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山早行经典
商山早行诗歌原文翻译及赏析

商山早行诗歌原文翻译及赏析《商山早行》描写了旅途中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抒发了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字里行间流露出人在旅途的失意和无奈。
下面店铺为大家带来商山早行诗歌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商山早行诗歌原文: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明驿墙一作:照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商山早行诗歌翻译: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震动;一路远行,游子悲思故乡。
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辉;足迹依稀,木板桥覆盖着早春的寒霜。
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的泥墙上。
因而想起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鸭和鹅,正嬉戏在岸边弯曲的湖塘里。
注释⑴商山:山名,又名尚阪、楚山,在今陕西商洛市东南山阳县与丹凤县辖区交汇处。
作者曾于大中(唐宣宗年号,847~860)末年离开长安,经过这里。
⑵动征铎:震动出行的铃铛。
征铎:车行时悬挂在马颈上的铃铛。
铎:大铃。
⑶槲(hú):陕西山阳县盛长的一种落叶乔木。
叶子在冬天虽枯而不落,春天树枝发芽时才落。
每逢端午用这种树叶包出的槲叶粽也成为了当地特色。
⑷枳花明驿墙:个别版本(如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背诵”)作“枳花照驿墙”,有人认为“照”是错误的(见《枳花明驿墙——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指瑕》)。
明:使……明艳。
枳(zhǐ):也叫“臭橘”,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
春天开白花,果实似橘而略小,酸不可吃,可用作中药。
驿(yì)墙:驿站的墙壁。
驿:古时候递送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暂住、换马的处所。
这句意思是说: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墙边。
⑸杜陵:地名,在长安城南(今陕西西安东南),古为杜伯国,秦置杜县,汉宣帝筑陵于东原上,因名杜陵,这里指长安。
作者此时从长安赴襄阳投友,途经商山。
这句意思是说:因而想起在长安时的梦境。
⑹凫(fú)雁:凫,野鸭;雁,一种候鸟,春往北飞,秋往南飞。
《商山早行》

博学笃行自强不息
《商山早行》
天清暖,灯火微明,商山早行人谁云?
可余生,放权纷争,功名尘土岂是痴人愿?清晨起,登高山,何畏风雨凭高望?
凌晨黑,如狼犬,又岂惧危险峰巅路?
商山上,风呼啸,万物悄然入梦乡。
登山涯,烟水美,东楼始觉远山长。
雪洒楚山如玉盘,青山映水透秋寒。
江水涨,岳阳楼肆千年双枝晚。
商山上,我独行,远离尘世尽天荒。
任岁月改沧桑,不因身世弃诗篇。
日不沉,月不垂,人生几度看东方?
山中鸟,为我歌,花开纷纷下蓝田。
商山路,生长路,我便是山中人一般。
1。
商山早行每句鉴赏

商山早行每句鉴赏温庭筠的那可真是一首绝妙的诗啊。
咱们就一句一句来品一品。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你想啊,早晨一醒来,就听到车马铃铛的声音。
这铃铛声,就像是一个催命符一样,在寂静的早晨显得格外刺耳。
动征铎,说明这个人要踏上旅途了。
而这个“客”呢,他心里满是悲伤,为啥呢?因为他思念故乡啊。
这就好比一只离群的大雁,看着远去的雁群,心里那种孤独和对熟悉地方的想念,是难以言表的。
这一句啊,一下子就把那种羁旅之人的孤独和思乡之情给揪了出来。
我就想啊,这个旅人在听到铎声的时候,是不是在心里叹了口气,说:“唉,又要离开故乡了。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哎呀,这一句可不得了。
你看啊,这里面有鸡叫声,有茅草店,还有那冷冷的月亮。
鸡叫声打破了黎明的寂静,在这茅草店的周围回荡。
月亮呢,还挂在天上,洒下清冷的光。
这旅人啊,走在板桥上面,看到桥上都是霜,还有前面一些人的脚印。
这就像一幅画一样,冷色调的画。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些简单的东西组合在一起,怎么就那么有画面感呢?就好像我们也跟着这个旅人,在这寒冷的早晨赶路呢。
我和朋友聊到这一句的时候,朋友就说:“这感觉就像是冬天的早晨,我被人从热乎乎的被窝里拽出来赶路一样,又冷又难受。
”这一句啊,没有一个多余的字,每个字都像是一颗钉子,把这个画面死死地钉在我们的脑海里。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槲树的叶子落在山路上,枳花在驿墙边上开得很鲜艳。
这一落一开啊,就有了一种对比。
叶子落了,是一种衰败的景象,可这枳花却开得那么明亮。
这旅人看到这样的景色,心里会想啥呢?他是不是会觉得自己就像那飘落的槲叶,四处飘零,而这枳花虽然开得好,却和自己没什么关系呢?我觉得啊,这就像是生活有时候给我们的感觉。
我们看到别人过得好,自己却在旅途中奔波,就像那槲叶,有点凄凉。
不过这枳花的明亮,也给这有点灰暗的旅途添了一抹亮色。
就像在黑暗中看到一点光,虽然微弱,但也让人心里有了一点希望。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商山早行名句赏析

商山早行名句赏析1.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哇塞,这描绘得多生动啊!你想想看,在那寂静的清晨,鸡叫了,小茅店旁挂着月亮,板桥的霜上还有人的脚印,这画面是不是一下子就浮现在眼前了?就好像你在那个清晨,亲自感受到了那份冷清和早行人的辛苦。
2.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哎呀呀,这两句简直太妙啦!那槲叶飘落在山路上,枳花照亮了驿墙,多有意境啊!这就好比你走在一条小路上,突然看到满地的落叶和明亮的花朵,那感觉是不是很特别?3.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哇哦,读到这里,真的让人好有感触呀!想想诗人因为思念杜陵而梦到了凫雁满回塘,这就好像我们有时候会因为思念某个地方而梦到那里美好的场景一样,是不是很神奇?4. “鸡声茅店月”,这短短五个字,却蕴含了多少情感啊!就好像一声鸡叫打破了寂静的月夜,那感觉,啧啧,真的让人回味无穷,就像你在一个安静的夜晚突然听到一声清脆的鸟鸣。
5. “人迹板桥霜”,哇,这是多么形象的描写呀!看到这几个字,你是不是能想象到那板桥霜上的脚印,就好像你看到了有人在雪地上留下的一串串脚印一样清晰。
6. “槲叶落山路”,这简直太有画面感了!那槲叶慢悠悠地落在山路上,是不是像极了秋天的树叶飘落在你家门前的小道上,让人感觉特别宁静。
7. “枳花明驿墙”,哎呀,这枳花把驿墙都照亮了,这是多么美好的景象啊!就好像黑暗中的一盏明灯,给人带来希望和温暖,是不是很赞?8. “因思杜陵梦”,这里面的思念之情好浓烈啊!就好像你想念一个很久没见的朋友一样,那种心情真的很难用言语来表达,只能在心里默默地感受。
9. “凫雁满回塘”,哇,这场景真的好美呀!一群凫雁在回塘里嬉戏,这就像你看到一群孩子在公园里玩耍一样,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10. 商山早行的名句真的是太经典啦!每一句都让人陶醉其中,就好像一杯美酒,让人越品越有味道。
这些名句不仅仅是文字,更是一个个鲜活的画面,让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诗人当时的心境和情感。
《商山早行》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商山早行》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商山早行唐·温庭筠原文: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译文:黎明起身,套子驾车铃声叮当。
踏上征途,游子不禁思念故乡。
残月高挂,村野客店传来声声鸡叫;板桥清霜,先行客人留下行行足迹。
槲树枯叶,飘落山路;枳树白花,映亮店墙,触景伤情。
不由想起夜回长安的梦境。
野鸭大雁,早已挤满堤岸曲折的湖塘。
注释:商山:山名,又名尚阪、楚山,在今陕西商洛市东南山阳县与丹凤县辖区交汇处。
作者曾于大中(唐宣宗年号,847~860)末年离开长安,经过这里。
征铎:车行时悬挂在马颈上的铃铛。
铎,大铃。
动征铎:震动出行的铃铛。
槲(hú):陕西山阳县盛长的一种落叶乔木。
叶子在冬天虽枯而不落,春天树枝发芽时才落。
每逢端午用这种树叶包出的槲叶粽也成为了当地特色。
枳(zhǐ):也叫“臭橘”,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
春天开白花,果实似橘而略小,酸不可吃,可用作中药。
明:使……明艳,一作“照”。
驿(yì)墙:驿站的墙壁。
驿,古时候递送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暂住、换马的处所。
“枳花明驿墙”句: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墙边。
杜陵:地名,在长安城南(今陕西西安东南),古为杜伯国,秦置杜县,汉宣帝筑陵于东原上,因名杜陵,这里指长安。
作者此时从长安赴襄阳投友,途经商山。
这句意思是说:因而想起在长安时的梦境。
凫(fú):野鸭;雁:一种候鸟,春往北飞,秋往南飞。
回塘:岸边曲折的池塘。
“凫雁满回塘”句:写的就是“杜陵梦”的梦境。
赏析: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们所传诵,是因为它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
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
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动已暗含其中。
第二句固然是作者讲自己,但也适用于一般旅客。
“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时难。
”在封建社会里,一般人由于交通困难、人情淡薄等许多原因,往往安土重迁,怯于远行。
《商山早行》

04
作品意义
思想内容
思乡之情
诗人通过描写旅途中的景物和情 感,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展现了漂泊异乡的游子心境。
人生感悟
诗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 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悟,如“莫 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这句诗 ,暗示了人生短暂、时光荏苒的
感慨。
羁旅之苦
诗人通过描写旅途中的艰辛和孤 独,表达了羁旅之苦,让人感受
寓情于景
02
03
以景结情
诗人将情感融入自然景色之中, 使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和深化 。
在诗歌的结尾,诗人用景色来表 达深深的思乡之情,使诗歌的主 题和情感得到最后的升华。
修辞手法
比喻
诗人用“鸡声初唱映山红”来比 喻鸡鸣时的鲜艳色彩,使诗歌的 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拟人
诗人将“晨鸡初叫”拟人化,赋 予了它人的情态和动作,使诗歌 的描写更加生动逼真。
对偶
诗人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如 “人迹板桥霜”和“鸡声初唱映 山红”,使诗歌的节奏更加明快 ,富有音乐美感。
结构特点
起承转合
诗歌的起承转合非常巧妙,前两 句写景,中两句写人,后两句抒 情,使诗歌的结构严谨而有序。
意象鲜明
诗歌中的意象如“晨鸡初叫”、 “人迹板桥霜”、“鸡声初唱映 山红”等,形象鲜明,给人留下 深刻的印象。
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商山早行》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作品背景 • 作品主题 • 艺术手法 • 作品意义 • 作品评价 • 相关作品
01
作品背景
诗人简介
• 温庭筠(约812年-约866年),本名岐,字飞卿, 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唐代诗人、词人。温庭 筠是唐初宰相温彦博的后裔,其一生不得志,多次 考取进士而不得重用。其词精于词律,工于体裁, 在诗词中多有创新。
《商山早行》中考阅读经典赏析试题

《商山早行》中考阅读经典赏析试题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1.译文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震动;踏上遥遥征途,游子悲思故乡。
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晖;板桥弥漫清霜,先行客人的足迹依稀可见。
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的泥墙边。
回想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鸭雁,正嬉戏在岸边的湖塘里。
2.主旨、情感这首诗描写了旅途中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抒发了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字里行间流露出人在旅途的失意和无奈。
3.请自选角度赏析首联“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的表达作用。
答:①以动衬静,马铃的响声衬托出环境的清冷寂静,引起了作者内心“天涯游子”的荒寒孤寂的思乡之情。
②“悲”字,表明客人们离家渐远、前途未卜的悲凉心情。
③交代了时间、所发生的事情,紧扣“商山早行”的题目,“悲故乡”为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
4. 请自选角度赏析颔联“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表达效果。
答:①运用了白描手法(也是实写),“意象具足”。
这两句十个名词,代表了十种具有特征性的景物,合起来又形成各种景象,意蕴无穷,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早行的情景,表达了路途辛苦,羁旅愁思。
②情景交融,动静结合,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形神兼备地渲染了一幅清幽淡远的晨景图,营造出凄清冷寂的意境,含蓄地表露出游子在外的辛苦、孤寂和浓浓的思乡之情。
5. 请自选角度赏析颔联“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的表达效果。
答: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含蓄有致,旅途早行的景色描写,字里行间都流露出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情。
②“明”,这里用作动词,是“照亮”的意思,衬托出佛晓前的暗,突出了行之早,表现路途辛苦,羁旅愁思。
6. 请自选角度赏析颔联“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的表达效果。
答:①运用反衬手法(以乐景写哀情),通过春回故乡、野鸭满塘的温暖乡梦,反衬了漂泊在外的诗人对家乡深切的思念(或愈发衬托出思乡的心切和悲凉)。
古诗《商山早行》鉴赏

古诗《商山早行》鉴赏
古诗《商山早行》鉴赏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注释]
1. 动征铎(音夺):震动出行的铃铛。
征铎:车行时悬挂在马颈上的铃铛。
铎:大铃。
2. 槲(音弧):一种落叶乔木。
3. 枳(音只):也叫臭橘,一种落叶灌木。
驿墙:驿站的`墙壁。
驿:古时候递送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暂住、换马的处所。
这句说: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墙边。
4. 杜陵:在长安城南,因汉宣帝陵墓所在而得名,这里指长安。
作者此时从长安赴襄阳投友,途经商山。
这句说:因而思想起在长安时的梦境。
5. 凫(音符):野鸭。
回塘:岸边弯曲的湖塘。
这句写的就是杜陵梦的梦境。
[作者简介]温庭筠(音云)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省祁县)人。
唐代诗人、词人。
商山:在今陕西省商县东南。
[解说]
这是一首抒发个人仕途失意的感慨之作。
开头两句写早行引起了对故乡遥念。
中间四句写景,处处突现一个早字。
末尾二句说虽然途中观赏着景色,但头脑中却在回想着凫雁满回塘的杜陵梦境,表达了对长安的留恋之情和孤独失意之感。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二句,把几个名词排列连缀起来,构成一幅早行的清冷图景,向为传诵的名句。
后人常引此形容游子早行的景象和心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商山早行》——课堂拓展
羁旅诗的常见特点:
1、意象:驿道、马、舟、鸿雁、月、羌笛 、浮萍、飞蓬等。
2、情感:旅途艰辛、漂泊无依、归期遥遥 、孤独彷徨、思乡思亲;怀才不遇、幽怨愤 慨等。
3、手法:借景抒情、虚实结合、渲染烘托 、乐景衬哀情、侧面落笔(不说自己,却 说家人想自己)等。
2、这首诗展现了两幅不同的画面。请结合 相关诗句,用形象化的语言再现画面,并概 括意境特点。
示例:一座茅草店,沐浴在晓月的余辉中,木桥 上,覆盖着早春的寒霜,早已着白色的光。唯有报晓的雄鸡啼声 高亢,但它们并未给这灰白冷寂的世界带来丝毫 生气。意境特点——凄清冷寂
组合手法的实例:
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2、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陆游《书愤》)
3、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杜甫《旅夜抒怀》)
4、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黄庭坚《寄黄几复》)
《商山早行》——小结
这首诗通过选取典型意象,运用意 象组合、反衬、虚实相生等手法,抒 发了作者旅途中的孤独寂寞、对家乡 的思念以及仕途失意的苦闷落寞之情。
示例:春天来了,我的家乡杜陵,一群群凫雁, 正欢快地嬉戏在曲折、温暖的池塘里。
意境特点——温馨美好
3、这两幅不同的画面有何关联?运用了哪些 表现手法?
▪ 作者由异乡的景色联想到昨夜梦中故乡的景 色,渲染烘托了作者的悠悠乡思。这两幅画 面虽然意境不同,但是表现的诗人的感情是 一致的。(情感)
▪ 表现手法:运用反衬,以梦中的乐景反衬眼 前的哀情;又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一实一 虚,虚实相生。
四读诗歌,体会诗中之情。
宋代文学家梅尧臣曾经对欧阳修说:最 好的诗,应该“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含不 尽之意如在言外”。那么,你觉得本诗中的 “不尽之意”是什么?
孤独寂寞、思念故乡、失意苦闷。
五读诗歌,赏析名句。
▪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两句 好在哪里?请加以赏析。
运用了“意象组合”的手法,没有动词, 只有名词组成的意象叠加在一起,更容 易引起读者的无限遐想。
明确目标
▪ 1、理解诗意,体会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 情。
▪ 2、探究诗人是如何通过状“目前之景”已 “见言外之意”的。
了解背景
《商山早行》是温庭筠的一首比较著名的写景抒情 诗。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们所传诵,是因为它通过鲜明 的艺术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般旅人的某 些共同感受。作者曾于唐宣宗大中末年离开长安,经 过这里。这首诗大概是作者离开长安赴襄阳投奔徐商, 在商山途中所作。
于是,想到我昨夜梦会杜陵的故乡景色: 凫和雁布满了曲折的池塘,嬉戏玩乐。
三读诗歌,赏诗中之景。
1、题目中的“早行”,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
直接体现:晨起动征铎(清晨起床,车马铃 声叮当。旅客套马、驾车活动已暗含其中) 间接体现: 鸡声茅店月(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 人迹板桥霜(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枳花明驿墙(“明”反衬出天暗,暗示出 天早)
一读诗歌,读准字音。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二读诗歌,读懂诗意。
清早起来出行,马车上的铃铛响声不断, 出门人想念家乡倍感悲伤。
雄鸡唱晓,茅草店外残月当空,布满寒 霜的板桥上,早有行人足迹。
槲树叶纷纷凋落,铺满山路;驿站墙头, 枳花开放,照亮了驿站的泥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