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毒素外毒素区别
类毒素and外毒素

类毒素toxoid;anatoxin又称减力毒素,变性毒素。
一些经变性或经化学修饰而失去原有毒性而仍保留其抗原性的毒素。
如某些细菌外毒素可用甲醛等处理后脱毒的制品,毒性虽消失,但抗原性不变,故仍然具有刺激人体产生抗毒素,以起到机体从此对某疾病具有自动免疫的作用。
它们广泛地应用于预防某些传染病。
如向人体注射白喉类毒素后可以预防白喉。
其他的还有破伤风类毒素、葡萄球菌类毒素、霍乱类毒素等。
亦可把它们注射到动物体内用于制备抗毒素。
细菌的外毒素经甲醛处理后,失去毒性而仍保留其免疫原性,能刺激机体产生保护性免疫的制剂。
常用的甲醛溶液的浓度是0.3~0.4%。
它可使细菌外毒素的电荷发生改变,封闭其自由氨基,产生甲烯化合物(CH2=N-)。
其他基团(如吲哚异吡唑环)与侧链的关系亦可改变,成为类毒素。
常用的类毒素有白喉类毒素,破伤风类毒素。
另外,若在类毒素中加入适量的磷酸铝或氢氧化铝,即成吸附精制类毒素。
该类制剂在体内吸收较慢,能较长时间刺激机体,使机体产生高滴度抗体,增强免疫效果。
类毒素也可与死疫苗混合制成联合疫苗。
如百白破三联疫苗,就是由百日咳死菌苗、白喉类毒素、破伤风类毒素混合制成的。
主要用于儿童,注射后可同时预防儿童易发的白喉、百日咳、破伤风三种疾病。
类毒素在预防由外毒素引起的传染病中起重要作用,可用于人和动物的免疫接种,使其通过人工自动免疫获得抗病能力;还可用来免疫动物,再从动物血液中提取含抗毒素的血清,将此抗血清注入人体后,可使人体通过被动免疫的方式,立即获得相应的特异性免疫力。
外毒素exotoxin指某些病原菌生长繁殖过程中分泌到菌体外的一种代谢产物。
其主要成分为可溶性蛋白质。
许多革兰氏阳性菌及部分革兰氏阴性菌等均能产生外毒素。
在人类疾病中,如产生于破伤风、白喉和肉毒中毒等。
其毒性作用强,不同种细菌产生的外毒素对机体的毒性作用有明显不同,可选择性地作用于某些组织器官,引起特殊病变。
外毒素不耐热、不稳定、抗原性强,可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可中和外毒素,用作治疗。
生物毒素-微生物毒素

微生物毒素(microbial toxin)一、分类1、根据地域来源陆地微生物毒素:取材方便、研究历史长;海洋微生物毒素:环境独特(高盐、高压、低温、寡营养)、种类多、分子量小、生物活性高等特点。
2、根据生物学类别真菌毒素(Mycotoxin):1,毒蕈毒素2,霉菌毒素细菌毒素(Bacterial toxin)有毒蘑菇简介中国食用蘑菇种类约700多种,其中有毒蘑菇达190多种,广东约占50%以上。
广州市因春夏雨多,气温高、湿度大,适合各类毒菌生长,尤其以三、四月份为毒菇生长旺盛期,是国内发生毒蘑菇中毒事件最多的地区之一。
近几年,引起广州市多起中毒事件的毒菇主要是白毒伞、古巴裸盖菇、网纹斑褶菇、铅绿褶菇、马鞍、鬼笔蕈、蛤蟆蕈、粟茸蕈等。
一个约50克的白毒伞的毒素含量足以毒死一个成年人。
这些毒素对人体肝、肾、血管内壁细胞及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极为严重,致使人体内各功能衰竭而导致死亡,死亡率高达90%以上。
毒蕈毒素(toadstool toxins)1、环状肽类毒素对肝脏和肾脏有强烈的破坏作用,包括三大类:鹅膏毒肽(amatoxins)鬼笔毒肽(phallotoxins)毒伞素(virotoxins)2、色胺类化合物(tryptamine)致幻物质, 又称为神经致幻型毒蕈毒素,主要包括三种:蟾蜍素(bufotanine)裸头草碱(psilocybin)裸头草辛(psilocin)3、毒蕈碱(muscarine)又称毒蝇碱,是一种与胆碱有关的生物碱。
4、异恶唑衍生物属神经毒素,主要包括三种:口蘑氨酸(tricholomic acid)鹅膏氨酸(ibotenic acid)异鹅膏氨酸(muscazone)及其脱羧衍生物异鹅膏胺(又称毒蝇母,muscimol)5、鹿花菌素(gyromitrin)属细胞毒素,可引起胃肠炎、溶解红血球毒蕈中毒的主要症状类型1、胃肠中毒型:通常的中毒症状是强烈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如毒粉褶菌、臭黄菇和毛头乳菇,黄粘盖牛肝菌和粉红枝瑚菌等毒蘑菇可引起此类型中毒。
外毒素的名词解释免疫学

外毒素的名词解释免疫学在免疫学领域中,外毒素(Exotoxins)是指由细菌分泌的一类可溶性蛋白质毒素,其作用通过改变细胞功能而对宿主产生有害影响。
外毒素的研究对于理解细菌感染的病理机制、设计相应的治疗策略以及疫苗研发具有重要意义。
一、外毒素的基本特征和分类外毒素与内毒素(Endotoxins)是细菌毒力机制中重要的两个方面之一。
相比之下,外毒素是由细菌主动分泌到周围环境中的可溶性蛋白质毒素,而内毒素是细菌壁结构组分,当细菌死亡或破裂时释放到宿主体内,引起免疫反应。
外毒素通常具有以下几个共同的特点:首先,其生物活性非常强,可以在极低浓度下产生明显的效应;其次,外毒素作用靶点广泛,可以作用于感染细胞表面的受体、细胞质内的信号传导途径以及核内的转录和翻译过程;最后,外毒素的作用通常是特异性的,即只针对特定的宿主细胞类型或器官。
根据其作用靶点不同,外毒素可以分为:A-B型毒素、细胞破坏素、超抗原和毒素酶等不同类别。
1. A-B型毒素A-B型毒素是一类非常常见和重要的外毒素。
它们由两个亚单位组成:A亚单位具有毒素活性,而B亚单位则用于细胞特异性的结合和进入。
这类毒素的基本机制是,B亚单位结合到细胞表面受体上后,通过内吞饮作用将A亚单位转运入细胞内部,然后A亚单位对宿主细胞的生理过程进行破坏。
最典型的例子是白喉和破伤风的病原体产生的外毒素。
这些外毒素与宿主细胞表面受体结合,进入细胞内部后,A亚单位会剪切破坏细胞中重要的信号传导分子,导致细胞死亡。
这种机制引起了严重的病理反应,如白喉病例中形成的黏膜膜或破伤风的肌肉痉挛。
2. 细胞破坏素细胞破坏素(Cytolysins)指的是一类可以直接破坏宿主细胞的外毒素。
它们与宿主细胞膜发生作用,改变细胞膜的物理性质,导致细胞溶解或破裂。
细菌产生的外毒素中最典型的细胞破坏素是溶血素(Hemolysins)。
溶血素与宿主的红细胞膜相互作用,造成膜的破裂,释放出血红蛋白和细胞内部的成分。
菌苗、疫苗、类毒素和抗毒素各有何区别.doc

菌苗、疫苗、外毒素、类毒素、内毒素、抗毒素、凝集素、干扰素各有何区别?菌苗是人类为了预防疾病用某种疾病的致病细菌,经过灭活或减毒处理后制成的能够预防这种疾病的细菌制剂,如百日咳菌苗、流脑菌苗等。
根据处理方式的不同分为减毒活菌苗、死菌苗、纯化菌苗和亚单位菌苗等。
疫苗是人类为了预防疾病,用某种疾病的病毒或立克次体等经过培养,减毒或灭活等方式处理后制成的能够针对这种疾病起到预防作用的生物制剂。
疫苗也分减毒活疫苗、灭活疫苗、纯化疫苗、血源疫苗和基因工程疫苗等。
如乙型肝炎疫苗、狂犬病疫苗等。
类毒素是人类了预防疾病,用某种疾病的致病菌所产生的毒素经解毒、加工精制而成的制剂。
如破伤风类毒素、白喉类毒素等.菌苗、疫苗和类毒素这三种都是免疫抗毒,都可以预防某种疾病用,国际上把这三种制剂统称为疫苗。
外毒素:是活细菌在代谢过程中合成,并扩散到环境中,对机体有毒害作用的蛋白质类物质,不稳定,60℃以上能迅速被破坏,毒性和抗原性强。
类毒素:是用细菌产生的外毒素加入0.30.4%的甲醛处理,变为无毒性、但仍有免疫性的制剂,如破伤风和白喉类毒素等。
接种后能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免疫反应,从而起到预防作用。
抗毒素是用某些疾病的致病细菌、病毒、立克次体、类毒素及毒素等免疫抗原注射到人体或动物体内,使人体或动物体内产生针对这些疾病的免疫血清,经分离、加工精制而成的制剂,如破伤风抗毒素、抗狂犬病血清等。
是一种机体经感染而产生的能中和相应外毒素毒害作用的抗体。
抗毒素注入机体后,能对相应的外毒素产生免疫,这种免疫是被动获得的,免疫力产生快,消失也快,故抗毒素一般不适于作预防用,而用于对已发病患者的治疗。
凝集素:是一类能够识别特异性糖,并与之非共价结合的蛋白或糖蛋白。
凝集素实质上也是抗体,它能使细菌发生特异性凝集,在免疫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
干扰素:是病毒入侵机体后效应T细胞产生的一种可溶性免疫活性物质———淋巴因子,其化学本质是低分子糖蛋白。
细菌毒素的名词解释

细菌毒素的名词解释细菌毒素是一种由细菌产生的有毒化合物,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和致病性。
细菌毒素在微生物学和医学领域中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细菌毒素的来源、分类、作用机制以及相关应用方面,对细菌毒素进行全面解释。
一、细菌毒素的来源细菌毒素主要由细菌产生和释放,它们是细菌生长代谢的产物。
细菌通过分泌毒素来与人类和其他生物交互作用。
这些毒素可以通过细菌的外毒素(外泌毒素)以及可溶性或浸润性内毒素(内源性毒素)来产生致病作用。
外毒素往往可以直接释放到外部环境中,而内毒素则存在于细菌的细胞内。
外毒素和内毒素的产生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异。
二、细菌毒素的分类细菌毒素可根据其作用靶点和毒性特点进行分类。
常见的分类方式包括:1.超抗原:超抗原是一种强烈激活免疫系统的毒素,其作用机制是通过与免疫细胞上的特定受体结合,诱导大量T细胞活化和细胞因子释放,导致炎症反应和免疫系统失调。
2.蛋白质毒素:蛋白质毒素是细菌分泌的一类蛋白质,具有多样的致病机制,例如通过破坏细胞膜、抑制免疫反应或干扰细胞信号转导等方式来导致毒性作用。
3.细胞壁成分:某些细菌的细胞壁成分也具有毒性作用,例如脂多糖(LPS)是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在感染过程中可以引发强烈的炎症反应。
4.糖毒素:糖毒素主要由肠道与细菌产生的毒素,它们可导致食物中毒和肠道疾病。
三、细菌毒素的作用机制细菌毒素作用机制多种多样,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机制:1.细胞毒性:某些细菌毒素直接破坏细胞膜或干扰细胞内部的生物学功能,导致细胞死亡。
这种机制通常与细菌的侵袭和生存紧密相关。
2.免疫调节:超抗原和某些蛋白质毒素通过激活免疫细胞,产生免疫反应。
超抗原刺激T细胞活化,导致大量细胞因子释放,进而引发强烈的炎症反应。
而某些蛋白质毒素则可以抑制或干扰免疫细胞的功能,削弱机体免疫反应。
3.细胞信号干扰:一些细菌毒素可以干扰细胞信号传递,干扰细胞内的正常代谢活动。
例如,产气荚膜梭状芽孢杆菌(Clostridium difficile)感染中,产气荚膜毒素(TcdA和TcdB)可以破坏细胞骨架,干扰肠道上皮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G+细菌与G-细菌、内毒素和外毒素鉴别

区别要点
外毒少数革兰氏阴性菌
全部为革兰氏阴性菌
存在部位
多数活菌分泌出,少数菌裂解后释出。
细胞壁组分,菌裂解后释出
化学成份
蛋白质
脂多糖
毒性作用
强,对组织细胞有选择性毒害效应,引起特殊临床表现
较弱,各种的毒性效应相似,引起发热、白细胞增多、微循环障碍、休克等
免疫抗原性
强,刺激宿主产生抗毒素。
较弱,甲醛液处理后不形成类毒素。
稳定性
60℃半小时被坏。
160℃2-4小时被破坏
处理方式
特定抗生素治疗为主。
消炎药物、抗氧化剂治疗为主。
细菌毒素分类

细菌毒素分类细菌毒素(toxin)分为内毒素(endotoxin)及细菌的外毒素(exotoxin)。
内毒素是由所产生、存在于菌体内的一类毒素,是菌体细胞壁的组成成分。
细菌在生活状态时不释放,惟独当菌体自溶或用人工办法使细胞裂解后才可释放出来。
其化学成分是磷脂-多糖-蛋白质复合物,其中主要成分是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ITS),按化学结构及生物活性分为O-特异性多糖、核心多糖和类脂A三部分,位于细胞壁的最外层。
内毒素的特点有:耐热,60℃以上数小时不失活;经处理不能形成类毒素;可刺激机体对多糖成分产生抗体,不形成抗毒素;毒性比外毒素稍弱,对试验动物致死作用所需量较大;各种细菌内毒素的毒性作用大致相同。
而外毒素主要是革兰氏阳性菌产生的,也有例外是由革兰氏阴性菌产生的,按照目前举行讨论的结果,认为这种毒素都是蛋白质,所以其具有蛋白质的基本性质,即对温度和化学药品敏感;具有类似于酶的特性,即具有高生物学活性和专一性。
外毒素另外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毒性极强。
肉毒杆菌外毒素毒性最强,l mg可杀死2000万只小白鼠;破伤风毒素对小白鼠的致死量为6~10mg, lmg破伤风毒素具有足以杀死100万只以上豚鼠的效力;白喉毒素对豚鼠的致死量为3~10mg。
毒性依据不同的动物种类和器官而具有相当强的特异性。
通过种种试剂的处理,可以制出失去毒性而保留抗原性的类毒素。
按照毒素作用的器官不同,可分为细胞毒素、和神经毒素等;按照毒素的作用机制,可分为膜损伤、抑制蛋白质的合成、激活刺激信使通路、激活免疫应答和蛋白酶等。
外毒素具亲组织性,挑选性地作用于某些组织和器官,引起特别病变。
例如,破伤风杆菌、肉毒杆菌及白喉杆菌所产生的外毒素,虽对神经系统都有作用,但作用部位不同,临床症状亦不相同。
破伤风杆菌毒素能阻断胆碱能神经末梢传递介质()的释放,麻痹运动神末梢,浮现眼及咽肌等的麻痹;白喉杆菌外毒素有和周围神经末梢及特别组织(如心肌)的亲和力,通过抑制蛋自质合成可引起心肌炎、肾上腺出血及神经麻痹等。
细菌的毒力因子与致病机制

细菌的毒力因子与致病机制细菌是一类微生物,它们存在于自然界的各个环境中,包括土壤、水体、空气等。
虽然细菌在人体内也有一定的益处,但某些细菌也会引发各种疾病。
细菌的致病能力与其毒力因子以及致病机制密切相关。
一、细菌的毒力因子细菌的毒力因子是指细菌通过分泌或表达的一系列物质,使其具有致病能力。
这些毒力因子可以分为外毒素和内毒素两种。
1. 外毒素:外毒素是细菌分泌到细菌外部的一类毒性物质,包括肽类毒素、蛋白质毒素、脂质毒素等。
例如,白喉杆菌分泌的白喉毒素可以破坏宿主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导致白喉病的发生。
大肠杆菌分泌的肠毒素能够引起食物中毒,导致腹泻和腹痛等症状。
2. 内毒素:内毒素是细菌细胞壁成分的一种,当细菌死亡或受到损伤时,内毒素会释放到周围环境中。
内毒素主要由脂多糖组成,具有强烈的炎症反应作用。
例如,脑膜炎双球菌的内毒素可以引起脑膜炎的发生,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
二、细菌的致病机制细菌的致病机制主要包括黏附、侵入、繁殖和破坏宿主细胞等过程。
1. 黏附:细菌通过表面的附着因子与宿主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从而实现在宿主细胞上的定植和繁殖。
例如,大肠杆菌通过其菌毛附着因子与肠道上皮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从而引发尿路感染等疾病。
2. 侵入:细菌通过黏附后,利用一系列的蛋白酶、溶菌酶等分泌物质,破坏宿主细胞的结构,进而侵入宿主细胞内部。
例如,沙门菌通过分泌的溶菌酶破坏肠道上皮细胞的结构,侵入宿主细胞内部,引发沙门菌感染。
3. 繁殖:细菌在宿主细胞内部利用宿主的营养物质进行繁殖。
细菌的快速繁殖会导致宿主细胞的死亡,进一步加重疾病的病情。
例如,结核分枝杆菌在宿主巨噬细胞内繁殖,导致肺结核的发生。
4. 破坏宿主细胞:细菌在宿主细胞内或外部分泌一系列的毒素,破坏宿主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这些毒素可以引起宿主细胞的溶解、凋亡或功能障碍,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例如,破伤风杆菌分泌的破伤风毒素可以破坏神经细胞,导致破伤风的发生。
总结:细菌的毒力因子与致病机制是细菌引发疾病的关键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菌外毒素和内毒素
外毒素和内毒素是细茵产生的两大类毒素物质。
外毒素是病原菌在代谢过程中分泌到菌体外的
物质。
产生外毒素的细菌主要是一些革兰氏阳性细菌,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等。
少数革兰氏阴性菌如霍乱弧菌和产毒性大肠杆菌等也能产生外毒素。
我们把产生外毒素的细菌接种到液体培养基中培养,经过滤除培养液中的细菌,即可得到外毒素。
外毒素的化学成分是蛋白质。
毒性极不稳定,对热和某些化学物质敏感,容易受到破坏。
用3% 4%的甲醛溶液处理,其毒性完全消失。
外毒素的抗原性较强,能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
的毒性很强,例如纯化的肉毒杆菌外毒素,1毫克可以杀死2000万只小鼠,对人的最小致死量
为0. 1微克,其毒性比氰化钾强1万倍。
细菌产生的外毒素对组织的毒性作用有高度的选择性,各自引起特殊的临床症状。
如白喉杆菌
产生的白喉外毒素,能抑制人体细胞蛋白质的合成,使细胞变性死亡,导致心肌炎、肾上腺出血和
神经麻痹;破伤风杆菌产生的是破伤风外毒素,作用到脊髓和脑,引起肌肉的痉挛和强直;霍乱杆
菌产生的肠毒素作用到小肠粘膜,使粘膜细胞分泌功能加强,引起严重的呕吐和腹泻。
内毒素是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的组成成分、细菌在生活时不能释放出来,当细胞死亡而溶解
或用人工方法破坏菌体时才释放出来,因而称为内毒素。
常用超声波处理细菌或反复冻融细菌的方法制备内毒素。
内毒素化学成分比较复杂,它是磷酸一多糖一蛋白质的复合物。
主要成分为脂多糖。
其性质较稳定、耐热、毒性比外毒素低、其作用没有组织器官选择性,不同病原菌所产生的内毒素引起的症状大致相同,都能引起机体体温升高、腹泻和出现出血性休克和其他组织损伤现象。
引起特殊病变,不引起宿主发热反应。
抑制蛋白质合成,有细胞毒性、神经毒性、紊乱水盐代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