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物理最新教案-高二物理分子热运动能量守恒 精品
高二物理上册《能的转化和能量守恒定律》优秀教学案例

2.运用问题驱动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主动提问、合作探讨的学习习惯。
3.采用分组讨论、汇报交流等形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2.提问:“能量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那么在这个过程中,能量是否守恒呢?”引发学生对能量守恒定律的思考。
3பைடு நூலகம்利用多媒体播放能量守恒定律的相关视频,让学生对能量守恒定律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简要介绍能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历程,让学生了解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5.跨学科整合,拓展视野
本案例在讲解能量守恒定律时,注重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如生态学、经济学等。这种跨学科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2.注重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深入挖掘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实际,设计富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
4.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中学习物理。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采用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1.展示生活中能量守恒的实例,如滑滑梯、踢足球等,让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能量转化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内在动机。
2.培养学生尊重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通过对能量守恒定律的学习,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高中物理热学备课教案设计

高中物理热学备课教案设计课题:热力学基础学科:物理年级:高中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热力学基本概念,包括热量、内能、热容等。
2. 掌握热力学基本定律,包括热传递、热平衡等。
3. 能运用热力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
教学内容:1. 热力学基本概念:热量、内能、热容。
2. 热力学基本定律:热传递、热平衡。
教学重点:1. 热力学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2. 热力学基本定律的掌握和运用。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出示一个热力学实验,引导学生讨论热力学的概念和意义。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解(10分钟)1. 讲解热力学基本概念,包括热量、内能、热容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讲解热力学基本定律,包括热传递、热平衡的原理和应用。
三、实践(15分钟)1. 组织学生进行热力学实验,观察热传递、热平衡的现象。
2. 让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热量、内能、热容等参数,并进行讨论。
四、总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学生对热力学基础知识的掌握。
2. 提出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指导学生继续深入学习。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相关的课外阅读和练习题,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2. 提醒学生按时完成作业,以便下节课进行复习和进一步学习。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帮助学生巩固了热力学基础知识。
但是,在实践环节中,学生的合作能力有待提高,需要更多的组织和指导。
下节课将重点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热力学知识。
高二物理教案:分子热运动

高二物理教案:分子热运动【】鉴于大家对查字典物理网十分关注,小编在此为大家整理了此文高二物理教案:分子热运动,供大家参考!本文题目:高二物理教案:分子热运动分子的热运动一、教学目标1.物理知识方面的要求:(1)知道并记住什么是布朗运动,知道影响布朗运动激烈程度的因素,知道布朗运动产生的原因。
(2)知道布朗运动是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反映。
(3)知道什么是分子的热运动,知道分子热运动的激烈程度与温度的关系。
2.通过对布朗运动的观察,发现其特征,分析概括出布朗运动的原因;培养学生概括、分析能力和推理判断能力。
从对悬浮颗粒无规则运动的原因分析,使学生初步接触到用概率统计的观点分析大量偶然事件的必然结果。
二、重点、难点分析1.通过学生对布朗运动的观察,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出布朗运动不是外界影响产生的,是液体分子撞击微粒不平衡性产生的。
布朗运动是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反映了液体分子的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
这一连串结论的得出是这堂课的教学重点。
2.学生观察到的布朗运动不是分子运动,但它又间接反映液体分子无规则运动的特点。
这是课堂上的难点。
这个难点要从开始分析显微镜下看不到分子运动这个问题逐渐分散解疑。
三、教具1.气体和液体的扩散实验:分别装有二氧化氮和空气的玻璃储气瓶、玻璃片;250mL水杯内盛有净水、红墨水。
2.制备好的有藤黄悬浮颗粒的水、显微镜用载物片、显微摄像头、大屏幕投影电视。
四、主要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让学生观察两个演示实验:1.把盛有二氧化氮的玻璃瓶与另一个玻璃瓶竖直方向对口相接触,看到二氧化氮气体从下面的瓶内逐渐扩展到上面瓶内。
2.在一烧杯的净水中,滴入一二滴红墨水后,红墨水在水中逐渐扩展开来。
提问:上述两个实验属于什么物理现象?这现象说明什么问题?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上述实验是气体、液体的扩散现象,扩散现象是一种热现象。
它说明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
而且扩散现象的快慢直接与温度有关,温度高,扩散现象加快。
热力学第二定律高二物理教案:热力学第二定律应用于能源领域的案例分析与热能效率的提高

热力学第二定律高二物理教案:热力学第二定律应用于能源领域的案例分析与热能效率的提高热力学第二定律是热力学中非常重要的一条定律,它反映了热力学系统中能量的流动方向。
热力学第二定律描述了能量从热源到冷源的流动,它说明了热能不可能从低温区域自发地流向高温区域,而只能从高温区域流向低温区域,从而导致了熵的增加。
这个定律对于我们理解自然界中不可逆过程的本质、热能的利用效率等问题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教案将通过一些案例分析,介绍热力学第二定律在能源领域的应用,并讨论如何提高热能效率。
一、案例分析1.汽车发动机:汽车发动机是常见的内燃机,基本上是由节能功率和排泄功率两部分组成的。
而热力学第二定律是对于扩散的自发性反应的描述,所以可以应用于汽车发动机的分析中。
汽车发动机中的高温热能主要由可燃物燃烧产生,而低温状态则是出口排气。
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热能必然从高温区域到低温区域流动,那么低温区域排放的热能都是无法被利用的。
因此,发动机能够利用的热能只有其燃料的一小部分,大量的热能被浪费,并导致空气污染。
为了提高发动机的热能利用效率,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如降低排气温度、增加燃烧温度、提高进气量等方法,以减少热能浪费。
2.中央空调:中央空调是一种大型的空气调节系统,其机理是将室内空气抽出,在空气中加热或冷却后再排放回室内。
在这个过程中,中央空调的目标是保持室内的温度和湿度,因此,中央空调的热能利用效率对于能源消耗和环境保护都具有很大的作用。
而在中央空调冷却的过程中,制冷剂液化所释放的热量是一种可以被利用的能量,这就需要通过吸收式制冷剂的热能回收来实现。
在热能回收过程中,需要依靠热力学第二定律,利用制冷剂蒸发时所吸收的热能进行加热,使其达到较高的温度而减少浪费。
通过这种方式,中央空调的热能利用效率可以得到提高。
3.火力发电:火力发电是现代能源体系中最主要的能源供应形式之一,它是通过燃烧化石燃料向热能转化,再将热能转化为机械功或电能,以实现能源供应的。
高中物理热学备课教案模板

高中物理热学备课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 理解热学的基本概念和热力学定律。
2. 掌握热量的传递方式和热平衡的条件。
3. 能够运用热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热平衡的条件和热传递的方式。
难点:应用热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安排:1. 热学的基本概念和热力学定律。
2. 热量的传递方式和热平衡的条件。
3. 热学问题的计算和实际应用。
四、教学过程安排:第一节:热学的基本概念和热力学定律1. 师生互动,引入热学知识,让学生了解热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概念。
2. 讲解热力学定律,包括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内容。
3. 练习题目,让学生掌握热力学定律的应用。
第二节:热量的传递方式和热平衡的条件1. 讲解热量的传递方式,包括导热、对流和辐射等方式。
2. 解释热平衡的条件,让学生了解热平衡是什么以及如何判断热平衡。
3. 练习题目,帮助学生掌握热量传递方式和热平衡条件的应用。
第三节:热学问题的计算和实际应用1. 案例分析,让学生运用热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讨论热学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
3. 思考题目,让学生思考热学知识对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的重要性。
五、教学反馈及总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重点知识点。
2. 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帮助学生消化和吸收知识。
3. 布置课外作业,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
六、教学资源准备:1. 教科书、课件、实验器材等教学资料。
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等教学工具。
七、教学效果评估:1. 课堂表现评价。
2. 作业成绩评价。
3. 学生学习情况调查。
高中物理热力学第一定律教案

高中物理热力学第一定律教案引言:热力学是物理学中的重要分支,旨在研究热能与功的转换关系以及物质的热平衡状态。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热力学的学习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物理思维的培养至关重要。
本教案将以高中物理热力学第一定律为核心内容,通过理论讲解和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热力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一、知识概述1. 定义:高中物理热力学第一定律,也称为能量守恒定律,表明在一个孤立系统中,能量可以相互转化,但总能量不会增加或减少。
2. 表示形式:ΔU = Q - W,其中ΔU代表系统内能的变化,Q代表吸热量,W代表功。
二、理论讲解1. 系统内能的概念系统内能是指物体中分子的热运动能量总和。
分子运动越剧烈,其内能越高。
2. 吸热和放热吸热是指系统从外界吸收热量,其符号为正;放热是指系统向外界释放热量,其符号为负。
3. 功的概念和形式功是指外界对系统做的可逆过程中的能量转移。
根据形式的不同,功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体积无限长做功:W = -PΔV,其中P代表压强,ΔV代表体积变化。
- 力沿直线做功:W = Fdcosθ,其中F代表力,d代表位移,θ代表力和位移间的夹角。
4. 第一定律的表达形式根据能量守恒定律,系统内能的变化等于吸热量与对外做的功的代数和。
三、实验探究为了加深学生对热力学第一定律的理解,我们将进行以下实验:1. 实验目的:通过加热水的方式,观察热能转化和功的变化。
2. 实验材料:烧杯、热水、温度计、测量缸、线圈等。
3. 实验步骤:a. 将温度计插入热水中,记录初始温度。
b. 加热水,直到水温升高一定程度。
c. 实时观察并记录温度变化。
d. 探究热能转化和功的关系,并记录结果。
4. 实验结果: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系统内能增加,吸热量增加,同时对外做的功也增加。
四、拓展应用热力学第一定律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例子:1. 热机工作原理:汽车引擎、蒸汽机等都是基于热力学第一定律的热机。
高中物理热运动理论教案

高中物理热运动理论教案
教学内容:热运动理论
教学目标:了解热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与热运动相关的重要概念和公式,能
够应用热运动理论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热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教学难点:能够应用热运动理论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准备:教材、课件、实验器材
教学方式:讲授、实验、讨论
教学流程:
一、导入
教师简单介绍热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并与学生讨论热运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讲授
1. 热运动理论的基本原理:分子在运动,运动速度不同,速度越快的分子具有更高的能量。
2. 热力学基本概念:温度、热量、内能等概念的定义和关系。
3. 热力学第一定律:热量是能量的一种,能量守恒。
三、实验
进行相关热运动实验,观察分子的热运动现象,巩固学生对热运动理论的理解。
四、讨论
学生针对实验结果展开讨论,分析分子热运动现象与热力学基本概念的关系。
五、练习
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尝试应用热运动理论解决问题。
六、总结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学生对热运动理论的理解。
七、作业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复习本节课的内容,并预习下节课内容。
高二物理《内能》教案

高二物理《内能》教案高二物理《内能》教案1教学过程复习引入1.内能:物体内全部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2.动能:由于分子在不停地做着无规章热运动而具有的动能.它与物体的温度有关(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3.势能: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分子间具有由它们的相对位置打算的势能,这就是分子势能.它和物体的体积有关.4.内能:与物体的温度和体积有关.依据争论结果,小结:通常状况下,对固体或液体,由于体积变化不明显,主要是通过温度的变化来推断内能是否转变.新课教学1.提出问题2.问题争论问:如何转变物体的内能呢?(可以转变物体的温度或体积.)问:物体内能的变化可以通过什么表现出来呢?或者说怎样推断一个物体(如一杯水、一块铁块)的内能是否转变呢?把预备好的钢丝拿出来,想方法让你手中的钢丝的内能增加。
2.查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争论:有的想到“摩擦“,有的想到“折“,有的想到“敲打“,有的想到用“钢锯锯“,有的想到“烧“,有的想到“晒“,有的想到“烤“,有的想到“烫“、“冰“等等.一边想方法,一边体验内能是不是已经增加了.(把“摩擦“、“折“、“敲打“、“锯“写在一起,把“烧“、“晒“、“烤“、“烫“、“冻“或者“冰“写在一起.3.学问的提练问:比拟一下,本质上有什么一样或不同点.(阅读课本38~39页倒数第四段.)刚刚所想到的方法,它们之间有何不同?能不能把这些方法分分类?答:可以分为做功和热传递两类。
其中,“摩擦“、“折“、“敲打“、“锯“是属于做功,“烧“、“晒“、“烤“、“烫“、“冰“属于热传递.演示课本38页的试验.(渐渐地压缩看能不能使棉花燃烧起来.)问:刚刚两次试验,为什么会消失结果的不同?答:动作快,时间短,气体没有来得及与外界进展热交换,其温度会突然上升,至乙醚的着火点,它便燃烧起来.而动作慢时,时间较长,气体与外界有较长的时间进展热交换,它的温度就不会上升太多,达不到乙醚的着火点,则不燃烧.阅读课本39页试验,分析气体对外做功的状况.问:同学们还能不能从生活中找出一些通过做功转变物体内能的例子呢?答:柴油机工作中的压缩冲程;给自行车打气时,气筒壁会发热;锯木头,锯条会很烫;冬天,手冷时,两手相互搓一搓;古人钻木取火等等.再来体验一下,热传递转变内能的状况.给大家一段细铁棒和酒精灯,演示.学生上台做试验.把用热传递转变内能的方法和体会告知其他同学.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再找出一些通过热传递转变内能的例子.板书:转变物体内能的物理过程有两种:做功和热传递.4.新学问的深入探讨内能转变的量度师:如何量度物体内能的转变多少呢?请大家带着问题阅读课本39页5、6两段,然后归纳出来.高二物理《内能》教案2一、复习引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一章分子热运动能量守恒
我们通常把中学物理知识分为五大块: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和原子物理。
随着第十章的结束,我们就完成了力学的新课学习。
热学包括第十一、第十二两章内容,从知识份量上来,远远少于力学。
事实上,中学热学知识的深度也远远小于力学,如果把大学(普通)物理的深度比做十分,中学的力学可能已经到了五至六分,而热学则不到一分,可以说只是了解一些皮毛而已。
这是因为热学的研究需要深入微观空间,不象力学一样直观、表象,所以要常常用到一些特殊的方法,涉及的数学工具也比较深奥。
这就意味着,知识内容虽少,理解的难度依然存在,不能认为就很轻松。
在学习方向方面,我们不是重在定量的训练(过去的教材中关于气体知识的运算量较大,从本届起也砍掉了),而是要定性地建立一些有用的观念(如守恒的观念、统计的观念、熵增大的观念等),为高一级学校的学习做好思想方面的准备。
从两个章节的授课安排来看,下一章主要是阅读知识,相对的重点落在第十一章。
第十一章分三个单元:分子动理论(第1 ~ 3节)、内能介绍(第4节)、热力学两个定律(第5、6、7节)。
热学的知识和其它领域相对独立,但仍然和我们的生产生活、科学技术密切相关,希望大家给予一定的重视。
§11~1 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教学目的】
1、知道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知道分子的模型、大小、质量
2、知道用油膜法测定分子大小的原理
3、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是联系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的桥梁,并会用阿伏加德罗常数进行相关的计算
【教学重点】
知道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知道分子的模型、大小、质量
【教学难点】
结合阿伏加德罗常数对分子大小、质量进行计算时,分子的排列模式处理(是球形还是立方体)
【教具】
投影仪、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石墨照片、电子显微镜拍摄的硅原子照片
【教学过程】
○、引入
看到今天的标题,我们就会想到化学中关于物质组成的知识。
事实上,今天的课差不多就是这部分知识的复习,只是某些素材和研究的途径略有不同。
一、分子的大小
人们在认识物质组成方面的历史,我们已经知道得比较多了,这里不在赘述。
设问:什么是分子?
学生:分子是物质保持化学性质的最小单位,它可以包括单个或多个原子。
我们下面从物理学的角度介绍一下人们认识分子组成的典型事实——
1、相关事实
扫描隧道显微镜观察(教材彩图2)→根据放大率反推分子大小
*电子显微镜(照片)→根据放大率反推分子大小
单分子油膜法
a 、原理…,以油酸分子呈立方体排列“估算”→关系:d = S
V b 、操作:油酸→稀释→滴入→酒精溶解→撒石膏粉(或痱子粉)取膜→面积计算
例题:将1cm 3的油酸溶于酒精,制成200cm 3的的油酸酒精溶液。
已知1cm 3
溶液有50滴,现取其1滴,将它滴在水面上,随着酒精溶于水,油酸在水面上形成一单分子
薄层。
现已测得这个薄层的面积为0.2m 2 ,试由此估算油酸分子的直径。
解:d = S
V = 2.050200
/1016-⨯ = 5×10-10 m 答:略。
用不同的途径测量,发现不同的分子,其大小虽然各不相同,但它们的数量级是相同的——
2、分子的大小:10-10 m 数量级
10-10 m 在波动光学中也称之为1埃(o
A ),它是纳米的十分之一。
过渡:分子的线度是如此之小,那么组成物体的分子个数必然是巨大的。
分子的线度和组成物体的分子个数除了实验测量之外,还有没有理论的方法寻求呢?
二、阿伏加德罗常数
(化学知识复习)一摩尔的任何物质都含有相同的…
1、阿伏加德罗常数:1mol 的任何物质所含的粒子数,即:N A = 6.02×1023 mol -1
(精确值为6.0221367×1023 mol -1)
显然,有了阿伏加德罗常数、摩尔质量,我们就能将宏观量和微观量联系起来进行计算。
阿伏加德罗常数是联系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的重要纽带。
2、分子大小和质量的计算
当然,在计算方面,除了重复化学科目已经做过的一些处理外,还有一个分子怎么排布的问题。
有关这方面的详细知识,在下一章会具体介绍。
今天,我们会用到一些相对“模糊”的处理。
具体怎么个模糊法,看下面的例题——
例题:已知金刚石的密度ρ= 3.5×103 kg/m 3 ,碳的摩尔质量为12×10-3 kg/mol 。
现有一块体积V = 5.7×10-8 m 3
的金刚石,它含有多少个碳原子?如果认为碳原子是紧密地排列在一起的,试求碳原子的直径。
解:第一问很常规,属化学知识复习。
N = n N A = mol M M N A = A mol N M V ρ= 38310
12107.5105.3--⨯⨯⨯⨯×6.02×1023 = 1.00×1022
解第二问,可以先求每个碳原子所占据的空间 v = N V = A nN V = A mol
N M V V ρ= A mol N M ρ= 23331002.6105.31012⨯⨯⨯⨯-= 5.70×10-30 m 3 如果认为碳原子呈立方体排列,碳原子的直径d = 3v = 1.79×10-10
m 如果认为碳原子呈球形排列,则 v =
34π(2d )3 ,故,碳原子的直径d = 3v 6π = 2.22×10-10 m
这两种算法导致的结果差异较大,第二种看起来似乎更精确,但只要稍做思考,就会发现这样的问题:如果把每个分子所占的空间作为每个分子的体积,那么,分子之间的间隙不是不存在了吗?。
所以,第一种算法事实上更为符合事实。
从本题的第一问可以看到,57mm 3的钻石(相当于钻戒上的一颗小钻石)所含的碳
原子居然有1022个!这个数字是庞大的,也就是说,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建立起
这样的观念非常重要。
第二问则告诉我们,遇到分子间距和质量的问题,除了化学的知识复习之外,还要进行物理的思考…
三、小结
本节我们学习了两部分内容…。
知识的重点还在对化学知识的复习,建立起“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这样的观念。
在分子的排布方面,我们可以相机行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分子所占的空间和分子本身的大小是有差距的,这样的情形在气体中将会更加明显。
四、作业布置
教材P71第(1)(2)(3)(4)题,上作业本
《优化设计》P58第1、2、3、4、5、6题,做在书上
【板书设计】
注意“教学过程”的灰色部分,即是板书计划。
【教后感】
分量非常合适,计划贯彻也很到位。
主要还是备课细致,每个环节都想到了。
具体
教学的过程中,非常理智,语言都差不多按教案设计的内容“发言”,完全没有随意性。
要说缺点,教学过程平淡了一些,差了一点激情。
此外,关于分子排布和分子之间有间隙的问题,没有作业题照应,巩固就成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