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5课《走一步,再走一步》这样把孩子带向“山的那边”说课稿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走一步,再走一步》阅读答案

七年级语文《走一步,再走一步》阅读答案

七年级语文《走一步,再走一步》阅读答案主题理解不要想成功的距离有多遥远,只要‘走一步,再走一步’,尽力地去做好每一天,直到达到目的。

课文说明《走一步,再走一步》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65岁那年写的回忆,8岁时一次爬悬崖的经历。

作者把这一经验推而广之,成为人生的宝贵财富,成为战胜一切艰难的法宝。

这篇课文,内容上很有咀嚼的余地,特别是“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这一句,喻意值得咀嚼。

说的是困难再大,也是可以分解的,如此,一个大困难,就不难克服了。

这篇课文,足以启发学生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凡事要想一想其中包含一个什么道理,悟到哲理就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就成为一笔精神财富。

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分成一个一个容易克服小困难,一小步一小步地走,困难就不大了。

人生也是如此,看似无法逾越,其实化整为零,走好每一步,并且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只想着在走一小步,天大的困难也能闯过去。

莫顿·亨特美国作家。

早年曾在空军服役,做过空军飞行员。

在二战时期,他曾驾机执行过对德国的侦察任务。

复述故事时间: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地点:美国费城;人物:“我”和五个小男孩(包括内德、杰利)和“我”的父亲;起因:别出花样,去爬悬崖;(冒险——“我”决定和伙伴们冒险爬悬崖)经过:中途被弃,进退两难;(遇险——“我”被困岩石架,不能动弹)结果:父亲指点,摆脱困境。

(脱险——“我”在父亲的“走一步,再走一步”指点下,脱离困境)启示:走一步,再走一步。

(面对挫折;实践目标)故事延伸——1945年1月,我驾机滑行在跑道上。

我向前猛推了一下风门杆,此刻,我所想的只是起飞,升到25000米的高空,航向正东。

前方就是北海。

我告诫自己:我所能做到的就是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飞越过荷兰的素汶岛。

这我能做到。

飞过素汶岛后,领航员告诉我改变航向125度然后保持这个航向10分钟,我们就可以到达下一个侦察目标。

这样做并不难。

如此这般,我操纵着飞机飞越过荷兰和德国,根本用不着去为整个航程胡思乱想,只想着要飞的每一段航程就足够了。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第十五课《走一走,再走一走》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第十五课《走一走,再走一走》教案

《走一步 , 再走一步》莫顿·亨特教课目的:知识教课:1.要修业生在预习的基础上 , 借助于工具书掌握有关的字词。

2.有感情的朗诵全文 ,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 正确复述课文内容。

能力训练:3.理解重点语句 , 掌握本文思想感情 , 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

思想感情教育:4.激发学生勇于战胜困难、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教课重点 :1、复述故事情节。

2、研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包含的生活真理。

教课难点:1、意会课文描绘心理活动的词语并领会其作用。

2、领会详略适当的写作技巧。

教课方法:朗诵、复述;自主、合作、研究教课课时: 2 课时教课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 2’)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诗歌《在山的那处》, 理解了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充满了困难险阻。

其实 , 不不过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 , 人生到处都会有崎岖。

那么, 面对困难, 我们该怎么办?是放弃, 仍是迎上去呢?今日, 我们来学习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文章《走一步, 再走一步》, 看看作者是如何战胜困难的, 并希望同学们在学完这篇文章后, 能够从中遇到一些有关人生方面的启示。

(板书课题)二、走进作者莫顿·亨特 , 美国今世作家。

他从前曾加入美国空军 , 做过空军飞翔员。

在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参加战斗 , 以前驾驶飞机深入德国达成极其危险的侦探任务。

《走一步 , 再走一步》是美国作家莫顿 ?享特 65 岁那年写的回想 8 岁时爬绝壁的一次经历。

小时候跟其余孩子不同样 , 他体弱多病 , 和五个小男孩一同爬绝壁 , 他好不简单爬到一处岩石架 , 爬了 1/3 高度 , 再也上不去 , 要下也下不去 , 堕入可怕的两难境地。

以后照父亲说的 , 一小步 , 一小步下来 , 终于出险了。

作者把这一经验推而广之 , 成为人生的荣华财产 , 成为战胜全部困难的法宝。

三、初读课文 , 弄清字词读音 , 意义训斥( ji è)峻峭(qi ào)嶙峋( l ín x ún)矗立( sǒng)抽泣( chuò)着眼(zhuó)头晕眼花(xuàn)迂回( yū)纳罕( nà)(hǎn)谨小慎微( yì)四、默读文章 , 整体感知内容要整体掌握课文内容, 理解中情意思 , 还要让学生养成默读习惯,有必定的速度 , 阅读现代文每分钟许多于500 字。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走一步,再走一步说课稿(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走一步,再走一步说课稿(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走一步,再走一步说课稿(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走一步,再走一步说课稿第1篇】一、教学目标:1、正确的朗读课文2、通过复述故事情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3、理解文章的主旨,体会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受,并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哲理二、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主旨,感悟人生哲理三、教学难点:掌握复述的方法,学会具体地复述故事情节四、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了诗歌《在山的那边》,我们明白了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布满了艰难险阻。

那么,面对困难,我们该怎么办?是放弃呢还是迎上去?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看看作者是怎样克服困难的,并希望同学们在学完课文后,能从中得到一些人生方面的启迪。

(二)词语教学(检查预习)训诫(jiè)耸(sǒng)立啜(chuò)泣纳罕(hǎn)嶙(lín)峋(xún)峭(qiào)壁目眩(xuàn)颤(chn)抖(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默读课文,准备复述故事情节默读要求:(1)不出声,不回读,不指读(2)注意速度,要从每分钟300字提高到500字,本文约1500字,要求4分半钟看完。

(3)了解课文内容大意,注意时间、地点、人物、数字2、教师提问,学生抢答(1)课文主要记叙了什么事情?(2)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生的原因是什么?(3)“我”为什么一时拿不定主义?后来又为什么跟着小伙伴们爬山了呢?(4)“我”在爬山途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当时“我”是怎么想的?(5)后来“我”又是怎样脱险的?脱险以后“我”有什么感觉?(6)“我”永远忘不了的经验具体指什么?(四)结合以上问题的要点,复述故事情节1、边讨论边把这些问题的答案投影出来,2、复述要求:a、重点细节,尤其是脱险部分,尽量用课文原句b、其余部分,把握关键词语,用自己的话来组织c、口齿清楚,声音响亮3、复述步骤:a、把课文分成“爬上悬崖”和“爬下悬崖”两部分,然后分组复述b、给学生3分钟时间准备c、在四人小组内复述d、请两名学生在全班复述e、请其他同学点评(五)感悟道理,体验人生问题设计:1、学习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道理?明确: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一个一个去解决,终将战胜巨大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走一步,再走一步》优秀教案

《走一步,再走一步》优秀教案

《走一步,再走一步》优秀教案【实用】《走一步,再走一步》优秀教案(通用7篇)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走一步,再走一步》优秀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走一步,再走一步》优秀教案篇1一、教材分析1、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它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写的回忆童年一次“脱险”的经历,并蕴涵着生活的哲理的散文。

二、学生情况分析及教学设想作为实验班学生,基础知识较扎实,有较强的归纳领悟能力,预习能比较到位,但方法欠佳。

针对学生实际,安排一课时,按“引入新课——知内容——明主旨——拓思维——展联想——联实际”模式进行教学的,主要进行内容的复述,主旨的提炼,多角度阅读。

首先通过抢答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复述故事,在复述的过程中思考文章的主旨,并进行写作方法指导,最后在教师适当的点拨、归纳中多角度分析课文人物,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反思,进一步拓展思维空间,获得启示。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作用,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重要启示。

”根据该单元引导学生体味人生,关爱生命的内容要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用心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人生的大问题,我确定了本文的目标和重难点,即: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默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能力目标:较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做到条理清楚;感知文章内容与主旨,并从中获取有益的人生启示;展开多角度阅读,培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的能力。

情感目标: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哲理,进行挫折教育。

2、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是默读、复述故事;提炼文章主旨;多角度阅读训练,重在整体感悟。

628ac83017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ef

628ac83017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ef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5课《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新人教版在山的那边学习目标:1、朗读诗歌,品味语言2、联系生活,感悟人生重点难点:阅读训练的重点是品尝和猜测语言,难点是理解千山万水。

学术分析:对刚入中学的初一学生来说,这首诗很有吸引力,尤其是在诗的第一节,诗人以孩子的口吻些,容易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如果我们不是生活在美丽的青岛海滨,而是生活在群山之中,每天只能看到巍峨的群山,无边无际,绵延不绝,你会怎么想?为什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从大山里走出来的诗人王家新根据自己成长的历程写的一首诗《在山的那边》(板书课题、作者)二、学习目标:首先,让我们看看本课的学习目标。

老师展示目标,学生看屏幕。

1.朗诵诗歌,品味语言。

联系生活,感受生活诗歌是通过精炼、优美又有节奏的语言,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我们要通过朗读来品味语言,用情去读,用心去悟。

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得到有益启示,帮助自己成长。

三、检查预习:正确阅读下列单词,并发划线单词的音:痴想chī隐秘yǐn铁青tiě凝成níng诱惑yòu喧腾xuāN系紧zhā漫湿māN instant shùN IV.整体感知:山那边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到诗中去找寻答案吧。

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在听读的基础上思考问题:1.山的另一边是什么?“山”和“海”是什么意思?2.为什么整首诗分为两部分?3.如何表达诗人的感情?教师范读,学生仿读,讨论三个问题。

明确:山那边是海。

山上充满了困难和危险;大海是理想的王国。

2、第一节诗,写了我童年的想望和困惑。

“山”和“海”就是现实中的“山”和“海”。

第二节诗,写了长大后的拼搏和奋斗,诗人领悟了,妈妈所说的海,是信念凝成的海,群山比喻重重困难,用爬山比喻艰苦奋斗。

3.整首诗表达了这样的思想和情感:要达到理想状态,我们必须经历千辛万苦。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15课《走一步 再走一步》教案 新人教版(1)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15课《走一步 再走一步》教案 新人教版(1)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

2、领悟课文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并体会其作用。

3、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学情分析这篇课文的作者对文章内容作了一些理性的思考,七年级的学生年龄尚小,在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上有一定难度。

学生反复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概括文章内容,结合生活实际,学生从中受到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启迪,逐步领悟本篇课文的哲理。

重点难点1、复述故事情节。

2、领悟课文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并体会其作用。

3、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教学过程【导入】走一步,再走一步~一、导入大屏幕出示材料,请一位朗读好的同学朗读。

猜猜材料中的主人公是谁呢?(学生:莫顿•亨特)板书课题,作者。

(勾画课下注释。

)二、检查预习出示8个小问题,让学生抢答。

三、默读课文,划分层次出示结构提纲,请学生默读课文,试着给文章划分层次。

明确:课文可以分为四部分。

四、复述课文介绍复述课文的技巧:抓住人、时、地、事等要素,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

五、精读课文1、课文中描写“我”遇险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明确:抓住三个动词:爬、蹲、伏。

在课文上勾画相关心理描写的句子。

2、课文中描写“我”脱险运用了哪些动词?明确:伸、探、踩。

3、脱险过程中,心理的变化是怎样的?明确: ①“我下不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②这似乎能办得到。

③“我能办得到的。

” ④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小结: 害怕——有了信心——信心大增——产生巨大的成就感。

六、探究:怎样看待文中父亲的做法?如果是母亲来呢?你怎么看待杰利及其他小伙伴的做法?联系实际,理解文章的主旨。

七、延伸阅读读吴强的《走一步,再走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八、布置作业请同学们写一段心理描写的话,例如发试卷前的心理,来学校报到前的心理等,写在周记本上。

教学反思:。

精品范文-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5课走一步再走一步: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5课《走一步,再走

精品范文-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5课走一步再走一步: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5课《走一步,再走

精品范文-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5课走一步再走一步: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5课《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5课《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走一步,再走一步莫顿•亨特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能够复述课文内容;(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领会作者写作的意图;把握文章的主旨。

(3)、进行多角度的阅读:探究人物做法,能提出自己的意见;(4)、联系自己的生活实践,感悟人生哲理。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本文的思想内涵;(2)、采用读议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充分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多角度解读课文;教学重点:复述故事情节。

整体感知课文,掌握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掌握文章如何借事论理,使学生感受到正确对待困难,在面对困难时要有不馁不躁,沉着应付的信心和决心。

教学方法:朗读;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能够复述课文内容;(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领会作者写作的意图;把握文章的主旨(3)、感悟人生哲理。

教材分析:(一)、导入:上课前先给大家讲个小故事。

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

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

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

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

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作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不难作到。

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须想更多的事。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第四单元第15课《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第四单元第15课《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文章中的方法”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4.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理解文章所传递的勇敢、坚持的品质,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克服困难、自强不息精神的认同。
5.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面对挑战的自信和勇气。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掌握文章主题:《走一步,再走一步》传达的勇敢面对困难、逐步解决问题的精神。
3.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写作特点,了解记叙文的基本要素。
4.体会文章中所传达的勇敢、坚持、克服困难的精神,激发学生在生活中面对困难时,学会分解问题,逐步解决。
本节课将结合课本内容,通过讲解、讨论、实践活动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为: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文章主题、结构、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克服困难方法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1.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分析《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情节、人物、环境等要素,培养学生对记叙文的理解和欣赏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样把孩子带向“山的那边”
──我说《在山的那边》一课
现行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七年级《语文》第一课是王家新的新诗《在山的那边》。

如果我教这一课,我将这样带孩子一起走向“山的那边”。

人人都有美丽的童年,童年都有过瑰丽的梦想。

如何叙述孩提时代的梦?大海对于山里(内陆)的孩子有多遥远?山的那边有些什么?真有那一群美丽的蓝精灵吗?在活泼轻快的《美丽的蓝精灵》的歌声中,我可以用这样的导语开始这一首新诗的教学。

这首自由诗仅两部分,共五节,很短,字里行间充满童稚,也充满彩色的梦。

老师先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如果有合适的音乐配上,效果当然更好。

朗读的时候要注意两点:一是节奏轻快但不能快速;要有表情甚至肢体语言但不要过分夸张。

比如读“──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可摸拟山“铁青着脸”,适度强调一下“我”得零分时那种惊异失落的心境,但不能过于程式化,样板戏化。

这只是诗人一个欲扬先抑的低潮,读得过于低落,可能让后面无法高扬起来。

朗读完毕,可以作几句简要的提示:这首诗很浅显,叙述“我”小时候总想按照妈妈所说,到山的那边去看海,但我一次次地爬上山头,却一次次地让我失望;但我找海的信念没有失去,我一如既往地攀登、寻找,终于有一天,我看到了“雪白的海潮”,看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课前已经安排学生结合课前提示、课后练习说明进行了预习,下面的时间
当然就该给孩子们了。

别忙,先还是给孩子几分钟表现的时间。

让各小组推荐一名阅读能力强的同学,分别朗诵一下全诗。

事前强调,要根据他们各自对诗的理解,看要强调表现什么思想感情。

待孩子们读完,让全班同学参与讨论。

讨论是一个评价式的讨论:你认为谁读得最好?好在哪里?(后一个问题可能抽象了一些,老师有必要延伸一下:哪一个字、哪一句或者哪一段读得好?读出了什么感情?让你听出了什么感觉或感想?)在学生热烈的评比讨论中,老师要有意识地把学生的讨论重心加以引导。

重心有二:一是对诗句中某些词的表面意思和深层意义的理解,比如课后研讨与练习中的“痴想”、“铁青着脸”、“诱惑”、“枯干”等,当然还有“种子”、“信念”、“凝成”等;二是作者爬山的个人行为和屡次翻山寻找大海的象征性意义,要通过“想望”、“幻想”、“失望”、“相信”、“有一天”、“一次又一次”、“又一次次”、“一次次”等词语,体会诗人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执著精神,
把诗人对“海”的找寻幻化成为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

其间,自然不能离开一次一次地反复朗读,或一句,或一节,或一段。

诗歌不厌百回读,通过反复朗读,才能由浅入深、由表及
里引导学生实现深层次的理解。

当然还得注意一个细节,评比讨论的目的不在评比,不要把重心落在对几个学生的朗读能力排座次上面。

关键是要通过讨论,让学生自己一点一点地理解诗歌,把诗人的感受化作自己的生活体验。

这后一点非常重要,这是现在语文教学改革的目的之一: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物我相融,物我两忘,培养学生智商的同时,潜移默化滋养学生的情商!到这里,学生们自然就比较容易理解诗中“山”与“海”是什么意思了,“用信念凝成的海”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海。

作者写山的那边,目的就是表现他对信念的执著,对理想的追求,
表现他那不停跋涉、不懈追求的生活和人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