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四第1 课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27)

合集下载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四第一课教案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四第一课教案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专题四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导课】首先在上新课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上一个专题所学的知识。

在第三专题我们分别讲了农民阶级、资产阶级、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进行的民主革命?分别是什么?首先我们讲了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以及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和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都以失败而告终,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

我们说革命的目的是什么?建立民主政权、民主制度,巩固革命的果实,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而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后,我们要不要进行民主制度的建设?要。

那么它是怎样进行民主制度建设的了?都建立了那些民主制度了?从这节课开始了,我们进入专题四的学习,《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我们先来学习《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新课讲述】(导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长期的艰苦斗争,推翻了三座大山。

伴随着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新中国的成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后,我们建立了一个新的政权叫中华人民共和国,那么它建立的条件有哪些了?1、历史条件。

(1)从1947年6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开始,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节节胜利,为新中国的成立提供了【军事基础】。

(2)1949年3月在西柏坡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确立了全国胜利后党的工作重心和中心以及基本政策和总任务,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3)1949年4月23日百万雄师过大江,解放南京,统治中国22的南京国民政府被推翻,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政治基础】。

有了上述条件,中国共产党团结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开始筹建新中国的工作。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出席会议的有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人民解放军、各人民团体、各地区、各民族以及海外华侨的代表。

2017秋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1 专题四第1课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课件(27张)

2017秋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1 专题四第1课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课件(27张)

情景再现

天津郊区郭庄子青年妇女蒋宝 珍,结婚时正赶上选举,她为 了投票,等了两个小时才上花 车。她说:“结婚是大事,选 举更是大事,结婚是喜事,选 举更是喜事。” 南京市一位刚生了孩子的妇女 不能参加选举大会,就给孩子 起名“选玉”作为纪念。
图为北京市民迎接新中国第一次普选
情景再现
1954年6月16日 ,《人民日报》全文刊登宪 法草案并发表社论,号召全国人民讨论宪 法草案。一时间,一场大讨论在全国范围 内掀起。当时我国发生了特大洪灾,不少 地方政府是在防洪堤坝上组织民众讨论的。 持续两个多月的讨论,参加人数达1.5亿人 之多,占全国人口的四分之一。短短两个 月,1954年宪法草案征集了118万余条意 见 。宪法起草委员会认真考虑后,又对草 案做了一些重要修改。
情景再现
周恩来宣布表决结果: 投票数1197张,同 意票1197张。《中 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 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 会第一次会议于 1954年9月20日通过。
刘少奇:“幸福生活的保证”,“每一条都代表着人 民的利益”。
材料一: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四条: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十八条:参议员每行省、内蒙古、外蒙古、西藏各选派五人,青海选派一人; 其选派方法,由各地方自定之。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二: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人联盟为基础的人民 民主国家。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 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请回答:找出两段材料的相同点。 比较材料一、二,根据两部宪法的区别说明中国民主政治的 发展。

人民版必修一专题四第一节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共23张PPT)(zxls_20170515153137)

人民版必修一专题四第一节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共23张PPT)(zxls_20170515153137)

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划 为自治区、自治州、 自治县三级,各级自 治机关依照宪法3 1958.10 1965.09
(三)意义:
1、三座大山、独立主权 2、人民民主政权 3、奠定基石 4、新纪元
为建立新中国,中国共产党做了哪些准备?
•(1)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
时间:1949.03 地点:河北西柏坡 内容:① 工作由农村转移到城市 ② 从农业国到工业国 ③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
基石:新中国的成立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多党合作 和政治协 商制度
人民代表 大会制度
民族区域 自治制度
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新中国的成立)
(一)条件和准备(背景)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1、条件: 2、准备:(三次会议)
(1)七届二中全会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3)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 接受《共同纲领》为施政纲领 (二)标志: 开国大典(1949.10.1)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制度——基本政治制度)
含义: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 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各民族自 治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部分。(了解) 历史: 统一多民族国家;民族分布特点 1.原因 保证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民 现实(目的): 族平等和各民族共同发展 初步确立: 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
《中华人民共 和国宪法》
合作探究(2)
讨论教材69页材料阅读与思考,阅读后请思考:为什么说全国 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人民
普选产生 负责、监督 立 监 任 决 法 督 免 定 权 权 权 权
最高权 力机关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4.1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4.1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案

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本课概述●课标分析课标要求:“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课标明确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上。

同时要从对这些制度的内容及特点分析并总结概括出我国民主政治的特点。

●教材分析本课内容由“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开创政治建设新阶段”、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这几个子目组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国家的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石。

1954年宪法规定中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这三大制度构成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

本课内容开启了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先河,在本单元和建国后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学情分析中国民主政治史对高一学生来说不算陌生,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非很高,要注意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本课历史名词概念较多;对部分同学来讲容易造成学习上的障碍,增加学习难度,要注意解决。

●教学建议1.教法:情景问题法,通过创设新情景、设置新问题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探究回答,启发引导。

2.学法:根据老师创设问题、主动探究、师生互动;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分析,并能得出相应结论。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概况,初步理解中华人民共国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国家政权。

2.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诞生,阐述人民代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知道这三项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参照学习过的政治知识,初步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

3.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三权分立制度的不同比较,提高分析比较历史事物的能力。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1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专题四(1)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1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专题四(1)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①结束三座大山压迫史 ②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为新民主主义社会 ③为国家政治建设奠基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历史意义 推翻三座大山,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推动世界民族解放斗争 增强世界和平力量
二、新中国三大政治制度的确立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标志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起来 大会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实施
意义
我国的五个省级自治区
宁夏回族 自治区1958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955
广西壮族自治区1958
内蒙古——演绎射雕英雄的传奇
内蒙古自治区简称内蒙古,成立于1947年
5月1日,面积118万平方公里,首府呼和浩特市。
新疆——玛依拉和阿拉木汗的故乡
歌舞之邦、瓜果之乡、旅行之府, 地大物博,山川秀美,古迹遍地,
《共同纲领》
代行
《宪法》
代行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演示结束!
THANK YOU FOR WATCHING!
感谢聆听!
开国大典 一次典礼: 二个法律: 《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三大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四次会议 : 七届二中全会、一届政协、 一届人大、二届政协
代表的广泛性
人民 团体
各民主 党派 无党派 人士
各民族 海外 华侨
中国 民政治协商会议会场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南城一中 贺天明
一、新中国政治建设的基石 ——新中国的成立
1、政治条件: 七届二中全会(1949.3 内容:A B 西柏坡)
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中国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总 任务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4.1《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课件 (共26张PPT)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4.1《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课件 (共26张PPT)
一是中国在历史上长期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在长
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国境内各民族逐步汇合成了中华民族。
二是长期以来中国的民族分布以大杂居、小聚居为主。长期
教 的经济文化联系,形成了各民族只适宜于合作互助,而不适 师 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宜于分离的民族关系。 讲 解 三是在旧中国,由于历史条件、地理环境的原因和旧中国民
教 召开。这个会议是在中国革命的转折关头召开的具有重大 师 历史意义的会议。 讲 会议为中国革命由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指明了 解
道路,在政治、思想和理论上做了准备。
推进新课
七届二中全会的内容
● ●
重心转移:乡村
中心转移:军事斗争 总任务:农业国 新民主主义社会
城市 恢复和发展生产 工业国 社会主义社会
教 师 讲 解
权的国家;
新中国政权与旧中国历史上曾有过的国家政权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 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中国人民站 什么不同? 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起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3)新中国的成立,为国家政治和经济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 了牢固的基石。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新纪元。
推进新课
国旗图案中红色和金色融 合在一起,体现中华人民 共和国的神圣和庄严。
国徽图案象征中国人民自 “五四运动”以来的新民主 主义革命斗争和工人阶级领 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 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诞生, 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尊严。
推进新课
问 题 情 境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一部什么性质的宪法?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
推进新课
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
问 1956 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人民民主统一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是 题 情 战线内部关系发生了变化,民族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 怎样确立的? 境 产阶级的成员逐步变为社会主义劳动者的一部分,民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四第1课 新中国初期政治建设 课件(共16张PPT)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四第1课  新中国初期政治建设  课件(共16张PPT)

四次会议:七届二中全会、 新政协(一届政协)、 一届人大、 二届政协
社会学家费孝通回忆参加北平市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 议时说,“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 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 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 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从中 可以获悉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初步建立:
1、1949年举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确立和发展:
继续存在:
2、1954年二届政协召开
新的阶段:
3、“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八字方针的提出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实行区域 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使少数民族 当家作主,自己管理本自治地方的内部事务。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西藏自治区
汉族
内蒙古自治区
宁 夏 回 族 自 治 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
大杂 居
小聚 居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5
宁夏回族 自治区1958
我国的五个 省级自治区
广西壮族自治 区1958
总结
一次典礼:开国大典
二个法律:《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三大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 自治制度
专题四第1课
主 政新 治中 建国 设的

1、新中国的成立(前提) 2、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三大制度)
一、新中国的成立(前提) 为新中国政治建设奠定基石
、 1 历史条件
①军事上: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②政治上:国民政府已被推翻 ③思想上: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
2、过程
①筹划——新政协会议的召开 ②成立——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专题四第1课《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优秀教学案例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专题四第1课《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优秀教学案例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以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为切入点,通过展示相关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新中国成立的喜悦和激动。
2.创设情境,让学生扮演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建设者,从而引导学生站在历史人物的角度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同理心。
3.通过模拟政治协商会议、人民代表大会等场景,让学生亲身体验政治建设的过程,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初期政治建设取得的成就和不足,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历史辩证思维。
4.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客观分析历史的态度,学会从人性的角度理解和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
5.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治建设的学习,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发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既能掌握丰富的历史知识,又能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成为具有历史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奠定基础。
3.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掌握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治建设的基本情况。
2.强调本节课的重要知识点,提醒学生注意相关概念和制度的内涵。
3.结合现实,让学生认识到政治建设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五)作业小结
1.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新中国初期政治建设的短文,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4.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建设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2.运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讨论中分享观点,学会倾听他人意见,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60年后,中国以一颗闪亮红星的形象使这 一时刻永恒。
• 这是一本西方杂志的见证,也是一个国家 60年的不断寻找的见证;
• 这是《时代》的故事,也是中国自己的故 事,更是一本杂志如何认识一个国家的故 事。
1、1965年,上海《文汇报》 发表姚文元《评新编历史 剧<海瑞罢官>》,成为 “文革”的导火线。 2、1966年,中共中央政治 局扩大会议“五一六通知” 和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 《决定》标志着“文革” 全面发动。
专题四 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 其历史性转折
封面标题《China's Moment》
《中国时刻》
封面文章:《China's 60th Birthday: The Road to Prosperity》
《中国60周年:通往富强之路》
从《时代周刊》——看中国 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
课程标准:了解文革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 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列举十一 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成 就,认识依法治国方略的主要成就。
决策: 改革开放
3、意义:是伟大的转折,中国从此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政治建设进入新时代。
发展完善:依法治国
1、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时间
会议
治国方略
意义
1980 政治局扩大会议 领导制度改革 初步构想
1982 五届Leabharlann 次1982年宪法 总章程1997 中共十五大 1999 九届二次
依法治国,建设社 会主义法治国家
把依法治国,建 设社会主义法治 国家写进宪法
以国家根本 大法形式确定
2、制定了大批法律及其与法律有关的规章,形成了一个 以宪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框架。
山西洪洞县成功解救31名黑窑厂工人。获 救工人大多遍体鳞伤,其中8人神智不清。
当地警察:不是你们的人不要管
至少有1000名孩子被骗至山西黑窑厂做苦工,最小 只有8岁,最大13岁。400多位父亲在网上联名发求救信, 40余名落难孩子被解救,但当地警方只允许解救当事人 的孩子。当地劳动监察部门涉嫌倒卖童工,一名劳动监 察队员甚至把被解救童工补发的300元装进自己腰包。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据材料,中国共产党人在思想上有了怎样的转变?
人治
法治
伟大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时间)
1、主题报告: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2、内容:
思想:
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 导思想
政治:
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实行以经济建 设为中心
组织: 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领 导集体
2、内容:
思想: 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 导思想
政治: 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实行以经济建 设为中心
组织: 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领 导集体
决策: 改革开放
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
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 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 而改变。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 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作“法”, 不赞成领导人说的话就叫做“违法”,领导人的话 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所以,应该集中力 量制定刑法 、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 律……经过一定的民主程序讨论通过,并且加强检 察机关和司法机关,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 法必严,违法必究。
说明:“中共八大”、“文革”背景、“徘徊 中前进”等内容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中国走向疯狂
1、“疯狂”指的是什么?
2、“疯狂”给党和 国家的政治建设带来 哪些危害? 3、人们为什么会 “疯狂”起来?
4、“疯狂”过后的 启示?
中国走向疯狂
这是1976年9月20日的 期刊,很简单,“毛以 后的中国“,毛在这之 前已经逝世。
卖官者身后的买官者不应忽视
图说“权钱交易”
文革期间,《毛主席语录》共发行10亿 册,是中国发行量最大的出版物。
文革期间,共发行毛 主席像章22亿个,国人 平均每人4个。
• 视频:《失控的局势》
重大曲折:“文革”对政治建设的 破坏
• (1)革命委员会是国家政治体制建设的一 次重大倒退。
•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破坏。 •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
商制度遭摧残。
文革的性质:
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林彪、江青反革 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内乱。
未能实事求是 极端的个人崇拜

启示
主 法

要实事求是
建 设

要健全法制、 必
依法治国
要 性




伟大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时间)
1、主题报告: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1、毛以后,中国的第 二代领导核心是? 2、请用史实回击西方 媒体的质疑。
毛以后的中国
2009 中国时刻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 哪些成就?
为什么能取得成就? 实事求是、解放思想
2009 中国时刻
恐怖 曲折 人治
质疑 转折 法制
肯定 折服 法治
• 60年前,时代周刊几度质疑中国的前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