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1.2儒学成为正统史料分析

合集下载

人教版必修三第1、2复习课说课稿从民间大宗到正统主流的转变春秋战国、西汉时期的儒学

人教版必修三第1、2复习课说课稿从民间大宗到正统主流的转变春秋战国、西汉时期的儒学
5.设计富有挑战性的课后作业,促使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思考。通过这些策略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动机。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策略
我将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问题探究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合作法。选择这些方法的理论依据如下:
1.讲授法:对于儒学这一抽象且理论性较强的内容,教师适当的讲解是必要的,可以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理解重点难点。
2.问题探究法:通过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案例分析法:结合现实生活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儒学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4.小组合作法: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二)媒体资源
我将使用以下教具、多媒体资源或技术工具来辅助教学:
1. PPT课件:展示教学内容的框架和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2.视频资料:播放与儒学发展相关的纪录片片段,让学生直观感受儒学的历史背景;
3.网络资源:提供相关学术文章和资料,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4.白板和实物模型:用于展示和分析历史人物、事件,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三)互动方式
为了促进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我计划设计以下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环节: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为了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我将采用以下方式导入新课:
1.故事引入:讲述孔子周游列国、孟子见梁惠王等历史故事,让学生对儒学产生兴趣;
2.提出问题:通过提问“为什么儒学能够在西汉时期成为正统思想?”引发学生思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情境创设:展示与儒学发展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儒学的历史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第2课汉代儒学(共16张PPT)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第2课汉代儒学(共16张PPT)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 •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统思想的史实。
高考考点
◦一、汉初的统治:从“无为”到“有为” ◦二、董仲舒的新儒学 ◦三、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
◦一、汉初的统治:道家思想——无为而治
(1)原因:社会经济破坏严重。汉初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 ◦ (2)表现:与民休养生息 ◦ (3)措施: ◦ ①减轻田租; ◦ ②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 ◦ ③放兵回家,授予田宅; ◦ ④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
②、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对三纲五常应辩证分析其作用
③、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为人处世)
使儒学神化带有 封建迷思信想色统彩一
④、主张限田、薄敛、省役
4、评价董仲舒思想
(1)积极: ①有利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 ②既有利强化君权;也限制君主的权利,使君主实行仁政。 ③兴办学校,有利教育发展。 ④使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及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2)消极:
3、“独尊儒术”的影响
对政治 有利于中央集权,稳定汉朝统治秩序。
对民族 思想统一,儒学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是维护统一、阻止 精神 分裂的强大思想武器
对学术 文化
结束学术思想平等竞争,;另一方面,提高了知识分子在社会 上的地位和作用,促进了尚学风尚。
对主流 思想
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董仲舒对孔孟思想为哪些继承与发展?
不同: 秦朝:钳制思想,摧残文化。 汉朝:使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及传统文化主流思
想,推动了封建教育的发展。
■继承: ①大一统:孔子强调正名等; ②实行仁政:天人感应防止暴政等; ③道德修养:仁义礼智信 ■发展: ①思想专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屈民而伸君(法家); ②神化皇权:天人感应(道家)、君权神授(阴阳家);

人民历史必修3专题一2汉代儒学(共22张PPT)

人民历史必修3专题一2汉代儒学(共22张PPT)

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 引导学生回顾新课标历史教科书必修一:
从世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制、察举制,再到隋唐开始的科举制。
2、科举制的实行对儒学的影响 引导学生从两方面分析:一方面儒学全面影响了社
会政治和文化生活;另一方面儒学因此而荣,同时也成 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
3、科举制对文化影响 让学生联系课本资源如“学习思考” 、“资料卡片”
4、董仲舒新儒学的影响
史料分析
史料一: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 教主化的进程,为封建统治找到了较为理想的意识形态。他 的学说为稳定和巩固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起了 重要作用,对于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产 生了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
——田昌五、安作璋主编《秦汉史》
3、宣扬纲常伦理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 应批判
3、董仲舒新儒学呈现的新特点
与先秦儒学相比,董仲舒新儒学呈现出的特点
(1)从思想内涵看,融儒家、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为 一体。 (2)主张在政治思想方面实行“大一统”,强调君主权威,赋予君权 以神权色彩。 (3)在宣扬君权神授的同时,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 政”思想。 (4)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受到统治者重视,迅速成为封建 社会正统思想。 (5)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本质是唯心主义。 (6)承认现实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如皇权专制),即维护现实统治。
“有为”
加强中央集权, 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
董仲舒生平(前179 ---前104年)
汉代儒学代表、大学问家
三次应对策问《天人三策》受赏识、为官 晚年著《春秋繁露》 创制新儒学体系
二、董仲舒的新儒学提出背景和内容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1.2西汉前期儒学思想以及汉武帝政策的史料分析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1.2西汉前期儒学思想以及汉武帝政策的史料分析

从“无法”到“有为”史料分析1.战国后期儒学的发展〔材料〕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

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隐而不见。

故子路居卫,子张居陈,澹台子羽居楚,子夏居西河,子贡终于齐。

如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釐之属,皆受业于子夏之伦,为王者师。

……于威宣之际,孟子、荀卿之列,咸遵夫子之业而润色之,以学显于当世。

──司马迁《史记·儒林列传》【解读】《儒林列传》对研究古代儒学史有重要参考价值。

这条资料反映了儒学在战国后期成为显学的历史,对了解儒学发展史有重要参考价值。

孔子以后,他的贤子弟遍布天下,有的为王侯将相做老师,有的与士大夫为友,还有的直接做了隐士。

到了战国后期的齐威王、宣王的时候,孟子和荀子对儒家学派进行丰富和发展,王道、霸道并用使儒学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战国后期,儒学成为显学。

2.“焚书坑儒”对儒学的沉重打击〔材料〕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①。

丞相臣斯昧死言:……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

有敢偶语②《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

吏见知不举与同罪。

令下三十日不烧,黥③为城旦④,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等。

……制曰:“可。

”始皇闻亡,乃大怒曰:“……卢生等君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

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妖言以乱黔首”,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⑤,乃自除。

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解读】这条资料描述了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经过,这对于了解儒学发展很有参考。

李斯认为会有利于借古讽今,诽谤当今,迷惑老百姓,不利于统治。

因此建议始皇帝:除秦国的史书、博士所藏的《诗》《书》诸子百家的著作外,其余诗书都要烧掉。

只准留下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从此以后,如果谁还结伙谈论《诗》《书》的,以古非今的,全部都要杀头,官吏明明知道而不检举的与之同罪。

高二历史必修3_儒学成为正统史料分析

高二历史必修3_儒学成为正统史料分析

儒学成为正统史料分析1.汉武帝起用文学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材料一〕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而董仲舒以贤良对策焉。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二〕及今上即位,赵绾、王臧之属明儒学,而上亦向之,于是招方正贤良文学之士。

自是之后,言《诗》于鲁则申培公,于齐则辕固生,于燕则韩太傅;言《尚书》自济南伏生;言《礼》则鲁高堂生;言《易》自菑川田生;言《春秋》于齐自胡毋生,于赵自董仲舒。

及窦太后崩,武安侯田为丞相,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而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

天下之学士靡然向风矣。

──司马迁《史记·儒林列传》【解读】这两则资料都显示汉武帝时,起用儒者参与国家大政。

汉武帝即位后,向往用儒学治理国家。

于是起用文学儒者数百人参与政治。

其中最著名的是董仲舒和公孙弘,而且公孙弘因为治《春秋》而被封相封侯,因此学习儒家学术在社会上蔚然成风。

儒学思想受到汉武帝肯定,并且数百儒者参与国家政事,说明儒学在汉武帝时期得到首肯,从而广泛地流传。

2.汉武帝兴办太学〔材料一〕建元五年①,置五经博士②。

──班固《汉书·武帝纪》〔材料二〕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三〕元朔五年③,夏六月,诏曰:盖闻导民以礼,风之以乐;今礼坏乐崩,朕甚闵焉。

故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咸荐诸朝,其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举遗,兴礼以为天下先,太常其议与博士子弟崇乡党之化,以厉贤才焉。

丞相弘请为博士置弟子员,学者益广。

──班固《汉书·武帝纪》〔材料四〕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复其身④。

太常择民年十八以上仪装端正者,补博士弟子。

郡国县官有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⑤所闻,令相长丞上属所二千石。

二千石谨察可者,常[当]与计⑥偕,诣太常,得受业如弟子。

一岁皆辄课⑦,能通一艺以上,补文学⑧掌故⑨缺;其高弟可以为郎中,太常籍奏⑩。

2019-2020新人教版历史必修3第1单元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019-2020新人教版历史必修3第1单元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知识点一 从“无为”到“有为” 1.汉初:“无为而治”(1)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汉初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的需要。

(2)表现: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3)作用:促进汉朝经济实力的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2.汉武帝:积极有为 (1)条件①汉武帝时期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②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

③匈奴为患,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2)目的: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趋势。

1.提出:董仲舒。

2.特点:糅合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3.概况1.汉武帝的尊儒措施(1)思想上: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2)政治上①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②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

(3)教育上①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②兴办太学。

③在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位。

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史料一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②。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③。

——《汉书·董仲舒传》[解读]①②体现了董仲舒的主张。

③体现了董仲舒提出相关主张的目的。

[思考]董仲舒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他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提示】思想:“大一统”思想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目的:加强中央集权。

史料二董仲舒是西汉一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在中国文化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董仲舒学说消极影响也是严重的……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④……不思奋进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⑤。

——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解读]④⑤体现了董仲舒思想的消极影响。

[思考]史料中“都与之直接相关”的“之”指的是什么?为什么冯天瑜这样评价?【提示】“之”:指的是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学说中的“三纲”。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1.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史料分析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1.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史料分析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史料分析1.董仲舒新儒学体系对道家、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的糅合〔材料一〕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二〕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

刑主杀而德主生。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三〕春气爱,秋气严,夏气乐,冬气哀。

爱气以生物,严气以成功,乐气以养生,哀气以丧终,天之志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阳尊阴卑》【解读】《董仲舒传》是记载董仲舒生平的著作。

《春秋繁露》为董仲舒所著,十万余言,对研究董仲舒思想有很大参考价值。

以上资料反映董仲舒天下变、道亦不变的世界观,而且董仲舒思想主要杂糅了道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

董仲舒认为,道这个东西是由天派生出来的,道是社会制度、法则。

自然界不变化,则道德、伦理、纲常也不会变化,这就把道家思想中道借用过来。

不过董仲舒的“道”是指封建社会中的根本原则,这与先秦道家所讲的“道”是有区别的。

董仲舒认为,天是有意志的,阴阳即为无意志的表现,阳是天的恩德的表现,阴是天刑罚的表现。

因为天是尚德不尚刑的,因此阳为主,阴为从,阳处于积极主导的地位,而阴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

由阴阳而产生的五行(木、火、土、金、水)也是天的五种行为,如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体现天的恩德;五行相胜:金胜木、水胜火、木胜土、火胜金、土胜水,体现天的刑罚。

用阴阳五行产生的季节变化也体现了天的意志,这样董仲舒把阴阳五行学说借用过来,而且阴阳五行都有了道德属性,有意志、有目的。

董仲舒杂糅了道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2.董仲舒“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臣谨案《春秋》之文,求王道之端,得方于正,正次王,王次春。

春者,天之所为也;正者,王之所为也。

……上承天之所为,而下以其正所为,正王道之端称。

……臣谨案《春秋》谓一元之意:一者,万物之所从始也;元者,辞之所谓大也;谓一为元者,视大始而欲正本也。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第二课汉代儒学 (共33张PPT)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第二课汉代儒学 (共33张PPT)

材料七 天是万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人民 和诸侯应该服从他,认为人君必须遵循天道,实 行仁政,限田、薄敛、省役。 发挥儒家仁政思想 1.董仲舒新儒学特点: (1)使儒家思想政治制度化而伦理道德和身心修 养层面的社会功能下降。 (2)使儒家思想宗教化、神秘化。 (3)吸收了各家思想内容,外儒内法。
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及作用
治国思想 针对问题
“君权神授” 君主专制 “天人感应” “大一统” 中央集权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仁政” 土地兼并


君权合理化,有利于抑制暴政 实施仁政;但是带有迷信色彩。
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的政治需要,以思想上的统一 达到政治上统一,结束了百家 争鸣局面,抑制思想自由发展 关注民生,有利于缓和社会矛 盾,实现封建王朝的长治久安 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封建统 治秩序;有利于发扬传统道德。
“至汉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 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 京师之钱累百钜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 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朽不可食。” ——《汉书·食货志》 当时社会经济状况如何?
一、汉代儒学兴起的背景
3.汉武帝时国家面临严峻的形势
(1)土地兼并严重; (2)诸侯国的威胁; (3)匈奴威胁边疆,边患不定;
一、汉代儒学兴起的背景ຫໍສະໝຸດ 1.焚书坑儒:儒学遭重创根因:秦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确立,文化为政治权
力服务 直因:儒生引用儒学经典,批评时政,威胁秦朝 统治 具体步骤:焚书、坑儒 积极作用:“焚书坑儒”有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 有利于巩固刚刚建立的政权。 实质:是一种文化专制政策
一、汉代儒学兴起的背景
2.汉初黄老之学:儒学有所恢复
“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学成为正统史料分析
1.汉武帝起用文学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
〔材料一〕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而董仲舒以贤良对策焉。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及今上即位,赵绾、王臧之属明儒学,而上亦向之,于是招方正贤良文学之士。

自是之后,言《诗》于鲁则申培公,于齐则辕固生,于燕则韩太傅;言《尚书》自济南伏生;言《礼》则鲁高堂生;言《易》自菑川田生;言《春秋》于齐自胡毋生,于赵自董仲舒。

及窦太后崩,武安侯田为丞相,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而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

天下之学士靡然向风矣。

──司马迁《史记·儒林列传》
【解读】这两则资料都显示汉武帝时,起用儒者参与国家大政。

汉武帝即位后,向往用儒学治理国家。

于是起用文学儒者数百人参与政治。

其中最著名的是董仲舒和公孙弘,而且公孙弘因为治《春秋》而被封相封侯,因此学习儒家学术在社会上蔚然成风。

儒学思想受到汉武帝肯定,并且数百儒者参与国家政事,说明儒学在汉武帝时期得到首肯,从而广泛地流传。

2.汉武帝兴办太学
〔材料一〕建元五年①,置五经博士②。

──班固《汉书·武帝纪》
〔材料二〕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元朔五年③,夏六月,诏曰:盖闻导民以礼,风之以乐;今礼坏乐崩,朕甚闵焉。

故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咸荐诸朝,其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举遗,兴礼以为天下先,太常其议与博士子弟崇乡党之化,以厉贤才焉。

丞相弘请为博士置弟子员,学者益广。

──班固《汉书·武帝纪》
〔材料四〕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复其身④。

太常择民年十八以上仪装端正者,补博士弟子。

郡国县官有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⑤所闻,令相长丞上属所二千石。

二千石谨察可者,常[当]与计⑥偕,诣太常,得受业如弟子。

一岁皆辄课⑦,能通一艺以上,补文学⑧掌故⑨缺;其高弟可以为郎中,太常籍奏⑩。

即有秀才异等,辄以名闻。

其不事学若下材,及不能通一艺,辄罢之,而请诸能称者。

……以治礼掌故以文学礼义为官,迁留滞。

请选择其秩比二百石以上及吏百石通一艺以上补左右内史、大行卒史……先用诵多者,不足,择掌故以补中二千石属,文学掌故补郡属,备员。

昭帝时举贤良文学,增博士弟子员满百人,宣帝未增倍之元帝好儒……以用度不足,更为设员千人,郡国置《五经》百石卒史。

成帝末,或言孔子布衣养徒三千人,今天子太学弟子少,于是增弟子员三千人。

──班固《汉书·儒林传序》
【解读】以上材料反映了汉武帝兴太学情况。

公元前136年,武帝正式规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并立学官研究,传播五经的教官,称之为“博士”。

公元前124年,汉武帝根据董仲舒建议兴以太学以公孙弘为学官,规定中央,官学博士弟子名额五十,由“太常择民十八以上,仪状端正者”充当。

在这些正式弟子之外,又增设跟博士“受业如弟子”的旁听生(无定额),由郡国选择“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的少年充当。

正式弟子和旁听生均每年考试一次,合格的按等第任用。

在中央官学之外,武帝又令天下郡国立学校,招各县子弟入学,学生免除徭役,卒业按成绩差使。

昭帝时,博士弟子增至百人,元帝时达千人,成帝更增至3 000人。

(1)汉武帝置“五经博士”,儒家经典成为国家法定的教材,标志从此教育为儒家所垄断;(2)太学的兴力,打破了贵族子弟世代为官的局面,为封建统治输送新的血液,从此学校教育与用人选官结合在一起,这是中国古代教育的最大特点;(3)除太学外,各地郡县均设学校使儒学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

从此以后,儒家思想成为统治阶级推崇的正统思想,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注释】①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

②五经,博士,武帝时正式规定《诗》《书》《礼》《易》《春秋》五部儒家经典立于学官,并加以研究,传播五经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