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名微生物学家简介

合集下载

微生物或食品微生物相关的中国科学家的爱国事迹

微生物或食品微生物相关的中国科学家的爱国事迹

微生物或食品微生物相关的中国科学家的爱国事迹为中国医学事业奉献一生的微生物学家——朱既明朱既明5岁入小学,1928年毕业于宜兴履善小学,1931年从宜兴精一中学(1953年改名宜兴中学)初中毕业后考入上海震旦大学附中高中,1933年考入上海医学院,1939年毕业。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留校在曲靖县该校公共卫生科任助教。

1940年,朱既明到昆明中央防疫处任技士,曾被派往印度孟买哈夫金研究院进修有关鼠疫防治知识。

1945年他到剑桥大学病理系深造,并在伦敦卫生与热带病学院从事研究工作,1948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后,在英国伦敦国立医学研究所病毒系任研究员,1950年11回国。

回国后他在北京中央生物制品研究所任主任技师、第二研究室主任兼检定科主任,1955年被任命为卫生部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副所长,1963年到位于北京的中国医学科学院病毒研究所工作,历任研究员兼副所长、所长、病毒基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名誉所长;期间曾于1971年11月至1979年4月任中国医学科学院流行病研究所研究员兼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副所长。

朱既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届代表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第五、六、七届委员,他于1985年参加中国共产党。

朱既明曾先后兼任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预防医学组成员等多种专业职务,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曾当选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二届委员会委员和中国微生物学会理事长;先后担任过《病毒学报》、Archives of Virology等国内外多种学术期刊主编、副主编或编委,1985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内科学院院士,1997年被美国微生物学会授予名誉会员称号。

朱既明60年来在基础医学的贡献和对我国医学事业发展建立的功绩,主要体现在医学病毒学和与其密切相关的预防医学方面,包括学科中的新发现、多种疫苗的研制,推进我国生物制品生产与应用的规范化与人才培养等方面。

1945年他在国内首次生产出青霉素制剂,1950年首次观察到流感病毒形态的多样化,发现流感病毒可以裂解为有生物学活性的亚单位,多次发现甲型流感病毒的亚型,发现流感病毒自然温度敏感株,以及在中国创建医学病毒学实验室和开始从事病毒遗传学研究等;几十年中他参与、指导研制成功包括麻疹减毒活疫苗、乙型肝炎哺乳动物细胞基因工程疫苗、以痘苗病毒为载体的多价疫苗等。

微生物之父

微生物之父

巴斯德(1822~1895年)--科学真理的骑兵/微生物学之父巴斯德在历史上被公认是对人类最有贡献的科学家。

他发现微生物是造成人类疾病的主要原因;控制病菌,就可以治疗,甚至预防疾病。

他在传染病与免疫学上的贡献,使世界上每一个角落的人都受到帮助。

巴斯德(LouisPasteur)生于一八二二年法国西部的乡里(Dole)城,他的父亲是拿破仑大帝麾下英勇善战骑兵队的军官。

巴斯德的个性遗传了父亲冲锋陷阵的热与血。

但是战败之后的父亲,看着法兰西帝国从兴起到衰亡,有一个体会,他告诉巴斯德说:『对法国最危险的不是巴黎街头的不法分子,而是在知识界向社会散布错误理论的人。

』于是巴斯德从小就决定,长大要成为一个大学教授,以知识界作为他的战场,像骑兵般的直捣黄龙。

〖认真的人〗因为立志要做一个老师,他在求学期间就给自己严格的要求,就是对每一科目都力求完美,因为日后要成为专门学问的人,需要有广博的知识作为基础。

他的中学老师给他的评语是『认真』。

在十九岁时,法国最好的巴黎师范大学(EcoleNormaleSuperieure),以第十九名录取这个来自偏僻小镇的学生,他却拒绝了,认为自己还不够好。

经过另一年的努力,以第五名被录取,他才自觉满意的进去就读。

大学里的教授都发现巴斯德这个年轻人与众不同。

有位教授写着:『在这个时代,能看到巴斯德认真、热忱、不为名利的工作态度,是一个老教授教书生涯的最好报酬。

』二十五岁时,巴斯德取得物理博士学位。

〖科学怪人〗有位大学教授看他那么踏实努力,在他毕业后不久,就把女儿萝兰(MarieLaurent)嫁给他,用功的人最后还是不吃亏。

萝兰小姐嫁后不久,写信向父亲抱怨,她的丈夫常常一星期也不说一句话,一个人关在实验室里,好几个小时。

她在门外偷听,里面安静得好像没有人存在,她不知道嫁给什么科学怪人。

她的父亲回信道,『让他保持这样,日后他会成为第二个伽利略。

』还是老岳父独具眼光。

但是萝兰小姐并不满意这个答案,她要嫁给一个爱她的丈夫,而非第二个伽利略。

中外微生物学史上著名的十大人物

中外微生物学史上著名的十大人物

、中外微生物学史上著名的十大人物XX(生物制药二班生命科学学院黑龙江大学哈尔滨150080)摘要: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有这么一群人,不断地探索着这个神奇的世界,让我们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我们肉眼看不到的生物,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他们所作的贡献。

关键词:微生物学发展史;十大人物;生平事迹;Ten Public Figures in History of Microbiology at Home and AbroadXX(The 2th class of Biological Pharmaceutics,College of Life, Science,HeilongjiangUniversity, Harbin, 150080)…Abstract: In the vast history, so a group of people, constantly exploring the magical world, let us know in this world and our invisible creatures, we will never forget their contributions.Key words: the history of microbiology; ten public figures; life story and contributions;自古以来,人类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已经觉察到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及其所发生的作用。

在古希腊留下来的石刻上,记有酿酒的操作过程。

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利用微生物分解有机物质的作用,进行沤粪积肥。

但到17世纪中叶,微生物学的研究才取得重大进展。

此后,欧洲涌现出一批又一批伟大的微生物学家。

19世纪末,随着欧洲建立的一些细菌培养技术被教会医院的引入应用,中国人开始逐步了解微生物学,一大批学者投入微生物学的研究并取得了显著成就。

1673年,有个名叫列文虎克(Antoni van Leeuwenhoek,1632-1723)的荷兰人用自己制造的显微镜观察到了被他称为“小动物”的微生物世界。

(推荐)微生物名人事例

(推荐)微生物名人事例

(推荐)微生物名人事例微生物学是一门研究微生物及其生态系统的科学,包括细菌、病毒、原生动物、真菌等微生物。

在微生物学领域,有许多著名的微生物学家和他们的发现,这些名人事例不仅展示了微生物学的研究成果,也体现了科学探索的精神和追求。

以下是其中一些微生物名人事例:1.伊凡·巴甫洛夫(Pavlov,Ivan Petrovich)巴甫洛夫是俄罗斯生理学家、心理学家、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创始人之一,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创始人之一,高级神经活动生理学的奠基人。

他通过研究狗的消化系统而发现了条件反射理论,这一理论在心理学、医学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

巴甫洛夫也因此获得了1904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奖。

2.罗伯特·科赫(Koch,Robert)罗伯特·科赫是德国医生和细菌学家,以研究结核病而闻名。

他于1876年发现了结核杆菌,并提出了证明其致病性的科赫法则,这一法则被认为是确定病原体和疾病之间关系的金标准。

科赫也因此获得了190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3.瓦尔特·鲁道夫·赫斯(Hess,Walter Rudolf)瓦尔特·鲁道夫·赫斯是德国生物学家和化学家,于1930年发现了瓦斯蒙特(瓦氏效应)。

他的这项发现揭示了肠道中的细菌如何通过发酵碳水化合物来产生能量,这一过程被称为瓦斯蒙特效应或瓦氏效应。

这一发现为研究肠道微生物群落和人类健康之间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4.约瑟夫·李斯特(Lister,Joseph)约瑟夫·李斯特是英国外科医生和微生物学家,被誉为“外科消毒之父”。

他在19世纪60年代通过对手术器械和环境的消毒来降低术后感染率,从而开创了现代外科无菌技术的先河。

他还发明了石炭酸消毒法(即用苯酚溶液浸泡手术器械和环境),这一方法在当时被广泛采用。

5.阿尔布雷希特·科塞尔(Kossel,Albrecht)阿尔布雷希特·科塞尔是德国生物化学家和遗传学家,他对核酸和基因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巴斯德的成就

巴斯德的成就

预防接种技术
巴斯德本人最为著名的成就是发展了一项对人类 进行预防接种的技术。这项技术可使人类抵御可 怕的狂犬病。其他科学家应用巴斯德的基本思想 先后发展出抵御许多种严重疾病的疫苗,如预防 斑疹伤寒和脊髓灰质炎等疾病。
正是他做了比别人多得多的实验, 令人信服地说明了微生物世界的产 生过程。巴斯德还发现了厌氧生活 现象,也就是说某些微生物可以在 缺少空气或氧气的环境中生存。巴 斯德对蚕病的研究具有极大的经济 价值。他还发展了一种用于抵御鸡 霍乱的疫苗。
巴斯德在化学领域的杰出成就,受到人们的重视 并获得了荣誉。然而,他并未将自己的视线仅仅 停留在化学领域,而是将实验化学的原理、技能 等广泛地应用于发酵问题 - 奠定了现代实验生物 技术,从而开辟了人类科学历史的新纪元。
不朽的功绩--巴氏灭菌法
巴氏灭菌法(法语:Pasteurisation)的产生来源于巴斯微生物学的奠基Fra bibliotek——巴斯德简介
路易斯·巴斯德(公元1822-1895年),法国科学 家、微生物学家、化学家。他研究了微生物的类 型、习性、营养、繁殖、作用等,奠定了工业微 生物学和医学微生物学的基础,并开创了微生物 生理学。循此前进,在战胜狂犬 病、鸡霍乱、炭疽病、蚕病等方 面都取得了成果。英国医生李斯 特并据此解决了创口感染问题。 从此,整个医学迈进了细菌学时 代,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人们的 寿命因此而在一个世纪里延长了 三十年之久。美国学者克·哈特 所著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 100名人排行榜》中,巴斯德名 列第11位,可见其在人类历史上 巨大的影响力。
巴斯德从化学研究转入生物学研究,发现微生物 对酸的选择作用。在研究酒质变酸问题过程中, 明确指出发酵是微生物的作用,不同的微生物会 引起不同的发酵过程。改变了以往认为微生物是 发酵的产物,发酵是一个纯粹的化学变化过程的 错误观点。同时,巴斯德通过大量实验提出:环 境、温度、pH值和基质的成分等因 素的改变,以及有毒物质都以特有 的方式影响着不同的微生物。例如 酵母菌发酵产生酒精的最佳pH值为 酸性,而乳酸杆菌却喜欢pH值为中 性的环境条件。

世界各国生物学家小传

世界各国生物学家小传

世界各国生物学家小传-----有很多的微生物学家阿尔贝尔 ARBER,Werener阿尔贝尔 ARBER,Werener 1929.6.3—?。

瑞士的分子生物学家。

Zürich工科大学毕业后,在日内瓦大学生物物理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由于λ原噬菌体缺失变导的研究而获得了学位(1958)。

其后,在南加州大学J.Bertani的研究室对P1噬菌体的细胞导入进行了研究。

1960年归国后,在日内瓦大学对噬菌体感染系中有关寄主支配的限制与修饰进行了研究。

已明确了限制是基于特异的核酸内切触对外来性DNA被分解后而产生的;修饰则是由于特异的甲基化酶的作用使核苷甲基化的结果。

1971年任巴赛尔大学(Biozentrum)教授。

此外尚有转位子和插入因子等的研究。

1978年与D.Nath-ans.H.O.Smith共获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鄂永昌)埃尔利希 EHRLICH,Paul埃尔利希 EHRLICH,Paul 1854.3.14—1915.8.20。

德国医学家和细菌学家。

生于西里西亚的斯踹伦(Strehlen)。

曾在斯特拉斯堡学习过。

1878年在柏林大学跟弗雷里希斯(F.vonFrerichs)从事实验病理学的研究。

后来到柯赫(Koch)传染病研究所,并于1896年任血清研究所所长,进而于1899年任实验医疗研究所所长,1906年任化学疗法研究所所长。

由于他提出精巧的染色法,对血球形态学作出了极为卓越的贡献,成为现代血液学的先驱。

他发现了抗酸性菌染色法、吡咯化合物的埃尔利希反应(对二甲胺基苯(甲)醛的反应)及检验类胆红素(bilirubinoid)的重氮反应等进行了许多实验研究。

从这些药理反应的化学中发展了所谓化学疗法,因而成为化学疗法的奠基者。

他一方面对免疫学的抗原抗体反应,引入化学反应的量论方法,于1904—1905年建立了有名的侧链论(德Seitenkette-ntheorie),另一方面还把自体抗原对自本是没有免疫性,作为Horror autotoxicus的定律,从而奠定了免疫学的理论基础。

中外微生物学史上著名的十大人物

中外微生物学史上著名的十大人物

中外微生物学史上著名的十大人物XX(生物制药二班生命科学学院黑龙江大学哈尔滨150080)摘要: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有这么一群人,不断地探索着这个神奇的世界,让我们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我们肉眼看不到的生物,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他们所作的贡献。

关键词:微生物学发展史;十大人物;生平事迹;Ten Public Figures in History of Microbiology at Home and AbroadXX(The 2th class of Biological Pharmaceutics,College of Life, Science,Heilongjiang University,Harbin, 150080)Abstract: In the vast history, so a group of people, constantly exploring the magical world, let us know in this world and our invisible creatures, we will never forget their contributions.Key words: the history of microbiology; ten public figures; life story and contributions;自古以来,人类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已经觉察到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及其所发生的作用。

在古希腊留下来的石刻上,记有酿酒的操作过程。

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利用微生物分解有机物质的作用,进行沤粪积肥。

但到17世纪中叶,微生物学的研究才取得重大进展。

此后,欧洲涌现出一批又一批伟大的微生物学家。

19世纪末,随着欧洲建立的一些细菌培养技术被教会医院的引入应用,中国人开始逐步了解微生物学,一大批学者投入微生物学的研究并取得了显著成就。

1673年,有个名叫列文虎克(Antoni van Leeuwenhoek,1632-1723)的荷兰人用自己制造的显微镜观察到了被他称为“小动物”的微生物世界。

微生物学家故事及启示

微生物学家故事及启示

微生物学家故事及启示列文•虎克,英文名(Antonie van Leeuwenhoek,1632.10.24-1723.08.26 )荷兰显微镜学家、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微生物学的开拓者。

早期列文•虎克就对在放大透镜下所展示的显微世界显示出了浓厚的兴趣,他观察的对象也极为广泛,有晶体、矿物、植物、动物、微生物、污水等等。

原是拉丁文Dierken的译音,意即细小活泼的物体。

1674年他开始观察细菌和原生动物即他所谓的“非常微小的动物”。

他还测算了它们的大小。

1677年首次描述了昆虫、狗和人的精子。

1684年他准确地描述了红细胞,证明马尔皮基推测的毛细血管层是真实存在的。

1702年他在细心观察了轮虫以后,指出在所有露天积水中都可以找到微生物,因为这些微生物附着在微尘上、飘浮于空中并且随风转移。

他于1683年在《皇家学会哲学学报》上刊出由他绘制的第一幅细菌绘图。

列文虎克第一次发现微生物时,给它们取了个奇怪名字——“狄尔肯”。

列文•虎克是第一次发现了微生物的人,也是他给人类的健康、幸福,拓开了巨大的物质宝库。

路易斯·巴斯德(Louis Pasteur,1822.12.27-1895.9.25) ,法国微生物学家、化学家,近代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像牛顿开辟出经典力学一样,巴斯德开辟了微生物领域,创立了一整套独特的微生物学基本研究方法,开始用“实践—理论—实践”的方法开始研究,他是一位科学巨人。

巴斯德一生进行了多项探索性的研究,取得了重大成果,是19世纪最有成就的科学家之一。

他用一生的精力证明了三个科学问题:(1)每一种发酵作用都是由于一种微菌的发展,这位法国化学家发现用加热的方法可以杀灭那些让啤酒变苦的恼人的微生物。

很快,“巴氏杀菌法”便应用在各种食物和饮料上。

(2)每一种传染病都是一种微菌在生物体内的发展:由于发现并根除了一种侵害蚕卵的细菌,巴斯德拯救了法国的丝绸工业。

(3)传染病的微菌,在特殊的培养之下可以减轻毒力,使他们从病菌变成防病的疫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生物学的开山祖—列文虎克1673年有个名叫列文虎克(Antoni vanLeeuwenhoek)的荷兰人用自己制造的显微镜观察到了被他称为“小动物”的微生物世界。

他在给英国皇家学会写了许多信,介绍他的观察结果,他发现了杆菌、球菌和原生动物,表明他实实在在看到并记录了一类从前没有人看到过的微小生命。

因为这个伟大的发现,他当上了英国皇家学会的会员。

所以今天我们把列文虎克看成是微生物学的开山祖。

不过,在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后差不多过了200年,人们对微生物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对它们的形态进行描述上,并不知道原来是这些微小生命的生理活动对人类健康和生产实践有那样的重要关系。

列文虎克出生在荷兰东部一个名叫德尔福特的小城市,16岁便在一家布店里当学徒,后来自己在当地开了家小布店。

当时人们经常用放大镜检查纺织品的质量,列文虎克从小就迷上了用玻璃磨放大镜。

正好他得到一个兼做德尔福特市政府管理员的差事,这是一个很清闲的工作,所以他有很多时间用来磨放大镜,而且放大倍数越来越高。

因为放大倍数越高,透镜就越小,为了用起来方便,他用两个金属片夹住透镜,再在透镜前面按上一根带尖的金属棒,把要观察的东西放在尖上观察,并且用一个螺旋钮调节焦距,制成了一架显微镜。

连续好多年,列文虎克先后制作了400多架显微镜,最高的放大倍数达到200—300倍。

用这些显微镜,列文虎克观察过雨水、污水、血液、辣椒水、腐败了的物质、酒、黄油、头发、精液、肌肉和牙垢等许多物质。

从列文虎克写给英国皇家学会的200多封附有图画的信里,人们可以断定他是全世界第一个观察到球形、杆状和螺旋形的细菌和原生动物,还第一次描绘了细菌的运动。

列文虎克活到91岁。

直到逝世,他除了用自己制作的显微镜观察和描绘观察结果外,别无爱好。

虽然他活着的时候就看到人们承认了他的发现,但要等到100多年以后,当人们在用效率更高的显微镜重新观察列文虎克描述的形形色色的“小动物”,并知道他们会引起人类严重疾病和产生许多有用物质时,才真正认识到列文虎克对人类认识世界所作出的伟大贡献。

微生物学的奠基人——巴斯德像牛顿开辟出经典力学一样,巴斯德开辟了微生物领域,他也是一位科学巨人。

法国里尔是一个酿造业发达的城市,在这里,巴斯德掀起了一场关于微生物的轩然大波。

一天,当地的造酒商来求巴斯德,说几个月来,他们造的酒突然一下子都发酸,一桶一桶地倒掉,眼看他们的厂子就要倒闭了,请巴斯德务必救救他们。

巴斯德从酒厂取回好酒浆和坏酒浆各一桶。

然后先从好酒桶里取出一滴放在显微镜下,里面有许多细小的酵母球,就是它使甜菜浆变成了酒。

他又从坏酒桶里取出一滴放在显微镜上看,酵母球没有了,有的只是一些细杆棒,它们很小很小,大约只有二万五千分之一英寸。

他立即又从厂里搬来许多桶一一化验,结果都找到了这种小细杆棒。

巴斯德明白了,一定是这些菌消灭掉了酵母球,于是香甜的酒就变成了苦酸的粘液。

为了证明这一点,他又配了一瓶酵母汤,然后往里面滴入一点细杆菌液。

它会不会活,会不会繁殖呢?夜深人静了,巴斯德才做完这一切,他洗洗手怀着忐忑的心情回家了。

第二天一早,巴斯德发现昨天放进去的小灰点,现在起了气泡,他轻轻摇晃了一下,瓶底就升起缕缕灰雾,取一滴放在显微镜下一看,巴斯德高兴地叫道:“它们活了,它们繁殖了!”巴斯德成功了,确确实实是那些细杆菌消灭了酵母菌而使得酒发酸了。

巴斯德首先帮人们解决了防止酒变酸的难题。

其实很简单,只要将酒加热到55摄氏度,就可以将细菌杀死,这就是后来被普遍采用的“巴氏消毒法”。

接着,他又发现了寄生在蚕身上的微生物,挽救了法国全国的养蚕业,他还发现了羊炭疽杆菌,并且治好了羊炭疽杆菌,挽回了2000万法郎的损失。

由此,巴斯德推出:人身上的传染病也是由这些看不见的杀人犯传播的。

这可是一个大胆的结论,它给整个医学界带来的影响就好象一个被捅了的马蜂窝。

当时有一种必死无疑的狂犬病,那就是疯狗咬了其他人或动物以后,人或动物必死无疑。

巴斯德认为这一定又是一种微生物在作怪。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和助手设计了一个方案:从疯狗唾液里取出来病菌,然后再注射到好狗身上,或许可以获得免疫。

经过大胆的尝试,他们在动物身上试验成功了,但还得在人身上试验,巴斯德决定给自己注射,助手和妻子坚决不干。

这时有一个老夫人的儿子被疯狗咬伤得了这种病,老夫人哭着请求试一试,果然这个孩子得救了,人类终于第一次征服了这种可怕的“不治之症”。

柯赫是著名的细菌学家,由于他曾经是一名医生,因此对病原细菌的研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①具体证实了炭疽病菌是炭疽病的病原菌;②发现了肺结核病的病原菌,这是当时死亡率极高的传染性疾病,因此柯赫获得了诺贝尔奖;③提出了证明某种微生物是否为某种疾病病原体的基本原则——柯赫原则:首先在患病肌体里存在着一种特定的病原菌,并可以从该肌体里分离得到纯培养;然后用得到的纯培养接种敏感动物,表现出特有的性状;最后从被感染的敏感动物中又一次获得与原病原菌相同的纯培养。

由于柯赫在病原菌研究方面的开创性工作,自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成了发现病原菌的黄金时代,所发现的各种病原微生物不下百余种,其中还包括植物病原菌。

柯赫除了在病原菌方面的伟大成就外,在微生物基本操作技术方面的贡献更是为微生物学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这些技术包括:①用固体培养基分离纯化微生物的技术,这是进行微生物学研究的基本前提,这项技术一直沿用至今;②配制培养基,也是当今微生物研究的基本技术之一。

这两项技术不仅是具有微生物研究特色的重要技术,而且也为当今动植物细胞的培养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

埃弗里Oswald Theodore Avery (1877~1955) 美国细菌学家。

1877年10月21日生于加拿大新斯科舍哈利法克斯,1955年2月20日卒于美国田纳西州纳什维尔。

1904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后到布鲁克林的霍格兰实验室研究并讲授细菌学和免疫学。

1913年转到纽约的洛克菲勒研究所附属医院工作,直到1948年退休。

他和C.麦克劳德、M.麦卡锡于1944年共同发现不同型的肺炎双球菌(Diplococcus pneumoniae)的转化因子是DNA。

英国微生物学家F.格里菲思于1928 年就发现:将已经死亡的Ⅲ型肺炎双球菌和活的Ⅱ型菌分别注射入小白鼠体内小白鼠表现正常;若将两者混合注入,则小白鼠死亡,并从其尸体中可分离出活的可致病的Ⅲ型肺炎双球菌。

格里菲思由此推测,在Ⅲ型的死菌体中必有一种转化因子能使Ⅱ型转化为Ⅲ型,而且这种转化可以遗传给后代。

埃弗里和他的同事则进一步从被高温杀死的Ⅲ型菌中分离出蛋白质、荚膜的成分(粘多糖)和DNA,将这几种成分分别同活的Ⅱ型菌混合培养,发现只有DNA能使活的Ⅱ型转化为Ⅲ型,即使无荚膜、不致病的可转化为有荚膜、能致病的肺炎双球菌。

证明了格里菲思所说的转化因子就是脱氧核糖核酸(DNA)。

这项实验第一次证明了遗传物质是DNA而不是蛋白质。

虽然这一发现,曾引起争论和怀疑,但的确推动了DNA的研究,直至1953年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

他早年就熟悉肺炎双球菌,研究过肺炎双球菌的免疫性。

提出肺炎双球菌可根据其免疫的专一性来进行分类,而这种免疫专一性是由于不同菌型的荚膜中所含的多糖引起的。

由此他建立起对不同型肺炎双球菌的灵敏检验法。

格里非斯发现DNA的遗传功能,始于1928年格里非斯(P.Griffith)所做的用肺炎双球菌感染小家鼠的实验。

肺炎双球菌基本上可以分为两个类型或品系。

一个是有毒的光滑类型,简称为S型。

一个是无毒的粗糙类型,简称为R型。

S型的细胞由相当发达的荚膜(或称为被囊)包裹着。

荚膜由多糖构成,其作用是保护细菌不受被感染的动物的正常抵抗机制所杀死,从而使人或小家鼠致病(对人,它能导致肺炎;对小家鼠,则导致败血症)。

但在加热到致死程度后,该类型的细菌便失去致病能力。

由于荚膜多糖的血清学特性不同、化学结构各异,S型又可分成许多不同的小类型,如SⅠ、SⅡ、SⅢ等。

而R型细胞没有合成荚膜的能力,所以不能使人或小家鼠致病。

它不能合成荚膜的原因在于一个控制UDPG一脱氢酶的基因发生了突变,R,S两型可以相互转化。

1928年,格里菲斯将肺炎球菌SⅡ在特殊条件下进行离体培养,从中分离出R型。

当他把这种R型的少量活细菌和大量已被杀死的SⅢ混合注射到小家鼠体内以后,出乎意外,小家鼠却被致死了。

剖检发现,小家鼠的心血中有SⅢ细菌。

这一实验结果可以有三种解释。

(1)SⅢ细菌可能并未完全杀死。

但这种解释不能成立,因为单独注射经过处理的SⅢ时并不能致死小家鼠。

(2)R型已转变为S型。

这一点也不能成立,因为剖检发现的是SⅢ不是SⅡ,R型从SⅡ突变而来,理应转化为SⅡ。

(3)R型从杀死的SⅢ获得某种物质,导致类型转化,从而恢复了原先因基因突变而丧失的合成荚膜的能力。

格里菲斯肯定了这种解释。

这就是最早发现的转化现象。

艾弗里等人的试验和结论是对脱氧核糖核酸认识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彻底改变了它在生物体内无足轻重的传统观念。

艾弗里等人在1944年所作的试验和结论,不仅没有使科学界立即接受DNA是遗传物质的正确观念,反而引起了科学界许多人的极大惊讶和怀疑。

当时主要有两种代表性的否定意见。

第一种是,即使活性转化因子就是DNA,也可能只是通过对荚膜的形成有直接的化学效应而发生的作用,不是由于它是遗传信息的载体而起作用的。

第二种否定意见则根本不承认DNA是遗传物质,认为不论纯化的DNA从数据上看是如何的纯净,它仍然可能藏留着一丝有沾污性的蛋白质残余,说不定这就是有活性的转化因子。

在同一年内,哈赤基斯还证实了那些与荚膜形成毫无关系的一些细菌性状(如对药物的敏感性和抗性)也会发生转化。

他从正常的S型肺炎球菌中分离出了一种抗青霉素的突变型(记为PenrS),提取出它的DNA,加到一个由对青霉素敏感的S型中突变产生的R型(记为PenrR)的培养物中。

结果发现,某些个Penr—R受体细菌已被转化为Penr—S给体型。

据此,他得出结论说,肺炎球菌的DNA不但带有为荚膜形成所需要的信息,而且还带有对青霉素产生抗性的细胞结构的形成所需要的信息。

他还认为,荚膜的形成和对青霉素的抗性似乎是由不同的DNA分子控制着。

此后不久,哈赤基斯又利用从S野生型抗链霉素突变型细胞中提取的DNA进行试验,也获得了同上述实验完全相仿的结果。

当哈赤基斯将其实验结果在美国科学院院报上发表之后,一切认为DNA的转化作用是生理性的而不是遗传性的各种奇谈怪论便消失无踪了。

后来,随着对DNA化学本性的足够了解,特别是1952年赫尔希(A.D.Hers-hey)和蔡斯(M.Chase)证明了噬菌体DNA能携带母体病毒的遗传信息到后代中去以后,科学界才终于接受了DNA是遗传信息载体的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