痉挛性斜颈PPT课件
小儿肌性斜颈ppt课件

学习交流PPT
4
• 不适于推拿治疗的斜颈:
视力障碍的代偿姿势性斜颈; 脊柱畸形引起的骨性斜颈; 颈部肌麻痹导致的神经性斜颈; 颈椎结核引起的斜颈。
学习交流PPT
5
病因病机
• 产伤1:一侧胸锁乳突肌因受产道或产钳挤压受 伤出血,血肿机化形成挛缩。
• 产伤2:分娩时胎儿头位不正,阻碍一侧胸锁乳 突肌血运供给,引起该肌缺血性改变所致。
学习交流PPT
9
学习交流PPT
10
护理
• 在日常生活中采用与头面畸形相反方向的动作 加以矫正,如喂奶、睡眠的枕垫或用玩具吸引 患儿的注意力等。
• 家属在患儿患侧胸锁乳突肌作相反方向的被动 牵拉伸展运动。
• 家属揉胸锁乳突肌。
学习交流PPT
11
小结 •特征
头向患侧斜、前倾,颜面向健侧
治疗
放松肌肉 牵拉扳颈 放松肌肉
学习交流PPT
12
学习交流PPT
2
• 定义 definition (characteristic) • 病因病机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 诊断 diagnosis • 治疗 treatment • 护理 caring • 小结 brief summary
学习交流PPT
3
定义
是指以小儿头向患侧斜、前倾,颜 面旋向健侧为特征的病症。
10护理在日常生活中采用与头面畸形相反方向的动作加以矫正如喂奶睡眠的枕垫或用玩具吸引患儿的注意力等
小儿肌性斜颈
Infantile myogenic torticollis
学习交流PPT
1
学习要求
• 掌握小儿肌性斜颈的特征characteristic。 • 掌握小儿肌性斜颈的推拿治疗方法
痉挛性斜颈

痉挛性斜颈一、疾病概述痉挛性斜颈是一种以颈肌扭转或阵挛性倾斜为特征的锥体外系器质性疾患。
痉挛性斜颈常发生于30~50 岁的成人。
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多数起病缓慢,少数骤然起病。
颈部的浅深肌肉均可受累,而且每一位病人其受累的肌肉以及受累的程度各不一样,但以胸锁乳突肌、斜方肌及头颈夹肌的收缩最容易表现出来。
二、临床表现临床表现为起病缓慢,头部不随意的向一侧旋转,颈部则向另一侧屈曲。
可因情绪激动而加重,睡眠中完全消失。
本病症以成年人多见,至今病因不明,现代西医学尚无特效疗法,药物和手术疗效均不确切。
三、临床分型⒈按头颈姿态和方向分型⑴旋转型痉挛性斜颈:头部矢状面发生旋转,冠状面向左或向右朝向,头面部旋向左或旋向右。
下颌部逼近肩部。
在旋转姿态中,有部分患者含有前屈动作,或后仰动作,前者称旋转前屈型,后者称旋转后仰型,两者之间称旋转水平型。
⑵侧屈型痉挛性斜颈:头颈向左或向右倾斜,头颈冠状面保持正常方向。
头颈发生向左或向右侧屈,或称侧弯。
耳部逼近肩部。
⑶前屈型痉挛性斜颈:头部冠状面前倾或前移,头颈发生前屈或前伸。
呈低头状或点头状。
下颌逼近胸前。
⑷后仰型痉挛性斜颈:头颈冠状面后倾,头面后仰,枕部逼近背部。
⑸混合型痉挛性斜颈:兼有以上二种或多型表现的患者,有规律或“无规律”混合症状。
⒉按痉挛程度分型⑴轻型:旋转型和侧屈型痉挛性斜颈患者,经过头颈中线的矢状面发生旋转和侧倾,该面与正常头位的矢状面的夹角小于三十度,列入轻型。
对于前屈和后仰型痉挛性斜颈患者,过头部的冠状面与正常位冠状面夹角小于三十度列入轻型。
⑵重型:患者头颈矢状面或冠状面与正常头位的矢状面或冠状面形成夹角大于三十度以上都列入重型痉挛性斜颈。
此外,斜颈无法自行纠正,不能从事正常生活、学习和工作,因斜颈产生很大精神压力中止正常生活和工作,复杂性痉挛性斜颈,混合型痉挛性斜颈都列入重型痉挛性斜颈。
⒊按痉挛方式分型⑴强直型痉挛性斜颈的责任肌(即痉挛肌)持续性痉挛,只在入睡后才能缓解。
痉挛性斜颈病人的护理

谢谢您的 观赏聆听
像学检查确认
痉挛性斜颈的护理
药物治疗 - 给予肌肉松弛剂和抗惊厥
药物
痉挛性斜颈的护理
物理治疗 - 给予颈部热敷和按摩等物理治
疗
痉挛性斜颈的护理
手术治疗 - 当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效
果不佳时,可考虑手术治疗
痉挛性斜颈的护理
生活护理 - 切勿将头部长时间保持在
同一位置 - 避免颈部扭曲 - 注意颈部保暖 - 训练肌肉,增强颈部力量
痉挛性斜颈病 人的护理
目录 什么是痉挛性斜颈 痉挛性斜颈的护理 痉挛性斜颈的护理措施
什么是痉挛性 斜疾病 犯病时颈部肌肉不自主收缩
什么是痉挛性斜颈
症状包括颈部偏斜,头部抽搐 等
痉挛性斜颈的 护理
痉挛性斜颈的护理
确认诊断 - 通过病史、体格检查和影
因体位不当造成颈部不适 - 定时翻身,避免压疮
痉挛性斜颈的护理措施
安全护理 - 高危患者需留意安全,避
免摔倒等意外
痉挛性斜颈的护理措施
鼓励活动 - 适当开展康复体操,增强患者
颈部肌肉力量
痉挛性斜颈的护理措施
情绪疏导 - 对于病情不利的转变,需
要积极引导患者,缓解其情绪
痉挛性斜颈的护理措施
护理记录 - 按照规范进行护理记录,
痉挛性斜颈的护理
康复训练 - 物理治疗师通过肌肉放松
、牵引等方法帮助患者康复
痉挛性斜颈的 护理措施
痉挛性斜颈的护理措施
实现医患合作 - 医护人员需详细了解患者病情
,制定适合的护理计划
痉挛性斜颈的护理措施
加强营养 - 给患者提供均衡的饮食
痉挛性斜颈的护理措施
床位护理 - 帮助患者调整姿势,避免
医疗卫生基本概念系列:痉挛性斜颈

医疗卫生基本概念系列——
痉挛性斜颈
医疗卫生是人类文明之一,
尤其是在抗击非典和新冠疫情中,东方传统医学起了决定性的治疗作用。
本文提供对医疗卫生行业基本概念
“痉挛性斜颈”
的解读,以供大家了解。
痉挛性斜颈
颈肌阵发性的不自主收缩,引起头向一侧扭转或阵挛性的倾斜表现。
目前认为本病为锥体外系器质性病变可能是基底节神经元的变性所致。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成年人起病者最多见。
男女同样受累。
起病多缓慢,颈部的深浅肌肉均可受累,但以胸锁乳突肌、斜方肌、斜角肌及颈夹肌的收缩最易表现出症状,颈肌的收缩多呈阵挛性跳动式,可表现为颈部向收缩肌一侧屈曲、颈前倾或颈后倾。
当患者试图维持其头部正位时,可引起肌张力障碍性震颤。
不随意运动可因情绪激动而加重,睡眠中完全消失。
患肌可有痛感,感觉正常。
一部分病人可自行缓解。
本病初期可用抗胆碱药、安定、氟哌啶醇或卡马西平等治疗,对少数病人可有效。
痉挛性斜颈的治疗PPT课件

Sensory Trick
• 感觉诡计(Sensory Trick)是斜颈的临床特 征之一,即用手或物品碰触头面部、颈部 等相应部位可使斜颈减轻的现象。有患者 甚至发现仅通过想象“感觉诡计”而无具体 动作也可缓解症状。
• 常见作用部位包括下颌、颊部、额头、枕 部等,可位于颈部偏斜方向的同侧或对侧。
• 手术前后采用评分标准,总共85分,其中包括 痉挛的严重程度、功能障碍和疼痛三个部分。 评分标准0分代表正常,分数越高代表越严重。
• 脊髓水平也显示主动肌和拮抗肌的交互抑制减弱。 斜颈表现为一种运动障碍,但诸多证据提示存在感 觉功能紊乱。
• 斜颈患者的空间和颞叶躯体感觉辨别阈值较正常人 升高,这种情况不仅存在于受累区域,在患者其他 所谓正常区域也存在,患者亲属也有类似异常。
5
病理生理学机制
• 有证据显示多巴胺信号传递过程中某些功能性 变化可能与斜颈发生有关。正电子发射断层成 像术显示患者壳核多巴胺D2受体结合率较低。
12
临床分型
• 按痉挛肌肉累及的范围分型 :痉挛肌肉局限在颈部称单 纯性 S T 。痉挛肌肉累及到面部, 咽喉部,四肢或躯干部, 这类 S T 的症状仅仅是全身 症状的一部分,称症状性 ST 。
• 按斜颈姿态分型 :头颈过中线以矢状面发生旋转, 不论 旋向左或向右, 均称旋转型 ST 。该型中有水平旋转, 带 有后仰动作的旋转或带有前屈动作的旋转三种, 分别称 水平旋转型,后仰旋转型和前屈旋转型。头颈过中线的矢 状面侧屈向左或向右, 称侧屈型。以双侧外耳和下颏三 点相连组成的正中冠状面为准,S T 患者该面向前倾称 前屈型 ST ,该面向后仰称后仰型 S T 。混合型 S T : 颈部 肌肉痉挛无规律, 头颈姿态多变。
2
斜颈ppt课件

学习目的
什么是斜颈? 斜颈是怎么引起的? 怎么诊断斜颈? 斜颈应该怎么治疗?
概述
小儿肌性斜颈是指因胸锁乳突肌挛缩所造 成的斜颈。
什么是胸锁乳突肌?
解剖
胸锁乳突肌:起于胸骨柄和锁骨胸骨 端,肌纤维自前下向后上走行,止于乳突。 其作用是:两侧收缩使头后伸;单侧收缩, 使头向同侧侧屈,面向对侧旋转。
眼肌麻痹 眼外肌肌力失去平衡 出现一个眼位高 一个眼位低的症状 为了获得双眼单视功能 或避免复视, 往往头向一侧倾斜。
眼性斜颈
其主要特点为:遮盖一眼或眼肌功能得以 矫正后,斜颈即可消失。
眼性斜颈的另一类则是由于屈光不正引起 的,此类斜颈多因明显的先天性斜轴散光 所引起的,当患者注视某一个固定目标时 表现较为明显,头歪向一侧才能看清目标。 这类斜颈不需手术治疗,只要验配适度的 散光眼镜便可治愈。
美人筋
所谓美人筋,生理学上就是指胸锁乳突肌。
很多人脖子转动的时候都有筋,但是线条 漂亮的没有多少人 据说,这是选芭蕾舞演员的标准之一。
概述
肌性斜颈是一侧胸锁乳肌发生纤维挛缩后 形成的畸形。 它是小儿中最常见的先天性畸形之一。
概述
本病多发现于出生后两星期左右。发病率 0.3%~0.5%。
病因
先天性畸形 认为胸锁乳突肌纤维化在母体 内已形成,是先天性或遗传因素所致。 肌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后遗症 MRI检查发现斜颈患儿胸锁乳突肌的信号与 筋膜室综合征后的前臂和小腿相似,推测 其可能是宫内或围生期肌筋膜室综合征的 后遗症。
病因
1.血供不充分
只有甲状腺上动脉的分支
课程资料:痉挛性斜颈-赵新

二、流行病学
痉挛性斜颈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肌张力障 碍形式,约3/4的患者发病年龄在30-60岁, 中位起病年龄为39岁,女性病人略多于男 性,男女比例约为1:1.2,美国有调查患病 率为7-10/10万人。
痉挛性斜颈及治疗进展 ( spasmodic torticollis, ST)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成都第二临床学院 成都市神经病学研究所 康复医学科
赵新
内容概要
1. 痉挛性斜颈的定义、临床表现、分型和解 剖基础;
2. 痉挛性斜颈的康复评价; 3. 痉挛性斜颈的肉毒毒素治疗; 4. 痉挛性斜颈的其他治疗方法。
2、ST的CT定位
正常颈部CT横断面
扭转型CT横断面
后仰型CT横断面
将横断面图像划分为4个区域,左、右横突连线与
椎体中线相交后即可分为左前、左后、右前、右后位4
个区;前1/4区内由胸锁乳突肌、斜角肌、舌骨下肌群、
头长肌及颈长肌组成,后1/4区内自浅到深主要由斜方
肌、头夹肌、肩胛提肌、头半棘肌、头最长肌、颈半
该型中有水平旋转、带有后仰动作的旋转或带有 前屈动作的旋转三种,分别称水平旋转型、后仰旋转 型和前屈旋转型。
1、扭转型(前倾)
扭转型(水平)
后仰扭转型
后仰型
2、前屈型
前屈型
3、侧倾型
侧倾型
5、震颤型
临床分型及可能受累肌肉
EMG分型
4种类型:
①旋转型:除胸锁乳突肌位于对侧前1/4区域内,参加痉挛的 颈肌均聚集在头旋向侧颈后1/4区域内;
三、ST病因和病理生理学改变
• 大多数ST的病因目前仍不确切,可能与遗传易感性有关, 少数患者的致病原因可能继发与基底节病变、抗精神病 药物、颈椎畸形及头颈部外伤、原发性前庭功能异常等 因素;
预防痉挛性斜颈课件

定期休息和伸 展
定期休息和伸展
长时间工作或学习后,定期休 息眼睛和颈部肌肉 进行颈部伸展运动,缓解颈部 肌肉的紧张
避免过度使用 电子设备
避免过度使用电子设备
尽量减少使用手机和电脑的时间 保持正确的使用姿势,避免低头长时间 使用电子设备
调整工作环境
调整工作环境
调整电脑屏幕的高度和角度,使眼 睛和颈部保持舒适的位置 使用符合人体工学原理的办公家具 和设备
坚持适度运动
坚持适度运动
经常进行适度的颈部肌肉强化运动,增 强颈部肌肉的稳定性 保持身体的整体运动,提高整体肌肉力 量和灵活性
保持心理健康
保持心理健康
避免过度紧张和压力,保持良 好的心理状态 寻找合适的放松方式,如冥想 和呼吸练习
营养均衡
营养均衡
注意饮食,摄入足够的维生素和矿物质
增加富含蛋白质和钙的食物,以保持肌 肉的健康
预防痉挛性斜 颈课件
目录 引言 保持良好的姿势 定期休息和伸展 避免过度使用电子设备 调整工作环境 坚持适度运动 保持心理健康 营养均衡
引言
引言
痉挛性斜颈是一种肌肉紧张引起的 颈部姿势异常 本课件将介绍痉挛性斜颈的预防措 施
保持良好的姿 势
保持良好的姿势
保持正确的坐姿和站姿,避免长时间保 持同一姿势 保持颈椎的自然曲度,避免前倾或过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ensory Trick
• 感觉诡计(Sensory Trick)是斜颈的临床特 征之一,即用手或物品碰触头面部、颈部 等相应部位可使斜颈减轻的现象。有患者 甚至发现仅通过想象“感觉诡计”而无具体 动作也可缓解症状。
• 常见作用部位包括下颌、颊部、额头、枕 部等,可位于颈部偏斜方向的同侧或对侧。
• 其他:短时或长时间的颈部震动刺激发现,由于周围本 体感觉刺激发生改变,使中枢性控制头颈代偿扭转调解 功能受累,传入神经冲动的中枢整合功能发生障碍。
4
病理生理学机制
• 一些研究显示,痉挛性斜颈患者存在皮层、皮层下、 脑干、脊髓等多个水平功能异常,主要是基底节 区.丘脑.皮层环路的功能异常。
• 在脑干水平,痉挛性斜颈患者存在包括听觉惊跳反 射、前庭和姿势反射等多种反射异常。
• 脊髓水平也显示主动肌和拮抗肌的交互抑制减弱。 斜颈表现为一种运动障碍,但诸多证据提示存在感 觉功能紊乱。
• 斜颈患者的空间和颞叶躯体感觉辨别阈值较正常人 升高,这种情况不仅存在于受累区域,在患者其他 所谓正常区域也存在,患者亲属也有类似异常。
5
病理生理学机制
• 有证据显示多巴胺信号传递过程中某些功能性 变化可能与斜颈发生有关。正电子发射断层成 像术显示患者壳核多巴胺D2受体结合率较低。
痉挛性斜颈
Spasmodic Torticollis
1
定义
• 痉挛性斜颈(Spasmodic Torticollis,ST): 中枢神经系统异常冲动导致的颈部肌群阵 发性不自主收缩使头颈部向一侧痉挛性倾 斜扭转, 致使出现多动症状和姿式异常
• 一种累及颈部区域的局限性肌张力障碍, 称之为特发性颈肌张力障碍(Idiopathic Cervical Dystonia,ICD)更确切。
12
临床分型
• 按痉挛肌肉累及的范围分型 :痉挛肌肉局限在颈部称单 纯性 S T 。痉挛肌肉累及到面部, 咽喉部,四肢或躯干部, 这类 S T 的症状仅仅是全身 症状的一部分,称症状性 ST 。
• 按斜颈姿态分型 :头颈过中线以矢状面发生旋转, 不论 旋向左或向右, 均称旋转型 ST 。该型中有水平旋转, 带 有后仰动作的旋转或带有前屈动作的旋转三种, 分别称 水平旋转型,后仰旋转型和前屈旋转型。头颈过中线的矢 状面侧屈向左或向右, 称侧屈型。以双侧外耳和下颏三 点相连组成的正中冠状面为准,S T 患者该面向前倾称 前屈型 ST ,该面向后仰称后仰型 S T 。混合型 S T : 颈部 肌肉痉挛无规律, 头颈姿态多变。
2
流行病学
• 1792年Wepter最先报道了此病。 • 据流行病学调查其患病率约为9/10万,每年新
发病人数约为10/100万,是成年人中最常见的 肌张力障碍 。女性多于男性,男女比例1:1.41:1.9;平均发病年龄男性为39.2岁,女性42.9 岁,以散发病例居多。由于普通医生对该疾病 认识及诊断水平的差异,痉挛性斜颈往往误诊 为颈部神经根病、颞下颌关节综合征、关节炎、 帕金森综合征、精神疾病等,估计实际患病 • 有10%-20%的患者可以出现症状自然缓解但是 几乎所有患者都在5年内复发
• 有研究者提出肌张力障碍发病机制的“两次打 击(2 hit)学说”,即在多巴胺信号转导缺陷的基 础上,患者在环境因素,如外伤、精神刺激等 作用下出现相应症状。Perlmutter和Mink指出 感觉加工过程异常亦有可能成为二次打击。
6
病理生理学机制
• 灵长类为肌张力障碍动物模型的实验提示, 感觉运动传人导致的神经可塑性应答可能 在肌张力障碍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起重要作 用,如动物模型证实长期手部反复活动可 导致类似肌张力障碍的运动控制异常,并 有感觉皮质中感觉接收区域的扩大。总之, 推测具有遗传易感性的个体,在某些环境 因素作用或刺激下,使得某种程度存在的 大脑可塑性应答过程偏离正确的轨迹,导 致出现异常的运动模式:ST.
• 轻重分型:旋转或偏斜的角度大于30度,为重型ST。
13
症状学评估
• Toronto Western Spasmodic Torticollis Rating Scale (TWSTRS)
• 1. Torticollis Severity Scale • 2. Disability Scale • 3. Pain Scale
3
痉挛性斜颈的病理机制
• 遗传因素:部分成人肌张力障碍局限型发作是由遗传决 定的。在一些家系中,颈肌张力障碍见于约10%的一级 和二级亲属,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证据。
• 外伤:伤一直被认为是痉挛性斜颈的病因,文献报道 9%-16%的病人既往有头部或颈部外伤史,通常发生在发 病之前的数周至数月。
• 前庭功能异常:有报道痉挛性斜颈病人的前庭-眼反射 反应性增高或不对称,在用肉毒素治疗后不能纠正。
• 手术前后采用评分标准,总共85分,其中包括 痉挛的严重程度、功能障碍和疼痛三个部分。 评分标准0分代表正常,分数越高代表越严重。
10
临床表现
• 痉挛性斜颈在3-5年内趋向加重,持续时间 可从1个月到18年,存在很大差异。而后症 状有趋于稳定的表现。在稳定之后可能有 一轻微的缓解过程。但缓解不明显,常常 是不完全的或非持续性的,缓解率大约1020%,而且通常发生在发病初的一年内。
11
临床表现
• 疼痛在痉挛性斜颈中发生率较高,该特征 有助于区分其他类型的局部肌张力障碍, 而且与功能障碍相关。在患病过程中,75% 的患者在某些时间点存在疼痛,而且这种 疼痛是功能障碍的主要来源。疼痛还与头 部的持续痉挛转动及旋转程度相关。功能 障碍也常由于异常头颈姿势而回避社会交 往引起。
7
痉挛性斜颈的临床表现
• 本病多为成年起病,男女均可发病,但女 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起病缓慢,病情逐 渐加重,很少会自行消退或缓解。往往双 侧肌群受累,但受累程度常不对称,致使 头部偏向一侧或扭转。
8
临床表现
• 在活动时或工作紧张时加重,睡眠时症状 减轻或消失。症状经常是突然出现,表现 为“颈部的牵拉或拖拉”或者是头部的不 随意转动或急转。非典型症状可导致误诊 为“关节炎,颈神经根病,精神性疾病, 帕金森或颞下颌关节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