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数学公式必背
小学三年级数学公式必背

小学三年级数学公式必背小学三年级数学公式必须掌握。
首先,四边形是由四条直线边和四个角组成的图形,包括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长方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有两个锐角和两个钝角,容易变形。
其次,周长和面积公式也需要掌握。
长方形的周长可以用公式C=(a+b)×2计算,其中a和b分别是长方形的长和宽。
长方形的长和宽也可以通过周长公式计算,即长=周长÷2-宽,宽=周长÷2-长。
同样地,正方形的周长可以用公式C=4a计算,其中a是正方形的边长。
对于用篱笆围成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可以使用特殊的周长公式进行计算。
此外,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其中直角为90度,锐角小于90度,钝角大于90度但小于180度,平角为180度,XXX为360度。
关于分数的加减法则,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时只需将分子相加减,分母保持不变。
长度单位包括米、分米、厘米和毫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同样地,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也有其对应的进率和换算公式,需要进行掌握。
最后,质量单位包括吨、千克和克,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00.需要注意的是,1千克等于1公斤,1公斤等于2市斤。
500克等于1斤,而小鸡、鸭、鹅的重量通常用克来计算,人、狗、牛、猪的重量则用千克。
大象、鲨鱼等重量则用吨计算。
要进行单位换算,可以使用口诀“大单位化小单位乘以进率,小单位化大单位除以进率”,例如1米×10=10分米。
另外,1000千克等于1吨。
在计算货币时,需要注意元、角、分的关系,其中1元等于10角,1角等于10分,而1元则等于100分。
时间单位方面,时、分、秒之间的进率都是60,1世纪等于100年,1年则包含12个月,1日包含24小时,1时包含60分,1分则包含60秒,1时则包含3600秒。
半时等于30分。
时针每天转2圈,分针每小时转1圈,一天转24圈,秒针每小时转60圈,一天转720圈。
三年级数学下册公式大全表必背

三年级数学下册公式大全表必背
以下是三年级数学下册的常用公式大全:
1. 两个数相加的和:a + b = c
2. 两个数相减的差:a - b = c
3. 两个数相乘的积:a × b = c
4. 两个数相除的商:a ÷ b = c(其中a为被除数,b为除数,c
为商)
5. 两个数的乘方:a的b次方 = c(其中a为底数,b为指数,
c为幂)
6. 两个数的开方:√a = b(其中a为被开方数,b为开方后的
结果)
7. 两个数的绝对值:|a| = b(其中a为原数,b为绝对值)
8. 两个数的比较:a > b 或 a < b
9. 三个数的平均数:(a + b + c) ÷ 3 = d(其中a、b、c为原数,d为平均数)
10. 两个数的倍数关系:a是b的倍数(即a是b的整数倍)
11. 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两个数的公约数中最大的那个数
12. 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两个数的公倍数中最小的那个数
13. 两条直线的关系:
- 平行线:两条直线在同一个平面内,永远不相交
- 垂直线: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
这些公式和知识点是三年级数学下册的基础,如果能够熟练掌握并理解它们,会对学习和解题有很大的帮助。
三年级数学下册公式大全表必背

【三年级数学下册公式大全表必背】1. 缘起在三年级的数学学习中,公式是非常重要的基础知识,掌握了公式才能更好地解题。
尤其是下册数学,各种题型包含了很多公式,因此掌握并背诵下册数学的公式大全表是十分必要的。
今天,我将为大家共享三年级数学下册的公式大全表,并深入探讨其中的奥秘和应用。
2. 三年级数学下册公式大全表必背(1)平方计算公式- 任意数的平方:$(a)^2 = a \times a$- 平方和的展开:$(a+b)^2 = a^2 + 2ab + b^2$(2)体积和表面积的公式- 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c=\sqrt{a^2+b^2}$- 正方体的表面积:$6a^2$- 正方体的体积:$a^3$(3)计算公式- 乘法分配律:$a \times (b + c) = a \times b + a \times c$ - 乘法结合律:$(a \times b) \times c = a \times (b \times c)$ - 加法结合律:$(a+b)+c = a+(b+c)$(4)分数的四则运算- 分数的加法:$\frac{a}{b} + \frac{c}{d} = \frac{ad+bc}{bd}$ - 分数的减法:$\frac{a}{b} - \frac{c}{d} = \frac{ad-bc}{bd}$- 分数的乘法:$\frac{a}{b} \times \frac{c}{d} = \frac{ac}{bd}$ - 分数的除法:$\frac{a}{b} \div \frac{c}{d} = \frac{a}{b} \times \frac{d}{c}$(5)角的度量公式- 直角的度数:$90^\circ$- 钝角的度数:$>90^\circ$- 扇形的面积公式:$S=\frac{1}{2}r^2\theta$3. 深入解析我们通过学习上述公式,可以发现数学世界中蕴藏着丰富的规律和奥秘。
三年级下册数学公式大全表必背

三年级下册数学公式大全表必背三年级下册数学公式大全表必背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公式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公式是解题的基本工具,必须经常练习和记忆。
三年级下册数学中,有许多公式需要掌握,本文将对这些公式进行分类,并列出表格进行总结,供大家学习使用。
一、加减法的应用1.两数相加:a + b = c2.两数相减:a - b = c3.三个数相加:a + b + c = d4.三个数相减:a - b - c = d5.加法分配律:a(b + c) = ab + ac6.减法分配律:a(b - c) = ab - ac7.交换律:a + b = b + a二、乘法和除法的应用1.两数相乘:a × b = c2.两数相除:a ÷ b = c3.三个数相乘:a × b × c = d4.三个数相除:a ÷ b ÷ c = d5.乘法分配律:a(b + c) = ab + ac6.除法分配律:a(b ÷ c) = (a × b) ÷ c7.乘方运算:a×a = a²8.开方运算:√a×√a = a三、面积和周长的应用1.矩形面积公式:S = 长 ×宽2.矩形周长公式:P = 2×(长 + 宽)3.正方形面积公式:S = a²4.正方形周长公式:P = 4a5.三角形面积公式:S = ½ ×底边 ×高6.圆的面积公式:S = πr² (π≈3.14)7.圆的周长公式:C = 2πr (π≈3.14)四、分数和小数的应用1.分数运算:a/b + c/d = (ad + bc)/bd2.分数转小数:a/b = c.d (保留两位小数)3.小数转分数:a.b/100 = c/d4.小数的加减法:a + b = c5.小数的乘法:a × b = c6.一些常见小数转分数公式:a. 0.1 = 1/10b. 0.25 = 1/4c. 0.5 = 1/2d. 0.75 = 3/4以上是三年级下册数学中的公式大全表,需要进行反复训练和记忆,才能更好地掌握。
三年级上册数学必背公式大全

三年级上册数学必背公式大全在三年级上册的数学中,以下是一些必背的公式:
1.加减法:
-两个数相加:a + b = c (例如:3 + 4 = 7)
-两个数相减:a - b = c (例如:5 - 2 = 3)
2.乘法:
-两个数相乘:a × b = c (例如:2 × 3 = 6)
-乘法交换律:a × b = b × a (例如:3 × 2 = 2 × 3)
3.除法:
-两个数相除:a ÷ b = c (例如:6 ÷ 2 = 3)
-除法的相反运算:a × b = c,那么c ÷ a = b (例如:4 × 2 = 8,那么8 ÷ 4 = 2)
4.乘方:
-数字的平方:a² = b (例如:3² = 9)
-数字的立方:a³ = b (例如:2³ = 8)
这些是三年级上册数学中的基础公式,但随着学习的深入,还会学习更多的公式,例如面积和周长、图形的性质等。
公式的内容会根据具体课程和学习进度而有所调整,所以建议根据教材和老师的指导来学习和掌握相应的公式。
三年级上册数学必背公式大全

三年级上册数学必背公式大全测量:(一)长度单位: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二)质量单位: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减法:1.被减数—减数=差2.减数=被减数—差3.被减数=差+减数(二)加法:1.加数+加数=和2.加数=和—加数(三)加减法的验算:✓加法的验算:1.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2.用和减去一个加数等于另一个加数。
✓减法的验算:1.用差加减数等于被减数。
2.被减数减去差等于减数。
(四)笔算加减法时要注意: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起相加、减,同一数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高位进1;如果哪个数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前一位数上退1,在本位上加十再减。
四边形:(一)四边形的特点:1.有四条边2.有四个角3.是封闭图形(二)平行四边形特点:1.对边相等2.对角相等3.容易变形(三)周长:周长的定义: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有余数的除法:有余数的除法:余数总比除数小。
时、分、秒:1分=60秒1时=60分多位数乘以一位数:(一)0乘任何数都得0,1乘以任何数等于任何数。
(二)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法则是: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依次乘以多位数的每一位数,哪一位乘得的积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
分数的初步认识:(一)分数的意义: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几份(二)分母的意义: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三)分子的意义:其中的几份(四)分数比较大小:分子相同,分母越小分数越大分母相同,分子越大分数越大分数的简单计算: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三年级下册数学公式必背的

以下是三年级下册数学公式:
乘法公式:
1. 乘法分配律:a×(b+c)=a×b+a×c。
2. 乘法交换律:a×b=b×a。
3. 乘法结合律:a×(b×c)=(a×b)×c。
除法公式:
1. 除法定义式:a÷b=c,即b×c=a。
2. 除法乘法法则:a÷b=(a×c)÷(b×c)。
周长公式:
1.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3. 圆的周长=圆周率×直径=2×圆周率×半径。
面积公式:
1.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2.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3.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4. 圆的面积=圆周率×半径²。
5.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的周长×高。
6. 圆柱的表面积=底面积×侧面积。
体积公式:
1.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2.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3. 圆柱的体积: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4. 圆锥的体积=底面积×高。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必背公式大全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必背公式大全,建议收藏!1、长度单位换算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米=100厘米1厘米=10毫米2、面积单位换算1平方千米=100公顷1公顷=10000平方米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1平方厘米=100平方毫米体(容)积单位换算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升1立方厘米=1毫升1立方米=1000升3、重量单位换算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1千克=1公斤4、人民币单位换算1元=10角1角=10分1元=100分5、时间单位换算1世纪=100年1年=12月大月(31天)有:18 月小月(30天)的有:49 月平年2月28天,闰年2月29天平年全年365天,闰年全年366天1日=24小时1时=60分1分=60秒1时=3600秒1世纪=100年;* 1年=365天平年;* 一年=366天闰年一、三、五、七、八、十、十二是大月大月有31 天四、六、九、十一是小月小月小月有30天平年2月有28天闰年2月有29天1天= 24小时 * 1小时=60分 * 一分=60秒6、几何形体周长面积体积计算公式(1)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C=(a+b)×2(2)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C=4a(3)长方形的面积=长×宽S=ab(4)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S=a.a=a(5)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S=ah÷2(6)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S=ah(7)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S=(a+b)h÷2(8)直径=半径×2d=2r半径=直径÷2r=d÷2(9)圆的周长=圆周率×直径=圆周率×半径×2c=πd=2πr(10)圆的面积=圆周率×半径×半径7、小学数学常用公式大全(数量关系计算公式)(1)单价×数量=总价(2)单产量×数量=总产量(3)速度×时间=路程(4)工效×时间=工作总量(5)加数+加数=和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被减数-减数=差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差因数×因数=积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被除数÷除数=商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有余数的除法:被除数=商×除数+余数一个数连续用两个数除,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用它们的积去除这个数,结果不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三年级数学公式必背一、四边形:
(1)四边形:四边形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
(包括: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
(2)长方形:长方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3)正方形: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4)平行四边形:品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两个锐角,两个钝角,容易变形。
二、周长、面积公式
1.周长公式:
(1)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C=(a+b)×2
长方形周长:长+长+宽+宽=周长
长方形的长=周长÷2-宽
长方形的宽=周长÷2-长
用篱笆围成,一边宽有围墙的长方形周长=长×2+宽
用篱笆围成,一边长有围墙的长方形周长=长+宽×2
(2)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C=4a
边长+边长+边长+边长=周长
正方形的边长=周长÷4
用篱笆围成,一边有围墙的正方形周长=边长×3
2.面积公式:
(1)长方形的面积=长×宽S=ab
用篱笆围成,一边宽有围墙的长方形面积不变:面积=长×宽
(2)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S=a.a=a2
用篱笆围成,一边宽有围墙的正方形面积不变:面积=边长×边长
三、内角和:三角形的内角和=180度。
直角=90度
锐角小于90度
钝角大于90度,小于180度
平角=180度
周角=360度
四、分数的加、减法则: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只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
五、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米=100厘米
1公里=1千米
1千米=1000米
例题:
一支铅笔长20厘米
一个铅笔盒厚20毫米
数学书厚10毫米
一个人高162厘米
人每分钟走70米
飞机、轮船、火车、汽车每小时行120千米
六、面积单位:
1平方千米=100公顷
1公顷=10000平方米
1亩=666.666平方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平方米=10000平方厘米
1平方厘米=100平方毫米
七、体(容)积单位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立方分米=1升
1立方厘米=1毫升
1立方米=1000升
八、质量单位:吨、千克、克,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00。
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
1千克=1000克
1千克=1公斤
1公斤=2市斤
500克=1斤
小鸡、鸭、鹅的重量用克
人、狗、牛、猪的重量用千克
大象、鲨鱼的重量用吨
单位换算的口诀:大单位化小单位乘以进率,小单位化大单位除以进率如:1米×10=10分米
1000千克÷1000=1吨
九、元、角、分
1元=10角
1角=10分
1元=100分
十、时间单位:时、分、秒,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60。
1世纪=100年
1年=12月
1日=24小时
1时=60分
1分=60秒
1时=3600秒
半时=30分
时针一天转2圈;
分针每小时转1圈,一天转24圈;
小月(30天)的有:4、6、9、11月
平年:2月28天,平年全年365天,
闰年:2月29天,闰年全年366天
计算方法:①、普通年能被4整除且不能被100整除的为闰年。
(如2004年就是闰年,1901年不是闰年);②、世纪年能被400整除的是闰年。
(如2000年是闰年,1900年不是闰年)
十一、数量关系计算
每份数×份数=总数
总数÷每份数=份数
总数÷份数=每份数
1倍数×倍数=几倍数
几倍数÷1倍数=倍数
几倍数÷倍数=1倍数
速度×时间=路程S=Vt
路程÷速度=时间t=s/v
路程÷时间=速度v=s/t
单价×数量=总价
总价÷单价=数量
总价÷数量=单价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加数+加数=和
和-加数=另一个加数
减法公式:
被减数-减数=差
差+减数=被减数
被减数=差+减数
被减数-差=减数
乘法公式:
因数×因数=积
积÷因数=另一个因数
被除数÷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商×除数=被除数
十二、算术方面
加法公式:加数+加数=和
和-另一个加数=加数
加法交换律:两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和不变。
乘法交换律:两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三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
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
如:(a+b)×c=a×c+b×c。
除法的性质: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等式:等号左边的数值与等号右边的数值相等的式子叫做等式。
分数: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分的数,叫做分数。
分数的加减法则: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只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
异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再加减。
分数大小的比较:同分母的分数相比较,分子大的大,分子小的小。
异分母的分数相比较,先通分然后再比较;若分子相同,分母大的反而小。
十三、植树问题
非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形:
(1)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1=全长÷株距-1
全长=株距×(株数-1)
株距=全长÷(株数-1)
(2)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一端要植树,另一端不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全长÷株距
全长=株距×株数
株距=全长÷株数
(3)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不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1=全长÷株距-1
全长=株距×(株数+1)
株距=全长÷(株数+1)
2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的数量关系如下
株数=段数=全长÷株距
全长=株距×株数
株距=全长÷株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