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约瑟与浙江大学的论文

合集下载

浅谈“李约瑟难题”及其对我国教育、科技发展的影响

浅谈“李约瑟难题”及其对我国教育、科技发展的影响

浅谈“李约瑟难题”及其对我国教育、科技发展的影响一、“李约瑟难题”的时代背景西方对东方文明的探索在李约瑟之前已经有着悠久的历史,从马可波罗游记到丝绸之路,在科技上仍是东方文明起着主导作用的世界。

但欧洲掀起了文艺复兴,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导致在工业革命开始的半个世纪后,世界科技发展的重心发生了改变。

而李约瑟出生于1900年,卒于1995年。

在这一纪元中,发生了众多著名的历史事件,如俄国社会主义革命、两次世界大战、战时援华等,而李约瑟恰好见证了这一切的发生。

李约瑟通过对中国古代文明的进一步了解和实地考察,他坚定了要还中国科技公道,还原历史本来面目的决心。

对其提出的“难题”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与战后世界的政治格局发生巨变有着必然的联系。

二、“李约瑟难题”及其多方解析1、“李约瑟难题”的基本含义就李约瑟个人而言,他在不同的时间、场合以及不同的演講和著作中都提到过此难题,随着李约瑟对中国文化的逐渐深入,他也开始对“难题”的表述不断地修正。

1939年到1990年,历经50余年,李约瑟从1939年了解到西方的一些科技是依托中国的科技成就发展起来的开始思考,到1942年对中国进行实地考察。

随着研究的深入,李约瑟对他所提出的问题不断地进行规范,也正是因为他近半个世纪的研究使得该问题在后世的学者中不断地被广泛拓展研究,从而对中国乃至当今世界的发展提出了科技建设新的要求。

2、李约瑟对“难题”的解答李约瑟不仅提出了难题,他也花了近半生的精力试图解开“难题”。

李约瑟主要从地理、经济以及制度三方面对其进行了阐释。

他认为中国所处的封闭的大陆性地理环境会阻碍近代科技的发展。

在经济上,李约瑟则认为中国固守农耕文化,而欧洲的思想更加开放,有利于商业以及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

第三点则为制度,中国的官僚集权制度严重影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李约瑟从不同角度对其难题的解答,不仅仅是给当时的中国人以思考,更是给了后人提供了更多的研究导向。

3、从当代的研究多方分析“李约瑟难题”第一,从制度看“李约瑟难题”,官僚制度阻碍发展,经济制度挫伤积极性,教育制度禁锢思想。

李约瑟难题

李约瑟难题

李约瑟难题内容摘要:所谓“李约瑟难题”,学界公认的经典表述是李约瑟(Joseph Needham, 1900-1995)于1964年在《东西方的科学和社会》一文中系统提出的,他指的是:“为什么近代科学只在欧洲,而没有在中国文明(或印度文明)中产生?”“为什么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15世纪期间,在应用人类的自然知识于人类的实际需要方面,中国文明远比西方更有成效得多?”虽然,李约瑟早在1944年2月重庆的中国农学会会议上就己提出了该问题。

但关于中国近代科学落后原因的探讨,在李约瑟以前很早,就引起了中外学者的关注。

十七、十八世纪的法国耶稣会士巴多明、伏尔泰、奎奈、休谟、狄德罗等都有论述。

中国的不少学者对此均有广泛探讨,从鲁迅、任鸿隽、梁启超到冯友兰、钱穆、梁漱溟等都发表过诸多看法。

但自从李约瑟从东西方科学技术文化的发展历程提出此问题后,其研究范围之广、见解之独到、在中外影响之深远,较前面诸家实有过之而无不及,因而人们也就习惯的称之为“李约瑟难题”。

关键词:李约瑟难题中国近代科学引言: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为什么西方文艺复兴之后科技迅速发展?正文:以时间为线索,“李约瑟难题”研究大体可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新文化运动时期。

此时虽没有“李约瑟难题”的提法,但有关难题的基本内容都已经出现,并形成了第一次研究热潮。

任鸿隽认为“无归纳法为无科学之大原因”。

其后,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认为自然科学不发达,是因为我国人有“德成而上、艺成而下”之观念。

因袭己久。

本不易骤然解放,其对于自然界物象之研究“素乏趣味”。

又因为清代中国没有学校、学会、报馆之类的建制,科学上之发明不能流传和交流。

1924年,他在发表的《中国近三百年来学术史》中又认为自然科学未能发展起来的原因,最大的障碍是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

蒋方震也提及“民族富于调和性”、“民族尚谈玄”等原因。

“李约瑟难题”研究之研究

“李约瑟难题”研究之研究

“李约瑟难题”研究之研究李约瑟难题是一个备受关注的历史学难题,它由加拿大华裔史学家李约瑟提出。

李约瑟的研究表明,从历史长河中看,中国在科技方面的发展一度领先于欧洲,但自16世纪以后却逐渐被超越。

这个难题一直困扰着历史研究领域的学者,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对这个难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李约瑟难题所涉及的历史时期,时间范围比较宽泛,大致可以划分为从3世纪到19世纪共1500多年。

这个时期中,中国的科技发展可以说是全球最为先进的,尤其是在农业、纺织、水利、冶金等领域,甚至改变了中国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

例如,中国的农业发达,有水稻种植和它配套的灌溉系统,而这些都是其他国家所没有的。

在冶金领域,中国人发明了造纸术和火药,并通过钢铁制造和青铜制造技术提高了武器和工具的质量,以及建筑材料的耐久性,这些都是当时世界上其他国家所不具备的先进技术。

但是,16世纪以后,中国逐渐被欧洲超越,尤其是在工业革命时期,欧洲人大量提高了机械化生产效率,而中国却仍然依然采取手工生产的方式。

这个巨大的落差成为李约瑟难题的核心。

探究李约瑟难题的原因,学者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理论。

一种常见的解释是,中国封建主义制度和文化传统的束缚限制了中国的科技发展。

例如,中国的工商业和手工业一直受到政府和农业的压制和限制,这使得大量的创新被扼杀在萌芽状态。

同时,在中国,科学知识是由地方官员掌握的,并没有像欧洲那样进行知识的分享和溢出,这也导致了在整个国家范围内的知识共享程度低的情况,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此外,中国社会的等级结构也是制约其科技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中国社会中,学者的社会地位并不高,而农民和手工艺人的地位则较高,他们没有太多时间和空间去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

在欧洲,爵士和垄断商人对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他们的支持和资助让许多学者能够从事各种研究和创新。

同时,学者们也认为,中国的科技生态环境没有形成对新技术的良好反应。

【高三作文】李约瑟难题 高三作文1300字

【高三作文】李约瑟难题 高三作文1300字

【高三作文】李约瑟难题高三作文1300字李约瑟难题是指生活在现代世界中的人们对于中国古代发明与现代科技的关系所产生的质疑和困惑。

李约瑟是美国汉学家李紫曲教授的英文名字,他在上世纪50年代提出了一个引起了全球关注的难题,即中国古代为什么没有最终将科学和技术引向现代化的发展。

李约瑟难题的出现源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当时科技发展迅速,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推进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对于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者来说,中国在古代取得的众多发明和科技成就似乎没有最终推动科学进步和现代化。

中国古代发明了火药、指南针、造纸术等重要的科技发明,但这些技术并没有被充分应用于军事、导航和印刷等领域,也没有引发一场科技革命。

那么,为什么中国古代没有最终将科技引向现代化的发展呢?李约瑟从政治、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解释。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对科技的发展可能产生了一定的阻碍。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强调的皇权至上和等级差异使得科技活动受到强烈的限制。

科学研究被看作是服从统治者和官方的需要,而不是自由探索和独立思考的结果。

中国古代儒家文化的崇尚传统和经典,重视人文主义和道德伦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科技的发展和创新。

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与西方社会存在着差异。

封建社会中的士人和官僚阶层更关注文化、教育和政治事务,而非科学理论和实践。

古代中国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往往处于边缘地位,缺乏关键的社会声誉和资源支持。

与此相对照的是,西方社会在近代社会发展中更加重视实用科学和技术,为科学家和工程师提供了更好的研究环境和机会。

中国古代的科技发展可能受到了文化传统和价值观的影响。

中国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讲究天人合一的思想,这与西方强调对自然界的征服和改造的思想有所不同。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更多地集中在实用技术和农业生产方面,而对于理论研究和实验验证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

李约瑟难题的提出是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质疑。

虽然中国古代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发明和科技成就,但这些成就并未最终引导科学和技术进入现代化的轨道。

李约瑟问题政治论文

李约瑟问题政治论文

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研究生公共政治理论课课程论文题目:试谈李约瑟问题及其解决摘要著名科学史家英国学者李约瑟曾经提出一个至今还困扰着众多科学史工作者的难题,那就是:曾经领先世界各国几百年上千年的中国科技,中国文明在近代为什么又落后于西方,为什么近代中国没有发展出现代科学技术?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反思的问题。

这也是每一个中国人关心的问题,其中有自然发展的规律,有历史问题,有地理问题,有经济问题……长久以来,李约瑟难题一直激励着大家去探讨,它并没有准确的答案,但是确有学术的价值,中国虽然取得了举世公认的科技成就,但是科技发展存在一些严重的问题,如公民科学素养有待提高、科技教育效果不容乐观等。

因此研究“李约瑟难题”对于中国以后科技、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李约瑟难题科技价值意义一、所谓“李约瑟问题”所谓“李约瑟问题”也叫“李约瑟难题”,是英国著名中国科技史家李约瑟博士在其研究中国的科技与文明时,提出的这样一个问题:“中国古代有杰出之科技成就,何以近代科技崛起西方而不是中国?”这个问题事实上可分解为三个问题:第一,为什么中国传统的科学技术在明代之前遥遥领先于西方,而在明、清之后却不能励精图治,达到更快的发展速度?第二,为什么欧洲新兴的近代科技能以如此之快的速度发展?第三,为什么中国不能在明清之际也诞生一个类似的近代科学?以上就是李约瑟难题的表述,“李约瑟难题”值得很多人去思考从这个难题可以看出李约瑟难题是一个历史性的问题,它是中国科技技术的兴衰与国外科技技术发展的两者的比较而产生的,中国的古代科技水平在国际上处于领先的地位,除了世人瞩目的四大发明外,领先于世界的科学发明和发现还有100种之多。

这些仍然是现在人引以为傲的。

但是科技革命并没有在这里产生,而是在欧洲发起的。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所以虽然很多学者都在研究这个问题,但是直到现在也没有一个准确的说法。

并且,从17世纪中叶之后,中国的科学技术却发展的非常缓慢,甚至有倒退的趋势,据有关资料,从公元6世纪到17世纪初,在世界重大科技成果中,中国所占的比例一直在54%以上,而到了19世纪,剧降为只占0.4%。

【高三作文】李约瑟难题 高三作文1300字

【高三作文】李约瑟难题 高三作文1300字

【高三作文】李约瑟难题高三作文1300字李约瑟难题,是指中西方科学文化的博大精深,让人难以分辨何时应该保留本土文化,何时应该接受外来文化。

随着文化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不断深入,这一难题也变得越来越棘手。

在这场文化交融的浪潮中,我们该如何把握好文化的现代化与传承?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伟大国家,而李约瑟难题更是展示了其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交融与多元。

文化的现代化并不意味着要完全放弃传统,更应关注文化的融合。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交融,让中华文明得以在世界舞台上表现出独特的魅力。

如何在传承中发扬?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是现代化本土文化的根基。

如今,学生的课外生活日益丰富多样,外部文化的诱惑也更加多样化。

因此,应该让孩子在课堂上接受到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

在教育中传递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在互联网信息的熏陶下,更需要有为年轻人设计文化的符号和标识。

例如,《古诗十九首》是中小学国学教育的必修篇目,这些诗词之美,历经千年而不朽。

通过教育,让孩子们能够理解这些古代文化的艺术魅力,理解古人对生活和人生的体验,更重要地是学会用当下社会语言诠释并推广。

同时,现代艺术和传统文化之间的融合也为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开辟了新的途径。

传统文化的艺术元素被引入当代设计中,让传统文化在现代化的形式中发扬光大。

例如现在超级网络电影《红海行动》的海报设计,完美的传达了现代科技与传统文物融合的魅力。

我们应该吸取现在这些精品,为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中发扬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文化的现代化则是让文化传承更加符合现代化特征。

饮食、服装、艺术、音乐,这些均需要不断适应现代需求和市场需求,使之成为更全面、多元和适应性更强的现代文化。

其中,对于传统文化的推广,有以下几种方法:互联网+传统文化。

利用互联网平台,通过形式多样的线上活动,深入地推广中国传统文化,让更多人了解、接受传统文化。

通过一些网站或应用,宣传传统文化,举办一些与传统文化有关的活动,宣传传统文化,让年轻人更能受到文化的熏陶。

李约瑟与浙江大学的渊源

李约瑟与浙江大学的渊源

李约瑟与浙江大学的渊源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图书馆的藏书架前,一位满头银发的英国绅士兴奋得两眼放光,手舞足蹈。

他是英国剑桥大学教授古克礼,也是剑桥李约瑟研究所的名誉所长。

他得知,浙江大学藏书架上的书都是70多年前浙大西迁途中完好保存下来的,许多书都与一个人相关:李约瑟。

李约瑟博士(Joseph Needham,1900-1995)是英国著名的生物化学家、中国科技史家,因编写多卷本《中国科学技术史》和提出“李约瑟难题”为世人所熟知。

抗日战争后期,他接受英国政府派遣出使中国,任英国驻华科学考察团团长,并组建中英科学合作馆,两次造访当时在遵义、湄潭等地办学的浙江大学。

2021年10月,古克礼代表李约瑟研究所郑重地将装订成册的史料交到浙大副校长罗卫东手中。

这批捐赠史料中,包括了李约瑟1944年中国西南之行的日志、照片及文字说明,正式向英国大使馆递交的《关于1944年8-10月中国西南之旅的报告》,以及与浙江大学老校长竺可桢之间的往来通信等,均为高清电子扫描件,將入藏浙江大学档案馆。

古克礼作了一场题为《李约瑟与浙大》的报告,讲述了70多年前李约瑟与浙大的诸多往事。

两次造访浙大为中国科学家打气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浙江大学正式开始西迁办学的艰难历程,1940年初抵达贵州后,浙大以遵义的子弹库为总部,在湄潭设立分部,又在青岩、永兴两地先后设立一年级分部,1944年4月和10月,李约瑟与夫人、生物学家桃乐赛曾两次造访浙大,留下了大量的珍贵史料。

古克礼说,李约瑟在战时来到中国的使命,是“为中国科学家打气”。

因为“在李约瑟之前,西方印象中的中国是个只有劳动人民和动人诗歌,但没有科学的国度”。

李约瑟回国后在1945年10月出版的《自然》杂志上发表文章《贵州和广西的科学》,他动情地描述:“在遵义之东75公里的湄潭,是浙江大学科学活动的中心。

在那里,不仅有世界第一流的气象学家和地理学家竺可桢,有世界第一流的数学家陈建功、苏步青教授,还有世界第一流的原子能物理学家卢鹤绂、王淦昌教授。

忆浙大西迁

忆浙大西迁

74Z'Magazine 丨2019丨CULTURE 文化中等城市核心期刊·说黔·责任编辑丨龚 琴浙大西迁,是民国时期一所重要的国立大学为了不受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影响而始终秉承高校办学理念的一次伟大的壮举,一部英雄般的爱国教育史诗。

那硝烟弥漫的烽火岁月,漫漫西迁路,见证了浙大可歌可泣的“求是”精神,也见证了浙大西迁湄潭七年办学创造的辉煌和奇迹。

如今,浙大与西迁所在地缔结的深情厚谊在横跨世纪的鱼水传承里更加美丽、璀璨,已成为校地共有的佳话和宝贵的财富。

文军长征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意味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打响,战火迅即弥漫华东。

为了“教育救国,科学兴邦”的理想及受命保护《四库全书》的转移,设在杭州的国立浙江大学决定举校西迁办学。

在时任校长著名地理气象学家、教育家竺可桢的率领下,浙江大学2000余师生于1939年9月启程,开始踏上漫漫西迁路,共穿越了浙江、江西、广东、广西、湖南和贵州六省,先后在浙江建德、江西吉安泰和、广西宜山落脚,最终于1940年迁往贵州贵阳遵义(在湄潭坚持办学七年),行程2600多公里,历时两年半时间,史称“文军长征”。

一迁建德:1937年9月浙大首迁离总部杭州不远的建德县,先是一年级新生在天目山学习,后全校师生自11月底分三批迁至建德的临时校舍。

由于战事形势危急,日寇已逼近嘉兴,浙大决定再次搬迁。

二迁吉安、泰和:在民国政府教育部忆浙大西迁文丨■ 李大奎浙江大学在湄潭的办学旧址(李龙江/摄)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同意下,竺可桢校长亲赴江西落实校址,经奔波协调,于1937年12月二迁江西吉安,后到泰和。

因日寇飞机的轰炸,江西也陷入战乱之中,物资匮乏,浙大师生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勤俭办学,出版《浙大日报》,出演话剧,募捐慰劳前线……“读书不忘抗战”,以同仇敌忾之气影响和激荡着赣江大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约瑟与浙江大学的论文[摘要] 以研究和宣传中国古代科技史闻名于世的李约瑟博士,曾在1944年两次访问处于抗战困苦条件下的浙江大学,本文对这一访问的历史背景、详细经过进行了史料发掘,并就其历史意义作了初步讨论。

[关键词] 李约瑟浙江大学中国科技史一李约瑟(joseph needham 1900-1995)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

早在本世纪三、四十年代,李约瑟就以其对胚胎生物化学的卓越贡献而饮誉全球,成为该学科的奠基人之一。

40年代中期,是李约瑟人生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他的一生由此分为两个差异很大的前后半生。

前半生,主要是作为杰出的生物学家和胚胎学家为世人称颂,后半生则倾注了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特别感情,以从事中国科技史研究为己任。

他受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特别是道家思想的影响,自?quot;十宿道人”,因为他发现他的名字约瑟夫(joseph)最古老的译音是”十宿”,以”十宿”谐”约瑟”,隐喻星座,并把自己的中文姓取为”李”,以与老子李聃同姓为荣。

李约瑟作为一个在国际生物学界有重要影响的科学家,痴迷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科技成就,是从二战期间出使中国开始的。

我国抗日战争后期(1942-1946),李约瑟博士受英国文化委员会的资助和英国生产部的支持,出任英国驻华使馆科学参赞和英国驻华科学考察团团长,并在重庆组建中英科学合作馆。

他经由印度飞越驼峰进入昆明,在云南、贵州、四川参观了一些学术单位。

在已经经历了6年抗战的贫困中国,亲自驾车,踏遍大后方的十个省,东南到达闽、粤,西北直上秦、陇和敦煌千佛洞,西南到达云南洱海之滨,行程5万多公里,访问了三百余个文化教育和科学研究机构,接触到上千位学术界著名人士,其中有竺可桢、李俨、钱宝琮、钱临照、刘仙洲、郭沫若、傅斯年、李济、陶孟和、王亚南等人。

他积极地通过英国文化委员会供应当时中国所缺乏的新刊图书,并从印度代购急需的仪器和化学药剂;又竭力介绍中国科学家的论文发表于国外科学期刊,推荐很多人到英国进修研究。

也邀请了一些英国学者来华讲学并协助他工作,为当时受日本封锁的中国科学家、医生和工程师提供援助。

其夫人李大菲(dorothy moyle needham)于1944年也来到中国,夫妇俩活跃在大后方的文化学术界。

由于李约瑟等人的积极努力,使中国抗战期间科学研究成果远播国外,并加强了与国际学术界的交流。

他在此期间向国外发表了大量论文,极力介绍中国的科学文化。

1943年他发表了《中国西南的科学》、《川西的科学》;1944年发表了《中国西北的科学与技术》、《重庆工业与矿业展览会》、《中央科学合作局第一年度工作报告》;1945年发表了《中国科学》、《科学前哨》,《贵州和广西的科学》等论文和书籍。

据有关资料介绍,李约瑟从中国送往国外发表的学术成果,1943年第一年有30篇,到第二年及第三年增至108篇,其中大多数推荐到世界一流期刊,如英国的《自然》、美国的《科学》杂志等。

([5],p,136)李约瑟对中国科学事业的钟情和倾力支持,给予中国科学家以极大的鼓舞,因此他受到中国科技界的广泛尊重。

李约瑟对浙江大学的访问并把抗战期间浙江大学在难以想象的艰苦条件下所取得的教育成就和科研成果介绍给全世界的科学界,就发生在这一时期。

二1944年4月10日和10月22日至29日,李约瑟先后两次到贵州的遵义和离遵义75公里的湄潭,访问当时为避战乱从杭州西迁到那里办学的浙江大学。

当时中国正处于抗战后期,由于受到战争的破坏,国内与国外学术界的联系极为困难。

因此国内学术界对李约瑟的来访特别重视,将其视为一次难得的与国际学术界交流的机会,希望借此向国外展示中国的最新科学研究成果。

1943年1月6日,中英文化协会致函浙江大学:”英国学者陶德斯、尼德汉(即李约瑟--引者注)二氏将由英国文化协会british council聘送来华作学术讲演,冀藉文化之联系加强两国之友谊,二氏约于今年一二月间先后抵达,留华期间约为一年,兹特将其详细履历备函检奉,预为介绍,希查阅为荷。

”[2]1月18日,学校收到来函,校行政谈话会成员传阅后,一致认为英国学者来访意义重大。

时竺可桢校长因公出差重庆,代理校长事务的文学院院长梅光迪在信函上批复:”函复该会,本校欢迎两英国教授来校讲学数日。

”[2]四天后(1月22日)浙江大学复函中英文化协会:”接章:贵会卅二年一月六日大函以英国学者陶德斯、尼德汉二氏将来华作学术讲演,预为介绍等由。

查该氏来华讲学,本校无任欢迎,拟请其来华后惠临本校讲学,并勾留数日,先此函复,即请查照,届时代为介绍为荷。

”[2 ]除了中英文化协会的介绍信函外,学校在1月19日之前,又收到时任教育部长的杭立武致竺可桢校长的一封信,告知请二氏来华讲学一事:”按照现时假定秩序均拟请其赴,惟各项程序统须彼等到华以后始能作最后确定。

”对此梅光迪批示:”应请两教授各留本校数日。

”[2]1944年4月6日,竺可桢校长接到教育部秘书室来函:”查中英科学合作办事处主任李约瑟博士将于四月中旬作东南之行,途经各地拟参观贵校;希于李博士到达时妥为招待并惠予指导协助为荷。

” [2 ]对此浙江大学进行了积极的准备。

1944年4月10日,李约瑟从重庆赴贵阳,途经遵义,竺可桢校长亲自接待,并请李约瑟博士作《战时及平时之国际科学合作》的演讲。

演讲完后,李约瑟参观了浙江大学工学院实验室,晚上与浙大师生进行座谈。

同年10月,李约瑟再次来到遵义,并到了浙大理学院和农学院所在的湄潭。

他来湄潭主要有两项活动,一是应竺可桢校长之邀参加中国科学社成立30周年的纪念活动;二是参观考察浙江大学的科学研究情况。

本来李约瑟只计划在浙大呆四、五天,结果发现可看东西太多,就增加了访问时间。

([3],p,791)10月22日到29日,李约瑟在浙大整整考察了8天,此间的活动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为浙大师生演讲。

24日上午9点,李约瑟在学生膳厅作《科学与民主》的演讲报告。

他”首述科学与战争之关系,次及纳粹之失败由于民主国国防科学之迎头赶上,足以证明科学决不为暴君专制者所利用。

”“次述及科学之兴起在近代,与文艺复兴、宗教革命及商业之兴盛有关,而近二十年来俄国对于土壤、地质及胚胎学均有显著进步,由此可知社会主义并非反科学。

”“晚上8点在文庙,由李约瑟讲科学在中国之发展及其与欧西之比较。

”([3],p789,)其他演讲的内容还有关于中国的科学与文化等。

二是对浙大进行全方位的考察。

在竺可桢校长和师范学院院长兼理学院化学系主任王进等教授的陪同下,李约瑟先后参观了位于湄潭的化学系、生物系、数学系、物理系、农化系、湄潭茶厂和在遵义的史地系。

李约瑟亲眼目睹浙大师生在竺可桢校长领导下,身居偏僻山村,在经费拮据、设备简陋、交通阻塞、物质匮乏、空袭骚扰、疾病侵身、通货膨胀等重重困难的情况下,恪守”求是”校训,弦歌不辍,教学、科研正常进行,且取得了很多重要的科研成果。

仅中国科学社30周年纪念会期间提交宣读的学术论文就有80多篇。

他曾这样写到:”在湄潭,研究工作是很活跃的,生物系正在进行着腔肠动物生殖作用的诱导现象和昆虫的内分泌素等研究。

这里关于甲虫类所有的色彩因素的遗传方面的工作,在美国已引起很大兴趣,较有名的工作有磺胺类药剂的衍化物的研究(有几种业已证明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功效)。

在植物方面,因为限于仪器,工作侧重于理论的研究,如原子核物理学、几何光学等,水平显然是很高的。

这里还有一个杰出的数学研究所。

”([4],p,497)三是参加科学社成立30周年的纪念活动。

1914年10月创建于美国康乃耳大学的中国科学社是我国第一个综合性科学社团,它的创始人是一群血气方刚、始终以救国救民为己任、远在大洋彼岸美国留学的中国青年,这些人经历了辛亥革命的洗礼,留学期间听到袁世凯尊崇孔教、复辟旧学的消息,又目睹中国与美国在经济实力和科学技术上的巨大反差,为之痛心疾首,进而奋起行动,组办科学社,出刊《科学》杂志,欲以热心青年的绵薄之力,为科学救国思想的广泛传播而拼命呐喊。

这一年是科学社的大庆,原来准备在总会举行庆祝活动,但因抗战期间,社友分散各处,再加上交通困难,不得已改为各地分会分别庆祝。

中国科学社遵义地区社友会10月25日上午9点在浙大文庙大成殿召开科学社年会,由社友会会长、浙江大学理学院院长胡刚复教授致开幕词,然后请李约瑟作《中国之科学与文化》的专题演讲。

社庆期间还有各种学术报告会和讨论会,李约瑟都应邀参加,受到广泛欢迎。

李约瑟在遵义、湄潭访问浙江大学期间,对浙大师生在偏僻的山区和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保持浓厚学术研究氛围,取得许多高水平研究成果,十分惊叹。

他在为浙大师生作《战时与平时之国际科学合作》的讲演时,把浙大与他所在的英国剑桥大学相提并论,称誉浙大为”东方剑桥”。

三李约瑟博士的两次访问,对浙江大学的学术研究、浙大与国外的学术交流和向全世界宣传浙大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首先,由于李约瑟对浙大的细致考察,使他发现在湄潭这个小小的县城却有这样一所高水平的大学,云集如此多的知名学者,产出这么多高水平的论文。

1945年10月27日,他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文章表述了他的深刻印象:”在重庆与贵阳之间一个叫遵义的小城市里,可以找到浙江大学,是中国最好的四所大学之一。

”“遵义之东75公里为湄潭,是浙江大学科学活动的中心,在湄潭可以看到科学研究活动一派繁忙紧张的景象。

”([4],p,496)这是一位中国科学社名誉社员、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对浙江大学的最高赞誉,浙江大学经李约瑟等人的传颂,一时蜚声海内外。

确实,抗战前后的十年是浙江大学最重要的发展时期之一。

期间,在竺可桢校长的卓越领导下,浙大由一所后起的一般性地方大学,迅速崛起为具有相当规模的全国著名大学,并且在西迁的困难条件下,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其中许多居世界领先、在国际上影响重大,如物理系王淦昌教授关于探测中微子的研究等;有一批国内首创、在学术界独领风骚的研究成果,如著名史学家张荫麟教授编著的《中国史纲》等;还有一批社会效益较大的研究成果,如《遵义新志》。

第二,他的来访极大地鼓舞了浙大师生坚持抗战的士气和坚持教学、科研的热情。

他为浙大师生作《中国科学史与西方之比较观察》的演讲,在谈及中国为何没有产生近代科学的原因时,认为主要是中国的经济制度与欧洲的经济制度迥然不同,继封建制度之后是亚洲的官僚制度或官僚封建制度,而非欧洲那样的资本主义制度。

他的演讲使浙大广大师生深刻认识到,虽然中国没有产生近代科学,但中国古代科技文明却受到全世界的尊重。

同时他的《战时及平时之国际科学合作》的演讲也带来了国际和平主义者的声音,使广大师生认识到中国的抗战不是孤军奋战,而是得到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与进步人士支持的正义事业,从而坚信中国的抗战必定会取得最后的胜利。

此外,他的来访还给浙大带来了物质上的直接帮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