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例说明福建与台湾的“五缘”关系

合集下载

社会网络视阈下台湾游客人闽精品线路与五缘文化的关系研究

社会网络视阈下台湾游客人闽精品线路与五缘文化的关系研究
注 ,其 内涵 不断 被赋 予 新 的含 义 。如 19 年 l月 97 1
1 7日,台 湾 《 合 报 》刊载 大 陆 “ 协会 ” 会 联 海
[ 基金 项 目 ] 促 进 海 西 经济 发 展 和提 升 自主创 新 能力 的政策 及 技 术研 究 —— 福建 省 高校 服 务海 西 建设 重点 项 目 ( 闽教高 [ 0 9]8 );闽江学 院专 项计 划 ( 20 号 编号 :Y Z 0 0 C 1 0 2);福建 省教 育厅A类项 目 ( 编号 :
北 京第 二外 国语学 院 学报
2 1 年第 9 0 1 期
( 总第 1 7 ) 9期
社会 网络视 阈下 台湾游客 人 闽精 品线路 与 五缘文化 的关 系研 究
李 正 欢 吴金 林 ,
(. 1 闽江 学院旅游系 福建福州 3 0 0 ; 5 18 2 海西地 方财政 与发 展研究 中心 福建福州 3 0 0 ) . 5 1 8

要 :用 社 会 网络 方 法 对 台 湾游 客 入 闽 的 9 条精 品 旅 游 线路 与五 缘 文 化 关 系进 行 分 析 , 首先 阐述 台湾 游 客 在 闽 的
旅游流 向以及福建省 内9 区域旅游 之间的关联 ,并对精 品 线路 所涉及 的各旅 游吸引物 的五缘 文化 属性进行 分类 ,最后 个 分析 台湾游客 入闽精 品线路 网络与五 缘文化之间的 关系。
o ca ewoka ayi.t rt tde a ntuit’ o n etuim o ncinb t ennn ein f uinpo ic,h n f o il t r n lss If sys is i r s f wsa dt o r c n et e e iergo so j rvn e te s n l u i T wa o s l h s o w F a

浅谈闽台关系的历史渊源

浅谈闽台关系的历史渊源

2012.10学教育42浅谈闽台关系的历史渊源邱健鹏(福州市博物馆,福建福州350009)[摘要]福建跟台湾隔海相望,平潭岛距台湾新竹仅72海里,被视为大陆跟台湾相距最小的省份。

台湾同胞有很多祖籍于福建,就今天而言,台湾人口中有近八成祖籍位于福建。

从很久之前开始,闽台关系就相当密切。

无论从地缘,血缘,还是传统文化习俗上看,都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

[关键词]闽台;历史渊源;文史材料台湾位于闽台岛。

史前时期因为地壳的上升以及气候温度的降低,沿海部分引起海退,海岸线朝着海洋移动,台湾岛以及福建沿海岛屿变为一个整体,成为辽阔的大陆架平原。

此后,地球的气候极为不稳定,海平面的高度也同样不稳定,台湾以及福建时而连接时而分开。

约于1万6千年时,在最后一次冰期之后,海平面升高,台湾以及福建方由于台湾海峡的相隔成为今天的样子。

一、历史关系1、福建人民对于建设台湾时发挥不可忽视的影响公元1628年时,福建长时间发生灾荒,在大陆任职的郑芝龙,由福建巡抚熊文灿批准,由个人出资,将数万福建饥民送至台湾,当这批贫民到台,郑芝龙提供其生活资本以及种籽耕具,使得他们于台湾能够进行耕作事业。

每当收成,此等费用便成为租税方式交还郑芝龙。

1661~1662年郑成功收回台湾主权,尤其是1683年清政府统一对台湾事物加以处理后,台湾的开发达到了一个新高度,越来越密集的福建移民到达台湾。

1875年福建大臣沈葆祯赴台处置海防事务,开始许多方面的改革事务,于厦门这些地方建立移民局,带来许多大陆移民赴台谋生,使得台湾的建设速度得以加快。

2、福建是台湾同胞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后盾明朝时候,以日本浪人为主体的倭寇多次地武装侵犯中国沿海部分使得中国百姓蒙受了巨大的财产损失。

明万历三十年,(l702年)冬,倭寇入侵浙江、福建、广东,行至台湾。

他们将今天的台南安平一带当中心,各处侵犯百姓。

以抵抗侨寇为目的,泉州都司沈有容,在万历三十年农历十二月初八日(1603年1月8日)带领部众,进攻据台楼,同时将其通通歼灭。

同根同源的闽台民间信仰

同根同源的闽台民间信仰

同根同源的闽台民间信仰海峡之声网 2008-04-30 06:49:55海峡之声网专稿,(作者:黄伟华)进入四月,气温渐渐回升,闽台民间信仰的交流也随之日益“升温”。

十二日,台湾屏东里港双慈宫妈祖信众七十人赴妈祖故乡——湄洲岛朝圣观光;十七日,第三届海沧保生慈济文化节在厦门开幕,七千名来自两岸的信徒齐聚青礁慈济宫,共祭保生大帝;十八日上午,一千余两岸王氏宗亲身着汉服聚集在福州闽王陵前,焚香祝祷,同祭闽王王审知……闽台民间信仰同根同源。

台湾民众精神生活的民俗文化是民间信仰拜拜盛行,祖先崇拜诚挚深厚。

台湾的民间信仰不同于西方与世俗生活分开的“制度化宗教”,而是一种深层次精神生活中的民俗文化,其内容经常与一般的生活混合,普及于文化的各方面。

明末清初,闽南、粤东移民到台湾,同时将各地民间种种神明信仰移植台湾,如土地公、妈祖、关帝、观音菩萨、三山国王等等,台湾成为“众神的殿堂”。

移民到台湾,在当时航海技术、设备落后的情况下,要渡过风高浪急的海峡,凶吉难下。

于是,移民随船供奉妈祖,以求平安抵台。

到台后,自然把妈祖供奉于庙宇。

从此,妈祖信仰启蒙及台湾,形成许多以不同妈祖为中心的祭祀圈和大规模的供香、割香活动。

妈祖,原名林默,是宋代莆田湄洲岛的一位民间妇女。

据传,她通晓天文、医术,平素急公好义,扶老济困,民间流传着许多妈祖驱恶扬善、扶助百姓的故事。

她为救海而捐躯之后,乡亲们便在岛上为她修了一座庙宇奉祀。

老百姓出于对妈祖助人为乐、济世救民的向往,把她塑造成一位保佑平安的海神形象。

台湾的妈祖崇拜极为普遍,以妈祖为主神的庙宇多达509座。

每逢妈祖生日(农历3月23日),各地妈祖庙都在这一天前后举行隆重祭典,绕境游行,称之“迎妈祖”。

台湾最基层的地域神是土地公,又称福德正神,各乡村都有土地公庙保护各区域的安全,祈求土地平安,农作物丰收。

台湾有句话说:“田头田尾土地公”。

在乡村进村路边常见立一块宽30公分-40公分、高80公分-90公分的石碑,上面只刻土地公或福德正神字样,连神像也没有(闽南一带也同样可见),因有所谓“有土即有财”之说,福德正神也成为财神,被商人所信仰。

进一步深化闽台旅游产业合作,打造海峡旅游品牌

进一步深化闽台旅游产业合作,打造海峡旅游品牌

进一步深化闽台旅游产业合作,打造海峡旅游品牌摘要:福建与台湾有密切的地缘、血缘关系,两地旅游产业合作快速。

本文阐述了闽台旅游产业合作的现状,分析了闽台旅游产业合作的有利条件,并提出了进一步深化闽台旅游产业合作、打造海峡旅游品牌的对策。

关键词:闽台旅游合作品牌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11-0296-01一、闽台旅游产业合作现状(一)闽台两地间旅游发展迅速改革开放以来,福建因与台湾具有“地缘近、血缘亲、文缘深、商缘广、法缘久”的“五缘”关系,成为台胞赴大陆旅游的热点地区,至2011年7月份,台胞来闽旅游人数突破1274万人次,仅2010年,福建全省共接待台湾同胞156.92万人次,台胞占闽入境接待总人数的42.6%,其中厦门接待台湾游客87.9万人次,在大陆排名第一。

另外,福建还成为海峡两岸旅游双向往来的重要通道和集散地。

闽台间方便快捷的“小三通”、客滚直航、空中直航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大陆居民通过福建赴台旅游。

据福建旅游局的统计,截至2011年7月,大陆居民经福建口岸赴台湾本岛旅游人数达36.7万人次。

(二)闽台两地旅游合作机制初步建立2001年,两马与两门就先后签订了《福州马尾-马祖关于加强民间交流与合作的协议》及《关于加强厦门与金门民间交流合作协议》。

2005年6月,闽台旅游界签署了《闽台旅行商合作意向》,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市场互动四个方面达成共识。

2006年9月,福建省旅游协会与台湾六大旅行同业公会签署了《海峡旅游区协作备忘录》,提出通过参加台北旅展、举办海峡旅游论坛、邀请台湾业者来闽考察踩点等交流合作活动共同开拓客源市场,培育海峡旅游品牌。

2008年9月,福建省旅游局与台湾雄狮旅行社签署《福建旅游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借其电子商务平台和分销渠道系统,推销福建旅游产品。

2009年,福建与台湾六大旅游同业公会签署了《闽台旅游产品保障合作协议》等,并签订了一批旅游合作项目。

统一方案福建台湾合并

统一方案福建台湾合并

统一方案福建台湾合并福建和台湾,两者在地理位置上相近,而在历史、文化和人文等方面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两地在政治上存在一些分歧。

为了实现国家的统一和促进两地的共同发展,制定一个统一方案成为了必要之举。

一、历史背景与现状福建和台湾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数百年前。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中,两地通过人口迁移、贸易往来、宗教交流等多种方式形成了紧密的联系。

然而,在20世纪初,台湾地区与大陆分离,成为了一段特殊的历史。

目前,福建是中国大陆的一个省份,而台湾则以中华民国的名义进行独立行政。

二、统一的意义与好处1. 维护国家统一: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维护国家统一是每个国家的核心利益。

通过统一方案,可以消除各种分歧,凝聚民族精神,维护国家的统一与安全。

2. 促进经济发展:福建和台湾的合并将极大地促进两地的经济发展。

台湾地区拥有先进的科技产业和人才资源,福建则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经济实力。

两地的合并将实现资源的互补和优势的结合,为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3. 推进社会进步:福建和台湾在教育、科技、医疗等领域都有各自的优势,合并后可以实现资源共享,提高社会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同时,两地的文化交流也将得到进一步加强,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三、统一方案的实施1. 和平谈判:统一方案的实施应该通过和平谈判来解决分歧。

双方应该坚持以和平方式解决问题,通过对话和协商找到共识,并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

2. 综合协调:在统一方案的实施过程中,需全面考虑福建和台湾的差异和各自的发展需求。

在政治体制、经济政策、文化教育等方面进行综合协调,确保各方的利益得到平衡与保障。

3. 渐进式推进:统一方案的实施需要时间和阶段性的进展。

既要尊重历史和人民的权益,也需要逐步破除分歧,建立共同认同。

通过逐步推进,可以有效化解矛盾,减少冲突。

四、未来展望与建议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统一方案的实施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基础设施系统,促进两地的交流与合作。

闽台关系史

闽台关系史

《闽台关系史》名词:东山陆桥:“东山陆桥”是福建与台湾史前文化关系的一个有力的历史见证。

这条浅滩带西起东山岛东南,向东延伸至海峡中部的台湾浅滩,再向东北伸展,经澎湖列岛而至台湾的台南。

这道浅滩平均水深不超过40米,最浅的地方只有10米。

1981年4月,中国地理学家林观德在美国召开的全新世海平面变化国际学术讨论会上发表的学术论文中,将这一浅滩命名为“东山陆桥”。

郊商:是清代闽台之间贸易的一种行会性质商业管理组织。

“郊”是由各个经营同一贸易业务或同一贸易区域的商行组成的民间商业团体,由官府监督控制的合法贸易组织。

是两岸贸易的主要经营者。

由同一贸易区域的商人组成的“郊”,则以这一地区的地名或方向命名;由同业商人组成的“郊”,则以共同经营的商货命名。

一“郊”往往由十数家或数十家商行组成,因此,“郊”是“行”的聚合体;而“行”是“郊”的组成部分。

民间信仰:民间信仰是对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流行于民众中的一整套与日常生活密切混合的神力、神灵崇拜观念、行为习惯及相应的祭祀形式的统称。

民间信仰兼具宗教与民俗的双重特征。

台湾籍民:中日甲午战争后,台湾被侵占,居住在台湾的人民被视为日本臣民。

许多台湾居民移民大陆,便称之为台湾籍民或日籍台民郡望:是以秦汉时期的郡名作为整个家族追溯发祥之地的表记,代表家族得姓源流。

堂号:是家族中某一支派另具深意的特殊表记。

堂名绝大多数是祠堂的名称,而祠堂的名称,又往往是根据所奉祀的始祖的功德而确定,有时候则是由建立祠堂者所取,不少源自传统的伦理观念,像中义堂、孝思堂等。

其用意除了辨明血统外,也包孕着鼓励子孙从善向上、好自为之的涵义。

简答:1、宋代闽人移居澎湖的原因其一,福建人多地少,百姓生计拮据,迫使一些人飘洋过海,移居他乡。

自汉末至五代时期,中原人口屡次南移,使福建人口不断增加。

(南宋绍兴年间与唐天宝年间相比,福建户数增加16倍,人口增加5倍。

在泉州地区,户数增加10倍,人口增加2倍多。

林国平:闽台五缘文化的软实力

林国平:闽台五缘文化的软实力
全 会 提 出要 大 力发 展文 化 , 运 用文 化 的软 实力 来 匡正 缺 失 的文 化 。在 这 过 程 中五 缘 民俗 无 疑 可 以发 挥应 有 的作用 。如 果从 每个 个体 到 家庭 、 到社 区都 建立起 一 种和谐 的关 系 , 那 么 整个 社
会 的道德水 准 就会有 较 大 的提 升 。
力量 , 提出闽台五缘文化的概念 , 即闽台地缘相近、 血缘相亲、 文缘相承、 商缘相连 、 法缘相循 。 五缘文 化与 闽台五缘 文化 的核 心均 为 中华 民族 的传 统 文化 , 关 注 的重 点 仍然 是 “ 缘” 。但 从 内 涵 上看 , 闽台五 缘文 化特 别强 调 “ 法缘” , 外延 限制 在 “ 闽 台” , 区域 文 化色 彩 和政 治意 味 比较 强 烈, 具 有很 强 的理论 意义 和现 实意 义 。 中华文 化是 多元 一体 的 , 闽 台五缘 文化 是 中华 文 化 中 的一 部 分 , 闽 台 五缘 文化 的形 成 , 既 与 闽台特定 的 自然地 理环 境 密不 可分 , 也与 闽 台 的社 会 历史 文 化 紧 密相 连 。闽 台五 缘文 化 是 海 峡两 岸人 民共 同创 造 的 , 是 海峡 两岸 人 民共 同的文 化财 富 。 首先 , 闽台地缘文化不仅仅体现在交通方便的比邻关系上 , 更重要的是体现于自古以来就 形 成 的共融 共生 的千 丝万 缕 的联 系上 。闽 台邻近 的地 缘关 系 为闽 台经济 文化 交流合 作提 供便
《 东 南学术 } 2 0 1 3年 第 5期 祖墓 、 祠堂 、 族谱 、 宗 亲会馆 建 筑 ; 地 缘文 化 中 的乡 亲联 谊 活 动 、 同乡会 馆 建 筑 、 管理 体 制 、 地 方 志; 神 缘文 化 中迎神 赛 会 活 动 、 寺 庙 文 化 。也 就 是 说 , 由于 “ 缘 ”的存 在 , 产 生 了各 种 各 样 的 “ 俗” , “ 缘” 为“ 俗” 的产生 提供 了基 础 和契 机 , 然而“ 俗” 一 旦 形 成 以后 , 便 会 以其 特 有 的方 式

五缘文化与_海峡旅游_的耦合_吴燕霞

五缘文化与_海峡旅游_的耦合_吴燕霞

理论视点○特别关注●艺坛撷英○学苑漫笔●文化空间○学术探索●深度观察○学术论丛●美术画页所谓“海峡旅游”,是指包含海西———以福建省为主体及周边省份毗邻地带和台湾地区的旅游区。

国家旅游局曾把海西旅游区列为全国各大旅游区之首,但单靠海西地区难以打造世界旅游强区,只有海峡两岸共同树立海峡旅游的理念,才有可能真正建设“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和富有特色的自然文化旅游中心”。

作为海西地区的主体,福建与台湾一衣带水、隔海相望。

自古以来,福建移民越过台湾海峡,披荆斩棘,开疆拓土,成为台湾社会的人口主体。

这一过程使得中华文化在台湾这块土地上生根发芽,并进而成为台湾社会建构的基础。

沧桑岁月中,闽台两岸形成了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和法缘相循的五缘文化。

五缘文化是海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

时至今日,五缘文化成为“海峡旅游”的重要文化资源,在海西建设和两岸交流中发挥着重要而独特的作用。

一、闽台地区丰富的五缘文化资源闽台地区具有丰富的五缘文化资源,特别是地域与族群文化、宗亲文化、宗教文化、建筑文化,民间艺术文化、名人文化、海洋文化等,更是璀璨多姿,异彩纷呈。

1、地域与族群文化。

闽南文化是台湾文化的主体部分,闽南人开拓进取的精神,重义、重利的思想主导着台湾社会的发展。

闽南文化至今仍展现着多姿多彩的文化魅力。

台湾客家文化源于大陆,闽台客家血缘相连、骨肉相亲,闽西地区有异常丰富的的客家祖地文化资源。

闽都福州作为省城,与台湾有着密切的法缘关系,五虎门很早就成为私渡台湾的口岸之一,福州地区各种类型的人员不断地往来于福州与台湾之间。

闽北文化与台湾也有着独特的关系,闽越国时期台湾是闽越族的势力范围,闽北文化和台湾的原著民文化都有相似的“蛇崇拜”和“卵生崇拜”,闽越文化的遗迹对于台湾民众追寻祖先足迹同样摘%要:在当代的旅游活动中,“文化旅游”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与旅游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耦合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举例说明福建与台湾的“五缘”关系
首先,就地缘来讲。

地质考古发现,一水相隔的闽台两岸在远古时期同属闽台半岛华夏古陆的一部分,台湾岛和福建沿海岛屿连为一体,构成广阔的大陆架平原。

在久远的地质历史时期中的一次地壳运动,才让本来合为一体的闽台两地沿温州至诏安一线产生断层,彼时的较低谷地成为以后台湾海峡的雏形。

随着海平面的上升,台湾与福建才被一湾海峡相隔至今。

其次,从血缘上来看。

上世纪70年代,台湾发现了岛内最早的人类活动遗存台南左镇人骨化石。

但台湾最早人类源出何处仍是两岸考古专家的最大疑问。

随着福建上世纪90年代三明岩前旧石器遗址以及距今1万年前的“东山人”和“清流人”的考古发现,才将谜底逐渐揭开。

两岸的专家学者研究发现,其基本类型和制作技术与祖国大陆南方地区极为相似。

“左镇人”、“清流人”就是跨过如今已沉降于万顷波涛中的“东山陆桥”从福建到台湾的,我国旧石器时代南部地区的晚期智人是他们的祖先。

第三,从文缘上来说。

福建人移民台湾,大多是以姓氏宗族聚族而居,或是以同府同县同乡聚居一处,建立“血缘聚落”和“同乡聚落”,因此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家乡祖地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不仅使泉州、漳州的闽南话成了台湾的主要方言,而且至今在台湾流行的南音、高甲戏、梨园戏、
莆仙戏、布袋戏、木偶戏、东鼓戏、芗剧、闽剧等莫不来自福建。

台湾同胞信奉的神只,如妈祖、保生大帝、开漳圣王、清水祖师、临水娘娘等皆是福建传说中的人物。

第四,从商缘上来看。

商、周时期,闽、台两地的人员交流和生产技术推广就有所加强,输入台湾的青铜工具和青铜武器,提高了当地的生产能力。

汉晋隋唐时期,福建与台湾之间经济往来日益频繁,促进了台湾经济的发展。

宋、元时代,台湾在行政上开始归属福建辖区,闽台经济交流更趋频繁,商业贸易往来日渐繁荣。

明、清两朝,福建向台湾的移民经久不衰,两地的生产技术、农业品种交流及商业贸易往来急剧增长。

明末郑成功收复台湾、清康熙王朝统一台湾,都进一步强化了海峡两岸的经济往来。

第五,从法缘上来讲。

南宋时期澎湖归福建泉州晋江县管辖。

元代在澎湖和台湾地区设置“巡检司”,隶属福建泉州同安县,这是中央政权对台湾实施行政管辖的最早记载。

台湾的名称最早出现在明朝后期。

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台湾单独建省之前,一直都是作为一个府受福建管辖,因此历史上就有了“九闽”之称。

“乾隆圣旨匾”恰恰印证了这一点。

即使是台湾建省之后,仍称作“福建台湾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