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高二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课件 《寄扬州韩绰判官》杜牧
合集下载
寄扬州韩绰判官ppt课件

曾十年浪迹江南,扬州是他呆得最多的地方。他在那里游
山玩水,出入寺院,自得其乐,还进出秦楼楚馆,倚红偎
翠,以酒为伴,过着放浪形骸的生活。扬州是他潦倒江湖
而不堪回首的地方,但也是他享受生活、饱览江南名胜与
美女的所在。
此诗是杜牧被任为监察御史,由淮南节度使幕府回长
安供职后所作, “性疏野放荡”的杜牧,在这样的环境
4. “二十四桥”“玉人”如何理解?
二十四桥,一说扬州城里原有二 十四座桥,一说即吴家砖桥,因古时 有二十四位美人吹箫于桥上而得名。 “玉人”,既可借以形容美丽洁白的 女子,又可比喻风流俊美的才郎。从 寄赠诗的作法及末句中的“教”字看 来,此处玉人当指韩绰。
5.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 吹箫”中体现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在那月朗星稀的夜晚,此时此刻,韩绰你在 二十四桥中的哪一桥上教歌女伎倡们吹箫作乐、 流连忘返呢?这幅用回忆想像织成的月明桥上 教吹箫的生活图景,不仅透露了诗人对扬州繁 华景象,令风流才子们醉心不已的生活的怀恋, 而且借此寄托了对往日旧游之地的思念,重温 了彼此同游的情谊;既含蓄地表现了对友人的 善意调侃,又对友人现在的处境表示了无限欣 慕。
寄扬州韩绰判官
杜牧
1
了解作者
杜牧是晚唐大家,诗、赋、古文均擅长,书 画也精。他在诗歌上的艺术成就是以七绝最为人 称道,诗写得感慨深切,情辞新秀,其次是七律 。他的咏史怀古诗有一种伤今怀古的忧患意识。 诗受杜甫、韩愈影响较深。总体上说,杜诗是以 明丽的意象和俊逸的风骨,加上他特有的历史感 所形成的诗的深远开阔的视野,构成了一种特殊 境界。与李商隐齐名,也称“小李杜”。有诗文 集《樊川文集》。
回顾全诗:
• 一二两句:青山绿水秋草,意象创造氛围,不仅是 自然景物的再现,在景物无休止的延伸中蕴含诗人 无限情思
苏教版高二语文寄扬州韩绰判官课件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_做__了__记__载__。__一__说__有__一__座__桥__名__叫__二__十__四__桥__,__清__朝__李__斗_
__扬__州__画__舫__录__》__卷__十__五__:__“__廿__四__桥__即__吴__家__砖__桥__,__一__ _《__名__红__药__朝__桥__,__在__熙__春__台__后__,__…__…__扬__州__鼓__吹__词__序__云_ , ____是__桥__因__古__二__十__四__美__人__吹__箫__于__此__,__故__名__。__”______
⑩迢递:此__形__容__楼__高__而__且___连__续__绵__延__。__谢__朓__《__随__王__鼓__ __吹__曲__》__:__“__逶__迤__带___绿__水__,__迢__递__起__朱__楼__。__”_
○11 贾生: __指__西__汉__人__贾__谊__。__《__史__记_·_贾__生__传__》__:__“__贾__生__…__…_____ _年__少_,__颇__通__诸__子__百__家__之__书__。__文__帝__召__以__为__博__士__…__…__一__岁_ _中__至_太__中__大__夫__。__”__又_《__汉__书__·_贾__谊__传__》__载__:__贾__谊__认__为___ “时__事__可__为__痛__哭__者__一__,__可__为__流__涕__者__二__,_可__为__太__息__者__六__。__ 因__此__数__上__书__陈__政_事__,__多__所__欲__匡__建__”_。__但__文__帝__并__未__采__纳___ _他__的_建__议__。__后__来__他__呕__血__而__亡__,__年__仅__3_3_岁__。__商__隐__此__时___ _2_7_岁__,__以__贾__生__自__比__。___
__扬__州__画__舫__录__》__卷__十__五__:__“__廿__四__桥__即__吴__家__砖__桥__,__一__ _《__名__红__药__朝__桥__,__在__熙__春__台__后__,__…__…__扬__州__鼓__吹__词__序__云_ , ____是__桥__因__古__二__十__四__美__人__吹__箫__于__此__,__故__名__。__”______
⑩迢递:此__形__容__楼__高__而__且___连__续__绵__延__。__谢__朓__《__随__王__鼓__ __吹__曲__》__:__“__逶__迤__带___绿__水__,__迢__递__起__朱__楼__。__”_
○11 贾生: __指__西__汉__人__贾__谊__。__《__史__记_·_贾__生__传__》__:__“__贾__生__…__…_____ _年__少_,__颇__通__诸__子__百__家__之__书__。__文__帝__召__以__为__博__士__…__…__一__岁_ _中__至_太__中__大__夫__。__”__又_《__汉__书__·_贾__谊__传__》__载__:__贾__谊__认__为___ “时__事__可__为__痛__哭__者__一__,__可__为__流__涕__者__二__,_可__为__太__息__者__六__。__ 因__此__数__上__书__陈__政_事__,__多__所__欲__匡__建__”_。__但__文__帝__并__未__采__纳___ _他__的_建__议__。__后__来__他__呕__血__而__亡__,__年__仅__3_3_岁__。__商__隐__此__时___ _2_7_岁__,__以__贾__生__自__比__。___
专题六 寄扬州韩绰判官课件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预习作业 1.字音识记 水迢迢.( tiáo ) 草未凋.(diāo ) 吹箫.(xiāo )
2秋.尽词江语南理草解未凋.:_凋__零__,__衰__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名句积累 二十四桥明月夜,_玉__人__何__处__教__吹__箫_____?
重点突破
“秋尽江南草未凋”,诗人站在江北,遥想江 南的秋景——此时时令已过了深秋,诗人所在的 江北早已是草木凋零、一派晚秋的萧条冷落, 而江南的草木却还未凋落,还是青山绿水,风 光依旧旖旎秀美。真是很怀念远在热闹繁花之 乡的朋友啊。
“二十四桥明月夜”,江南佳景无数,但记忆 中最美的印象就是扬州二十四桥上的明月夜色。 二十四桥,一说扬州城里原有二十四座桥,一 说即吴家砖桥,因古时有二十四位美人吹箫于 桥上而得名。但无论如何,明月照在扬州名胜 二十四桥上,如诗如画、如梦如幻,深深的惆 怅情思,引人遐想。这样的月色、这样的夜色
“玉人何处教吹箫”,“玉人”既可借以形容 美丽洁白的女子,又可比喻风流俊美的才郎。 从寄赠诗的作法及末句中的“教”字来看,此 处玉人当指韩绰。诗人本是问候友人近况,却 故意用玩笑的口吻与韩绰调侃,这样问他,不 但韩绰风流倜傥的才貌依稀可见,两人亲昵深 厚的友情得以重温,而且调笑之中还微微流露 了诗人对自己经历和遭遇的感叹。月光笼罩的 二十四桥上,吹箫的美人披着银辉,宛若洁白 光润的玉人,仿佛听到呜咽悠扬的箫声飘散在 已凉未寒的江南秋夜,回荡在青山绿水之间。 诗人以调侃的语气问韩绰,实际上是对江南风 光和对游人欢聚的无限向往。
首句中的“隐隐、迢迢”,写景中蕴含无尽的意 趣,试简要分析。
提示 它从大处落墨,化出远景:青山逶迤,隐于天际,绿 水如带,迢迢不断,这一对叠字,不但画出了山清水秀,绰约多 姿的江南风貌,且隐含着诗人与友人之间山遥水长的空间距离, 那抑扬的声调中仿佛还荡漾着诗人思念江南的似水柔情。
【优化教案】高中语文《寄扬州韩绰判官》教学名师课件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寄扬州韩绰判官 杜牧
盐城市田家炳中学 仇玲丽
繁
华
的
扬
夜桥灯火连星汉,
州
水郭帆樯近斗牛。
城
——李坤《宿扬州》
《资治通鉴》载:“扬州庶甲天下,时人 称扬一益二。”唐宋时代既可与“天府之国” 的益州相比,清代康熙、乾隆多次下江南, 扬州达到鼎盛。
遣怀(杜牧)
落魄江南载酒行, 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 赢得青楼薄幸名。
玉人何处教吹箫
玉人:指美女,也 可指才男。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青山隐隐水迢迢,
秋尽江南草未凋。
首句从大处落墨,化出远景:青山逶迤, 隐于天际,绿水如带,迢递不断。“隐隐” 和“迢迢”这一对叠字,不但画出了山清水 秀、绰约多姿的江南风貌,而且隐约暗示着 诗人与友人之间山遥水长的空间距离,那抑 扬的声调中仿佛还荡漾着诗人思念江南的似 水柔情。
二十四桥明月夜
沈括《梦溪笔谈》: “扬州旧城南北十五里 一百五十步,东西七里 三十步,可纪者有二十 四桥。”
吴绮在《扬州鼓吹词·序》中 说:“出西郭二里许,有小 桥,朱栏碧甃,题曰‘烟花 夜月’,相传为二十四桥旧 址,盖本一桥,会集二十四 美人于此,故名。”
李斗在名著《扬州画舫录·卷 十五》中,认为:“廿四桥, 即吴家砖桥,一名红次句从近处落墨,化出近景:读之令 人如见月光笼罩的二十四桥上,吹箫的美 人披着银辉,宛若洁白光润的玉人,仿佛 听到呜咽悠扬的箫声飘散在已凉未寒的江 南秋夜,回荡在青山绿水之间。
盐城市田家炳中学 仇玲丽
繁
华
的
扬
夜桥灯火连星汉,
州
水郭帆樯近斗牛。
城
——李坤《宿扬州》
《资治通鉴》载:“扬州庶甲天下,时人 称扬一益二。”唐宋时代既可与“天府之国” 的益州相比,清代康熙、乾隆多次下江南, 扬州达到鼎盛。
遣怀(杜牧)
落魄江南载酒行, 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 赢得青楼薄幸名。
玉人何处教吹箫
玉人:指美女,也 可指才男。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青山隐隐水迢迢,
秋尽江南草未凋。
首句从大处落墨,化出远景:青山逶迤, 隐于天际,绿水如带,迢递不断。“隐隐” 和“迢迢”这一对叠字,不但画出了山清水 秀、绰约多姿的江南风貌,而且隐约暗示着 诗人与友人之间山遥水长的空间距离,那抑 扬的声调中仿佛还荡漾着诗人思念江南的似 水柔情。
二十四桥明月夜
沈括《梦溪笔谈》: “扬州旧城南北十五里 一百五十步,东西七里 三十步,可纪者有二十 四桥。”
吴绮在《扬州鼓吹词·序》中 说:“出西郭二里许,有小 桥,朱栏碧甃,题曰‘烟花 夜月’,相传为二十四桥旧 址,盖本一桥,会集二十四 美人于此,故名。”
李斗在名著《扬州画舫录·卷 十五》中,认为:“廿四桥, 即吴家砖桥,一名红次句从近处落墨,化出近景:读之令 人如见月光笼罩的二十四桥上,吹箫的美 人披着银辉,宛若洁白光润的玉人,仿佛 听到呜咽悠扬的箫声飘散在已凉未寒的江 南秋夜,回荡在青山绿水之间。
高中语文诗国余晖中的晚唐诗寄扬州韩绰判官ppt课件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

杜牧
月明桥上看神仙”
“天下三分明月夜, 二分无赖是扬州”
隐隐”和“迢迢”这一对叠字, 不但画出了山清水秀、绰约多姿 的江南风貌,而且隐约暗示着诗 人与友人之间山遥水长的空间距 离,那抑扬的声调中仿佛还荡漾 着诗人思念江南的似水柔情。
欧阳修的《踏莎行》:“离愁渐 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平芜尽处是青山,行人更在青 山外”,正道出了杜牧这句诗的 风光依旧旖旎秀媚。正由于诗人 不堪晚秋的萧条冷落,因而格外 眷恋江南的青山绿水,越发怀念 远在热闹繁花之乡的故人了。
诗人本是问候友人近况,却故意用玩笑的口 吻与韩绰调侃,问他当此秋尽之时,每夜在 何处教妓女歌吹取乐。这样,不但韩绰风流 倜傥的才貌依稀可见,两人亲昵深厚的友情 得以重温,而且调笑之中还微微流露了诗人 对自己“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 的感喟,从而使此诗平添了许多风韵。杜牧 又长于将这类调笑寄寓在风调悠扬、清丽俊 爽的画面之中,所以虽写艳情却并不流于轻 薄。
月明桥上看神仙”
“天下三分明月夜, 二分无赖是扬州”
隐隐”和“迢迢”这一对叠字, 不但画出了山清水秀、绰约多姿 的江南风貌,而且隐约暗示着诗 人与友人之间山遥水长的空间距 离,那抑扬的声调中仿佛还荡漾 着诗人思念江南的似水柔情。
欧阳修的《踏莎行》:“离愁渐 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平芜尽处是青山,行人更在青 山外”,正道出了杜牧这句诗的 风光依旧旖旎秀媚。正由于诗人 不堪晚秋的萧条冷落,因而格外 眷恋江南的青山绿水,越发怀念 远在热闹繁花之乡的故人了。
诗人本是问候友人近况,却故意用玩笑的口 吻与韩绰调侃,问他当此秋尽之时,每夜在 何处教妓女歌吹取乐。这样,不但韩绰风流 倜傥的才貌依稀可见,两人亲昵深厚的友情 得以重温,而且调笑之中还微微流露了诗人 对自己“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 的感喟,从而使此诗平添了许多风韵。杜牧 又长于将这类调笑寄寓在风调悠扬、清丽俊 爽的画面之中,所以虽写艳情却并不流于轻 薄。
寄扬州韩绰判官PPT教学课件

儿童需要的必需氨基酸:除上八种外, 还有组氨酸和精氨酸。
2020/10/4
3、蛋白质在人体内的生理作用 蛋白质的主要功能是构成机体和
修复组织。 参与生化反应,释放出热能。
2020/10/4
四、维生素对身体有什么影响
2020/10/4
1、维生素C的生理功能
富含维生素C的几种食物
2020/10/4
O
O
H—HN—CH—C—OH+ H—HN—CH—C—OH+
R
R
O
O
H—HN—CH—C—OH+ H—HN—CH—C—OH +
R O
H—HN—CH—C—OH
R 2020/10/4
R
酶
O
—HN—CH—C— + n
nH2O
R
(5)人体必需氨基酸
必需氨基酸:不能在人体内合成,必须 由食物供给的氨基酸。
八种成人必需氨基酸:缬氨酸、亮氨酸、 异亮氨基酸、赖氨基酸、蛋氨酸、色氨酸、苏氨 酸、苯丙氨基酸。
这样优美的境界早已远远超出了与朋友 调笑的本意,它所唤起的联想不是风流 才子的放荡生活,而是对江南风光的无 限向往:秋尽之后尚且如此美丽,当其 春意方浓之时又将如何迷人?这种内蕴 的情趣,微妙的思绪,“可言不可言之 间”的寄托,“可解不可解之会”的指 归(见叶燮《原诗》),正是这首诗成 功的奥秘。
寄扬州韩绰判官 杜牧
“月明桥上看神仙”
“天下三分明月夜, 二分无赖是扬州”
“隐隐”和“迢迢”这一对叠字, 不但画出了山清水秀、绰约多姿 的江南风貌,而且隐约暗示着诗 人与友人之间山遥水长的空间距 离,那抑扬的声调中仿佛还荡漾 着诗人思念江南的似水柔情。
欧阳修的《踏莎行》:“离愁渐 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平芜尽处是青山,行人更在青 山外”,正道出了杜牧这句诗的 言外之意。此时虽然时令已过了 深秋,江南的草木却还未凋落, 风光依旧旖旎秀媚。正由于诗人 不堪晚秋的萧条冷落,因而格外 眷恋江南的青山绿水,越发怀念 远在热闹繁花之乡的故人了。
2020/10/4
3、蛋白质在人体内的生理作用 蛋白质的主要功能是构成机体和
修复组织。 参与生化反应,释放出热能。
2020/10/4
四、维生素对身体有什么影响
2020/10/4
1、维生素C的生理功能
富含维生素C的几种食物
2020/10/4
O
O
H—HN—CH—C—OH+ H—HN—CH—C—OH+
R
R
O
O
H—HN—CH—C—OH+ H—HN—CH—C—OH +
R O
H—HN—CH—C—OH
R 2020/10/4
R
酶
O
—HN—CH—C— + n
nH2O
R
(5)人体必需氨基酸
必需氨基酸:不能在人体内合成,必须 由食物供给的氨基酸。
八种成人必需氨基酸:缬氨酸、亮氨酸、 异亮氨基酸、赖氨基酸、蛋氨酸、色氨酸、苏氨 酸、苯丙氨基酸。
这样优美的境界早已远远超出了与朋友 调笑的本意,它所唤起的联想不是风流 才子的放荡生活,而是对江南风光的无 限向往:秋尽之后尚且如此美丽,当其 春意方浓之时又将如何迷人?这种内蕴 的情趣,微妙的思绪,“可言不可言之 间”的寄托,“可解不可解之会”的指 归(见叶燮《原诗》),正是这首诗成 功的奥秘。
寄扬州韩绰判官 杜牧
“月明桥上看神仙”
“天下三分明月夜, 二分无赖是扬州”
“隐隐”和“迢迢”这一对叠字, 不但画出了山清水秀、绰约多姿 的江南风貌,而且隐约暗示着诗 人与友人之间山遥水长的空间距 离,那抑扬的声调中仿佛还荡漾 着诗人思念江南的似水柔情。
欧阳修的《踏莎行》:“离愁渐 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平芜尽处是青山,行人更在青 山外”,正道出了杜牧这句诗的 言外之意。此时虽然时令已过了 深秋,江南的草木却还未凋落, 风光依旧旖旎秀媚。正由于诗人 不堪晚秋的萧条冷落,因而格外 眷恋江南的青山绿水,越发怀念 远在热闹繁花之乡的故人了。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PPT

这首诗巧妙的把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桥上的美丽传说与“月 明桥上看神仙”的现实生活融合在一起,因而在客观上造 成“玉人”又是指歌妓舞女的恍惚形象,读之令人如见月 光笼罩的二十四桥上,吹箫的美人披着银辉,宛若洁白光 润的玉人,仿佛停到呜咽悠扬的箫声飘散在已凉未寒的江 南秋夜,回荡在青山绿水之间。这样优美的境界早已远远 超出了与朋友调笑的本意,它所唤起的联想不是风流才子 的放荡生活,而是对江南风光的无限向往:秋尽之后尚且 如此美丽,当其春意方浓之时又将如何迷人?
翻译
青山隐隐起伏,江水遥远悠长,秋时已尽江南的草 木还未凋谢。 二十四桥明月映照幽幽清夜,老友你在何处,听取 美人吹箫?
写作背景
唐文宗大和七年四月到九年初,杜牧曾在淮南节度使(使府在扬州)牛 僧孺幕中作过推官和掌书记,和当时在幕任节度判官的韩绰相识。此诗 是杜牧离开扬州以后,在江南怀念昔日同僚韩绰判官而作。具体写作时 间约在大和九年(公元835年)秋或开成元年(公元836年)秋。
诗人故事
诗人的那些不被知晓却很有趣的传闻和故事。
游玩轶事
按照惯例,新科进士要到曲江游玩。曲江是当时最热闹的场所,尤其在春天更是 摩肩接踵。晚唐诗人姚合曾大发感慨,赋诗说:“江头数顷杏花开,车马争先尽 此来。欲待无人连夜看,黄昏树树满尘埃。 这时的杜牧顾盼生辉,一举手一投足都“才”情万种。他们一行三五人来到曲江 寺院,正巧碰见一位打坐的僧人,便攀谈起来。僧人问杜牧姓名,杜牧得意地报 上大名,心想“天下谁人不识我”,以为僧人会大吃一惊,露出“追星族”的狂 热。谁知僧人面色平静,木然不知,这让杜牧分外失落,很是惆怅,遂现场赋诗 一首云:“家住城南杜曲旁,两枝仙桂一时芳。老僧都未知名姓,始觉空门气味 长。”
藏书之家
入仕后累官至迁膳部员外郎。被李德裕排挤,而后复为用。入 朝,官至中书舍人。所作《感怀诗》、《过华清宫绝句》、 《赤壁》、《江南春》、《泊秦淮》、《山行》等,意义深婉, 风格飘逸。藏书亦多,祖父杜佑,德宗时曾为宰相,撰《通》 200卷。杜牧继承杜氏家族遗书,为此撰诗文记述称:“旧第开 朱门,长安城中央。第中无一物,万卷书满堂”。杜牧自己亦 阅遍所藏诗书,自称:“经书括根本,史书阅兴亡。高摘屈宋 艳,浓薰班马香。李杜泛浩浩,韩柳摩苍苍。” 生平所作诗文 颇多,去世后,由外甥裴延翰编辑为《樊川文集》20卷,收文 450篇。
唐诗宋词选读(苏教版)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问题探讨
1.首句中的“隐隐”“迢迢”,写 景中蕴含无尽意趣,试简要分析。
• 它从大处落墨,化出远景:青山逶迤, 隐于天际,绿水如带,迢递不断,这 一对叠字,不但画出了山清水秀,绰 约多姿的江南风貌,且隐含着诗人与 友人之间山遥水长的空间距离,抑扬 的声调中仿佛还荡漾着诗人思念江南 的似水柔情。
2.后两句话展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 面?寄托了什么样的情感?
创作背景
作品译文
青山隐约绿水悠悠长流, 江南深秋草木还未凋零。 明亮月光映照二十四桥, 你是否还在听美人吹箫?
作品鉴赏
• 这首诗诗人写得极其雅致,优雅中见 意境。这是一首抒写友情的诗篇,表 现手法委婉多致,可谓曲尽其妙。诗 的前两句写景。首句先以山之隐忽难 见真容和水之迢递远去,以远处的画 面暗写友人不在身边,故对他思念之 意生出。
• 展现了二十四桥拱月,玉人浴辉吹箫 的明丽画面,是诗人臆想中秋后月夜 的扬州,也是诗人早年生活在扬州时 景象的又一次再现,同时又寄托着对 别后的扬州和友人的殷切思念。
小结
• 《寄扬州韩绰判官》是唐代诗人杜牧 离开扬州以后怀念昔日同僚韩绰判官 而作。 • 此诗着意刻画深秋的扬州依然绿水青 山、草木葱茏,二十四桥月夜仍然乐 声悠扬,调侃友人生活的闲逸,表达 了作者对过往扬州生活的深情怀念。 • 全诗意境优美,清丽俊爽,情趣盎然。
• 关于扬州,有杜牧的《赠别二首》 其一的“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 帘总不如”,张祜的“十里长街市 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王建的 “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 纷”,徐凝的“天下三分明月夜, 二分无赖是扬州(无赖:可爱之 意)”等。
• 本诗中的二十四桥,在宋代依然是文 人墨客的描写热点,姜夔的《扬州慢》 词中有“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 月无声”,写的虽是旧时胜地,表达 的却是伤乱忧世的悲情,打上了深深 的时代烙印。王士祯以后为此桥写诗 赞美的有7000余人,编成300多卷的 诗集一部,一时蔚为壮观,成为文学 史上的美谈。最后两句在清风明月之 夜,心想友人是否和女子倚箫歌舞。 此诗之美,在于景致优美,意境深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念之情。
古诗中叠词的作用: 1.增强诗歌的音韵美,形式美; 3.增强诗意,强化意境; 2.帮助诗人更强烈地表达思想情 感。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 雪霏霏。”
——《诗经·小雅·采薇》
《•采在薇我》国是古一代首典写籍一中位, 被很遣早戍就边出的现兵了士叠从 出字征这到种回修家辞的现诗象歌。。这四句,是诗中情 景交融的名句。“依依”,“霏霏”这 两组叠词,不但把柳枝的婀娜姿态、大 雪的飞舞飘扬描绘得十分得体、生动, 而且非常形象地揭示了这一征人的内心 世界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隐隐”和“迢迢”这一对 叠词,不但画出了山清水秀、 绰约多姿的江南风景,而且隐 约暗示着诗人与友人之间山遥 水长的空间距离。暗寓诗人对
故地和朋友的思念之情。
青山逶迤,隐于天际,绿水如带, 迢迢不断。虽然已经到了晚秋,但是江 南的草木还没有凋落。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二十四桥
诗歌主旨
抒发了作者格外眷恋江南的青山绿 水,怀念远在热闹繁华之乡的故人的 思想感情。
回顾全诗:
一二两句:青山绿水秋草,意象创造氛围,不仅是 自然景物的再现,在景物无休止的延伸中蕴含诗人 无限情思
三四两句:月光笼罩、美人吹箫、箫声飘散、呜咽 悠扬,对江南风光和对游人欢聚的无限向往之情深 蕴其中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配图欣赏
青山隐隐水迢迢
秋尽江南草木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
背景介绍
这首诗是当时杜牧被任为监察御史,由淮南 节度使幕府回长安供职后所作。唐代的扬州, 是长江中下游最繁荣的都会,店肆林立,商贾 如云,酒楼舞榭,比比皆是,“每重城向夕, 倡楼之上,常有绛纱灯数万,辉罗耀列空中, 九里三十步街中,珠翠填咽,邈若仙 境”(《太平广记》卷273引《唐阙文》)。 “性疏野放荡”的杜牧,在这样的环境中,常 出没于青楼倡家,有不少风流韵事,韩绰在这 方面是他同道,所以回到长安后写诗寄赠。
• 叠字使诗的音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 听起来,声声悦耳。如李白的《秋浦歌十七首 之十》:“千千石楠树,万万女贞林。山山白 鹭满,涧涧白猿吟。君莫向秋浦,猿声碎客心 。”前四句分别用叠字领起,节奏明快,富于
二十四桥
• “玉人”,既可借以形容美丽洁白的 女子,又可比喻风流俊美的才郎。
• 诗人本是问候友人近况,却故意用 玩笑的口吻与韩绰调侃,问他这样, 不但韩绰风流倜傥的才貌依稀可见, 两人亲昵深厚的友情得以重温,而且 调笑之中还微微流露了诗人对自己经 历和遭遇的感叹。实际上是对长江以 南风光的怀念。
• 诗中叠字运用得恰到好处,使所描绘的自然 景色或人物特征更加形象。《古诗十九首》中 《青青河畔草》开头六句连用了六组叠词:“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 当窗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前两句 写景,用“青青、郁郁”描绘出春天草木浓密 的生机;后四句写人,四组叠字将思妇的体态 、仪容、装扮等写得十分逼真,呼之欲出。
• 难点 :
• 引导学生品读古诗,想象诗中的景色,感 悟作者对故人、故地的思念之情。
寄扬州韩绰判官
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 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 玉人何处教吹箫?
作者简介
•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 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 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 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 “小李杜”。
秋尽江南草未凋
诗人站在江北,遥想江南的秋景——此 时时令已过了深秋,我所在的江北早已 是草木凋零、一派晚秋的萧条冷落,而 江南的草木却还未凋落,还是青山绿水, 风光依旧旖旎秀美
二十四桥明月夜
江南佳景无数,但我记忆中最美的印象就是 扬州二十四桥上的明月夜色
二十四桥,一说扬州城里原有二十四座桥, 一说即吴家砖桥,因古时有二十四位美人吹 箫于桥上而得名
• 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十四个叠字,似大珠小珠 落玉盘。“梁绍王称“出奇制胜,真匪夷所思 矣”。
• 这七组叠词在内容上表达了词人自己遭受不 幸后的精神状态。“寻寻觅觅”,重写动作, 心神不定,怅然若失;“冷冷清清”,重写感 受,孤单寂寞,形影相吊;“凄凄惨惨戚戚” 侧重写心境,悲惨凄凉,终日愁苦。三者用“ 情”贯穿一起。在声律上铿锵有韵,有节奏感 。在结构上为整首词定基调,创造出悲伤的氛 围。
二十四桥
二十四桥
二十四桥
玉人何处教吹箫
玉人何处教吹箫
诗歌意译
• 青山隐隐起伏,江流千里迢迢。 • 时令已过深秋,江南草木枯凋。 • 扬州二十四桥,月色格外娇娆。 • 老友你在何处,听取美人吹箫?
诗歌主旨
寄扬州韩绰判官
唐
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诗人点名时地对如虹诸桥的描绘目的在于同 青山隐隐、流水迢迢相应互映,写出扬州的 山美、水美和夜色美,也是对玉人的出现起 了映衬作用
玉人何处教吹箫
韩绰,我的老友,当此秋尽之时,你每 夜在何处教美人吹箫取乐呢?
诗人本是问候友人近况,却故意用玩笑 的口吻与韩绰调侃,问他这样,不但韩 绰风流倜傥的才貌依稀可见,两人亲昵 深厚的友情得以重温
• 叠字可以摹声,又可以摹色,达到修辞效果 ,使意象更加确切。杜甫《登高》中“无边落 木萧萧下”,用“萧萧”摹拟落叶声;黄巢的 《题菊花》中“飒飒秋风满院栽”,用“飒飒 ”摹拟风声风声;岳飞《满江红》中“凭栏处 ,潇潇雨歇”,用“潇潇”摹拟雨声。《木兰 辞》用“唧唧复唧唧”的叠词,写木兰的叹息 声,也十分精当。
抒发了作者格外眷恋江南的青山绿水, 怀念远在热闹繁华之乡的故人的思想感情。
诗歌意蕴
这样优美的境界所唤起对江 南风光的无限向往:秋尽之后 尚且如此美丽,当其春意方浓 之时又将如何迷人?正是这首 诗成功的奥秘。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隐隐”和“迢迢”这一 对叠词,不但画出了山清水 秀、绰约多姿的江南风景, 而且隐约暗示着诗人与友人 之间山遥水长的空间距离。 暗寓诗人对故地和朋友的思
注音
• 绰绰有余( ) • 绰起( ) • 迢迢( )
青山隐..隐 水迢.迢. 玉..人 二十四桥.
字词
青山隐隐水迢迢
诗人站在江边,隐约遥见江对岸青山逶 迤,隐于天际,江水如带,迢迢不断
“隐隐”和”迢迢”这两对叠字,不但画出了 山清水秀,绰约多姿的江南风貌, 而且隐 约暗示着诗人与友人之间山遥水长的空 间距离,那抑扬的声调中仿佛还荡漾着 诗人思念江南的似水柔情
导入新课
• 扬州自古繁华,而鼎盛在中唐,“商贾如织,故 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蜀次 之也。”其盛况亦见于唐人姚合诗《扬州春词三 首》之三:“春风荡城郭,满耳是笙歌。”“十 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望神仙。人生只合扬州 死,禅智山光好墓田”(张祜《纵游淮南》)当 时还有人把“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当作人 生的追求目标。杜牧更是在扬州写下多首诗歌来 赞叹扬州的繁华: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 处教吹箫。”,今天我们就来欣赏诗人杜牧的《
在明月的夜晚,你这位风流才俊在二十四 桥中的哪一桥上与歌女们吹箫取乐呢?
诗人本是问候友人近况,却故意用玩笑的口吻与韩 绰调侃,问他当此秋尽之时,每夜在何处教妓女歌吹 取乐。这样,不但韩绰风流倜傥的才貌依稀可见,两 人亲昵深厚的友情得以重温,而且调笑之中还微微流 露了诗人对自己“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 的感喟,从而使此诗平添了许多风韵。
寄扬州韩绰判官 杜牧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学习目标
• 1. 引导学生品读古诗,想象诗中的景色, 感悟作者对故人、故地的思念之情。
• 2.了解作者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
• 3. 引导学生品读古诗,想象诗中的景色, 感悟作者对故人、故地的思念之情。
• 重点:
• 引导学生品读古诗,想象诗中的景色,感 悟作者对故人、故地的思念之情。
古诗中叠词的作用: 1.增强诗歌的音韵美,形式美; 3.增强诗意,强化意境; 2.帮助诗人更强烈地表达思想情 感。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 雪霏霏。”
——《诗经·小雅·采薇》
《•采在薇我》国是古一代首典写籍一中位, 被很遣早戍就边出的现兵了士叠从 出字征这到种回修家辞的现诗象歌。。这四句,是诗中情 景交融的名句。“依依”,“霏霏”这 两组叠词,不但把柳枝的婀娜姿态、大 雪的飞舞飘扬描绘得十分得体、生动, 而且非常形象地揭示了这一征人的内心 世界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隐隐”和“迢迢”这一对 叠词,不但画出了山清水秀、 绰约多姿的江南风景,而且隐 约暗示着诗人与友人之间山遥 水长的空间距离。暗寓诗人对
故地和朋友的思念之情。
青山逶迤,隐于天际,绿水如带, 迢迢不断。虽然已经到了晚秋,但是江 南的草木还没有凋落。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二十四桥
诗歌主旨
抒发了作者格外眷恋江南的青山绿 水,怀念远在热闹繁华之乡的故人的 思想感情。
回顾全诗:
一二两句:青山绿水秋草,意象创造氛围,不仅是 自然景物的再现,在景物无休止的延伸中蕴含诗人 无限情思
三四两句:月光笼罩、美人吹箫、箫声飘散、呜咽 悠扬,对江南风光和对游人欢聚的无限向往之情深 蕴其中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配图欣赏
青山隐隐水迢迢
秋尽江南草木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
背景介绍
这首诗是当时杜牧被任为监察御史,由淮南 节度使幕府回长安供职后所作。唐代的扬州, 是长江中下游最繁荣的都会,店肆林立,商贾 如云,酒楼舞榭,比比皆是,“每重城向夕, 倡楼之上,常有绛纱灯数万,辉罗耀列空中, 九里三十步街中,珠翠填咽,邈若仙 境”(《太平广记》卷273引《唐阙文》)。 “性疏野放荡”的杜牧,在这样的环境中,常 出没于青楼倡家,有不少风流韵事,韩绰在这 方面是他同道,所以回到长安后写诗寄赠。
• 叠字使诗的音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 听起来,声声悦耳。如李白的《秋浦歌十七首 之十》:“千千石楠树,万万女贞林。山山白 鹭满,涧涧白猿吟。君莫向秋浦,猿声碎客心 。”前四句分别用叠字领起,节奏明快,富于
二十四桥
• “玉人”,既可借以形容美丽洁白的 女子,又可比喻风流俊美的才郎。
• 诗人本是问候友人近况,却故意用 玩笑的口吻与韩绰调侃,问他这样, 不但韩绰风流倜傥的才貌依稀可见, 两人亲昵深厚的友情得以重温,而且 调笑之中还微微流露了诗人对自己经 历和遭遇的感叹。实际上是对长江以 南风光的怀念。
• 诗中叠字运用得恰到好处,使所描绘的自然 景色或人物特征更加形象。《古诗十九首》中 《青青河畔草》开头六句连用了六组叠词:“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 当窗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前两句 写景,用“青青、郁郁”描绘出春天草木浓密 的生机;后四句写人,四组叠字将思妇的体态 、仪容、装扮等写得十分逼真,呼之欲出。
• 难点 :
• 引导学生品读古诗,想象诗中的景色,感 悟作者对故人、故地的思念之情。
寄扬州韩绰判官
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 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 玉人何处教吹箫?
作者简介
•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 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 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 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 “小李杜”。
秋尽江南草未凋
诗人站在江北,遥想江南的秋景——此 时时令已过了深秋,我所在的江北早已 是草木凋零、一派晚秋的萧条冷落,而 江南的草木却还未凋落,还是青山绿水, 风光依旧旖旎秀美
二十四桥明月夜
江南佳景无数,但我记忆中最美的印象就是 扬州二十四桥上的明月夜色
二十四桥,一说扬州城里原有二十四座桥, 一说即吴家砖桥,因古时有二十四位美人吹 箫于桥上而得名
• 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十四个叠字,似大珠小珠 落玉盘。“梁绍王称“出奇制胜,真匪夷所思 矣”。
• 这七组叠词在内容上表达了词人自己遭受不 幸后的精神状态。“寻寻觅觅”,重写动作, 心神不定,怅然若失;“冷冷清清”,重写感 受,孤单寂寞,形影相吊;“凄凄惨惨戚戚” 侧重写心境,悲惨凄凉,终日愁苦。三者用“ 情”贯穿一起。在声律上铿锵有韵,有节奏感 。在结构上为整首词定基调,创造出悲伤的氛 围。
二十四桥
二十四桥
二十四桥
玉人何处教吹箫
玉人何处教吹箫
诗歌意译
• 青山隐隐起伏,江流千里迢迢。 • 时令已过深秋,江南草木枯凋。 • 扬州二十四桥,月色格外娇娆。 • 老友你在何处,听取美人吹箫?
诗歌主旨
寄扬州韩绰判官
唐
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诗人点名时地对如虹诸桥的描绘目的在于同 青山隐隐、流水迢迢相应互映,写出扬州的 山美、水美和夜色美,也是对玉人的出现起 了映衬作用
玉人何处教吹箫
韩绰,我的老友,当此秋尽之时,你每 夜在何处教美人吹箫取乐呢?
诗人本是问候友人近况,却故意用玩笑 的口吻与韩绰调侃,问他这样,不但韩 绰风流倜傥的才貌依稀可见,两人亲昵 深厚的友情得以重温
• 叠字可以摹声,又可以摹色,达到修辞效果 ,使意象更加确切。杜甫《登高》中“无边落 木萧萧下”,用“萧萧”摹拟落叶声;黄巢的 《题菊花》中“飒飒秋风满院栽”,用“飒飒 ”摹拟风声风声;岳飞《满江红》中“凭栏处 ,潇潇雨歇”,用“潇潇”摹拟雨声。《木兰 辞》用“唧唧复唧唧”的叠词,写木兰的叹息 声,也十分精当。
抒发了作者格外眷恋江南的青山绿水, 怀念远在热闹繁华之乡的故人的思想感情。
诗歌意蕴
这样优美的境界所唤起对江 南风光的无限向往:秋尽之后 尚且如此美丽,当其春意方浓 之时又将如何迷人?正是这首 诗成功的奥秘。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隐隐”和“迢迢”这一 对叠词,不但画出了山清水 秀、绰约多姿的江南风景, 而且隐约暗示着诗人与友人 之间山遥水长的空间距离。 暗寓诗人对故地和朋友的思
注音
• 绰绰有余( ) • 绰起( ) • 迢迢( )
青山隐..隐 水迢.迢. 玉..人 二十四桥.
字词
青山隐隐水迢迢
诗人站在江边,隐约遥见江对岸青山逶 迤,隐于天际,江水如带,迢迢不断
“隐隐”和”迢迢”这两对叠字,不但画出了 山清水秀,绰约多姿的江南风貌, 而且隐 约暗示着诗人与友人之间山遥水长的空 间距离,那抑扬的声调中仿佛还荡漾着 诗人思念江南的似水柔情
导入新课
• 扬州自古繁华,而鼎盛在中唐,“商贾如织,故 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蜀次 之也。”其盛况亦见于唐人姚合诗《扬州春词三 首》之三:“春风荡城郭,满耳是笙歌。”“十 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望神仙。人生只合扬州 死,禅智山光好墓田”(张祜《纵游淮南》)当 时还有人把“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当作人 生的追求目标。杜牧更是在扬州写下多首诗歌来 赞叹扬州的繁华: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 处教吹箫。”,今天我们就来欣赏诗人杜牧的《
在明月的夜晚,你这位风流才俊在二十四 桥中的哪一桥上与歌女们吹箫取乐呢?
诗人本是问候友人近况,却故意用玩笑的口吻与韩 绰调侃,问他当此秋尽之时,每夜在何处教妓女歌吹 取乐。这样,不但韩绰风流倜傥的才貌依稀可见,两 人亲昵深厚的友情得以重温,而且调笑之中还微微流 露了诗人对自己“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 的感喟,从而使此诗平添了许多风韵。
寄扬州韩绰判官 杜牧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学习目标
• 1. 引导学生品读古诗,想象诗中的景色, 感悟作者对故人、故地的思念之情。
• 2.了解作者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
• 3. 引导学生品读古诗,想象诗中的景色, 感悟作者对故人、故地的思念之情。
• 重点:
• 引导学生品读古诗,想象诗中的景色,感 悟作者对故人、故地的思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