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与实的辩证法
虚实写作手法

一、虚实相生法相传宋代有人以“踏花归来马蹄香”为试题作画, 有人以写实手法画一士人骑马踏青归来, 手中握着一枝花有人则画在马蹄上着几片花瓣, 几只蝴蝶绕着马蹄飞舞。
结果后者中选了。
这个例子说明了艺术手法上应注意“虚”与“实”的辩证关系。
马蹄沾着花瓣是实境,蝴蝶绕马蹄飞舞是虚境, 具体的“实”与含蓄的“虚”巧妙结合, 从而收到“画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文与画同, 诗文写作中也常常要做到实写与虚写相结合。
所谓实, 就是对描写对象如实地加以描摹或直接地、正面地进行描述。
它是以具体的写实的形式出现的。
通过实写可以把客观事物发生发展过程交代得清楚明白, 将人物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使读者感到形貌毕现,一目了然。
因而它是表现事物、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法。
虚写, 则是不直言其事, 而间接地采取侧面烘托、合理夸张暗示联想等方法, 巧妙地把要表现的客观对象的本质特征表现出来, 让读者借助想象和联想, 去充实描写对象。
这种方法, 有时可以取得实写手法无法收到的独特的艺术效果。
因而它也是诗文写作的一种重要方法。
虚实相生法, 在诗歌写作中尤为多见。
因为诗歌写作特别重视意境的创造, 而意境的形成则有赖于虚实相生的辩证法。
诗歌常常通过对不同材料及技法上的虚实处理, 造成实境虚境相互包含、渗透和转化, 构成深邃的意境, 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就是典型的例子。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是叙事, 交代送别的时间、地点、事件、人物本女于年月日收至及友人要去的地方, 这是实写“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则是以虚衬实的手法,省略了诗人目送友人, 伫立江边情景的描写, 而是因事言情, 以“唯见长江天际流”, 避实就虚以景显情, 在不动声色的景物描写中, 流露出诗人依依惜别之情。
由此可见, 虚实结合的手法, 可使写景抒情的诗歌加重抒情色彩, 激起欣赏者的感情波澜。
同___________时, 又能使作品疏密有致, 意境更加优美含蓄。
古诗词写作中的“辩证法”

古诗词写作中的“辩证法”古典诗词是内容与形式完美融合、高度凝练的语言艺术;在艺术处理上,往往贯穿着“虚”与“实”、“大”与“小”、“抑”与“扬”、“正”与“反”等艺术的辩证法。
我们在鉴赏古诗词这些“辩证”技巧的同时,还应当学会借鉴,实现由“读”到“写”的迁移运用。
一、“虚”与“实”的辩证法“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显者为“实”,无者、隐者为“虚”。
表现在诗词中,“实”多为咏物、写景、叙事等,“虚”多为抒情、议论、联想或想象等。
诗人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善于运用“以实带虚、以虚传实”的“虚实相生”之法,从而使诗作奏奇功、获佳趣。
“虚”与“实”的辩证法在写作中可这样运用:或由实景、实事展开联想,或在写实的基础上抒情、议论,或把抽象的情、理寓于形象化的描写之中等。
例如,以“有风吹过”为题写作时,“风”可以实写,也可以虚写。
实写,可以写自然界的四季风、微风、狂风、山风、海风等;虚写,可以写关爱似春风,嘲讽似秋风,挫败似寒风等。
有一篇习作这样写道:微风又起,湖面荡起层层涟漪,浪花争先恐后地跳跃着。
我暗想:何必呢?你只不过是涟漪,风过了,你就会逝去。
风渐渐停了。
湖面又宁静如初。
……风又来了。
伴着风的节奏,水波摇动着轻柔的舞姿,像刚才一样的轻柔微小,一样的执着。
我又想:涟漪能抓住每一个有风的时刻,哪怕只是一丝――将潜藏的力量展现得淋漓尽致。
……又一阵风吹过,对着满湖的涟漪,我若有所思:其实,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有梦就有未来……文章的行文思路是由实而虚,由“风吹湖水泛起涟漪”的实景生发层层感悟,深刻的人生哲理最终在“虚与实”中凸显:人也应该如此,要善于抓住每一个“有风”的时刻努力展现自我。
像2012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忧与爱》一文,对“虚”与“实”辩证法的运用也颇为成功。
该文先写自己独处斗室,花香送鼻,拨弄小虫(实写);接着感叹小虫放弃目标的生存状态令人担忧,人在灾难面前一次次地迷失的生存状态岂不更令人担忧(虚写)?又写再看小虫,小家伙藏到浓绿中(实写);随之赞叹“花、蝶、我融为一体,有一种难以言喻的伤怀之美”(虚写)!继而感悟到:“仿佛是为了感谢我对虫子的爱,‘平等’在心空放彩――人类要学会抱以爱的哲学平等相待万物(虚写)。
老子关于虚实的哲学

老子关于虚实的哲学
老子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
他著名的《道德经》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著作
之一。
在他的哲学中,虚实是一种重要的概念,用来描述世界和我们对世界的看法。
在这
篇文章中,我将介绍老子关于虚实的哲学。
在老子看来,虚实是相对的。
他认为,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虚或实,而是一切事物都存
在于虚实之间。
虚实是互相依存的,它们的存在是相互关联的。
虚实的边界是模糊的,我
们无法精确地辨别虚实的分界线。
在老子看来,虚实的存在是由“道”所决定的。
道是世界的本原和支配者,是宇宙的
规律和力量。
虚实的存在是道的表现。
虚实之间的相互关联是由道所引导的,是道的运行
的结果。
虚和实的存在是相互联结的,在虚的背后是实,在实的背后是虚。
老子认为,虚实之间的平衡是生命能够存在的前提。
如果虚实失去了平衡,世界将会
变得混乱不堪,人类将无法生存。
因此,维持虚实之间的平衡是至关重要的。
虚实也有着深刻的思想意义。
在我们的真实世界中,有时我们会把虚的东西看作实的,或者把实的东西看作虚的。
我们的看法往往会受到偏见或其他因素的影响,从而无法正确
地判断虚实的边界。
因此,我们需要学会思辨和区分虚实,以正确地看待这个世界。
在老子的哲学中,虚实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虚实之间的相互依存和平衡是世界的本质
和规律。
寻求虚实之间的平衡,避免对虚实的偏见和错误判断,是人们能够生存和发展的
重要条件。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

《谈龙录》这段引文指出了对诗歌艺术性的三种看法:洪升要求 谈龙录》这段引文指出了对诗歌艺术性的三种看法: 完整,像画龙,要把整条龙画出来,连它的首尾鳞爪都不能忽略。 完整,像画龙,要把整条龙画出来,连它的首尾鳞爪都不能忽略。 王士禛反对这样求完整,要求精粹,认为神龙见首不见尾, 王士禛反对这样求完整,要求精粹,认为神龙见首不见尾, 有时只在云中露出一鳞一爪, 有时只在云中露出一鳞一爪,就是只要把最精粹的部分写出来就 行了,不必求完整。 行了,不必求完整。 赵执信认为完整和精粹两者是不可分割的,画出来的龙虽然 , 赵执信认为完整和精粹两者是不可分割的形式主义 见首不见尾,只有一鳞一爪,我们却可以从这里看到完整的龙。 见首不见尾,只有一鳞一爪,我们却可以从这里看到完整的龙。 心目中有了完整的龙才可以画出一鳞一爪, 心目中有了完整的龙才可以画出一鳞一爪,才可以通过一鳞一爪 来反映龙的全体,离开了完整的龙去画一鳞一爪是不成的。 来反映龙的全体,离开了完整的龙去画一鳞一爪是不成的。也就 是精粹要从全体中来,离开全体就谈不上精粹。 是精粹要从全体中来,离开全体就谈不上精粹。 这三种看法,后者是最完整的。这就是虚( 现实主义 ) 这三种看法,后者是最完整的。这就是虚(全)实(鳞爪) 鳞爪 相生。 相生。
这两首诗都是从实处下笔,凭虚处传神。 这两首诗都是从实处下笔,凭虚处传神。王之涣的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 是实景,语语如在眼前; 欲穷千里目, 是实景,语语如在眼前;“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 楼”,则由实见虚,把景物与心胸打成一片,从视野 则由实见虚,把景物与心胸打成一片, 的开阔,可以想见抱负和气度的远大。 的开阔,可以想见抱负和气度的远大。人们从这两句 诗中还可以悟到站得高才看得远的生活哲理。 诗中还可以悟到站得高才看得远的生活哲理。贾岛的 寻隐者不遇》 四句皆实, 《寻隐者不遇》,四句皆实,而过访不遇之情跌宕变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化,“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不仅写出隐者的 品格,抒发了未见其人的怅惘之情和敬慕之意,而且 品格,抒发了未见其人的怅惘之情和敬慕之意, 从中还可以引申出某种哲理性的意蕴: 从中还可以引申出某种哲理性的意蕴:人们在探寻真 理或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往往会感到某种困惑, 理或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往往会感到某种困惑,即直 觉地感到所探寻和追求的事物就在近处, 觉地感到所探寻和追求的事物就在近处,却由于种种 原因而不能发现或得到。这也是由实见虚,虚实结合。 原因而不能发现或得到。这也是由实见虚,虚实结合。
中医虚实辨证方法

中医虚实辨证方法何谓虚实辨证方法?虚实辨证方法适用范围如何?其具体内容、辨证时的注意事项,以及各部内容的临床意义各是什么?虚实证辨证方法,是指辨别疾病邪正盛衰的一种辨证方法。
虚,是就正气而言,指正气虚,即人体的正气(包括精、气、血、津液等)不足。
实,是就邪气而言,即邪气亢盛有余,凡正气虚所产生的证候属虚证,邪气亢盛有余所产生的证候为实证。
二者诊断依据及区别为病程的长短、体质的强弱、精神的好坏、声息的强弱、疼痛喜按拒按、热势的高低、恶寒的轻重、舌质的老嫩、舌苔的多少厚薄及脉象有力无力。
一般来说,虚证时邪气也不亢盛,实证时正气尚未虚弱,但临床上也常见虚实错杂及转化,如实证夹虚、虚证夹实、虚实并重。
虚实还与表里寒热相联系,形成多种证候,常见有表虚证、表实证、里虚证、里实证、虚热证、实热证、虚寒证、实寒证,应注意鉴别。
本法可用于对各种疾病的辨证。
辨寒证热证与表证里证的关系寒证热证与表证里证的关系有表寒证、表热证、里寒证、里热证等多种证候。
(一)辨表寒证表寒证指寒邪袭表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恶寒重,发热轻,头身疼痛,无汗,舌淡苔薄白润,脉浮紧。
【机制分析】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其性收引凝滞,所以寒邪侵袭肌表皮毛,气机收敛,肌肤汗孔关闭,体表失温,所以病人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出。
肌表经脉因寒收引而不畅,故头身疼痛。
舌淡苔薄白,脉浮紧均为表寒应有的症状。
【辨证要点】临证分析时要掌握以下要领:①本证以寒邪袭表,卫气被郁,腠理郁闭为主要病机。
②以恶寒重、发热轻、无汗、脉浮紧等症状为辨证依据。
(二)辨表热证表热证是指风热病邪侵犯肌表所表现的证候。
多见于春夏外感病。
【临床表现】发热,微恶风寒,头痛,或有汗,口干微渴,舌边尖红,脉浮数。
【机制分析】因热为阳邪,具有开泄、升散之性,所以症见发热而微恶风寒,有汗出之症。
舌边尖红,脉浮数均为表热证特有症状。
【辨证要点】对本证的辨识要掌握以下要领:①本证以风热袭表,肺卫失宣为主要病机。
如何做到分清虚实

如何做到分清虚实什么是虚实呢?虚实,是指内在来说的,外表看不出来;而开合则是指外形动作。
所谓虚,就是空灵,轻灵,动作表现为松柔;所谓实,就是沉稳、有力,动作表现为刚劲。
这是我对虚实开合的认识。
下面是店铺专门为您整理好的:如何做到分清虚实。
如何做到分清虚实一、分清虚实的三个要点首先是要练习下肢的虚实。
下肢有三个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
下肢主要起进退转折的作用。
在进退转折当中,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要做到曲中求直,虚实分清。
负担身体重量的腿为实腿,另一条腿为虚腿。
实腿和虚腿随着重心的变化,也是在不断变化的。
比如武式太极拳的左懒扎衣,开始时是丁八步,身体重心的十之六七在右腿上,右腿是实腿,左腿起到一个辅助的作用,是虚腿;然后形成左弓步,左腿变成实腿,右腿变成虚腿。
这就是左懒扎衣动作在腿上的虚实变化。
在这里要注意,重心要落到实脚的涌泉穴上,不要落到脚后跟或者前脚掌上。
过去老前辈说:“涌泉无力神无主。
”意思就是说,涌泉穴没有力量,就扎不住根,站不稳,神意就无主了。
所以,实腿的涌泉穴一定要和地面发生相吸相引的作用,这样就能脚步稳健。
另一条腿一般是脚前掌或脚后跟着地,起辅助作用。
这里,双脚的虚实虽然分清了,但是,还要做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李亦畲说:“实非全然站煞,实中有虚;虚非全然无力,虚中有实。
”虚实是蕴含着相互转换之机的。
练习太极拳要求周身处处都有虚实,虚实总是在相互转换的。
这就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这种虚实转换主要体现在身法上,为此,武禹襄提出了“腾挪闪展”,要求虚实的变化越快越好。
其次,在练好下肢的虚实转换后,还要练习上肢的虚实变化,分清上肢的虚实开合。
上肢有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其中肘关节是最主要的,它起到一个屈伸升降的作用。
太极拳的动作中,不管是什么拳势,简单也好,复杂也好,都离不开屈、伸、升、降这四个字。
在屈伸升降的动作过程中,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要做到曲中求直。
在上肢的屈伸升降中,怎样分清虚实呢?太极拳是一静无有不静,一动无有不动,所以,分清虚实要以意念为主。
理解虚实辨证的修辞手法

理解虚实辨证的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表达技巧,它通过运用语言的虚实辨证,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
了解和理解虚实辨证的修辞手法对于提升写作水平和欣赏文学作品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虚实辨证的修辞手法之对比手法对比手法是修辞手法中常见的一种,通过对比两个事物的差异或相似之处,以突出其中一个事物的特点或形成强烈的冲击感。
通过对比手法,作者可以更加生动地描绘事物的特征,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感受。
例如,在小说《红楼梦》中,作者曹雪芹通过对比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性格差异,展现了两个人物的鲜明个性。
贾宝玉天真活泼,林黛玉聪明敏感,他们之间的对比使得整个故事更加丰富有趣。
二、虚实辨证的修辞手法之夸张手法夸张手法是修辞手法中常用的一种,通过夸大事物的特点或表现,以达到强调的效果。
夸张手法可以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也可以突出作品中的某种情感或主题。
例如,在诗歌《静夜思》中,李白运用夸张手法描绘了自己思乡的心情:“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通过将月光夸大为“床前明月光”,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三、虚实辨证的修辞手法之比喻手法比喻手法是修辞手法中常用的一种,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进行比较,以突出其特点或表达某种意义。
比喻手法可以使作品更加形象生动,也可以使作品的意义更加深入人心。
例如,在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被形容为“千里眼,顺风耳”,这个比喻描绘了孙悟空的神通广大,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这个角色的形象。
四、虚实辨证的修辞手法之拟人手法拟人手法是修辞手法中常用的一种,通过赋予无生命的事物以人的特点和行为,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拟人手法可以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也可以使作品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例如,在诗歌《春晓》中,鸟儿被赋予了“啁啾”和“巢穴”的行为,这种拟人手法使得整首诗更加形象生动,读者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春天的到来。
总结起来,虚实辨证的修辞手法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技巧,通过对比、夸张、比喻和拟人等手法,可以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也可以使作品的意义更加深入人心。
五虚治理领导讲话

五虚治理领导讲话各位领导、同志们:今天我发言的主题是五虚治理,重点谈谈我对这一工作的一些粗浅认识。
一、关于虚实关系、治理内容的认识虚和实,是辩证法的两个重要范畴。
没有虚就没有实,没有实也就没有虚;相反,虚中不可能包含实,实中也不可能包含虚。
在社会生活中,虚与实既互相依存又互相制约,二者缺一不可。
对某一事物来说,往往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没有虚,就不可能形成实;没有实,就无所谓虚。
例如,面粉很柔软,加水揉和,就会成为韧性极好的面团;而一旦加上发酵粉或白糖,发生化学反应,就会变得蓬松。
实际上,许多抽象的道理都可以从具体的实际事物中推导出来,而且每一事物中,虚与实的关系都不尽相同。
近年来,我们开展了以“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为主题的城乡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其实质就是大力弘扬真善美,抑制假恶丑。
当前,社会上一些人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大潮中,忘记了根本宗旨,丢失了思想防线,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扭曲,把个人追求凌驾于国家、集体、群众利益之上,唯利是图,热衷于见利忘义,成了“五官不正”的典型代表。
比如,有些人为了发财,置党纪国法于不顾,什么事情都干得出来。
更有甚者,还把手伸向了国家金库,疯狂地聚敛财富。
今年全市“五虚”现象比较突出,所谓“虚”,就是这种以权谋私、损公肥私的“贪官”现象,所谓“实”,就是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行动。
因此,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充分发挥党的优良传统,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采取得力措施,扎实深入地抓好整治“五虚”现象这项工作,努力开创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新局面,为促进我市农村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二、关于治理目标和方法1、治理目标通过教育、制度、监督并重,强化村级党员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纠正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使村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增强他们抵御各种不正之风侵蚀的能力,使他们在各项工作中认真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密切联系群众,自觉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虚与实的辩证法
辩证法很有意思,以辩证的眼光,所有的事物都可以找到它的对立面,构成对立统一关系。
当然,具体的对立统一关系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多样性,不可一概而论。
有这样一类对立统一关系与现实生活联接紧密,引起了我的兴趣。
人们常说,应多务实,少务虚。
这话听上去不无道理。
但以辩证的观点来看,又似乎有把虚与实的有机联系和平衡关系割断之嫌,虚与实是实际上是一对很值得深入探究的对立统一体。
在社会生活中,虚与实的对立统一体有很多。
它们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同一。
它们相比较而存在,又互为发展的条件。
例如:理论是虚,实践是实;抽象是虚,具体是实;精神是虚,物质是实;理性是虚,感性是实;战略是虚,战术是实;长远是虚,眼前是实;承诺是虚,兑现是实;……。
生活中还有许多“虚”与“实”是相比较而存在的,并没有绝对的界线。
如原则是虚,措施是实;哲学是虚,经济是实;必要性是虚,可行性是实;……。
正因为虚实是相对的概念,因此生活中常常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正因虚实是相伴相生,故而,如果只务实,不务虚,实将不复存在;反之,如只务虚,不务实,就成了空谈家,同样一事无成。
如果我们说,应当少务虚,多务实,但少的
合理界限又在哪儿?务虚对于务实的意义何在?谁能告诉我们?这就有必要搞清二者之间的辨证关系。
理论与实践恐怕是最能代表虚实两极的基本哲学范畴。
正如在理论与实践这一对矛盾中,实践是第一性的一样,虚和实这一对矛盾,实也应居主导地位。
但事物就怕绝对化,绝对化则物极必反,在现实生活中务虚和务实哪一头更重要常常要作具体分析。
我们常说的“务虚”,一般常指探讨理论、观念、理念、意识等理论、精神层面的东西,而“务实”中的“实”则是指措施、结果、实惠、把握、直接利益等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从计划角度看,“实”通常是回答“做什么”,“虚”是回答“为什么这样做?一般说来,“实”要依靠“虚”的指导,“虚”的最终目标则是“实”,同时要接受“实”的检验;务虚的问题解决得不好,务实也不会有理想结果;而“虚”如果脱离了“实”,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从人的行为过程来看,人们做事的出发点和归宿必然是“实”,务虚与务实是一个周而复始的循环,人不能总务虚或总务实,二者总是要相互转化的,只不过智者更善于把握二者转化的时机和度。
实践中人们不能辨证地处理务实与务虚的关系,一般表现为两种倾向,一是两者脱节,或走两个极端;二是两者混淆,抓不住主要矛盾。
第一种倾向从哲学上讲是过于强化两者的对立关系而忽略了同一关系。
毛泽东常说,要警惕一种倾向掩盖着另一种倾向,就包含这层道理。
人人都可能犯这种错误。
为避免这种倾向,人们在务虚时,就应警惕脱离实际的危险;务实,也不能忽视理论指导,要时时注重感性经验的理性升华,不能没有全局观、大局观、战略观。
第二种倾向在实践中也是非常有害的。
因为在任何事物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是客观存在的,抓不住主要矛盾,往往是事倍功半,抓住了主要矛盾,就能有力地推动问题迎刃而解。
一般来说,务虚的方向是向上的(抽象、理论、观念、战略、规划等都是相对高层次的),向长远的;而务实的方向则是向下的(充分向操作层面延伸),向眼前的。
实践中要抓好务虚和务实就是要走好这“两个极端”(但要兼顾而不是丢弃一头)。
务虚要力求有高度,有深度;务实则要有力度,有角度,有落点,求实效,求效率,讲究扎实、细致、环环相扣,还要敢于大胆实践和探索。
实际社会生活中,人们往往是既缺乏务实精神,又缺乏务虚意识。
从务实的角度讲,许多事看准了,但没有坚决去抓落实;有些事必须靠探索创新去探路、开路,但不敢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从务虚的角度看,往往理论探讨、长远规划、战略研究、策略研究、基础研究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虚与实是现实生活中一对“耳鬓厮磨”的矛盾,如能以务实的态度务虚,以务虚的深度推动务实,人们就能变得聪明起来,少做一些无用功,少做一些傻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