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2019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专项限时练10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江苏省2022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专项限时练10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Word版含答案

专项限时练(十)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建议用时:30分钟) 一、基础题组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导学号:54012064】 A .迷涂.知返,往哲是也 涂:通“途”,道路 B .进兵击秦军,秦军解.去 解:通“懈”,松懈 C .秦舞阳色变振.恐 振:通“震”,震惊 D .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邀请B [B 项,解:解除包围。
]2.对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 A.⎩⎨⎧①戍卒叫,函谷举.(攻占)②杀人如不能举.(尽) B.⎩⎨⎧①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有时,偶然)②谗人间.之,可谓穷矣(离间)C.⎩⎨⎧①汝真女子之见.(见识,见解)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偏指“我”)D.⎩⎨⎧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欺侮)②胜败之数,存亡之理(失败) D [D 项,①负:辜负,对不起。
]3.从词类活用角度看,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导学号:54012065】 A.⎩⎨⎧然亡国破.家相随属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B.⎩⎨⎧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左右欲刃.相如 C.⎩⎨⎧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D.⎩⎨⎧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成以其小,劣.之B [B 项,均为名词用作动词。
A 项,使动用法/形容词用作动词。
C 项,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
D 项,形容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4.解释下列成语中加点的实词。
(1)伐罪吊.人:抚慰 (2)细大不捐.:舍弃 (3)洒扫庭除.:台阶 (4)聚讼.纷纷:争辩 (5)何患.无辞:担忧 (6)严惩不贷.:宽恕,饶恕 (7)克.日成功:严格限定 (8)无所适.从:到,去,归向 (9)信.手拈来:任凭 (10)童.山秃岭:秃的,没有草木的 (11)登峰造.极:达到 (12)无稽.之谈:查考,考核 (13)日薄.西山:迫近 (14)尸.位素餐:不做事情,空占职位 5.请辨析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
高考文言复习: 理解常见实词与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于是蛇者乎? 位 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置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1、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2、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
3、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 4、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须
看
搭 配
5、因其无备,卒然击之
6、因击沛公于座,杀之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 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D A.树在道边而多子,必苦李也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戎尝与阮籍饮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C.戎每与籍为竹林之游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以母忧去职 不赂者以赂者丧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 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C.乃披絮,勤苦同于贫庶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壁
下列各组加点的字与例句加点的
字
字义相同的一项是:
1.例句:必造幽峻 A.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 B.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C.史公治兵 ,往来桐城,必躬造左公 第 D.顾民国肇造,变乱相乘 答案:C(都是造访,到,往之意。A项 制造,作。B项“造化”是一个词,自 然。D项“造”,建立。 )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文后各题。
灵运因父祖之资,生业甚厚,奴 僮既众,又故门生数百,凿山浚湖, 功役无已。寻山涉岭,必造幽峻,严 障千里,莫不备尽。登蹑常着木屐, 上山则去其前齿,下山去其后齿。尝 自始宁南山伐木开径,直至临海,从 者数百人。临海太守王琇惊骇,谓为 山贼,徐知是灵运乃安。又要琇更进, 琇不肯,灵运赠琇诗曰:“邦君难地 险,诱客易山行。”在会稽亦多徒众。 (《宋书· 谢灵运传》)
新旧沟通
须熟 例句
熟记课文 温故知新
江苏高考语文总复习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核心考点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了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 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不同。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非常普遍,是古 代汉语的重要语法特点之一,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名词的活用
类型
例句(解释加点词)
名词用作动词 ①籍.吏民,封府库( ) 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
今义:寄理想、情感于某人或某事物上。 答案 安置,安身。 (1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
今义:用不着。 答案 不一定。
(13)阮籍猖.狂.。 古义:
今义:肆无忌惮。 答案 狂放,不拘礼法。 (14)众.人.匹之。 古义:
今义:多数人,大家。 答案 一般人。
(15)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古义:
释义
成语联想
⑦忘恩负义 ⑧负隅顽抗 ⑨久负盛名 ⑩不分胜负
答案 ①背负 ②依仗 ③辜负 ④失败 ⑤违背 ⑥使……担负 ⑦辜负 ⑧依 仗 ⑨享有 ⑩失败
(2)绝
例句 ①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荆轲刺秦王》)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③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教材联想 ④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 ⑤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孔雀东南飞》) ⑥可以横绝峨眉巅(《蜀道难》)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①清河王高岳拜.司州牧 拜②拜.送书于庭
③上堂拜.阿母
①闻业名行. 行②余嘉其能行.古道
③赵王畏秦,欲毋行.
寻① ②后 寻.寻 迁.东业郡断守决之处 ③既窈窕以寻.壑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过① ②可 则知谓明有而过.行躯无貌之 过.用 矣 ③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今义:说给别人听,让人知道。 答案 申诉,诉说。
高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阅读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高考总复习· 语文
类别 词义扩大 词义缩小 词义转移 感情色彩变 化
例句 以吴越之众与中国 抗衡 丈夫二十不取,其 父母有罪 临表涕零 先帝不以臣卑鄙
古义 中原地区 男子 眼泪 地位低而见 识少
今义 全中国 夫妻男方 鼻涕 言语、行为 恶劣
高考总复习· 语文
2.掌握古今异义词的方法 (1)“牢记迥别”。对古今词义差别大的要牢记。例如:“除魏 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中的“除”字,在句中当“整理”讲,在现代 汉语中是“除去”、“去掉”的意思,古今词义相差比较大。再如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中的“去”字,在句中是“离开”,现
高考总复习· 语文
考点整合
高考总复习· 语文
知识链接
在复习过程中,必须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了解一些词汇知 识,掌握文言实词的演变规律,以便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一、通假现象 通假字是我们在阅读古代典籍时经常会碰到的难题之一。什 么是通假字呢?“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声音相同或 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古人在造字的时候,造出一个字,表达一个意思,可是该用 哪个字表示某个意思呢?有时候是有一定规律的;但是有一些字 还在形成过程中,没有一定规律,既可以使用这个字表示某个意 思,也可以使用另外一个声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表示那个意思。 这个同音字或者近音字就是“通假字”。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 我们把它叫做“本字”。
高考总复习· 语文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列子· 汤问· 愚公移山》) 在当时,一般情况下使用“慧”表示“智慧”。但有时候也 可以使用“惠”去表示,于是“惠”就成了“慧”的通假字。 又如:“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按照一般的情况,“列缺”应该写成“裂缺”。可是,在古代 也可以用“列”代替“裂”。于是“列”就成了本字“裂”的通 假字。 古人使用通假字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原来的字,能够代表很多 意义。后来为了减轻这个字的负担,便重新造了一个字替代原来 的那个字。可是,古书上还是旧字。在后来的人看来,那旧字便 是通假字,新字是本字。 例如:“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沈括《梦溪笔 谈· 活板》) “版”那个时候使用“板”。“板”可以表示木板,也可以 表示印版。后来为了减轻“板”的负担,专门造了一个“版”字 表示印版,于是“板”成了“版”的通假字,“版”便是本字。
2019-高考常用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优秀word范文 (5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高考常用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中国作文网()作文素材 > 文学常识重点难点梳理1.考点诠释201X年考纲要求: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常见”,就是指在浅易的古代诗文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在文章中比较重要。
“在文中的含义”是指文言实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
“文言实词”通常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量词,考试中涉及较多的就是这几类词,偶尔也会考到副词、代词。
文言实词考查范围主要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偏义复词、通假字等。
2.考查重点、难点试题所选的古诗文材料一般都来自课外,但是所考查的实词却离不开课本,往往是平时学习中经常接触的、比较重要的实词,且往往是常见实词的不常见义项。
从201X、201X两年高考所考的实词来看,都是使用频率较高的常用词,也是教材中经常出现的词,体现了高考的“试题在课外,知识点在课内”的特点。
题型以客观选择题为主,间有主观题。
难点主要有:难以辨别的一词多义,容易混淆的古今异义词,不易看出意义临时变化的词类活用。
由于文言实词的多义性,要确定某个实词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意思,需要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和判断能力,具备由课内向课外的知识迁移能力。
金题透视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01X年高考全国卷Ⅰ)A.部使者檄刚抚定檄:文告B.刚遣长子迟喻贼喻:开导C.愿稽旧制,选精锐为亲兵稽:查考D.以杜金人窥伺之意杜:制止【解析】该题考查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从所选的几个词来看,均为“常见”。
A项“檄”作为名词,当“文告、文书”解,古文中比比皆是,“檄文”更是我们所熟悉的词,而其作为动词解释的时候却不太常见。
该题正是从这个角度设题,“檄”在这里做动词,意思为“用檄文征召、声讨”,引申为“下令”。
高考文言文复习之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教师

高考文言文复习之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学习目标:1、积累课本文言实词,掌握《考试说明》规定120个文言实词的常见义项。
2、掌握古今异议、通假字的一般规律,学会推断文言文中古今异议、通假字的含义。
学习难点:古今异议、通假字的理解和运用。
学习时间:两课时学习过程:一、考点解读1.考点要求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主要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2.考点剖析(1)常见文言实词。
所谓“常见”,是指实词在文章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其范围包括文言文中的常用字和次常用字,主要包括《考试说明》中所举的120个实词,还包括初、高中课本及学生尚未接触到的传世名篇中经常出现的实词。
(2)在文中的含义,是指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文言实词,有的因多音多义而难以确定,有的因古今异义而容易混淆,还有的因词类活用而意义发生临时改变,因而需要根据特定的语境准确指出实词的含义。
3.命题规律文言实词的考查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考查以单音节词为主。
这与文言文的特点是一致的,文言文中的词语也是以单音节词为主。
(2)考查的对象为常见常用词。
《考试说明》中所举的120个实词,不是个个都考,考查的都是常见常用的。
这就提醒我们在学习古文时,要注意出现频率较高的实词。
(3)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古今异义都有涉及。
实词的考查,一般以考查一词多义为主,同时涉及对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的考查。
(4)考查形式依然以选择题为主,在翻译题目中也会涉及对实词的考查。
要正确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必须掌握文言实词的一些基本知识。
二、基础积累积累江苏《考试说明》规定的120个文言实词1—60个.(见核按钮54页)三、古今异议词一个词经过历史演变,词义往往发生变化。
词义古今的变化通常有四种情况:(1)词义扩大。
如“江”“河”,古代只限指长江、黄河,现在则泛指所有比较大的水流;又如“诗”“书”,古代只指《诗经》和《尚书》,现在则指所有的诗歌和书籍。
高考复习专题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简析]①句中的“薄”字,可借助成语“日薄西 山”中的“薄”字来推断,“日薄西山”中的“薄” 为“接近”之意,那么①句中的薄字也可用“接近” 试解。②句中的“速”字,可借助成语“不速之客” 很容易推断出是“招致,招引”的意思。③句中的 “疾”字可用“疾风知劲草”中的“疾”字推断出是 “强”的意思。④句中的“责”字可由成语“求全责 备”推知是“寻求,寻找”之意。
【前倨后恭】
“前”和“后”相反,“倨”和“恭”也应相反。恭, 恭敬。倨,傲慢。
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 也。《屈原列传》
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
【推断】上下句以“而”连接,表并列。据“亡 国破家”这个并列结构的短语,可推知“圣君治 国”亦为并列关系, “圣君治国”当翻译成“圣 明之君,治平之国”。若成译“圣明的君主治理 国家”,则为主谓关系,与前句结构显然不对应。 全句可翻译为“亡国破家的事件一个连着一个, 而圣明的君主和清平的国家多少世代也没有出现 过了。
C
七、排除法
试推
1.有人从策买银器若罗绮者,策不与罗绮。(99年京西城二模卷)
2.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史记》)
3.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鸿门宴》 4.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5.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6.梅以欹为美,正则无景 7.通五经,贯六艺 8.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9.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10.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11.街衢 园圃 悖乱 治乱 饥穰 休戚 党同伐异 寡廉鲜耻
考情分析:
1、题型——客观选择为主、主观解释为辅 2、使用的材料——呈现多样化趋势 (从史传到各种文体并存) 3、考查重点——通假字、古今异义、偏义复词、 反训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ppt

C、两个语素是相反的。
【例如】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 出入:偏义复词,
进入。) 2019-10-20
感谢你的聆听
15
二、文言词汇的古今异义
所谓“古今异义”,就是指文言词语或短语 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中书写相同的词语 之间的意思不同的现象。
古今词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也有少量的词, 几千年来,词义没有什么变化。如“人”、 “树”、“牛”、“山”、“水”等等。
2019-10-20
感谢你的聆听
18
(2)由感觉性质相通,从原意扩大到其它 感情相似的意义。
【例如】
①甘”。
《说文》:“美也。”“物之甘美者也,甜
也。”现在常用的意义除了指味美,味道甜之外,
还有心里乐意的意思,如“甘心情愿”。
②“苦”。
《说文》:“苦,苓也。”“苓”是一种苦
菜,表示味苦的意思。现在的“苦”,不仅有
所谓“常见实词”,从词的出现频率上
来讲,“常用实词”指的是文言文中的常用
词和次常用词;从词义上看。考查的常用实
词应当是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一
部分。 2019-10-20
感谢你的聆听
2
所谓“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就是指在具体 语境中的含义。由于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 性。因而要确定某个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究竟表 示哪一个义项,这也就是一种能力。
有以下四种类型:
2019-10-20
感谢你的聆听
17
(1)原单指某事物的词,扩大到兼指特征、 性质或功能相似的事物。
【例如】
①“雏”。 《说文》:“鸡子也。”本义指小鸡。现在指幼 小的动物或幼儿,以及未定型前的最初形式、形 状。如“雏鸟”、“雏形”等等。 ②“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2019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专项限时练10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基础题组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导学号:54012064】A .迷涂.知返,往哲是也 涂:通“途”,道路 B .进兵击秦军,秦军解.去 解:通“懈”,松懈 C .秦舞阳色变振.恐 振:通“震”,震惊 D .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邀请B [B 项,解:解除包围。
]2.对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A.⎩⎪⎨⎪⎧①戍卒叫,函谷举.(攻占)②杀人如不能举.(尽) B.⎩⎪⎨⎪⎧①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有时,偶然)②谗人间.之,可谓穷矣(离间) C.⎩⎪⎨⎪⎧①汝真女子之见.(见识,见解)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偏指“我”) D.⎩⎪⎨⎪⎧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欺负)②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失败) D [D 项,①负:辜负,对不起。
]3.从词类活用角度看,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导学号:54012065】A.⎩⎪⎨⎪⎧然亡国破.家相随属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B.⎩⎪⎨⎪⎧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左右欲刃.相如 C.⎩⎪⎨⎪⎧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D.⎩⎪⎨⎪⎧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成以其小,劣.之B[B项,均为名词用作动词。
A项,使动用法/形容词用作动词。
C项,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
D项,形容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4.解释下列成语中加点的实词。
(1)伐罪吊.人:抚慰(2)细大不捐.:舍弃(3)洒扫庭除.:台阶(4)聚讼.纷纷:争论(5)何患.无辞:担忧(6)严惩不贷.:宽恕,饶恕(7)克.日成功:严格限定(8)无所适.从:到,去,归向(9)信.手拈来:随意(10)童.山秃岭:秃的,没有草木的(11)登峰造.极:达到(12)无稽.之谈:查考,考核(13)日薄.西山:迫近(14)尸.位素餐:不做事情,空占职位5.请辨析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
(1)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垄断..焉。
(《愚公移山》)古义:山川阻隔,中性词。
今义:把持和独占,贬义词。
(2)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触龙说赵太后》)古义:男子的通称。
今义:已婚女子的配偶。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烛之武退秦师》)古义:那个人。
今义:尊称别人的妻子。
(4)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
(《柳毅传》)古义:公公和婆婆。
今义:舅舅和姑姑。
(5)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
(《屈原列传》)古义:言语举动适当得体。
今义:不慌不忙、镇定自若的样子。
(6)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古义:盟约。
今义:限制。
(7)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
(《赤壁之战》)古义:关切,问候。
今义:热情周到。
(8)①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念奴娇·赤壁怀古》)②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古义:①有功绩而又有文采。
②繁华的景象。
今义:轻浮放荡,一般与男女关系有关。
二、核心题组阅读下面这则文言短文,完成文后题目。
【导学号:54012066】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
惠、怀无亲,外内弃之。
天未绝.晋,必将有主。
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
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
”遂隐而死。
晋文公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选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禄亦弗及.及:轮到,到达B.天未绝.晋绝:断绝C.主.晋祀者主:主持D.天实置.之置:放弃D[D项,置:拥立。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窃.人之财窃:偷盗B.下义.其罪义:以……为义,赞美C.以死谁怼.怼:损害D.言,身之文.也文:装饰品C[C项,怼:埋怨。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不亦诬.乎诬:诬陷B.上下相蒙.蒙:蒙难C.以志.吾过志:叙述D.尤.而效之尤:错误D[A项,诬:欺骗。
B项,蒙:蒙骗。
C项,志:记录。
]【参考译文】晋文公赏赐跟从他逃亡的人,介之推不去要求爵禄,爵禄也没有轮到他。
介之推说:“献公的儿子九人,只有国君在世了。
惠公、怀公没有亲人,国内外都厌弃他们。
上天没有断绝晋国的后嗣,一定会有君主。
主持晋国祭祀的人,不是国君是谁?实在是上天立的他,而那几个人以为是自己的功劳,不是骗人吗?盗窃别人的财物,尚且称为盗窃,何况窃取上天的功劳当作自己的功劳呢?下面的人赞美他们的罪过,上面的人奖励他们的欺诈,上下相互欺骗,就难以和他们相处了。
”他的母亲说:“何不也去请求爵禄?就这样死了,怨谁?”介之推回答说:“明知是错误而效法它,罪过更要加重了。
而且我发出过怨言,不吃国君的俸禄。
”他的母亲说:“也要让国君知道这件事,怎么样?”介之推回答说:“言语,是身上的装饰品。
身子将要隐藏,哪里还要用言语去装饰它?这样做,就是为了显露自己了。
”他的母亲说:“能够像你说的这样去做吗?我和你一块儿隐居。
”于是母子俩隐居到死。
晋文公寻找他没有找到,就以绵上作为介之推的封地,说:“以此铭记我的过失,并且表彰善良的人。
”阅读下面这则文言短文,完成文后题目。
国渊字子尼,乐安盖人也。
太祖辟.为司空掾属。
每于公朝论议,常直言正色,退无私焉。
太祖欲广置屯田,使渊典.其事。
渊屡陈损.益,相土处民,计民置吏,明功课之法,五年中仓廪丰实,百姓竞劝.乐业。
太祖征关中,以渊为居府长史。
田银、苏伯反河间,银等既破,后有余党,皆应伏法。
渊以为非首恶,请不行刑。
太祖从之,赖渊得生者千余人。
破贼文书,旧以一为十,及渊上首级,如其实数。
太祖问其故,渊曰:“夫征讨外寇,多其斩获之数者,欲以大武功,且示民听也。
河间在封域之内,银等叛逆,虽克捷有功,渊窃耻之。
”太祖大悦,迁魏郡太守。
时有投书诽谤者,太祖疾之,欲必知其主。
渊请留其本书,而不宣露。
其书多引《二京赋》。
渊敕.功曹曰:“此郡既大,今在都辇,而少学问者。
其简.开解年少,欲遣就师。
”功曹差.三人,临遣引见,训以“所学未及,《二京赋》,博物之书也,世人忽略,少有其师,可求能读者从受之”,又密喻旨。
旬日得能读者,遂往受业,吏因请使作笺,比方其书,与投书人同手。
收摄案问,具得情理。
迁太仆,居列卿位,布衣蔬食,禄赐散.之旧故宗族,以恭俭自守,卒官。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渊典.其事典:主管B.渊屡陈损.益损:减少C.百姓竞劝.乐业劝:劝勉D.其简.开解年少简:简朴D[D项,简:选拔。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辟.为司空掾属辟:征召B.渊敕.功曹曰敕:吩咐C.功曹差.三人差:差遣D.禄赐散.之旧故宗族散:分发C[C项,差:挑选。
]【参考译文】国渊字子尼,乐安盖县人。
被太祖皇帝征召任司空属下的官职。
每每在朝廷上议论政事,总是态度严肃,直言不讳,退朝后再不私下议论。
太祖皇帝打算大力推行屯田制度,令国渊主管这项事务。
国渊屡次陈述应当减少或增加的项目,考察土地,安置民众,计算用人数量,安排设置官吏,明确订立考核政绩的条例。
经过五年的时间,就使粮仓丰实,百姓竞相勉励,愉快地耕种。
太祖皇帝征讨关中,任命国渊为居府长史。
田银、苏伯在河间谋反,田银等人被打败后,他们的那些余党,按律都应处斩。
国渊认为这些人都不是首恶分子,于是奏请不要对他们用刑。
太祖准许了他的奏请。
依靠国渊的奏请得到活命的有一千多人。
以前,写斩杀敌兵的奏章,往往以一当十,到了国渊上报斩杀敌兵首级的数量时,则按实数上报。
太祖询问原因,国渊回答说:“征讨境外敌寇时,多报斩杀捕获敌兵的数量,是想夸大战功,向百姓显示实力。
而河间在境内,田银等人是朝廷的叛逆,战胜他们虽然有功,但若虚报战绩,我会感到羞耻。
”太祖皇帝听后很高兴,提升国渊为魏郡太守。
当时有人写匿名信诽谤朝政,太祖非常痛恨这种举动,想知道写信的人是谁。
国渊奏请把原信留下,而不把它泄露出去。
那封信很多地方引用了《二京赋》的内容。
国渊命令功曹说:“这个郡本来很大,而且又是都城,但有学问的人却不多。
你去挑选几个聪明有知识的年轻人,我要派他们去拜师学习。
”功曹挑选了三个人,国渊在派遣前召见了他们,教导说:“你们学习的东西还不广泛,《二京赋》是博学多识的书,世人忽略了它,很少有能讲解它的老师。
你们可去找寻能够读懂它的人,并向他请教。
”然后又秘密地告诉他们自己的真正意图。
花了十来天的时间,就找到能读《二京赋》的人,三人就去拜师学习。
官吏趁机要那人写了一纸笺书,然后与那封信作比较。
发现那人所写的与寄的信是同一种笔迹。
随即拘捕并审问那人,得到了全部的事实真相。
(过后,)国渊被提升为太仆,国渊虽然身居列卿的高位,但仍然穿布衣吃素食,自己的俸禄赏赐都拿来分发给宗亲朋友,始终保持着谦恭节俭的节操,最后死于任上。
11.推断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并说明推断方法。
(1)冀得一归觐.:(2)下者飘转沉.塘坳:(3)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4)须.其力疲,乃可击也:(5)周穷振.乏,家无余财:(6)洪武十五年,太祖召见(方孝孺),喜其举止端整,谓皇太子曰:“此庄士,当老.其才。
”:(7)此两家常折券弃责.:(8)公茂(指传主公孙景茂)悉以秩俸买牛犊鸡猪,散惠孤弱不自存者,好单骑巡人,家至户人,阅.视百姓产业..,有修理者,于都会时,乃褒扬称述;如有过恶,随即训导,而不彰.也。
(《北史·循吏传》):【答案】(1)朝见。
字形推断(2)深。
组词推断,深沉(3)不周道,疏漏。
对称推断(4)等到。
联想推断。
毛泽东词句:须晴日,看红装素裹(5)通“赈”,赈济。
通假兼对称推断(6)使……老成。
语境推断,语法推断(7)通“债”,债务。
通假推断(8)阅:巡视。
邻字推断产业:家产管理得好。
语境推断,对称推断彰:表彰。
对称推断12.推断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导学号:54012067】鞠咏为进士,以文学受知于王公化基。
及王公知杭州,咏擢第,释褐..为大理评事,知.杭州仁和县。
将之官,先以书及所作诗寄王公,以谢平昔..奖进,今复为吏,得以文字相乐之意。
王公不答。
及至任,略不加礼,课.其职事甚急。
鞠大失所望。
于是不复冀其相知,而专修吏干矣。
其后,王公入为参知政事,首以咏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