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保护性耕作技术
保护性耕作技术

保护性耕作技术保护性耕作是依靠机械化手段,在保证种子发芽的前提下,通过少免耕播种、化学除草、秸秆(残茬)覆盖、机械深松等技术措施的应用,发展可持续农业的一项耕作技术. 具有明显的提高土壤含水量、防止风蚀、水蚀、培肥地力和节约作业成本的效果。
其主要做法是:1、秸秆根茬处理将农作物秸秆或根茬留在地表做覆盖物是保护性耕作的前提。
秸秆或根茬处理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作物收获时留根茬高度20?30厘米;另一种是灭茬浅旋处理,就是作物收获时留高茬,播种前用旋耕机或灭茬机浅旋表土,使秸秆根茬与土壤混合均匀,以利于机械播种。
使用的主要机具有:秸秆粉碎还田联合收获机、割晒机、旋耕机等。
2、免耕播种免耕播种是保护性耕作最关键的生产环节。
为了保证播种质量,需要使用专用的免耕播种机,在留茬地一次完成开沟、播种、施肥、覆土、镇压等多项作业。
使用免耕播种机一定要把播量、播深、株距、行距、覆土深度等按照农艺要求调整好,其调整方法与常规播种机相同。
目前适用机型有:2BM-9免耕播种机、2BG-4/6型带状免耕播种机、2BY?4/3型免耕播种机、2BF-3/2免耕播种机、2BT-2型破茬播种机、SGTNB-180苗带灭茬播种机等。
3、杂草、病虫害防治根据杂草、病虫害的发生情况,选用适用的除草剂和灭虫剂。
使用喷雾机械按要求进行喷洒。
对使用化学除草效果不好的杂草可采用机械或人工辅助除草。
使用的机具:WFB-18A型背负式喷雾喷粉机、机动喷雾机、3WM2-350喷雾机等。
4、机械深松深松的主要作用是疏松土壤,打破犁底层,增加蓄水保墒能力,一般为2~3年深松一次。
土壤含水率在15~22%时,可以在秋季作业,松土深度30?左右;干旱严重或土壤含水率低于15%时,不宜在秋季作业。
深松机械的类型有凿铲式深松机、翼铲式深松机和全方位深松机,常用机型有IMC-185灭茬深松机、IS-360、350、240全方位深松机、ISN-70型深松机、ISND-140悬挂深松机和ISZF-3型深松中耕追肥机等。
保护性耕作技术

保护性耕作技术一.保护性耕作的概念和意义1、保护性耕作的概念保护性耕作技术是用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尽量减少耕作,实行少免耕施肥播种、病虫害防控和深松等为主要内容的保护性耕作措施,是改善土壤结构、培肥地力、提高抗旱能力、减少风蚀水蚀、节本增效,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懒汉式种田法)。
2、保护性耕作的意义由于传统农业的过度耕作,加剧了干旱地区的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的恶化,如何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增加土壤蓄水能力,提高水的利用率,是干旱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可以降低风蚀造成的土质流失,可以多蓄天上水、保住地中墒和提高土壤水的利用率,又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是发展干旱地区农业最经济、最有效、最现实的办法,同时,也可有效降低沙尘暴的发生,可以有效减少地表裸露,减轻风蚀强度,降低空气中浮尘含量,降低沙尘天气发生的强度和频率;减少耕地表土流失量,减少有机质和氮、磷、钾等养分的流失,可持续提高土壤蓄水能力;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改善大气环境,保护生态环境。
保护性耕作的好处(1)减轻农田水土侵蚀。
通过农田免耕和秸秆覆盖有效控制了农田水土流失,并起到抑制农田扬尘作用。
(2)提高农田蓄水保墒能力。
免耕覆盖改善了土壤孔隙分布,可以有效地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和增加土壤蓄水量。
(3)提升农田耕层土壤肥力。
秸秆还田及减少动土次数能够提高表层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
(4)省工、省时、节本增效。
通过减少土壤耕作次数和复式作业,减少机械动力和燃油消耗成本,降低农民劳动强度。
减少作业工序,亩均降低作业成本15-30元,与传统耕作相比增产5%以上。
宁城县自2002年开始进行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推广。
十几年来,主要开展了以留茬免耕、秸秆还田、秸秆编织覆盖免耕播种为主要模式的保护性耕作示范推广工作,实施面积逐年扩大,示范效果显著。
到2015年推广面积已达到50万亩。
利用保护性耕作技术比传统耕作省2-3道工序,减少费用20-40元/亩。
论农机技术推广工作中保护性耕作技术

论农机技术推广工作中保护性耕作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种以保护土壤为中心的农机技术,它通过优化传统耕作方式,减少土壤侵蚀、提高土壤质量,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田产量,是农机技术推广工作中的重要内容。
在农业生产中,保护性耕作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下面就农机技术推广工作中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相关情况进行探讨。
一、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基本原理1. 减少机械耕作对土壤的损害传统的耕作方式往往会造成土壤的结构破坏、土壤团聚体的破碎、土壤紧实等问题。
而保护性耕作技术则采用了轻耕、浅翻、机耕等方式,减少了对土壤的机械损害,保持了土壤的结构完整性。
2. 减少土壤侵蚀传统的耕作方式往往会导致土壤的侵蚀,造成土壤的严重流失。
而保护性耕作技术通过合理布局田块、采用各种保护性耕作措施,减少了土壤的侵蚀,保持了土壤的肥力和水分。
4. 促进土壤微生物的生长保护性耕作技术通过减少对土壤的机械损害、减少土壤侵蚀,改善土壤的通气性和保温性,为土壤微生物的生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促进了土壤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1. 轻耕轻耕是指采用轻型农机具进行耕作,减少了对土壤的机械破坏,保持了土壤的结构完整性。
轻耕可分为直播轻耕和灌溉后轻耕两种方式。
2. 浅翻浅翻是指将土壤表层翻耕到一定深度,不破坏下层土壤的结构,保持了土壤的肥力和水分。
浅翻可以通过旋耕机、刀铧等农机实现。
3. 机耕机耕是指采用农业机械进行耕作,减少了人工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机耕可以通过旋耕机、翻耕机、深松整地机等农机实现。
4. 茬地覆盖茬地覆盖是指将作物残体、秸秆等覆盖在田间,保护了土壤,促进了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改善了土壤的质量。
5. 耕地梯田化耕地梯田化是指将一块坡地按一定坡度分为几块梯田,减少了坡地的侵蚀,提高了坡地的利用率,改善了土壤的条件。
1. 科普宣传科普宣传是农机技术推广工作的重要环节。
针对保护性耕作技术,需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向广大农民普及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相关知识,增强农民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认识和理解。
论农机技术推广工作中保护性耕作技术

论农机技术推广工作中保护性耕作技术1. 引言1.1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定义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种以保护土壤和生态环境为宗旨,通过合理组织农作物种植结构和耕作制度,减少土壤侵蚀、保持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环境的农业生产技术。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核心理念是尽可能减少土壤的破坏,保护土壤资源,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
在保护性耕作技术中,不仅要考虑单一耕作环节的影响,还要综合考虑整个生产系统中各个环节的影响,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土壤的冲击。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种绿色、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方式,对于维护农田生态平衡、提高土壤质量、保障农产品质量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普及,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通过科学合理地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可以有效减少耕地面积的土地沙漠化和水土流失现象,提高土地生产力,增加农业产出,促进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
【内容结束】1.2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重要性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农机技术推广工作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保护性耕作技术能够有效减少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的风险,保护土壤资源,维护生态环境的平衡。
随着土地的开垦和耕种面积的不断扩大,土壤退化与沙漠化等问题也日益凸显,采取保护性耕作技术可以有效减缓这些问题的恶化速度。
保护性耕作技术有利于增加农田的生产力和提高农产品的质量。
通过减少耕作对土壤的损伤,保护性耕作技术可以保持土壤的肥力和水分,提高土壤的生产力,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从而实现可持续农业生产的目标。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在农机技术推广工作中,大力推广和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保护环境、保障粮食安全、提高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原理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原理主要是通过改变传统耕作方式,减少耕作对土壤的破坏,降低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的风险,保持土壤结构和肥力的稳定性,提高土壤的持水保肥能力,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达到保护土壤、改善环境、增加农田生产力的目的。
保护性耕作原理与技术

可持续农业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通过合理轮作和土壤保护,提高土地生产力和农业经 济效益。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保护性耕作可以降低对环境的影响,确保农业的长期 可持续发展。
增加农民收入
通过提高产量和降低生产成本,保护性耕作可以为农 民带来更多的经济收益。
02
CHAPTER
保护性耕作技术
少耕法
减少耕作次数
少耕法是一种减少土地耕作次数,保留地表 残茬的耕作方法。
政策支持与推广
政府补贴和奖励
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对采用保护性耕作的农户给予补贴和奖 励,鼓励更多农民参与。
科技示范和培训
组织科技示范活动,展示保护性耕作的优势和效果,同时开展相关 培训,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和认识。
农业合作社和协会支持
鼓励和支持农业合作社和协会在保护性耕作方面的推广工作,通过 集体力量推动技术普及和应用。
深松法需要与其他保护性耕作措施相结合 ,如地表覆盖、作物残茬保留等,以充分 发挥其效果。
03
CHAPTER
保护性耕作实践
国内外实践案例
国内实践
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推广保 护性耕作,成功案例包括北方旱 作农区的玉米-小麦轮作和南方稻 区的稻-稻-油轮作。
国外实践
美国、澳大利亚和巴西等国在保 护性耕作方面有着丰富的实践经 验,主要采用少免耕、覆盖耕作 和深松耕作等技术。
实践中的问题与对策
技术难题
保护性耕作需要适宜的配 套技术和机具支持,部分 地区缺乏相应的条件。
农民接受度
部分农民对保护性耕作原 理和技术掌握不够,需要 加强培训和技术指导。
政策支持
政府应加大对保护性耕作 的宣传和推广力度,制定 相应的补贴和奖励政策, 提高农民积极性。
保护性耕作技术

6-Feb-21
16
②防堵技术 采用圆盘滚动式开沟装置防堵 秸秆粉碎和加大开沟器间距防堵 非动力式防堵技术 动力驱动式防堵技术
③种肥分施技术 防止烧种,必须种、肥分施,且要求种、肥间隔一定的距离。 种、肥分施有两种: 侧位分施:一般为侧深施,即化肥施在种子侧下方。 垂直分施:化肥施在种子正下方。
④覆土镇压技术
24
D、冬小麦全程微型聚水两元覆盖技术
关键技术:
a、夏闲期备耕 地块选择 深翻整地 起垄覆膜 筑埂盖草 b、播前准备 品种选择 种子处理 播前整地 土壤处理
c、规格播种 播种时期 种植密度 精细播种 d、田间管理 压好地膜 补苗疏苗 保护地膜 中耕除草 追施肥料 病虫防治 清除残膜
机械化工艺流程:
一、保护性耕作的概念及发展
1、保护性耕作的基本概念 国外定义:用大量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将耕作减少
到只要能保证种子发芽即可、主要用农药来控制杂草和 病虫害的耕作技术。
2002年我国农业部定义:保护性耕作是对农田实行 免耕、少耕,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减少到种子能够出 苗即可),并用作物秸秆覆盖地表,减少土壤风蚀、水 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
1)由以研制少免耕机具为主向农艺、农机结 合并突出农艺措施的方向发展;
2)保护性耕作技术由在生态脆弱的半干旱区 应用为主向更广大农区应用发展;
3)保护性耕作技术由不规范逐步向规范化、 标准化方向发展;
4)由单纯的土壤耕作技术向综合性保护性农 作制、保护性农业发展。
6-Feb-21
9
二、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
对新采用保护性耕作的地块,可能有犁底层存在,应先进 行一次深松,深度30~35厘米以打破犁底层。
深松是在地表有残茬(秸秆)覆盖的情况下进行的,要求深 松机有较强的防堵性能;或是用秸秆粉碎深松机,一次同时完 成残茬(秸秆)粉碎和深松耕作两项作业,并使地面平整和秸秆 均匀覆盖地面。
保护性耕作技术(免耕播种技术)

35
20-Jan-24
36
20-Jan-24
深松机
37
20-Jan-24
38
20-Jan-24
秸秆粉碎还田机
39
20-Jan-24
秸秆还田
40
20-Jan-24
秸秆还田机刀
41
20-Jan-24
旋耕机翻土机
42
20-Jan-24
旋耕机
43
20-Jan-24
旋耕播种机
44
20-Jan-24
保护性耕作的起源与发展
1935年美国成立了土壤保持局,组织土壤、农学、农机 等领域专家,开始研究改良传统翻耕耕作方法,研制深松铲、 凿式犁等不翻土的农机具,推广少耕、免耕和种植覆盖作物 等保护性耕作技术。
1937年美国俄亥俄州的农民试验发现,在保证播种质量和 有效除草条件下,免耕能够获得相同的作物产量。经过20多年 试验研究,20世纪60年代美国开始推广免耕法,80年代成为美 国主流耕作技术,1995年更名为保护性耕作法。
4 保护环境
农民为了抢农时赶季节,就地焚烧秸秆, 造成环境污染,严重时影响交通运输, 实施保护性耕作,减少秸秆焚烧以及由 此产生的CO2和N2O,减少了温室气体 的排放.
河北农民焚烧 麦秸
飞机不能正常飞行
保护性耕作的不足
地表温度降低 多数研究表明,早春地温回升较慢
播种质量不易保证 小型播种机的播种精度量不高
2023最新整理收集 do something
保护性耕作
保护性耕作定义
国外定义:用大量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将耕作减 少到只要能保证种子发芽即可、主要用农药来控制 杂草和病虫害的耕作技术。 2002年我国农业部定义:保护性耕作是对农田实行 免耕、少耕,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减少到种子能够 出苗即可),并用作物秸秆覆盖地表,减少土壤风蚀、 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项先进农业耕 作技术。 保护性耕作:是用秸秆残茬覆盖地面,尽量减少土 壤耕作次数和对土壤的搅动量,或是创造地表微地 形,增加地面粗糙度,既达到保土保水保护农田生 态环境,又要保证农作物苗齐、苗壮和正常生长, 最终实现高产高效的一种耕作技术。
保护性耕作技术(免耕播种技术)分析

保护性耕作原理
传统耕作依靠机械、物理的手段,立即改变土壤构造, 创造需要的孔隙度。但由于机器压实、雨水拍击地表结壳,
必须经常进行耕作,才能保持土壤疏松状态。
保护性耕作的松土则是缓慢的、长期的积累过程。土 壤中孔道愈来愈多,团粒结构愈来愈多,不用外来的干预,
即可以长期保持疏松状态。
保护性耕作原理
1)根系松土--作物的根系腐烂后,留下大量孔道,时间 愈长,通道愈多。 2)蚯蚓松土--蚯蚓不断挖掘的孔道疏松土壤。 3)结构松土--保护性耕作增加土壤团粒结构,有利形成 稳定疏松的耕层。 4)胀缩松土--土壤冬冻春融、干湿交替,使土壤趋向疏 松,孔隙度增加。
2、世界保护性耕作的发展 (1)美国的保护性耕作
11
10-Oct-18
13
10-Oct-18
我国保护性耕作发展
1)60年代黑龙江,江苏免耕播种小麦研究; 2)80年代陕西省,山西农科院,河北省农科院开始尝试 研究等; 3)1992年,山西黄土高原部分地区引入澳大利亚保护 性耕作技术; 4)农业部1999年成立了保护性耕作研究中心,把保护性 耕作技术列入国家科技攻关等项目计划; 5)从2002~2005年,以京津地区为核心建立两条保护性 耕作带,一条是环京津保护性耕作带,另一条是沙 尘源头保护性耕作带。 6) 2006~2012在北方特别是华北、西北、东北地区大面 积推广应用保护性耕作,计划用7~10年的时间,基 本上在北方旱作区全面实施保护性耕作。
1)免耕施肥播种
与传统耕作不同,种子和肥料
要播施到有秸秆覆盖的地里。
2)秸秆残茬管理 用秸秆盖土,根茬固土,减少 风蚀、水蚀和水分无效蒸发,提高 天然降雨利用率,作物秸秆、残茬 腐烂后,还可增加土壤有机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2农机使用与维修2015年第1期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
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国家也设立了项目资金在一些地方开始资助农机户建立场库棚,但远远不能满足农民对场库棚日益增长的需求量,所以还应进一步加大力度。
(3)利用手机、网络信息平台对农机户进行全方位服务。
“三夏”跨区收割作业信息平台,对各地区的收割作业价格、机车供求、交通路线、路况情况、天气变化、油料供应、维修服务,都能及时发布给机手。
但是在跨区作业结束后,这种信息服务没有及时更新和跟进。
以后,可以利用这个平台,进一步拓宽信息内容,把它建成一个农业政策法规普及宣传的一个平台,一个农机技术交流的平台,一个机具保养、维修的平台,一个新机具推广、农机具供求信息等多方面内容发布的一个平台,这样能便捷的、长期的为农机户服务。
(4)加强农机配件供应,加快农机维修机构建设。
由于农机产品种类繁多,农机配件供应时间长,成本高。
农机维修场地狭小,设备简陋,维修能力弱是普遍存在的情况,建立规模适中、服务半径适宜,销售、配件供应、维修于一体的“农机4S店”形式的经营方式,能极大地方便农机户,解决农机户的现实需求。
综上所述,农机手要用好农机不仅是农机手的事,也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无论是从技术的角度,还是从社会化服务的角度,政府、农机管理部门、农机经销企业要多方配合,齐心协力才能解决好农机手的各种所需、所求、所难,才能帮助农民用好农机、用出效益。
(01)
doi:10.3969/j.issn1002-2538.2015.01.051
谈保护性耕作技术
王凤艳1,初江2
(1.方正县天门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黑龙江方正150814;2.方正县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站,黑龙江方正150800)
摘要本文综合分析了实施保护性耕作意义作用,提出保护性耕作技术概念,是泛指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并用作物秸秆覆盖地表,以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先进农业耕作技术。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中国国情的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方向,以及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免耕播种耕作技术
保护性耕作理念的提出符合可持续发展观的需求,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重大课题,保护性耕作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
保护性耕作是以保水、保土为核心的少耕免耕、残茬覆盖、生物覆盖和作物轮作相结合的技术体系。
它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现已被世界许多国家所接受。
并在世界各地得到广泛推广应用。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20世纪80年代至今,保护性耕作已逐步推广到70多个国家,应用面积达到1.69亿hm2。
美国的保护性耕作面积已接近适宜区域面积;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等国家的应用面积均超过70%。
我国从1992年在山西开始进行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系统试验,2002年农业部正式启动保护性耕作示范推广项目,并相继在京津、内蒙、青海、新疆等北方13个省、区、市积极推广。
我省2006年建立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点,2007年在兰西县开始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
由于我国采用的是传统的深翻深耕种植模式,导致其农业生产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等农业生态环境严重恶化。
最近几年,干旱已经成为我国第一大自然灾害。
因而农民的粮食产量低而不稳,致使他们生活贫困;随着环境的破坏,沙尘暴日益猖獗,土壤沙漠化速度加快,水、肥、土流失越来越严重。
一、实施保护性耕作意义
保护性耕作是针对干旱地区缺雨少水、蒸发严重、土地贫瘠、产量低而不稳、水土流失严重、难以持续发展的局面而提出的一种保水保土、增产增收的新型农业耕作技术。
以机械化作业手段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途径、方法、理论、试验、规则以及新的研究成果。
农业机械是保护性耕作的相关技术设备。
保护性耕作指的是“有利于保土保水维持并改善土壤生产力的耕种措施”,“覆盖度”并不是唯一标准;各种耕种措施既有保护一面,也有非保护一面,并无先进或落后之分,不宜将美国提倡的免耕覆盖绝对化;免耕覆盖在不同地区效果也不一样,在半干旱地区效果显著,在湿润地区则应用较少;当前要加强研究适合中国国情的各地区保护性耕作的途径、模式和技术体系,农艺与农机密切融合,避免缺乏研究试验与示范的大规模盲目推广现象。
实施保护性耕作,是为了解决地力下降,沙化加重,干旱加剧问题。
秸秆清理、焚烧、土壤有机质得不到回归;反复耕翻,地表裸露严重,雨水将养分含量高的土壤带走,造成水蚀;大风将养分含量高的土壤吹走,造成风蚀;没有秸
2015年第1期农机使用与维修63
秆根茬覆盖,地表裸露,多次翻动耕层土壤,加剧土壤水分蒸发,坚硬的犁底层使水分下降受到阻碍。
根据中国工程院专家测定:东北黑土区的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的34%;近50年来,表层有机质含量减少了1/3甚至1/2,灾害性天气特别是旱灾使粮食严重减产,影响了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
二、什么是保护性耕作技术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并用作物秸秆覆盖地表,以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先进农业耕作技术。
具体要求是:秸秆覆盖量是指上一年耕地产出秸秆总量的30%以上﹙包括根茬﹚;免耕或少耕是指减少耕作次数30%以上。
保护性耕作的关键环节是免耕播种。
三、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作用
一是保持和提高地力,使秸秆还田,土壤有机质增加;二是保护耕地,按要求秸秆覆盖,地表风速降低,不易形成径流,避免风蚀、水蚀;三是蓄水保墒,出苗整齐、抗旱能力强,秸秆覆盖和耕作次数少,雨水充分入渗好,水分蒸发减少;四是恢复土壤结构,使秸秆还田和少耕、免耕;五是减少成本,增加效益,作业次数少;六是农业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做到不焚烧秸秆,没有风蚀、水蚀,能源消耗小。
保护性耕作解决了耕地退化问题,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最有效措施,是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长久之计。
四、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
我省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区,由于传统农业的过度耕作,加剧了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恶化。
近年来,东北黑土区的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的34%,而降雨量逐年减少,2007年更是遭遇了50年一遇的大旱,旱田范围正在逐年扩大,黑土地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
一是全部秸秆覆盖模式保护性耕作技术流程。
即免耕播种,药剂控制病虫草害,视情况施肥,根据需要适时深松,收获时要将秸秆均匀覆盖在地表上。
二是宽窄行高留茬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即收获时留高茬30 40cm;播种时实行宽窄行行距。
原来行距60 65cm,播种窄行40cm;原来行距60 65cm,播种宽行80 90cm;窄行40cm,深松深度25 30cm。
五、免耕播种
保护性耕作技术关键是免耕播种。
要求播种机在有全部秸秆覆盖、免耕的条件下进行作业,必须满足三个基本要求。
一是通过性,二是入土性,三是施肥、播种量和位置的精确性;播种机性能的好坏决定了这项技术推广的成败。
播种前对土地不进行耕作(灭茬、旋耕、施肥起垄、镇压等),播种时一次进地完成深施化肥、整理种床(清理秸秆、压实种床)、单粒播种、覆土、加重镇压等环节。
包括秸秆全覆盖免耕播种,高留茬免耕播种,硬茬免耕播种等。
1.免耕播种的好处
一是抗旱保苗。
播种前不动土,播种时动土少,镇压实,土壤水分损失少;二是避免风蚀水蚀。
秸秆覆盖,播种时动土少,在大风天气保护了表土不被风吹走;在降雨天气,保护了表土不被雨滴打实,增加下渗能力,避免了水蚀;三是培肥地力。
秸秆连续还田,腐烂变成有机肥,使土壤有机质和微量元素增加;四是苗齐、苗壮、抗倒伏能力增强。
免耕播种机播种深度一致,镇压强度一致,出苗整齐,有利于培育壮苗;五是减轻犁底层形成。
作业环节减少,减轻对耕地碾压;六是提高化肥利用率。
土壤有机质和微量元素的增加,使土壤有益微生物增加,土壤保肥能力增强,化肥利用率提高;七是节省能源。
作业环节减少30% 50%,能源减少30% 50%;节本增效。
减少作业环节可使每公顷生产成本减少近千元,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大部分好处是在播种环节得到体现的。
2.免耕播种的注意事项
一是对土地板结的地块,有必要进行深松或浅松,多年秸秆覆盖后情况会好转,要控制好机械碾压位置,春季要保护好地表;二是对早期生长慢的作物,要适当浅播,选择早熟1 2天品种,要将种床秸秆清理彻底,适当增施肥料;三是对降雨偏多排水不好的地块和涝地块,要采取垄上播种,以提高地温,抗击涝灾。
四是控制好药剂灭草,要抓住喷药时机,选择好药品,提高除草效果;五是秸秆覆盖局部过多会影响出苗效果和生长,要均匀覆盖,清理过多秸秆;六是以土壤含水量低于25%时播种最佳,土壤含水量超过25%作业效果会比较差。
因此要抓住播种时机,做到适时播种;七是躲开根茬,平作时播种在行间,垄播时采取垄侧播种。
3.病虫草害的药剂防治
选择好农药品种,核准剂量,对症下药;把握好喷药时机,选择无风天气喷洒,采用航空喷洒或大型喷雾机喷洒;除草时在雨前或雨中;灭虫时在晴天午后;治病时在阴天上午,保证喷药质量,药液要搅拌均匀,喷洒均匀,不漏喷、不重喷。
六、收获时秸秆均匀覆盖地表
一是收获时机的确定,要在作物完全成熟、土壤含水量低于15%的情况下进行收获;二是收获机械的选择,收获机械要与行距相匹配,满足所需要的功能;要保证收获质量,果穗收净率、落粒率,剥皮效果要完全达到标准,秸秆均匀留在地表;三是要确定好秸秆处理办法,如需要深松,就要进行秸秆粉碎处理;如不需要深松,可不进行秸秆粉碎处理。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