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毒素

合集下载

外毒素的名词解释免疫学

外毒素的名词解释免疫学

外毒素的名词解释免疫学在免疫学领域中,外毒素(Exotoxins)是指由细菌分泌的一类可溶性蛋白质毒素,其作用通过改变细胞功能而对宿主产生有害影响。

外毒素的研究对于理解细菌感染的病理机制、设计相应的治疗策略以及疫苗研发具有重要意义。

一、外毒素的基本特征和分类外毒素与内毒素(Endotoxins)是细菌毒力机制中重要的两个方面之一。

相比之下,外毒素是由细菌主动分泌到周围环境中的可溶性蛋白质毒素,而内毒素是细菌壁结构组分,当细菌死亡或破裂时释放到宿主体内,引起免疫反应。

外毒素通常具有以下几个共同的特点:首先,其生物活性非常强,可以在极低浓度下产生明显的效应;其次,外毒素作用靶点广泛,可以作用于感染细胞表面的受体、细胞质内的信号传导途径以及核内的转录和翻译过程;最后,外毒素的作用通常是特异性的,即只针对特定的宿主细胞类型或器官。

根据其作用靶点不同,外毒素可以分为:A-B型毒素、细胞破坏素、超抗原和毒素酶等不同类别。

1. A-B型毒素A-B型毒素是一类非常常见和重要的外毒素。

它们由两个亚单位组成:A亚单位具有毒素活性,而B亚单位则用于细胞特异性的结合和进入。

这类毒素的基本机制是,B亚单位结合到细胞表面受体上后,通过内吞饮作用将A亚单位转运入细胞内部,然后A亚单位对宿主细胞的生理过程进行破坏。

最典型的例子是白喉和破伤风的病原体产生的外毒素。

这些外毒素与宿主细胞表面受体结合,进入细胞内部后,A亚单位会剪切破坏细胞中重要的信号传导分子,导致细胞死亡。

这种机制引起了严重的病理反应,如白喉病例中形成的黏膜膜或破伤风的肌肉痉挛。

2. 细胞破坏素细胞破坏素(Cytolysins)指的是一类可以直接破坏宿主细胞的外毒素。

它们与宿主细胞膜发生作用,改变细胞膜的物理性质,导致细胞溶解或破裂。

细菌产生的外毒素中最典型的细胞破坏素是溶血素(Hemolysins)。

溶血素与宿主的红细胞膜相互作用,造成膜的破裂,释放出血红蛋白和细胞内部的成分。

菌苗、疫苗、类毒素和抗毒素各有何区别.doc

菌苗、疫苗、类毒素和抗毒素各有何区别.doc

菌苗、疫苗、外毒素、类毒素、内毒素、抗毒素、凝集素、干扰素各有何区别?菌苗是人类为了预防疾病用某种疾病的致病细菌,经过灭活或减毒处理后制成的能够预防这种疾病的细菌制剂,如百日咳菌苗、流脑菌苗等。

根据处理方式的不同分为减毒活菌苗、死菌苗、纯化菌苗和亚单位菌苗等。

疫苗是人类为了预防疾病,用某种疾病的病毒或立克次体等经过培养,减毒或灭活等方式处理后制成的能够针对这种疾病起到预防作用的生物制剂。

疫苗也分减毒活疫苗、灭活疫苗、纯化疫苗、血源疫苗和基因工程疫苗等。

如乙型肝炎疫苗、狂犬病疫苗等。

类毒素是人类了预防疾病,用某种疾病的致病菌所产生的毒素经解毒、加工精制而成的制剂。

如破伤风类毒素、白喉类毒素等.菌苗、疫苗和类毒素这三种都是免疫抗毒,都可以预防某种疾病用,国际上把这三种制剂统称为疫苗。

外毒素:是活细菌在代谢过程中合成,并扩散到环境中,对机体有毒害作用的蛋白质类物质,不稳定,60℃以上能迅速被破坏,毒性和抗原性强。

类毒素:是用细菌产生的外毒素加入0.30.4%的甲醛处理,变为无毒性、但仍有免疫性的制剂,如破伤风和白喉类毒素等。

接种后能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免疫反应,从而起到预防作用。

抗毒素是用某些疾病的致病细菌、病毒、立克次体、类毒素及毒素等免疫抗原注射到人体或动物体内,使人体或动物体内产生针对这些疾病的免疫血清,经分离、加工精制而成的制剂,如破伤风抗毒素、抗狂犬病血清等。

是一种机体经感染而产生的能中和相应外毒素毒害作用的抗体。

抗毒素注入机体后,能对相应的外毒素产生免疫,这种免疫是被动获得的,免疫力产生快,消失也快,故抗毒素一般不适于作预防用,而用于对已发病患者的治疗。

凝集素:是一类能够识别特异性糖,并与之非共价结合的蛋白或糖蛋白。

凝集素实质上也是抗体,它能使细菌发生特异性凝集,在免疫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

干扰素:是病毒入侵机体后效应T细胞产生的一种可溶性免疫活性物质———淋巴因子,其化学本质是低分子糖蛋白。

类毒素名词解释免疫学

类毒素名词解释免疫学

类毒素名词解释免疫学
类毒素又称为变性毒素和减力毒素,是细菌外毒素变性后的产物,属于蛋白质的一种。

有些细菌可以合成和分泌一些毒素,例如破伤风杆菌,白喉杆菌等,这些细菌分泌的毒素,称为外毒素,可以对人体的健康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危及生命。

细菌外毒素经过化学处理,会发生变性,常用的方法是用
0.3%~0.4%甲醛处理,使期失去毒性,但保留免疫原性,形成类毒素。

这些类毒素经过注射进入人体后,可以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这些抗毒素不仅可以破坏类毒素,对相应的细菌外毒素也有破坏作用,可以用类毒素用于预防和治疗对应的疾病,常用的有白喉类毒素和破伤风类毒素等。

铜绿假单胞菌外毒素测定原理

铜绿假单胞菌外毒素测定原理

铜绿假单胞菌外毒素测定原理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常见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它能够产生多种外毒素,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外毒素A(Exotoxin A)。

外毒素A是一种蛋白质毒素,具有强烈的细胞毒性和免疫原性。

因此,测定铜绿假单胞菌外毒素A的含量对于诊断和治疗相关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铜绿假单胞菌外毒素测定原理基于ELISA技术。

该技术利用特异性抗体与目标物质相互作用来实现检测。

在这个过程中,目标物质被固定在微孔板上,并与特异性抗体结合。

然后,添加另一种与目标物质结合的酶标记抗体,并加入底物使其发生反应产生信号。

通过检测信号强度来确定样品中目标物质的含量。

具体地说,在铜绿假单胞菌外毒素测定中,首先需要制备特异性抗体。

可以通过免疫小鼠或其他动物来制备抗体。

将外毒素A注射到小鼠体内,启动免疫反应,产生特异性抗体。

然后,将小鼠血清收集,并纯化出抗体。

接下来,需要准备微孔板。

将外毒素A溶液加入微孔板中,并在室温下孵育数小时,使其固定在微孔板上。

然后加入牛血清白蛋白(BSA)溶液封闭微孔板孔洞中未被覆盖的区域,以防止非特异性结合。

在检测过程中,首先加入样品和特异性抗体混合物到微孔板中,并在室温下孵育一段时间,使其与固定的外毒素A结合。

然后加入酶标记抗体,并再次孵育一段时间,使其与目标物质结合。

最后加入底物,在适当的时间内反应产生信号。

通过测量信号强度来确定样品中外毒素A的含量。

通常使用比色法或荧光法进行检测。

比色法是将底物反应产生的颜色变化与标准曲线相比较来确定样品中目标物质的含量;荧光法是通过测量底物反应所发出的荧光信号来确定目标物质的含量。

总之,铜绿假单胞菌外毒素测定原理基于ELISA技术,利用特异性抗体与目标物质相互作用来实现检测。

通过测量信号强度来确定样品中外毒素A的含量,从而对感染进行诊断和治疗。

外毒素,内毒素,类毒素,抗毒素等的区分

外毒素,内毒素,类毒素,抗毒素等的区分

外毒素:指某些病原菌生长繁殖过程中分泌到菌体外的一种代谢产物,其主要成分为可溶性蛋白质。

毒性较强。

内毒素:菌体中存在的毒性物质的总称。

其化学成分有磷脂多糖-蛋白质复合物,毒性较弱。

二者都为抗原
类毒素:如某些细菌外毒素可用甲醛等处理后脱毒的制品,毒性虽消失,但免疫原性不变,故仍然具有刺激人体产生抗毒素,以
起到机体从此对某疾病具有自动免疫的作用。

它们广泛地应
用于预防某些传染病。

相当于疫苗,用于免疫预防接种
抗毒素:细菌毒素(通常指外毒素)的对应抗体或含有这种抗体的免疫血清。

它能中和相对应的外毒素的毒性作用。

相当于抗体
抗生素:是由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或高等动植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它活性的一类代谢产物,能干
扰其他生活细胞发育功能的化学物质。

对细菌起作用,对病毒不
起作用。

干扰素:是一种广谱抗病毒剂,并不直接杀伤或抑制病毒,而主要是通过
细胞表面受体作用使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从而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同时还可增强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活力,从而起到免疫调节作用,并增强抗病毒能力干扰素是一组具有多种功能的活性蛋白质(主要是糖蛋白),是一种由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

它们在同种细胞上具有广谱的抗病毒、影响细胞生长,以及分化、调节免疫功能等多种生物活性。

内毒素外毒素区别

内毒素外毒素区别

内毒素外毒素区别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细菌外毒素和内毒素外毒素和内毒素是细茵产生的两大类毒素物质。

外毒素是病原菌在代谢过程中分泌到菌体外的物质。

产生外毒素的细菌主要是一些革兰氏阳性细菌,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等。

少数革兰氏阴性菌如霍乱弧菌和产毒性大肠杆菌等也能产生外毒素。

我们把产生外毒素的细菌接种到液体培养基中培养,经过滤除培养液中的细菌,即可得到外毒素。

外毒素的化学成分是蛋白质。

毒性极不稳定,对热和某些化学物质敏感,容易受到破坏。

用3%~4%的甲醛溶液处理,其毒性完全消失。

外毒素的抗原性较强,能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

的毒性很强,例如纯化的肉毒杆菌外毒素,1毫克可以杀死2000万只小鼠,对人的最小致死量为0.1微克,其毒性比氰化钾强1万倍。

细菌产生的外毒素对组织的毒性作用有高度的选择性,各自引起特殊的临床症状。

如白喉杆菌产生的白喉外毒素,能抑制人体细胞蛋白质的合成,使细胞变性死亡,导致心肌炎、肾上腺出血和神经麻痹;破伤风杆菌产生的是破伤风外毒素,作用到脊髓和脑,引起肌肉的痉挛和强直;霍乱杆菌产生的肠毒素作用到小肠粘膜,使粘膜细胞分泌功能加强,引起严重的呕吐和腹泻。

内毒素是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的组成成分、细菌在生活时不能释放出来,当细胞死亡而溶解或用人工方法破坏菌体时才释放出来,因而称为内毒素。

常用超声波处理细菌或反复冻融细菌的方法制备内毒素。

内毒素化学成分比较复杂,它是磷酸一多糖一蛋白质的复合物。

主要成分为脂多糖。

其性质较稳定、耐热、毒性比外毒素低、其作用没有组织器官选择性,不同病原菌所产生的内毒素引起的症状大致相同,都能引起机体体温升高、腹泻和出现出血性休克和其他组织损伤现象。

外毒素和内毒素的区别如下表:。

外毒素是一种被低估的潜在饲料危害

外毒素是一种被低估的潜在饲料危害

外毒素是一种被低估的潜在饲料危害
随着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食品安全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

对于畜禽
养殖业来说,饲料安全也是非常重要的。

然而,我们往往忽视了某些与饲料相关的潜在危
害因素,如外毒素。

外毒素即生长在农作物上的真菌产生的毒素。

这些真菌一般会在潮湿、热度适宜的环
境中生长,污染粮食作物,从而在畜禽消化系统中进入我们的饮食链。

外毒素对于畜禽的
生长、免疫系统、生殖能力等都会造成影响。

尤其是在动物生长期内,外毒素基本上是常见的。

而且在某些情况下,动物需要长时
间饮食毒素污染的饲料,以至于它们的身体无法及时排出毒素,从而使毒素累积到高于健
康水平,这样就会导致动物健康问题,最终影响到人类的食品安全。

可能更让人担心的是,外毒素的毒性种类和程度是不一定的,而且它们同时污染的情
况可能很严重。

所以,减少外毒素对于畜禽的危害是非常重要的。

大多数外毒素在油脂中最稳定,因此添加油可以提高毒素摄入速度,和外毒素浓度。

特别是动物有高脂肪饲料的情况下,要注意外毒素污染。

此外,在收割时要尽量避免创伤,以减少真菌的生长。

还需要加强粮食储存管理,以避免粮食虫蛀、霉变等情况的发生。

人们应该意识到外毒素是一种潜在的饲料危害。

相关负责的部门、科学家以及粮食生
产者需要加强合作,开发新技术和加强管控,以减少或完全消除饲料中外毒素的污染。


样才能确保我们食品的安全和畜禽的健康。

外毒素名词解释

外毒素名词解释

外毒素名词解释外毒素是指由一些微生物(如细菌、真菌、藻类等)分泌出来的,能够使人或其他生物感染和患病的一类物质。

外毒素具有强烈的毒性和生物活性,容易对人体细胞和组织造成损害,并引起一系列病理反应。

外毒素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1. 毒性:外毒素具有很强的毒性,能对宿主生物产生明显的伤害效应。

它们通常是一类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蛋白质分子,能够破坏宿主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2. 抗原性:外毒素具有一定的抗原性,能够激发宿主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

人体免疫系统会识别外毒素作为外来物质,并产生相应的抗体来中和它们,帮助清除病原体。

3. 热稳定性:外毒素通常具有很高的热稳定性,能够在高温条件下保持其毒性。

这使得它们在食物加热处理不当时仍能保持毒性并引起食物中毒。

外毒素可以对人体产生多种不同的影响和病理反应,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细胞损伤:外毒素能够直接作用于宿主细胞膜,破坏细胞膜的完整性,导致细胞内外物质交换紊乱,引起细胞水肿、溶解甚至细胞死亡。

2. 免疫反应:外毒素能够激发宿主免疫系统的应答,引起炎症反应和免疫细胞的活化。

这些反应可以增强宿主对病原体的抵抗能力,但也会造成一定的组织损伤和病理过程。

3. 毒性效应:外毒素能够对宿主机体的多个系统产生毒性效应,如对神经系统的作用可以导致神经传导障碍或神经病变;对肝脏和肾脏的作用可以导致肝肾功能损害;对血液系统的作用可以导致血小板减少和凝血功能异常等。

4. 过敏反应:一些外毒素具有较强的抗原性,容易引发宿主对其产生过敏反应。

过敏反应表现为过敏性休克、过敏性皮炎、哮喘、荨麻疹等。

对于可能受到外毒素的影响的人群,如食品工作者、医务人员等,应加强对外毒素的了解和控制,避免接触和摄入可能含有外毒素的物质。

在食品卫生和环境卫生方面,要加强监管和检测工作,确保人们的食品和环境安全。

同时,加强个人卫生和健康意识的培养,增强免疫力,有助于预防和减少外毒素对人体的伤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毒素
外毒素是一类蛋白质,它能刺激宿主免疫系统产生良好的免疫应答反应,形成能中和外毒素毒性的特异性免疫球蛋白,这种球蛋白称为抗毒素。

抗毒素存在于宿主血清中。

例如康复后的白喉病人血清中就可以检测到白喉抗毒素。

外毒素性质不稳定,若用0.3%-0.4%的福尔马林(甲醛)液作用1个月左右,毒性便降至几乎没有,但是这种没有毒性的蛋白质刺激机体发生免疫反应的能力(称为免疫原性)并未减弱。

这种脱去毒性的外毒素称为类毒素。

利用类毒素毒性很弱而免疫原性强的特点,可以做成预防针来进行免疫预防接种,使接种者通过自身的免疫系统产生足量的抗毒素,以预防以后可能入侵的外毒素产生菌的感染。

目前用于预防白喉和破伤风的免疫制剂就是它们的类毒素。

如果已经患了白喉、破伤风等外毒素产生菌引起疾病的患者,再接种相应的类毒素已来不及了,因为从注射类毒素到产生足量抗毒素约需1个月时间。

有鉴于此,于是生物制品研究所等制造免疫药品的单位将类毒素接种到马身上,使马匹产生特异抗毒素,再将这些抗毒素提纯精制,制成治疗用针剂。

用这些抗毒素就能治疗那些白喉或破伤风患者。

按细菌外毒素对宿主细胞的亲嗜性和作用方式不同,可分成神经毒素(破伤风痉挛毒素、肉毒毒素等)、细胞毒素(白喉毒素、葡萄球菌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A群链球菌致热毒素等)和肠毒素(霍乱弧菌肠毒素、葡萄球菌肠毒素等)三类。

多数外毒素的分子结构由A和B两种亚单位组成。

A亚单位是外毒素的活性部分,决定其毒性效应;B亚单位无毒,能与宿主易感细胞表面的特殊受体结合,介导A亚单位进入细胞,使A亚单位发挥其毒性作用。

所以,外毒素必须A、B两种亚单位同时存在才有毒性。

因为单独的毒性A亚单位,不能自行进入易感细胞。

因为B亚单位与易感细胞受体结合后能阻止该受体再与完整外毒素分子结合,现有学者利用这一特点,正在研制外毒素B亚单位疫苗以预防相应的外毒素性疾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