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课时作业题0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课时同步训练33

高一历史必修二第6单元第18课《罗斯福新政》(带解析)一、选择题(共15个小题)1. 1933年美国政府为遵守《全国工业复兴法》的企业或公司颁发的蓝鹰徽章(如下图),这是罗斯福新政的重要措施之一。
下列对蓝鹰运动的评价错误的是A、确立了公平竞争的经济秩序B、起到了扩大工业生产的作用C、调节了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D、保障了劳工和消费者的权利2. 罗斯福认为:“国家的义务之一就是要照顾那些在逆境下如无别人照顾即难以为生的公民……政府必须给这些不幸的公民以援助。
”罗斯福新政中,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措施是A、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一定补贴B、实行社会保障,增加就业机会C、规定工人的工资标准和工作时间D、恢复银行信用,保护储户利益3. 1933年5月,罗斯福政府颁布了《农业经济调整法》,该法令在农村被称为“犁棉苗法令”。
根据该法令,政府缩减了数千万英亩耕地。
美国政府采取减耕减产这一措施的目的是A、优化农村环境B、给农民提供补贴C、提供就业机会D、提高农产品价格4. 20世纪30年代,美国成立了著名的田纳西流域管理署,负责对田纳西河进行综合治理,这是当时美国兴办的最大的工程,包括建立水电站、提供廉价电力、生产化肥、植树造林,以及控制洪水泛滥、防止水土流失等。
美国政府建立这一工程的直接目的在于A、拉动就业以缓和社会矛盾B、发展农业以摆脱经济危机C、兴修水利以防止水土流失D、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5. 罗斯福新政时期能够得到美国政府鼓励的行为有A、老百姓把钱存在家里B、外国人到美国就业C、资本家改善工人待遇D、农场主扩大生产规模6. 下图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某一重大改革中的宣传画(图中文字为:Work Pays America)。
它反映了政府A、大规模直接救济B、确保企业的公平竞争C、减耕减产补贴农业D、兴办基础公共工程7. 某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收集了一则材料:民国某年1月至8月,1美元同当时中国货币的兑换比价从17.8万元上升至1108.8万元。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课时作业题20

课时作业 13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19世纪70年代初,有人作诗云:“见闻历历备于此,读之可惊复可喜。
费去十文买一纸,博古通今从此始。
”诗中所提到的“纸”是( )A.传单 B.信件C.报纸 D.电报【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物质生活的变迁。
注意题干时间“19世纪70年代初”,此时处于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变迁的时代,“费去十文买一纸,博古通今从此始”可知“纸”是指报纸。
【答案】 C2.1907年,革命家秋瑾被清政府杀害,在当时中国舆论中心的上海,几乎没有一家报纸不发出哀惋和抗争之声,仅八天《申报》就刊出秋瑾诗六首,有关秋瑾的文字达三万多字,广大人民进一步认清了清政府的反动本质。
这一现象表明( )A.广大人民肯定了报纸的教化功能B.报纸宣传成为社会变革的推动力C.清政府积极推动近代报刊业发展D.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的严格控制【解析】广大人民进一步认清了清政府的反动本质正是通过“报纸”宣传这个手段,所以这一现象足以表明“报纸”宣传成为社会变革的推动力。
【答案】 B3.创刊于1861年的《上海新报》称:“因上海地方五方杂处,名商贾者或以言语莫辨,或以音信无闻,以致买卖常有阻滞。
”出版报纸“贵乎信息流通”,“可免经手辗转宕延,以及架买空盘之误。
”可见《上海新报》创办的目的是( )A.报道国内外大事B.传播商业信息C.宣传政治主张D.娱乐大众【解析】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上海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开辟为通商口岸,由于各地言语不通给经商带来不便,所以创办此报是为了传播信息为工商各界服务。
【答案】 B4.下列近代报刊中,将②③归为同一类性质的理由最恰当的是( )A.同为近代以来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B.同属于娱乐性为主的报刊C.都为政治运动制造舆论D.是不同时期政府的宣传舆论工具【解析】本题以近代报刊的发展为切入点,考查近代报刊的功能。
《民报》是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通过宣传民主革命思想,有力地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运动;《时务报》是宣传维新变法的主要报纸之一,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二者都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因此B项错误。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册课时作业题2

4.右边这幅木刻画的内容形象地反映了古代中国()A.领先世界的艺术水平B.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C.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D.先进的手工纺织技术【解析】通过图片观察既有曲辕犁又有纺车,此题应该理解为考查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男耕女织。
所以应该选择C项。
【答案】 C5.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社会聚族而居的村落形态,为宗族的组织化提供了有利的“生存土壤”。
由此可知,宗族势力赖以生存的基础是()A.商品经济B.自然经济C.君主专制制度D.中央集权制度【解析】中国古代的自然经济男耕女织,自给自足,这就为分散的村落经营和聚族而居提供了有利条件。
C、D两项是中央政权的组织形式,与题干内容无关。
而商品经济需要广阔的市场,不利于聚族而住。
【答案】 B6.某古代水利工程“旱则饮水浸润,雨则堵塞水门”。
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后来,三国时诸葛亮“征丁千二百人护之”。
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是() A.都江堰B.郑国渠C.灵渠D.芍陂【解析】首先注意对题干材料中“旱”“雨”“水旱从人”“诸葛亮”等有效信息的理解,再综合理解材料,可知该项水利工程应属于在蜀地的“综合性”的、既能泄洪又能灌溉的水利工程。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项符合题意。
【答案】 A7.在中国传统理念里,龙凤呈祥,龙和凤代表着吉祥如意,民间匠师也有“龙愁,凤喜,狮子笑”的口诀。
但《大明律》中却规定:“凡民间织造违禁龙凤文纻丝纱罗货卖者,杖一百,段匹入官。
机户及挑花、挽花工匠同罪。
”这样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A.抑制私营手工业的发展B.维护封建等级制度C.宣扬封建王朝法律权威D.规范丝织行业秩序【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中国古代龙、凤是皇室专用图案,结合“凡民间织造违禁龙凤文纻丝纱罗货卖者,杖一百,段匹入官。
机户及挑花、挽花工匠同罪”可知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的等级制度,故本题选B项。
A、C、D不符合题意。
【答案】 B8.明末,某地出现了收蚕、烘煮、缫丝、制丝、织绸、浆染等家庭作坊几百家,并有“桑植满田日,户户皆养蚕;步步闻机声,家家织绸缎”的民谣。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册课时作业题9

3.2 课时作业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以下有关十一届三中全会表述不正确的是()A.召开于1978年底B.使国家的政治建设进入了一个新时代C.作出在农村进行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政策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正式开辟【解析】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定,但并没有提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农民在实践中开创的。
【答案】 C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①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②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③由我国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决定的④由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决定的A.①B.①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解析】题目中所给的四个选项分别从现实需要、转移目的和人民要求等方面充分阐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的理由,故四项都符合史实。
【答案】 B3.“是合作经济一种经营形式,是统一经营和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中的一个层次”实行这一制度后,农民“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是自己的”,这一经营形式的目的()A.完成民主革命反封建的任务B.实现生产资料从私有到公有C.提高生产资料公有化的程度D.改革计划经济体制发展生产【解析】根据题干中的“统一经营和分散经营相结合”、“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是自己的”可以推断这是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的目的是改变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农业集体经营、吃大锅饭的做法,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发展生产,故选D。
ABC均不符合题意。
【答案】 D4.学者宋圭武在评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说:“对中国发展而言,小岗村既是成功的,也是沉重的。
小岗村的成功主要是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但小岗村的发展也是沉重的,也代表着一种‘小’和不足。
”该“不足”是指()A.没有促进农村经济的规模发展B.没有形成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C.没有解决农村生产经营权D.没有改变农村的生产关系【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课时作业题2

课时作业 15 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 1609年,某地成立银行,而后各种银行林立,成为欧洲的储蓄和兑换中心。
依靠雄厚的金融力量,此地还开启股票市场,进行融资和投机,被后人称为“17世纪的华尔街”。
“某地”是指( ) A.英国的伦敦 B.法国的巴黎C.荷兰的阿姆斯特丹 D.意大利的威尼斯【解析】新航路的开辟也导致欧洲社会出现重大变革。
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商品种类日益增多,商业经营方式也发生变化,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纷纷出现,商业的地位日益重要。
17世纪的荷兰掌握世界商业霸主地位,被称为“海上马车夫”,故选C项。
【答案】 C2.荷兰独立后不久,在短短几十年内迅速地发展起来,当时荷兰掌握着世界( )A.海上霸权 B.商业霸权C.文化中心 D.政治霸权【解析】荷兰独立后,在17世纪号称“海上马车夫”,明确其掌握的是商业霸权,商业霸权不等于海上霸权,英国打败了西班牙海上“无敌舰队”才逐渐掌握了海上霸权,C、D两项不符合史实。
【答案】 B3.从贸易观点看,两国早就互相倾轧;在争夺殖民地上,双方更是公开敌对。
……英国对荷兰人的竞争越来越猜忌不安,不择手段地想破坏。
为此( )A.1588年英国打败荷兰的“无敌舰队”,取得了海上霸权B.17世纪中期英国颁布《航海条例》,打击了荷兰贸易C.17世纪初英国成立东印度公司,建立了遍布世界的商业殖民帝国D.18世纪中期英国最终打败荷兰,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解析】本题可采用排除法。
1588年英国打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所以A错误。
18世纪英国建立了遍布世界的商业殖民帝国,所以C错误。
18世纪中期英国最终打败法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所以D错误。
本题正确答案是B。
【答案】 B4.16~18世纪,欧洲殖民主义者在亚非拉的殖民扩张与掠夺加剧了殖民地的贫困与落后。
其殖民扩张与掠夺的方式不包括( ) A.实行野蛮屠杀B.推行不平等贸易C.贩运黑人奴隶D.开展圈地运动【解析】“圈地运动”出现在14、15世纪的西欧各国。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册课时作业题7

5.4 课时作业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第一次工业革命是英国“一花独秀”的局面,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各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竞相开放”的局面,导致这种变化的政治前提是()A.英国经济的急剧衰退B.美、德等国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后来居上C.自然科学研究成果有重大进展D.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和日本普遍确立【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政治前提”当然是D.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和日本普遍确立,所以本题答案是选择D.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和日本普遍确立。
A.英国经济的急剧衰退不符合当时史实,B.美、德等国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后来居上是影响,而此题是考背景的,所以“B.美、德等国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后来居上”也不能选。
C.自然科学研究成果有重大进展是科学前提,不是政治前提。
【答案】 D2.下列两幅图片最能形象反映的社会现象是()A.工厂制度的形成B.世界市场的形成C.垄断组织的形成D.殖民体系的形成【解析】本题考查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第一幅图是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第二幅图是美元的货币符号。
在19世纪的美国掌握着最新技术的大企业不断的兼并中小企业,企业规模越来越大,资本越来越多,随着生产的集中产生了垄断组织。
A、B、D都与图片无关。
选C。
【答案】 C3.资本主义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无论如何也不曾想到,在经过了一百多年风霜雪雨的洗礼之后,他理想中的经济自由化竟然在现实中会遭遇如此的困境,并出现如此的异化。
这种“异化”在19世纪晚期表现为()A.自由主义经济政策被废除B.生产和资本集中,垄断组织产生C.工厂制度的推广遇到困难D.跨国公司成为企业经营的新模式【解析】19世纪晚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生产和资本出现了集中,出现了垄断组织。
这就是材料中所谓工业革命以来经济自由化的“异化”。
【答案】 B4.《全球通史》中有这样一段记述,“(1870年以后)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它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和作坊”。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册课时作业题8

2.3 课时作业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我们通常说近代民族工业“在夹缝中求生存”。
这里的“夹缝”指的是()①外国资本主义②传统自然经济③官僚资本主义④本国封建势力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①④是自始至终束缚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③是国民政府统治时期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②是不利条件但不具有必然性,故排除A、B、D三项。
【答案】 C2.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张謇认为,发展实业应当将重点放在纺织业和钢铁业上。
但实施的结果是纺织业空前发展,而钢铁业却停滞不前,其重要的外部原因是() A.清政府对外赔款使重工业发展缺乏资金B.清政府顽固派阻挠发展重工业C.重工业周期长,利润少,民族资本家不愿涉足D.西方列强对中国矿产资源的掠夺【解析】注意关键词“外部条件”。
【答案】 D3.“在早期中国轮船航运业发展过程中,商人购买洋船后(或与洋人合伙购买),多托洋行出面,领承舟船牌行驶,主要是为了避免报捐交税。
”材料表明中国早期民族资本主义企业()A.受到列强压制,不能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B.对资本主义列强在资金、技术上具有依赖性C.最早出现在轮船航运业D.借助洋人势力,以避免本国封建势力压榨【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解题的关键是阅读和获取材料信息。
材料信息“在早期中国轮船航运业发展过程中,商人购买洋船后(或与洋人合伙购买),多托洋行出面,领承舟船牌行驶,主要是为了避免报捐交税”体现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借助洋人势力,以避免本国封建势力压榨。
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D项。
其他三个选项均不符合题意。
【答案】 D4.费正清教授曾把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称为“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
这主要是因为()A.工业结构不合理B.地区分布不平衡C.社会环境未根本改变D.军阀割据混战的影响【解析】民族工业的发展没有前途,主要是由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一战期间民族工业虽有发展,但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所以仍然“没有前途”。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册课时作业题6

1.4 课时作业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西汉初年,政府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不得为官。
这反映了汉初政府实行的政策是()A.海禁B.抑商C.奖励农耕D.整顿吏治【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解题的关键是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
材料“政府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不得为官”体现的是抑商政策,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
其他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答案】 B2.班固在《汉书·食货志》中说:“于是,罔疏而民富,役财骄溢,或至并兼;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
宗室有土,公卿大夫以下争于奢侈,室庐车服僭上亡限。
物盛而衰,固其变也。
”以上言论表明,班固认为财富分布不均的根源在于()A.豪党之徒兼并土地B.社会风气过度奢靡C.徭役负担过于繁重D.权力介入经济过程【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古代中国工商业发展相关知识的把握。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考查的是重农抑商政策。
从题中可知,国家放宽管理时,民富。
而国家加以干预时由盛而衰。
因为它问的是根源,结合材料可知D符合题意。
而A错误,材料讲的是对他们的兼并。
B只是表象,C属于D。
综上,本题选D。
【答案】 D3.“至宋代,国家对商人的政策也有了明显的变化,许多立法保护商人的合法经营和合法收入,商人的子弟品行才能出众的可以参加科举考试……”下列对此材料的理解有误的是()A.商人的地位有了明显提高B.政府采取一定措施保护商人利益C.国家彻底放弃重农抑商的政策D.说明当时商品经济相当发达【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古代中国经济政策相关知识的把握。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考查的是重农抑商政策。
从材料中可知此时因为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地位有所提高,国家也通过立法维护商人的利益,所以A、B、D皆正确,可排除。
而国家直至清末甲午战争后才开始放宽对民间办厂限制,重农抑商政策才开始有所动摇。
综上,本题选C。
【答案】 C4.以下关于我国古代工商业管理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朝统一度量衡,为工商业发展规定了统一标准B.汉武帝时期的“盐铁官营”为政府增加了收入C.唐朝时期对“市”的管理有所松动,特别是“市”的交易空间不再受限制D.古代王朝对私营工商业通常通过加重赋税的方式加以控制【解析】唐政府对商人和市场仍严格管制,“市”的交易空间仍受限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作业 13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19世纪70年代初,有人作诗云:“见闻历历备于此,读之可惊复可喜。
费去十文买一纸,博古通今从此始。
”诗中所提到的“纸”是( )A.传单 B.信件C.报纸 D.电报【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物质生活的变迁。
注意题干时间“19世纪70年代初”,此时处于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变迁的时代,“费去十文买一纸,博古通今从此始”可知“纸”是指报纸。
【答案】 C2.1907年,革命家秋瑾被清政府杀害,在当时中国舆论中心的上海,几乎没有一家报纸不发出哀惋和抗争之声,仅八天《申报》就刊出秋瑾诗六首,有关秋瑾的文字达三万多字,广大人民进一步认清了清政府的反动本质。
这一现象表明( )A.广大人民肯定了报纸的教化功能B.报纸宣传成为社会变革的推动力C.清政府积极推动近代报刊业发展D.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的严格控制【解析】广大人民进一步认清了清政府的反动本质正是通过“报纸”宣传这个手段,所以这一现象足以表明“报纸”宣传成为社会变革的推动力。
【答案】 B3.创刊于1861年的《上海新报》称:“因上海地方五方杂处,名商贾者或以言语莫辨,或以音信无闻,以致买卖常有阻滞。
”出版报纸“贵乎信息流通”,“可免经手辗转宕延,以及架买空盘之误。
”可见《上海新报》创办的目的是( )A.报道国内外大事B.传播商业信息C.宣传政治主张D.娱乐大众【解析】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上海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开辟为通商口岸,由于各地言语不通给经商带来不便,所以创办此报是为了传播信息为工商各界服务。
【答案】 B4.下列近代报刊中,将②③归为同一类性质的理由最恰当的是( )A.同为近代以来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B.同属于娱乐性为主的报刊C.都为政治运动制造舆论D.是不同时期政府的宣传舆论工具【解析】本题以近代报刊的发展为切入点,考查近代报刊的功能。
《民报》是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通过宣传民主革命思想,有力地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运动;《时务报》是宣传维新变法的主要报纸之一,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二者都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因此B项错误。
A项错误,不是简单的报刊,因此并非最恰当的理由;D项错误,二者均不是政府创办的舆论宣传工具,而是变革的舆论阵地。
【答案】 C5.梁启超说:“报馆者,国家之耳目也,喉舌也,人群之镜也,文坛之主也,将来之灯也,现在之粮也。
伟哉报馆之势力,重哉报馆之责任。
”梁启超认为“报馆之责任”在于( )①传播信息②开启民智③引导舆论④控制政府A.①②③ B.①③④C.②③④ D.①②③④【解析】材料中梁启超用形象且生动的排比句罗列出报馆应起到的作用是传播信息、开启民智、引导舆论等,①②③正确。
报馆只是新闻部门,不可能控制政府,故④不选。
【答案】 A6.在晚清时期,假如你是一名维新人士,你会选择什么武器来宣传政治纲领和开展政治斗争( )A.报纸 B.电影C.组织工人运动 D.发动民众起义【解析】报刊是维新派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重要工具,当时,电影事业还没有发展起来。
【答案】 A7.据《中国近代报刊史》,《时务报》初创时,每期只销 4 000份左右,半年后增至7 000份,一年后达到13 000份,最多时销量达17 000份,创造了当时国内报纸发行量的最高纪录。
这一现象说明( )A.通俗性报刊广受普通民众欢迎B.《时务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C.维新派有效利用新式媒介开启民智D.国人所办的报纸市场需求极大【解析】新文化运动时才首倡白话文,故维新派创办的《时务报》不是通俗性报刊,而是文言政论性报刊,A错;早在19世纪70年代,国人就已开始办报,而《时务报》在1896年创办于上海,B 错;当时中国报刊刚起步,国人需求量有限,D错。
【答案】 C8.《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的创刊人说:“这个月刊是为了维护广州和澳门的外国公众的利益而开办的。
它的出版意图,就是要使中国人认识我们的工艺、科学和道义,从而清除他们那种高傲与排外的观念。
”材料表明其创刊的主要目的是( )A.传播西方近代先进科学知识B.进行文化渗透和精神征服C.让中国人放弃对西方文化渗透的抵制D.推动中国思想观念的变化【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理解能力。
根据题干信息“它的出版意图,就是要……清除他们那种高傲与排外的观念”和所学史实可知,外国人创办书刊的目的就是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和精神征服。
【答案】 B9.互联网与其他媒介相比,最突出的特点是( )A.信息丰富B.文字、图像、声音兼备C.高度互动、双向传授D.时代性最强【解析】与报纸等媒介相比,互联网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授,传者与受者之间可以通过发送电子邮件、聊天等方式及时沟通,使信息的及时反馈得以实现。
【答案】 C10.1998年,《时代》杂志预测:大型购物中心将消亡!杂志封面以黑体字告诉我们:网上购物更便宜、更快捷并更好。
这说明互联网( )A.颠覆了人们的生活方式B.推动了信息时代的到来C.革新了传统的商业模式D.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解析】“大型购物中心将消亡!”说明传统的商业购物模式将会被网购取而代之。
“网上购物更便宜、更快捷并更好。
”这说明互联网革新了传统的商业模式,A错误,B、D与题意无关,排除。
【答案】 C11.梁博和吴莫愁,这两个名字火爆网络与电视,曾经让多少人魂牵梦绕。
他们优雅的旋律撼动了多少人的心弦。
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体现的电视功能是( )A.资讯传播 B.新闻报道C.大众娱乐 D.艺术鉴赏【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强调“他们优雅的旋律撼动了多少人的心弦”,且《中国好声音》是一档娱乐节目,由此可见人们通过电视这一大众传媒进行娱乐消遣,因此C符合题意;材料未提及人们关注时事热点、把握社会信息或进行艺术鉴赏,排除A、B、D。
【答案】 C12.“点赞”“女汉子”“且行且珍惜” “no zuo no die”等网络热词作为一种醒目的文化存在,普遍流行于虚拟世界和现实生活中,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表达方式。
这表明( )A.网络已主导了大众文化消费B.大众文化的日益庸俗化C.大众传媒的商业性影响越来越大D.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从材料中并不能得出网络已主导了大众文化消费和大众文化的日益庸俗化,排除A、B;材料只提到网络热词作为一种醒目文化存在,流行在虚拟的世界和现实生活中,对人们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没有体现大众传媒的商业性影响,只能说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所以答案选D,排除C。
【答案】 D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52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民报之产生,当以同治十二年(1873年)在汉口出版之《昭文新报》为最早。
此为同治十三年在上海出版之《汇报》,在香港出版之《循环日报》,光绪二年上海出版之《新报》,及光绪十二年在广州出版之《广报》;斯四者皆当时深悉外情者之所为,惜国人尚不知阅报为何事,未为社会所见重耳。
迨光绪二十一年,时适中日战后,国人敌忾之心颇盛,强学会之《中外纪闻》与《强学报》,先后刊行于京沪,执笔者皆魁儒硕士,声光炳然。
我国人民发表政论,盖自此始。
后此《时务报》与《时务日报》等接踵而起,一时报纸,兴也勃焉。
——戈公振《中国报学史》材料二:若夫新闻事实之报道,世界舆论之趋向,内地国情之调查,政艺学理之发明,言论思想之介绍,茶余酒后之资料,凡全球文明国报馆所应尽之义务,不敢不勉,此则同人以言报国之微志也。
——梁启超《时报》发刊词材料三: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创办《民报》。
孙中山后来在《中国之革命》一文中评价说:“《民报》成立,一方为同盟会之喉舌,以宣传正义;一方则力辟当时保皇党劝告开明专制、要求立宪之谬说,使革命主义,如日中天。
”——陈玉申《晚清报业史》“武昌革命军兴,清吏张鸣岐、龙济光、李准等初负隅自固,讵(表示反问)沪电谣传‘京陷帝崩’四字,港粤各报相率登载,全城人士欢声雷动,张督知人心已去,无可挽救,始仓皇出走,龙、李遂卑辞乞降。
使广东省城,得以不流血而获光复者,报纸之力为多焉。
”——摘自冯自由《革命逸史》(1)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中后期我国报刊发展的特点。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国人自办报纸的原因。
(2)据材料二,归纳梁启超认为“报馆所应尽之义务”有哪些?(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报刊对辛亥革命所起的作用。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的“汉口”“上海”“广州”“时适中日战后,我国人民发表政论,盖自此始后”概括特点;第二小问,中国人办报的原因可以结合时代背景从内部和外部原因分析作答。
第(2)问,依据材料中“世界舆论之趋向,内地国情之调查”“政艺学理之发明,言论思想之介绍”“茶余酒后之资料”等信息归纳。
第(3)问,从材料中“一方为同盟会之喉舌,以宣传正义;一方则力辟当时保皇党劝告开明专制、要求立宪之谬说”“使广东省城,得以不流血而获光复者,报纸之力为多焉”等关键语句和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报刊对辛亥革命的作用。
【答案】(1)特点:国人自办报刊主要集中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中国人自办报刊盛行于维新变法时期;有识之士办报的目的是救亡图存;报刊的创办对中国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原因:社会时势的需求(民族危机加深);外国人办报的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推动或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2)传递国内外信息;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引导舆论。
(3)提供与维新派(保皇派)展开论战的阵地;宣传民主共和(民主革命)的思想和观念;制造声势,加速革命进程。
1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西方列强的入侵,激起了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剧变。
先进的知识分子痛于内忧外患,认识到非革新不足以图存,然手无权柄可操,遂致力于办报,借以传播其主张,以言论觉醒天下。
材料二:2010年谁最红?小沈阳。
“一夜成名是社会发展、技术进步和媒介发达的综合产物。
”如今,互联网大行其道,一方面,造就了一批敢于追求成功、成名的“弄潮儿”,他们敢想敢秀,反映了社会进步带来的个体意识的提升;另一方面,造就了一批借“造浪”实现自我价值,间接满足心理期待的网民。
材料三:2011年春晚植入式广告提高了春晚的商业价值,这源自媒介自身存在的需求与压力。
刘谦和小沈阳的走红和春晚的商业化运作是分不开的……(春晚)本该是一场风格各异的饕餮盛宴,却成为容易让人产生审美疲劳的重复节目。
在一片唏嘘声中,春晚开始思索新道路。
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近代有识之士倡导办报刊的原因和主要目的。
(2)据材料二、三,指出当今大众传播的媒介有什么重大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产生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
(3)据材料二、三,归纳刘谦和小沈阳一夜走红的原因有哪些?【答案】(1)原因:内忧外患;民族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