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作文化主题创意农业园开发策略研究
朝鲜族稻作农耕文化保护与旅游文化产业开发探讨

朝鲜族稻作农耕文化保护与旅游文化产业开发探讨朝鲜族稻作农耕文化是朝鲜族民族传统的农耕文化,是朝鲜族农民在种植水稻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传统文化习俗和技艺。
这一农耕文化在当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朝鲜族稻作农耕文化逐渐被遗忘和淡化。
为了保护和传承朝鲜族稻作农耕文化,旅游文化产业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
旅游可以提供一个平台,吸引游客来到文化遗产地参观、学习和体验朝鲜族稻作农耕文化,同时也为当地居民提供经济收入机会,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保护朝鲜族稻作农耕文化需要加强相关的研究和记录工作。
通过对朝鲜族传统农耕习俗和技艺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其历史和内涵,为后人传承提供参考。
需要将这些传统文化记录下来,例如通过书籍、影像资料等形式保存下来,以便更好地传承和传播。
可以利用旅游文化产业开发朝鲜族稻作农耕文化。
可以在当地设立相应的旅游景点,如朝鲜族农耕文化博物馆、传统农田体验区等。
游客可以在这些景点了解朝鲜族稻作农耕的历史和技艺,还可以通过参加农田劳作等活动,亲身体验朝鲜族农民的日常生活。
可以举办丰富多样的农耕文化节庆活动。
通过举办朝鲜族农耕文化节等活动,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同时也为当地居民提供展示自身文化的舞台。
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够增加旅游收入,还能够促进当地居民对朝鲜族稻作农耕文化的重视和传承。
旅游文化产业还可以与当地的农业生产相结合,形成农耕文化主题的农产品和特色餐饮等。
通过推广和销售这些产品,可以提高当地农民的收入水平,激发他们对朝鲜族稻作农耕文化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保护和传承朝鲜族稻作农耕文化需要加强研究、开发旅游文化产业、举办文化节庆活动等多方面的努力。
这不仅能够保护和传承朝鲜族稻作农耕文化,还能够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
朝鲜族稻作农耕文化保护与旅游文化产业开发探讨

山西农经//2020年1期DOI :10.16675/14-1065/f.2020.01.033朝鲜族稻作农耕文化保护与旅游文化产业开发探讨□崔洪男摘要:朝鲜族农民在水稻种植及农耕文化的创新中一直是佼佼者,朝鲜族农民不仅有优秀的种植技术和丰富的种植经验,还具有优良的水稻籽种。
从迁居东北到改写东北水稻种植历史,改变了传统东北旱田种植技术,提高了东北水稻种植水平,使东北成为了中国有名的“六大稻区”之一,更有“五常大米”闻名于世。
朝鲜族农民在稻作农耕中起了重要作用,促使朝鲜族自身农耕文化深受世界关注。
研究了朝鲜族稻作农耕文化的保护及相关旅游文化产业的开发。
关键词:朝鲜族;稻作农耕文化;旅游文化产业文章编号:1004-7026(2020)01-0064-02中国图书分类号:F592.7;S511文献标志码:A (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0)1朝鲜族农民对水稻种植的价值取向对朝鲜族的研究,首先要从朝鲜族的聚居村文化入手。
朝鲜族的整个文化形式及其对于水稻种植水平的全面体现,都与其聚居村的生活形式有很大关系,聚居村式的生活方式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以农耕形式形成自己的生态文化。
朝鲜族水稻如此出名,与他们的居住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朝鲜族大米中尤以五常民乐朝鲜族乡稻花香米最为出名,其种植地正好位于拉林河与牤牛河的交汇处,是两条河流多年冲积而成的三角洲平原,河水清澈、无污染,土质肥沃,矿物质丰富,气候适宜,昼夜温差大,水稻生长周期长,施用农家肥,生物有机肥,采用人工方法和生物技术防治病虫草害。
因此,生产出来的大米芳香四溢,黏性大,口味独特,营养十分丰富,大米看起来晶莹剔透,油润十足,成为近代皇室御用大米,更被慈禧太后称为:“非此米不能进食”,因此声名远播。
目前,传统农耕操作方式已逐渐被现代农耕所取代,在这个传统农耕方式逐渐落后的时代,朝鲜族农民对稻作依旧充满热情,依然借助稻作种植传播并展示朝鲜族经久弥香的文化底蕴和丰富毅力。
如何将稻作文化融入休闲农业?无形胜有形!

如何将稻作文化融入休闲农业?无形胜有形!稻作文化,是指由水稻种植为主要生存和发展方式的文化,也指由此衍生的关于衣食住行等社会生活,民俗事项,还包括一些隶属稻作文化的衍生的傩文化,神农文化等。
稻作文化发展至今,它既是有形的,又是无形的。
有形层面包括稻作文化影响下的服饰,美食,建筑等;无形方面主要是稻作民俗,节日庆典,祭祀活动,及相关诗词,谚语,神话传说等。
我们常说,在建设现代休闲农业时,要挖掘其区别于城市的农耕文化内涵,结合本土特色,根植于农耕文化内涵的现代休闲农业,才能迸发出更持久的生命力,这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
挖掘稻作文化,与休闲农业相结合,具体该如何实践,亮眼辨景总结了以下几点,希望与大家交流学习:1、有形文化与无形文化相结合稻作文化开发的过程中,既要重视有形文化发展,也要重视无形文化的发展。
有形文化载体包括土特产品、传统工艺品,明信片以及旅游纪念品等,如壮族绣球,白族扎染,苗族银饰都是大家喜闻乐见的旅游纪念品,是行走的旅游名片。
无形文化包括民俗活动,神话文学、餐饮特色,开发一些独特的、游客可以参与的农事活动或土特产加工项目;将这些无形文化与休闲农业旅游相结合,提高游人的参与性。
民俗活动的应用在这方面有许多成功的案例,如西江千户苗寨的吃新节的举办,傣族的泼水节,壮族的三月三等等,都应用到了旅游项目当中。
游人不再是简单的观光,还可以参与到这些民俗活动当中,与苗族人一起跳芦笙舞,与傣族人相互泼水祝福,与壮乡人民对唱山歌。
如此,游人的旅游体验得以丰富,稻作文化的渗透层面也更为深入。
2、文化的开发与保护相结合花山壁画作为世界同类岩画中单位面积最大、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好的一处岩画,被誉为是中国稻作文化的最大标志。
随着花山壁画的申遗成功,其文化价值进一步提升。
目前花山壁画旅游开发较为滞后,配套设施不完整,交通仍有待提高,旅游资源未能得到整合利用。
一旦这些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花山壁画开发具有美好的发展前景和深层发展潜力。
从体验经济初探稻田园的建设构想

从体验经济初探稻田园的建设构想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于生活品质的追求,体验经济逐渐兴起,这也使得各种特色农业如农庄旅游、果园采摘等都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稻田园建设是其中的一种,它旨在通过营造一种自然、文化、体验、娱乐和休闲的氛围,让人们在改变生活节奏的同时,也能够领略到乡村生活的乐趣。
稻田园的建设,其核心是传承、弘扬和发展中国稻作文化,营造一种融入自然、和谐共处、东方情调、文化交流的氛围,让人们可以真正地感受到生态、健康、快乐的乡村风情。
园区规划上,首先建成一个乡村生态小镇,然后在小镇内建设多个主题稻田和稻田文化餐厅。
这样可以较好地利用稻田资源,把稻田园建设成一个既有风景美丽、人文温馨、环境优美、气氛浓厚的农村休闲度假胜地。
稻田园的规划设计要坚持自然、文化的理念。
在规划设计上,必须充分考虑附近村庄的风情特色,遵循自然地形,尽量不破坏原有的生态,同时合理利用现有资源,实现优势互补,最大化地发掘稻田文化内涵。
比如,在园区内建立精品农庄,不仅可以满足游客品尝本地农产品的体验需求,同时也可以将本地传统工艺和文化展示给外来游客,通过展板、体验、讲解等形式让游客更好地了解和感受农村生活、农作物生长的过程。
稻田园的经营管理要紧紧抓住游客的体验需求。
园内主题场馆、参观路线的设计都需要从游客的视角出发,让游客更好地感受到种稻、摘果、晾晒等种植过程的乐趣,以及美食、农产品的品鉴体验。
同时,在营销上要注重策划独特的活动,如举办稻田音乐节、稻田足球赛、稻田采摘节等,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体验。
此外,稻田园的服务质量也是非常重要的。
为了让游客在园内的体验更加舒适、便捷,管理人员需要提供一系列的服务,如提供导游、休息区、垃圾分类、公共厕所等基础设施,以及提供拍照、儿童乐园、游戏租赁等附加服务,营造一种全方位、高品质的旅游体验。
由此可见,稻田园作为体验经济发展的一种新形式,其建设需要注重人文历史和自然生态的保护,立足于游客的需求、体验和感受,通过缤纷多彩的活动、特色美食、文化传承等多方位因素的相融合,营造出一种休闲、娱乐、文化、康养的新式生活方式,也让农民切实获得经济收益,推动乡村经济的发展。
朝鲜族稻作农耕文化保护与旅游文化产业开发探讨

朝鲜族稻作农耕文化保护与旅游文化产业开发探讨1. 引言1.1 朝鲜族稻作农耕文化的价值朝鲜族稻作农耕文化是朝鲜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价值。
稻作农耕文化是朝鲜族人民几千年来在稻田中生产劳作、生活和享乐的活动的总和,反映了他们对自然的理解、对生活的追求和对文化的热爱。
朝鲜族稻作农耕文化不仅是一种生产方式,更是一种文化传统,体现了朝鲜族人民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在这种文化中,人们通过劳动与自然和谐相处,传承和发展了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和生活习俗,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景观。
1.2 朝鲜族稻作农耕文化的现状朝鲜族稻作农耕文化的现状可以说是在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冲击下逐渐衰落。
随着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许多年轻人不再愿意从事农耕工作,传统的稻作农耕文化逐渐失传。
一些传统的农耕技艺和习俗也在逐渐消失,农耕文化的传承面临严峻挑战。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耕文化的保护工作也变得愈发重要。
政府和相关部门开始意识到农耕文化的重要性,采取了一些措施来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尚需更多的努力和资源投入,以确保农耕文化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
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在保护农耕文化的基础上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通过挖掘农耕文化的历史渊源和特点,结合当地资源和传统技艺,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农耕文化旅游产品,有助于提升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同时也可以促进农耕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朝鲜族稻作农耕文化的现状】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呼唤着更多人的关注和努力。
1.3 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朝鲜族稻作农耕文化是朝鲜族人民几千年来在耕作生活中积累的宝贵文化遗产,是他们智慧和勤劳的结晶。
这一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民俗风情、农耕技艺与传统知识,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保护与传承朝鲜族稻作农耕文化对于维护民族文化传统、传承农耕智慧、促进农业文化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保护与传承朝鲜族稻作农耕文化有助于弘扬民族传统精神。
农耕文化是朝鲜族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他们对土地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的体现。
水稻科普农耕文化产业创意园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水稻科普农耕文化产业创意园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目录前言一、项目提要 (1)二、项目发展背景 (4)三、编制依据与原则 (10)四、项目发展基础分析 (14)五、项目建设的意义和必要性 (23)六、项目开发条件分析 (26)七、项目建设的指导思想、经营模式与发展目标 (30)八、总体布局与地块分析 (36)九、项目建设方案 (37)十、生态环境保护和新农村社区建设 (41)十一、组织管理、运营思路与保障措施 (45)十二、投资结算与效益分析 (48)十三、结论 (52)十四、附件 (53)前言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我国经济总体开始步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的新时期。
为此,党的十八大和国家“十二五”国民经济发展规划都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推进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发展目标和要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中央一号文件中都特别强调三农工作和农业科技创新,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
加强三农工作,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
农业现代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是一项事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全局的系统工程,虽然莲花镇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初步具备了实现农业与农村现代化的基础和条件,但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充满契机和转折的时代背景下,仍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挑战。
**省**水稻研究中心积极把握时代发展动态,响应党中央号召,根据本项目的区位优势、农业现实基础以及长株潭地区经济大融合、大开放和城市化、工业化、市场化提速发展带来的重大历史机遇,审时度势,集生态农业与乡村休闲旅游业于一体的都市农业农耕文化将作为项目区的主要发展方向,试图通过系统农耕文化营建,增强乡村与城市功能的有机联系,实现生态农业、设施农业与休闲农耕农业的协调发展,带动区域文化、社会生态与经济的全面提升,为莲花镇的全面建设注入勃勃生气和活力。
朝鲜族稻作农耕文化保护与旅游文化产业开发探讨

朝鲜族稻作农耕文化保护与旅游文化产业开发探讨1. 引言1.1 朝鲜族稻作农耕文化保护与旅游文化产业开发探讨朝鲜族稻作农耕文化是朝鲜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稻作农耕文化保护与旅游文化产业开发成为当前重要课题,旨在传承和发扬朝鲜族民俗风情,促进文化传承和旅游产业发展。
本文将围绕朝鲜族稻作农耕文化的历史意义、在朝鲜族社会中的传承、对旅游业的潜力、农耕文化保护与旅游产业发展的挑战以及稻作农耕文化在旅游业中的价值体现等方面展开探讨。
通过深入研究与分析,旨在探讨朝鲜族稻作农耕文化保护与旅游文化产业开发的重要性,提出未来发展方向和建议,以期为该领域的学术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将充分认识到朝鲜族稻作农耕文化的珍贵性,积极促进文化传承与旅游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2. 正文2.1 朝鲜族稻作农耕文化的历史意义朝鲜族稻作农耕文化的历史意义源远流长,是朝鲜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稻作农耕文化在朝鲜族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不仅是粮食生产的基础,更是朝鲜族人民生活方式和精神信仰的象征。
稻作农耕文化的历史根基可以追溯至史前时代,随着朝鲜族社会的发展演变,稻作农耕文化逐渐形成并深入人心。
朝鲜族稻作农耕文化的历史意义不仅体现在文化传承和社会发展中,更是朝鲜族民族精神和文化自信的重要标志。
保护和传承稻作农耕文化,对于弘扬朝鲜族传统文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2.2 稻作农耕文化在朝鲜族社会中的传承朝鲜族稻作农耕文化在整个社会中具有深厚的传承和重要的意义。
自古以来,稻作农耕文化一直是朝鲜族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通过世世代代的传承和实践,朝鲜族人民已经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农耕文化传统。
在朝鲜族社会中,稻作农耕文化传承不仅体现在农耕技术和经验的传承上,更体现在文化、宗教、风俗习惯等方面。
朝鲜族人民尊重大自然,尊重土地,注重季节和生育周期,这些都反映了稻作农耕文化在他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奇创研究】水稻在农业旅游中的运用方式探讨

水稻在农业旅游中的运用方式探讨——以三亚水稻公园项目为例近农业旅游以农村田园景观、特色农产品和农业生产活动为旅游吸引物,开发稻作游、林果游、花卉游、渔业游、牧业游等单一或综合不同类型的特色主题农业旅游产品,满足游客体验农业、回归自然的需求。
本文将以奇创旅游规划咨询机构受委托完成《三亚海棠湾水稻公园》项目为例,在基地资源仅以普通无特色的大片农田和黎族自然村落为基底的情况下,通过挖掘水稻作物衍伸的水稻文化元素在农业旅游的运用和创意产品设计进行探讨。
一、稻文化的解读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作物原产地,新石器时代开始种植野水稻,漫长的历史中逐渐形成了绚丽多彩的稻作文化。
基地的三亚黎族先民作为古老的稻作民族,成功改良野生稻,培育出独有的山兰稻品种,其稻作文化塑造了独特的饮食文化、工艺文化、民俗文化、社会形态等特色地域习俗,主要表现为船型屋、黎锦衣、劈园歌、打柴舞、祭稻公稻婆、三月三节、山兰节、绣面纹身祈福图腾等独特的黎族风俗文化。
二、“稻”衍生旅游元素运用水稻农业旅游开发中可从当地的稻作文化中提炼出一些元素,介入旅游景观、交叉复合旅游功能,创造新的场景表现和旅游产品体验。
1、吃:特色餐饮美食稻米所制成的中餐美食历史悠久、品类丰富,主要包括稻食类和稻饮类,米饭、米饼、米线、米粥、米耙、米酒、米茶等系列主食饮料。
海南省以稻米为主要粮食作物,有着独具地域风情的特色小吃,如抱罗粉、黎族竹筒饭、“三月三”节的苗族五色饭、山兰糯米酒等。
可依托当地特色美食小吃,打造美食餐饮街、农家乐、美食节等产品,游客可品尝原滋原味的特色小吃、感受地域文化风情,增加旅游吸引力,并刺激带动消费。
版权声明:该报告知识产权归奇创旅游规划咨询机构所有,未经允许,不得擅自篡改、挪用、从事盈利性宣传活动,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2、赏:生态文化观光水稻作物种植会形成四季交替的稻田景观,稻农亦可通过在稻田中种植各种不同品种的水稻作物来作画,如黎苗族独特的图腾艺术彩绘;同时再现刀耕火种,牛踩田、手捻稻等黎族传统而又独特的稻作农业耕作方式,游客可欣赏稻田风光、闻稻花清香、体验农耕文化科普,实现稻田景观、稻作文化的最大化创意利用,丰富旅游体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稻作文化主题创意农业园开发策略研究作者:傅起民曾芳芳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年第21期[摘要]在当今这种体验经济的大背景下,消费者逐渐开始从物质消费转向到享受消费,创意农业也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
主要研究在大背景环境下稻作文化主题创意农业园的开发策略,以稻作文化主题内涵剖析、开发方向以及开发策略三个大方向进行研究。
[关键词]稻作文化;创意农业园;开发策略[中图分类号]F326.6 [文献标识码]A水稻一直都是中国乃至世界的重要粮食作物。
水稻在人类漫长的驯化、传播和演变的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它自身的文化,即稻作文化。
稻作文化不单单是中国基层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许多民族文化的源泉。
多年以来,水稻的起源传播问题一直是众多学者所关注的话题之一。
水稻起源问题在早期考古研究中能够追溯到5000年之久,到现在已经可以追溯到10000年甚至更久。
目前,在中国发现的水稻遗址多达200余处,这也使得中国成为众多国家中发现早期水稻遗址最多的国家。
进行稻作文化主题创意农业园的开发能够较快推进以稻作文化为文化底蕴地区的经济发展及文化体系的完善,对当地具有积极的经济学意义和文化学意义。
1 稻作文化主题内涵剖析首先我们要明白,文化是人类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结合之后的成果。
人们所掌握的各种生产本领,获得的经验、知识,以及各地不同的风俗习惯等都属于文化的范畴。
而稻作文化也恰是在水稻耕作整个过程中产生的物质财富与人类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中国农耕文明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不仅包括有关水稻主体的产生、发展及稻作生产技术传播等一系列问题,而且还包括由稻作生产而形成的民间生活方式、宗教民俗以及稻作民族特有的文化心态。
对于稻作文化来说,其本身就是一种最为朴实的文化,虽然朴实却不失内涵,可以说稻作文化在中国的基层文明中是非常绚丽的文化之一。
稻作文化主题内涵进行剖析最主要的就是它的文化内涵了,而稻作文化的文化内涵也是中外学者讨论最为频繁的。
在讨论中,中外学者对稻作的起源、传播交流、稻作地区、稻作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最多。
它的文化内涵是进行稻作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人民在社会生活中口头创作、口耳相传、世代传承的文化,是古代农民最真实生活的反映,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各个稻作民族族群的社会生活、精神信仰和文化品性。
2 稻作文化主题创意农业园开发方向2.1 营销创意第一,细分目标客户群市场,把握消费者的偏好,追求质感和迎合个性化市场,设计不同系列的主题场景,如游戏乐园、养生馆、SPA馆、情侣空间、艺术走廊等等,不再停留在传统营销上的农业体验,更大程度上满足消费者精神上的需求。
第二,借助碎片化时代的优势,聚集品牌宣传,自己编写有内容有话题的网络推文、拍摄富有创意想法的视频,通过微信、微博、直播平台等自媒体进行宣传推广。
把自己的品牌文化融入进社会热点等贴近消费群的领域,借势宣传,重复加深客户对品牌的认知度。
第三,加快网络化建设步伐,通过互联网和大数据,利用网络营销方式多元化的特点去引起消费者注意,并且挖掘潜在客户和维护现有客户关系,还可以通过网上征集粉丝的方式,对我们的创意农业园进行体验评价、市场调研、收集体验报告。
结合消费者个性化、碎片化、娱乐化的消费倾向,挖掘碎片化媒体时代下消费者的关注点,增强客户与平台的粘度,用蕴含在品牌或产品上的文化价值观打动消费者。
2.2 体验创意在本文中我们提到的体验创意包括视觉体验、娱乐体验、情感体验、教育体验。
首先我们要理解创意农业是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的更高农业旅游形态。
我们的稻作文化主题创意农业园主要通过景观创意和规模化种植,再赋予稻作文化的内涵。
第一,视觉体验,在依靠特色的创意稻田景观和房屋景观设计下,打造自然、朴素、美的感观冲击,形成旅游吸引力,吸引游客的眼球,足以达到让游客驻足欣赏或者享受这种过程并获得独特的感观体验之后才会使游客对其他的体验更有期待。
第二,娱乐体验,稻作文化创意农业应该结合自身资源优势,充分挖掘并利用当地的民俗文化和创意娱乐项目。
活动要突出互动、参与性、娱乐性和趣味性;增强创意农业的娱乐活动功能,满足游客娱乐体验需求。
例如在生态养殖中实行稻鱼共养,稻虾共养等模式,在此基础上游客可以通过自己亲手捕捉等方式进行体验,刺激消费者去消费。
并且在保持原有文化内涵的前提下,适当加入现代科学元素,如充分利用VR资源等,不仅能够在人力上节省较多不必要的支出,还可以减少资源的不必要浪费。
要针对主题设计活动,比如民歌文化节、互动雕塑、酿酒、鱼虾捕捉、打糍粑、农业祭祀等等与稻作文化息息相关的民俗活动。
第三,情感体验,倡导随心出发,尽量减少类似跟团游这样的形式,突出游客的个性游览体验,同时提高游客在景区或项目上的消费,增加创意农业产品附加值。
例如设计农民体验日这类的活动,游客可以通过这个来体验未曾感受过得农耕生活,并且将类似“跳竹竿、喝丰收酒、咚咚推、草裙舞”等各地区稻作文化穿插在其中,能够使游客最大限度地去沉浸在古代劳动人民的文化生活之中,以达到情感上的体验和熏陶。
第四,教育体验,首先我们要明白教育体验是指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主动或者被动地获得知识,或者引发对某种事物的思考从而得到心理震撼或受到教育启发的过程。
类似的活动主题包括亲子教育、生态研究、历史研究等等。
通过这种学习载体,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普及农耕文化、耕作技术、生物常识等农业知识。
2.3 赛事创意对于创意农业来说,赛事创意是一个比较新的想法。
目前大部分都只是出现在国际性的活动或者其他较为大型的活动上,这种活动影响较大,但是游客的参与度并不会非常高,所以在农业主题创业园中开展赛事活动是一个比较有潜力的想法。
那么针对赛事活动这个创意,我们主要是从稻子本身出发,紧密围绕稻作文化展开,在水稻耕作的每个时期都进行相应的比赛,播种的季节可以进行插秧竞赛,在水稻生长中期可以举办除害竞赛,收获期进行割稻子竞赛,还有一些其他的生育时期可以开展的活动视情况而定。
对于赛事创意可以与体验创意配合进行,两者在形式上相差不大,可以很好的融合在一起。
像这些短期的活动可以带动其他体验的发展,但是我们也可以研究为期较长的活动,比如已经出现的田地出租,在这个营销点的基础上再加上种植成果竞赛,这样就可以在淡季保持一定的人气,刺激其他环节的收益潜力,将整个稻作文化主题创意园的每一个角落都最大程度的利用起来,尽可能提高其附加值。
除了在水稻上下功夫,我们还可以紧抓稻作文化这个主题,将其他的民俗文化都利用起来。
并且赛事可以在每个年龄段开举办,开展的限制不多,并且对于游客接受性强,参与度高,紧紧抓住这个发展创意点肯定能够很大程度上带动经济的发展。
2.4 艺术创意伴随着中国经济逐渐开始步入稳健的发展阶段,未来产业的竞争悄无声息中变得激烈起来。
它是继传统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文化及审美经济的竞争,而优雅、内涵、和谐、平衡、乡土等构成东方文艺魅力的审美格调,恰恰是现代设计和现代生活美学的时尚追求。
对于目前的农业主题创意农业园来说,很多项目都存在雷同、盲目扩张、多次建设、相互模仿、缺乏创意等问题,地方文化特色不够突出,经营理念相对传统保守这些问题,并且缺乏对现代技术及管理经验的学习、引进与运用。
就稻作文化来说,也是呈现这样的场景,自从水稻画出现后,各地纷纷效仿,这就造成了观光者的审美疲劳,不再那么有吸引力了。
那么我们就要在本文中提出以下几点创意想法:在水稻画的基础上加入无人机技术和GPS技术,不仅可以观赏,还可以“玩”水稻画;利用染色的稻粒去拼接画;利用稻秆加工技术,设计工艺品等等。
在水稻种植过程中的衣食住行以及风俗等等都是可以很好展现艺术效果的载体。
在环境上可以结合现代创意设计农作服装、房屋等方式来增加整个创意农业园艺术氛围。
根据自身的艺术内涵,将人们所认可的的文化特质凝聚进创意之中,满足当代人在精神生活上的深层需求。
3 稻作文化主题创意农业园开发策略3.1 差异化体验方案设计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各个消费群的心理需求特征,就一般消费者,要搞清目标对象是为满足其亲近自然、休闲娱乐还是团聚亲友,进而改进经营产品、服务的内容与种类,设计出针对性的个性化的服务。
具体来说,可以通过改进环境氛围,营造更加贴近客户意愿和令人舒适的自然生态环境,满足消费者贴近自然的需求;开发部分区域用于设置创新型的休闲娱乐设施,这样消费者就可以娱乐、采摘、体验乐趣等一系列创新型活动,通过相应活动增加与土地的交流,从而掌握一定的农业常识,达到教育体验的效果;最重要的就是把营销的重点放在消费者的口碑上,只有让消费者满意,才能借助于这类人群的人际关系网,逐渐扩大消费市场,增加消费点,以此提高营业水平。
3.2 开展多渠道营销活动乡村旅游营销以产品的创新为前提,但是在其营销过程中还需要相关人员的专业素养、能力、知识作为配合,因此乡村旅游开发参与者营销理念的与时俱进性,就应该成为乡村旅游需求可以得到有效满足的前提。
尽可能开拓敢于尝鲜的消费群体,最大限度吸收利用,将敢于“吃螃蟹”的消费者收揽下来,利用他们较强的挖掘客户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宣传的效果。
在进行创意农业园开发时,应尽量以政府主导为基础,因为政府通常以脱贫扶困,提高农民收入为最终目的,并不只是浅层的营销活动。
并且通过政府主导,树立自身的品牌,通过集中部署,将产品研究、生产、储藏、包装、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形成一个系统,通过这个系统更好地解决效率效益上的缺陷。
3.3 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把创新发展理念作为发展创意农业的根本,从文化软实力、创意产业、综合目标、城乡互动的视角出发,通过提升农业附加值、建设农业产业链、创新农业发展模式、构建农业生产和市场的共生体等方式,致力于拓展市场空间、实现价值最大化、弘扬农村地方文化、增强“三农”造血功能,积极构建综合性农民组织模式和社区支持农业的模式。
因为这两种模式一个由内而外,一个由外而内,将两种模式有机整合可以实现组织化建设,整合内外部资源,引进推动刺激乡村内生的发展动力。
并通过制定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和产权制度,保障村集体财产,防止企业和资本家下乡进行大规模化开发。
这样才可以更好的去实现生态资源的重新定价,以此带来整个区域的增长新动力,从而进一步保障乡村对于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收益的共享。
3.4 多方面挖掘水稻文化内涵文化是一种随着时间发展不断沉淀的物质,而文化内涵也是一直处于动态变化发展的物质。
所以对于水稻文化内涵的挖掘必定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它会随着实践的不断丰富而不断发展。
当然,在文化内涵挖掘的同时也要适当加入其他元素,这样才会有创新,才不会千篇一律。
所以在挖掘地方民俗和乡土文化内涵的同时,还要引入多元养生文化、时尚娱乐文化、饮食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等等,以文化创意为引领,实现稻作文化主题创意农业园价值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