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山早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商山早行》诗词赏析及译文

《商山早行》诗词赏析及译文《商山早行》诗词赏析及译文唐朝: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土。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商山早行》古诗简介《商山早行》描写了旅途中冰冷凄清的早行风光,抒发了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言外之意流露出人在旅途的失落和无法。
整首诗正文尽管没有呈现一个“早〞字,可是经过霜、茅店、鸡声、人迹、板桥、月这六个意象,把初春山村拂晓特有的风光,细腻而又精美地描绘出来。
全诗言语洁白,结构细致,情形交融,宛转有致,言外之意都流露出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情,是唐诗中的名篇,也是文学史上写羁旅之情的名篇,向来为诗词选家所注重,尤其是诗的颔联:“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更是妇孺皆知,备受推重。
《商山早行》翻译/译文拂晓起床,车马的铃铎已轰动;一路远行,游子悲思故土。
鸡声响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辉;脚印模糊,木板桥覆盖着早春的寒霜。
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艳丽地敞开在驿站的泥墙上。
因此想起昨晚梦见杜陵的夸姣情形;一群群鸭和鹅,正嬉戏在岸边曲折的湖塘里。
《商山早行》注释⑴商山:山名,又叫尚阪、楚山,在今陕西商洛市东南山阳县与丹凤县辖区交汇处。
作者曾于大中(唐宣宗年号,847~860)末年脱离长安,经过这儿。
⑵动征铎:轰动出行的铃铛。
征铎:车行时悬挂在马颈上的铃铛。
铎:大铃。
⑶槲:陕西山阳县盛长的一种落叶乔木。
叶子在冬季虽枯而不落,春天树枝发芽时才落。
每当端午用这种树叶包出的槲叶粽也成为了当地特征。
⑷枳花明驿墙:单个版别(如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背诵〞)作“枳花照驿墙〞,有人以为“照〞是过错的(见《枳花明驿墙——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指瑕》)。
明:使……艳丽。
枳(zhǐ):也叫“臭橘〞,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
春天开白花,果实似橘而略小,酸不行吃,可用作中药。
驿(yì)墙:驿站的墙面。
驿:古时分投递公函的人或交游官员暂住、换马的场所。
《商山早行》原文译文赏析

《商山早行》原文译文赏析《商山早行》原文译文赏析《商山早行》唐代: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明驿墙一作:照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译文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震动;踏上遥遥征途,游子悲思故乡。
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辉;板桥弥漫清霜,先行客人足迹行行。
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的泥墙边。
回想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鸭鹅,正嬉戏在岸边的湖塘里。
注释商山:山名,又名尚阪、楚山,在今陕西商洛市东南山阳县与丹凤县辖区交汇处。
作者曾于大中(唐宣宗年号,847~860)末年离开长安,经过这里。
动征铎:震动出行的铃铛。
征铎:车行时悬挂在马颈上的铃铛。
铎:大铃。
槲(hú):陕西山阳县盛长的一种落叶乔木。
叶子在冬天虽枯而不落,春天树枝发芽时才落。
每逢端午用这种树叶包出的槲叶粽也成为了当地特色。
明:使……明艳。
枳(zhǐ):也叫“臭橘”,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
春天开白花,果实似橘而略小,酸不可吃,可用作中药。
驿(yì)墙:驿站的墙壁。
驿:古时候递送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暂住、换马的处所。
这句意思是说: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墙边。
杜陵:地名,在长安城南(今陕西西安东南),古为杜伯国,秦置杜县,汉宣帝筑陵于东原上,因名杜陵,这里指长安。
作者此时从长安赴襄阳投友,途经商山。
凫(fú)雁:凫,野鸭;雁,一种候鸟,春往北飞,秋往南飞。
回塘:岸边曲折的池塘。
回塘:岸边弯曲的'湖塘。
赏析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们所传诵,是因为它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
“晨起动征铎”,写早晨旅店中的情景。
“晨起”,点题“早行”。
诗人在开首给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响起了叮当的车马铃声。
这一句话极为简练概括。
从“征铎”声我们可以联想到,旅客们有的正在忙着套马,有的正在驾车向外走,热闹非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商山早行》意思-赏析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商山早行》意思|赏析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震动;一路远行,游子悲思故乡。
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辉;足迹依稀,木板桥覆盖着早春的寒霜。
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的泥墙上。
因而想起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鸭和鹅,正嬉戏在岸边弯曲的湖塘里。
赏析作者:佚名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们所传诵,是因为它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
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
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动已暗含其中。
第二句固然是作者讲自己,但也适用于一般旅客。
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时难。
在封建社会里,一般人由于交通困难、人情淡薄等许多原因,往往安土重迁,怯于远行。
客行悲故乡这句诗,很能够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三、四两句,历来脍炙人口。
宋代梅尧臣曾经对欧阳修说:最好的诗,应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欧阳修请他举例说明,他便举出这两句和贾岛的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并反问道:道路辛苦,羁旅愁思,岂不见于言外乎?(《六一诗话》)明代李东阳进一步分析说:二句中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象具足,始为难得。
音韵铿锵,意象具足,是一切好诗的必备条件。
李东阳把这两点作为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紧关物色字样的从属条件提出,很可以说明这两句诗的艺术特色。
所谓闲字,指的是名词以外的各种词;所谓提掇紧关物色字样,指的是代表典型景物的名词的选择和组合。
这两句诗可分解为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虽然在诗句里,鸡声、茅店、人迹、板桥都结合为定语加中心词的偏正词组,但由于作定语的都是名词,所以仍然保留了名词的具体感。
例如鸡声一词,鸡和声结合在一起,完全可以唤起引颈长鸣的视觉形象。
茅店、人迹、板桥,也与此相类似。
古时旅客为了安全,一般都是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
商山早行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商山早行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商山早行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原文:商山早行唐代: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明驿墙一作:照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译文: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震动;踏上遥遥征途,游子悲思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晖;板桥弥漫清霜,先行客人足迹行行。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明驿墙一作:照驿墙)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的泥墙边。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回想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鸭雁,正嬉戏在岸边的湖塘里。
注释:晨起动征铎(duó),客行悲故乡。
动征铎:震动出行的铃铛。
征铎:车行时悬挂在马颈上的铃铛。
铎:大铃。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茅店:乡村小客舍,同“茅舍”。
用茅草盖成的旅舍。
板桥:木板架设的桥。
槲(hú)叶落山路,枳(zhǐ)花明驿(yì)墙。
(明驿墙一作:照驿墙)槲:陕西山阳县盛长的一种落叶乔木。
明:使……明艳。
枳:也叫“臭橘”,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
春天开白花,果实似橘而略小,酸不可吃,可用作中药。
驿墙:驿站的墙壁。
驿:古时候递送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暂住、换马的处所。
因思杜陵梦,凫(fú)雁满回塘。
杜陵:地名,在长安城南(今陕西西安东南),古为杜伯国,秦置杜县,汉宣帝筑陵于东原上,因名杜陵,这里指长安。
作者此时从长安赴襄阳投友,途经商山。
凫雁:凫,野鸭;雁,一种候鸟,春往北飞,秋往南飞。
回塘:岸边曲折的池塘。
赏析: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们所传诵,是因为它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
此诗描写了旅途中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抒发了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字里行间流露出人在旅途的失意和无奈。
整首诗正文虽然没有出现一个“早”字,但是通过霜、茅店、鸡声、人迹、板桥、月这六个意象,把初春山村黎明特有的景色,细腻而又精致地描绘出来。
商山早行的诗意

商山早行的诗意商山早行的诗意【商山早行】作者:温庭筠原文: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注释:1、商山:山名,又名尚阪、楚山,在今陕西商洛市东南山陽县与丹凤县辖区交汇处。
作者曾于大中(唐宣宗年号,847——860)末年离开长安,经过这里。
2、动征铎:震动出行的铃铛。
征铎:车行时悬挂在马颈上的铃铛。
铎:大铃。
3、槲(hú):陕西山陽县盛长的一种落叶乔木。
叶子在冬天虽枯而不落,春天树枝发芽时才落。
每逢端午用这种树叶包出的槲叶粽也成为了当地特色。
4、枳花明驿墙:个别版本(如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背诵”)作“枳花照驿墙”,有人认为“照”是错误的(见【枳花明驿墙——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指瑕】)。
明:使……明艳。
枳(zhǐ):也叫“臭橘”,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
春天开白花,果实似橘而略小,酸不可吃,可用作中药。
驿(yì)墙:驿站的墙壁。
驿:古时候递送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暂住、换马的处所。
这句意思是说: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墙边。
5、杜陵:地名,在长安城南(今陕西西安东南),古为杜伯国,秦置杜县,汉宣帝筑陵于东原上,因名杜陵,这里指长安。
作者此时从长安赴襄陽投友,途经商山。
这句意思是说:因而想起在长安时的梦境。
6、凫(fú)雁:凫,野鸭;雁,一种候鸟,春往北飞,秋往南飞。
回塘:岸边曲折的池塘。
这句写的就是“杜陵梦”的梦境。
7、回塘:岸边弯曲的湖塘。
诗意: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震动;一路远行,游子悲思故乡。
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辉;足迹依稀,木板桥覆盖着早春的寒霜。
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的泥墙上。
因而想起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鸭和鹅,正嬉戏在岸边弯曲的湖塘里。
赏析: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们所传诵,是因为它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
商山早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商山早行原文、翻译及赏析商山早行原文、翻译及赏析《商山早行》是唐代文学家温庭筠的诗作。
此诗描写了旅途中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抒发了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字里行间流露出人在旅途的失意和无奈。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商山早行原文、翻译及赏析,希望有所帮助!《商山早行》原文商山早行唐朝·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明驿墙一作:照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商山早行》译文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震动;踏上遥遥征途,游子悲思故乡。
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晖;板桥弥漫清霜,先行客人足迹行行。
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的泥墙边。
回想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鸭雁,正嬉戏在岸边的湖塘里。
《商山早行》注释商山:山名,又名尚阪、楚山,在今陕西商洛市东南山阳县与丹凤县辖区交汇处。
作者曾于大中(唐宣宗年号,847~860)末年离开长安,经过这里。
动征铎:震动出行的铃铛。
征铎:车行时悬挂在马颈上的铃铛。
铎:大铃。
槲(hú):陕西山阳县盛长的一种落叶乔木。
叶子在冬天虽枯而不落,春天树枝发芽时才落。
每逢端午用这种树叶包出的槲叶粽也成为了当地特色。
明:使……明艳。
枳(zhǐ):也叫“臭橘”,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
春天开白花,果实似橘而略小,酸不可吃,可用作中药。
驿(yì)墙:驿站的墙壁。
驿:古时候递送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暂住、换马的处所。
这句意思是说: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墙边。
茅店:乡村小客舍,同“茅舍”。
用茅草盖成的旅舍。
板桥:木板架设的桥。
杜陵:地名,在长安城南(今陕西西安东南),古为杜伯国,秦置杜县,汉宣帝筑陵于东原上,因名杜陵,这里指长安。
作者此时从长安赴襄阳投友,途经商山。
凫(fú)雁:凫,野鸭;雁,一种候鸟,春往北飞,秋往南飞。
回塘:岸边曲折的池塘。
《商山早行》赏析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们所传诵,是因为它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
0-诵读-4-商山早行-课文+注释

4、商山早行温庭筠【唐】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百度翻译】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震动;一路远行,游子悲思故乡。
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辉;足迹依稀,木板桥覆盖着早春的寒霜。
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的泥墙上。
因而想起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鸭和鹅,正嬉戏在岸边弯曲的湖塘里。
【课本注释】⑩ 选自《温庭筠(yún)全集校注》卷七(中华书局2007 年版)。
商山,在今陕西商洛东南。
温庭筠(约801—866),本名歧,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唐代诗人。
⑪〔征铎(duó)〕远行车马所挂的铃铛。
铎,大铃。
⑫〔槲(hú)〕一种落叶乔木。
⑬〔积(zhǐ)〕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
⑩〔杜陵〕地名,在今陕西西安东南。
诗人曾自称为"杜陵游客",这里的"杜陵梦"当是思乡之梦。
⑮〔凫(fú)〕野鸭。
⑥〔回塘〕边沿曲折的池塘。
【附注】⑴商山:山名,又名尚阪、楚山,在今陕西商洛市东南山阳县与丹凤县辖区交汇处。
作者曾于大中(唐宣宗年号,847~860)末年离开长安,经过这里。
⑵动征铎(duó):震动出行的铃铛。
征铎:车行时悬挂在马颈上的铃铛。
铎:大铃。
⑶槲(hú):陕西山阳县盛长的一种落叶乔木。
叶子在冬天虽枯而不落,春天树枝发芽时才落。
每逢端午用这种树叶包出的槲叶粽也成为了当地特色。
⑷枳花明驿墙:枳(zhǐ):也叫“臭橘”,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
春天开白花,果实似橘而略小,酸不可吃,可用作中药。
明:使……明艳。
驿(yì)墙:驿站的墙壁。
驿:古时候递送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暂住、换马的处所。
这句意思是说: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墙边。
⑸杜陵:地名,在长安城南(今陕西西安东南),古为杜伯国,秦置杜县,汉宣帝筑陵于东原上,因名杜陵,这里指长安。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全诗赏析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全诗赏析出自唐代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明驿墙一作:照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译文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震动;一路远行,游子悲思故乡。
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辉;足迹依稀,木板桥覆盖着早春的寒霜。
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的泥墙上。
因而想起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鸭和鹅,正嬉戏在岸边弯曲的湖塘里。
注释⑴商山:山名,又名尚阪、楚山,在今陕西商洛市东南山阳县与丹凤县辖区交汇处。
作者曾于大中(唐宣宗年号,847~860)末年离开长安,经过这里。
⑵动征铎:震动出行的铃铛。
征铎:车行时悬挂在马颈上的铃铛。
铎:大铃。
⑶槲(h?):陕西山阳县盛长的一种落叶乔木。
叶子在冬天虽枯而不落,春天树枝发芽时才落。
每逢端午用这种树叶包出的槲叶粽也成为了当地特色。
⑷枳花明驿墙:个别版本(如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词背诵”)作“枳花照驿墙”,有人认为“照”是错误的(见《枳花明驿墙——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指瑕》)。
明:使……明艳。
枳(zhǐ):也叫“臭橘”,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
春天开白花,果实似橘而略小,酸不可吃,可用作中药。
驿(y?)墙:驿站的墙壁。
驿:古时候递送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暂住、换马的处所。
这句意思是说: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墙边。
⑸杜陵:地名,在长安城南(今陕西西安东南),古为杜伯国,秦置杜县,汉宣帝筑陵于东原上,因名杜陵,这里指长安。
作者此时从长安赴襄阳投友,途经商山。
这句意思是说:因而想起在长安时的梦境。
⑹凫(f?)雁:凫,野鸭;雁,一种候鸟,春往北飞,秋往南飞。
回塘:岸边曲折的池塘。
这句写的就是“杜陵梦”的梦境。
⑺回塘:岸边弯曲的湖塘。
▲参考资料:1、于海娣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5438页参考赏析写赏析创作背景作者:佚名 这首准确写作年代已不可考,但联系温庭筠生平,他曾任隋县尉,徐商镇襄阳,他被辟为巡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商山早行原文I翻译及赏析
创作背
这首准确写作年代已不可考,但联系温庭筠生平,他曾任隋县
尉,徐商镇襄阳,他被辟为巡官。
据夏承焘《温飞卿系年》,这两件事均发生在公元859年(唐宣宗大中十三年),当年温庭筠四十八岁。
自长安赴隋县,当道出商。
此诗当是温庭筠此次离开长安赴襄阳投奔徐商经过商山时所作。
温庭筠虽是山西人,而久居杜陵,已视之为故乡。
他久困科场,年近五十又为生计所迫出为一县尉,说不上有太好心绪,且去国怀乡之情在所不免。
文学
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们所传诵,是因为它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
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
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
清晨起床,旅店里
外已经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动已暗含其中。
第二句固然是作者讲自己,但也适用于一般旅客。
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时难。
在封建社会里,一般人由于交通困难、人情淡薄等许多原因,往往安土重迁,怯于远行。
客行悲故乡这句诗,很能够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三、四两句,历来脍炙人口。
宋代梅尧臣曾经对欧阳修说:最
好的诗,应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欧阳修请他举例说明,他便举出这两句和贾岛的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并反问道:道路辛苦,羁旅愁思,岂不见于言外乎?(《六一诗话》)明代李东阳进一步分析说:二句中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
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象具足,始为难得。
音韵铿锵,意象具
足,是一切好诗的必备条件。
李东阳把这两点作为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紧关物色字样的从属条件提出,很可以说明这两句诗的艺术特色。
所谓闲字,指的是名词以外的各种词;所谓提掇紧关物色字样,指的是代表典型景物的名词的选择和组合。
这两句诗可分解为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虽然在诗句里,鸡声、茅店、人迹、板桥都结合为定语加中心词的偏正词组,但由于作定语的都是名词,所以仍然保留了名词的具体感。
例如鸡声一词,鸡和声结合在一起,完全可以唤起引颈长鸣的视觉形象。
茅店、人迹、板桥,也与此相
类似。
古时旅客为了安全,一般都是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
既然写的是早行,那么鸡声和月是必然要体现的。
而茅店又是山区有特征性的景物。
鸡声茅店月,把旅人住在茅店里,听见鸡声就爬起来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起身赶路的特征都有声有色地表现了出来。
同样,对于早行者来说,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也都是有特征性
的景物。
作者于雄鸡报晓、残月未落之时上路,也算得上早行了;
然而已经是人迹板桥霜,这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这
两句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确实称得上意
象具足的佳句。
槲叶落山路,枳照驿墙两句,写的是刚上路的景色。
商县、洛南一带,枳树、槲树很多。
槲树的叶片很大,虽干枯,却存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树枝将发嫩芽的时候,才纷纷脱落。
而这时候,枳树的白花已在开放。
因为天还没有大亮,驿墙旁边的白色枳花,就比较显眼,所以用了个照字。
可以看出,诗人始终没有忘记早行二字。
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诗人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色:凫雁满回塘。
来了,故乡杜陵,回塘水暖,凫雁自得其乐;而自己,却离家日远,在茅店里歇脚,在山路上奔波。
杜陵梦,补出了夜间
在茅店里思家的心情,与客行悲故乡首尾照应;而梦中的故乡景色与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鲜明的对照。
眼里看的是槲叶落山路,心里想的是凫雁满回塘。
早行之景与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现。
名家评论
明李东阳《怀麓堂诗话》: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人但知其能道羁愁野况于言意之表,不知二句中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象具足,始为难得。
若强排硬叠,不论其字面之清浊,音韵之谐舛,而云我能写景用事,岂可哉!
清查慎行《初白庵诗评》:颔联出句胜对句。
清盛传敏《磧砂纂释》:三、四非行路之人不知此景之真也。
论
章法,承接自在;论句法,如同吮出。
描画不得者,偏能写得。
句句早行,故妙。
李庆甲《瀛奎律髓汇评》卷十四:纪旳云:归愚讥五、六卑弱,
良是。
七、八复,衍第二句,皆是微瑕,分别观之。
何义门云:次联东坡亦叹为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