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的小学课本

合集下载

八十年代小学生活的重大事件

八十年代小学生活的重大事件

八十年代小学生活的重大事件
1、教室后墙上的小红花评比栏
2、加入少先队,争取当大队长、中队长、小队长
3、检查是否剪指甲,指甲缝儿是否干净
4、检查头发上是否长虮子(一种寄生虫)
5、检查是否带手绢
6、打流脑预防针
7、吃塔糖(一种打虫药)
8、出麻疹,出水痘
9、学雷锋做好事,索取表扬信
10、慰问敬老院
11、学习草原小姐妹
12、参加秧歌队腰鼓队
13、做值日,生炉子
14、交豆柞或玉米棒子做引柴
15、除“四害”,交老鼠尾巴
16、交槐树种子
17、做眼保健操
18、帮农民伯伯拾粪
19、五讲四美三热爱
20、出墙报
21、歌咏比赛穿白衬衫蓝裤子
22、与男同桌的三八线
23、老师的教鞭
24、课间游戏:跳皮筋儿、丢手绢儿、老鹰捉小鸡、弹弹珠、扇片子、丢沙包
25、跳集体舞——《小松树》、《北京的金山上》、《娃哈哈》……
26、看包场电影
27、小人书
28、田字格、算草本、算盘、大字课
29、没有早、晚自习、补课、课后班
30、老师家访
31、没有升初中考试
32、按学区就读,没有择校费
33、背单肩书包
34、三分钱一根的冰棍儿,七分钱一块的小人酥糖、一毛钱一杯的瓜子儿。

小学语文教材的变迁

小学语文教材的变迁

30
二、建国以来的小学语文教材
新中国一成立,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设编 审局负责修订老解放区的课本,供各地使用, 并 把“国语”改称“语文”。 这个名称始用于1949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 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课本之时。
接着,又成立了专业出版社――人民教育出 版社,为教材的建设做了大量的工作,编写出版 了多套教材。
37
八 十 年 代 的 语 文 课 本
38
39
现 在 的 语 文 课 本 , 人 教 版
40
41
现 在 的 语 文 课 本 , 苏 教 版
42
43
三、香港小学语文教材 香港小学学制6年,但种类繁多,体 制不一,各学校有权决定所开设的课程科 目。香港教育署鼓励各学校参照课程发展 议会制订的共同核心课程框架,包括中国 语文、英文、数学、常识、音乐、美劳和 体育7科,根据学校和学生情况,加以适 当调整,但中国语文则是必须开设的课程。
13
(2)《女子高等小学国文教科书》编于 1914年(即“民国三年”)。
14
《女子高等小学国文教科书》主要特点是:
一是课文内容极为丰富,六册书每册40课,共 240课,内容无所不包。 二是编撰理念十分先进,除了开启童蒙,扩展 知识,使学生能读会写外,这套书还自觉肩负起涵 养性情、培植道德、养成现代公民意识的责任。 三是文字深度远胜今天,
29
②苏区政府小学国语读本,苏维埃政府明确 宣布:在苏区小学里,禁止使用基督教的书籍、 国民党文化书籍和《四书》《五经》等作教材, 要求各地小学使用苏区政府组织编写的教材。 有如下几点特点:第一,密切联系土地革命 战争的实际。宣传革命道理,揭露国民党反动派、 地主阶级的压迫剥削人民的罪恶, 鼓动人民参 加红军。第二,密切联系生产劳动和苏区群众生 活的实际。第三,注意儿童特点,形式多样,通 俗生动,有文有图。

八十年代作文范文小学生

八十年代作文范文小学生

八十年代作文范文小学生八十年代的时候,我还是一个小学生。

那时候的生活虽然简单,但却充满了快乐。

每天放学后,我和朋友们一起在街上跑来跑去,玩各种游戏。

有时候我们会去河边捉青蛙,有时候则会去田野里摘野果。

我记得那时候家里还没有电视,我们都是靠着收音机听节目和新闻。

周末的时候,全家人都会围坐在一起听广播剧或者播放的音乐。

家里的大人们会聊天,孩子们则会在一旁玩耍。

八十年代的时候,学习生活也很快乐。

老师们非常关心我们,总是耐心地教导我们知识。

我们则非常努力地学习,争取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虽然当时的学习条件比现在差了很多,但是我们都觉得很幸福。

现在回想起那段时光,我觉得八十年代真是一个美好的年代。

虽然现在的生活更加便利,但是我却始终怀念那段简单而快乐的时光。

愿那美好的回忆永远留在心中。

那个时候,虽然没有手机、电脑和互联网,但我们却有无数种有趣的玩具和游戏。

比如风筝、陀螺、弹珠、飞行棋等等,这些都是我们乐此不疲的玩意。

每到放学,就会看到我们在操场上奔跑嬉戏,用尽全身力气去竞赛、去比拼,全然忘却了疲惫。

在那个时代,我们也有自己的小秘密。

我还记得我们常常会从家偷偷拿出压岁钱,买些零食和小玩具,然后和朋友们一起分享,感受着无尽的快乐。

家长们或许并不赞同我们这样做,但那份友情和快乐却是无价的。

八十年代的时光虽已逝去,但那段美好的回忆永远珍藏在心底。

如今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快节奏、忙碌,很难再有那么多自由、那么多纯真的时光。

遥想当时,我们虽然物质贫乏,却从未感到寂寞,因为我们拥有的是家人、朋友和无尽的快乐。

回忆那段岁月,仿佛看到了家长们的微笑,听到了朋友们的笑声。

那个时代或许不如现在富裕,却充满了真诚和温暖。

愿我们永远珍惜这份珍贵的回忆,让八十年代的美好时光永远留存于心间。

愿那时的快乐与纯真,成为我们永恒的宝藏。

70年代老课文中条山的风原文

70年代老课文中条山的风原文

一、条山之风,每年一场中条山的风,一年只有一场,从年头刮到年末。

每年刚一开春,条山之风便阵阵袭来,似乎是在提醒着人们,莫忘它的存在。

于是历年的二月十五,被当地的人们定作“风神庙会”,这几天会搭台唱戏,以祈祷风神佑护这方黎民百姓。

中条山的风,肆虐疯狂,能刮倒大树、刮断电杆、刮倒烟囱、刮断线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语文课本,有一篇课文《中条山的风》,是驻解州坦克旅的一位战士写的。

他在文中,尽数条山之风的任性与狂野。

二、条山之风,多种风格条山之风有时很诙谐的。

解中的大操场上,学生已站好队,望着大门口,等着老师的身影出现。

只见老师急急跑进操场,却被突然袭来的一股劲风裹挟着,被动地转身调向,跑出操场……学生们笑道:“老师太瘦了,该增重啦。

”条山之风有时很神奇。

阳光普照着大操场,学生们跑步跳绳,尽情锻炼。

一阵小风吹来,打着旋儿,起初慢慢转动着,渐渐加快转速,吸引住大家的目光,在大操场上游移着。

当转动到跳远沙坑的上方时,风儿不再移走,而是加速旋转,卷住细沙,向上升起,远望极象一条盘旋的“沙龙”。

正当人们惊呼时,它又放慢转速,卸下沙子,抽身离开……有时,条山之风很惊悚。

听一位大学的校友讲,他到解州铝厂看姐姐,一个人呆在办公室里,看到大办公室桌上的一张白纸,贴着桌面慢慢滑动、缓缓飘起、浮在空中,开始旋转……目睹这一情景,象是亲临“鬼片”现场,顿觉脊背发冷、毛发竖起。

屏住呼吸,环视房间,发现紧闭着窗户的缝隙里,挤进丝丝强风,带着颤颤的哨音……三、条山之风,近年温存上面讲的,都是多年以前的事了。

近年来,条山之风温柔好多,不再肆虐发狂。

偶尔发作,来的也是“关门风”晚上等人们休息后,阵阵袭来,跳着舞打着哨,敲击着各家的窗户,已然没有了先前的怒吼与肆虐。

等到天亮时,人们要开始一天的工作时,它也困乏了,很快消停下来,大地一片安静祥和。

当人们谈论起“条山之风”时,会欣慰地说:现在好多了,冬天难见狂风怒吼,开春风力常很柔和,不似原来。

远观山有色,近听水无声。——南宋道川禅师

远观山有色,近听水无声。——南宋道川禅师

远观⼭有⾊,近听⽔⽆声。

——南宋道川禅师《⾦刚经》偈颂诗南宋道川禅师远观⼭有⾊,近听⽔⽆声。

春去花犹在,⼈来鸟不惊。

头头皆显露,物物体元平。

如何⾔不会,祗为太分明。

⼤图模式这⼀⾸⼩诗上⾯没有注明作者,后来翻了很多唐诗辞典也没找到它的踪迹。

有⼈说它是王维提在画作上的,也有⼈说它其实是南宋⼀个和尚写的偈颂。

我们上⼩学的时候,在课本上看到的《画》是⼀⾸五⾔绝句,其内容如下:远看⼭有⾊,近听⽔⽆声。

春去花犹在,⼈来鸟不惊。

这⼀⾸⼩诗的意思⽐较浅显,它出现在⼋⼗年代⼩学语⽂课本的第2册第18课和九⼗年代⼩学课本第1册的第6课中,主要是为了教会⼩学⽣识字。

这⾸⼩诗因为被题写在王维的⼀幅画作上,所以⼀度被认为是王维的作品。

编书者没找到诗题,于是根据⾃⼰的理解给它加了⼀个标题叫《画》。

然后再来理解诗歌的内容,就变得⾮常容易了。

你瞧,“远看⼭有⾊”。

那是颜料画的⼭,本来就有⾊。

然后,“近听⽔⽆声”,也没错啊,“画”哪⾥会发出声⾳呢?以此逻辑往后推,画作上的花朵是不受季节变迁影响的。

⽆论春、夏、秋、冬,也不管风、霜、⾬、雪。

只要画纸不烂,它始终都是原来的模样。

⾄于鸟⼉嘛,本来就是⼀只假鸟,当然不惊了。

不过这⾸诗经我解读,顿时⼜成了顺⼝溜,毫⽆诗意可⾔。

⼤图模式后来有⼈翻遍了各种诗集,得出了⼀个结论:这⾸诗是南宋⼀个叫道川的和尚题在《⾦刚经》上的偈颂,其实就是蕴含佛理的唱词,原诗全⽂如下:远观⼭有⾊,近听⽔⽆声。

春去花犹在,⼈来鸟不惊。

头头皆显露,物物体元平。

如何⾔不会,祗为太分明。

讲了⼀⼤串,其实说⽩了就是在“复盘”佛经⾥⾯“菩萨本⾮树,明镜亦⾮台”,以及“风没有动、红旗也没有动,是你的⼼在动”之类的东西。

尽管头四句写得对仗⼯整,但是相较杜牧“鸟去鸟来⼭⾊⾥,⼈哭⼈歌⽔声中”这样的诗句,显得过于简陋。

并且它主要是在阐释佛理,思想上也没得到升华,所以诗集⾥⾯,很难找到它的踪影。

那么,为什么编者要把它弄进⼩学课本呢?弄进去之后,为什么⼜要把它砍掉⼀半呢?原来,这⾸诗的后四句涉及佛学,⼩朋友不容易理解,并且也不符合学校的教育⽬标。

八十年代的小学数学试卷

八十年代的小学数学试卷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日期:____年____月____日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下列哪个数是质数?A. 13B. 14C. 15D. 162. 一个长方形的长是8厘米,宽是4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A. 24B. 28C. 32D. 363. 小华有3个苹果,小明有5个苹果,他们一共有多少个苹果?A. 8B. 10C. 12D. 154. 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60千米,5小时能行驶多远?A. 300千米B. 320千米C. 350千米D. 400千米5. 下列哪个数是奇数?A. 25B. 26C. 27D. 28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6. 7 + 8 = _______7. 15 - 6 = _______8. 9 × 4 = _______9. 24 ÷ 6 = _______10. 2 + 3 + 4 + 5 = _______三、计算题(每题5分,共20分)11. 计算下列各题:(1)36 + 27 = _______(2)52 - 19 = _______(3)18 × 3 = _______(4)72 ÷ 8 = _______12. 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6厘米,求它的周长和面积。

周长 = _______ 厘米面积 = _______ 平方厘米四、应用题(每题10分,共20分)13. 小明去商店买文具,铅笔每支1元,橡皮每块0.5元。

他买了5支铅笔和3块橡皮,一共花了多少钱?14. 小红家的花园长12米,宽8米。

她在花园里种了树,每棵树占地2平方米。

她一共种了多少棵树?五、解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5. 简化下列各题:(1)24 ÷ 3 ÷ 2(2)8 × 5 + 3 × 216. 列式计算:小华和小丽一共有24本书。

小华有12本,小丽比小华少4本。

语文课本上的这两个字,原来是他题写的!

语文课本上的这两个字,原来是他题写的!

语文课本上的这两个字,原来是他题写的!
1905年直隶高等工业学堂的学生在上机械课
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全国开始开办新学堂。

当时的课程以至教材,都从西方引进,只有语文一科,教授内容仍是文言文,称为“国文”。

五四运动后,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国文课受到冲击,小学将国文改称为国语,侧重学习白话文,中学仍称国文,以学习文言文为重点。

20世纪30年代后期,叶圣陶、夏丐尊二人提出“语文”概念,并尝试编写新的语文教材。

叶圣陶
1949年6月,当时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教科书编审委员会着手研究通用教材,叶圣陶再次提出将“国语”和“国文”合二为一,改称“语文”。

这一建议被华北政府教育机关采纳,随后推向全国,从此,“语文”成为中小学母语课程通用名称。

1949年8月,叶圣陶主持中小学语文科课程标准起草工作,并编撰《中学语文科课程标准》(后改称《教学大纲》)。

《中学语文科课程标准》始用“语文”一名。

不仅如此,七、八十年代的“语文”课本上的题字更为叶圣陶先生题写的,现在很
多“语文”教材仍沿用叶老的题字。

如下:
后来,“语文”教材的题字由郭沫若于1970年题写,成为80乃至90后一批人的共同回忆。

如下:
再后来,人教出版社又请启功先生题字“语文”二字,作为“语文”教材的题字。

后两者,大家都非常熟悉,随叶老于教育界成就佼佼,然其书法很多同好或许并未多见,最后,我们给大家叶老书法欣赏:
翰墨缘 镜框 水墨纸本
镜芯 纸本
本文作者:亲子圈。

八十年代的回忆附图

八十年代的回忆附图

想起当年我们开学的样子,没有人送没人陪着,要自己去学校,那时候的农村学校,水泥地面很少,一开学,走进校园里,任何地方都是杂草丛生,教室前后、操场上全部被杂草占领,自然的绿化,严重影响了学生出行和活动,因此,开学第一课,就是全校打扫卫生除草,这就是你我们那个时代开学时第一节课的样子。

同学们一起到教室里,坐下来听从老师的安排,一些离家近的同学,从家里带来镰刀,锄头、铁锨等工具,男生使用铁掀干点稍微重的活,女生用镰教室前后和操场上的杂草,师生一起劳动。

那时劳动虽然很累,但是也抵挡不了大家很久不见的喜悦,大家边聊天边劳动,留下一幅难忘的画面。

那时农村学校的生活确实艰苦,但是每一个画面都让人记忆犹新,那时的开学第一天发新书,我们舍不得翻刚发下来的新书,担心弄脏了新书,小心翼翼的装在书包里,晚上回到家,会让父母亲给我们去找报纸或者挂历包书皮,包上书皮的书,在把手洗干净,这才开心的拿起新书翻开看看,刚翻开新书的时候,会有一股墨香迎面而来,我会深深的吸着墨香的味道,那表情有时候让父母嘲笑我,我久久的看着新书,母亲又会取笑我说,把书给吃了吧。

我也会做着吃状来逗笑母亲,现在这样的场景还历历在目哦。

开学了,我们也会学鲁迅在桌子上刻上“早”字,这种事也只有在小学干过,我们的书桌大都是破旧的,我们上一届的学姐学哥用过,甚至不知道有几届学哥学姐用过,那时候书桌都是破旧的,遇到特别破旧的课桌,下面没法放书包,我回家后让父亲用麻绳为我搓细细的绳子,在带上几根铁钉子,把铁钉固定在书桌的两边,然后用绳子缠绕在钉子上,放上自己的书包书本。

那时候,我们学习的环境很艰苦,但从心里从来没有觉得苦,反而对上学读书是一种渴望的快乐感。

每当课间休息时,我们会趴在桌子上小休一会儿,或者到教室的一角,和同学互相依靠的休息。

那个时候学校没有体育用具,我们会拿着半块砖当球拍或者自制的球拍,在两块水泥板上打乒乓球,会用家里已经不能使用的皮筋一点一点接起来跳皮筋,还会找来一块平平四方的石头在地上画着八个方格,挑格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