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字电影观后感(观后感,电影)

合集下载

《建党伟业》电影观后感3000字

《建党伟业》电影观后感3000字

《建党伟业》电影观后感3000字《建党伟业》激起了人们的爱国情怀,是一部难得的好片。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建党伟业》的相关观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和参考!《建党伟业》电影观后感3000字(篇一) 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观看了鸿篇巨制——《建党伟业》。

度尽劫波,历久弥新。

从当年的“风腥血雨”到现在的“阳光明媚”,有谁能体会当时的艰辛历程呢?看来只有亲身经历过才知道什么是苦,什么是甜。

学生时代,在学完这段历史后,我就觉得当时共产党的诞生,就已经注定了它以后的成功;今天,在看完《建党伟业》之后,我的心中更加坚定了这个想法。

在当时那样的环境下,只有为实现和平而建立的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国破茧成蝶,我们将永远不能忘记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对我们的“恩赐”。

影片是从辛亥革命开始讲述的。

1911年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革命受到了人民的欢迎,但革命成果却被袁世凯夺取,受制于帝国主义的控制。

1919年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受到不公平待遇,把中国的山东让给了日本,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不满。

学生游行和罢课掀起了“五四”运动的浪潮,随着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全国各界人民的奋起反抗,“五四”运动达到了高潮,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的舞台,由此也标志着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同时,“五四”运动也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传播,直至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1921年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中国历史由此走入了一个新的纪元。

影片放完后,我的眼前总是闪现着90年前那波澜壮阔、极具历史意义的一幕幕。

我被北大“新文化与旧文化”的激辩场景所感染,被“五四”运动的宏大场面所震撼,甚至热血沸腾,看到那宏大的场面、听到那激昂的演讲,我突然想起毛主席的一句诗词“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当时他们的年龄和我们相仿,甚至还年轻,我不禁想问年轻一代的我们,如果也生在那个年代,能有这样先进的思想吗?我们需要重新走入历史,重新在历史中汲取力量的源泉,从历史事件中寻找到自己的坐标,从而激励自己,发挥自己的青春动力。

长征电影观后感3000字

长征电影观后感3000字

长征电影观后感3000字长征电影观后感3000字两万五千里长征不仅诠释了中国共产党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更诠释了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那么你知道长征观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为大家收集有关于长征电影观后感3000字,希望你喜欢。

长征电影观后感3000字1这个阳光明媚的周末,爸爸妈妈带我看了《我的长征》这部电影,它深深地触动了我小小的心灵。

这部电影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飞夺泸定桥”这一幕。

只见战士们冒着两岸敌人疯狂的枪林弹雨,穿着破草鞋在刺骨的铁索桥上艰难的移动,桥下则是波涛汹涌的大浪,让人不寒而栗!但是他们毫不畏惧,奋勇向前挪着每一寸脚步,最终每个人都坚定自己的信念,英勇夺下了泸定桥。

我看完这部电影后恍然大悟,平时我们总认为学习苦,学习累,难道比当年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吃野菜还苦吗?正因为有了他们的英勇奋斗,今天我们才能丰衣足食,安静地在明亮的教室里读书,所以我们要继承和发扬红军战士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以积极的姿态去迎接生活学习中的各种挑战。

朋友们,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吧!长大以后为祖国的繁荣昌盛献出自己的力量!长征电影观后感3000字2利用暑假的时间,我认真读了“长征的故事”。

对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

从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的整整两年中,中国工农红军离开了原来的根据地,开始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长征中,红军破关夺卡,抢险飞渡,杀退了千万追兵阻敌,翻越了高耸入云的雪山,跋涉了渺无人烟的草原,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两年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查轰炸,底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数不尽的艰难险阻,而我们的红军战士靠两只腿,长驱二万余里,纵横中国十一个省。

最后,胜利冲出了敌人的重重包围,保存了红军的有生力量,取得了战略性的伟大胜利。

在长征中,红军所表现出来的英勇艰苦的精神和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无比顽强的生命力,表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军队无坚不摧的'强大战斗力量。

教父电影观后感3000字

教父电影观后感3000字

教父电影观后感3000字《教父》电影观后感《教父》是一部有关黑帮的经典电影,由导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于1972年执导。

该片改编自马里奥·普佐的同名小说,以故事情节丰富和人物塑造精准著称,被誉为影史上最伟大的电影之一。

观看完这部电影,我深受震撼,有许多感触和思考。

首先,影片通过复杂的剧情和角色描绘,展示了黑帮家族的魅力和残酷。

故事发生在美国纽约,以堂吉诃德·哥达(Vito Corleone)和他的家族为中心。

影片一开始,展示了哥达家族在黑帮领域的权力和威望,哥达被称为“教父”,他是一个英明而又强大的黑道巨头。

他以仁义和家族利益为准则,处理各种问题。

看似正派的他,掩盖着一个残酷的黑帮实业家。

《教父》对黑帮文化和权力运作进行了深度的揭示,它呈现了一个黑暗而残忍的世界,并准确地刻画了黑帮家族的组织和运作方式。

其次,《教父》在建立角色形象方面做得非常出色。

故事通过展示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和利益冲突,将每个角色的个性和命运完美地描绘出来。

教父哥达是一个极具号召力和智慧的人物,他让人们相信他的正义和权威。

而他的儿子迈克尔则是一个性格迥异的角色,他之前生活在法律正道,但在家族需要他的时候,他毅然决然地加入了黑帮。

迈克尔的转变展现了无情现实中的道德困境和抉择,令人深思。

其他家族成员,如哥达家族的律师汤姆·黑根(Tom Hagen)和最为出名的女演员之一Corleone, Connie,也各自有着细腻的情感和复杂的命运,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第三,《教父》在影像制作上别具一格,展现了浓厚的黑帮文化氛围。

导演科波拉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手法,创造了一个真实而充满张力的世界。

电影中的摄影和剪辑都非常精致,每个场景都充满细节和情感。

同时,影片运用了许多细致入微的服装和道具设计,为观众呈现了五十年代的纽约黑帮生活。

音乐也是影片的亮点之一,音乐配乐与镜头切换完美融合,增强了情感的表达和紧张感的营造,使整个故事更加动人心弦。

怎么写电影观后感作文(7篇万能范文)

怎么写电影观后感作文(7篇万能范文)

怎么写电影观后感作文(7篇万能范文)怎么写电影观后感作文篇1前几天,我看了一部红色电影——《刘胡兰》。

看完后,我不禁被刘胡兰的勇气与智慧所折服,当她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时,我不禁潸然泪下,为抗日时期又折损一位中华英雄儿女而感到惋惜。

这部影片主要介绍了年青的共产党员刘胡兰,她为了保护党的机密和乡亲们的生命安全,在敌人的威逼利诱下慷慨就义,牺牲时年仅15岁。

刘胡兰英勇就义前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乡亲们,敌人的枪、刺刀,没有让我们屈服,今天我死了,以后有很多的人会替我报仇的,不要哭,不要难过,更不要低头,我们在日本鬼子手里就没有低过头!国民党反动派算什么,他们活不长的,我们的队伍就要打过来了,我们一定会胜利的!”多么令人感动的一段话,就是因为这段话,中国站起来了千万个“刘胡兰”,他们与帝国主义战斗到底的精神已植根在了每一位革命战士的心里!他们踏着先烈的血迹,掀起了战斗的狂澜,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了世界的和平,他们坚持不懈,丝毫不放弃抵抗。

他们吃不饱,穿不暖,也过不上我们现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美好生活,他们却毫不抱怨,可想想现在的我们,有多少人能够为父母分担家务,有多少人能够认真学习,勤恳工作,又有多少人遇到困难和挫折从不气馁……刘胡兰,一个只有15岁的文静小女孩,表现出来的是对党的事业赤胆忠心,对人民、对其他革命同志忠心爱戴,面对敌人的屠刀依然是面不改色心不跳,宁死不屈,大义凛然,表现了共产党人的崇高气节。

当她昂首走向敌人的屠刀时,是那么从容不迫,视死如归。

15岁,是一个花样年华;15岁,我们还在父母身边撒娇、享受着无忧无虑地生活!可是,刘胡兰却在敌人屠刀下死去,一个美好的生命就这样结束了!我们伟大的领袖主席曾为她挥笔写到:“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这是对刘胡兰的一种赞扬!与刘胡兰对比之下,我感觉自己是多么的渺小。

平时就知道向父母撒娇、要钱,碰到一点点困难,遇到一点点挫折,就会垂头丧气,叫苦叫累……再看看当今社会上的有些人,事业失败了或者感情受挫后,就轻率地放弃自己的生命,跳楼自杀……他们有没有想过,这样做不仅会对不起自己,更对不起养育自已的父母,真是不应该啊!作为生长在这个和平年代的青少年,我们都是时代的幸运儿,大家被父母宠着、惯着,过着无忧无虑、幸福快乐的生活,虽然我们不用像刘胡兰那样要上阵杀敌,但我们可以向她学习,学习她那公正无私,做事认认真真、一丝不苟的品质;学习她不畏困难、不怕险恶的革命意志;学习她为中国的解放事业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

横空出世电影观后感3000字

横空出世电影观后感3000字

横空出世电影观后感3000字《横空出世》——一个感动人心的成长故事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我们经常会被各种负面消息和鲜艳的面具所侵蚀,心灵逐渐在愈合的过程中变得越来越麻木,甚至忘记了正常的情感表达。

而在电影《横空出世》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纯真而感人的故事,这种纯真温暖着我们的心,让我们回忆起那些动人的瞬间。

这是一个讲述梦想与坚持的故事,男主角小雷是一个成长在小镇上的吉他手,他最大的梦想是成为一个音乐家,能够用音乐影响更多人。

然而现实与梦想总是存在莫大的距离,小雷的音乐天赋得不到认可,他的顽固使他无法得到人们的理解与支持,经历失败的打击之后,他亦曾迷茫、彷徨和妥协。

然而这一切都因为他遇到了一个女孩而改变了,女孩从自己的成长经历中提取出的勇气和坚定的梦想喷涌而出,她的坚定激励着小雷重新认识到自己的梦想,走出了失望和阴影。

在得到了一次歌唱比赛的机会后,他用自己真挚的心态和执着地追求,以一曲吉他独奏赢得了得者,成功实现了自己的音乐梦想的同时,也收获了许多来自观众的掌声和认可。

虽然这只是一个简单的电影情节,却温暖着每一个看过的观众的心。

如果说这部电影有令人回味无穷的感动之处,那就是让我们重新认识到对于梦想的坚挺和执着,让我们明白了只有保护心灵中最脆弱的地方,才能让我们走得更加稳健;只有谦卑踏实,才能突破斗志。

电影画面温暖舒适,音乐简洁到位,在表达情感的时候恰到好处的运用了一些重要的元素,比如独奏吉他音乐,以及独特的画面色彩,这些元素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而电影中难以忘怀的一个独白也强烈地敲打了观众的内心,带动起强烈的共情与思考:“一个人是否快乐首先要看他有没有一个梦想,有一个拼搏的目标,还要看他有没有自己热爱的事物……”最后,我必须说这个电影是一部感人肺腑的作品,它教会我们如何对自己的梦想、音乐或生活,充满了热情和执着,如果我们善于保护自己内心的脆弱,坚定地向前迈步,即便遇到困难和痛苦,也可以找到自己的坚守和认同。

电影观后感3000字大学生

电影观后感3000字大学生

电影观后感3000字大学生电影观后感3000字大学生电影是让人们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刺激,感受到一个故事所带来的情感和思想的载体。

每一个好的电影都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给观众带来不同的看法和思考。

今天我所看的电影是《霸王别姬》,它让我沉浸在一个关于传统和文化的世界中,从而更好地认识自我。

《霸王别姬》的故事背景设定在了20世纪中国的民国和文化大革命期间。

电影以两位少年出身的男演员程蝶衣和段小楼的习艺生涯为线索,讲述了传统戏曲艺术的辉煌和衰落。

其中,男主角程蝶衣在片中扮演的角色是京剧女扮男装的花旦“霸王孙思邈”,而他的戏路则是京剧的男性角色。

而段小楼则扮演一个拜师的小徒弟,肝胆相照地学习着京剧的表演艺术。

他俩一同与杨宇森(参演者未知)等人组成了一个很有名的京剧团队,一起在舞台上演绎传统艺术的魅力。

但是,他们的事业和感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部电影让我感到心脏剧烈跳动的,情节曲折且跨度很大,其中的人物也有很大的性格转变。

导演非常巧妙地运用画面和音乐,给观众传达出章程、段小楼等导演对刘太太或程蝶衣的情感变化。

在电影的画面中,我们能够清晰地感受到章程对程蝶衣的欣赏和钟爱,即便段小楼和程蝶衣,在他离开后也每日思念不断。

此外,电影的音乐非常抓人,这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点。

每当章程想起过去,都会响起那首《霸王别姬》的曲子,这是京剧表演的标志之一。

电影中有些台词彪悍、刻薄,让观众通俗易懂地理解到了主人公和场景的复杂性和关系。

其中,程蝶衣和章程口中流露出的“男男公关”等台词尤其震撼人心。

这些话语既是传统的京剧界,又显现出那时的社会现状和人与人之间常态的交往方式。

更加出人意料的是,电影最后一个镜头的特写镜头,在阳光下“子绾井边的菊花”,反而勾起了人们强烈的悲伤。

虽然《霸王别姬》这部电影近三个小时,但我不觉得时间太长。

观看电影后,我深人地相信穿上戏装的演员,爱情和传统文化绝不会轻易消亡。

它是一个有意义和有价值的作品,在我看来,这是一部关于人与人情感和对传统文化重要性的探讨和思考。

活着电影观后感3000字作文

活着电影观后感3000字作文

活着电影观后感3000字作文活着电影观后感《活着》是一部由余华所著的小说,也是由张艺谋导演所拍摄的电影。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关于人性的故事,这个故事描述了一位老农民福贵,他在文革和国家政策的变迁中,如何抱住生命,坚持信仰,顽强生存。

《活着》不仅是一部描述中国历史和社会变革的电影,更是一个人对于人性的洞见和表达。

概述影片讲述了住在农村的福贵,他是一个孝顺的儿子,一个勤劳的农民。

他的父亲是一个富有的地主,但是在文革时期被抓走后,福贵被迫成为了一个只能依靠自己的穷困农民。

在战争、饥荒和动乱中,福贵失去了他的家庭和财产,最终成为了一个孤苦伶仃的老人。

尽管福贵经历了许多痛苦和艰辛,但他一直坚持着生存下去,他不放弃希望,也不放弃做人的尊严。

感受与评价《活着》吸引我的是导演与编剧对人性的关注和捕捉,以及关于生命的探究。

这个故事让我们想起了一句话:“生命若剥离了人性,所剩下的只是一堆躯壳。

” 这也是影片最大的主题之一:在艰难的处境下,人类如何体现他们的人性。

在电影中,福贵被迫离家出走,与妻子分离,并面临饥饿、恐惧和绝望等困境。

然而,在这些困境中,他仍然保持着对于生命的尊重和追求,他不仅保持了自己的尊严,还照顾着他的女儿和邻居的需要。

曲折的命运并没有压垮福贵的下颚,使他沉沦或被带到愤怒的边缘,而使他记住了人类如何艰苦地生存和互相扶持。

电影中的一个具有代表性且令人难忘的场景是,当福贵还是一个小男孩的时候,他在遇到他的父亲之前,经历了很多困难。

尽管他被逼着去干一些他本不想干的活,但他依然尽其所能地努力工作,为了能够在救助他的父亲时给予一些帮助。

在这一幕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人坚守自己的信仰和打磨,尽管他的环境非常艰难,但他继续努力并保持着自己的尊严。

这样一个关于生命的探究、以及人性和人生的故事,让我对自己所拥有的生命和人性有了更深层次和复杂的理解。

思考与总结看完《活着》这部饱含哲学思考的电影,我意识到人类是一个非常脆弱的物种,但我们总是能够坚持下去,相信自己的内心和意志。

优秀电影《建党伟业》观后感3000字

优秀电影《建党伟业》观后感3000字

优秀电影《建党伟业》观后感3000字《建党伟业》这部电影,限期了国内的一股热潮。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建党伟业》的相关观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和参考!《建党伟业》观后感3000字(篇一) 曾经有过和80后同龄人一样的困惑和愤懑,困惑舆论说我们是“垮掉的一代”,愤懑这个时代给80后生存空间的诸多压力,譬如考学、工作、成家立业等等。

但看过庆祝建党90周年献礼大片《建党伟业》后,我突然对自身及周遭的一切有了新的审视和感悟,我不禁扪心自问:这个时代真的亏待我们了吗?我们又真正从中索取了多少,付出了多少?我们大多习惯了身处和平年代,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去追求更加多姿多彩的多元化生活,去朝着五彩斑斓的梦想去努力奋斗。

相比那个备受列强欺凌、战火纷飞民不聊生的年代,我们不用提心吊胆的辗转流亡、饥寒交迫,至少我们还有和平的生活,追求梦想的权利和实现梦想的可能,所以我们还是幸福的。

当然,我们在通往梦想和成功的路上也会有失败和遭遇不公,但和那些革命先驱者的鲜血和生命比起来,显得渺小和不值一提,因为我们还有更多再来一次的机会,直至获得成功的喜悦。

而革命先烈们有的只是前赴后继的坚定信仰,以及将这种信仰托付给同志继续传递的信任,他们甚至大多还没见到过成功的曙光,和他们比起来,我们还是幸福的。

现在有很多人把幸福指数时常挂在嘴边,或抱怨自己的幸福感差,或抱怨国家整体幸福指数不如一些发达国家。

孰不知如美国、英国、荷兰、日本这些发达国家,也才是近年来才开始的幸福指数的研究。

相比连活下来都不容易的旧社会,我们今天还能座而论是否够幸福,这本身难道不就是一种幸福吗?更何况我们的党和国家历来都把民生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并在大力实践之中,而幸福指数也渐渐成为了各地政府在改善民生道路上的新追求。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改革开放30年来,国人体验的更多的是来自于西方物质文化的浸染,对比解放前,大家追求幸福生活的渴望没有变,但为之奋斗和付出的精神信仰有所缺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000字电影观后感(观后感,电影)
《圆明园》观后感
《圆明园》这部电影已经不是第一次看了,高中的时候在家曾看过一次,当时首先是被当时封建王朝回光返照下的强盛所震撼,也深深的被当时称之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的宏大,秀丽,惊世骇俗之景震撼,那一山一水,一瓦一瓴,无不映射出宏丽,智慧与强盛,留恋忘返。

当珍宝被抢走,当瓷器无情地被捣毁,当那把罪恶的火把从一窗一木燃烧起了,心中油然而生的是无尽的惋惜和深深的愤恨。

今天在课堂上再次观看,心灵再一次久久不能平息。

去年曾去过一次圆明园,独自游荡在这个曾令世界都惊叹着迷的园林,已
无法再寻见当时的震撼。

昔日宏伟秀丽的楼阁,景观已经荡然无存,所留下的只有静静的地基在品味着似梦般的过往,空乏的言语也无法表达出当年的繁盛。

心中只有一丝淡淡的落寞。

当在西洋景观遗址看到那些断壁残垣时,心中那份落寞更是无以言表,一种民族之情油然而生。

今天当再一次看到这部电影时,不禁将其中的繁华于今日之萧条加以对比,那巨大的反差更是一种震撼,一种警示,是无尽的深思。

圆明园,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到清乾隆九年
基本建成。

此后的嘉庆、道光、咸丰三代屡有修缮扩建,历时150多年。

在建筑艺术上,圆明园还形成了一种中西合璧的独特风格。

长春园的北端,原建有一组园林化的欧洲式宫苑,其中有座“西洋楼”,由意大利传教士、画家郎世宁等外国专家设计,创建于清乾隆12年
至24年,建筑用料大量是精雕细刻
的石材,主要景区装置了多种形式的水池和机关喷泉。

园路铺饰、绿篱修剪,以及围墙、石雕、铜像等都具有西方特色,但楼顶却盖上了中国特有的琉璃瓦,墙壁上镶嵌着琉璃砖,同时采用了中国传统的迭石技术和砖雕工艺。

这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唯一的一处兼有东西方风格的园林建筑群,因而被西方誉为“万园之园”。

园内还收藏了极为丰富的文物珍宝、字画典籍,堪称是东方文化艺术宝库。

大文豪雨果的叙述没有一丝的夸张——“圆明园是梦幻艺术的代表。

它荟集了一个人民的几乎是超人类的想象力所创作的全部成
果”“这是一个震撼人心的、尚不被外人熟知的杰作,就像在黄昏中,从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看到的遥远的亚洲文明的倩影。

”她是中国鼎盛时期的代表,寄托着中国太多的自豪和骄傲。

“希腊有巴黛农,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竞技场,巴黎有巴黎圣母园,东方有圆明园。


当大火吞噬这一切的时候,悲伤不言而喻,但那份对英法那份愤恨外,一丝屈辱定然不会没有。

是的,屈辱,自1840年以后就是屈辱,圆明园的焚毁正是那份屈辱的一点。

当那火烧三天三夜后,我们民族更多的是思考吧,应该在那昏暗的天空下惊醒吧。

一个泱泱大国,拥有世界上三分之一的财富,跨过了康乾盛世,傲然于东方,却被弹丸小国,区区两万人攻破京都。

是什么导致这种情况?是盲目的自大,稍具一些科学思想的康熙只把科学看成一种玩乐,乾隆更是认为天朝大国无所不有,夷狄之物纯属取乐之工具,还自以为是的把大水法中的机械取水换成人力,可笑可悲。

认为中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他们目空一切,多次拒绝与其他国家互通有无,视“科技”为玩物丧志的东西,开始了闭关锁国的时代。

然而他们却万万没有想到就在西方国家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先进的工业革命,正在一步一步地的超越中国,走在了世界的前
列。

因此,大清帝国注定要从瑰丽的天国中坠落,这样悲剧性的命运是无法逃脱的!今天的只能在满目苍遗、断壁残垣中寻找那份失落的美好。

正如那句古谚说的一样,历史的真相往往被繁华所遮掩。

鸦片战争之时,西方列强打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双方大战然而清军用的是二百年前的大炮,清军勇士们在用战马和弯刀冲锋。

虽然他们的勇气让英法带兵的将军们感到震撼,但结果却是英法联军以五人的微小代价击败了帝国三万大军。

当时的英军统帅就说这样一个民族,若能配上好的装备可以征服世界!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不争的事实。

曾听过一位袁伟时教授说过什么是大国,他曾说过一个大国最根本的是有没有一个自我更新能力很强的政治制度。

当时的中国依然是封建统治下的君主专制,没有丝毫的思想自由而言,延续着传统的四书五经的科举制度和三纲五常的传统思想。

当外来思想来到中国
而是被视为不怀好意,是想颠覆我们中国的,还制造几次大事件。

到康熙时期只留下所谓技艺人,来为皇家服务,其他的一并驱出,而且留在中国的只许信教,不许传教,也不许离开中国。

将中国和世界的文化交流就此掐断。

康熙的后人更是孝顺,谨遵圣祖遗训,高唱着祖宗法不可灭的人伦道德,做着大国的美梦,一直不肯打开国门,把国家的生机给掐断了。

而英国自1215年颁布《大宪章》后,一直探索新制度,经过几百年的探索,终于在1640年爆发英国大革命,为英国的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奠定了很好的基础,而此时的中国,满族人终于经过几代人人的努力,在1644年入主中原,开始了自己的封建帝国,延续着几千年制度,唱着大国的幻曲。

圆明园已随那段历史而只剩断壁残垣,如今,所有的繁华都烟消云散,只是那些残垣静静的躺在草丛中,这个见证大国奢华的园林随着大国屈辱而离去,有人说重修圆明园,但是更多的人
认为没必要,我说也是,就让它在哪吧,一个民族的屈辱总要留下些什么,它留下的不仅仅是断壁残垣,它留下的不仅仅是这些,是那段屈辱,那屈辱后的思考应该永远留在我们心里,知耻而后勇,我们应该在历史中明白今天,正如毛泽东所说,居安思危,才能更好的前进,在这个见证者的鞭策下,民族,中华民族,只有前进,才能更好的傲然与世界民族之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