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西方时间观念差异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合集下载

中西方时间观念的不同

中西方时间观念的不同

中西方时间‎观念的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所形成的‎时间观也不‎同。

时间观制约‎着人们的行‎为模式,常常给跨文‎化交际带来‎困难和障碍‎。

时间是人和‎周围世界存‎在的一种形‎式。

时间观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人们的时间‎观一旦形成‎后,其言行就不‎知不觉地接‎受它的制约‎与支配。

相反一定的‎言行又反映‎一定的时间‎观,传递关于时‎间的某种信‎息。

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T·霍尔说过:“时间会说话‎。

它比有声语‎言更坦率,它传达的信‎息更响亮而‎清晰。

”时间观念是‎各种文化中‎重要的文化‎因素,不同的文化‎形成其特定‎的对时间的‎看法,它对人们的‎语言、行为习惯、思维习惯等‎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深入了解不‎同文化的时‎间观有利于‎我们跨文化‎交际, 提高语言应‎用能力。

中国人约会‎提前到,西方人约会‎迟到三五分‎钟。

中国人视年‎龄大为尊,西方人视年‎龄大为忌。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看待‎时间也有所‎不同,这就从一定‎程度上构成‎了他们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在跨文化交‎际中,一些障碍可‎能仅仅由于‎对时间及其‎运用理解上‎的差异而产‎生。

例如,一位美国学‎者即将离开‎中国,他的一个中‎国朋友邀请‎他吃饭为他‎送行,可意想不到‎的是那个美‎国人说:“我很乐意去‎。

但万分抱歉‎,因为我已经‎安排好了明‎天的事情。

”这位中国朋‎友听后感到‎非常沮丧,甚至在他的‎眼中美国人‎对他的友好‎都是一种过‎度的冷漠。

不久他才发‎现是他不合‎时宜的邀请‎而导致拒绝‎。

为了尽量减‎少因时间观‎念的不同带‎来的跨文化‎语用失误,交际双方应‎尝试了解对‎方的时间观‎念。

时间观念是‎一种深层文‎化,它看不见摸‎不着,时时刻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

在全球一体‎化各国文化‎交流频繁的‎新世纪,对其他文化‎的时间观念‎不够尊重和‎了解,误解就有可‎能发生,跨文化交际‎就有可能失‎败。

各国对时间观念的差异

各国对时间观念的差异

各国对时间观念的差异关于各国对时间观念的差异介绍如下:时间观念是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方面,不同国家和文化对时间的看法、态度和使用方式都有所不同。

以下将从时间感知、时间利用、守时观念和工作与休闲等方面,探讨各国对时间观念的差异。

一、时间感知不同国家和文化对时间的看法和感知方式存在差异。

一些文化强调时间的线性流动,认为时间是一种有限的资源,应该充分利用,强调计划和组织。

而另一些文化则更注重当下的感受和体验,认为时间是一种无限的资源,应该放松和享受。

因此,不同文化对时间的感知和态度也不同。

二、时间利用不同国家和文化对时间的利用方式也存在差异。

一些文化强调效率和生产力,通常将时间安排得非常紧凑,追求高效率。

而另一些文化则更注重人际关系和情感交流,将时间更多地用于社交和休闲活动。

此外,在一些文化中,时间的分割非常明确,每个时间段都有特定的用途,而在其他文化中,时间的分割则相对较为模糊,没有明确的用途划分。

三、守时观念守时观念也是各国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一些文化中,守时是非常重要的社会规范,人们通常会准时到达约定地点。

而在其他文化中,对时间的态度则相对较为灵活,迟到或提前到达都是可以被接受的。

此外,在一些文化中,时间的精确度也被强调,而在其他文化中,时间的精确度则相对较为宽松。

四、工作与休闲各国对工作与休闲的看法也存在差异。

一些文化强调工作和生产力,认为工作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全力以赴。

而另一些文化则更注重休闲和娱乐,认为人生应该放松和享受。

此外,在工作与休闲的安排上,各国也存在差异。

一些文化通常将工作和休闲分开,而在其他文化中,工作和休闲的界限则相对较为模糊。

综上所述,各国对时间观念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时间感知、时间利用、守时观念和工作与休闲等方面。

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国家和文化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也影响了人们对时间和生活的看法和态度。

了解和尊重不同国家的时间观念差异,有助于更好地沟通和交流,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漫谈西方礼仪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漫谈西方礼仪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漫谈西方礼仪对日常生活的影响第一篇:漫谈西方礼仪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漫谈西方礼仪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关键词:中西方,礼仪,影响,融合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涉及穿着、交往、沟通、情商等内容。

我国从古至今都是一个礼仪之邦,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

中国流传下来的传统礼仪包括尊老敬贤、仪表适宜、礼貌待人、容仪有整等,他们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我们作为中国人应该有的品质。

由于形成礼仪的重要根源——宗教信仰的不同,使得世界上信仰不同宗教的人们遵守着各不相同的礼仪。

西方礼仪就与中国礼仪有着鲜明的区别。

例如,在迎接远方来客时,我们常以“你一路上辛苦啦!”表示慰问,而在西方大多会说“你旅途愉快吗?”等令人愉快的语气表达。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日益加快,跨国交际日益增多,西方礼仪对我国日常生活的影响也日益增大。

分别从以下方面进行表述。

一、语言交流1.表示礼貌的方式。

在现代社会,使用礼貌用语,对他人态度和蔼,举止适度,彬彬有礼,尊重他人已成为日常的行为规范。

而古代那种跪拜式的请安,显然已不符合社会的发展。

而此时随着与国际的交流的增多,全球化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多的英语口语也被普遍采用了进来。

比如,越来越多的人见面打招呼的用语从“你好”“好啊”变成了“hi”“hello”等。

2.礼节的改变。

现代礼节的改变包括:介绍的礼节、握手的礼节、打招呼的礼节、拥抱的礼节、亲吻的礼节、举手的礼节、脱帽的礼节、致意的礼节、使用名片的礼节、使用电话的礼节、约会的礼节、聚会的礼节、舞会的礼节、宴会的礼节等等都不同程度的收到了西方礼仪的影响,有的像握手、拥抱、电话、名片等都是直接从西方引进过来的。

我认为,人们见面礼节的改变,代表人们接受新事物的进程在改变,代表的我国的发展水平的提高。

3.语言文字的发展。

西方社会对我国的影响最明显的实例,可以说就是文字了。

首先英语在中国教育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地角色,学好英语成为了机会每个中国学生的必修课。

时间观念的解析及中西方传统时间观的比较

时间观念的解析及中西方传统时间观的比较

时间观念的解析及中西方传统时间观的比较一、引言时间观念在人类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演变有着深远的影响。

介绍时间观念的重要性和本文的研究意义。

二、时间观念的解析1. 时间的概念:时间是什么?时间的本质是什么?2. 时间的测量:如何精确地测量时间?3. 时间的分类:时间的分类和时间段的划分方式。

三、中西方传统时间观的比较1. 中西方时间观的异同:比较中西方两种传统时间观念的异同点。

2. 中西方对时间的态度差异:探讨中西方对时间的态度差异以及其内在的文化原因。

3. 中西方时间观的影响:比较中西方时间观对社会和人类行为的影响。

四、中西方时间观的转变1. 中西方时间观的历史演变:对中西方时间观的发展进行历史纵观。

2. 中西方时间观的转变:分析中西方时间观的转变,从而探讨人类对时间的认知和思考方式的变化。

五、现代时间观的思考1. 现代科技对时间的影响:现代科技对时间观的影响,如何让时间变得更加主动和有意义。

2. 个人时间观管理:探讨如何建立合理的个人时间观管理体系,做到高效利用时间。

六、结论对前面章节进行总结,进一步探讨时间观念的重要性及其对于人类社会的转型和进步所带来的启示。

第一章引言时间是世界上唯一不可逆的事物,它在人类社会中具有重要地位,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演变有着深远的影响。

时间观念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和思考中逐渐形成的关于时间的观念和认识。

本文旨在对时间观念进行解析,并比较中西方传统时间观的异同。

通过探讨时间观念的发展和演变,以及现代时间观的思考,进一步认识时间在人类社会和个人生活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第二章时间观念的解析1. 时间的概念:时间是指宇宙过程中不间断的连续性,是一种通过测量来刻画的物理量。

它不可捉摸,无法具体感知,却贯穿着我们的生活。

2. 时间的测量:时间的测量是指通过一定的方法和设备,对时间的变化进行观测和记录,从而得出时间的定量结果。

人们从古至今,不断寻找更加准确的方法和工具来测量时间。

中西方生活差异

中西方生活差异

中西方生活差异
中西方文化有着许多不同之处,这也反映在人们的生活方式上。

从饮食习惯到
社交礼仪,中西方生活差异让人们对彼此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好奇和探索的欲望。

首先,中西方在饮食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

在西方,人们更倾向于吃肉类和奶
制品,而在中国,主食是米饭和面食,蔬菜和豆制品也是主要的食材。

此外,中西方的餐桌礼仪也有所不同,西方人习惯用刀和叉,而中国人则使用筷子。

这些差异使得中西方人在饮食方面有着截然不同的体验和习惯。

其次,中西方在社交礼仪上也有着很大的差异。

在西方国家,人们更加注重个
人空间和私人时间,而在中国,人们更倾向于与家人和朋友一起度过时间。

此外,中西方在交往时的表达方式也有所不同,西方人更加直接和坦率,而中国人更加注重含蓄和礼貌。

这些差异使得中西方人在社交交往中有着不同的体验和沟通方式。

最后,中西方在家庭观念上也有着很大的差异。

在西方国家,人们更加注重个
人独立和自由,而在中国,家庭是最重要的单位,人们更加注重家庭的和睦和团结。

此外,中西方在家庭生活中的分工也有所不同,西方家庭更加注重男女平等,而中国家庭则更加注重男主外,女主内。

这些差异使得中西方人在家庭生活中有着不同的体验和价值观。

总的来说,中西方生活差异体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通过了解
和尊重彼此的生活方式,人们可以更好地融入到不同文化的交流中,从而增进彼此的了解和友谊。

希望中西方人能够在相互尊重和包容的基础上,共同探索和分享生活的乐趣和智慧。

中西方时间观念差异例子

中西方时间观念差异例子

中西方时间观念差异例子时间观念是不同文化之间的重要差异之一。

中西方时间观念的差异体现在很多方面,包括对时间的看待方式、时间的利用方式以及时间的价值观等。

下面将通过一些例子来说明中西方时间观念的差异。

首先,中西方对待准时的态度有所不同。

在西方文化中,准时被视为一种重要的价值观念,人们非常注重时间的准确性和效率。

例如,在西方国家,如果你迟到了一个会议或者约会,会被认为是不尊重他人的行为。

而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对待时间的态度相对较为灵活。

虽然准时也被认为是一种美德,但是人们对于时间的弹性更大,迟到一两分钟并不会被视为大问题。

其次,中西方对待时间的利用方式也有所不同。

在西方文化中,时间被视为一种有限的资源,人们注重高效地利用时间。

例如,西方人通常会将工作时间和休闲时间分开,努力保持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而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更倾向于将工作和生活融为一体,不拘泥于时间的划分。

例如,中国人常常会在工作之余与同事或朋友一起吃饭、喝茶,这种社交活动被视为重要的人际关系建立方式。

此外,中西方对待时间的价值观也存在差异。

在西方文化中,时间被视为金钱,人们注重时间的效益和经济价值。

例如,西方人通常会将时间与金钱进行等价交换,他们会计算每小时的工资,以此来衡量时间的价值。

而在中国文化中,时间被视为一种自然流动的现象,人们更注重时间的质量和内涵。

例如,中国人常常会将时间与情感、思考等联系在一起,他们更注重时间的体验和感受。

最后,中西方对待时间的观念差异还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细节上。

例如,在西方文化中,人们通常会提前预约,以确保时间的安排。

而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更倾向于即时安排,更加注重灵活性和随机性。

另外,西方人通常会将时间分割成小块,以提高效率。

而中国人则更倾向于将时间视为一个整体,注重整体的流动和变化。

综上所述,中西方时间观念的差异体现在对待准时的态度、时间的利用方式以及时间的价值观等方面。

这些差异不仅反映了不同文化的特点,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

浅谈中西方时间观念论文

浅谈中西方时间观念论文

浅谈中西方时间观念论文汉语中用上下方位词表示时间顺序的独特表达方式是二语学习者的难点,而中西方时间观念的差异决定了汉语表达中在先的时间为上,以在后的时间为下。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浅谈中西方时间观念相关论文。

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浅谈中西方时间观念全文如下:摘要: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哲学的观点来看,时间,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基本形式。

人类学专家家霍尔教授认为,“时间会讲话”,并且,时间传达的信息是响亮而清晰的,有时甚至比有声语言更直白。

从中西方文化中时间观念上的差异入手,对比分析其对跨文化交际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时间;观念 ;跨文化交际一、时间的消亡与循环典型的西方文明认为,时间的起点是明确的,时间是前进并流逝着的,既珍贵又不可捉摸,一旦流逝就无法返回。

英语语境中所表达出的时间观念,是一条起于起点并终将消逝的直线。

根据西方____教义,“世界末日”是各色人等接受最终审判之日,人类以亚当、夏娃偷吃禁果的“原罪”为起点,在人生中不断的去忏悔、去赎罪,并最终接受末日审判后,被解救的一部分将可以进入七重天,获得人类所追求的幸福。

西方文化认为,只有认真对待现在的每时每刻,才能真正走向光辉的明天。

所以,不难发现,在典型的西方社会文明中,时间是有终点和始点的,并且必定会有消亡的时刻。

在中国传统文明中,时间的更替与变化是与自然相调适的,是一种围绕时间本身做螺旋式变动的。

有如昼夜更始,季节变换,植物枯荣以及农时更替。

因而,时间就处于一种循环往复的状态之中。

中华文明认为,此时若是没了,必定还会有明天,会有无数个的明天,传统中华文化中的时间是不会消逝的。

二、珍惜时间和挥霍时间一般情况下,欧美人的日程表上往往写满了时间安排,人们的时间被分成了一个个的小片段。

相邻的日程片段之间一般会有一定的时间间隔。

在许多的西方电影中,时钟的咔哒声、或是一个钟表的画面是一个常用常新的电影片段。

在欧美,人们信奉工作时间好好工作、生活时间好好生活的准则,这种工作与生活方式给人一种秩序感,同时,也体现出西方文明对西方人士时间观念巨大的影响力——任何一段时间都是有始有终的。

东西方文化对比:时间观念与时间管理的差异

东西方文化对比:时间观念与时间管理的差异

东西方文化对比:时间观念与时间管理的差异引言东西方文化一直以来都存在着许多差异。

其中之一是时间观念和时间管理的差异。

本文将探讨东西方文化在时间观念和时间管理方面的不同之处。

东方文化的时间观念和时间管理在东方文化中,时间观念通常较为灵活。

东方社会更倾向于以人为本,强调人际关系和集体意识。

因此,东方文化中的时间通常是相对的,并且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个人的责任和义务常常优先于时间方面的要求。

在东方文化中,时间管理也是灵活性较高的。

计划和安排常常会受到变动和适应的影响。

东方文化更注重当下,追求自由和灵感,因此会对时间的束缚相对较少。

这种灵活性可使个体更具弹性和适应性,但也可能导致项目的延迟或不按时完成。

西方文化的时间观念和时间管理相比之下,西方文化的时间观念和时间管理更为规范和线性。

西方社会常常将时间视为有限且可分割的资源。

时间在西方文化中被认为是一种公正而不可逆转的事实,其价值被高度重视。

因此,对于个人和组织来说,时间的有效利用至关重要。

西方文化中的时间管理也往往更为严格和有条理。

人们惯于制定详细的计划和时间表,并努力按时完成任务。

时间的高效利用被视为成功的关键要素之一。

然而,这种强调时间约束的方式可能会导致压力和紧张感,并限制个体的灵活性和创造力。

结论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在时间观念和时间管理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东方文化更倾向于灵活性和强调人际关系,而西方文化更强调规范性和高效性。

理解并尊重这些文化差异对于跨文化交流和合作至关重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从台湾问题看中美关系2 论莱辛作品《又来了,爱情》中妇女失爱的原因3 旅游与文化4 从《喜福会》看美国华裔女作家身份探求5 《喜福会》所表现的中美文化的冲突和兼容6 英汉亲昵称谓语的语用及认知对比研究7 从目的论角度看外宣翻译—以年《政府工作报告》为例8 英汉数字之间的文化对比研究9 The Social Significance of The Merchant of Veni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dern Society10 Purity and Doom: on Thomas Hardy’s Tess’s of the d’Urbervilles11 中西方对"死亡教育"之态度的对比研究12 《献给艾米莉的一朵玫瑰》之哥特风格13 《都柏林人》——一座城市的精神瘫痪14 英汉灾难性新闻导语写作手法初探15 从功能对等的角度分析《红楼梦》中的习语翻译16 从关联理论看电影字幕的翻译17 济慈六大颂诗的意象18 《七宗罪》的人性解剖19 专有名词普通化20 动物词在中英文化中的喻义及其翻译21 《雾都孤儿》中的正邪儿童形象22 《卡拉维拉斯县驰名的跳蛙》中的幽默23 跨文化意识在初中英语教材中的渗透24 凯特肖邦《觉醒》中女主人公女性意识的觉醒25 Culture Colonialism in Heart of Darkness26 《飘》中生态女性意识的研究27 <<罗伯特家的苔丝>>中动植物的作用28 The Influence of Puritanism on America29 《到灯塔去》中的“双性和谐”研究30 《嘉莉妹妹》时代背景下女性的地位31 从王尔德喜剧中的花花公子形象解读王尔德信奉的纨绔主义32 An Analysis of Waiting for the Barbaria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atial Theory33 Preciseness of Legal English34 交际法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35 分析《永别了,武器》中Henry的硬汉形象36 On Nabokov’s “Lolita” and Its Adaptation into the Movie by Stanley Kub rick37 《推销员之死》的文化解读38 消费主义视角下看《麦琪的礼物》中的男女主人公39 艾伦金斯堡及其《嚎叫》之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文化的影响40 素质教育下农村小学英语现状初探--以某县为例(开题报告+论)41 The Travel of Freedom—An analysis of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42 从言语行为理论看商务沟通中的委婉语43 On the Translation of Names of Scenic Spots44 从关联理论看《博物馆奇妙夜》的字幕翻译45 A Contrastive Study on Traditional Festival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Disparity between Spring Festival and Christmas Day46 中西方酒店文化比较与探讨47 马克.吐温悲观主义及其产生原因初探48 谈双关语的翻译49 中英寒暄语的对比与研究50 剖析简爱性格的弱点51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汤姆的形象分析52 论美国总统新词53 产品说明书的翻译技巧54 外贸英文函电中委婉语的特点及应用研究55 论《可爱的骨头》中的多重象征56 平行文本比较模式指导下的公司简介翻译57 中英习语文化异同及其翻译58 从传递文化信息视角探讨《红楼梦》翻译中“异化”与“归化”策略59 称呼语的语用分析—个案分析:以《傲慢与偏见》中的称呼语为例60 功能对等视角下英汉颜色词的对比与翻译61 分析《要说出全部真理,但不能直说》中的标记用法62 英汉日常礼貌用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差异63 Pragmatic Study on the Humor Effect in The Big Bang Theory64 法律英语中的情态动词shall的翻译65 中英文广告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66 优秀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词汇互动教学的运用分析67 浅析中西价值观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及其解决方法68 商务英语合同的词汇特征69 英汉习语文化差异浅析70 The Impact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on Sino-US Business Negotiations71 对高中生英语听力自我效能感的调查和分析72 阿加莎克里斯蒂侦探小说中的罪犯形象73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角色扮演74 On the Violation of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in Advertising English75 跨文化交际在宝洁公司营销战略中的应用76 初中英语教材知识体系建构的研究77 浅析《白牙》中爱的力量78 浅析英文电影片名翻译79 相同的追求,不同的命运——《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和《傲慢与偏见》中的伊丽莎白比较80 《双城记》与《呼啸山庄》的家庭主题对比81 Exploring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Compliments82 网络英语词汇的构词特点83 浅谈奥斯卡·王尔德的喜剧《认真的重要性》中“谎言”的运用对其情节、语言和人物塑造的作用84 高中英语新课标在xx中实施情况调查与分析85 A Brief Analysis of Political Euphemism86 在关联理论观照下电影名称翻译探析87 从叶芝的诗歌看象征主义的发展88 英汉视觉动词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89 《哈利波特》中的励志精神90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及对策91 修辞手法在TED演讲中的运用92 关于初中英语课堂中教师体态语的研究93 苔丝悲剧的原因与托马斯哈代悲剧意识的分析94 浅析“苹果”广告中的文化因素95 东西方文化中团队意识的差别96 文字之乐——浅析广告中的双关97 中美人际关系比较98 目的论视角下公益广告的翻译99 浅谈我国服装行业的网络营销100 英语委婉语的表达模式和应用101 性格趋向对英语口语习得的影响102 霍桑清教观的矛盾性在《红字》中的体现103 试析中英婚姻生活差异及其原因104 科技英语语篇中被动语态语篇功能的分析105 中西方婚礼习俗的差异106 英汉新词对比研究107 浅析叶芝诗歌中的象征主义特征108 试论《武林外传》与《老友记》中的中美文化差异109 委婉语与合作原则的关系110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对比111 谈归化与异化翻译的融合--以谚语翻译为例112 在文化教学中提高英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113 论《隐形人》中的象征主义114 从多视角比较《论读书》的两个译本115 英语商务信函中礼貌策略的应用116 从植物词看英汉文化差异117 英汉习语互译中的意象传递研究118 汉英动物词文化内涵的对比119 论大学英语口语课外活动120 A Comparative Study of Female Consciousness between Wang Anyi’s Everlasting Regret and Virgina Woolf’s Mrs. Dalloway121 基于会话含义理论分析电影《飘》中女主角郝思嘉的性格特征122 英汉习语翻译中文化意象的转换123 从《爱玛》看简.奥斯丁的女性主义意识124 《麦琪的礼物》的叙事技巧分析125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中的意识流技巧研究126 论《黄墙纸》中女主人公女性主义思想的局限性127 Roads to Happy Marriage: a New Conception of Feminism in Doris Lessing’s Novels 128 关于鲁宾逊的精神分析129 中国跨文化交际学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建议130 从唯美主义角度分析《莎乐美》中邪恶的灵魂131 从餐桌礼仪看中西文化差异132 任务型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现状分析--以xx学校初一学生为例133 从文本类型角度看企业外宣材料的翻译134 肯德基在中国成功的本土化营销策略135 论《太阳照常升起》中的象征主义136 英语词汇学习策略137 An Analysis of Vampire Image in Fevre Dream by George Martin138 从《简爱》看夏洛蒂.勃朗特的女性意识139 Feminism in To the Lighthouse140 功能对等理论在英语习语翻译中的应用141 双重文化下的文化选择——解析电影《刮痧》中中国移民的文化身份危机142 中英新闻标题的差异及翻译方法143 《呼啸山庄》中窗的意象144 从成长小说角度解读《马丁.伊登》145 《丧钟为谁而鸣》中罗伯特.乔丹性格的多视角分析146 接受美学指导下的电影字幕翻译——以《冰河世纪II》为例147 简与林黛玉性格及命运对比148 背景知识在翻译中的重要性149 大学生通过联想记忆词汇的方法150 海明威心中的完美女性――论《永别了,武器》中的凯瑟琳形象151 战争隐喻在体育新闻报道中的运用152 How to Avoid Chinglish on English Writing of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153 浅析《飘》中斯嘉丽的三次婚姻154 从翻译角度浅析英语写作中的中式英语问题155 浅谈文化差异对英语明喻汉译的影响156 析乔治艾略特在《织工马南》中的语言特色157 课本剧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158 谈呼啸山庄的复仇主题159 论艾米莉狄金森诗歌中的死亡观160 《名利场》利蓓加.夏泼和《简.爱》简.爱的对比研究161 从文化视角浅析英汉数字的翻译162 广告翻译中功能对等的研究163 女性主义对《绝望主妇》人物性格塑造的影响164 汉语叠词翻译的对等研究165 话语风格的性别差异166 通过巴丝谢芭看哈代的宿命论167 英汉否定形式的语用对比研究168 以姚木兰和斯嘉丽为例看东西方女性意识差异169 傅东华译《飘》归化现象浅析170 翻译美学理论下的唐诗英译意境美研究171 提高中学英语口语教学的有效方法172 浅析文化语境对翻译的影响173 从彼拉特透视托尼·莫里森的妇女主义174 浅析《小妇人》中乔的女性意识及其成长过程175 电影字幕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176 拜伦式人物—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的弗洛伊德解读177 身势语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178 《紫色》中黑人男性形象研究179 当今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的对比180 从语用学角度看广告英语中的模糊表达181 浅析《两个新嫁娘》中的不同婚姻观182 威廉福克纳的女性观—《喧哗与骚动》女性性格分析183 王尔德唯美主义对现代消费文化的启示--以《道林格雷的画像》为例184 从数字的联想意义研究中西文化的差异185 论“成长的烦恼”中的美国家庭文化186 基于作品人物浅析菲茨杰拉德187 试析美国个人隐私文化的现象及根源188 《红楼梦》两英译本中习语翻译的比较189 目的论指导下《页岩》英译汉中的词类转译现象190 《嘉莉妹妹》中女主人公的服饰所反映的女性意识191 从《蝴蝶夫人》到《蝴蝶君》的蜕变192 从文化角度探析品牌名称的翻译方法193 (日语系毕业论文)关于食品比喻表现的中日对照研究194 房间和风景的象征意义:读福斯特的《看得见风景的房间》195 广告语及商标翻译196 Resurrection of Self-consciousness in Rebecca197 多媒体技术在早期英语教育中的应用198 数字口译及其训练策略199 浅析简爱的双重性格200 论中西方时间观念差异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