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信阳市第六高级中学七年级语文《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

合集下载

语文《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

语文《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分析别里科夫这个人物形象,认识其代表的社会现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运用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家对现实社会的批判精神。

(2)认识别里科夫这类人物对社会的危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分析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

2. 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三、教学难点:1. 别里科夫代表的社会现象的深刻含义。

2. 如何从小说中提炼出有益于现实生活的价值观。

四、教学方法:1. 自主阅读:让学生在课前预习,了解小说情节和人物关系。

2. 讨论分析:课堂上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

3. 案例教学: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段落,深入剖析小说的主题思想。

4. 启发引导:教师引导学生从小说中汲取有益于现实生活的价值观。

1. 课前准备:让学生预习小说,了解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 课堂导入:简要介绍作家契诃夫及其作品《装在套子里的人》。

3. 自主阅读:学生分享预习成果,介绍小说情节和人物关系。

4. 讨论分析:分组讨论,分析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

5. 案例教学: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段落,深入剖析小说的主题思想。

6. 启发引导:教师引导学生从小说中汲取有益于现实生活的价值观。

9. 教学反馈: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10. 教学评价:根据学生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策略1. 激发兴趣:通过引入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认识到别里科夫这类人物的存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 深入剖析:针对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3. 联系实际:将小说中的情节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让学生认识到别里科夫这类人物对社会的危害,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整理情节发展2.认识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及其时代意义3.领会作品中幽默讽刺、对比及细节描写的运用二、课时:两个课时三、教学过程(一)导入由谜语“装在套子里的人。

——打一字”导入。

学生解迷题:“囚”。

人被囚禁的滋味是痛苦的,失去自由的生活是暗淡无光的,可是偏偏有这样一个人,他不但喜欢把自己装在套子里,还妄想把别人,甚至把全城的人都装进套子里,他是谁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个人,认识著名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笔下的经典人物别里科夫,认识这个装在套子里的人。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1.契诃夫(1860-1904),是俄国十九世纪末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出身贫困,对生活在底层的人民的疾苦、思想和要求有深刻的理解,这也是他作品的现实主义的生活基础。

他的作品讽刺庸俗腐朽的市侩习气,同情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小人物”,深刻地揭露了俄国社会的各种病态,以及沙皇政府对人民的残酷压榨和剥削,猛烈抨击了沙皇专制制度。

他和法国的莫泊桑、美国的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

2.代表作:中篇小说:《第六病室》短篇小说:《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装在套子里的人》、剧本:《樱桃园》3.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898年,当时正是俄国历史上最反动的时期。

这时农奴制已废除,但其残余仍严重存在,加上资本主义发展带来新形式的剥削,使广大人民群众陷于极度贫困的境地。

随着反动势力的加剧,人民革命运动正在酝酿成熟,工人运动逐步发展,工人政党正在组成,革命高潮即将到来。

在这大革命的前夜,反动的沙皇政府变本加厉地实行暴虐统治。

当时的俄罗斯,警探密布,禁止一切科学研究活动,用监狱和流放的手段对付进步作家,封闭进步刊物。

沙皇政府的忠实拥护者——贵族、官僚、地主、资本家和反动的知识分子极力维护旧秩序,他们连结成一张巨大的网笼罩全俄罗斯,连微小的改革都不允许,告密、陷害之风盛行。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装在套子里的人》这篇文学作品的主要内容、作者及创作背景,掌握相关文学术语和分析方法。

2.技能目标:通过对文本的分析,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掌握文学阅读与分析的能力。

3.情感目标: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文本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1.掌握文学分析的方法和技巧,能够理解并分析作品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

2.理解《装在套子里的人》这篇短篇小说的主要情节和人物,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和作品的时代背景。

3.培养学生对作者的思想和风格的理解能力,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师生互动,激起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导读《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标题,让学生猜测作品的主题和情节,激发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和探究兴趣。

2.讲授内容通过简要介绍作家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情节。

进一步采用分析方法,将小说的结构、意象、人物和情感进行分析。

让学生感受小说的情感表达和艺术形式,掌握文学分析的方法和技巧。

3.练习环节根据小说的情节和内容,设计相应的练习活动,让学生通过不同角度的分析,巩固已掌握的文学分析技巧。

例如:(1)简述作品的主题,并说明相关的情感表达。

(2)分析小说中的情感转折点,探究作者的表达意图。

(3)拟定一篇短篇小说,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分析和修改。

4.总结反思师生互动,进行总结和反思。

让学生感知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针对存在问题进行反思和调整。

同时,对于文学分析的方法和技巧进行回顾和总结,掌握相应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课堂延伸1.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其他经典文学作品,进行文学分析。

2.进行文学创作教学活动,鼓励学生进行文学创作,记录生活,表达情感。

3.进行音乐欣赏、美术鉴赏、电影观影等活动,帮助学生丰富文化知识和文学鉴赏能力。

五、教学方法1.情境式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文学分析的过程,体验文学鉴赏的乐趣。

2.课堂互动教学法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展示、研讨等,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互动式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学习目标】1.把握人物形象2.理解作品主题及现实意义【学习过程】一、导入穿过时光的云烟,我们看到,在一百多年前的俄国,有一场葬礼正在举行,奇怪的是,送葬人的表情似笑非笑,悲伤仿佛是装出来的,这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走进《装在套子里的人》去一探究竟。

二、明目标这节课的第一个学习目标就是把握人物形象,注意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及其社会典型性。

第二个目标是理解作品主题及现实意义。

本文的主人公别里科夫与其他主人公的不同在于,小说第一句就说他已经去世了。

可别里科夫的死因,至今未明。

今天我们就成立专案组,来调查一下别里科夫之死。

三、专项调查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活动一:建立死者档案填写别里科夫的个人档案资料:通过初步调查我们已经知道他的姓名、性别、死亡日期、生前职务、住所,请同学们说出“婚姻情况”“口头禅”“特征”“人际关系”“死前状况”,并建立表格。

(姓名别里科夫性别男死亡日期1898年6月2日。

生前职务某中学希腊文教师住所中学教职工宿舍婚配情况恋爱中未婚口头禅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特征晴朗的日子也穿雨衣、雨鞋、带雨伞,穿棉大衣,竖起衣领,戴黑眼镜,穿羊毛衫,用棉花团堵着耳朵眼儿。

人际关系无密友,但却辖制全城,沙维奇华连卡之弟柯瓦连科有过冲突,于死前一个月被其推下楼梯,但彼此没造成大的伤害。

死前状况郁郁寡欢,闭门不出达一月之久。

)活动二、案情综述1.建立完死者档案,我们来梳理一下案情,死者到底有什么样的特征,他生前发生了哪些事情?———套子是指什么?为什么大家都怕他?跟他有关的恋爱事件、漫画事件、自行车事件、争吵事件。

2.请分析别里科夫的形象特点(交流总结)迂腐、保守,害怕社会变革。

他扮演的也正是旧制度、旧秩序、旧传统的卫道士角色。

因此,别里科夫是可憎可恶的。

但另一方面,他干涉别人的言行某种程度上是为了与人为善,规劝他人循规蹈矩,不要触犯沙皇政府的法网,免遭政治迫害。

他是政府统治的牺牲品,是可悲可怜的。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精选11篇)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精选11篇)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精选11篇)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精选11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精选11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篇1一、教材《装在套子里的人》是高中语文教材(人教版)必修五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丰富的情节、生动的语言使学生阅读小说时容易停留在热闹的表面,忽视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基于以上原因,我确定本文教学重、难点如下:通过人物描写手法总结人物形象;理解别里科夫这个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多媒体辅助教学;两课时。

二、教学过程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点、难点,依据认知规律,安排如下教学步骤:1.首先做一试验,用一塑料袋将一学生的头包裹起来,之后让他谈谈感受。

学生会说很闷或者很想从袋子里出来等,由此导入新课。

(这一设计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对小说的兴趣)2.介绍作者契诃夫。

(目的是丰富文学常识)3.速读课文,梳理情节。

(目的是整体把握文章结构)4.通过人物描写手法总结人物形象。

(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为了突出重点,我采用点拨法、情境法、讨论法完成。

)议一议:“作品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学生不难发现作者在刻画别里科夫这个人物形象时,大量笔墨都集中在描写别里科夫和华连卡的恋爱上,以及对别里科夫外表、生活惯及思想性格的描摹上。

作品刻画了一个封闭落后、胆小多疑、愚昧保守的封建卫道士形象。

找一找:“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个人物形象的?”神态描写,运用这些神态描写有什幺好处呢?刻画了别里科夫封闭落后的性格。

“两个事件中,你们认为最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是哪些?”难道中学教师和小姐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如果教师骑自行车,那还能希望学生做出什幺好事?他们能做的就只有倒过来,用脑袋走路了。

为什幺这些语言突出呢?因为这些语言直接影射出了别里科夫愚昧保守的性格。

想一想:“作者刻画别里科夫这个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是什幺?”这是本文的教学难点,为了突破难点,在这个环节中,我主要采用小组讨论法、对比法完成。

语文教案《装在套子里的人》

语文教案《装在套子里的人》

语文教案《装在套子里的人》《装在套子里的人》阅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能理解并掌握《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基本情节和主题。

2. 能够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心理活动。

3. 能够运用适当的词汇和句式进行书面表达。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故事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的描写。

2. 难点:理解并分析人物内心变化的原因。

三、教学准备1. 故事《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文本资料。

2. 教学视频或录音设备。

3. 课堂练习材料。

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简短的视频或录音片段引入故事《装在套子里的人》,激发学生的兴趣。

2. 阅读:学生阅读文本,了解故事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3.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故事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动机,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4. 分析:老师指导学生分析故事中人物内心变化的原因,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5. 词汇拓展:学生学习并掌握故事中出现的生字和词组,丰富词汇量。

6. 写作:要求学生根据故事内容展开联想,完成一篇关于人物内心变化的作文。

7.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作文,相互交流分享,提高写作表达能力。

8. 梳理:老师梳理课堂内容,总结故事的主题和教训,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反思。

五、课堂延伸1. 邀请学生通过朗读、表演等形式展示故事情节,提高语文表达能力。

2.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深入理解人物形象和心理活动。

3. 设计相关练习,巩固故事内容并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六、板书设计- 故事《装在套子里的人》- 目标:掌握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重点:人物心理活动- 难点:人物内心变化原因七、作业布置完成《装在套子里的人》相关的练习题并撰写心得体会。

八、教学反思通过教学过程的反思,总结教学亮点和不足之处,不断完喱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文本,提高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

《装在套子里的人》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的主题思想和情节结构。

(2)分析别里科夫这一典型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其代表性。

(3)掌握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讽刺手法,并能举例分析。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讨论、分析,提高学生对小说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学会从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环境描写等方面分析小说主题。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别里科夫这类人物对社会的危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理解作者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呼吁,提高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1. 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的主题思想和情节结构。

2. 别里科夫这一典型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其代表性。

3. 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讽刺手法。

三、教学难点:1. 分析别里科夫这类人物对社会的危害,以及作者的批判意图。

2. 理解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讽刺手法,并能在实际作品中运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列夫·托尔斯泰及其作品《装在套子里的人》。

2. 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小说,理解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3.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分享对别里科夫这一人物的理解和看法。

4. 分析鉴赏:教师引导学生从象征手法和讽刺手法角度分析小说。

5. 拓展延伸:让学生举例其他文学作品中的类似人物和手法。

6. 总结反思:总结小说主题思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课堂发言、讨论、分享等情况。

2. 阅读理解能力:学生对小说情节、人物、手法的理解程度。

3. 分析鉴赏能力:学生对小说象征手法和讽刺手法的掌握情况。

4. 价值观树立:学生对小说主题思想的认同和内化程度。

六、教学准备:1. 教材:《装在套子里的人》文本。

2. 参考资料:有关列夫·托尔斯泰的生平及其作品的资料。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

七、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讨。

语文教案-《装在套子里的人》

语文教案-《装在套子里的人》

语文教案-《装在套子里的人》课程背景本教案适用于七年级语文《拾缘》选修课程《装在套子里的人》阅读教学。

教学目标1.理解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其对故事情节的作用;2.学习如何通过阅读理解作者传达的主旨思想;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升课堂阅读水平。

教学重点1.分析故事情节中人物的性格特点;2.掌握如何理解主旨思想;3.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的主旨思想;2.理解人物性格特点带来的作用。

教学过程导入环节1.通过教师简短介绍并回想《装在套子里的人》的主线情节,导入本次课程。

阅读环节1.要求学生先自主阅读,并标注自己所理解的关键词汇、人物性格特点等;2.教师指定两个阅读小组进行合作式阅读,并在阅读过程中进行讨论;3.教师引导学生注意人物的行为特征及其词语表达,分析故事情节中人物性格的指向。

探究环节1.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文本分析,并让学生阐述自己的理解,逐步完善对主旨思想的理解;2.教师放开课堂讨论环节,引导学生讨论主旨思想,孕育深度思考。

总结环节1.学生进行总结讨论,归纳文本中关键人物性格及作用;2.学生进行词语拼写、总结归纳等小结环节。

课后作业1.学生进一步阅读与本故事主线相似的其他故事,并进一步拓展自己对人性和人物性格特点的认识;2.学生针对本故事中难点问题进行专题总结,并用200字的篇幅进行文章总结。

教学反思《装在套子里的人》是一篇特别有思考深度的故事,让学生意识到人性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让他们在阅读故事的过程中更加了解人性的脆弱。

此次教案通过让学生阅读、讨论、总结的形式让孩子们进一步加深对人性、人物性格的认识,提高了孩子们的阅读、思考、分析等能力,完成了此次课程的课程设计目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
1.继续积累语文基础知识。

2.分析别里科夫的形象。

3.联系现实,辩证看待“套子”的意义。

教学重点
分析别里科夫的形象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环节
一、预习检测。

1.字音。

契诃夫憎恶怂恿讥诮地壳晕车癖好辖制
2.作者。

契诃夫,十九世纪末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情趣隽永、文笔犀利的幽默讽刺大师,短篇小说的巨匠,著名剧作家。

他一生致力于短篇小说创作,共创作470多篇中、短篇小说和十几个剧本。

他的代表作有短篇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变色龙》《苦恼》《万卡》等。

剧本《万尼亚舅舅》《伊万诺夫》《樱桃园》等。

(俄)契诃夫与(美)欧·亨利、(法)莫泊桑并称为三大短篇小说之王。

二、图文转换,给别里科夫的画像做个诠释。

1.教师要求:请用自己的语言把课文插图一描述出来。

参考:主体。

别里科夫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戴着大盖帽、黑眼镜,穿着棉大衣,竖起衣领,右手拄着雨伞,左手插进衣袋里,穿着雨鞋,弓着身子,从街头走过。

背景环境。

屋前的女人、孩子都背着脸,身后半个自行车轮,远处的民居和高耸的教堂,天空中飞翔的鸟儿,面前粗大的黑柱子。

2.教师提问:背景环境有什么含义?
参考:对这个城市的影响,新生的事物?前进的方向?历史的车轮,社会环境的暗示,超越于宗教之上的自由,前途的黑暗。

三、望闻问切,剖析别里科夫人格的二重性。

1.教师要求:医者父母心,假如你是一名医生,请你为别里科夫会诊一下,然后把会诊结果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最后填写病历表。

(从书上搜集相关信息)
望其形:别里科夫平时都有哪些表现?
参考:晴天穿雨鞋,带雨伞,穿棉大衣,眼戴黑眼镜,耳用棉花堵,脸藏在衣领里。

伞、表、刀装在套子里,坐在马车支起车蓬,卧室象箱子。

(生活中的套子)
六神不安,心慌意乱,无精打采,脸色苍白,垂头丧气,唉声叹气。

闻其言:别里科夫平时都说哪些话?
参考:合“规矩”的事:这种事是禁止的,好,这就行了。

不合“规矩”的事:当然,行是行,这固然是好,可是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

(思想上的套子)
问其事:别里科夫都做过哪些事?
参考:开除学生、漫画事件、骑车事件、争吵事件
切其脉:别里科夫的病根在哪里?
参考:沙皇专制统治和国民的奴性跪从心理。

(点出背景:十九世纪末期,俄国正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工人运动逐渐展开,马克思主义已在全国传播,工人阶级的政党正在形成,一场革命风暴即将到来。

沙皇政府面临着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形势,极力加强反动统治,疯狂镇压人民,在全国造成了阴沉郁闷的气氛。

这种专制统治剥夺控制了人们的自由,而且到处都有耳目,老百姓稍有“越轨”,就会遭到无情的迫害。


3.别理科夫性格的二重性。

填写:既是沙皇专制制度的鹰犬,又是牺牲品。

既是凶恶可怕的卫道士,又是不堪一击的可怜虫。

四、保留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
“套子”实际上是指限制人的思维、行动的各种思想观念、纪律、法律、制度和生活环境,它对人的要求往往是“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

”那么,我们的生活的“套子”要不要保留呢?
明确:“套子”的分类。

合理的套子:生活中必要的规章制度、进步的道德规范、在民主基础制度上制定的法律、法规。

落后的套子:已经过时的违反客观实际的套子,如封建社会繁琐的礼仪。

反动的套子:反动统治阶级制定的愚弄人民压迫人民的法律、制度、观念。

如课文中的沙俄的各种反动法律、条令;封建社会的“三纲五常”、“三从四德”。

五、小结。

1.别里科夫的形象。

别里科夫性格孤僻,胆小多疑,因循守旧,保守反动,害怕变革,他既是沙皇专制制度的维护者,也是受害者。

2.本文的讽刺艺术。

①人物形象漫画化(夸张、变形);②反差鲜明的对比;
③精妙的细节描写。

六、情感目标达成。

放飞心情:负荷太重了,就需要放纵一下。

只有放飞心情,才能使自己少一些烦恼,将微笑留在脸上,将痛苦一手抛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