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山早行》(上课用)
商山早行教案

商山早行教案学科:语文年级:初中学习目标:学习识别结构较为复杂的句子,理解并复述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记忆力。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记忆力,理解并复述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并复述课文中较为复杂的句子。
教学准备:课文《商山早行》、黑板、粉笔、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 引入课文背景:根据课文《商山早行》的内容,简要介绍商山、文言文的特点等。
2. 师生共同回顾上节课内容:复习上节课所学的文言文阅读技巧和方法。
二、展开(25分钟)1. 学习课文《商山早行》:让学生先自主阅读课文,然后有两名学生轮流读课文,全班跟读。
2. 解读难句:选取课文中的一些较为复杂的句子,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结构和意思。
3. 师生共同分析课文:针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进行解析和讨论,确保学生对文意的理解。
三、拓展(15分钟)1. 小组合作复述:将学生分为小组,让每个小组选取一段课文内容,进行合作复述。
鼓励学生使用自己的语言来复述,同时可以使用课件或黑板记录每个小组的复述结果。
2. 学生展示和点评: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将复述的内容展示给全班,其他同学可以提问或给予评价。
四、总结(10分钟)1. 教师总结:对上述复述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文言文课文的重要性和理解方法。
2. 学生总结:请学生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整理成笔记,以备复习。
五、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回家将课文《商山早行》的重点词语和句子整理成课堂笔记,并使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的内容。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复述能力得到了提升。
通过小组合作复述和展示,增强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分析能力。
9年级语文部编版上册课件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商山早行》(共37张PPT)

(4)《商山早行》中“早行”之景与“早行”之 情都得到完美体现的诗句是: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5)《商山早行》中写出白花照亮驿墙,衬托出 拂晓前天色的昏暗,突出了行之“早”的诗句是:
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
(6)《商山早行》通过写梦境抒发思乡之情的诗 句是: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考点三:文本品析
12.“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中的“照”字, 很多版本写作“明”字,你觉得哪个更好些?为 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示例一:“照”字更好。“照”既暗示了在早晨 “枳花”颜色的雪白,也富有动感的传达了这种 白色的“枳花”将在晨光中还显得黑暗的驿墙都 照亮了。
示例二:“明”字更好。“明”原为形容词,这 里用作动词,为“照亮”之意。枳树白花照亮驿 墙,衬托出拂晓前的暗,突出了行之“早”。
示例一:诗人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描写了一幅旅途 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雄鸡已叫,但残月却还在西天, 打了霜的木桥上脚印十分清晰,充分表明了一个“早” 字,表现出旅途的辛苦和作者的羁旅愁思。
示例二:诗人运用白描手法,描绘了六种景物,鸡声、 茅店、残月、人迹、板桥、秋霜,勾勒出一幅深秋清 晨寂静凄凉的画面:雄鸡已叫,但残月却还在西天, 打了霜的木桥上脚印十分清晰,充分表明了一个“早” 字,由景生情,抒发了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孤寂愁 苦之情。
20.诗中写到“雁”是用以表达_思__乡_怀__亲__、__急_于__ 返__家__的_迫__切______之情。
2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这首诗描写了旅途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字里 行间流露出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 之意。
或: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的思乡之情。
22.请分析《商山早行》和马致远的《秋思》 在写作手法和感情上的相同点。
部编新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商山早行》公开课教案(20210708152252)

时间课题商山早行讲课时数1教课目的:1、理解诗意,领会作者在诗中表露的感情。
2、弄清诗人是怎样状“当前之景”以见“话中有话”的。
教课要点:弄清诗人是怎样状“当前之景”以见“话中有话”的。
学习过程1一、导入晚唐有这么一位文人,有议论说他文不如诗,诗不如词,但他的确是一位很有影响的诗词名家,这就是“花间派” 的始祖温庭筠。
温庭筠的诗,写得清婉精丽,备受时人尊崇,《商山早行》诗之“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更是不朽名句,千古流传。
相传宋朝文学家欧阳修特别欣赏这一联,曾自作“鸟声茅店雨,野色板桥春” ,但终未能高出温诗原意。
今日我们就一同来学习一下这首《商山早行》,看看它为什么能成为不朽名篇。
二、作者简介温庭筠,唐朝诗人、词人。
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
富裕天才,文思矫捷,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显贵,多犯禁忌,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平生不得志。
精晓乐律。
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
其诗辞藻华美,秾艳雅致,内容多写闺情。
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
三、写作背景诗人原来是太原祁人,但因为在长安南郊安了个家,因此在他的一些诗歌里,是把长安南郊说成他的故土的。
唐宣宗大中末年,他走开长安,出外宦游。
当他在商洛一带的山区里跋涉的时候,还朝思暮想“故土” ;夜晚住在茅店里,也在做着“杜陵梦”。
四、鉴赏诗歌一读诗歌,读懂诗意。
清早起来出行,马车上的铃铛响声不停,出门人思念家乡倍感伤心。
雄鸡唱晓,茅草店外残月当空,充满寒霜的板桥上,早有行人踪迹。
槲叶纷繁凋谢,铺满山路;驿站墙头,枳花开放,照亮了驿站的泥墙。
于是,想到我昨夜梦会杜陵的风景:一群群凫雁,玩耍在明亮的池塘。
二读诗歌,赏早行之景。
1、题目中“早行”在诗中怎样表现出来的?直接表现:晨起动征铎(清早起床,车马铃声叮叮当当,游客气马、驾车活动已暗含此中。
)间接表现:鸡声茅店月(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人迹板桥霜(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枳花明驿墙(明反衬天暗,说明“早”)2、这首诗显现了两幅不一样的画面,一幅是他乡的画面,一幅是故土的画面,找出相应的诗句。
温庭筠《商山早行》课件

诗歌中描述了游子在路途中的艰辛 和疲劳,体现了路途之艰辛的人生 体验。
对人生的思考与启示
珍惜当下
诗歌中描述了游子在旅途 中的孤独和无助,启示人 们要珍惜当下,把握好与 家人和朋友的相处时光。
追求梦想
诗歌中描述了游子不畏艰 辛,坚持追求自己的梦想 ,启示人们要有追求自己 梦想的勇气和决心。
诗人的情感表达和心境。
意境感悟
在理解诗词意象的基础上,体会 诗人所营造的意境,感受其情感
和思想。
对古代文学的学习方法与启示
文本细读
通过对《商山早行》等古代文学作品的细读,可以培养对古代文 学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对比研究
将《商山早行》与其他类似主题的古代文学作品进行对比研究,可 以深入了解古代文学的特点和演变。
温庭筠《商山早行》 课件
目录
• 诗人简介与创作背景 • 诗歌主题与思想 • 诗歌意象与艺术手法 • 诗歌的内涵与意义 • 诗歌的传承与影响 • 总结与反思
01 诗人简介与创作背景
温庭筠的生平与成就
• 温庭筠(812-870),唐代文学家、诗人。他出生 于一个官宦家庭,自幼聪颖过人,精通诗词、音律 等。他的诗歌风格婉约,与李商隐并称为“温李” ,是晚唐重要的文学家之一。
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
《商山早行》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后世许多诗人、词人借鉴了温庭筠的诗歌风格和表现手法,如“鸡声茅店月,人迹 板桥霜”等名句。
温庭筠的诗歌作品成为了文学创作的典范,对后世文学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
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应用
《商山早行》等经典诗歌作品 在当代社会仍然广为传颂和传 承。
离别之苦
诗歌中描述了游子离开家 乡,与家人分离的痛苦, 体现了离别之苦的情感。
商山早行.ppt(公开课使用)

思考三:“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历来脍炙人口, 请从意象叠加的角度赏析。
名句赏析角度? 写景角度(绘形、绘声、绘色;远近高低俯仰) 语言炼字 修辞手法 写景表现手法
思考一:诗中有没有直抒胸臆的 诗句?哪一句?抒发的是什么情 感?
参考答案要点: 有,客行悲故乡,思乡
思考二:这首诗营造了两幅不同的画面,一幅是 异乡的画面,一幅是故乡的画面,找出相应的诗 句。说说所写之景各有什么特点?景与情的关系 是怎样?使用了什么手法?
景与情的关系? 以哀景衬哀情、以乐景衬哀情、以乐景衬乐情
参考答、板、桥、霜组成诗句,不用一二闲字 , 不标明名词间的关系,写鸡啼,状残月,描人迹 , 绘银霜 ,有声、有色、有光、有温度,能调动读 者的思考,让读者自由组合,获得广阔的想象理 解的空间,组成的画面更鲜明更丰满。这就是古 典诗歌的“意象叠加”法。
课后思考:
1、分析“枳花明驿墙”中“明”字的效果? 2、题目中“早行”在诗中如何体现出来的?
四、巩固练习
秋怀 欧阳修 节物岂不好,秋怀何黯然。 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 感事悲双鬓,包羞食万钱。 鹿车何日驾?归去颍东田。
“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历来被人称道。好在哪里?(5分)
参考答案 将“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这几个意 象用纯白描手法,名词叠加,不着一个动词,却写出了西风里 酒旗招展、细雨中菊花盛开的动态景象。(3分)这两句以乐 景写哀情,照应首联“节物岂不好”,从反面衬托突出了诗人 心情的“黯然”。(3分)
韦”。是最早大量写词的作花家间派“
”鼻
商山早行(公开课)课件

4、作者在旅途的奔波中他想起了昨夜在梦 中出现的故乡景象 “凫雁满回塘”。“凫 雁满回塘”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明确:“凫雁满回塘”描写了一幅故乡杜陵春天 的画面:春天来了,回塘水暖,凫雁在明净的池 塘嬉戏,自得其乐。表现了春回故乡、野鸭满塘 的温暖意境。
5.最后一联运用了什么手法?么?抒发了诗 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客行悲故乡”;抒发了诗人怀念家乡, 心系长安的心情。
2.作者悲什么?“悲”换成“思”好不好,为 什么?“悲故乡”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1)他悲生不逢时,仕途多舛,前途未卜, 也因思故乡而悲,所以“悲”字所表现的情感超 越了“思”。 (2)“悲”定下了全诗的基调,“悲”故乡点明 了题旨。
以乐景衬悲情,通过这个温暖的乡梦反衬了 漂泊在外的作者对家乡杜陵深切的思念。
这首诗营造了两幅不同的画面,一幅是 异乡的画面,一幅是故乡的画面,找出 相应的诗句。并分析其意境。
• 明确:异乡的画面“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故乡 的画面“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 一座茅草店,沐浴在晓月的余辉中,木板桥上,覆盖着 早春的寒霜,早已印着行人凌乱的足迹。枯败的檞叶, 落满了山间荒径,驿站墙头枳花开放,闪烁着白色的光。 唯有报晓的雄鸡啼声高亢,但它们并未给这灰白冷寂的 世界带来丝毫生气。营造出凄清、冷寂的意境。
• 春天来了,我的家乡杜陵,一群群凫雁,正欢快地嬉戏 在曲折、温暖的池塘里。营造出温馨、美好意境。
品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1)这两句十个字全是名词,组合为鸡声、茅
店、月、人、板桥、霜六种形象。“鸡声”和 “月”,点明是早晨;“茅店”点明是乡村; “板桥”点明是野外。上句写旅客在旅店里听到 鸡叫声就爬起来看望月色,见月朗天晴即穿衣整 理行装的情形;下句写凌晨行于野外和凄凉感受。 诗人抓住足以代表村野清晨特征的景物,通过精 心的选择配置,突出意义,从而以精简的笔墨, 构成一个完整的带有典型意义的环境。从中流露 出行旅的辛苦和行旅的人心中凄凉冷落的感情。 确实是景中情、情中景,取得情景交融的艺术效 果。这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的艺术手段, 多为后人效仿。
《商山早行》教案

《商山早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商山早行》的诗意和背景。
分析并欣赏诗人王之涣的写作技巧。
能够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领会诗文内容。
学习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旅途艰辛的感慨和对自然景色的赞美。
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理解并欣赏《商山早行》的意境和情感。
掌握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
三、教学难点诗句中隐含的意境和深层含义的解读。
古典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教师讲义或教案。
相关背景资料和图片。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开场提问:同学们有没有早上起早的经历?早上的景色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引入诗歌主题,展示《商山早行》的背景图片。
2. 诗歌讲解(15分钟)朗读全诗,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逐句讲解诗句,解释生僻词语和深层含义。
分析诗中的意象,如“晨星”、“霜气”、“茅店”、“板桥”等,理解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
3. 讨论与欣赏(10分钟)分组讨论:诗句中哪些字眼让你感受到了早行的艰辛?各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古典诗词鉴赏技巧讲解(10分钟)讲解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如关注、作者、注释、意象、关键词等。
引导学生运用这些方法来深入理解和欣赏《商山早行》。
5. 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对《商山早行》的理解和欣赏。
布置作业:背诵《商山早行》,并写一篇简短的鉴赏文章。
注意: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时间分配。
六、教学拓展1. 比较学习(10分钟)教师提出其他描写旅途中早行的诗词,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杜甫的《晨起》等,让学生比较阅读,分析各自的表现手法和情感。
学生分享比较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七、课堂互动1. 诗句接龙(5分钟)以《商山早行》中的诗句为起点,学生接龙说出其他古诗词中的句子,要求接龙的句子也要描写早行或旅途景象。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商山早行》课件(共23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当堂练习
1、理解型默写
(1)《商山早行》与《天净沙 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
瘦马”在写法和意境相同的是:
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
(2)温庭筠的《商山早行》中触景生情,借梦境抒发诗人思乡怀亲之情的诗句是:
因恩杜陵梦, 凫雁满回塘 。
(3)《商山早行》中点明“早行”的典型场景,引起旅行者的感情共鸣的诗句是:
尾联: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杜陵梦”,补出了夜间在茅店里思家的心情,与“客行悲故乡” 首尾照应,互相补充;而梦中的故乡景色与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鲜明的 对照。
诗人为什么要写热闹、生机而温馨的家乡图?
以乐景衬哀情,将眼前的凄凉、萧条、冷寂的异乡图和生机、 热闹、温馨的家乡图形成鲜明的对比。把梦境中的故乡写得越美好 ,越能反衬出羁旅在外的艰辛和思乡的浓烈。
【解析】抓住各项中的信息点,与诗歌一一仔细比照,找到有出入的信息。诗 歌第三联中的“落”“照”不是名词,故C错。
商 山 温早 庭行
筠
诗人简介
温庭筠(约801-866),本名歧,字飞卿,山西祁县 人。唐代诗人。温庭筠不修边幅,行为放荡,但是天资 聪慧,文思敏捷,且精通音律,擅长诗赋。因此,他在 士大夫中名声不好,认为他“有才无行”、“德行无取 ”。在唐文宗、唐宣宗年间他曾三次参加进士考试,都 名落孙山。作为晚唐著名诗人,温庭筠诗词俱佳,以词 著称。与李商隐并称“温李”;与韦庄并称“温韦”, 被誉为花间派鼻祖。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诗歌的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
残月高挂天空,村野客店鸡鸣声声;板桥清霜仍重,人迹稀疏。 写景特点:通过名词排列连缀,构成了一幅早行的清冷图景,凌晨 赶路的凄冷感受和寂寞心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此为虚写,以想象之景传达家乡之美好,传达出思乡 之情。
《商山早行》——小结
这首诗选取了一些富有意味的典型 意象,运用组合、相互映衬、虚实相 生、首尾呼应等手法,表现了作者旅 途中的孤独寂寞,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以及仕途失意的落寞情怀。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 要节日。 (1)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
2.补充类似诗句:
a、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 《天净沙 秋思》) b、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陆游《书愤》)
c、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杜甫《旅夜抒怀》)
d、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黄庭坚《寄黄几复》)
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
总结特点: A.“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 样”——李东阳 B.“状难状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 于言外”——梅尧臣语。
C.音韵铿锵(指音乐美),意象具足(形 象鲜明,内涵丰富)。
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
3.意象赏读:
A.6个意象组合在一起,如何用现代汉语顺畅组合。
出行在外,荒村野店宜眠早,往往清早起早赶路补回来,俗 语云“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诗人听到鸡鸣声,起身看 天,只见一轮残月斜挂茅店上空。板桥上下了一层厚厚的霜, 已有早行的人在上面留下了足迹。
《商山早行》——整体感知
2.列出结构图: 早起思乡 早行图景 路上图景 昨夜梦乡
晨起动征铎, 客行悲故乡。
1.请用自己的语言想象“晨起的场景”。
2.“客行悲故乡”中“悲”换成“思”好不好,为什么? “悲故乡”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 强。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叮叮当当,响 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 的许多活动已暗含其中。
《商山早行》——写作背景 温庭筠本是太原祁县人,但由于 在长安南郊安了个家,所以在他的一 些诗歌里,是把长安南郊说成他的故 乡的。唐宣宗大中末年,他离开长安, 外出宦游。当他在商洛一带的山区跋 涉的时候,还念念不忘颇有江南风光 的“故乡”。
《商山早行》——朗读诗文 1.注音:
铎 duó 槲 hú 枳 zhǐ 凫fú
村行 王禹偁(宋)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注]本诗是王禹偁于淳化二年被贬为商州团练副史时所作。 (1)颔联“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是历来传诵的名 句,请分析这两句为人们所赞叹传诵的原因。 运用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将无情之景赋予人的灵性, 显得形象生动,又以听觉写动景,以视觉写静景,动静结 合,上下映衬。 (2)请用“缘景明情”的方法,鉴赏这首诗歌。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象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 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 “思家”。作者从侧面落笔,不说自己想家,而说家人想 念自己,更突出了自己的“思家”之情。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渡桑干 刘皂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1)诗中的“霜”有哪些含义?
因思杜陵梦, 凫雁满回塘。
1.“凫雁满回塘”写早春家乡之景有何特点? 美好、温馨、生机勃勃。“春江水暖鸭先知”可 为证。另外,雁即思乡之意象,客行之人,梦雁 即梦乡,两种理解均属有理。 2.昨夜之梦本应时间在前,本应先写,为何倒装?
先写早行羁旅之苦之凄凉,后写梦中家乡早春之美好之温 馨,以凄凉冷清反衬家乡的美好温馨,写透思乡。以梦中 的乐景反衬眼前的哀情,倍增其哀。
B.解说意境特点:
凄清、悲凉。
C.言外之意:
道路辛苦、羁愁旅思,见于言外。
槲叶落山路, 枳花明驿墙。
1.能从诗中看出早行的季节吗? 槲树叶片很大,冬天虽干枯却仍留枝上,直到 第二年早春树枝将发新芽的时候,才纷纷脱落。 而这时候枳子的白花也已开放。因此应写的是 早春季节。 2.赏析“明”字。 因为天色还早,残月不明,所以白色的枳花才 能明驿墙。路上景色仍扣住早行来写。
不好。悲不止有“思”之意,还有“悲伤” “悲”定下了全诗的基调,“悲故乡” 的意思,诗人悲“生不逢时,仕途多舛,前途 点明了题旨。 未卜”。因思故乡而悲,“悲”字所表现的情 感超越了“思” 。
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
1.分析两句的结构: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其中 “鸡声”“茅店”“人迹”“板桥”四个词皆是偏正结构的 名词性词语,“月”和“霜”也是名词。两句共写了6种典 型景物,中间没有一个动词或形容词等名词以外的词。
温 庭 筠
商 山 早 行
《商山早行》——学习目标
1、品味意象,领会意境,体会情感。 2、了解反衬、虚实相生等诗歌表达 技巧。
《商山早行》——作者介绍
温庭筠或作“廷筠”“庭云”,本名岐, 字飞卿,行十六,太原祁人。相貌奇丑,人 称“温钟馗”。才思敏捷,作诗凡八叉手而 八韵成,时号“温八叉”“温八吟”。为人 放荡不羁,性格倨傲,好讥刺权贵,为执政 者所恶。诗与李商隐齐名,世称“温李”; 词以隐约迷离之境,写怅惘悱恻之情,是 “花间词派”的鼻祖。
(2)请用“缘景明情”的方法,鉴赏这首诗歌。 诗的前六句诗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 富有诗意的秋日山村晚晴图:菊花初黄,诗人骑 马在山间小路穿行,神态悠然,任马随意行走。 夕阳西下,秋声回荡在山谷里,红似胭脂的棠梨 落叶与洁白如雪的荞麦花将山村原野点缀得色彩 斑斓。诗的最后两句由写景转入抒情。诗人在吟 诗之后不知为什么忽感闷闷不乐,原来是蓦然发 现村桥原野上的树像他故乡的景物而产生了思乡 之情。这样写,就使上文的景物描写有了着落, 传神地反映出了作者的心情由悠然至怅然的变化, 拓深了诗意。
乡愁
► 故乡的歌 ► 是一支 ► 清远的笛 ► 总在 ► 有月亮的晚上 ► 响起
席慕容
► 仿佛 ► 雾里的 ► 挥手别离
► 故乡的面貌 ► 却是一种 ► 模糊的怅惘
► 别离后 ► 乡愁 ► 是一棵 ► 没有年轮的树 ► 永不老去
在古代,有的诗人,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 泊异地,或谋求仕途,或被贬赴任途中,或游历名山大川, 或探亲访友,所谓“羁旅”,即因上述种种原因,长久寄 居他乡之意。这类诗,多抒发绵绵的乡愁,对亲人无尽的 思念和郁郁不得志之情。阅读这类诗,要大抵了解诗人的 历史和遭遇,弄清诗人所思所想和诗中寄寓的复杂感情。 如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名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 霜”,历来被人传诵,它塑造了旅客闻鸡而起赶路的特有 情景和特定气氛,从而进一步勾起诗人思乡之情。它往往 表达羁旅之愁、行役之苦、宦游之艰。人们思乡缘由是: 战乱频仍;山长水阔;久戍边关;宦游不归;漂泊在外; 贬官异地;雁归故乡;逢年过节 。
是“年”的代称,“十霜”表明作者客居之长; 点明诱发作者思乡之情的季节;以秋霜的冷清与肃 杀象征着作者久客并州的孤寂和压抑。
(2)“却望并州是故乡”怎样曲折地表达了思 乡之情?
觉得久居的并州竟然好像自己的故乡一样让人留恋, 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有了感情,更何况还有那么多与此 有关的记忆。仅居十年的并州都让作者如此牵挂,家乡 咸阳就更让作者魂萦梦牵,这就曲折地表现了作者对家 乡刻骨铭心的思念。
2.结合诗题、注解和背景知识,通读 全诗。
《商山早行》——整体感知
1.说说你对文章的理解(合作讨论)
清早起来出行,马车上的铃铛响声不断, 出门人想念家乡倍感悲伤。 雄鸡唱晓,茅草店外残月当空,布满寒 霜的板桥上,早有行人足迹。 槲树叶纷纷凋落,铺满山路;驿站墙头, 枳花开放,照亮了驿站的泥墙。 于是,想到我昨夜梦会杜陵的故乡景色: 凫和雁布满了曲折的池塘,嬉戏玩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