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司他丁与急危重患者重要脏器保护的研究进展
乌司他丁与急危重患者重要脏器保护的研究进展.

乌司他丁与急危重患者重要脏器保护的研究进展乌司他丁(Ulinastatin, UTI)是一种从人尿中分离纯化的蛋白酶抑制剂,是一种分子量为67000D 的糖蛋白。
由143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其生物利用度为100%,半衰期40min,5min达峰值。
大量研究显示当人体受到感染、发热、肿瘤、妊娠、休克、手术、给予糖皮质激素等刺激时,人体尿液中UTI活性升高。
进一步研究发现,在人血浆内存在较高浓度的蛋白酶抑制剂,而在机体受到严重损伤时,其被消耗,浓度明显下降,但随机体的恢复,其浓度又回升。
这表明UTI可能具有抵抗外来刺激,减少外界损伤因子对机体的损伤,维持人体内环境平衡的作用。
随后的研究充分证实了这一点,大量药理药效学研究和临床研究表明:UTI具有抑制多种蛋白、糖和脂类的水解酶的活性,抑制炎症介质的过度释放,改善微循环和组织灌注等重要的药理作用,从而在机体受到外界损伤时起到保护作用。
1 UTI对重要脏器保护的可能机制UTI通过以下机制发挥其保护功能:①UTI是一种典型的Kunitz型的蛋白酶抑制剂,具有两个活性功能区,各自均有很广的抑酶谱,且不完全重叠,能够结合如胰蛋白酶、a-糜蛋白酶等丝氨酸蛋白酶和粒细胞弹性蛋白酶(PMNE)以及透明质酸酶、巯基酶、纤溶酶、糖水解酶和脂水解酶等多种酶类,与酶结合后抑制酶的活性,并促进酶的降解[1,2];②UTI属于人体内源性抑炎物质,在稳定溶酶体膜同时还可以抑制中性粒细胞与内皮细胞的黏附聚集及其活性物质和弹性蛋白酶的释放,抑制了细胞因子和炎性递质的释放,减少凝血因子的损耗;③保护内皮细胞,减少内皮下胶原暴露的机会,阻断内源性凝血的启动,减轻组织细胞损伤和功能障碍;④通过维持促凝和抗凝的平衡,减少血液循环中血栓的形成,改善微循环;⑤减少组织、细胞的损伤;改善循环、改善组织灌注;⑥具有稳定溶酶体膜,抑制溶酶体酶的释放,抑制心肌抑制因子(MDF)产生,清除氧自由基的作用[1];⑦UTI不仅能抑制PMNE的释放,而且能抑制由PMNE诱导的IL-8基因表达和蛋白分泌,从而降低炎性反应对组织的损伤;⑧UTI可降低血浆TNF-α、IL-6和IL-10的含量,通过上调抗炎因子和下调促炎因子,调整促炎和抗炎双方力量,促使机体恢复内环境平衡,使机体的炎症和抗炎症反应处于一种低水平的平衡状态。
乌司他丁对多器官的保护作用

乌司他丁对多器官的保护作用孟炜【摘要】急危重疾病、重大手术、器官移植及其引发的病理过程可以对机体器官产生不同程度的损害,而有效的药物应用可能会降低各主要器官的损害程度.乌司他丁是从健康成年男性尿液中分离纯化出来的一种胰蛋白酶抑制剂,无免疫原性,可抑制胰酶、溶酶体、炎性介质的过度释放,抑制心肌抑制因子的产生,清除氧自由基,稳定溶酶体膜,改善微循环,对全身各主要脏器产生重要的器官保护作用.%Anita and critical illness,major surgery, organ transplantation,and the resulted pathological process can produce different degrees ol damage to body organs,the effective application ol medicationrnline of healthy adult males,which is non - immnnogenic,and can inhibit the excessive release of trypsin, lysosomes,and inflammatory mediators, inhibit the generation of myocardial inhibitory 1 act or, remove oxygen fraa radicals,stablize lysosome membrane,and improve miciociinilation,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tection of multiple major organs.【期刊名称】《医学综述》【年(卷),期】2012(018)022【总页数】4页(P3833-3836)【关键词】乌司他丁;胰蛋白酶抑制剂;主要脏器【作者】孟炜【作者单位】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麻醉科,安徽,芜湖,24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79.5乌司他丁是从健康成年男性的新鲜尿液中分离纯化出来的一种糖蛋白,含有143个氨基酸,属广谱蛋白酶抑制剂。
乌司他丁在急性重症胰腺炎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乌司他丁在急性重症胰腺炎治疗中的应用研究1. 背景介绍急性重症胰腺炎是一种困扰医学界多年的疾病,其病程凶险,病死率高。
该病主要表现为急性上腹疼痛、发热、腹胀等症状,病情严重的患者还会出现心、肺、肾等器官功能损害,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
传统的治疗方式包括营养支持、抗感染、止痛等措施,但是这些方法的疗效并不理想。
近年来,乌司他丁作为一种新型治疗手段被引入到临床实践中,其在急性重症胰腺炎治疗中的应用逐渐得到了广泛关注。
本文就乌司他丁在急性重症胰腺炎治疗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和分析,以期为相关医学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2. 乌司他丁的基本概念乌司他丁(Ulumedine)是一种新型的肠内营养制剂,其成分主要包括淀粉、果糖、玉米糊精等,可以提供人体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
与传统的肠外营养不同的是,乌司他丁可以直接通过肠道被人体吸收利用,从而减少肠外营养对人体的不良影响。
近年来,乌司他丁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被广泛应用于急性重症胰腺炎、先天性巨结肠、小肠切除等疾病的治疗中。
3. 乌司他丁在急性重症胰腺炎治疗中的作用机制乌司他丁在急性重症胰腺炎治疗中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3.1 营养支持作用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一般存在胰腺分泌减少和肠道功能紊乱等问题,容易出现营养不良。
乌司他丁作为肠内营养制剂可以提供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从而缓解患者的营养不良状态,提高机体免疫力。
3.2 减轻炎症反应急性重症胰腺炎是一种由于胰腺炎病灶周围炎症反应所引起的疾病,其发病机制与炎症因子的作用有关。
乌司他丁可以减轻炎症反应,降低炎症因子的产生,从而有助于缓解患者的病情。
3.3 保护胃肠道黏膜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的胃肠道黏膜易受到损伤,而乌司他丁可以保护胃肠道黏膜,促进胃肠道功能的恢复,从而缓解患者的胃肠道不适。
4. 临床试验研究为了探讨乌司他丁在急性重症胰腺炎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临床试验成为必不可少的手段。
一些研究表明,乌司他丁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可以提高患者的营养状况,缓解炎症反应,促进胃肠道功能的恢复。
乌司他丁在心脏外科围术期中的应用进展

乌司他丁在心脏外科围术期中的应用进展概述乌司他丁(Ulinastatin)是一种抗炎酶,具有抑制炎症反应和减轻器官损伤的作用。
近年来,研究表明乌司他丁在心脏外科围术期中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本文将对乌司他丁在心脏外科围术期中的应用进展进行介绍。
乌司他丁的作用机制乌司他丁是由人类尿蛋白酶酶解出来的一种蛋白酶抑制剂,对多种蛋白酶都具有抑制作用。
乌司他丁通过抑制炎症介质和氧自由基等多种物质的产生,具有抗炎、抗凝、抗氧化等多种作用。
乌司他丁在心脏外科围术期中的应用减少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在心脏外科手术中,由于手术过程中的心肌缺血再灌注和心肌损伤,会导致一定的心肌损害。
研究表明,乌司他丁能够抑制心肌损伤的发生。
在一项对冠状动脉搭桥手术中应用乌司他丁的研究中,结果显示在使用乌司他丁的组与对照组相比,术后心功能得到了更好的恢复,心肌损伤指标的升高幅度也明显降低。
降低心脏手术后并发症的风险心脏手术后并发症是心脏外科手术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乌司他丁的应用可以有效降低心脏手术后并发症的风险。
研究表明,在应用乌司他丁的组中,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住院时间和术后24小时肌酐水平等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
减轻炎症反应炎症反应是心脏外科手术过程中的一个常见问题。
研究表明,乌司他丁在心脏外科手术中应用,可以有效减轻炎症反应。
对比应用和未应用乌司他丁的病例,发现应用乌司他丁的病例中炎症反应指标均显著下降。
通过调节免疫系统降低感染风险心脏外科手术后容易因手术创伤和机体免疫功能下降而导致感染风险增加。
乌司他丁的作用机制中包含调节免疫系统的作用,因此乌司他丁可以通过调节免疫系统来降低手术后感染风险。
研究表明,应用乌司他丁的病例中,术后感染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未应用乌司他丁的病例。
总结乌司他丁是一种具有多种作用的抗炎酶,可以在心脏外科围术期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乌司他丁能够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降低心脏手术后并发症的风险、减轻炎症反应以及通过调节免疫系统降低感染风险。
乌司他丁辅助治疗重症感染性休克的价值分析

乌司他丁辅助治疗重症感染性休克的价值分析【摘要】乌司他丁是一种辅助治疗重症感染性休克的药物,本文就其在治疗重症感染性休克中的价值进行了分析。
在药理作用方面,乌司他丁能够通过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抑制炎症反应等方式发挥作用。
临床研究表明,乌司他丁在辅助治疗重症感染性休克中具有一定的效果,能够改善患者的生存率和病情严重程度。
乌司他丁在经济效益、社会影响和未来发展方面也有着积极的表现。
结论部分指出,乌司他丁在治疗重症感染性休克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值得进一步挖掘其在临床实践中的潜力,展望其在未来的应用前景。
通过对乌司他丁的综合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其在治疗重症感染性休克中的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乌司他丁, 重症感染性休克, 辅助治疗, 药理作用, 临床效果, 经济效益, 社会影响, 未来发展, 价值分析, 潜力, 应用前景.1. 引言1.1 研究背景重症感染性休克是一种严重的临床疾病,常见于重症监护病房中,患者病情危重,死亡率较高。
目前,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抗生素、血管活性药物等,但在一些病例中效果并不理想。
寻找新的治疗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本研究旨在探讨乌司他丁在辅助治疗重症感染性休克中的作用机制、临床效果、经济效益以及社会影响,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展望,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好的治疗选择,为患者的康复和生存提供更多可能性。
通过对乌司他丁在重症感染性休克中的价值进行全面分析,希望可以为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1.2 研究目的研究的目的是探讨乌司他丁在辅助治疗重症感染性休克中的作用机制和临床效果,评估其在提高患者生存率和恢复率方面的有效性。
研究旨在分析乌司他丁辅助治疗重症感染性休克的经济效益,包括减少医疗费用、缩短住院时间等方面的影响。
研究还致力于探讨乌司他丁在社会层面的影响,包括减少家庭负担、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的作用。
通过对乌司他丁在辅助治疗重症感染性休克中的综合分析,旨在为临床医生和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推动乌司他丁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并为未来乌司他丁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指导。
早期应用乌司他丁对严重烧伤患者脏器功能的保护

早期应用乌司他丁对严重烧伤患者脏器功能的保护刘健;施燕;窦懿;张勤;廖镇江【期刊名称】《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08(028)005【摘要】目的探讨早期应用乌司他丁(UTI)对严重烧伤患者重要脏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收治的伤后24 h内入院、烧伤面积≥50%总体表面积的严重烧伤患者84例,分为UTI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每组42例.UTI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UTI 30万IU静脉滴注,3次/d,连续14 d.烧伤后1、3、7、14 d检测两组血常规和肝肾功能指标,并观察其临床效果.结果 UTI治疗组用药后能较好度过休克期、感染期和围手术期,病程相对平稳.UTI治疗组各项检测指标恢复较明显,患者28 d生存率为100%,死亡率为2.38%,与常规治疗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UTI治疗组伤后第7、14天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应用UTI治疗严重烧伤患者,可以从多个环节抑制细胞的损伤,保护脏器,能显著减轻炎症反应程度,有效保护严重烧伤患者的脏器功能,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总页数】4页(P578-581)【作者】刘健;施燕;窦懿;张勤;廖镇江【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瑞金医院灼伤整形科,上海市烧伤研究所,上海,200025;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瑞金医院灼伤整形科,上海市烧伤研究所,上海,200025;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瑞金医院灼伤整形科,上海市烧伤研究所,上海,200025;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瑞金医院灼伤整形科,上海市烧伤研究所,上海,200025;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瑞金医院灼伤整形科,上海市烧伤研究所,上海,20002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44;R453【相关文献】1.早期应用参附注射液对严重烧伤患者重要脏器功能的保护作用 [J], 刘健;郑捷新;施燕;牛轶雯;张勤2.乌司他丁对严重烧伤患者脏器功能的保护作用 [J], 徐盈斌;祁少海;谢举临;袁即山;张涛;陈晓东;舒斌;刘坡;利天增3.乌司他丁对严重烧伤患者早期脏器功能的保护作用 [J], 吴天斌;邬薇薇;陈粹4.早期气管切开保护性机械通气在严重烧伤患者救治中的应用 [J], 邹勇;刘兵;刘容珍;陈雷;刘美宏5.乌司他丁对严重烧伤患者多脏器功能的保护作用 [J], 邬薇薇;吴天斌;陈粹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乌司他丁在脓毒症时脏器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乌司他丁在脓毒症时脏器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梁小仲;姚华国;张媛莉
【期刊名称】《医学综述》
【年(卷),期】2006(12)16
【摘要】脓毒症是引起危重患者死亡的常见原因,脓毒症对人类健康和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威胁.新近的研究指出,鸟司他丁能够阻断全身炎性反综合征(SIRS)/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进程,显示出较强的脏器功能保护作用.本文就乌司他丁在脓毒症时的脏器保护作用的研究作一综述.
【总页数】3页(P1008-1010)
【作者】梁小仲;姚华国;张媛莉
【作者单位】广东医学院,广东,湛江,524001;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ICU,广东,湛江,524001;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ICU,广东,湛江,524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31.2
【相关文献】
1.乌司他丁对老年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患者多脏器功能的保护作用 [J], 陈东妹;江洁曙;王珊珊;钱平安
2.δ阿片受体激动剂在脓毒症时脏器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J], 张志坚;肖娟
3.创伤脓毒症患者采用参麦注射液联合乌司他丁对脏器功能保护作用的临床研究[J], 陈如康;吴伟;梁艳;黄增峰
4.乌司他丁对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患者的脏器保护作用 [J], 张磊;张武臣;王勇强
5.乌司他丁对脓毒症脏器的保护作用 [J], 蔡毅;林建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乌司他丁在急危重症临床应用的进展

乌司他丁在急危重症临床应用的进展
景炳文
【期刊名称】《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年(卷),期】2006(018)002
【摘要】乌司他丁(ulinastatin,UTI)是从人尿液中提取精制而成的糖蛋白,分子质量为67000ku,能抑制胰蛋白酶、α-糜蛋白酶、透明质酸酶、弹性蛋白酶、
组织蛋白酶G等多种水解酶的活性。
UTI分子中还具有与细胞膜受体识别和结合
的位点。
加上第10位丝氨酸上带负电荷的硫酸软骨素糖链,使其表现出稳定细胞膜和溶酶体膜的生理功能。
UTI静脉给药半衰期约为40min,不与血浆蛋白结合,给药后在肾脏与肝脏迅速积累,
【总页数】4页(P117-120)
【作者】景炳文
【作者单位】200003,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急救科,上海市创伤急救中心【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
【相关文献】
1.乌司他丁在急危重症中的临床应用及展望 [J], 吕丁丁;金明根
2.超声心动图在急危重症中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J], 杨晶晶;张梅;张运
3.改良早期预警评分在急危重症患者中的临床应用进展 [J], 农彩梅
4.乌司他丁在急危重症中的临床应用及展望 [J], 吕丁丁;金明根
5.红细胞分布宽度在急危重症患者中的临床应用进展 [J], 王全玉;许汪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乌司他丁与急危重患者重要脏器保护的研究进展(作者: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 邮编:___________ )乌司他丁(Ulinastatin, UTI)是一种从人尿中分离纯化的蛋白酶抑制剂,是一种分子量为67000D的糖蛋白。
由143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其生物利用度为100 %,半衰期40min , 5min达峰值。
大量研究显示当人体受到感染、发热、肿瘤、妊娠、休克、手术、给予糖皮质激素等刺激时,人体尿液中UTI活性升高。
进一步研究发现,在人血浆内存在较高浓度的蛋白酶抑制剂,而在机体受到严重损伤时,其被消耗,浓度明显下降,但随机体的恢复,其浓度又回升。
这表明UTI可能具有抵抗外来刺激,减少外界损伤因子对机体的损伤,维持人体内环境平衡的作用。
随后的研究充分证实了这一点,大量药理药效学研究和临床研究表明:UTI具有抑制多种蛋白、糖和脂类的水解酶的活性,抑制炎症介质的过度释放,改善微循环和组织灌注等重要的药理作用,从而在机体受到外界损伤时起到保护作用。
1 UTI对重要脏器保护的可能机制UTI通过以下机制发挥其保护功能:① UTI是一种典型的Kunitz型的蛋白酶抑制剂,具有两个活性功能区,各自均有很广的抑酶谱,且不完全重叠,能够结合如胰蛋白酶、a-糜蛋白酶等丝氨酸蛋白酶和粒细胞弹性蛋白酶(PMNE )以及透明质酸酶、巯基酶、纤溶酶、糖水解酶和脂水解酶等多种酶类,与酶结合后抑制酶的活性,并促进酶的降解[1,2]:②UTI属于人体内源性抑炎物质,在稳定溶酶体膜同时还可以抑制中性粒细胞与内皮细胞的黏附聚集及其活性物质和弹性蛋白酶的释放,抑制了细胞因子和炎性递质的释放,减少凝血因子的损耗;③保护内皮细胞,减少内皮下胶原暴露的机会,阻断内源性凝血的启动,减轻组织细胞损伤和功能障碍;④通过维持促凝和抗凝的平衡,减少血液循环中血栓的形成,改善微循环;⑤减少组织、细胞的损伤;改善循环、改善组织灌注;⑥具有稳定溶酶体膜,抑制溶酶体酶的释放,抑制心肌抑制因子(MDF)产生,清除氧自由基的作用[1];⑦UTI不仅能抑制PMNE的释放,而且能抑制由PMNE诱导的IL-8 基因表达和蛋白分泌,从而降低炎性反应对组织的损伤;⑧UTI可降低血浆TNF- a、IL-6和IL-10的含量,通过上调抗炎因子和下调促炎因子,调整促炎和抗炎双方力量,促使机体恢复内环境平衡,使机体的炎症和抗炎症反应处于一种低水平的平衡状态。
2 UTI对各重要脏器的保护作用2.1对肺的保护作用2.1.1 UTI用于体外循环后的肺保护心肺转流(CPB)后肺损伤与CPB引起的非感染性的全身性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缺血再灌注以及肺表面活性物质减少有关,其中全身炎症反应是造成肺损伤的重要原因。
CPB中血液同人工材料表面接触、外科手术创伤、心肌细胞的缺血、再灌注损伤、肠源性内毒素的释放、手术中温度的变化等将促发TNF- a、IL-6、IL-8等促炎因子和IL-10等抗炎因子的释放,导致SIRS[3]。
炎性因子共同作用促使肺泡细胞、肺血管内皮细胞缺氧发生线粒体肿胀和细胞水肿,血流再灌时氧自由基、钙超载和能量代谢障碍等导致严重的缺血再灌注损伤。
研究证明[4,5]UTI通过抑制因CPB引起的中性粒细胞的激活和炎症因子TNF-a、IL-6、IL-8的释放,促进抗炎因子IL-10的释放,减轻机体的炎性反应,减轻肺泡细胞和肺血管上皮细胞的损伤,促进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合成与释放,以及稳定溶酶体膜、清除氧自由基的作用,从多个方面减轻肺的损伤。
2.1.2 UTI用于肝移植术肺损伤的保护作用肝移植手术过程中供肝的缺血、无肝期血流动力学的改变、肾淤血、凝血、纤溶系统的紊乱、胃肠道淤血所致的内毒素血症、复流后的再灌注损伤、高钾、低钙和酸中毒、受体对供肝的免疫排斥等因素均可造成肺的损伤。
此过程中大量激活的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一方面能释放氧自由基、弹性蛋白酶、组织蛋白酶G对组织细胞特别是血管内皮细胞、基底膜产生直接损害;另一方面可释放大量炎性细胞因子,触发过度的炎症反应,通过炎性介质对肺组织细胞造成损伤⑹。
UTI :①作为广谱蛋白酶抑制剂,能抑制嗜中性白细胞释放的弹性蛋白酶、组织蛋白酶G,减轻它们对组织的损伤;②抑制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释放肿瘤坏死因子O TNF- a、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6(IL-6)等炎性细胞因子,减轻过度炎性反应对组织、细胞的损伤[6]:③稳定溶酶体膜,减少溶酶体膜破裂,溶酶体酶的释放造成的组织损伤;④清除氧自由基,并抑制中性粒细胞释放氧自由基;⑤通过抑制弹性蛋白酶和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ICAM-1的表达,从而抑制中性粒细胞在血管的黏附和逸出血管作用,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时中性粒细胞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改善微循环。
2.1.3 UTI用于脓毒症肺损伤的保护作用2.131脓毒症肺损伤的相关机制(1)炎症途径肺组织中中性粒细胞(PMN)的浸润和扣押是ALI 和ARDS发病过程中的早发事件。
研究证实脓毒症期间PMN于肺内大量扣押一方面由于其对肺毛细血管床的机械阻塞作用致微循环障碍;另一方面,滞留的PMN激活并释放氧自由基、蛋白水解酶、血小板活化因子、促炎细胞因子等炎症介质,直接损害肺组织细胞,从而介导肺血管内皮细胞和肺泡上皮细胞广泛损伤及通透性增加、肺水肿及微血栓的形成。
大量的研究证实:在发生sepsis时,血管内皮细胞失去了抗凝及促凝的平衡,趋向促凝状态。
内皮素的生成增加,NO 的生成减少,致使血管收缩。
内皮素可介导PMN与血管内皮细胞(VEC)间的粘附过程,其中在PMN-VEC粘附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的是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和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VCAM-1)[7]。
因EC的直接损伤或炎性介质作用,使血管通透性增加,一方面使大量液体渗入组织间隙,加重组织细胞的缺氧;另一方面使炎症细胞过多聚集于局部组织,通过释放蛋白酶及氧自由基等,直接造成组织细胞的损伤[8]。
单核细胞激活与组织因子表达在脓毒症肺损伤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凝血系统激活可以损伤内皮细胞,反之又可加剧凝血异常。
同时由于内毒素刺激免疫系统和血管内皮系统的炎症效应致细胞产生大量的炎性介质,其中主要有促炎细胞因子如TNF- a、IL-1 B、IL-6和抗炎细胞因子如IL-10等[9-11]。
这些细胞因子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互动关系,导致“炎症瀑布效应”,最终造成肺微循环障碍和功能损害。
(2)凝血、纤溶途径脓毒症时多种炎性介质激活了外源性凝血途径,同时纤溶系统受到抑制,抗凝物质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蛋白C (PC)、抗凝血酶-皿(AT-皿)水平降低,使机体处于一种促凝状态,加重肺损伤。
体内凝血途径包括内源性凝血途径和外源性凝血途径,随着研究的深入认为外源性凝血途径更为重要。
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 TF)是外源性凝血途径的启动因子,单核细胞及内皮细胞等多种炎性细胞在内毒素(LPS)或炎症介质肿瘤坏死因子(TNF- 口)、白细胞介素-1 B IL-1 B的诱导下可表达TF[12]。
TF与活化的%因子(activated factor W , F Wa )组成TF/FVIIa 复合物,在有Ca2+存在的条件下,激活FX和FIX,并同FVa形成凝血酶原酶复合物激活凝血酶(antithrombin, AT)FII,从而激活凝血反应,使肺处于高凝环境。
纤溶系统一方面可溶解血栓,保证血流通畅,另一方面,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抗凝作用可弥补机体抗凝物质大量消耗所致的抗凝能力下降。
脓毒症病程中,细菌及内毒素最初是合成和释放纤溶激活物质,但过程短暂,随即被产生的纤溶抑制物所取代,主要是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
造成纤溶系统被抑制,纤维蛋白在肺泡内沉积,微血栓形成,加重了肺血管内皮和肺泡上皮的损伤。
研究证实LPS、TNF-a和IL-1等促炎物质能增加EC表达PAI-1。
脓毒症期间机体的生理性抗凝机制:抗凝血酶(AT)系统、TF途径抑制(TFPI)系统和蛋白C(PC)系统受到抑制。
①AT活性降低,半衰期缩短,无法发挥其抑制多种丝氨酸蛋白酶,如因子区a、X a、幻a、刈a,阻止%a同TF结合的作用。
TFPI是由内皮细胞合成并分泌的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
②TFPI可直接抑制因子X a,并依赖于Xa抑制TF/FVIIa 复合物形成,使凝血受抑。
生理状态下循环血中TFPI浓度很低,肝素可使储存或结合于内皮细胞的TFPI释放入血,其浓度升高10倍。
脓毒症时,与内皮细胞结合的TFPI池被耗竭,血TFPI增加,但升高的TFPI不足以抑制凝血,TF激活的凝血与TFPI间的失衡在脓毒症发展中十分重要。
③PC含量下降且功能受损:内皮细胞损伤后,血栓调节蛋白(TM )失活被清除入血,致使凝血酶—TM 复合物形成减少,降低活化蛋白C形成,不能有效灭活F Va和F忸a从而抑制凝血酶生成、减少TF表达、抑制PAI-1、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TAFI)等促进纤溶。
此外,内皮细胞损伤,一方面使凝血酶受体上调,导致炎症因子和内皮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另一方面内皮下胶原暴露,释放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激活血小板,同时使凝血因子刈活化启动内源性凝血途径。
内皮细胞还可在炎症因子的诱导下表达凝血调节蛋白、von Willebrand因子(vWF)和生长因子,以及E-选择素、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 ICAM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 VCAM-1) 等黏附分子,促进白细胞与内皮细胞黏附,并激活白细胞。
已证实,血小板在凝血酶、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肾上腺素的诱导下活化,并通过膜表面的糖蛋白lb皿a(glycoprotein Hb H a, GP Hb H a)黏附到内皮细胞、血小板、胶原蛋白、纤维蛋白沉淀等表面,形成聚集,加重肺损伤。
2.132 UTI对脓毒症肺损伤的保护机制(1 )炎症途径UTI能降低炎症介质,从而抑制肺组织的炎症反应。
研究表明⑴UTI可抑制TNF- a的释放,减轻全身炎性反应,其实TNF- a最初的合成是以膜包裹的未成熟状态存在,由血清蛋白酶分解后形成成熟的TNF- a,TNF- a主要可通过下列途径引起肺损伤:① TNF- a 与肺组织TNF受体结合,溶酶体受损,酶外泄引起肺损伤;②TNF- a刺激粒细胞粘附,呼吸爆发和继发性脱颗粒,释放蛋白酶、血小板激活因子(PAF)和氧自由基;③刺激单核巨噬细胞产生和释放IL-1、IL-2、IL-6和IL-8等前炎细胞因子,并可因“级联放大”作用引起组织损伤;④TNF- a直接作用于内皮细胞,使其受损、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和血栓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