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语文文言实词、虚词专题复习(带答案)
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虚词》规范训练(含答案)

第二节 文言虚词文言虚词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赵安仁,字乐道,河南洛阳人。
安仁生而颖悟,幼时执笔能大字,十三通经传大旨,早以文艺称。
赵普、沈伦、李昉、石熙载咸推奖之。
雍熙二年,登进士第,补梓州榷盐院判官,以亲老弗果往。
会国子监刻《五经正义》板本,以.安仁善楷隶,遂奏留书之。
景德初,翰林学士梁颢召对,询及当世台阁人物,上称安仁文行。
寻颢卒,即以安仁为工部员外郎,充翰林学士。
安仁从幸澶州,会北边请盟,首命安仁撰答书,又独记太祖时聘问书式。
辽使韩杞至,道命接伴,凡觐见仪制,多所裁定。
馆舍夕饮,杞举橙子曰:“此果尝见高丽贡。
”安仁曰:“橙橘产吴、楚,朝廷职方掌天下图经,凡他国所产靡.不知也。
今给事中吕祐之尝使高丽,未闻有橙柚。
”杞失于夸诞,有愧色。
杞既受袭衣之赐,且以长为解,将辞复左衽。
安仁曰:“君将升殿受还书,天颜咫尺,如不衣所赐之衣,可乎?”杞乃.服以入。
及姚东之至,又令安仁接伴。
东之谈次,颇矜.兵强战胜。
安仁曰:“老氏云:‘佳兵者不祥之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
’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也,乐杀人者不得志于天下。
”东之自是不敢复言。
王继忠将兵陷没,不能死节而.反事之,东之屡称其材。
安仁曰:“继忠早事藩邸,闻其稍谨,不知其他。
”其敏于酬对,切中事机,类如此。
时论翕然,称其得体,上益器之,自是有意柄用。
安仁又集和好以来事宜,及采古事,作《戴斗怀柔录》三卷以献。
安仁质直纯悫,无所矫饰,宽恕谦退,与物无竞,虽家人仆使,未尝见其喜愠。
女弟适董氏,早寡,取归给养。
其甥董灵运尚幼,躬自训导,为.毕婚娶。
幼少与宋元舆同学,元舆门地贵盛,待安仁甚厚。
元舆蚤卒,家绪浸替.,安仁屡以金帛济.之。
尤知典故,凡近世典章人物之盛,悉能记之。
喜诲诱后进,成其声名,当世推重之。
有集五十卷。
(选自《宋史》,有删节)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东之谈次,颇矜.兵强战胜 矜:夸耀。
B .凡他国所产靡.不知也 靡:没有。
(全)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详解+练习含答案

(全)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详解+练习含答案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详解+练习含答案1.而记住经典归纳义项(1)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1)代词,通“尔”,译为“你(们)、你(们)的”(2)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鸿门宴》)(2)连词,表示并列关系,译为“和、又”(3)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3)连词,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然后”,或者不译(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4)连词,表示递进关系,译为“并且、而且”(5)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劝学》)(5)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为“然而、却”(6)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6)连词,表示假设关系,译为“如果”(7)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7)连词,表示因果关系,译为“因而、所以”(8)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劝学》)(8)连词,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动词(9)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鸿门宴》)(9)连词,表示目的关系(10)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逍遥游》)(10)名词,通“能”,才能(11)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11)限止语气,罢了(12)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12)表递进(13)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五人墓碑记》)(13)不久,一会儿(1)(2019·全国卷Ⅱ)故汤武不循古而王而:______________(2)(2018·全国卷Ⅰ)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而:______________(3)(2018·全国卷Ⅱ)每食辄弦歌而荐之而:__________________(4)(2017·全国卷Ⅰ)见而异之而:__________________(5)(2017·全国卷Ⅰ)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而:______________(6)(2017·浙江卷)向者所谓俊达坚明,心正而气和而:______________(7)(2017·山东卷)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而:______________【答案】(1)连词,表因果“因而”(2)连词,表转折,但(3)连词,表修饰,不译(4)连词,表示承接,就、然后(5)连词,表示转折,然而、却(6)连词,表示并列(7)连词,表示修饰,不译2.何记住经典归纳义项(1)大王来何操?(《鸿门宴》)(1)疑问代词,译为“什么”(2)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最新2019年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2.1.1文言实词基础知识_含解析

文言实词基础知识对文言实词的考查,重点是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些实词,此外,我们还应特别注意实词的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等现象,从而准确把握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一、一词多义一个词有多种含义,有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而且属于不同词类。
学习一词多二、通假字通假字是指本应用甲字,使用时借用与其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代替的一种语言现象。
甲字叫本字,乙字就是甲字的通假字。
三、古今异义四、偏义复词在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而用义却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则起陪衬作用,这就是文言中的偏义复词现象。
也有人把这种现象称为“偏义复指”。
1.语义相对的偏义复词(1)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异同:偏指“异”,“不同”)(2)昼夜勤作息。
(作息:偏指“作”,“劳作”)(3)去来江口守空船。
(去来:偏指“去”,“离开”)2.语义相近的偏义复词(1)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公姥:偏指“姥”,“婆婆”)(2)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
(父兄:偏指“兄”,“兄长”)又如某年上海高考题中,要求将“盖目眶尽肿,不可开合也”一句译成现代汉语。
难度并不高,但有相当多的考生对偏义复词不甚了解,结果把“开合”这个偏义复词当作两个词处理,闹出了“张不开,闭不上”的笑话。
五、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某些文言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
具体而言,它包括: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数词的活用等。
1.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状语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而言是不直接用作状语的,有些名词在文言文中却经常用作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
如:①常以身翼蔽沛公。
(《鸿门宴》)(翼:像翅膀一样)②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箕畚:用竹筐)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019-2017年高考真题文言实词虚词练习

2019-2017年高考真题文言实词虚词练习1.(2019北京)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①而其说多诬淫,,不概.于圣概:大略②不得由.中庸以入尧、舜之道由:沿着③特.天地之物也特:只是④是恶.乎与我谋恶乎:于何、怎么会⑤必涌溢蒸郁以糜.百物糜:使……熟烂⑥抑.人事乎抑:还是⑦吾既.陈于前矣既:既然⑧不有他术乎.术:途径、原因A.①⑦B.②⑧C.③⑥D.④⑤1.A【解析】①“概”,概括。
⑦“既”,已经。
故选A。
2.(2019天津)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元.元本元:探索B.后世言治者常不敢望.先王之时望:察看C.顾卒未有以当.上意者当:符合D.兵其细.也细:小事2.B【解析】,B项,“后世言治者常不敢望先王之时”,从文中来看,这句话是说后世的为政者政学分裂,不敢与先王之时进行比较,“望”同“方”,意为“比较”。
故选B。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不耕不耘,则.无所得食位卑则.足羞B.后世之学,盖盛于.先王之时矣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C.士不为便,而.还其故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D.皆以.乾道乙酉至官下不敢兴兵以.拒大王3.A【解析】A项,两个“则”都解释为“就”。
B项,第一个“于”是介词,比;第二个“于”也是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
C项,第一个“而”连词,表顺承;第二个“而”是连词,表转折。
D项,第一个“以”相当于“于”,在;第二个“以”是目的连词,来。
故选A。
4.(2019江苏)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每试必雄.其曹偶雄:称雄B.酬.以馆选酬:应酬C.以乐.留都山川乐:喜爱D.为所不知后人计.计:考虑4.B项,“酬”意为“酬谢”。
这句话意思是,用选任馆职来答谢他。
故选B。
5..(2018北京)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时不胜月时:季节B.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戚:为……悲伤C.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相与:一同,都D. 取其金,则无损于行行:行为6.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A.故善日者王王者敬日B.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不可胜日志也C.此之谓也若白垩之与黑漆D.察其秋毫其人拜之以牛7.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事之至也数小事出现得很频繁B.大荒者亡政事很荒疏的国家就会灭亡C.霸者之善著焉霸主的功业很显赫D.赐失之矣赐,你丢失了机会啊5.D。
2019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九实词、虚词 共48页

返回目录 退出
返回目录 退出
安徽《考试说明》对词语的考查要求是: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 力层级 E。
主要考查根据语境选择恰当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要求能准确理解 词语(包括熟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能根据语境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等。熟语的考查以成语为主。
返回目录 退出
返回目录 退出
第一节 实词、虚词
返回目录 退出
本节在高考中考查重点是近义实词、易混虚词的辨析和使用,多是在动 态的语境中考查词语的使用。
考查角度一:近义实词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等。近几年高考对 实词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名词、动词、形容词(以动词、形容词居多)上,以辨 析近义词为主。实词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同音实词和异音实词的规范应用上。
返回目录 退出
同音词有的是近义词,有的不是近义词,我们把它分为“同音近义 词”“同音异义词”。同音近义词如:祛除、驱除,侦查、侦察,融解、溶解,启 用、起用等。同音异义词如:包含、包涵,品位、品味,蜕化、退化等。
异音近义词是指充当语素的字音全不相同或部分不同的词,而词语的 意思有相近之处,但应用范围却不同。如:捐赠、馈赠,风范、风尚,制约、约 束,囊括、涵盖,迟疑、犹豫等。
返回目录 退出
典题探究
【典题】 (2012·山东高考)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
组是( )
(1)春天的脚步近了,大草原上的冰雪渐渐
成了朵朵白色的“大
蘑菇”,煞是壮观。
(2)人与人之间要想减少误会,化解矛盾,和谐相处,那么加强彼此
是非常重要的。
返回目录 退出
6.(2012·天津高考)下列各句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完整版)2019年高考重点试题文言虚词选择题汇编

2019年高考重点试题文言虚词选择题汇编1.以下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为父为君,死亦何负于双慈?如姬为公子泣。
B、淳且与先文忠为北塞之举矣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C、会稽大望,至今而零极矣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D、武功甥今后大器,家事尽以委之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2.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即以其众归于伏威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B、其犯奸盗及官人贪浊者其为惑也,终不解矣C、辅公祏之反也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D、复其官爵,葬以公礼仆以口语遇遭此祸3.以下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A、①除尚书郎、阳陵令,以疾去②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B、①乃表繇以侍中守司隶校尉②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C、①援之来,关中阴与通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D、①纵吾欲归,其得至乎②愚人之因此为愚,其皆出于此乎4、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①信与张耳以兵数万②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B、①赵王、成安君陈馀闻汉且袭之也②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C、①还报,那么大喜,乃敢引兵遂下②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D、①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②因此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特别也5.、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靡日不有,靡时不为,又难以备陈也靡不有初,鲜克有终B、上由是信延龄而不直贽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C、情激于衷,虽欲罢而不能自默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D、中书侍郎、同平章事陆贽以上知待之厚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6.以下各组句子,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其下犹透明而东也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B、而不见其下截因此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C、今以按君道经予以愚触罪,谪潇水上D、停憩久之顷之,烟炎张天7.以下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故曰俭其道也广故数言欲亡B、东西至日所出入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C、夫戎僻而辽远,未闻中国之声也微夫人之力不及此D、因为由余请期谁为大王为此计者8.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我以汝为逝矣臣以养无主,辞不赴命B、宛似主人之让客者此亡秦之续耳C、蛇人又饲之,乃食乃令张良留谢D、小青在中亦震震而动秦王还柱而走9、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斜也以赃免/汝殁以六月二日B、由是复用为会宁牧/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C、斜也于都堂脊杖令史冯仲尹/念乡人有客于泾阳者D、而以撒合出为符宝祗候/合流屈曲而南10、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①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A ②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数存之。
全国卷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练习:专题八 第二讲 虚词 Word版含解析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虞溥字允源,高平昌邑人也。
父祕,为偏将军,镇陇西。
溥从父之官,专心坟籍。
郡察孝廉,除郎中,补尚书都令史。
稍迁公车司马令,除鄱阳内史。
大修庠序,广招学徒,移告属县曰:“学所以定情理性而积众善者也。
情定于内而行成于外,积善于心而名显于教,故中人之性随教而移,善积则习与性成。
唐虞之时,皆比屋而可封,及其废也,而云可诛,岂非化以.成俗,教移人心者哉!自汉氏失御.,天下分崩,江表寇隔,久替王教,庠序之训,废而莫修。
今四海一统,万里同轨,熙熙兆庶,咸休息乎.太和之中,宜崇尚道素,广开学业,以赞协时雍,光扬盛化。
”乃具为条制。
于是至者七百余人。
溥乃作诰以奖训之,曰:文学诸生皆冠带之流,年盛志美,始涉学庭,讲修典训,此大成之业,立德之基也。
夫圣人之道淡而寡味,故始学者不好也。
及至期月,所观弥博,所习弥多,日闻所不闻,日见所不见,然后心开意朗,敬业乐群,忽然不觉大化之陶己,至道之入神也。
故学之染人,甚于.丹青。
丹青吾见其久而渝矣,未见久学而渝.者也。
夫工人之染.,先修其质,后事其色,质修色积,而染工毕矣。
学亦有质,孝悌忠信是也。
君子内正其心,外修其行,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文质彬彬,然后为德。
夫学者不患才不及,而患志不立,故曰希骥之马,亦骥之乘,希颜之徒,亦颜之伦也。
又曰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斯非其效乎!今诸生口诵圣人之典,体闲庠序之训,比及三年,可以小成。
而令名宣流,雅誉日新,朋友钦而.乐之,朝士敬而叹.之。
于是州府交命,择官而仕,不亦美乎!若乃含章舒藻,挥翰流离,称述世务,探赜究奇,使杨、班韬笔,仲舒结舌,亦惟才所居,固无常人也。
然积一勺以成江河,累微尘以崇峻极,匪志匪勤,理无由济也。
诸生若绝人间之务,心专亲学,累一以贯之,积渐以进之,则亦或迟或速,或先或后耳,何滞而不通,何远而不至邪!溥为政严而不猛,风化大行,有白乌集于郡庭。
注《春秋》经、传,撰《江表传》及文章诗赋数十篇。
专题05文言文阅读之文言虚词(精练) 2019年高考语文之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Word版含解析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贾诩字文和,武威人也。
少时人莫知,唯汉阳阎忠异之,谓诩有良、平①之奇。
以疾病去官,道遇叛敌,同行数十人皆为所执。
诩曰:“我段公外孙也,汝勿杀我,我家必厚赎之。
”时太尉段颖,昔久为边将,威震西土,故诩假以惧敌。
叛敌果不敢害,与盟而送之。
诩实非段颖外孙,权以济事,咸此类也。
后李傕②等与诩议,欲迎天子③置之营中,诩曰:“不可。
挟天子,非义也。
”傕不听。
或谓诩曰:“此中不可久处,君胡不去?”诩曰:“吾受国恩,义不可背。
卿自行,我不能也。
”天子既东,而傕来追,王师败绩。
司徒赵温为傕嫌,欲杀之。
诩谓傕曰:“此乃天子大臣,卿奈何害之?”傕乃止。
文帝④即位,以诩为太尉。
年七十七,薨,谥曰肃侯。
(取材于《后汉书》《三国志》)【注】①良、平:指汉代张良、陈平。
②傕(jué):音,用于人名。
③天子:指汉献帝。
④文帝:指魏文帝。
下列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欲迎天子置之.营中A.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B.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C.何陋之.有《陋室铭》)D.策之.不以其道(《马说》)【答案】D二、阅读《虽有嘉肴》与《送东阳马生序》,完成小题。
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送东阳马生序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回答问题。
伯夷、叔齐 ,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 ,及父卒 ,叔齐让伯夷。伯夷曰 : “父命也。 ”遂逃去。 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 .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 ,盍往归焉。及至 ,西伯卒 ,
武王载木主 ,号为文王 ,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 : “父死不葬 ,爰及干戈 ,可谓孝乎.?以臣弑.君 ,
整顿 :整理收拾
10. 下列四组句子中 ,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 分 )( )
齐悼惠王之后也 A.
顷之未发 ,太子迟之
以明经举孝廉 B.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颇为官吏所扰 C.
今老矣 ,无能为也已
乃轻服遁归 D.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其可怪也欤
11. 下列句子中 ,与其他三句的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 )
D. 我安适归矣 ?
7. 下列句子中 ,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号为文王 ,东.伐纣 B. 左右欲兵.之 C. 天雨.雪 ,武卧啮雪 ,与旃毛并咽之 D. 皆白衣.冠.以送之
(3 分 )( )
8.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 ) (1) 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 ,盍往归焉。 (5 分 ) 译文 :
可谓仁乎 ? ”左右欲兵.之。太公曰 : “此义人也。 ”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 ,天下宗.周 ,而伯夷、叔齐
耻之 ,义不食周粟 ,隐于首阳山 ,采薇而食之。 及饿且.死 ,作歌。 其辞曰 : “登彼西山兮 ,采其薇矣。 以暴
易暴兮 ,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
,我安适.归矣 ?于嗟徂兮 ,命之.衰矣 ! ”遂饿死于首阳山。
2019 年高考语文文言实词、虚词专题复习
(名师精选全国高考真题 +详细解析答案,建议下载保存 )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回答问题。 卫平侯薨 ,子嗣君立。 卫有胥靡 [ 注] 亡之.魏 ,因为魏王之后治病。 嗣君闻之 ,使人请以五十金买之。
五反.,魏不与.,乃以左氏易之。左右..谏曰 : “夫以.一都买一胥靡 ,可乎 ? ”嗣君曰 : “非子所知也。夫治无 小,乱无大。 法不立 ,诛不必.,虽有十左氏 ,无益也。法立 ,诛必 ,失十左氏 ,无害也。 ”魏王闻之曰 : “人主 之欲 ,不听之不祥.。 ”因.载而往 ,徒献之。
(2) 而伯夷、叔齐耻之 ,义不食周粟 ,隐于首阳山 ,采薇而食之。 (5 分 ) 译文 :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回答问题。 刘宠字祖荣 ,东莱牟平人 ,齐悼惠王之.后也。悼惠王子孝王将闾 ,将闾少子封牟平侯 .,子孙家.焉。
父丕 ,博学 ,号为通儒。 宠少受父业 ,以.明经举孝.廉.,除东平陵令 ,以仁惠为吏民所爱。母疾 ,弃官去。百姓将送塞道 ,车
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
A. 以臣弑.君
弑 :古代称 “下杀上、臣杀君 ”为 “弑 ”
B. 扶而去.之
去 :使 …… 离开
C. 天下宗.周
宗 :祭祀
D. 我安适.归矣
适 :往 ,到
5. 下列各组句子中 ,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 分 )( ) A. 国人立其.中子 愚人之所以为愚 ,其.皆出于此乎
埽,以待刘公.,不可得止。 ”宠无言而去 ,时人称其长者。以老病卒于家。
(选自《后汉书 ·循吏列传第六十六》 )
题型专练
9. 下列各句中 ,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
A. 乃轻.服.遁归
轻服 :穿便装
B. 山民愿朴.
朴 :朴素
C. 宠简.除.烦苛
简除 :改变 ,变换
D. 整.顿.洒埽 ,以待刘公
A. 以明经举孝廉 B. 以仁惠为吏民所爱 C. 蚓无爪牙之利 ,筋骨之强 D. 不者 ,若属皆且为所虏
12. 下列句子中 ,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子孙家.焉 B. 狗不夜.吠 C. 唐浮图慧褒始舍 .于其址 D. 左右欲刃.相如
(3 分 )( )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不得进 ,乃.轻.服. 遁归。
后四迁.为豫章太守 ,又三迁拜会稽太守。山民愿朴 .,乃有白首不入市井者 ,颇为.官吏所扰。宠简 .
除.烦苛 ,禁察非法 ,郡中大化。征为将作大匠。山阴县有五六老叟
,尨眉皓发 ,自若邪山谷间出 ,人赍
百钱以送宠。 宠劳之曰 : “父老何自苦 ? ”对曰 : “山谷鄙生 ,未尝识郡朝。 它守时吏发求民间 ,至夜不绝 , 或狗吠竟夕 ,民不得安。自明府下车以来 ,狗不夜.吠 ,民不见吏。年老遭值圣明 ,今闻当见弃去 ,故自
扶奉送。 ”宠曰 : “吾政何能及公言邪 ?勤苦父老 ! ”为人选一大钱受之。
转为宗正、大鸿胪。延熹四年 ,代黄琼为司空 ,以阴雾愆二年以日食策免归乡里。 宠前后历宰二郡 ,累登卿相 ,而清约省素 ,家无货积。尝出京师 ,欲息亭舍 ,亭吏止之 ,曰 : “整.顿.洒
卫有胥靡亡之魏 A.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五反 ,魏不与 B.
相如闻 ,不肯与会
夫以一都买一胥靡 C.
夫夷以近 ,则游者众
因载而往 ,徒献之 D.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3. 下列句子中 ,与其他三句的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 ) A. 非子所知也 B. 使人请以五十金买之 C. 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氓隶之人 D.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 ,褒之庐冢也
[ 注 ] 胥靡 :古代服劳役的刑徒。
1.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
A. 五反.,魏不与
反 :往返 ,此处为 “反复协商 ”
B. 左.右.谏曰 左右 :身边的大臣
C. 法不立 ,诛不必. 必:坚决
D. 不听之不祥. 祥: 通 “详 ”详,细
(有删改 )
2. 下列各组句子中 ,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 分 )( )
B. 可谓孝乎.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 ,况大国乎.
C. 及饿且.死
臣死且.不避 ,卮酒安足辞
D. 命之.衰矣
愿大王少假借之 .
6. 下列各句的句式 ,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3 分 )( )
A. 伯夷、叔齐 ,孤竹君之二子也。 B. 伯夷曰 : “父命也。 ”
C. 太公曰 : “此义人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