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福建船政与台湾近代化
论福建船政学堂与福建教育的近代化

论福建船政学堂与福建教育的近代化2006年第2期(总第99期)福州党校JournalofthePartySchoolofFuzhouNO.2,2006(GeneralNo.99)论福建船政学堂与福建教育的近代化陈清辉【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福州350007)摘要:福建船政学堂被誉为中国海军的摇篮,他的出现和发展初步动摇了中国古典人文教育传统,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次重大创新,他的出现同时也开启了福建教育的近代化.本文试图从福建船政学堂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育观念的进步来考察它在福建近代教育史上的重要地位.关键词:福建船政学堂;教育;近代化一个国家的近代化,归根到底在于人才的培养,而人才的培养有赖于教育的近代化.福建船政学堂的出现和发展,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次重大的创新,它的出现和发展初步动摇了中国占典人文教育传统,开启了福建教育的近代化.一,福建船政学堂的产生和发展两次鸦片战争之后,以坚船利炮为代表的西方工业文明战胜了中国古老的农业文明,中国面l临着近代化的严峻挑战.对这种挑战首先作出响应的是以奕忻,曾国藩等为代表的洋务派.他们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开展了向西方学习的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在从事洋务活动的过程中他们认识到,中国的海防建设远远落后于西方,所以他们认识到"欲防海之害而收其利,非整理水师不可,欲整理水师,非设局监造轮船不可.…夫习造轮船,非为造轮船也,欲尽其制造驾驶之术耳;非徒求一二人能制造驾驶也,欲广其传使中国才艺日进,制造驾驶展转授受,传习无穷耳.故必开艺局,选少年颖悟子弟习其语言文字,诵其书,通其算学,而后西法可衍于中国."福建船政学堂就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1866年闽浙总督左宗棠奏设福建船政学堂于马尾.它分为前后两学堂:前学堂专习制造,注重法文,称"法文学堂",后学堂专习管理驾驶,注重英文,称"英文学堂"."法文学堂由三个科组成:造船科(制造学堂或称前学堂),设计科(绘事院),和艺圃.英文学堂也有三科:航行理论科(驾驶学堂或称后学堂),航行实践科(练船),和轮机房(管轮学堂)."3船政学堂初期,由左宗棠,沈葆桢办理,成效桌着,培养了不少人才.至1880年后船政学堂开始陷入困境.1884年中法战争,船厂被攻毁,学堂受损惨重.1890年后船政学堂管理不善,经费困难,由福州将军裕禄"兼充船政大臣"整顿,有所振兴,但无根本好转.辛亥革命后于1912年11月,改前学堂为海军制造学校,改后学堂为海军学校,改船政艺圃为艺术学校.福建船政学堂虽然只存在了短短的47年,但它却培养了一大批适应近代要求的人才,它从教育作者简介:陈清辉,女,福建师大社会历史学院2004级硕士研究生.53思想,教育制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迥异于中国传统教育.是中国近代教育蹒跚起步阶段一个重大举措,开启了福建教育的近代化.二,福建船政学堂开启了福建教育的近代化(一)课程的设置与安排初具近代新式学校的形式和机制课程的科学化是衡量教育近代化完成的基本标准.这是由于:第,学校课程的设置反映了教育的目的性和办学思想.第二,课程的设置是学校实现特定的培养目标的途径.第三,教育在不同历史阶段的质的变革,不同国家或地区教育机构之问的本质区别,主要表现在课程设置或结构上.课程的变化不仅可以引起教育类型和层次的变化,而且也可以引起教育结构和本质特征的变化.因此课程的科学化是衡量教育近代化完成的基本标准._4福建船政学堂根据不同的专业设置了不同的课程.其课程设置大致如下:造船专业基本课程:法文,算术,代数,画法几何,解析几何,三角,微积分,物理,机械学.设计科基本课程包括:法文,算术,平面几何,和画法JL何及一门详论150匹马力轮机课程.学徒班(艺圃)课程包括:法文,平面几何和画法几何,代数,制图以及一门讲解轮机的课程.驾驶专业课程主要是:英语,算术,几何,代数,平面三角和球体三角,航海天文学,航行理论和地理.轮机专业课程主要有:算术,几何,制图,发动机绘制,海上操纵轮机规则,以及指示器,盐重计及其他代表之用途.由此可见,福建船政学堂的课程设置迥异于中国传统的教学科目,冲破了长达2000多年传统儒学只讲"中学"的樊篱.引进了"西文"和"西艺"的教学内容,它强调学习外语和近代科学知识.课程的设置根据培养目标来制定,深浅不一,各有侧重,使学生既学有专攻,又能触类旁通.同时大量西学课程在洋务官办学堂的设置动摇了传统儒学教育的正宗地位.正是由于近代课程的设置,船政学堂的学生才接受了西方的语言文字和各种科学技术.福建近代教育也正是从船政学堂一步一步地逐步走向近现代的.(二)福建船政学堂首次运用了近代新式的教54学方式,方法中国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外是对文字学习机械的记忆和背诵,主张"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忽略了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对所有的学生不加区别,对课程的内容一律要求记忆.而福建船政学堂在教学的方式,方法上与中国传统的教学方式存在着极大的不同.第一,福建船政学赏在福建首次提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倡学以致用.他们认为"出自学堂者,则未敢信其能否成材,必亲试之风涛,乃足以觇其胆智.否即实心讲究,譬之纸上谈兵,临阵不免张皇."造船专业"为了能使学生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还设置了蒸汽机制造的实习课,由工程师E?jouvet先生任教;设置了船体建造实习课,由总木匠师F.Borin先生任教.在学校成立的两年中,每门实习课,每天都进行数小时的体力劳动,以便学生熟悉车间的工作,并逐渐培养指挥工人的能力."后学堂轮机专业"为了使学生能够把学的理论用于实际,组织他们进行实际操作,主要有如下儿项:按陆地分别进行一百五十匹马力和八十匹马力蒸汽机的安装,在万年号上安装一台一百五十匹马力的蒸汽机,在深航号上安装一台八十匹马力的蒸汽机,另一台同型号的安装在靖远号上.还在华伏波号和海彤云号上安装锅炉."l8而第一届驾驶班学生在海上实习时间长达4个月,"去时教习躬督驾驶,各练童逐段誊注日记,量习日度,星度,按图体认,期于精熟.归时则各童自行轮班驾驶,教习将其日记仔细勘对,至于飚飓大作,巨流如山,颠簸震撼之交,默察其手足之便利如何,神色之镇定如何,以分优劣."I9]福建船政学堂注重学以致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作风,改变了传统文字学习和机械记忆的教学方式,将抽象的书本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避免了将学生培养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书呆子,使学生真正的理解和掌握了知识,这种学以致用的教学方法是近代教育采用的重要方法.我们今天的的学校教育仍然十分强调这一点,这就使我们不难看出一百多年前的船政学堂提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可贵之处了.第二,福建船政学堂在福建教育史上首次采用了班级授课制的教学方法.船政学堂开办,首批学生分为法文和英文班,每班三十人.['.]但事实上,每个专业的学生按照学习掌握程度的不同分成了不同班级.例如:根据日意格回忆,设计专业和设计科"专业一班的学生都转入造船专业了.剩下二班有学生十一名,三班同样也有学生十一名."…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福建船政学堂在教学方法上采取了班级授课制的方法,并且还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及时调整学生学习的班级和专业,以帮助学生找到更适合他们的专业,以利于学生的学习和人才的培养.这种新型的授课方法要求教师在学生入学前就对学生有所了解,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求教师密切地注意学生学习的动态,这样才便于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将学生编入不同的班级,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的特长.这也是今天的学校教育仍然十分重视的一个方面,班级授课制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在福建首次运用,进一步满足了近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第三,福建船政学堂严格的管理,考核办法初具近代之风.教育管理法制化,形成一套科学完备的教育法规体系,¨是教育管理现代化重要的标准.福建船政学堂开办之初就根据培养目标制定了"求是堂艺局章程",章程共有八条,初步规定了学生的作息,考核,待遇,奖惩,出路等内容.1,各弟子到局学习后,每逢端午,中秋,给假三H,度岁时于封印H回家,开印日到局.凡遇外国礼拜H,亦不给假.每H晨起后,前眠前,听教习洋员训课,不准在外嬉游,致荒学业;不准侮慢教师,欺侮同学.2,各子弟到局后,饭食及患病医药之费,均由局中给发.患病轻重者,监督验其病果沉重,返回本家调理,病痊后即行销假.3,各子弟饭食既由艺局供给,仍每名月给银四两,俾赡其家,以昭体恤.4,开艺局之H起,每三个月考试一次,由教习洋员分别等弟.其学有进境考列一等者,赏洋银十元,二等者无赏无罚.三等者记惰一次,两次连考三等者戒责,三次连考三等者斥出.其三次连考一等者于照章奖赏外,另赏衣料以示鼓舞.5,子弟人局肄习,总以五年为限.于人局时,取具其父兄及本人甘结,限内不得告请长假,不得改习别业,以取专精.6,艺局内宜拣派明干正绅,常川住局稽察师徒勤惰,亦便剽学艺事以扩见闻,其委绅等应由总理船政大臣遴选给委.7,各子弟学成后,准以水师员弁擢用.惟学习监工,船主等事,非资质颖敏人不能.其有由文职,文生入局者,亦未便概保武职,应准照军功人员例议奖.8,各子弟之学成监工者,学成船主者,即令作监工,作船主,每月薪水照外国监工船主薪工银数发给,仍特加优擢以奖异能.¨3]这八项要求可以看作是福建船政学堂纲领性的管理条例,他规定了学生入学应该遵守的各方面的情况,并严格执行.使学校管理科学化制度化,可以说这种管理方法是近代学校管理制度的雏形,这也说明了福建船政学堂的管理初具近代之风. (三)留学生制度的建立首次打破了福建封闭式的教育结构,形成了近代开放式的教育格局福建船政学堂虽然培养了一批近代新式人才,但是他们还认识到不足之处"中国仿造皆其初时期旧式,良由师资不广,见闻不多,官厂艺徒已放手自制,止能循规蹈矩,不能继长增高."_1所以"亟应遣令出洋学习,以期精益求精"¨针对船政学堂的办学特点,沈葆桢提出"前学堂习法国语言文字者也,当选其学生之天资颖异,学有根柢者,仍赴法国究其造船之方,及其推陈出新之理.后学堂学习英国语言文字者也,当选其学生之天资颖异,学有根柢者,仍赴英国深究其驶船之方,及其练兵制胜之理".¨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船政学堂总共派了四批留学生赴欧,其中第一批成就最大,第四批因经费困难提早回国.福建船政学堂派遣留学生促进了旧教育的改革和新教育的发展.一方面,留学教育的内容,方法,制度和教育思想与中国传统的旧教育是完全不同的,派遣留学生本身就意味着改革传统教育和追求新教育制度的强烈愿望.另一方面,留学人员学成回国以后更是直接地促进了旧教育制度的改革和新教育制度的建立与发展.这些归国的留学生在近代海军教育事业中大显身手.例如,严复担任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和总办达20余年,蒋超英,魏瀚也曾分别担任江南水师学堂和广东黄埔水师学堂总办.他们引进了西方的教育内容,教学方法,教育55思想和教育制度,不仅培养了近代海军人才,而且他们的教育思想逐步被中国教育界接受或吸收,对改革传统教育制度和建立,发展新式教育制度产生了直接影响.总之,福建船政学堂虽具有一定的封建性和对外依赖性,但它是福建历史上第一次对传统的封建教育实行了改革,开创了近代教育的先声,它传播了科学技术知识,开创了社会风气,培养了福建也是中国第一批近代人才,促成了福建近代教育的飞跃,推动了近代教育的发展.福建船政学堂成立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但我们重新翻开他的历史,依然可以发现值得我们今人借鉴的地方,研究福建船政学堂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改革也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仍然以考试为中心,实行各学科的教学工作.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忽视了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学生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但一百多年前的福建船政学堂,却早已意识到培养适应时代要求人才的重要性,走出了科举制的樊篱.注意学生个体的差异性,以学生为本位,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培养既学有专长,又能触类旁通的人才,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这些都是值得我们今人借鉴的地方.因此培养21世纪的人才,应该从学校的教学改革人手,使学校的专业和课程设置符合新时期时代发展的要求,既强调学生的基础教育,又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否则任何教育目标的实现,学校职能的转化都难以进行.参考文献:[1]左文襄公全集.奏稿卷.一八[2]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上册.人民56教育出版社,1986.70.[3]陈元晖,毕乃德.记福建船政学堂的分科及教学.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364.[4]雷均.京师同文馆对我国教育近代化的意义及其启示.现代教育科学,2002(7)[5]陈元晖.毕乃德.记福建船政学堂的分科及教学,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364—367.[6]《海防档》乙《福州船厂》(一).中国近代史资料汇编.台北近代史研究所,1957,237.[7][8]陈元晖.日意格.船政学堂教学状况记.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2,361.[9]陈元晖.船政奏疏汇编,卷九.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347—348.[1O]陈尤晖.甘意格与洋务运动.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海教育出版社,1992,353. [11]陈晖.H意格:船政学堂教学状况记,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2,361.[12]王利珉,朱佳生.对教育现代化及其标准的探讨,上海高教研究,1998(8)[13]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71.[14][15]陈学恂,田正平,李鸿章等.奏闽厂学生出洋学习折.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留学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229.[16]陈学恂,田正平,沈葆桢.奏请分遣学生赴英法两国学习造船驶船折.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留学教育. 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225.责任编辑:薛菁。
台湾历史与文化5.6概要1

台湾建省西方列强对台湾的窥视和赤裸裸的军事挑衅,引起了清朝统治阶层的警觉。
他们在彻底否定了“台湾之乱率由内生”的错误看法的同时,认识到台湾战略地位的重要性。
清朝船政大臣沈葆桢、福建巡抚丁日昌等人,把台湾称为“七省之藩篱”、“南洋之枢纽”、“中国第一门户”,一再反复强调台湾地位的重要性。
他们还多次上奏折,认为必须加强台湾吏政,有效管理孤悬海外的台澎地区,巩固海防,刻不容缓。
关于台湾建省一事,早在1874年日本出兵侵占中国台湾琅峤后就提出来了。
琅峤事件是台湾原住民牡丹社为保卫国土浴血奋战的一段悲壮故事。
1874年,日本借口琉球船民遇难事件, 陆军中将西乡从道率军攻台,在社寮登陆。
牡丹社首领阿禄父子率领30多名勇士在石门天险浴血抗敌,壮烈殉国。
为处理“琅峤事件”,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奉命赴台。
经实地勘查,于当年12月奏请仿江苏巡抚分驻苏州之例,移福建巡抚于台湾,以便就近管理。
此奏折呈报清廷后,主要有两种意见。
一是建议分省,以专责成;一是专派重臣,驻台督办,数年后再设省。
后经谕准,实行“闽抚冬春驻台,夏秋驻省”,两地兼顾。
丁日昌也提出:台湾可另设一省,以固夷夏之防,以收自然之利。
1876年春新任福建巡抚丁日昌无法按期驻台湾,奏请朝廷另派重臣常驻台湾,但未被批准。
闽台兼顾又困难重重,分驻也名不副实,最后又回到先前督抚轮赴台湾巡查的方法。
这样实行3年的“冬春驻台”被取消了。
沈葆桢丁日昌1883年,法国蓄意挑起侵华战争,次年将战火引烧到东南沿海,并确定台湾为侵占目标。
此次战争暴露出清政府海军力量薄弱、台湾防御不强的弱点。
兵力不足、武器陈旧、防务废弛、饷糈匮乏、指挥不灵、交通受阻。
不仅海军力量十分薄弱,而且整个防务系统不堪一击。
清政府从战争中切实认识到台湾一岛关系海防全局,台湾不能过于依赖福建,必须使其具有一定的独立防御能力。
中法战争结束后,清廷内部进行了一次加强海防的讨论,讨论的主要内容是创建海军,加强海防的问题,台湾问题成为此次讨论的重要内容之一。
简述福州船政学堂对近代船舶工业的贡献

简述福州船政学堂对近代船舶工业的贡献福州船政学堂是中国近代船舶工业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其对于中国近代船舶工业的贡献不可忽视。
本文将简述福州船政学堂对近代船舶工业的贡献。
一、福州船政学堂的创办福州船政学堂是中国近代船舶工业的第一所高等学府,也是中国最早的一所船政学校。
它的创办可以追溯到清朝咸丰年间,即1854年。
当时,清政府为了加强海防,决定在福州设立一所船政学堂,培养海军军官和船舶工程师。
福州船政学堂的创办,标志着中国近代船舶工业的起步。
在此之前,中国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都很落后,无法满足国家的海防需要。
福州船政学堂的创办,为中国近代船舶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福州船政学堂的教育内容福州船政学堂的教育内容包括船舶设计、造船、航海、导航、海洋气象等方面的知识。
学生们除了学习理论知识外,还要进行实践操作,参与实际的船舶设计和造船工作。
这种教育模式,使得福州船政学堂的学生们不仅拥有理论知识,而且具备实践经验,为中国近代船舶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
福州船政学堂的教育内容也是时代的需要。
当时,中国的海防形势严峻,需要大量的海军军官和船舶工程师。
福州船政学堂的教育内容,正是为了培养这些人才,满足国家的需要。
三、福州船政学堂对近代船舶工业的贡献福州船政学堂对近代船舶工业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人才培养福州船政学堂的毕业生中,不仅有海军军官,还有船舶工程师。
这些毕业生在毕业后,可以为中国的船舶工业和海军建设提供人才支持。
他们不仅具备理论知识,而且具备实践经验,能够为中国近代船舶工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2. 技术引进福州船政学堂的教育内容,不仅包括中国传统的造船技术,还引进了西方的船舶设计和造船技术。
这些技术的引进,使得中国的船舶工业得到了提升,为中国近代船舶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 学术交流福州船政学堂的教育内容,吸引了许多国内外专家前来讲学。
这些专家不仅为福州船政学堂的教学提供了支持,还为中国的船舶工业带来了新的思想和技术。
船政文化对福建经济的影响

船政文化对福建经济的影响福建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全省大部分属中亚热带,闽东南属南亚热带。
境内峰岭耸峙,丘陵连绵,河谷、盆地穿插其间,山地、丘陵占全省总面积的80%以上,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
地势总体上西北高东南低,横断面略呈马鞍形。
因受新华夏构造的控制,在西部和中部形成北(北)东向斜贯全省的闽西大山带和闽中大山带。
两大山带之间为互不贯通的河谷、盆地,东部沿海为丘陵、台地和滨海平原。
陆地海岸线长达3000多千米,以侵蚀海岸为主,堆积海岸为次,岸线十分曲折,岛屿星罗棋布,优良港湾众多,自北向南有沙埕港、三都澳、罗源湾、湄洲湾、厦门港和东山湾等6大深水港湾。
闽省东北部的福州海口,岛礁密布、两岸山峰夹闽江而上,蜿蜒数十里,形势险要。
江北马尾一区,“地隶闽县,距罗星塔之上流,三江交汇中间,港汊旁通长乐,福清、连江等县,重山环抱,层层锁钥” “水清土实,为粤、浙、江苏所无”,是建立船厂、军港的理想基址。
福建矿产资源分布广、储量小,叶腊石(造纸、陶瓷、印章)、高岭土(陶瓷、造纸)、石英砂(玻璃)、钨的储量较为丰富,煤、铁资源相对贫乏。
相比之下,福建省渔业资源十分丰富,素有“闽者海为田”之说。
福建林区是我国三大林区之一,尤以闽江流域为最,盛产马尾松、杉木、樟木,开发历史悠久,再造能力较强。
福建自宋元以来即为我国工商业较为繁荣的地区,其棉纺织、印刷、造纸、制糖、伐木、造船、漆器、陶瓷等传统手工业部门均有一定规模,许多手工业品、工艺品在全国享有盛誉,甚至通过广州十三行畅销海外,但总体来看,各行业发展程度仍处于资本主义萌芽或更为初级的小商品经济阶段。
鸦片战争之后,福州、厦门辟为通商口岸。
这一方面导致外国商品在不平等条约的庇护下对传统手工业造成冲击,特别是鸦片倾销,荼毒社会,但另一方面,在这场历史悲剧的夹缝中,福建却获得了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
这主要是因为福建是当时世界有特殊需要的大宗产品——茶叶的生产基地,1844年福州开埠之后,原本通过广州出口的武夷山红茶得以直接沿闽江而下,在福州港交易、装船,畅销欧美。
简述福州船政学堂对近代船舶工业的贡献。

简述福州船政学堂对近代船舶工业的贡献。
福州船政学堂是中国近代船舶工业的重要起点,它的建立与发展对于推动我国船舶工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
福州船政学堂在中国近代航海和造船业的历史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该学堂成立于1866年,是中国第一所专门培养海军和民用造船人才的学校,培养了大批航海人才和造船工程师,为我国近代船舶工业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二、推动了船舶工业技术的发展
福州船政学堂创办之初,曾引进了大量的西方造船技术,推动了我国造船技术的进步。
同时,学堂内的实验室、船坞等设施,也为实践教学提供了便利条件,培养了一批技术过硬的造船工人和技师。
三、开创了现代化造船的先河
福州船政学堂在国内率先采用了西洋造船技术,如使用船体模型并实验验证等,使得我国的造船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开创了中国
现代化造船的先河。
这些技术手段不仅引领了造船业的发展方向,同
时也深刻影响了航海业。
四、促进了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
随着船舶工业的迅猛发展,福州船政学堂也促进了福建地区的制造业
和贸易活动的发展。
一方面学堂的毕业生成为了福建地区造船厂和船
运公司的主力人才,同时通过学堂的教育和技术交流等形式,引进了
一批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总之,福州船政学堂在我国近代船舶工业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的建
立和发展引领了我国造船技术的进步,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社会影响。
船政学堂的历史地位与中西文化交流

船政学堂的历史地位与中西文化交流福建船政学堂在中国近代高教史上的地位福建船政学堂作为中国近代第一所高等实业学堂,相当于后来的职业技术性高等教育专门学校或专科学校,是一般中国高等教育史所认可的。
但它是否也是中国近代第一所高等学校,则是最近才有青年学者提出的新问题。
[1]如果这个论断成立,则中国近代第一所高等学校不是创办于北京或天津,而是创办于福建。
历来中国教育史或中国高等教育史,对于中国第一所近代性质的高等学校的考证,有几种论点:1.创办于1862年的京师同文馆,既是中国近代最早设置的新式学校,也是中国近代第一所高等学校。
2.创办于1895年的天津中西学堂(天津大学的前身),分为头等学堂与二等学堂。
学制均4年。
二等学堂学习普通科目,相当于普通中学或大学预科,修完二等学堂课程,升人头等学堂。
头等学堂的第二年,学生可分别学习一种专门学。
专门学分为工程学、电学、矿务学、机器学、律例学5门,每门各开设若干课程。
已具备近代高等教育的基本特点,应认定其为中国第一所近代性质的高等学校。
3.创办于1898年的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的前身),是以大学命名并兼管全国教育行政的最高学府。
创办时虽因陋就简,但其后“奏定学堂章程”颁布,纳入正式学制系统,地位明确。
按“章程”办理,应设经学、政治、文学、格致、农科、工科、商科,成为规模宏大、学科齐全、名正言顺的中国第一所近代大学。
以上三种观点,各有理由,似都可以成立;同文馆创办最早;天津中西学堂的头等学堂,符合近代高等教育的基本特点。
即: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按照学科分类设置系科(专业)。
所以,中国高等教育史一般倾向于承认天津中西学堂为中国近代第一所高等学校。
至于京师大学堂,则承认其为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综合大学。
问题在于如何看待京师同文馆这一最早创办的新式学校,以及它同福建船政学堂的比较。
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是一所培养通译人员的外国语学校,招收“闲散”的年龄在14岁左右的八旗子弟入学。
王元稚:亲历台湾近代化进程的福州船政学人

王元稚:亲历台湾近代化进程的福州船政学人汪毅夫【摘要】王元稚,福建闽县人.民间收藏的《哀启》文稿,乃王元稚之子王祖毂等8人“衔哀谨述”的,以此文稿可以推知王元稚生平情况及在台湾近三十年的大致活动,从中可见其乃是以幕友和教职的身份“在台垂三十年”,亲历台湾近代化进程的福州船政学人.【期刊名称】《闽江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35)004【总页数】4页(P1-4)【关键词】王元稚;《哀启》;台湾近代化;船政学人【作者】汪毅夫【作者单位】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北京10001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825.8王元稚,字少樵,号无暇逸斋主人,福建闽县人。
著作有《致用书院文集》《致用书院续存》《秉铎公牍存稿》《读赵注随笔》《汉儒赵注从祀始末记》《文庙图像笺校》《说文学四种》《说算》《算学四种》《读左随笔》《读五代史随笔》《作嫁·借箸集》《作嫁·借箸集续集》《酬应杂存》《楹联杂存》等。
笔者藏有王元稚之子王祖穀等8人“衔哀谨述”的《哀启》。
兹据此一民间文件推知王元稚生平情况如下:(一)生年与卒年《哀启》有“宣统辛亥,先严七秩古稀”和“民国辛酉,先严八秩揽揆之辰”之语,“宣统辛亥”和“民国辛酉”分别为1911年和1921年,照此则王元稚生年当为1842年。
《哀启》有“丙辰归自杭州,家居未久,青年会聘讲授国文,举藏书数万卷捐赠图书馆以公同好。
时省立经学会亦聘任经学讲授。
不孝等以先严年高颐养宜辞退为请……仅许辞青年会之聘而专任经学会教员,在会十年”和“竟未臻于百龄”等句。
“丙辰”为1916年,照此则王元稚卒年为1926年,享年八十有四。
(二)功名和官职《哀启》记:“年十九与闽县童子试,受知于长沙徐寿蘅学使,入邑庠,食廪饩”,“以一诸生膺重任”,“入乡试者十九科,光绪乙丑恩科……抑置副车”。
“光绪乙丑恩科(1889)”为“太后七旬恩科”,“副车”即“副榜举人”,据此可知,王元稚在1860年至1889年的功名为“诸生”(即秀才),1905年以后始得称为“副贡”。
清朝船政水师与台湾海防

浅谈清朝船政水师与台湾海防[摘要] 与福建船政共同诞生的船政水师,在中国近代海军史研究中,长期处于名不正的地位,多数时候都被误认为是福建水师。
中国海防近代化历史上最先编练的蒸汽军舰舰队,经历了台湾事件的扬威,马江之战的悲痛,血脉依然连绵不绝,最终在清末宣统时代统编南北洋海军时,正式成为国家海军的一份子[关键词] 船政水师清政府海防1866年,经时任闽浙总督左宗棠倡议,清政府下旨,同意在福建马尾创建福建船政。
初建的船政,即显现出其与众不同的特殊性。
相比起当时南北洋的江南机器制造总局与天津机器制造局等同样有造舰功能的企业来,福建船政并不仅仅只是一个承担造舰业务的机构,同时船政还创设了中国首个近代化海军教育机构福建船政学堂,更为重要的是,船政对其所造的轮船还拥有一种特殊的管辖权,甚至还建立了一支以船政自造舰船为主组成的舰队。
很多现代著作中,凡是提到活跃在福建沿海的这支近代化海上力量,都习惯称之为福建水师,①然而这却是非常失察的一大误读。
清代的福建水师,实际是一个特定的专用名词,特指的是创建于1656年的绿营福建水师,“顺治十三年,始设福建水师三千人,唬船、哨船、赶缯船、双篷船百余艘。
”②福建水师属于经制的绿营部队,装备的是旧式风帆战船,与同在福建、同属旧式战船部队的八旗福州水师都不能名词混淆,显然更不能将其与船政近代化舰船组成的舰队混为一谈了。
1867年7月18日,首任船政大臣沈葆桢到达马尾视事,提出了在近代化军舰造成之前“拟先调闽中旧撤炮船十只,添练水勇二三百名。
未成船以前藉以巡缉近洋,成船以后即可以贯甲登船,驾轻就熟”,③委任从福建水师调用的尽先游击杨廷辉担任管带,创办了别具特色的船政水师。
④1869年6月10日,福建船政创制第一艘近代化军舰“万年清”成功下水,⑤至1870年,近代化军舰成船日多,船政大臣沈葆桢具折上奏提升船政轮船的管理级别,要求“简派熟悉海疆、忠勇素著之大员一人以为统领”,并推荐由绿营福建水师提督李成谋兼任轮船统领一职,⑥由此不难看出,福建船政水师与福建水师并不存在统属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略论晚清福建船政与台湾经济近代化徐心希晚清进入同治、光绪两朝,与福建及我国东南诸省的经济近代化步伐紧密相关的事件千头万绪,笔者以为其中最重要的则是两件大事,其一是福州马尾船政局的开办,其二就是台湾经济的近代化。
本文以此为锲入点,谈谈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以就正于方家。
一、左宗棠、沈葆桢筹办福建船政与台湾经济地位的提升1、筹办福建船政旨在抗衡西方列强的扩张政策与加强台湾海峡防务晚清国运乖舛,强虏压境。
同治四年(1865)闽浙总督、洋务派的中坚力量左宗棠在福州马尾创办福建船政局,这是当时远东规模最大的洋务企业。
他的洋务计划概而论之即从国外购买机器,聘请技师,以建立近代化的造船厂,打造一支强大的水师。
左宗棠认为西方列强“包藏祸心,为日已久”;中国应“设造船之厂,讲求大筏软帐之利,更造炮船火船之式”;否则,亡国灭种绝非危言耸听。
[1]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左宗棠认为西方列强欲壑难填,不会就此善罢甘休。
若战争爆发,则“彼有轮船,我尚无之,形无与格,势无与禁,将若之何!”[2]鉴于此理,他强调:“欲防海之害而收其利,非整理水师不可;欲整理水师,非设局监造轮船不可”。
[3]有了轮船,不但便利东南七省的商贸运输,还能发展民族工业:“无事之时,以之筹转漕,则千里犹在户庭;以之筹懋迁,则百货萃诸釐肆;非独渔盐、蒲蛤足以业贫民,舵艄、水手足以安游众也。
有事之时,以之筹调发,则百粤之旅可集三韩;以之筹转输,则七省之储可通一水。
”[4]左宗棠晚年回顾他力主开局造船之用意:“臣于闽浙总督任内,请易购雇为制造,实以西洋各国恃其船炮,横行海上,每以其所有傲我所无,不得不师其长以制之。
”[5]这些改革措施让人们感到晚清经济从萧条中逆转的契机。
同治五年朝廷(1866)始定开办福建船政局,地址选在福州的入海口马尾,但是对此事能否办成仍持怀疑态度。
所以七月十四日朝廷谕称:办船政“所需经费,即著在闽海关税内酌量提用。
”[6]也就是说朝廷不再另外拨给开办经费。
然而,福建船政局开张伊始,由于西北军务吃紧,朝廷急调左宗棠入疆平叛。
行前,他力荐丁忧在籍的沈葆桢作为继任的船政大臣。
沈葆桢系福建侯官人,原籍浙江,林则徐的女婿,官至江西巡抚。
他重视学习西方先进科技,主张发展民族工业,为洋务派中之出类拔萃人物。
左宗棠对其评价甚高:“久负清望,为中外所仰,其虑事详审精密。
”[7]清政府十分器重沈葆桢,除“特命总理船政”外,还决定由“部颁发关防,凡事涉船政,由其专奏请旨,以防牵制”,即赋予“专折奏事”[8]之权。
船厂设在马尾,既可就近使用福建盛产之木材,又可由台湾海运台南盛产之煤炭,既满足船政局对原材料与能源的需求,又解决台南煤炭的出路。
长期困扰福建船政的主要是经费问题,为此沈葆桢、丁日昌曾多次上奏陈情。
光绪元年(1875)九月,朝廷为此事谕令军机大臣:“福建船厂经费不取,经户部等衙门奏明,将闽海关四成洋税项下余银四十万两,尽数拨归应用。
七月以后,续征四成洋税,提拨四十万两,解还部库。
嗣后船政经费,即由闽海关六成项下,每月拨解银五万两,俾资接济”;“著文煜先尽筹解,毋稍延缓,致误需要。
船政与海防相为维系”。
[9]足以证明此时清廷非常重视福建船政局的开办与发展,并希冀通过办理福建船政籍以加强台湾的防御能力。
2、筹办福建船政为稳定东南政局,提升台湾战略地位并加强其与大陆的经济联系实际上,左、沈诸公筹办福建船政事务另一个重要目的就是稳固东南政局,抵御列强染指东南、尤其是台湾的侵略企图。
随着列强坚船利炮的急速东进,台湾的战略地位日益引起各国的重视,列强想方设法以台湾作为跳板侵略中国,并企图将台湾从中国版图上割裂出去。
因而福建船政在稳定台湾政局、维系台湾与祖国大陆的血脉联系方面的作用日臻显露。
咸丰十一年(1861)台湾正式开港,同治元年(1862)、二年(1863)淡水、台湾(安平)两口相继设关开市,并增加鸡笼、打狗(高雄)两个外口,实际扩大为4口。
同治十年(1871)琉球人避风台东,与当地土著牡丹社发生冲突造成流血事件。
翌年日本小田县人漂流至卑南被劫。
同治十三年(1874)日军借机扩大事态,入侵台湾。
清廷急派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带领轮船、弁兵“以巡阅为名”,前往台湾“相机筹办”,[10]福建布政使潘蔚作为助手帮同筹划。
又悉日军已登陆台湾,朝廷旋改授沈葆桢为特命钦差大臣视察台湾防务。
并规定“所有福建镇道等官均归节制;江苏、广东沿海各口轮船,准其调遣,俾得与日本及各国按约办论,而于征调兵弁船只事宜亦臻便捷”;且“除江苏、广东沿河各口轮船用款各由各该省拨给外,所有该大臣需用饷银,著文煜、李鹤年筹款,源源接济,毋任缺乏”。
[11]沈氏临危受命,即与福州将军、督抚联名会奏“会筹台防折”,提出“联外交、储利器、储人才、通消息”等4项保台应急举措。
朝廷随之上谕:“均著照所议行。
并准其将闽省存款移缓就急,酌量动用。
”[12]急调福建陆路提督罗大春增援台湾。
沈葆桢一行抵台之后,即与镇道会商认定“应办者三事,曰舌战,曰预防,曰开禁”;“预防与舌战同时并举”。
[13]并奏请购买西洋铁甲船以壮防卫实力。
3、通过开禁、增设府县等行政措施促进台湾经济的开发击退日军后,朝廷又诏命沈葆桢筹划台湾善后。
由于台岛硝烟骤起,举国上下极为震动,中央政府大员们也引发一场大辩论。
如李宗羲慷慨陈词:“台湾一岛,形势雄胜,与福州、厦门相为犄角,东南俯瞰噶罗巴、吕宋,西南遥制越南、暹罗、缅甸、新加坡,北遏日本之路,东阻泰西之往来,宜为中国第一门户,此倭人所以垂涎也。
”[14]鉴于国际形式的剧烈变化,沈葆桢认为台湾亟需整理内政、开发山区经济,以增强实力,沉着应变。
所以同年十一月沈氏奏请台湾开禁。
他说:“全台后山除番社外,无非旷土。
迩者南北各路虽渐开通,而深谷荒埔,人迹罕至,有可耕之地,而无可耕之民。
……内地人民向来不准偷越,近虽文法稍弛,而开禁未有明文。
地方官思设法招徕,每恐与例不合。
”[15]此前为限制人民渡台,朝廷订立诸如诸多禁律,如私入番境杖一百,抽藤、钓鹿、伐木、采棕杖一百、徒3年;偷越运货者,专管之官失察降调,该管上司罚俸1年;入台民人不得与番民通婚,违者离异参罪,地方官查处,从前已娶者不许往来番社。
沈葆桢痛陈陋习之弊,“请将一切旧禁,尽与开豁”。
还在《请移驻巡抚折》、《会筹全台大局疏》中批评了朝廷的错误做法,指出“台地向称饶沃,久为他族垂涎。
今虽外患暂平,旁人仍眈眈相视。
未雨绸缪之计,正在斯时”,且“外人之垂涎台地,非一日亦非一国也。
……我不尽收版图,彼必阴谋侵占”[16]。
他呼吁巡抚移防台湾,并强调:“年来洋务日密,偏重在于东南,台湾海外孤悬,七省以为门户,其关系非轻”。
尽管朝廷批准,但由于闽中督抚政见不一,加之移驻确有实际之难,所以巡抚移防台湾一案迟迟未能实行。
沈葆桢在善后折中建议在台湾前后山“建郡者三,建县者十数”,光绪二年(1876)朝廷批准台湾由一府四县三厅增为二府八县四厅。
即增设台北府,合原来的台湾府为二府,新设恒春、淡水、新竹、宜兰四县,合原来的台湾、凤山、嘉义、彰化四县为八县,增设鸡笼、卑南、埔里三厅,合原来的澎湖厅为四厅。
这种行政区划的规划与变动,不仅有利于台湾防务,也有利于台湾经济开发。
丁日昌也在同年上《请速筹台事全局疏》,对日人可能犯台提出警告。
[17]在沈葆桢等人的主持下,福建船政局除了修造轮船之外,还培训了一批电话电报、机械加工、外语翻译等人才,这些人才在近代台湾经济的开发与发展中均发挥了重大作用。
二、福建船政对台湾经济近代化的促进作用1、闽台经济交往源远流长闽台经济交往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
但直接影响福建船政的则应从嘉庆朝算起。
泉州官渡总口蚶江,至今仍保留有嘉庆十一年(1806)九月由泉州府蚶江海防通判郑鍷书写的《新建蚶江海防官署碑记》一方,文中曰:“蚶江为泉州总口,与台湾之鹿仔港对渡。
”[18]。
这就是官渡。
私渡的渡口在福建沿海更是星罗棋布,《赤嵌笔谈》记之甚详[19]。
可以看出,嘉道年间有识之士就强烈地意识到闽台之间的航运是维系大陆与台湾的生命线,不可须臾或缺。
无论是官渡还是私渡,都为同光时期的福建船政局经营闽台航运打下基础。
2、同治、光绪时期福建船政对台湾支柱产业发展的促进这个时期是福建船政的发展时期,也是台湾支柱产业的兴盛时期。
其一表现在台湾的制糖业。
台湾种植甘蔗及蔗糖加工有悠久的历史。
清朝康、雍、乾时期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蓝鼎元奉旨巡台时就看到漫山遍野的蔗林。
开港之前,台湾蔗糖主要销往内地。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被迫与英、法、俄签订《天津条约》,开放台南等港口。
台湾开港之后,台糖大量销往国外市场。
时值国际市场上蔗糖短缺,糖价攀升,需求极旺,因而刺激了台湾的蔗糖业。
随着福建船政运力的增加,同治十三年(1874)至光绪十年(1884)正是台湾蔗糖外销的黄金时段。
10年间年平均外销额达46万担,最高年份是75万担。
[20]其二是制茶业。
台湾茶叶的种植和加工受福建影响极大。
福建种茶与加工很早,但传入台湾却很晚。
嘉庆年间在淡水河及其支流的大科崁、新店、基隆三溪流域由福建来的茶农指导开垦茶园;道光时台湾才有茶叶加工,而后才有茶叶出口。
直至同治四年(1865)宝顺洋行的约翰·多德为研究樟脑产地实况来台湾考察,发现台湾的山地自然条件与福建相似,并着手实验。
他于同治五年(1866)从福建泉州安溪运来茶苗,鼓励台湾茶农植茶加工。
同治六年(1867)收购和加工精制茶叶,贩运澳门出售。
首次入欧的台湾乌龙茶以其芬香馥郁深受欧美青睐,多德备受鼓舞就在艋胛开设茶馆,从事茶叶的精制加工业。
但此时台湾茶叶种植仍局限于台北地区,为了将其推广至台湾全岛,光绪五年(1876)台湾道夏献纶曾致函台湾知府:“台南宜于种茶,……现拟于淡水购茶子十万,崇安、福宁各购茶子十万,均交南路试种;所有福宁、崇安两处茶子”,“迅速选购,交轮船寄台”。
[ 21]光绪十三年(1887)台湾建省之后,巡抚刘铭传整顿岛内茶叶的栽培与加工,一方面保护与奖励茶农的经营,另一方面将大稻埕的茶行建成台湾茶叶的集散市场,以纠以往时弊。
刘铭传还创立“永和兴”茶郊制度,以此希冀重振台茶市场。
在福建船政的支持下,吸收了来自闽东、闽南的优良品种与先进技术,奠定了近代台湾茶叶发展的基础。
日本割台后统计产茶人员约30万人左右,因而该行业吸纳劳力最多。
岛内缺乏劳力,许多采茶工系福建茶区乘坐福建船政局轮船渡海之人。
光绪十六年(1890)淡水海关报告说:“该年台湾尝试种桑养蚕,但因劳工均为茶叶吸收,无法发展。
”[22]如果没有船政不断扩大的运输能力解决岛内劳力不足问题,则台湾茶业也不可能迅速发展。
其三是台湾的盐业。
台湾岛内长期依赖福建所产食盐。
台盐因管理混乱、生产无序,加之运输等原因,所以乾嘉之后岛内盐价居高不下,百姓叫苦不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