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808法理学考研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法理学考研题库 章节题库[视频讲解] (第十二章 权利和义务)【圣才出品】

法理学考研题库 章节题库[视频讲解] (第十二章 权利和义务)【圣才出品】

第十二章权利和义务一、概念题1.法律权利(南京大学2011年研)相关试题:权利(南京大学2010年研;北化工2007年研;中南财大2002年研)答:法律权利是指规定或隐含在法律规范中、实现于法律关系中的,主体以相对自由的作为或不作为的方式获得利益的一种手段。

具体地讲:①作为法理学研究对象的权利,是由法律规范明文规定的,或包含在法律规范逻辑中的,或至少可以从法律精神和法律原则中推定出来的;②任何法律上的权利都是社会上占支配地位的阶级(统治阶级)或集团(统治集团)的意志的体现;③权利有明确的界限;④权利归根结底是工具,而不是目的;⑤权利具有能动性和可选择性。

2.法律义务(北化工2008年研;南京大学2004年研)相关试题:法律责任和法律义务(河南财经政法大学2014年研)答:法律义务是指设定或隐含在法律规范中、实现于法律关系中的,主体以相对抑制的作为或不作为的方式保障义务主体获得利益的一种约束手段。

具体地讲:①作为法理学研究对象的义务,是由法律规范明文规定的;②任何法律上的义务都是社会上占支配地位的阶级(统治阶级)或集团(统治集团)的意志的体现;③义务具有明确的界限;④义务归根结底是工具,而不是目的;⑤义务是受动的,不能自动放弃,更不能拒绝履行。

3.应有权利(江西师范大学2014年研;浙江工商大学2014年研;浙大2005年研)答:应有权利是权利的初始形态,它是特定社会的人们基于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政治传统和文化传统而产生出来的权利需要和权利要求,是主体认为或被承认应当享有的权利。

由于应有权利又往往表现为道德上的主张(以道德主张出现),所以也被称为“道德权利”。

4.习惯权利(浙大2004年研)答:习惯权利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过程中形成的或从先前的社会传承下来的,表现为群体性、重复性自由行动的一种权利。

习惯权利也是法外权利,习惯义务多存在于剥削阶级社会。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与旧的剥削制度相连的习惯义务(如进贡、差役)被宣布为非法,但在某些地区和部族还没有根除。

2010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代码602)考研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2010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代码602)考研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2010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代码602)考研真题及详解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0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A卷科目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科目代码:602一、名词解释(简要解释下列概念,每小题6分,共30分)1.马克思主义2.辩证法3.人民群众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5.“两个必然”二、简答题(简要解答下列问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1.简述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重大意义。

2.怎样理解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3.简要分析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4.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民主?三、论述题(较详细地阐述下列论题,在下列三题中任选两题,每题30分,共60分)1.略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及其意义。

2.略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3.略论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参考答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0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A卷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一、名词解释(简要解释下列概念,每小题6分,共30分)1.马克思主义答:(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①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②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③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及其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规律的学说。

(3)马克思主义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理论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法制史真题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法制史真题

2002年卷一:中国法制史学100分一、填空题(共20空,每空0 .5分,共10分。

)1、我国封建社会的五刑是--2、《法经》的编纂者是--3、唐朝的法律形式有--四种4、隋唐至明清中央三大司法机关是--5、《通制条格》是--朝的法律。

6、朱元璋为惩治贪官污吏,特意颁布了一部特别刑事法规,共四篇,史称《》。

7、明清时期,大理寺、刑部的职能发生了变化。

刑部负责--,大理寺负责--。

8、清末变法修律活动中,清廷颁布的第一部宪法性文件是《》。

9、近代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是--,它首次规定国家权力属于我国国民。

10、北齐律规定了十种严重罪行须受重惩,称为--。

二、标点下段古文,译成白话,并简述其法律思想要点。

(20分)其有情恣庸愚识沈愆戾大则乱其区宇小则睽其品式不立制度则未之前闻故曰以刑止刑以杀止杀刑罚不可驰于国笞捶不得废与家……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注:沈,通沉;愆:罪过;戾:暴戾;睽:违背]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50分)1、明德慎刑2、云梦秦简3、六礼4、亲亲得相首匿5、十恶6、张杜律7、鞫谳分司制8、宋慈9、沈家本10、马锡五审判方式四、简述题(20分,任选一题即可,两题都做不加分)1、简述唐宋两代法律中关于法官责任和审判回避的主要规定。

2、与中华法系的有关传统比较,试述我国诉讼制及司法制度在清末法制变革中发生的主要变革。

卷二:法理学一、辨析下列各组名词。

(每组5分,共25分)法律规则与法律原则法的效力与法的实效法的继承与法的移植法的规范作用与法的社会作用地方性法规与自治法规二、试述法制现代化及其基本特征(20分三、试述法对利益调整的方式方法(20分四、试述法律传统及其社会价值(20分)五、试述在我国法制建设中应坚持的法的评价标准。

(15分)卷三、综合课(中国法律思想史学40分)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5分)1、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中,在"法"、"术"、"势"三种治国手段上,商鞅尤重于"法",--侧重于"术",--偏重于"势头"。

2010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804社会学研究方法考研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2010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804社会学研究方法考研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2010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804社会学研究方法考研真题及详解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0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A卷专业名称:社会学科目名称:社会学研究方法方向名称:所有方向科目代码:804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6分)1.实证主义答:在社会研究中,存在着两种基本的、同时也是相互对立的方法论倾向。

一种是实证主义方法论;另一种是人文主义方法论。

长期以来,实证主义方法论一直占据着社会研究方法论的主流地位。

实证主义方法论认为,社会研究应该向自然科学研究看齐,应该对社会世界中的现象及其相互联系进行类似于自然科学那样的探讨。

要通过非常具体、非常客观的观察,通过经验概括得出结论。

同时,这种研究过程还应该是可以重复的。

在研究方式上,定量研究是实证主义方法论的最典型特征。

2.因变更答:(1)因变更即因变量,在社会学研究方法中,变量是理论的构成要素之一。

(2)根据变量相互之间的关系,我们把变量分为自变量、因变量以及中介变量。

把由于其他变量的变化而导致自身发生变化的变量叫做“因变量”,并用y来表示。

我们用“—→”表示“引起”或“导致”。

当一个变量影响另一个变量,或者说一个变量的变化“引起”或“导致”另一个变量的变化时,就形成了某种因果关系。

比如;“高的受教育程度倾向于低的生育率”。

在实验研究中,因变量是受实验刺激影响而变动的变量。

在调查研究中,因变量多为行为或态度变量。

(3)在实际社会研究中,常常还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同一个变量可能会在某种关系中作为自变量出现,而在另一种关系中则作为因变量出现。

3.解释性研究答:解释性研究指的是那种探寻现象背后的原因,揭示现象发生或变化的内在规律,回答各种“为什么”的社会研究的类型。

现实生活中,像探讨青少年犯罪原因的社会研究、探讨现代化程度与人们生育意愿之间关系的社会研究,以及探讨为什么青年人比老年人更喜欢流行歌曲面的社会研究等等,都是解释性研究的例子。

解释性研究的特征有:(1)解释性研究的目标是解释原因和说明关系,因而它的理论色彩更浓。

2010年国家司法考试《卷四:实例(案例)分析》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2010年国家司法考试《卷四:实例(案例)分析》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2010年国家司法考试《卷四:实例(案例)分析》真题及详解一、(本题20分)材料:据新华社2009年12月18日电:全国政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强调,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抓住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推动政法工作全面发展进步,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法治保障。

注:三项重点工作①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抓源头,清积案,建机制,强基层,努力化解老矛盾,有效预防新矛盾,进一步形成依法有序表达诉求、及时有效解决问题的社会环境。

②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解决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特殊人群帮教管理、社会治安重点地区综合治理、网络虚拟社会建设管理、社会组织管理服务等问题,进一步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系。

③深入推进公正廉洁执法,在提高执法能力、细化执法标准、强化执法管理监督、加强政法机关党的建设上取得新进步,进一步提高开放、透明、信息化条件下的执法公信力,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问题:请结合当前政法领域的三项重点工作,谈谈你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依法治国基本内涵的理解。

答题要求:1.观点正确,表述完整、准确;2.无观点和论述,照搬材料原文不得分;3.不少于400字。

【考点】依法治国的基本内涵【解析】本题要求的是在积极推进三项重点工作中如何深入贯彻落实好依法治国的理念,如何更好地把依法治国的精神贯彻到具体的工作中去。

首先阐述依法治国基本内涵的内容,而后结合三项重点工作有重点地阐述其是如何体现依法治国的基本内涵的。

(1)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

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2010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807管理学考研真题【圣才出品】

2010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807管理学考研真题【圣才出品】

2010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807管理学考研真题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0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C卷专业名称:管理科学与工程
科目名称:管理学
方向名称:项目管理等
科目代码:807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学习型组织
2.目标管理
3.需求层次理论
4.准时生产方式(JIT)
5.内部收益率
6.4R’S理论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简述管理的职能。

2.简述盈亏平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3.从领导影响力的角度简析“人走茶凉”这种社会现象出现的原因。

4.简述绩效考评的内容。

5.简述控制的程序。

三、计算题(每题20分,共20分)
1.某企业为生产一种新产品,提出了两种方案:甲方案是投资290万元建大厂,乙方案是投资120万元建小厂。

两方案的使用期均为10年,所面临的自然状态、概率和条件如下表所示。

甲、乙两方案的条件收益表
概率自然状态建大厂(万/年)建小厂(万/年)06销路好10040
0.4销路差-2030
(1)根据上述资料,采用决策树法计算各方案的期望值并做出抉择。

(2)现提出第三方案,即先建小厂,若销路好3年后再进行扩建,投资160万元;扩建后有效期7年,所得收益与建大厂相同。

此时,应从三个方案中选择哪一方案?
四、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
1.比较评析企业管理组织形式中的职能制与矩阵制。

(提示:组织结构图、特点、优缺点等)
2.阐述公司融资形式,并从“长期融资形式”中选取2种主要方式加以评述。

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真题答案解析

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真题答案解析

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考研专业课真题综合一:简答、(每题5分共30分)1、法律规则逻辑结构的新三要素的内容以及旧理论的缺陷。

2、法律责任的免除。

3、我国关于战争权和紧急状态的行使程序。

4、比较批评建议权和申诉控告权的异同。

5、最密切联系原则在我国立法和司法解释中的体现。

6、国际人权法与国际人道法的不同。

分析题、(4题,每题10分,共40分)1、李某在火车上结识了许某,然后在火车的洗手间中抢劫了许某,法官对刑法第263条“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的加重情节是否适用于李某产生歧义,甲法官认为该条规定是因为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危害公共安全,李某的行为没有危害公共安全所以不能适用。

乙法官认为法条规定了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的刑罚就应该适用。

(大概题意)(1)问两位法官的观点属于什么解释方法(1分),为什么?( 3分)(2)分析刑法263条前半部分的法律规则逻辑结构?(3)你同意哪位法官的观点,说明理由。

2、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3、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第6条对缔约形式的影响4、试述行政合法原则。

综合二:简答、(6题,每题4分,共24分)1、简述浮动抵押制度的特点。

2、选择之债和任意之债的区别。

3、普通刑法与特别刑法的区别。

4、简单构成要件与复杂构成要件。

5、简述民诉中本证与反证的区别。

6、刑事诉讼中不公开审理的情形。

分析题、(第1、2题每题12分,第3、4题每题6分,共36分)1、甲与乙签订一租赁合同,将笔记本电脑出租给乙使用,租期一年。

(一)半年后,甲欲取回电脑。

问可甲否基于物权法的规定取回电脑,为什么?(二)半年后,甲欲将电脑卖给丙。

依据合同法的规定,乙应该如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三)乙因欠丁的钱到期一直未还,丁见乙有笔记本电脑遂强行拿走电脑。

①丁能拿走乙持有的电脑吗?为什么?②甲能请求取回被丁拿走的电脑吗?如果能,是基于什么请求权?③乙能请求取回被丁拿走的电脑吗?如果能,是基于什么请求权?④林某进入一户居民家盗窃,被主人吴某发觉,吴某拿起电话准备报警,林某一手抓住电话,另一只手掐住吴某的脖子……两人搏斗,林某用拳头猛击吴的头部。

2010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806经济学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0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806经济学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0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806经济学考研真题及详解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资料,经济学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解答。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1.低档物品答:低档物品是指需求收入弹性为负的商品。

因此,低档物品的需求量随着消费者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减少,随着收入水平的下降而增加。

与低档物品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正常物品,即需求收入弹性为正的商品,正常物品需求量随着收入增加而增加,随着收入减少而减少。

对于低档物品来说,替代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的变动,收入效应与价格成同方向的变动,而且,在大多数的场合,替代效应的作用大于收入效应的作用。

所以,总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的变动,相应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低档物品中有一类特殊的物品——吉芬物品。

吉芬物品是一种需求量与价格成同方向变动的特殊商品。

它的收入效应的作用很大,以至于超过了替代效应的作用,从而使得总效应与价格成同方向的变动。

吉芬物品的需求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2.蛛网模型答:蛛网模型运用弹性原理解释某些生产周期较长的商品在失去均衡时发生的不同波动情况的一种动态分析理论。

古典经济学理论认为,如果供给量和价格的均衡被打破,经过竞争,均衡状态会自动恢复。

蛛网模型却证明,按照古典经济学静态下完全竞争的假设,均衡一旦被打破,经济系统并不一定自动恢复均衡。

与均衡价格决定模型不同的是,蛛网模型是一个动态模型,假定商品的本期产量s t Q 决定于前一期的价格1t P -,即供给函数为()1s t t Q f P -=,并根据需求弹性、供给弹性的不同,分为“收敛型蛛网”、“发散型蛛网”和“封闭型蛛网”三种类型。

蛛网模型解释了某些生产周期较长的商品的产量和价格的波动的情况,对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808法理学考研真题及详解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0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B卷
专业名称:法学理论科目名称:法理学
方向名称:法学理论科目代码:808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计30分)
1.行政法规
2.根本法
3.法的溯及力
4.法律事件
5.法的执行
6.法律继承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计50分)
1.公法和私法
2.资本主义法的基本原则
3.法律责任本质的“道义责任论”
4.法律原则的主要功能
5.司法的特点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计40分)
1.论述基本权利中“基本”的含义
2.试论守法的依据
四、分析题(共计30分分)
阅读下列材料后试回答:
1.张军的行为构不构成非法运营行为?为什么?
2.交通执法大队的处罚行为是否恰当?并说明理由。

张军(化名)系上海闵行区某公司市场经理。

2009年9月8日下午1点左右,他驾驶福特私家车在路口等红灯,这时一名白衣男子过来敲他的车门。

白衣男子说胃痛,因打不到车,请求带他一程去医院,还拿出10元钱当车费。

张军先是拒绝,但看到对方“痛得弯下腰”,心软了,就让他上了车。

不料,车开出不远,白衣男子在车停下时突然拔走车钥匙,七八名身穿制服的人随即出现,把张军从车上拖下来,反扣他的双手,卡住他的脖子,将他塞进了一辆面包车,并拿走了驾驶证和行驶证。

“在面包车上‘制服人员’拿出一份《闵行区城市交通行政执法大队调查处理通知书》,填写我的车牌,让我签字,理由是‘非法营运’。

”张军说,“制服人员”告诉他,交钱才能拿回车。

张军想打电话报警,电话被抢走。

张军要求“制服人员”亮明身份,“制服人员”
称是闵行区城市交通行政执法大队队员,其中有一人出示了工作证,却将姓名一栏遮住。

在面包车上交涉半小时后,张军被勒令下车,而他的福特被“制服人员”开走。

张军对记者说:“我怎么可能开黑车?我不差那点钱。

再说,自始至终我对那白衣男子都说不会收他的钱。


张军后到建交委要车,交通科的万科长说,没有雇社会人士诱骗车辆,“很可能是一部分有‘正义感’的社会人士配合执法”。

14日,按照行政执法大队的处罚流程,张军被“强制性要求”放弃陈诉和申辩的权利。

窗口工作人员透露,如果被处罚对象不“放弃上述权利”,就无法取回车辆。

14日下午4点,张军向该执法大队缴纳了1万元“罚款”,拿到了被扣押一周的福特车。

他说,缴罚款并非就是接受处罚,由于自己急着用车,并涉及拿车程序上的“强制”问题,无奈签了字。

但自己肯定会提起诉讼,洗掉“非法运营”的罪名。

参考答案: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0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B卷
专业名称:法学理论科目名称:法理学
方向名称:法学理论科目代码:808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计30分)
1.行政法规
答:行政法规是由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即国务院依法制定和修改的,有关行政管理和管理行政两方面事项的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总称。

行政法规的基本特征主要有:①它在法的形式体系中处于低于宪法、法律而高于地方性法规的地位。

②它在法的形式体系中具有纽带作用。

其目的是保证宪法和法律实施,有了行政法规,宪法和法律的原则和精神便能具体化,便能更有效地实现。

③它调整的社会关系和规定的事项,远比法律调整的社会关系和规定的事项广泛、具体。

2.根本法
答:根本法是指在整个法的形式体系中居于最高地位的一种规范性法律文件。

在中国这样的单一制国家,根本法就是宪法的别称。

根本法规定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以及国家机构等根本问题,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

与根本法相对应的是普通法,普通法是指除宪法以外的其他法律,由有立法权的机关依立法程序制定和颁布。

普通法一般规定社会关系中某一方面的基本问题,其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都低于宪法,且不得与宪法的基本原则相抵触。

3.法的溯及力
答:法的溯及力是指新法对它生效前所发生的行为和事件可加以适用的效力。

新法适用它生效前所发生的行为和事件,即法有溯及力;新法不适用它生效前所发生的行为和事件,即法没有溯及力。

各国刑法关于溯及力的规定遵循的原则有以下几种:①从旧原则。

即新法没有溯及力,按旧法处理。

②从新原则。

即新法有溯及力,按新法处理。

③从新兼从轻原则。

即原则上新法有溯及力,但行为时法(旧法)不认为是犯罪或者处刑较轻的,按照旧法处理。

④从旧兼从轻原则。

即新法原则上不具溯及力,但新法不认为是犯罪或者处刑较轻时,则按照新法处理。

4.法律事件
答:法律事件是指法律规范规定的、不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引起法律关系形成、变更或消灭的客观事实。

法律事件又分成社会事件和自然事件两种。

前者如社会革命、战争等,后者如人的生老病死、自然灾害等。

5.法的执行
答:法的执行简称执法,有狭义和广义之分:①广义的执法是指一切执行法律、适用法律的活动,包括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和法律授权、委托的组织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贯彻实施法律的活动。

②狭义的执法仅指国家行政机关和法律授权、委托的组织及其公职人员在行使行政管理权的过程中,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贯彻实施法律的活动。

6.法律继承
答:法律继承是指不同历史类型的法律制度之间的延续、相继、继受,一般表现为旧法律制度(原有法)对新法律制度(现行法)的影响和新法律制度对旧法律制度的承接和继受。

法律继承有以下特点:
(1)在法律发展的客观过程中,每一种新法律对于旧法律来说都是一种否定,但又不是一种单纯的否定或完全抛弃,而是否定中包含着肯定,从而使法律发展过程呈现出对旧法既有抛弃又有保存的性质。

(2)从处理法律继承问题的主体的角度看,法律继承实际上是一种批判的、即有选择的继承,也就是在否定旧法律制度固有的阶级本质和整体效力的前提下,经过反思、选择、改造,吸收旧法律中某些依然可用的因素,赋予它新的阶级内容和社会功能,使之成为新法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计50分)
1.公法和私法
答:(1)公法与私法划分的起源
公法和私法的划分主要存在于民法法系,是民法法系划分部门法的基础。

划分的标准按最先提出公法和私法划分学说的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的观点,在于法所保护的利益是国家公益还是私人利益。

(2)公法与私法的含义
①公法是指调整国家之间、国家机关之间或国家机关和私人之间关系,规定国家和个体之间权力和服从关系的法。

②私法是指调整私人之间关系,规定个体相互之间权利和义务关系的法。

(3)公法与私法的区别
①公法调整的是国家与社会和公民之间纵向关系以及政治资源的配置,而私法调整的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