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二单元 探秘水世界 第四节 元素(第2课时)教案 (新版)鲁教版

合集下载

鲁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初中化学《第二单元 探索水世界 第四节 元素》_7

鲁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初中化学《第二单元 探索水世界 第四节 元素》_7
引导学生通过下表实行对比分析:
讨论分析,得出:
一是教给学生列表对比是一种归纳总结知识的学习方法。
二是培养学生对比分析问题的水平。
环节三、形成化学变化中元素种类不变的化学观点,并理解元素的分类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提出问题】在下列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相比较,分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原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元素是否发生了变化?
情感态度
价值观
初步形成“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
【教学重点】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的书写及含义;能用元素周期表查取一些简单信息。
【教学难点】对元素概念的理解和元素符号的含义。
二、教学过程
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提出问题】缺钙会引起骨质疏松症,那么大家知道生活中有哪些补钙的物质吗?
通过二氧化碳、金刚石和氯化钠,讲解物质从微观上来说是由分子、原子、离子等粒子构成的;从宏观上来说是由元素组成的。并建构物质的组成(或构成)的关系。
倾听,理解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构成,并建构如下图所示的关系:
协助学生深入理解物质组成与构成的关系。
培养学生思考、理解水平。
【提出问题】元素和我们前面学习的原子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
先让学生宏观感受元素,为进一步学习元素的概念奠定基础。
教师给出如下两组物质:
【提出问题】请从组成上分析每组物质的共同点是什么?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讲解】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讲解“将质子数都是8的氧原子统称氧元素,质子数都是1的氢原子统称氢元素”。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思考,决定元素种类的是什么?
教师通过投影展示几种常见的补钙食品(或药物)。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第四节元素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第四节元素

水 H2O
二氧化碳 CO2
由氢和氧两种元素组成 由碳和氧两种元素组成
第六页,共二十三页。
有些物质,如氢气、氧气、碳等,只由一种元素 组成(zǔ chénɡ),属于单质。
有些物质,如水、二氧化碳、氯化钠等,由两种 或两种以上元素(yuán sù)组成,属于化合物。
物质
混合物 单质
纯净物 化合物
第七页,共二十三页。
地壳中的元素(yuán sù)分布
第八页,共二十三页。
为方便区分和交流,国际(guójì)上规定每种 元素都采用统一的符号来表示,这种符号叫做 元素符号。
H 氢元素
(yuán sù)
O 氧元素
(yuán sù)
第九页,共二十三页。
元素符号能表示(biǎoshì)一种元素,还能表示 (biǎoshì)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例如:凡是金属元素(汞除外)均使用 “ 钅”部首;而非金属元素则分别加“气” “氵” 或“石”部首,以表示其单质(dānzhì)在通常状况 下的存在状态是气态、液态或固态,如硒、碘、 钙、铍、锂、钠、镍等元素名称都是根据这一 原则创造的。
第十五页,共二十三页。
元素(yuán sù)周期表简介
1869 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在前人研究的基础
氦(He)
锂(Li) 铍(Be) 硼(B) 碳(C) 氮(N) 氧(O) 氟(F) 氖(Ne)
钠(Na) 镁(Mg) 铝(Al) 硅(Si) 磷(P) 硫(S) 氯(Cl) 氩(Ar)
+19 2 8 8 1 +20 2 8 8 2
钾(K) 钙(Ca)
第十二页,共二十三页。
化学元素(huàxuéyuán sù)汉语名称 的由来
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yánjiū)化学、探索未知 世界最有力的工具之一。它为发现新的元素和化合 物、预测新元素的结构和性质提供了线索,为我们 深入学习和掌握物质性质及其变化规律提供理论指 导。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第四节元素同步教案(新版)鲁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第四节元素同步教案(新版)鲁教版
其次,在知识能力方面,学生对于水的组成和性质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深入的探究。在本节课中,我们将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深入理解水的组成以及氢元素和氧元素的性质和用途。此外,学生在分析问题和逻辑推理方面存在一定差距,这对于理解水的电解原理以及相关性质的推理提出了挑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逻辑推理能力,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2.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学生可以在家中进行水的电解实验,观察不同浓度下的电解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
-学生可以调查和了解氢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情况,了解水的电解实验在氢能源领域的应用前景。
-学生可以尝试设计其他电解实验,如电解盐水、电解酒精等,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其背后的原理。
课堂
1.课堂评价: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第四节元素同步教案(新版)鲁教版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第四节元素同步教案(新版)鲁教版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第四节元素同步教案(新版)鲁教版。内容包括氢元素的存在、性质和用途,氧元素的存在、性质和用途,水的组成,以及水的电解实验。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水的电解实验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话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新鲁教版九年级上册初中化学 第四节 元素 教案(教学设计)

新鲁教版九年级上册初中化学 第四节 元素 教案(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第四节元素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元素的存在,形成元素的概念。

2.正确书写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知道元素符号表达的意义。

3.能从元素的角度对纯净物进行分类。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元素概念的建构,学会从一类事物中抽象出共同特征,从而获取概念的能力;2.通过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学会运用对比的方法分析问题,认识事物。

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的书写及含义;能从元素的角度对纯净物进行分类。

对元素概念的理解和元素符号的含义。

[教师演示]缺钙会引起骨质疏松症,那么大家知道生活中有哪些补钙的物质吗?[课件展示]教师通过投影展示几种常见的补钙食品(或药物)。

【提问】请思考:几种食品名称中的“钙”、“锌”指的是什么?(分子,原子,还是……?)【生】交流讨论,学生的意见不完全一致,有说分子的,有说原子的,还有说元素的【师】我们每个人生活在物质的世界里,元素的海洋中,今天我们一起认识元素。

(一)元素概念【温故知新】投影:水、二氧化碳、氧气的图片,回忆三种物质由什么微粒构成的?它们的分子又由什么微粒构成?从宏观角度看,这些物质又由什么组成?【生】倾听教师引导,思考回忆,明确有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又由原子构成,物质由元素组成。

【板书】物质、分子、原子、元素之间的关系。

【提出问题】元素与原子有关系吗?【生】氧气、二氧化碳、水三种物质中都含有氧元素。

【师】教师给出如下物质的分子模型:水分子、氧气分子、二氧化碳分子【提出问题】请从构成上分析三种物质的分子共同点是什么?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生】讨论交流,得出:物质中均含有氧原子,它们都属于氧元素。

元素就是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师】问题:怎样才能算是同一类原子呢?【讲解】教师投影三种氧原子:质子数均为8,中子数分别为8、9、10,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讲解“将质子数都是8的氧原子统称氧元素。

【生】倾听思考,并理解什么是氧元素。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思考,决定元素种类的是什么?【生】讨论交流,得出“决定元素种类的是原子中的质子数”的结论。

2018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二单元 探秘水世界 2.4 元素教案 (新版)鲁教版

2018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二单元 探秘水世界 2.4 元素教案 (新版)鲁教版

[情景展示1]
[问题探究] 古希腊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曾 提出如上图所示的“四元素说”,认为火、
空气、土、水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基本元素,
它们两两作用产生物质的基本性质——热、
冷、干、湿。依据所学知识,你认为水和空
气是元素吗?为什么?
第四节 元素
[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提升] 水与空气都是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元素是具有相同质 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每一类原子称为一种元素。如质子数为1的一 类原子称为氢元素,质子数为6的一类原子称为碳元素,质子数为8的 一类原子称为氧元素。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单质,由不同种元 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化合物。水是由氢和氧两种元素组成的物质,是纯 净物;空气是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不同物质组成的物质,是混 合物。
过渡到_非__金__属___元素,最后是稀有气体元素。
第四节 元素
探究点二 元素周期表
[情景展示]
第四节 元素
[问题探究] 你了解科学家门捷列夫的贡献吗?根据元素周期表可 获取哪些信息? [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提升] 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制得了第一张元素周期表。如今的元素周期表已经成为学习和研 究化学、探索未知世界最有力的工具之一。
第四节 元素
概念
元素 规律
具有相同质子数的一类原子
表示
元素 符号
一种元素 该元素的一个原子
元素周期 表
第四节 元素
课堂反馈
知识点1 元素与元素符号
1.决定元素种类的是( B )
A.中子数

鲁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初中化学《第二单元 探索水世界 第四节 元素》_2

鲁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初中化学《第二单元 探索水世界 第四节 元素》_2

第四节 元素 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元素的概念,初步学会用元素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用微粒描述物质的微观构成;2、 通过对纯净物和元素的分类,进一步体会分类的思想,学习分类的方法;3.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准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4. 初步理解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相关元素的一些其他信息。

重点、难点:1、 元素、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教学过程:(投影)1、氧分子是由 构成2.二氧化碳分子是由 和 构成3.氧化汞分子是由 原子和 原子构成4.二氧化硫分子是由 原子和 原子构成归纳出元素的概念世界万物都是由元素组成的,例如,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

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我们知道,每一类原子称为一种元素。

究竟是什么样的一类原子称为元素呢?元素用什么样的符号来表示呢?【新授】一、元素和元素符号【板书】(一)元素【提问】什么叫元素?【指导阅读】课本P 46,理解元素的概念【生答,师板书】1、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叫元素。

【讨论】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什么?【生答】质子数不同【讲解】水(H 2O )、氧气(O 2)、二氧化碳(CO 2)三种分子中都含有氧原子,它们的核内质子数都是8,化学上就把这些氧原子统称为氧元素;再如,H 11、H 21、H 31,质子数都是1(虽然中子数不同),化学上把这些氢原子统称为氢元素。

所以,决定元素种类的是原子的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

【讨论】原子与元素有何区别和联系?【提问】各种元素在自然界的含量又是如何的呢?【指导阅读】课本P 46,了解地壳中的元素分布【板书】2、在自然界的分布:氧、硅、铝、铁、钙【提问】上述元素中,哪些是金属元素,哪些是非金属元素?【生答】【设疑】这些元素在自然界又是如何存有的呢?【活动】下列物质哪些是混合物,哪些是纯净物?(投影展示)①空气②氧气③食盐水④水⑤臭氧(O3)⑥铁⑦加碘盐⑧氦气⑨酒精(C2H5OH)⑩氧化镁(MgO)【学生活动】对上述物质实行分类【提问】从不同角度,依据不同的标准对纯净物实行分类,如何实行分类?【学生活动】对物质实行分类(只含一种元素;含有多种元素)【总结】根据组成物质的元素种类能够把纯净物分为两类,一类是只含一种元素,一类是含有多种元素【讲解并板书】3、单质和化合物【提问】什么是单质,什么是化合物?【板书】单质:只有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第四节元素导学案2无答案新版鲁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第四节元素导学案2无答案新版鲁教版

第四节元素【学习目标】认识元素的观点,将对物质的宏观构成与微观构造的认识一致同来;认识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能依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

【旧知回想】1.构成物质的微粒有等,原子由和两局部构成,原子核由构成。

2.水的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是由构成。

【新知学习】元素观点:金属元素:如:2.元素非金属元素:如:罕有气体元素:如:3.元素符号的意义:(1)表示一种;(2)表示这类元素的;比如:H (1) 表示氢元素;(2) 表示一个氢原子。

也有的元素符号表示一种物质,如:Fe还表示物质铁。

注意:元素符号前面加系数只有一个微观含义,表示多个原子。

如_______表示两个氢原子。

4.元素与原子的比较表观点差别联系元素原子拥有同样核电荷数〔即质子数〕一类原子的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总称元素一般用于说明物质的宏观构成原子一般用于说明物质的微观构成元素是同一类原子的总称,只表示元素的种原子指微观粒子,讲种类,讲个数。

类不说明个数,没有数目多少的含义原子能够构成分子,也可直接构成元素能够构成单质和化合物物质。

元素的观点成立在原子的根基上,即拥有同样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原子的核电荷数〔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小结:元素与原子的差别在于:1〕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原子即讲种类也个数。

2〕原子只用于描绘物质的微观构造,元素用于描绘物质的宏观构造。

元素周期表简介〔1〕元素周期表共个横行,个纵行。

每一个横行叫做,每一个纵行叫做〔三个纵行共同构成一个族〕。

共个周期,个族。

〔2〕为了便于查找,元素周期表按元素原子递加的次序给元素编了号,叫做。

〔3〕原子序数= 核电荷数= = 。

【自我检测】.以下化学用语既表示一种元素,又能表示一个原子,还可以表示一种物质的是〔〕A.O B.ZnC.N D.CO2.一种元素跟另一种元素之间的最实质的不一样点是〔〕A.质子数 B.中子数 C.电子数D.相对原子质量.食用碘盐可预防甲状腺肿等疾病。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二单元 探秘水世界 第四节 元素教案 (新版)鲁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二单元 探秘水世界 第四节 元素教案 (新版)鲁教版

第四节元素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的信息。

2.过程与方法(1)学习运用对比的方法获取信息。

(2)学习运用寻找规律性和特殊性的方法处理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保持对化学的浓厚兴趣。

(2)不向困难低头,相信随着知识的积累,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3)逐步积累化学用语,真正进入一个化学世界。

教学重点1.元素的概念。

2.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

教学难点1.元素概念的形成。

2.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

3.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和相关信息。

教学方法复习提问→引入新课→介绍讲解→学生活动→问题讨论→补充总结→练习提高。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元素的概念和元素符号的简介。

第二课时:元素符号的书写、意义和元素周期表的简介。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复习提问]前面我们学过电解水的实验,水在通电的情况下生成什么物质呢? [回答]水在通电的情况下生成氢气和氧气。

[追问]这个实验结论说明了什么? [回答]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追问]你还知道哪些物质含有氧元素,并把它们表示出来。

[可让学生上讲台板演] [学生板演]二氧化硫(SO 2) 五氧化二磷(P 2O 5) 氧化铝(Al 2O 5) 二氧化碳(CO 2)[小结引入]含有氧元素的物质很多,可见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那么什么叫元素呢?本课题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元素的知识。

[板书]第二节 元素[设问]学习了原子的结构后,我们该如何给元素下一个定义才比较确切呢?[讲解]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例如:氧气分子和水分子中都含有氧原子,这些氧原子的核电荷数都是8,即核内都含有8个质子,所以就把它们统称为氧元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元素
第二课时
1.认识氢、碳、氧、氮等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常见元素
2.记住并能正确书写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3.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

内容和学情分析:
在化学课一开头就以化学符号的形式有计划地逐渐给出元素符号和化学式,让学生逐渐熟悉,已经认识并记住了一些元素符号,这样就减轻了对枯燥乏味的元素符号的记忆负担;上节的挑战自我的最后一道题,通过阅读短文,理解短文中对原子的有关描述,以“我想象中的原子”为题,写一篇短文,以加深学生对原子的认识。

通过阅读短文,使学生认识到原子是构成一切物质的最基本成分,它不随物质种类的变化而变化,为建立元素的概念奠定基础。

在元素符号的学习过程中,要通过学生熟知的几种物质,从宏观物质到其微观构成再到符号表示,帮助学生建立对物质“宏观——微观——符号”的三重表征的思维方式,使学生弄清楚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然后在物质分子式、化学方程式的学习中,加深理解,形成规范的化学语言。

对物质组成“追根求源”的认识思路,并且这种认识是在不断深化的。

学生了解更多的化学史料,激起学生对科学家们的敬仰之情,更让学生认识科学的起源,从中吸取无尽的精神营养和智慧,同时从化学史中体验到化学的方法论。

学习目标:
(1)通过对元素概念的发展史的探究及对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的比较,建立元素的概念。

(2)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初步学会用元素表示物质的宏观组成;记住并能正确书写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3)通过对元素周期表的认识,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元素周期表提供的一些信息:如元素名称和符号、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等,能根据元素的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

知识点(含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
认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元素周期表提供的一些信息
实验准备:
农作物生长必需的化学元素;人体需要的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元素周期表的发展
板书设计:
二、元素周期表
1、元素分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两类。

2、常见元素的名称:氢氦锂铍硼;碳氮氧氟氖;钠镁铝硅磷;硫氯氩钾钙
3、元素周期表分为7个周期,16个族。

元素周期表共有8个横行,18个纵行,每一横行叫做一个周期,每一个纵行叫做一个族(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

教学过程:
【提问】①你知道这里的钙、镁、钾、钠指的是什么?
【投影】阅读资料
十九纪六十年代以前,国际上的化学元素名称很混乱。

1860
年9月世界各国著名化学家多人在德国卡尔斯罗开了一次会
金、银、铜、铁、锡、铅、硫等国人早已定名的元素,继续沿用
让学生从宏观角度分析元素周期表,
通过以上元素周期表的大致观察,结合化学先驱徐寿创造的
化学元素汉语名称,我们把元素分为几类。

教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较为简单,学生学习较为轻松,因学生在之前学生学习过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绘画,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的质量,本节是从元素周期表中获取这些信息,所以
本节课可作为巩固旧知识,总结规律的一节升华课、把学生的知识水平再提升一个台阶,把握原子和元素的关系。

附元素周期表发展史
许多科学技术在千万年历史中的发展轨迹,科学的探索是个艰难的过程,无数的科学家,实践家为此付诸了毕生的精力。

就像对于元素周期表,人们往往将它的发现完全归功于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然而,研究元素周期律的科学家不止门捷列夫一人,在这一百年间有许多科学家都做出了贡献。

他们却在元素周期表发展过程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位置,可以说,没有他们,就没有元素周期表。

对元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考察研究的科学家,当首推法国人拉瓦锡。

1789 年,拉瓦锡曾运用分类比较法,就当时他所确认的33 种元素(部分为单质和化合物)进行过分类研究,提出了世界上第一张元素表,开创了元素分类研究的先河。

1803 年,英国物理化学家道尔顿在创立近代原子论的同时,提出了原子量概念和测定工作。

然而,由于测量方法的不同和选择相对标准上的差异,原子量曾一度出现长时间的混乱现象。

1829 年,德贝莱纳对元素的原子量与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类比较研究。

1850 年,培顿科弗认识到相似元素组不应限于3 个元素,而且发现组内各元素的原子量之差常为8 或其倍数。

1853 年,格拉斯顿提出同组元素在原子量上有3 种不同类型。

1854 年,库克将元素分为6 系。

1859 年,杜马鉴于同系有机化合物分子量之间都有一个公差,从而联想到性质相似的同系元素的原子量之间也应有一个公差,但所得数值与实验值却有相当大的出入。

因此,这些工作同德贝莱纳一样,仍然只局限在部分元素的分类研究上,尚未发现其本质规律。

1862 年,法国化学家尚古多进一步对原子量与元素性质之间的变化关系进行分类比较和数理分析。

他将当时已知的62 个元素,按原子量的大小循环标记在绕着圆柱体上升的螺旋线上,从而创造了一个“螺旋图”,从科学认识的角度来分析,尚古多是第一个从整体上考虑元素性质与原子量之间关系的化学家,他的归纳与见解向元素周期律迈出了有力的一步。

1857 年,欧德林以当量为基础,发表了一篇论文,其中附有一个“元素表”,将元素分为13 类。

1864 年,他修改了以前的元素表,以“原子量和元素符号”为题重新发表了他的第二张元素表,这张元素表还隐显出元素性质随原子量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1865 年,纽兰兹把元素按原子量大小顺序排列后,发现“从任何一个元素起,每隔8 个元素就与第一个元素的性质相似”。

这类似于八度音程,纽兰兹称其为“八音律”。

为了符合八音律,他机械地依当时的原子量大小将元素排列成每列具有8 个元素的“八音律表”,整个表显得相当混乱。

这种机械的研究方法无法找出元素之间的本质规律。

1864 年,迈耶尔在《现代化学理论》一书中刊出
了一个“六元素表”,已经具有了周期表的雏型。

1868 年,迈耶尔发表了《原子体积周期性图解》,该图充分显示出原子量与原子体积之间的周期性关系。

第二年,他又制作成了他的第二张化学元素周期表,指出元素性质是原子体积的函数。

1860 年,门捷列夫对原子量测定和元素分类产生了浓厚兴趣,他紧紧抓住原子量这一体现元素最基本特性的物理量,探讨元素性质间的变化规律。

门捷列夫对 63 张记载着不同元素的名称、原子量和各种理化性质的卡片进行比较分析,他依据原子量的大小把元素排列起来,发现氯和钾的原子量相差不大,但性质截然不同;钾和钠的原子量相差很大,但性质非常相似;钾以后的元素,随着原子量的增加其性质又显示出从钠到氯的相似变化,由此,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性质间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1869 年2 月,门捷列夫发表了他的第一张元素周期律图表,初步实现了元素的系统化和科学分类。

他指出①按照原子量大小排列起来的元素,在性质上呈现明显周期性;②原子量的大小决定元素特征;③应该预料到许多未知元素的存在;④当我们知道了某个元素的同类元素后,有时可以修正该元素的原子量。

这便是门捷列夫提出的元素周期律的最初内容。

1871 年,门捷列夫吸收了迈耶尔表中的合理部分,修订了自己的第一张元素周期表,制作了第二张元素周期表。

他将表由竖行改为横排,使同族元素处于同一竖行中,以突出元素化学性质的周期性;他把未知元素的空格由3 个增至7 个,并预言了它们的性质,而且依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合理位置再一次大胆地修正了部分元素的原子量。

门捷列夫将自己一生的精力都投入到元素周期律的研究中,他于1871 年预言了4个新元素铼、钫、锝和砹,1889 年预言了钋,这些预言先后被人们通过实验所证明。

门捷列夫发现周期律以来,时至今日,已百年有余。

通过众多科学工作者的不断努力,无论在深度或广度上,元素周期表所显示的内容及其变化规律,已为愈来愈多的人所熟悉和掌握,成为人们进行社会生产、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

2006年,随着118号元素的发现,“明天的元素周期表何去何从?”这个问题又摆在我们面前等待探讨。

周期表究竟是发散的,还是收敛的?若有终点,终点究竟在何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