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4单元《塞北江南》葡萄沟教案 北师大版

合集下载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葡萄沟》教案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葡萄沟》教案
让学生用联想和想象来理解词语。并且能抓住重点词句进行理解。
让学生图文结合的方式学习课文。
阅读总分结构写景文章,了解其写法。
使用课件“摘葡萄”游戏,将枯燥的识字变得有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运用媒体出示葡萄沟的水果图片,更形象地让学生体会和看到葡萄沟的水果多。
本环节运用多媒体,出示不同颜色的葡萄的图片,让孩子们身临其境看到五光十色的葡萄,这样对“五光十色”词语的理解也比较形象。学生看到这么多,这么美得葡萄,发出感叹,顺势可以让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
学习者分析
本班学生32名,男生18人,女生14人,我是从二年级开始教这些孩子,学生通过一年多的语文学习和训练,已经具备一些语文素养,有自己预习的习惯,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的习惯。预习时已经将课文读熟,并且有了一些自己的思考。在小组合作学习方面也配合得比较默契,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效性比较高。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活动设计
活动目标
媒体资源使用及分析
一、导入
二、复习词语,理清脉络
三、体会“水果多”
四、体会“葡萄美”
五、学习“晾房”
六、拓展阅读
引入课文。
1、复习生字词。
2、总述“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3、回忆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在写“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1.请学生齐读一自然段,边读边记葡萄沟有哪些水果?
1.生默读第三自然段,读完后,你对晾房有什么认识?
2.晾房到底是什么样子?为什么要这样修?图文结合。3.齐读三自然段。
读文,思考问题。
回忆单元主题以及课文题目。
对旧知识的复习,再次回顾和整理课文的结构,感知内容。
体会葡萄沟的水果多。
让孩子充分与文本接触,走进文本,自己感受。体现语文学科的教育性,让孩子学会合作。

3年级语文上册北师大版教学设计4塞北江南(教学设计)葡萄沟

3年级语文上册北师大版教学设计4塞北江南(教学设计)葡萄沟

葡萄沟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认识本课的9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结合本文内容理解“茂密、展开、五光十色、热情好客”等词语的意思,并积累自己喜欢的词语。

3.理解本文内容,激发孩子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4.锻炼孩子的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5.培养孩子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意识。

过程和方式:教给孩子通过观察朗读、交流讨论、合作学习等,来理解本文的内容的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葡萄沟是个好地方,激发孩子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1.认识本课的9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体会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培养孩子的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准确理解第二自然段中的词句,并感悟蕴含其中的情感。

第一课时教学准备:几串葡萄、录音机、一盘葡萄干、画笔等。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

1.播放音乐《咱们新疆好地方》。

我知道同学们都十分喜爱音乐,今天就给同学们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曲,仔细听音乐,想一想这是什么地方的歌曲?会唱的同学可以跟着一起唱。

2.师:这是什么地方的歌曲?(新疆)想不想到新疆旅游?3.师:让咱们随着刚才轻盈、欢快的歌曲走进新疆的葡萄沟,出示课题:葡萄沟。

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

1.听本文朗读录音,要求孩子听准字音。

2.自读本文,把生字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3.检查认识生字词情况。

4.检查读本文情况,指导读正确、流利。

三理解本文。

㈠学习第一段。

1.自由朗读本文第一自然段,想一想你都读懂了什么?2.读后指生汇报。

3.指导感情朗读。

㈡学习第二段。

1.师: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自然段。

思考:从这段中你感受到葡萄沟好在什么地方?2.请同桌互相说说——根据说的内容边读边讲解。

3.师:葡萄有很多颜色,请在书上把描写颜色的词语用“——”勾出来。

指导孩子用你自己神奇的画笔把葡萄涂上你喜爱的颜色,涂好后自己把它挂在“凉棚”上,咱们来比一比,看谁先涂好。

4.这么多颜色,真美!书上用了一个词语来形容它,谁能把它找出来?(五光十色)咱们来读一读这个词语。

小学语文北师大三年级上册4塞北江南-葡萄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北师大三年级上册4塞北江南-葡萄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葡萄沟》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成都新世纪外国语学校曾睿一、教材分析:《葡萄沟》选自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是一篇介绍我们祖国一个美丽的地方的文章。

文章文字优美,图文并茂,读过之后,令人陶醉,使人向往,是一篇符合儿童心理的游记式文章。

文中先整体介绍了葡萄沟的特点,然后从葡萄、老乡、葡萄干这几个方面详细的介绍。

通过学习本文,学生能理解课文的內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葡萄沟是个好地方,增强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这篇课文适合运用导游式的情景教学,教师设置一种轻松的旅游氛围,先由老师做导游牵引、点拨,通过语言、音乐、图片、视频、课件创设情境,让学生轻松自如地游历于文中,感受葡萄沟的风土人情,从而受到美的熏陶,锻炼听说读写的能力。

整个教学过程以游为主,以导为辅,游中有导,导中有游,学生在边游边赏的过程中轻松自然地融会贯通。

三、教学模式:本课运用了导游式的情境教学,采用“导-游-读-说”的教学模式教学。

四、教学目标:1、通过创设情境,让孩子们在葡萄沟旅游一番,让他们在情感的世界里深深地感到: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激发他们热爱伟大祖国的思想感情。

2、运用多种方法感悟“盛产”、“茂密”、“五光十色”、“热情好客”等重点词语和句子。

3、运用导游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想象,让他们在感悟中、口语交际中训练语言、发展思维。

五、教学重点:采用多种方法体会葡萄枝叶的茂盛,葡萄的多和美,维吾尔族老乡的热情好客,从而理解“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六、教学难点:初步了解晾房的样子以及葡萄干的制作过程。

七、教学准备:PPT、葡萄干、葡萄八、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语文课上,我们游览过江南水乡宁静又忙碌的小镇,欣赏过日月潭那神秘有令人向往的独特风光。

北师大版语文第四单元第一课《葡萄沟》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语文第四单元第一课《葡萄沟》教学设计

三(7)班《葡萄沟》教案一、谈话导入,解读生字词。

1.师生问好。

2.师: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新疆的一个地方玩,知道是哪儿吗?(生:葡萄沟)恩,老师听说葡萄沟是个好地方。

走,咱们现在就来看看这个好地方。

3.想去葡萄沟,那要先会写“葡萄”这两个字。

板书“葡萄”师:“葡”字是先写草字头再写一个半包,里面是一个杜甫的“甫”字,“萄”字也是先写草字头再写一个半包,里面是一个“缶”字。

葡萄是一种水果,加一个沟字,就成了一个?———生:地名。

师:很好,我们再来看看这些词语。

(幻灯出示重点词语)这些词语都认识吗?生:认识。

师:好,那老师请几位同学来读一读。

指名学生读。

集体读。

师:同学们读得真棒!二初读感知。

1师: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读课文的时候:(1)要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2)把你喜欢的句子划下来。

师:待会我就请几位同学把自己喜欢的句子读一读。

指名读。

2.,讲解第一段。

现在让我们随着课文,走进葡萄沟。

2.集体朗读第一段。

3..师:葡萄沟的位置在哪里呢?生:新疆吐鲁番。

出示课件上的地图。

4.师:这是我们江西,这是我们的首都北京。

葡萄沟就在新疆的吐鲁番。

5.师:葡萄沟出产的水果多吗?生:多。

师:都出产哪些水果呢?生:杏子,香梨,蜜桃,沙果,葡萄。

师:(边说边出示图片)恩,五月有杏子,七八月有香梨,蜜桃,到了九十月份,人们最喜爱的葡萄成熟了。

作者写这些水果,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呀?生:时间顺序。

师:葡萄沟出产这么多水果,作者用了一个词语来表示,是哪个词语?生:盛产。

师:对,是盛产。

盛产就是大量地出产。

第一段告诉我们葡萄沟盛产水果(板书:盛产水果)那我们朗读第一段的时候就要把盛产水果,丰收,喜庆的感觉读出来。

5.师:陈婷婷你来读下第一段。

(学生读)读得很好,现在请女生集体朗读第一段。

师:读得不错,不知道男生能不能读得更好呢?男生集体朗读第一段。

6.师:在葡萄沟,最受人们喜爱的是什么水果呀?生:葡萄。

师:好,我们来看看葡萄的种植情况。

三年级上册《葡萄沟》教案分析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葡萄沟》教案分析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葡萄沟》教案分析北师大版教案名称:《葡萄沟》教材版本:北师大版教学内容分析:《葡萄沟》是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个关于友谊和帮助的故事。

通过本篇课文,可以培养学生的友爱互助的精神,引导学生学会感恩和帮助他人。

教学目标:1. 能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2. 能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3. 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4. 能用课文中的情节启发学生对友谊和帮助的理解。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2. 掌握词语和句子。

教学难点:1. 表达词语和句子的含义;2. 理解课文中的情节。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想象问题:学校大门口在放学的时候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请同学们设身处地地想象一下,如果你是董明珠,你会怎么做?2. 师生互动: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进行小组讨论,并选择一名同学向全班分享自己的想法。

3. 课文导入:播放《葡萄沟》课文动画,让学生初步了解故事情节。

第二课时1. 朗读课文:老师组织学生齐读课文,重点表达情感,感受课文氛围。

2. 课文理解:老师带领学生分段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和情节。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友谊和帮助的重要性,形成结论并展示。

第三课时1. 课文赏析:学生分组选择自己喜欢的课文段落进行赏析,并分享自己的理解。

2. 朗读对话: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中的对话,模仿人物语气和表情。

3. 反思提问:老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友爱互助的精神。

第四课时1. 情景表演:学生自愿分组进行课文情景再现表演,展示对友谊和帮助的理解。

2. 课文填空:老师布置课文填空作业,巩固课文知识点。

3. 课堂总结:老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友爱互助的精神。

教学反思:通过《葡萄沟》这篇课文的教学,学生在情感、道德和语言等方面都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观察力,激发学生对友谊和帮助的思考。

北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塞北江南教案

北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塞北江南教案

北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塞北江南教案
一、周学习内容第四单元《塞北江南》,共有三篇。

二、周学习重难点 1 生字一类字28个,二类字20个。

2 积累▲有感情地朗读每一篇,并学习复述。

▲学习恰当的使用动词,形容词。

▲学习概括与具体的写作方法。

▲背诵《敕勒歌》 3 作《___是个好地方》三、周学科融合 1知道新疆、江南、台湾在我国地图上的方位,简要了解气候环境与特产。

2画出心中最美的地方,最美的季节,最美的事物。

四、周学情分析本周学习内容均为写景,故事情节性不强,但优美的语言同样能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要采用多种阅读形式,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阅读中积累语言,感悟汉语言字之美,并与产生祖国美、家乡美的共鸣。

介绍了我国新疆吐鲁番的葡萄沟盛产葡萄的情况,以及葡萄干的制作方法,说明了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表达了对葡萄沟的赞美之情。

在朗读中呈现景观。

▲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

3生字目标易错葡萄熟族区分(密蜜)(构构)
1初读感知点▲自由读——范读纠音——读难词难句——自由读(个人读、小组读、男女赛读……)▲写了葡萄沟的那些东西?
▲你最爱读哪一段?为什么?(读、欣赏、说)▲你最喜欢葡萄沟的什么?说一说为什么?▲你从哪几个方面看出葡萄沟是个好地方? 3能力训练点▲第二自然段“ 、”的用法。

▲背诵第二自然段。

▲生字学习。

4拓展延伸点▲如果你去葡萄沟,你想做什么?▲晾房为什么这样修?▲新疆还有什么好东西?板书设计葡萄沟
盛产水果
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葡萄多、美老乡热情好客
葡萄干有名勤劳智慧
描写了我国江南水乡小镇——桃,早晨安静、热闹、忙碌的景象,。

葡萄沟 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葡萄沟 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葡萄沟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一、课标分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书面语言中获取信息,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引导学生探究性、创造性地感受、理解、评价、鉴赏文本。

因此本文在教学设计上力图突出学生对文本中生字词的理解感悟,通过读的方式来感悟文本,展示自己对文本的个性化见解。

通过联系上下文、对比词语的方式来理解文中词语想要表达的情感,从而深入的领悟文本内容。

二、教材分析《葡萄沟》是北师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介绍了我国新疆吐鲁番的水果之乡――葡萄沟。

本文共四个自然段,前三段课文通过描写葡萄沟盛产水果,葡萄叶茂盛、葡萄又多又好,维吾尔族老乡“热情好客”、葡萄干“色鲜味甜”四个方面来说明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最后一个自然段总结到“葡萄沟真是一个好地方”。

这句话是文章的中心句,也是作者对葡萄沟由衷的赞美。

文本承接自然,第一自然段讲葡萄沟的地理位置,以及其盛产水果的特质,但是落脚点在“最喜爱的葡萄”上,突出了本文的描写中心,又自然过渡到下一自然段。

这一段主要突出的是葡萄沟的物美。

第二自然段突出葡萄的特点以及老乡的热情好客,写景美、物美,也突出人更美的特质。

第三自然段写葡萄干如何制作承接第二自然段如何处理葡萄,主要是写葡萄干美,也是物美的体现。

正因为葡萄沟物美、景美、人更美,文章最后才总结到“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因此本文在教学设计上从课文的整体入手,扣住“好地方”三个字,通过多种方式品词读句,让学生自己去想象、理解、去体验、去感悟。

通过读来感悟和展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感悟。

体会葡萄沟的三美——物美、景美、人更美。

三、学情分析学生对描写景物、水果类的文章很感兴趣。

特别是已经去过葡萄沟的学生,他们更能旅游时的所见所感,来展示自己独到的见解。

对于葡萄孩子们也不陌生,他们更能联系结合日常生活,发表自己的体悟。

他们能准确找到文章的中心句,并采用联系上下文,对比的方式理解字词。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葡萄沟》教案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葡萄沟》教案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葡萄沟》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认读生字及新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练习背诵第2段。

3、继续学习联系生活实际和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4、了解葡萄沟是盛产葡萄的好地方,对葡萄沟产生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抓住词语理解课文内容,把自己的理解有感情的读出来。

教学难点:了解葡萄干的制作过程。

教学准备:演示文稿、搜集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葡萄)这可不是一般的葡萄,这是从遥远的新疆吐鲁番的葡萄沟运来的,看着这令人垂涎欲滴的葡萄,你们想不想到葡萄沟去走一走,看一看。

二、检查预习:1、快快打开书,读读21课,要求:把字音读正确,把语句读通顺,读流利。

2、认读词语:导:同学们读了课文,有几位词语朋友想见见大家,你们认识它们吗?(课件)(1)吐鲁番(2)梯田:你知道梯田什么样子吗?(课件)这就是层层叠叠的梯田,葡萄就种在山坡上的梯田里。

(3)搭起凉棚:课文中写什么搭起凉棚?这就是茂密的枝叶搭起的绿色的凉棚。

读一读这句话,想一想这句话在写什么?(葡萄的枝叶)再读这句话,体会葡萄枝叶的茂盛。

(4)五光十色(5)维吾尔族、热情好客:课文中写谁热情好客?你们看这就是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老乡,他们在干什么?读一读这句话,体会老乡的热情好客。

(6)酿酒厂、蒸发、碉堡三、整体感知:师导:同学们词语理解得真好,课文读得一定也不错,谁愿意读一读课文?他们读时请你认真听,边听边思考,葡萄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教师随机板书)四、理解体会:1、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体会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2、教师随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订教:第一自然段:那里盛产水果。

(1)那里指哪里?(2)你从哪些语句知道那里盛立水果?读一读(3)你们看这就是葡萄沟盛产的各种各样的水果,多馋人呀,快读一读第一自然段。

第二自然段:第一句: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就像搭起了一个个绿色的凉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葡萄沟1葡 萄 沟疆吐鲁番有个地方叫葡萄沟,那里盛产水果。

2[①文章开篇有什么特点?]五月有杏子,七八月有香梨、蜜桃、沙果,到九十月份,人们最喜爱的葡萄成熟了。

3[②为什么强调“最喜爱”?]段导读:新疆吐鲁番有个地方叫葡萄沟,盛产水果,人们最喜爱的是葡萄。

4 萄种在山坡上。

[③这句交代有必要吗?]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就像搭起了一5个个绿色的凉棚❶。

[④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

[⑤作者是怎样表现葡萄沟的“美丽”的?]要是这时你到葡萄沟去,6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老乡,准会摘下最甜的葡萄,让你吃个够。

[⑥维吾尔族老乡有什么特点?]7段导读:葡萄沟不仅葡萄产量大、品种多,而且当地人很朴实。

下来的葡萄有的运到城市去,有的运到晾房❷里制成葡萄干。

[句导读:这句话用“有的……有的……”来说明对葡萄的处理方式,从而引出下文对葡萄干的制作过程的说明。

]1 ☜2①开篇点题,介绍葡萄沟的地理位置。

3②“最喜爱”说明了葡萄在人们心中的地位,自然引出下文。

4③有。

这句话点明了葡萄的生长环境。

5 ❶凉棚:夏季用以遮挡阳光乘凉的棚子。

④运用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葡萄枝叶的茂盛。

6 ⑤主要从色彩上加以描写,说明这里的葡萄数量多、产量大、品种多。

7⑥热情好客,非常淳朴。

❷晾房:这里指晒制葡萄干的屋子。

晾房修在山坡上,8样子有点儿像碉堡。

[句导读:这句话介绍了晾房的外形及修建的地势。

]晾房的四壁留着许多小孔, 里面有许多木架子。

人们把成串的葡萄挂在架子上,利用流动的空气,使水分❸蒸发,晾成葡萄干。

[⑦这段文字介绍了哪些内容?]葡萄沟生产的葡萄干颜色鲜❹9,味道甜,非常有名。

[⑧这句话有什么作用?]10段导读:介绍葡萄沟的葡萄干非常有名。

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段导读:总结全文,抒发了对葡萄沟的热爱。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知道我国新疆吐鲁番的葡萄沟是盛产水果的好地方。

3.培养学生热爱伟大祖国的思想感情。

实物投影,葡萄沟的录像带,生字、新词卡片。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猜谜语:藤儿青青,爬上架架,结了串串小珍珠,颗颗都能甜掉牙。

学生:葡萄。

2.师生共同介绍所了解的有关葡萄的知识。

3.揭示课文题目:对呀,香甜的葡萄多么诱人哪!我国的许多地方都出产这种水果,但是最有名的要数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葡萄沟。

我们就一起到那儿走一走,逛一逛吧。

二初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重点提示。

“萄”字读二声。

3.理解下面的词语。

茂密:(植物)茂盛而繁密。

五光十色:形容色彩艳丽,花样繁多。

4.指名分段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三学习课文内容1.学习第一自然段。

8❸分,在这里读fèn。

⑦介绍了制作葡萄干的地点和方法,也表现了维吾尔族老乡的聪明智慧。

9❹鲜,在这里读xiān。

10⑧这句话是这一自然段的中心句。

描述了这里葡萄干的特点,讲清了葡萄沟生产的葡萄干“非常有名”的原因。

(1)学生自读第一自然段。

数数这段共有几句话,想想每句话的意思。

(2)指名分句读,说说每句话的意思。

学生甲:第一句话说新疆吐鲁番有个地方叫葡萄沟。

学生乙:第二句话说人们最喜爱的是葡萄。

(3)与同桌讨论:为什么特别强调人们最喜爱的是葡萄?(4)说说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葡萄沟盛产葡萄。

)(5)指导朗读。

采取评读的方式。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默读第二自然段。

想想每句讲的是什么。

(2)引导学生深入阅读。

①你觉得葡萄沟的葡萄长得怎么样?(好)②分组讨论:从哪些词语、句子能看出葡萄长得特别好呢?③全班交流汇报。

学生甲:“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就像搭起了一个个绿色的凉棚。

”这说明葡萄长得枝繁叶茂。

学生乙:“一大串一大串”说明数量多。

学生丙:“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说明葡萄品种多。

学生丁:“要是这时你到葡萄沟去,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老乡,准会摘下最甜的葡萄,让你吃个够。

”这表现了维吾尔族老乡的热情好客,更说明葡萄多而甜④说一说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葡萄沟的葡萄长得枝叶茂盛,葡萄结得又多又好。

)(3)有感情地朗读。

要求读出喜悦、赞美的语气。

①同组练读。

②指名比赛读。

③评读。

3.学习第三自然段。

(1)学生自读第三自然段,提出自己的疑问。

学生甲:什么是“晾房”?学生乙:为什么说这里生产的葡萄干非常有名?(2)观看录像,了解晾房的结构特点和功用。

(3)理解“非常有名”的意思。

学生甲:“非常有名”的意思就是特别有名。

学生乙:“非常有名”就是说不光是葡萄沟这个地方,很多地方都知道这里生产的葡萄干颜色鲜、味道甜。

(4)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想想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5)出示投影,选择正确的答案画“ 。

第三自然段主要讲:①介绍晾房的样子。

( )②用流动的空气晾成葡萄干。

( )③葡萄沟生产的葡萄干颜色鲜、味道甜,非常有名。

( )四总结全文1.放录像,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提问:你喜欢葡萄沟吗?为什么说这里是个好地方?(依照板书总结)五发散思维你还知道哪些地方的特产?学生甲:烟台的梨。

学生乙:深州的蜜桃。

学生丙:新疆的哈密瓜。

……1.《葡萄沟》一文主要介绍了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的葡萄沟,那里盛产水果,尤其是葡萄又多又好,葡萄干也很有名。

在讲到葡萄沟的葡萄干特别有名时,教师可以选择几位学生来品尝葡萄干,尝过后进行描述(颜色、形状、味道等),让其余的学生猜一猜他们尝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质疑。

如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说维吾尔族老乡准会摘下最甜的葡萄给我们吃,你怎么知道一定是最甜的?”学生会说:“由于维吾尔族老乡很热情,就算他们摘下的葡萄不是最甜的,我们吃在嘴里也会觉得甜,因为心里甜。

”通过品尝葡萄,再结合课文内容,学生已经从中品出、读出句子的味道来了2.教学快结束时,再一次带学生入境:观看录像,通过感官刺激,再现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对葡萄沟的喜爱,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

一系列的环节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因为这儿的水果多;因为这儿的葡萄多;因为这儿的葡萄干色鲜味美;更因为这儿的维吾尔族老乡热情好客。

所以我们说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这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整节课,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1.按照课文内容填空。

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就像搭起了一个个绿色的凉棚。

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

2.你还知道哪些地方的特产?北京烤鸭、深州蜜桃、天津麻花、新疆哈密瓜,等等。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规范地书写生字。

生字、新词卡片。

一检查复习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如果你去葡萄沟,你想干什么?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

二学习生字1.出示生字、新词卡片,指名认读。

茂密盛产小孔五光十色热情好客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字形。

3.全班交流汇报。

沟:左右结构。

右边是“勾”,不要写成“勺”。

份:左右结构。

左边是“亻”,右边是“分”。

季:上下结构。

上面是“禾”,下面是“子”。

架:上下结构。

上面是“加”,下面是“木”。

4.重点指导“分”的读音。

“分”是个多音字,在“水分”一词,读“fèn”;在“分别”一词中读“fēn”。

三扩词练习沟:沟通山沟水沟沟沟坎坎暗:暗淡暗处暗访黑暗制:制作制度限制因地制宜架:架构架子书架脚手架在认字的时候,教师要领着学生先读,然后以猜谜语的形式进行教学。

如教师说:“弟弟站在大树旁。

”学生立刻就猜到了是“梯”字。

教师接着说:“句子很多。

”“够!”学生脱口而出。

讲到这里的时候,教师就假装说:“老师不会出了,你们想一想出给老师猜,看看老师是否能猜出来。

”学生考老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如,一个学生说:“一个人有八把刀。

”这不是“份”字吗?但是,教师装着没猜出来,让学生帮着猜。

在猜谜的过程中,学生很快就掌握了生字。

猜谜这种方式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1.比一比,再组词。

2.用“五光十色”写一句话。

雷雨过后,天空出现了一道彩虹,五光十色,美丽极了。

3.阅读片段,回答问题。

晾房修在山坡上,样子有点儿像碉堡。

晾房的四壁留着许多小孔,里面有许多木架子。

人们把成串的葡萄挂在架子上,利用流动的空气,使水分蒸发,晾成葡萄干。

(1)用“”画出文中的比喻句。

(2)用“”画出描写晾房的样子的句子。

(3)为什么晾房要这样修?因为利用流动的空气,可以使水分蒸发,把葡萄晾成葡萄干。

1.吐鲁番吐鲁番的葡萄沟坐落于吐鲁番市东北,距城市中心10千米,海拔300米。

葡萄沟系火焰山西侧的一个峡谷,南北长8千米,东西宽0.6千米到2.0千米,沟谷狭长平缓。

沟谷西岸,悬崖对峙,崖壁陡峭,犹如屏障。

沟内,溪流环绕,水质纯净。

溪流两侧,葡萄架遍布,葡萄藤蔓层层叠叠,绿意葱葱。

四周是茂密的白杨林,花草果树点缀其间,农家村舍错落有致地排列在缓坡上。

吐鲁番的夏天可是出了名的热,8月基本上每天的气温都在42摄氏度以上,火焰山的地面温度可以达到80~90摄氏度,故有“沙窝里煮鸡蛋”之称2.吐鲁番葡萄说起吐鲁番的葡萄沟,当然葡萄最负盛名。

新疆民谣说:“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库尔勒的香梨人人夸,叶城的石榴顶呱呱。

”这句民谣道出了新疆有名的四个水果之乡,吐鲁番独居榜首。

这里的葡萄可是驰名中外,享有盛誉的哦!4月底就有葡萄熟了,到了8月,葡萄就可多了,满大街都有卖的,你到葡萄沟一边欣赏歌舞一边吃葡萄,那可就是享受了!这里的葡萄都特别甜,糖分含量特别高,这是由于吐鲁番的独特气候所导致的,是其他地区的葡萄所不可比拟的。

3.新疆吐鲁番的葡萄为什么这么甜?新疆地处我国西北内陆地区,远离海洋,是大陆性气候。

这种气候冬冷夏热,雨量少,气候非常干燥;晴天多,日照充足。

虽然气候干燥、降雨少,但由于日照充足,使高山冰雪消融,给农作物输送来宝贵的水。

白天温度高,可以加强农作物的光合作用,有利养分的积累。

夜间温度低,农作物的吸收作用减弱,减少了养分的消耗。

因此,瓜果、蔬菜长得特别大也特别甜。

宁夏、甘肃的气候也和新疆相同,所以甘肃的白丝瓜、宁夏的西瓜和新疆的哈密瓜,同为受人们欢迎的果中上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