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运动专题复习(学生版)
2022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3大气运动(含答案)

2022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大气运动一、选择题下面甲为南昌附近一个蔬菜大棚的照片;乙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图中数字代表某种辐射。
完成下面小题。
1.乙图中()A.①能量大部分被大气所吸收B.②是近地面大气的根本热源C.③只出现在夜晚起保温作用D.④表示散失的少量长波辐射2.照片拍摄季节,南昌的农民一般会给大棚覆盖黑色尼龙网,而不是我们常见的白色塑料薄膜或者玻璃大棚。
照片拍摄的时间以及这样做的目的分别是()A.7~8月,削弱①以减少农作物水分蒸腾B.10~11月,阻挡②以防止夜间温度过低C.12~次年1月,增加③以提高土壤的温度D.6~7月,增强④以降低白天大气的温度【答案】1.D2.A【解析】1.据图可知,①表示太阳辐射,大气通过吸收、反射、散射对其进行削弱,其中太阳辐射的一少部分被吸收,A项错误;②是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近地面大气的根本热源是太阳辐射,B项错误;③表示大气逆辐射,弥补地面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保温作用,并非只在夜晚起保温作用,C错误;④表示射向宇宙空间的那部分大气辐射(大气辐射属于长波辐射),故表示散失的少量长波辐射,D项正确。
故选D。
2.7~8月,正值南昌市伏旱天气,降水稀少,蒸发旺盛。
覆盖黑色尼龙网,可大量吸收太阳辐射,从而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农作物水分的蒸腾,A项正确;阻挡②可以防止夜间温度过低,但没有必要给大棚覆盖黑色尼龙网,B错。
覆盖黑色尼龙网,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不利于土壤温度的提高,C错。
④表示射向宇宙空间的那部分大气辐射,其多少较为稳定,给大棚覆盖黑色尼龙网无法增强④,D错。
故选A。
地表反照率反映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反射能力。
巴丹吉林沙漠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
下图为该沙漠某月26日-28日降雪前后地表反照率日变化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巴丹吉林沙漠出现降雪最可能在()A.1月28日B.4月27日C.10月26日D.12月27日4.下列有关地表反照率的大小排序正确的是()A.雪后晴天>雪前晴天>雪天B.雪天>雪后晴天>雪前晴天C.雪后晴天>雪天>雪前晴天D.雪前晴>雪后晴天>雪天5.被稳定积雪覆盖的巴丹吉林沙漠地温会偏高一些的原因主要是()A.沙子反射地面辐射少B.积雪减少地面辐射散失C.沙子吸收太阳辐射多D.积雪吸收大气辐射较多【答案】3.D4.C5.B【解析】3.可通过三条曲线大致确定月份,当地表反照率存在,从图中曲线可知,这三天的昼长都小于12小时,为昼短夜长即北半球冬半年。
新高考地理小题训练4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学生版

小题必练4: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大气受热过程。
(2020·北京高考)下图为我国某地立秋至处暑期间天气晴好条件下辐射量日变化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代表太阳辐射变化的曲线是A.①B.②C.③D.④2.该地最可能位于A.珠江三角洲B.河西走廊C.松嫩平原D.钓鱼岛下左图为我国西南某地拍摄到的冬季云海景观图,下右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云海出现时,大气受热过程各环节变化正确的是A.①减小B.②增大C.③增大D.④减少2.图中云海的形成与下图中大气热力环流模式相符的是A.B.C.D.新疆地区采用黑白条带地膜覆盖法(左图)繁殖山葡萄,即在垄中间用白色塑料薄膜,垄两侧用黑色塑料薄膜,以此提高葡萄植株成活率。
右图示意大气的受热过程。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不同颜色的地膜透光性不同,农业生产中白膜、黑膜对大气受热过程的主要影响分别是A.增强①过程减弱③过程B.减弱③过程增强②过程C.减弱③过程减弱②过程D.增强④过程增强①过程4.在葡萄垄两侧铺黑色塑料薄膜可以A.增加土壤温度、降低土壤湿度B.保持水分、抑制杂草滋生C.增加土壤肥力、提高膜内温度D.提高温度、增强光合作用2020年2月,在南极半岛某科考站附近出现大面积“西瓜雪”现象,引发人们广泛关注。
该现象由雪中的极地雪藻微生物导致。
极地雪藻微生物在低温下保持“休眠”状态,迅速生长时呈现红色,产生“西瓜雪”现象。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导致“西瓜雪”现象产生的首要原因是A.光照增强B.气温升高C.降雪增多D.风力减弱6.“西瓜雪”现象导致该科考站附近积雪A.存量增多B.反射率增大C.融化速度加快D.厚度增大霜是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并且地面温度低于0℃,在物体上直接凝华而成的白色冰晶。
每年秋季第一次出现的霜叫初霜,翌年春季最后一次出现的霜叫终霜,霜冻对农作物的影响较大,下图是某地理学习小组通过长期收听天气预报绘制的我国东部地区的平均初霜、终霜日期曲线图。
2024年高考地理复习——大气的运动

2024年高考地理复习——大气的运动一.选择题(共16小题)1.“牵牛花云”所在气团从卡奔塔利亚湾上空登陆之后性质的变化()①变干②变湿③增温④降温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2.如图“等压线分布图”中,a气压中心的名称是()A.蒙古、西伯利亚高压B.夏威夷高压C.印度低压D.阿留申低压3.北半球气流受青藏高原阻挡,分南北分支,冬季,西风气流南移,其南支气流沿青藏高原南缘向东移动,带来暖湿气流。
读图,在我国,南支暖湿气流与北方南下冷空气势均力敌,相持不下,从而在昆明与贵阳之间形成()A.准静止锋B.冷锋C.反气旋D.暖锋4.热带辐合带,两半球信风气流形成的辐合地带的总称。
热带辐合带气流在赤道南、北产生一串气流漩涡,分为季风辐合带和信风辐合带两种类型。
如图为全球全年热带辐合带位置,完成13﹣15题。
判断图示辐合带的季节(北半球)与类型()A.甲春季信风辐合带B.乙夏季季风辐合带C.丙秋季季风辐合带D.丁冬季信风辐合带对流风暴中的冷性下沉气流到达低层并向外扩散,与低层暖温空气交汇形成的边界叫阵风锋。
某年6月,渤海湾先后受到两次阵风锋的影响,形成了雷雨和灾害性大风天气。
下图示意国家自动监测站检测到的两条阵风锋移动路径,据此完成5﹣5题。
5.灾害发生时,当地低层气压的分布情况为()A.东南高,西北低B.西北高,东南低C.东北高,西南低D.西南高,东北低对流风暴中的冷性下沉气流到达低层并向外扩散,与低层暖温空气交汇形成的边界叫阵风锋。
某年6月,渤海湾先后受到两次阵风锋的影响,形成了雷雨和灾害性大风天气。
如图示意国家自动监测站检测到的两条阵风锋移动路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据图推断,两次阵风锋()A.南岸路径移动中势力增强B.南岸路径暖湿气团势力较强C.西岸路径积雨云层更厚D.西岸路径水平温度梯度更大7.此次天气过程中风灾最严重的地点在()A.甲B.乙C.丙D.丁如图是某气象局绘制的某日10时近地面的气压与气流状况图。
大气运动知识大汇总(全)

大气运动知识大汇总(全)一、热力环流1、概念: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2、形成:冷热不均(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空气的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热力环流。
3、理解热力环流应注意的问题:①气压是指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大气柱的质量,因此在同一地点,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②通常所说的高气压、低气压是指同一水平高度上气压高低状况。
比较气压的高低要在同一水平高度上进行比较,垂直方向气压下面高于上面。
③等压面是空间气压值相等的各点所组成的面,等压面突起的地方是高压区;等压面下凹的地方是低压区。
地面受热均匀等压面一般呈水平状态,地面受热不均匀,则往往因其等压面的上凸或下凹。
④判断气压高低,既要考虑高度因素又要结合等压面的凹凸状况。
4、大气运动在生活中的运用:①海陆风: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形成的大气运动形式。
白天,在太阳照射下,陆地升温快,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气压降低(高空气压升高),形成“海风”;夜晚情况正好相反,空气运动形成“陆风”。
②山谷风:白天,因山坡上的空气强烈增温,导致暖空气沿山坡上升,形成谷风。
夜间因山坡空气迅速冷却,密度增大,因而沿坡下滑,流入谷地,形成山风。
③城市风:由于城市人口集中并不断增多,工业发达,居民生活、工业生产和交通工具消耗大量的燃料,释放大量的废热,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形成“城市热岛”。
当大气环流微弱时,由于城市热岛的存在,引起空气在城市上升,在郊区下沉,在城市和郊区之间形成了小型的热力环流,称为城市风。
研究城市风对于搞好城市环境保护有重要意义:污染严重的企业应布局在城市风下沉距离以外,绿化带应布局在城市风下沉距离以内。
5、大气的水平运动——风作用力概念方向大气运动与等压线的关系。
摩擦力:指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作相对运动时,接触面之间产生的一种阻碍物体运动的力与风向相反,在受摩擦力影响的情况下,当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合力与气压梯度力相平衡时,风向斜穿过等压线,由高压吹向低压地转偏向力。
学业水平考试复习——大气和大气运动(湘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Ⅰ第6课时大气和大气运动【复习目标】1.能够识别.描述大气的垂直分层,并说明对流层.平流层.高空层的主要特点。
2.能够运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的基本原理等,说明一些地理事物和现象。
3.能够运用大气保温作用及基本原理,分析具体的地理现象,解释具体地理问题等。
4.能够对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进行解释.推断。
5.对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和发展变化规律有理性认识,并能够运用语言.图像等进行表述。
6.知道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的形成的地理原理,能够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建立不同情境下的合理联系等。
7.知道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季节移动规律,分析南亚季风区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并能够运用语言、图像等进行表述。
8.应用大气活动中心与季风环流的基本原理,分析东亚季风区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新的情境中进行合理解释、推广。
【复习方法】讲练结合【复习过程】【主要的知识点】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1.画出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2.大气的垂直分层以及各层特点和形成原因二、大气的热力作用1.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地面、大气辐射是长波辐射。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表现在削弱作用、反射作用、散射作用。
①吸收:臭氧吸收波长较短的太阳紫外线;水汽、二氧化碳吸收波长较长的太阳红外线。
②反射:云层和尘埃对太阳辐射进行反射。
云层愈厚,云量愈多时,反射作用愈强。
③散射:以空气中的分子.尘埃.云滴等质点为中心向四面八方散射开来。
散射改变了太阳辐射的方向,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波长较短蓝紫光易被散射)。
3.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得少,大部分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受热,产生地面辐射,地面辐射绝大部分被大气吸收,所以,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4.大气保温作用: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产生大气辐射,其中绝大部分以大气逆辐射方式把热量还给地面,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常见实例:1.阴天的白天气温比较低的原因?这主要是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引起的,厚厚的云层阻挡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所以气温低。
大气运动一轮复习.docx

学习目标: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并能够解释相关大气现象。
重点知识:运用大气的受热过程解释相关大气现象知识点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 •过程①: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到达地面,使增温——“太阳暖大地”。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太阳辐射在穿过厚厚的大气过程中,有一部分被大气吸收、放射和散射等,从而削 弱太阳辐射到达地面。
(补充)大气中的云层、较大颗粒尘埃、空气分子等具有反射作用;大气中的大量水汽、二氧化碳和臭氧等具有吸 收作用;大气中的微小颗粒尘埃、空气分子等具有散射作用。
[课堂练习1]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表现在 A.氮气主要吸收紫外线 B.臭氧主要吸收可见光 C.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红外线D.二氧化碳主要吸收可见光2日出前的黎明,天色已亮,是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A.反射作用 B.折射作用 C.散射作用 D.吸收作用 2•过程②: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能而增温,同时又以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近地面大气。
地面辐射的绝大部分热量能够 被大气吸收,所以,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课堂练习2]读下面大气受热过程图,回答3〜4题。
3. 影响近地面大气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递减的是箭头A.①B.②C.③D.④4. 青藏高原与同纬度地区相比气温低,主要是由于 A.大气吸收①辐射少B.大气吸收②辐射少 C.地面吸收③辐射少D.地面吸收④辐射少5. 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导致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 问题。
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导致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增强。
下列数字所 示环节与大气保温作用直接相关的有 A.①B.②C.③D.④3.过程③:大气增温后形成大气辐射,其中向下的部分称为大气逆辐射,它将大部分热量还给地面,从而弥补了因“大地暖大气”。
地面辐射所损失能量,因而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大气还大地”。
[课堂练习3]电视剧《闯关东》中的场景:主人公朱开山为了避免所种的庄稼遭受霜冻(霜冻是指空气温度突然下 降,地表温度骤降到0°C 以下,使农作物受到损害,甚至死亡)危害,在深秋的夜晩带领全家人及长工们在田间地 头点燃了柴草……。
二轮专题复习:大气运动复习

专题二:大气运动一、全国卷五年考查情况统计分析:二、命题规律与趋势:1.命题规律:纵观全国卷近五年对本专题的考查,考查的内容较多,主要集中在:大气运动、气压带和风带、气候、天气系统等方面,其命题重点集中在考查形式多以示意图、等值线图、区域图等图表资料为载体,侧重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应用,各种等压线、等温线和等降水量线图的判读。
试题大部分难度中等,考核形式上选择题、综合题并重。
2.命题趋势:今后可能以最新的时事背景为载体,考查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天气变化的基本规律、天气系统和气候类型的特点、分布及其成因。
三、知识框架构建:四、具体备考方法:1、有效构建整个专题的知识框架:上课时,先给学生5分钟左右的时间回顾这部分的知识点,之后让他们用一张纸将知识框架构建出来,老师随机抽查,这样可以检查学生对这部分的掌握情况。
还能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体系,加深理解各部分知识的联系。
2、找出学生存在的问题,从“细”处下功夫复习。
知识框架构建之后,一些易错、易混淆的“细”知识点就要“扣”出来,着重讲解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例如:分析气温,不仅要分析气温的高低,还要分析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
影响气温的因素有:纬度、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以及人类活动,他们不仅影响气温的高低,还影响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
纬度越高,气温日较差越大,纬度越低,气温日较差越小;凹地的气温日较差大,凸地的气温日较差小。
3、讲解典型的例题,并进行适当的扩展。
例如:[2015新课标全国卷Ⅱ] 2013年7月30日,我国西北某地出现强沙尘暴。
图1示意该地当日14时~24时气温、气压随时间的变化。
据此完成4~5题。
气压/hp b气温 气压14161820 2224 时5 10 15 20 图125 30 35 790792 794 796 798 气温/℃4. 强沙尘暴经过该地的时间段是( )A .16时~17时B .17时~18时C .18时~19时D .19时~20时 5.与正常情况相比,强沙尘暴经过时,该地( )A .气温水平差异减小B .水平气压梯度增大C .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多D .大气逆辐射减弱4.C5.B第4题,强沙尘暴属于冷锋天气系统,当强沙尘暴经过时,冷空气迅速代替暖空气,气温迅速降低,气压迅速升高,是气温和气压变化最剧烈的时段。
【地理】大气的运动(知识梳理) 高二地理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第三章知识梳理一、大气的基本运动——热力环流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1.大气环流。
(1)概念: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常称为大气环流。
(2)形成大气环流的因素:高、低纬度地区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
(3)意义:使高纬度和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
2.三圈环流。
(以北半球为例)(1)三圈环流{①低纬环流圈②中纬环流圈③高纬环流圈(2)七个气压带{ A 为赤道低压带C 为副热带高压带E 为副极地低压带G 为极地高压带}南北半球同纬度各有一个(3)六个风带{ B 为信风带D 为西风带F 为极地东风带}南北半球同纬度各有一个 [提醒] 气压带、风带均以赤道为对称轴南北对称分布,而且高压与低压相间分布。
同一半球信风带与西风带风向相反,与极地东风带风向相同。
【重点解析】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和季节移动地球高低纬度之间的冷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形成了三圈环流,从而形成了全球性的气压带和风带,突破该知识点应注意“四抓”:1.抓“热力”“动力”——突破气压带形成。
2.抓“偏转”——突破风带风向。
在气压带、风带分布图中,先依据高、低气压带的分布确定风带的原始风向,再根据所在半球确定偏转方向从而判定风带的具体风向。
3.抓“分布”——突破位置判断。
(1)记忆——看纬度位置:纬线0°、30°、60°、90°分别是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极地高压带的中心纬线。
(2)辨别——看相间特点:气压带是高低压相间分布;气压带和风带是相间分布。
(3)判断——看图形特点:气压带和风带从不同角度观察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常涉及局部图和变式图,大都离不开以下三种类型:侧视图北半球俯视图南半球俯视图4.抓“移动”——突破季节影响。
气压带、风带的位置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发生季节变化,如下图所示:二、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1.成因:海陆的热力差异影响海陆的气压分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气运动专题复习[知识要点](一)大气层1为5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外层。
2、对流层:是大气的底层,是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关系最密切的一层。
对流层集中了地球3/4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
B、大气压的大小常用空盒气压计或水银气压计进行测量C、大气压的大小跟大气的密度直接相关,所以,离地面越高的地方,大气压就越小;3具体事例:(1)当火车高速行驶时,人不能离铁轨太近。
原因:流速大,压强小,离铁轨较远处大气压强大于铁轨附近大气压强,人就会被大气压向铁轨,非常危险。
(2)飞机飞行时,其机翼上侧的气流速度比下侧快,所以机翼上侧的气压比下侧小(四)大气压与人类生活1、大气压对天气的影响A、在同一高度,不同区域的大气压不一定相同;在同一高度,同一区域,不同时间的大气压不一定相同;B、在相同高度上,气压高的区域叫高压区,气压低的区域叫低压区。
高压区:晴燥天气;低压区:多阴雨天气。
,常用的风向有八种,表示方法:东风(七)明天的天气怎么样1、常见的天气系统:高压系统、低压系统、冷锋系统、暖锋系统。
2、常见的天气系统与天气的关系:A、高压系统:天气晴好B、低压系统:阴雨天气C、冷、暖锋:锋面上天气变化比较复杂,锋是影响天气的重要天气系统。
冷锋:冷空气向暖空气一侧移动的锋,常带来降雨,大风、降温天气;暖锋:暖空气向冷空气一侧移动的锋,常带来降雨,升温天气3、特殊的天气系统:台风——实际上是属于强低压系统(八)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1、气候是指某一地区长时间内的天气特征,包括天气的平均状况和极端状况。
天气和气候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天气是指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气候是指长时间的大气平均状况。
天气:晴空万里;气候:长夏无冬、秋高气爽等。
2、影响气候的因素:(1)纬度位置:纬度位置不同的地区,接受太阳辐射的量不同,所处的温度带位置也不同。
我国的纬度位置:主要在北温带,南部小部分地区在热带。
(2)海洋和陆地的性质:A、比热:我们把1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在升高1℃时所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简称为比热。
比热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比热单位:焦/(千克·℃)读作:焦每千克摄氏度符号:J/(kg·℃)水的比热最大:4.2×103焦/(千克·℃),它表示1kg水温度升高1℃时,需要吸收的热量为4.2×103焦。
(水作冷却剂、保温剂的作用)B、同一纬度的海洋和陆地:原因:海洋和陆地的性质不同降水:沿海降水较多,降水的季节分配比较均匀,内陆降水少,降水集中在夏季。
原因:距离海洋远近不同(3)季风:在不同的季节里风向相反或接近相反的风A、产生的根本原因:海洋和陆地的性质不同B、风向及性质:夏季——偏南风:风从海洋吹向大陆(夏季陆地气温高,气压低,海洋气温低,气压高,风从高气压区吹向低气压区),湿润多雨。
冬季——偏北风: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冬季陆地气温低,气压高,海洋气温高,气压低,风从高气压区吹向低气压区),干燥少雨(4)地形:A、气温随着地势的升高而降低。
一般海拔增高1000米,气温会下降约6℃。
B、山地的迎风坡——多雨,背风坡——少雨(九)中国东部的季风和西部的干旱气候1、东部季风气候(1)季风气候区:是指夏季风能够到达的地区。
而降水主要来自湿润的夏季风。
(2)季风气候区的范围:我国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冈底斯山一线以东以南的地区。
(3)季风气候的类型:有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
(4)我国季风气候的主要特点:冬季:气温低,降水少;夏季:气温高,降水多。
2、我国西部的干旱气候:全年降水量稀少,降水集中在夏季。
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大,但日照充沛。
对农业生产非常有利,如棉花、瓜果的生产。
3、我国的主要气象灾害——寒潮、台风和洪水寒潮是大范围的强烈冷空气活动,它是由强冷高气压活动引起的;台风是一种破坏力很大的灾害性天气;洪水是我国危害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
4、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人类可以通过植树造林等活动改良气候。
(1)温室效应——指由于一些自然或人为原因,使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不断增加,大气对地面的保温增强,使全球的气温有变暖的趋势。
(2)城市的“热岛”现象——城市上空经常维持一个气温高于四周郊区的暖空气团,犹如海面上的岛屿,这种现象就被人们称之为城市“热岛”现象。
【典型例题】例1.关于大气组成成分及其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1)二氧化碳对地面有保温作用(2)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氧和氢(3)水汽和固体尘埃集中在高层大气中(4)臭氧能吸收大量太阳紫外线A. (1)(2)B. (1)(3)C. (1)(4)D. (2)(4)例2.大气垂直分层中,天气现象复杂多变的是()A. 暖层B. 中间层C. 平流层D. 对流层例3.气象探空气球可以从地面上升到30000米的高空,气球在上升过程中一路遇到的情况可能是()A.气温越来越高B.气温越来越低C.一直处在对流层D.可达到对流层和平流层例4.下列描述中,不属于天气现象的是()A. 今天傍晚下了一场雷阵雨B. 北京冬季寒冷干燥,四季分明C. 风和日丽D. 今天气温10℃~20℃例5.自来水笔吸墨水时,把笔上的弹簧片按几下,墨水就被吸到橡皮管里去了。
这是为什么?例6.如图所示,将杯子装满水,用纸片把杯口盖严,手按纸片把杯子倒过来,放手后,纸片不会掉下来,杯子里的水不会流出来,这表明。
如果将杯子转到如图乙、丙所示位置,纸片不掉,水仍不流出来,这又说明了。
例7.关于大气压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大B. 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先增大后减小C. 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D. 大气压与高度无关例8.高压锅煮牛肉,牛肉容易烂,其原因是()A. 高压锅压力较大,牛肉被压烂B. 高压锅内水温较高,牛肉在高温下易煮烂C. 高压锅内压强较大,牛肉易膨胀煮烂D. 以上说法都不对例9.用细线吊起一只空的塑料饮料瓶,用手转动饮料瓶,使它绕对称轴线旋转,转动的塑料瓶四周的空气绕它旋转,如果这时用电扇向它吹风,由于瓶的转动,它两侧的风速将不一样(如图所示),则旋转的饮料瓶应向哪个方向移动?在图中标出并解释之。
例10.夏天,在相同的太阳光照射下,砂石路的温度比水田里的温度升高得快,这是因为()A. 水田不易吸热B. 水的比热比砂石大得多C. 水的比热小于砂石的比热D. 砂石吸热本领强例11.在大城市提倡营建“绿色屋顶”和“绿色阳台”,其改善环境的主要作用是()A. 减少城市的噪声和光污染B. 减轻热岛效应和美化环境C. 减轻城市汽车尾气污染D. 减少空气中尘埃例12.如图所示是北半球某地区的海平面等压线图,请根据此图回答下列问题:(1)影响A处的天气系统是。
在该天气系统控制下,A处的天气特点是。
影响B处的天气系统是。
在该天气系统的控制下,B处的天气特点是。
(2)图中C、D两处中,处即将发生明显的天气变化,原因是该地将受到的影响,届时该地将出现天气。
例13.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A. 地面的冷热不均B. 太阳辐射的强弱不同C. 地球的自转D. 地面附近的气压不同例14.在大气的云雾里,水的状态有()A. 液态B. 固、液、气态C. 固态和液态D. 气态例15.如图所示,A地海拔200米,B、C两地海拔2200米,且A处长年吹东风,则:.如图所示是二氧化碳浓度随时间变化图,回答:)二氧化碳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是)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有)温室气体增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会对全球发生的影响有(答题时间:70分钟)第一部分选择题1.下列关于对流层描述正确的是()①对流层内随高度的增加气温升高;②不同地表的对流层高度是一样的;③对流层最显著的特点是空气有强烈的水平运动;④对流层集中了一半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⑤对流层的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A.①②B.②③C.③④ D. ④⑤2.下列有关天气的说法,正确的是()A.天气是指一个地方短时间内的阴晴、风雨、冷热等大气状况B.天气是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平均大气热状况C.天气仅指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D.目前,天气的预报水平低于地震的预报水平3.小明说:“今天夜里到明天,深圳市内有中到大雨”。
小亮说:“深圳冬季温暖少雨,夏季高温多雨。
”这两句话分别描述深圳的()A.气候、天气B.天气、气候C.天气、天气 D. 气候、气候4.下列叙述,描述天气的有()①深圳昨日狂风暴雨,台风施虐②我国降水集中在夏季③北京春季多风沙,秋季凉爽④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A.①②B.②③C.③④ D. ①④5.下列动物的行为与气温的变化有关的是()①蛇的冬眠②公鸡的啼鸣③知了的鸣叫④企鹅游泳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6.“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描述了新疆吐鲁番的气候,说明该地()A、风沙较大B、气温较高C、降水量较少D、气温日较差大7.在国庆游艺晚会上,小明同学演示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排在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碗,中间碗内放一个乒乓球,当用小管向球斜上方吹气,乒乓球将()A、仍静止B、运动到左碗C、运动到右碗D、无法确定8.下列生活用品或生活常识利用到大气压的一组是()①抽水机;②吸尘器;③用吸管吸饮料;④茶壶盖上开一个小孔;⑤氢气球松手后会上升A.①②③④B.②③⑤C.①③④⑤ D. ②④⑤9.有一种用塑料或橡胶制造的挂衣钩,中间是一个空的“皮碗”,如图所示,可以把它按在光滑的墙或玻璃上,在钩上挂上几件衣服也不会掉下来,这是因为()A、墙对它有吸力B、玻璃对衣钩有吸力C、衣钩对墙或玻璃有附着力D、大气对衣钩有压力10.到西藏去旅游的人,常出现头晕、耳鸣、恶心、呕吐等症状,俗称“高山反应”,这主要是因为()A、高山上空气稀薄、气压偏低B、高山上二氧化碳含量高,而氧气含量低C、高山上气温偏低,风力过大D、上山时能量消耗过大,导致体能下降11.如图,“豪克号”与“奥林匹克号”相撞的原因是()A.甲处流速比乙、丙处小,压强比乙、丙处大B.甲处流速比乙、丙处小,压强比乙、丙处小C.甲处流速比乙、丙处大,压强比乙、丙处小D.甲处流速比乙、丙处大,压强比乙、丙处大12.分别示意东南风和西南风风向的是()A.①④B.②③C.①② D. ③④13.刮大风时,即使风平行于窗户,窗户也常常被刮开而打破,原因是()A、风对窗户的作用力太大B、窗内气压大于窗外气压C、风对窗户的作用力太小D、窗内气压小于窗外气压14.“炊烟顺地跑,天气不会好”这则谚语说明空气的湿度()A、减小B、增大C、正好D、没变化15.我国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是()A.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B.从西向东逐渐减少C.由西北内陆向东南沿海递减 D. 从北向南逐渐减少16.在制糖工业中,要用沸腾的方法除去糖汁中的水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