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辩证法的五个范畴理解

合集下载

唯物辩证法五对范畴

唯物辩证法五对范畴

唯物辩证法五对范畴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关于事物发展和变化的认识方法。

唯物辩证法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和分析,总结出了五对范畴,即对立统一、斗争、转化、质量与数量、必然性与偶然性。

下面将分别对这五对范畴进行解释和阐述。

首先是对立统一。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内部存在着矛盾和对立,这种对立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对立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基本特征,没有对立就没有事物的存在和发展。

对立双方相互依存、相互制约,通过矛盾斗争推动事物向前发展。

对立双方既存在着对立关系,又存在着统一关系,统一是对立的结果。

其次是斗争。

斗争是对立的表现形式,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在对立双方的斗争中,消灭一方、统一一方,使矛盾得到解决,从而推动事物的发展。

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不同事物之间的斗争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第三是转化。

转化是事物发展的结果,是对立双方斗争的结果。

在斗争中,对立双方通过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发生着质的变化,形成新的事物。

转化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过程,是事物发展的方向。

接下来是质量与数量。

质量和数量是事物发展的两个基本特征。

质量指的是事物的性质、本质,是事物的根本属性。

数量指的是事物的数量、大小、程度,是事物的量的体现。

质量和数量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质量是数量的基础,数量是质量的表现形式。

质量和数量的变化相互作用,推动事物的发展。

最后是必然性与偶然性。

必然性是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事物的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不是偶然的。

偶然性是事物发展的外在因素,是事物发展的偶然事件。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必然性和偶然性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事物的发展。

通过对这五对范畴的理解和运用,可以更好地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思想是对立统一、斗争、转化,质量与数量、必然性与偶然性是对立统一、斗争、转化的具体体现。

唯物辩证法的应用范围广泛,不仅适用于自然界,也适用于社会、思维等各个领域。

唯物辩证法的五对范畴是对事物发展和变化的认识方法的总结和归纳。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和五大范畴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和五大范畴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和五大范畴唯物辩证法是一种哲学思想,它通过对现实世界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三大规律和五大范畴,这些规律和范畴对于我们理解世界、把握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是: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事物发展的不平衡性。

这三大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它们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本质规律。

1. 矛盾的普遍性矛盾是存在于一切事物中的基本属性,它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矛盾的普遍性表明,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都与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因此都存在着内在的矛盾。

这种矛盾不仅存在于自然界中,也存在于社会生活中。

2. 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表明,每个事物都有其独特的矛盾性质和矛盾特点。

因此,我们必须具体分析具体问题,不能把所有矛盾都一概而论,否则就会犯错误。

3. 事物发展的不平衡性事物发展的不平衡性表明,事物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之间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

这种不平衡性是事物发展的基础,也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二、唯物辩证法的五大范畴唯物辩证法的五大范畴是: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统一。

这五大范畴是唯物辩证法的重要内容,它们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1. 质量互变质量互变是指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它的质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发生着变化。

这种质量变化是由于事物内部矛盾的作用而产生的。

质量互变的概念是自然科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可以用来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

2. 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是指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它的某些方面或某些形态会被否定,但这种否定并不是彻底的消失,而是通过新事物的产生而得到肯定。

这种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是事物发展的重要规律,它表明了事物的发展是不断前进的,是不断超越自身的。

3.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想,它认为物质是根本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唯物辩证法的五大范畴内在关系

唯物辩证法的五大范畴内在关系

唯物辩证法的五大范畴内在关系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唯物辩证法的五大范畴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内容,包括了质量和数量的辩证关系、内在和外在的辩证关系、必然和偶然的辩证关系、可能和现实的辩证关系、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

下面将从这五个方面分别进行阐述。

质量和数量的辩证关系是指事物的质量和数量之间的辩证关系。

质量指的是事物的性质、本质,而数量则是指事物的数量、规模。

质量和数量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二者之间达到一定的比例关系时,会引发质的变化。

例如,一根木棒的质量决定了它的坚硬程度,而木棒的数量决定了它的长度。

当木棒的长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可能会发生折断等质的变化。

内在和外在的辩证关系是指事物的内在本质和外在表现之间的辩证关系。

内在是事物的本质、内部规律,而外在是事物的表象、现象。

事物的内在和外在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内在决定外在,外在反作用于内在。

例如,人的内在是思想、意识等,而外在是行为、表情等。

人的内在决定了外在的表现,而外在的环境也会对人的内在产生影响。

第三,必然和偶然的辩证关系是指事物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之间的辩证关系。

必然性是事物的规律性、必然发生的趋势,而偶然性是事物的偶然、非必然发生的因素。

事物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事物的发展既有必然性又有偶然性。

例如,自然界的季节变化是必然性的规律,而突发的自然灾害则是偶然性的因素。

第四,可能和现实的辩证关系是指事物的可能性和现实性之间的辩证关系。

可能性是事物的潜在发展方向、未来的可能,而现实性是事物的实际存在、当前的状态。

事物的可能性和现实性相互转化、相互影响,事物的发展既受到可能性的制约又受到现实性的限制。

例如,一个人可能成为科学家,但只有在现实中努力学习和实践才有可能实现。

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是指事物的本质和现象之间的辩证关系。

本质是事物的实质、本质属性,而现象是事物的表象、表面现象。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和五大范畴‘三个基本观点’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和五大范畴‘三个基本观点’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和“五大范畴”‘三个基本观点’三大规律::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内部和事物之间都包含矛盾的两个方面,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事物的运动发展在于自身的矛盾运动,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一般和个别统一于客观事实;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和动力,它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之中,是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的实质和核心;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到一定程度引起质变,产生新质,然后,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量变是质变的基础和必要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形式和形态;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是事物内部的肯定和否定两方面矛盾斗争的结果,是事物自我发展的过程,但是否定并不是全盘抛弃,而是“扬弃”,是克服和保留的统一;新事物否定旧事物然后被更新的事物否定,一切事物都是如此“螺旋式”向前发展;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即事物的发展表现为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五大范畴:是对事物最普遍的辩证关系的概括和反映,是辩证思维的逻辑形式,它们从不同侧面揭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发展;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内容必须通过形式表现,形式对内容具有反作用,内容和形式存在于统一体中,不可分割;本质和现象是揭示客观事物内部联系和外在表现之间相互关系的范畴,二者既对立又统一;现象是外在的、个别的、具体的、片面的、丰富的、生动的,而本质则是内在的、一般的、深沉的、单纯的;但是二者又是统一的,没有脱离本质的现象也没有脱离现象的本质,现象是本质的外露和表现,现象背后隐藏着事物的本质,二者不可分割;对立表现在:在特定的界限和范围内,原因和结果具有确定的界限和先后次序,原因就是原因,结果就是结果,既不能混淆也不能颠倒;它们的统一表现在: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对立表现在:可能性是潜在的、尚未成为现实的东西,现实则是已经存在的东西;统一表现在: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是揭示事物的发生、发展和灭亡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对立表现在:二者产生的根据不同,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所的地位和作用不同;统一表现在:二者互相依存,互相渗透,在一定的条件可以互相转化,互相过渡;三个基本观点: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它的总特征,辩证法的三大规律都是讲发展的,五大范畴都是讲联系的;物质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互作用;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联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物质世界是不断发展的世界,运动是宇宙间一切的存在方式;发展是指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过程,它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是客观的,有规律的;唯物辩证法主张全面地看待事物,既要看到普遍联系,又要承认它们之间的区别,既要看到事物运动的绝对性,又要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既要看到事物的正面又要看到事物的反面,既要看到个别,又要看到一般;1.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还是意识;第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哲学问题第一方面的回答将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对第二方面的回答将哲学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个方面;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历史形态;唯心主义的根源、基本观点及主要形态;旧唯物主义的成就和缺陷;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把实践作为考察精神和物质关系问题的基础,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多样性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意义;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自然界的物质性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4.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和能动作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的主观映象,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关系;意识的能动性及其主要表现;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途径和条件;唯物的辩证法1.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从普遍联系的总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功能;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过程;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事物发展的规律性;规律是客观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本质和现象、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的辩证关系;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唯物辩证法,防止形而上学;2.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的含义;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矛盾分析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3.量变质变规律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一切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质、量、度;掌握适度原则的重要意义;量变和质变的含义及其基本形式;量变和质变的相互关系;4.否定之否定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辩证的否定观和形而上学的否定观;否定之否定;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1.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实践的含义和基本形式;实践的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基本含义及其相互关系;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以及认识的目的;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2.认识的辩证运动认识的感性形式和理性形式及其辩证关系;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到实践;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认识辩证运动的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群众路线的重要哲学基础;3.辩证思维方法辩证思维的实质和意义;辩证思维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抽象和具体、逻辑和历史的统一;4.认识的真理性和检验真理的标准真理及其客观性;真理的绝对性、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真理问题上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真理是具体的;真理和价值的关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检验与逻辑证明的关系;5.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一致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历程;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思想路线是实际工作中的认识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历史唯物论1.社会的本质、结构和社会形态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历史的钥匙;自然环境和人口是人类历史的自然前提,使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环境、人口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人类社会是一个由社会物质经济结构、社会政治结构、社会意识结构构成的复杂的有机整体;社会经济结构即一定社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生产力的要素和构成;生产关系的构成和类型;2.所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生产关系与阶级关系;社会政治结构是指一定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及其结合方式;国家政权是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国家的起源、本质和职能;国体和政体及其相互关系;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和基本职能;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实质及其两重性;社会意识结构是是由各种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按一定关系和方式组成的有机系统;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形态属于思想上层建筑,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历史进步性和阶级局限性;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社会的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社会形态是具体的、历史的;社会形态范畴的方法论意义;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3.社会发展的动力与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一切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及其意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及其意义;社会基本矛盾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决定着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标准及其意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代新科技革命对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和巨大的推动作用;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阶级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环节;改革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有效途径,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改革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4.社会规律的客观性;社会规律实现的特点;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是客观规律性同人的自觉活动的统一;社会历史观上的唯意志论和宿命论;人民群众是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变革社会制度、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和作用总是受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条件的制约;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社会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的重要表现;人的价值及其实现;衡量人的价值的尺度;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群众、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树立集体主义观点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

3.唯物辩证法

3.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知识点8 五大范畴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通过一系列基本环节实现的,对于这些基本环节的逻辑反映就是辩证法学说的基本范畴。

这一部分知识点多处出现于选择题中。

◆原因和结果1.原因和结果是揭示客观世界中普遍联系着的事物,引起被引起、彼此制约的一对范畴。

原因是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

结果由于原因作用而引起的现象。

2.判断前后相继的两个现象之间是否具有因果联系,其根本标志是看它们是不是引起被引起的关系。

3.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如果把两个具有因果联系的现象从普遍联系中抽出来加以考察,原因与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如果把它们放在世界无限发展的链条中去考察,那么原因和结果的区分则是不确定的。

同一个现象是在一种关系中是结果,在另一种关系中则是原因,反之亦然。

4.原因和结果相互作用、相互转化、互为因果。

◆必然性和偶然性1.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事物产生、发展、灭亡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

2.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的有区别的。

表现在:①必然性是指在事物发展中一定如此的趋势;偶然性是事物发展中并非必定发生的、不确定的趋势。

②必然性是由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决定的;偶然性是由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造成的。

③必然性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它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偶然性则对事物的发展起影响作用,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

3.必然性和偶然性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

◆可能性和现实性可能性是指包含在现实事物之中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

现实性是包含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

可能性和现实性是相互依赖、相互转化的。

①可能性和现实性相互依存,密不可分。

②可能性和现实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现象和本质本质和现象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外在联系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

◆内容和形式内容和形式是提示事物内在要素同这些要素的结构和表现方式的关系范畴。

1993年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命题中,属于人本主义观点的是(A)A.存在先于本质B.存在就是被感知C.世界统一于存在D.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解读】本题既可归于辩证法关于本质和现象关系的考查,又可归于历史观关于人的本质的考查。

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总特征)●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三大规律(规律揭示发展)●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五对范畴(范畴揭示联系)一、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一)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唯物辩证法第一个特征1、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1)联系的定义:事物和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2)联系的普遍性:指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地存在,任何事物的内部和外部都处在相互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任何事物都是整个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环节,没有孤立的事物。

2、联系的多样性,过程性(条件性)(1)多样性:直接、间接(2)过程性①定义:有关系的过程是指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都有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②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做任何事情都要把他们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去考察,了解过去,总结现在,预测未来。

3、普遍联系和系统(1)系统的定义:系统是由若干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所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整体。

(2)系统的特征(选择):①整体性——基本特征②结构性(有序性)③层次性,开放性(3)学习系统论的意义要求我们用整体论的观点来认识事物,正确地处理好整体和部分的联系。

①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整体依赖于部分,只有深入地认识部分才能清晰地把握整体。

②部分是整体的部分、离开了整体的部分就失去了它原有的性质和功能,所以部分又依赖于整体。

只有在总体中才能认识部分。

注意材料:离开人体的手就不称其为手。

(二)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1、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发展是指具有前进性质的运动,是事物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由无序到有序的上升过程。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当前来看,发展的本质是创新。

2、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1)新旧事物的涵义:(错误命题:新出现的事物就是新事物,所以新事物就是新出现的事物。

)新生事物指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而旧事物是指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事物,区分两者的根本出路在于标志是看其是否符合发展的必然性,是否符合发展的必然趋势。

辩证法的三大规律、五大范畴、三个基本观点

辩证法的三大规律、五大范畴、三个基本观点

辩证法的三大规律辩证法三大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这三大规律在哲学上普遍性达到极限程度。

这是黑格尔在《逻辑学》中首先阐述出来的,恩格斯则将它从《逻辑学》中总结和提炼出来,从而使辩证法的规律变得更加清晰了。

辩证法规律揭示的全是极限本质之间的联系,是抽象程度最高的产物。

尽管辩证法的规律都是从概念的推演中抽象出来的,但是这些规律完全与客观现实的本质运动相一致,因此它们都是具有极限真理的客观规律。

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彼此之间的联系是一分为二的关系。

基本规律是对立统一规律,它是其中的“一”。

量变质变规律与肯定否定规律是“二”。

用逻辑关系图表示,是这样的形式:对立统一规律┤ (核心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变化规律:内部变化规律└肯定否定规律——发展规律:外部过程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包含在肯定否定规律内部,属于发展的连续性具有的客观规律。

从哥德巴赫猜想的哲学证明中我们看到,对立统一规律表现得最突出,其次是量变质变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存在不存在呢?我们说,这个规律在哲学证明中也体现出来了,但是很不明显。

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即事物的矛盾规律,揭示了事物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质量互变规律事物的质、量、度。

任何事物都具有质和量这两种规定性。

质是指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内部的规定性。

量是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

一定的事物都具有一定的质和一定的量。

是质和量的统一体。

?质与事物是直接同一的,一定的质就是一定的事物。

质是人们区分、认识具体事物的客观依据。

量与事物不是直接同一的。

事物在一定范围内量的变化,只要不引起质的变化,一事物仍保持其质的稳定性,仍是原来的事物。

这种保持事物质的数量界限就是度。

度是质和量的统一。

否定之否定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是事物矛盾运动的进一步展开,它所提示的是事物发展的道路和总趋势。

1、事物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

肯定方面是指保持事物自身存在和性质稳定的方面;否定方面则是事物否定自身存在,促使事物质变走向死亡的方面。

唯物辩证法五大范畴口诀

唯物辩证法五大范畴口诀

唯物辩证法五大范畴口诀唯物辩证法五大范畴口诀是:存在、认识、发展、矛盾、斗争。

这五大范畴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它们相互关联、相互作用,是研究事物发展和变化的基本方法和原则。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讲讲这五个范畴的具体内涵。

存在,指的是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客观存在。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具有存在的基础,它们不仅与我们的感觉相符,而且独立于我们的意识存在。

存在是唯一可靠的根据,也是认识世界的起点。

认识,是指人类对事物的认知和理解。

人的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通过感觉、知觉、思维等活动,使人对外部世界的事物有了一定的了解。

认识不是静止的,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它与存在密切相关。

发展,是指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变化和演化。

一切事物都处于不断发展的状态,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

事物的发展是由内部矛盾的斗争引起的,不同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推动事物向着更好、更高的阶段发展。

矛盾,是指事物内部不同方面的对立和斗争。

一切事物的存在都包含着矛盾,这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矛盾分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其中主要矛盾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不断解决和推动矛盾斗争的过程。

斗争,是指矛盾双方为了解决矛盾而进行的斗争。

斗争是事物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通过斗争可以解决矛盾,推动事物向更高的发展阶段。

斗争形式多样,有暴力斗争,也有和平斗争。

无论形式如何,斗争都是不可避免的。

唯物辩证法的五大范畴是对世界本质的认识和把握,是我们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指南。

我们应当根据这五大范畴的原则,深入实践,不断发展自己的认识,解决矛盾和困难,推动事物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世界、改造世界,实现人类的自由和幸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唯物辩证法的五对基本范畴
学号:2009010200032 姓名:焦亚庆09市场营销
1现象和本质2内容和形式3原因和结果4可能性和现实性5偶然性和必然性。

1.现象和本质
唯物辩证法认为: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在联系和内在联系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或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

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现象和本质是一对辩证统一:
(1)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的:现象是表面的、具体的、和易逝多变的,往往靠感官即能感知;本质则是隐藏在事物的内部的、是事物一般的共同的方面、而且是相对稳定的,它往往只能依靠抽象思维来把握。

例如,人们生活中黑夜白天很常见,都知道一年有四季,靠感官即能得知,那是表面现象。

其本质是由地球自转,公转引起的。

(2)现象和本质是统一的:现象离不开本质,任何现象都由本质所决定的,都是本质的某种表现(例如,真象从正面直接的表现着本质,假象则从反面歪曲地表现着本质);同时,本质也不可能离开现象而单独存在,任何本质都要通过一种或多种现象表现出来。

因此,人们认识事物总是通过对现象的分析研究才能了解到事物的本质,这个分析研究的过程常常被概括为“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过程。

例如:我们每一天都要经历白天黑夜,每一年都要经历四季。

揭示了地球自转,公转原理才揭示了这一现象的本质。

2..内容和形式
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容和形式是揭示事物所具有的内在要素和它们的结构及其表现方式的一对范畴。

内容是事物内在要素的总和,形式指内在要素的组织和结构。

事物总是具有一定的内容和形式。

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容和形式是一对辩证统一:
(1)内容和形式是对立的:内容不同于形式。

例如:一件商品,其广告,包装那是外在的,是形式。

其作用功能是内在的,是内容。

(2)内容和形式是统一的:其一,内容和形式相互依存,没有内容的形式是空洞的形式,没有形式的内容是一堆要素。

其二,内容和形式是相互作用的,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或说服务于内容——因为当形式适合内容时就促进内容发展,形式不适合内容时就阻碍内容发展,不讲究实际效果的形式被称为形式主义。

其三,内容和形式的区分是相对的、也是是复杂的,同一形式可以容纳或表现不同的内容,同一内容也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旧形式可以服务于新内容,旧内容可以采用新形式。

现象和本质与形式和内容的区别是:现象反映本质是一种必然的自发,形式表现内容则可以人为选择。

例如:其一,两者相互依存,没有包装广告等的商品往往很难推销出去,而没有实际功能的商品也很难背购买者认同。

其二商品的功能决定了产品包装广告的形式,产品的广告包装也服务于产品的功能作业的说明。

其三,同一商品可以以不同的广告包装表现,同一形式的广告包装也能囊括一类产品。

3.原因和结果
唯物辩证法认为:原因和结果是揭示客观世界中普遍联系着的事物具有先后相继、彼此制约的一对范畴。

原因是指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结果是指由于原因的作用而引起的现象。

有原因必会造成某种结果(或影响),有结果又必来源于某种原因。

一般来讲,原因在前结果在后;同一个现象,依据不同的条件,可以是原因也可以是结果,前一个原因的结果也可能是后一个结果的原因;同时,一个原因可以引起几个结果,一个结果也往往由几个原因所引起。

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原因和结果是一对辩证统一:
(1)原因和结果是对立的:因果倒置,在逻辑推理或实践试验中都会引起混乱或危害。

例如:1:1+1=2,因为计算的是1+1,所以其结果=2,如果原因与结果倒置,则引起混乱,等于2的不只有1+1,还有0+2……
(2)原因和结果是统一的:其一,原因和结果相互依存,既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

其二,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一般有两种情形:第一,同一现象,相对于它所引起的现象而言,是原因,相对于引起它的现象而言,则转化成了结果;第二,原因和结果可以相互作用,不仅原因可以作用于结果,而且结果也可以反作用于新的原因(例如电路设计中的反馈系统)。

例如|:其一,1+1=2相互依存,没有1+1得不出2,没有2也不能以1+1为原因。

其二,1+1=2与2=1+1可以相互转化
4..可能性和现实性
唯物辩证法认为:可能性和现实性是揭示客观事物由可能向现实转化过程的一对范畴。

可能性指事物包含的种种可能的发展趋势,现实性指已经实现了的可能性,即实际存在的事物和过程。

由于事物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的复杂性,事物往往包含相互矛盾的几种可能性。

但是只有一种可能性在内外条件齐备的情况下转化为现实,其他的可能性在矛盾的斗争中被克服而没有成为现实。

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可能性和现实性是一对辩证统一:
(1)可能性和现实性是对立的:可能性是尚未实现的现实,而现实性则是已经实现了的可能。

例如:肥胖和瘦美的对立的。

(2)可能性和现实性是统一的:其一,可能性和现实性相互依存,可能性的根据存在于现实性之中;现实性是由可能性发展而来的。

其二,可能性和现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一方面,可能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现实,另一方面,转化为现实性也意味着出现了新的可能性。

例如:其一,一个胖女人有变瘦的可能,想变瘦变是有可能性的,可家庭,生活习惯等原因导致的肥胖是现实性的。

其二,肥胖可能是由瘦发展来的,人也可以由肥胖变得瘦。

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人由肥胖变瘦后为变美提供了可能
唯物辩证法还指出:在可能性转化为现实的过程中,尽管客观事物和客观条件是基础,但主观能动性往往起着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减肥尽管需要一些运动仪器,少热量的失误等客观基础,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减肥的人要坚持运动和健康均衡膳食。

5.偶然性和必然性
唯物辩证法认为:偶然性和必然性是揭示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

事物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发生的趋势是必然性;事物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也可能不出现,或可能以多种多样的不同方式出现的趋势是偶然性。

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偶然性和必然性是一对辩证统一:
(1)偶然性和必然性是对立的:其一,两者地位不同,必然性居于决定地位,偶然性居于从属地位。

其二,两者的根源不同,必然性是由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决定的,偶然性是由事物内部的非根本矛盾或外部矛盾造成的。

其三,两者作用不同,必然性决定事物发展的基本方向,偶然性则使事物发展过程变得丰富多样(或说不好预料)。

例如:其一,对刘翔来说,打破世界纪录,其长期刻苦训练是必然因素,天时地利等是偶然性的,其长期的刻苦训练居决定了他能否成功。

其二刻苦训练是刘翔本人的坚持,天时地利等偶然因素是外部条件。

其三,刻苦的训练和天时地利作用不同,长期的刻苦训练居决定了他能否成功。

天时地利可能早就一个人,也可能毁灭一个人,无法预料。

(2)偶然性和必然性是统一的:其一,必然性不能离开偶然性,一切必然性终归要以某种偶然性的形式表现出来。

其二,偶然性也不能离开必然性,一切偶然性都受必然性的制约,也总是以某种形式表现着相应的必然性。

其三,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在一定条件下为必然的东西,在另外的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偶然;反之亦然。

例如,其一,打破世界纪录离不开刘翔长期刻苦的训练,也离不开天时地利等因素。

其二,有了天时地利,刘翔不努力训练,还是无法打破世界纪录。

其三,刻苦训练可以使人适应不同的环境,不痛的环境也成就不痛的训练效果,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