗企业可以更好地与消费者进行互动和沟通,提高产品的曝光度和销售量。
同时,通过互联网技术的应用,非遗产品的设计、生产和销售过程也更加高效和便捷。
3. 文化旅游融合非遗产品与文化旅游的结合是非遗市场的重要趋势之一。
越来越多的文化旅游景区开始引入非遗产品,通过举办非遗展览、演出等活动,吸引游客的兴趣和消费。
这种融合不仅推动了非遗产品的销售,也为非遗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
四、市场影响因素1. 政策支持政府对非遗市场的政策支持是非遗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品牌化发展研究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重视对非物质文化的研究,有利于更好地传承世界优秀文化,同时进一步加深各国文化之间的交流,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被更多的国家所认可和接受。
我国作为华夏文明的传承者,有着几千年的文化底蕴,其中包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极其丰富。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是迫在眉睫。
如何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是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
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化,更有利于非物质文化的传承。
文章主要讨论了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化发展的因素及策略。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化;产业化;文化遗
产保护;创新;对策措施
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底蕴的国家,蕴含着丰富而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比较物质文化遗产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更能代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基。
但中华文明在近代时,由于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中国越来越被西化,而忘记了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国魂――非物质文化遗产。
因此,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化的
发展研究已经提上了日程。
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社会公共资源,是特定国家、民族或者人群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当中积淀而成的,反映了特定国家、民族或者人群的历史与现实的社会状况,是特定国家、民族或者人群的特征的文化表现。
具体存在的形态有传统的表演艺术、民间传说、风俗习惯、手工技艺等,其种类繁多、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异常珍贵。
但现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破坏严重,做好保护工作是当前的重中之重。
而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化、产业化,是一条重要的保护途径,对非物质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化的发展因素(一)经济因素
经济是衡量一切的基础,在国家的各行各业中都担
当着基石的作用。
没有高水平的经济支撑,任何行业都难以运行、发展下去。
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化同样需要经济的支持。
财政资金的投入不足,会导致人们普遍重视的程度降低,对价值高但不起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置之不理。
如果能够投入大量的资金展开与之相关的一系列保护活动,那么就会不自觉地提高民众
的保护意识与关注意识。
民众关注意识的不断提高会
进一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化的发展,人们会提高旅游的频率,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
(二)政治因素
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政策直接关乎其发展的前途。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破坏严重,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尤其在党的十八大,进一步强调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根据的党的十八大精神,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越来越紧迫,并同时为
我们在保护之路上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行品牌化、产业化道路,更符合党和国家提出的政策,更有利于传承和发展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更有利于实现文化强国的目标。
(三)文化因素
我国是一个有着丰富文化底蕴的国家,文化对一个国家的影响非常重要。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行品牌化发展,文化因素也是一个的重要的影响因素。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之深,对本民族文化的忽视现象非常严重,这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着许多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比
如民间传说、手工技艺等。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品牌化,更有利于民众的接受与传承,同时是传统文化
的前提和动力。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化发展的对策及措施
(一)从史学的角度分析,全民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
纵观我国的历史,研究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意义与价值,通过产业化、品牌化这一途径来更好地向全民传递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极其对人们生活方方面面的影响。
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起步较晚,在许多方面仍存在许多不成熟的地方,通过对历史的研究,运用史学的角度,向全民传达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
品牌化的发展,更有利于将文化产业做大、做强,从而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改革与创新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能出现只为保护而保护的现象,应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改革与创新。
按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的方针,本着弘扬先进文化、提倡有益文化、改造落后文化、反对腐朽文化的原则,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这样更有利于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成为产业化、品牌化,走上市场化、产业化之路,同时更有利于民众保护意识的提高。
(三)提升民众的审美意识,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审美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存在许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有许多知识在普通民众看来,都是非常深奥难懂的。
比如对古典音乐的研究。
从整体上提升民众的审美意识,更有利于大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包含的深
刻内涵的理解与掌握。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一个整体、全面的认识,将审美意识运用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欣赏中,然后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审美价值体现
出来。
四、小结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开发,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化发展,有助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同时可以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工作提供更充足的资金保证。
我国现在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品牌化发展已经成为必然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陈珠芳.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价值评价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3.
[2]李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其产业化经营探索[J].商业时代,2008,6.
[3]王宁.非物质遗产的界定及其价值[J].学术界,
2003,4.
[4]徐秉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策研究[J].2007,10.
[5]张兰芳.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保护的思考[J].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集刊,2014.
[6]王卫军,王靖云.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品牌形象的色彩设计研究[J].生态经济,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