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两税合一对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影响_潘文雨
“两税”合并对内资企业的影响分析

“两税”合并对内资企业的影响分析作者:赵红梅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11年第01期摘要:2008年1月1日,新《企业所得税法》开始实施,新法在纳税主体制度、税率制度、税基制度、税收抵免制度、反避税制度、税收征管制度等方面进行了多项制度变革。
本文认为,“两税”合并有利于完善我国所得税制度,有利于内外资企业公平税负、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符合国际税制改革的潮流。
“两税”合并不是简单的一加一,而是对我国企业所得税制的改革和完善的过程。
关键词:“两税”合并;内资企业;企业所得税法;纳税筹划中图分类号:F81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1)01-0183-02一、两税分离时期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的差异在“两税”合并前。
我国内资企业所得税法与外资企业所得税法在税收优惠、税前扣除标准、税率等方面存在诸多的差异。
税率方面的差异。
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的名义税率均为33%。
但外资企业所得税的33%包括3%的地方所得税,实际上我国大部分地方是不征收地方所得税的,特别是设在经济特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开放区等地区的外资企业所得税减按15%和24%的税率征收。
另外对产品出口企业,符合条件的还减按10%的税率征收。
我国80%以上的外资企业设立在上述地区和区域,再加上其它优惠税率,外资企业的实际执行税率远远低于33%。
而内资企业绝大部分执行33%的税率,至于27%和18%的两档税率,仅是对小企业的照顾,小企业的应纳税所得很少,因此低税率的影响是很有限的。
税收优惠及减免税方面的差异。
内资企业主要是对民族自治地区实行特殊的税收优惠政策。
另外对规模比较小的企业实行两档优惠税率,即18%和27%的税率。
所以实际上我国目前对内资企业实行的是从18%-33%的金额累进税率。
另外。
对新办的高新技术企业,自投产年度起,免征所得税两年;国务院批准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的高新技术企业可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外资企业奉行地区和产业倾斜政策,一般情况下,生产性的外商投资企业自盈利之日起可享受“免二减三”和减按15%、24%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的优惠政策,非生产性的外商投资企业也享有优于内资企业的优惠,但是优惠幅度低于生产性外资企业。
两法合并后对企业的影响

两法合并后对企业的影响2007年的税制改革拉开了帷幕,作为其中重头戏的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合并也在期盼中登台。
企业所得税法草案已于2006年12月24日提交至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审议。
新法最终的开始实施时间最大可能是2008年1月1日。
消息发布后,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反映。
本文拟从企业财务管理的角度对内、外企业所得税合并的影响作一分析。
合并后的新所得税法有较大调整,主要有五个新看点:包括统一税率、统一扣除标准、实行法人所得税、引入企业居民概念和调整税收优惠。
一、统一所得税税率所带来的影响我国目前内资企业所得税税率为33%,对微利企业另设27%和18%两档税率。
外资企业所得税税率通常为24%和15%。
由于外企税收优惠政策较多,所以若考虑实际税率,内、外资企业差距更大。
合并后的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对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将实行20%的照顾性税率。
税率统一后,可促进内、外资企业间公平竞争,有利于经济效率的提高。
该政策对内、外资企业的影响是不一致的。
对于内资企业来讲,属重大利好消息。
之于企业微观财务的影响有:首先,税负降低,企业将拥有更多的盈余,发展前景看好。
两法合并的消息一传出,沪深两市多数内资企业股价一路上涨便是明显的例证。
这将增强内资企业融资能力,新建内资企业也易筹集到所需资本。
同时,由于税后盈余的增加,企业须在权衡长远目标和短期利益的基础上,制定切合实际的利润分配计划,以满足企业的发展和投资者的要求。
其次,两法合并执行前,若内资企业投资于所得税法定税率低于本企业,分回的投资收益还需补交所得税,则倾向于将被投资企业2006年的盈利,递延至两法合并后再分配,从而避免补交所得税。
两法合并后,外资企业的所得税税率将略有上升,但由于对老外企采取了一定期限的过渡期,因此不会对其生产经营产生大的影响。
对拟进入我国的外国资本,稳定的政治局面、发展良好的经济态势、广阔的市场、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等,才是其吸引的主要因素,税收优惠只是一个方面。
税收制度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评估

税收制度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评估一、引言企业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在资本投资中不同资本形式的比例关系,包括债务和股权,而税收制度对企业资本结构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企业融资成本、负债偏好以及公司治理三个方面评估税收制度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
二、企业融资成本的影响税收制度对企业融资成本具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直接影响体现在债务和股权两种融资方式的税负差异上。
在大多数国家的税收制度中,利息支付是允许税前扣除的,而股息支付则不享受税前扣除的待遇。
因此,企业更倾向于选择债务融资,以降低税负,从而降低融资成本。
间接影响则体现在企业风险承担能力和融资渠道的多样性上。
税收制度对企业税负的调整可能会影响企业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从而影响企业的融资成本。
三、负债偏好的影响税收制度对企业的负债偏好有着重要的影响。
研究表明,税负较高的国家或地区往往出现企业负债偏好的情况。
这是因为在税收制度下,债务利息支出能够通过税前扣除,进而减少企业净利润,降低纳税义务。
相比之下,股权融资的股息支付则不享受税前扣除的待遇,增加了企业的纳税义务。
因此,企业更倾向于选择债务融资,以降低税负,实现负债偏好。
四、公司治理的影响税收制度还对公司治理产生一定的影响,进而影响企业的资本结构。
较高的税负可以鼓励企业通过股权融资来减少纳税义务,从而增加股东的利益,引导企业加强公司治理。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倾向于更多地进行股权融资,以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吸引投资者信任,进而降低融资成本。
相反,较低的税负可能会减弱企业的公司治理意愿,导致企业更多地依赖债务融资,从而增加企业的财务风险。
五、结论综上所述,税收制度对企业资本结构有重要的影响。
企业融资成本、负债偏好以及公司治理都会受到税收制度的影响。
较高的税负可以促使企业选择债务融资,降低融资成本,但也可能增加企业财务风险。
相反,较低的税负可以促进企业选择股权融资,提高公司治理水平,但也可能导致负债偏好的情况。
因此,税收制度的调整需要权衡各类因素,综合评估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从而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浅议“两税”合并的影响(一)

浅议“两税”合并的影响(一)摘要:2007年3月16日,十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新的《企业所得税法》,结束了原《企业所得税法》和《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并行的时代,即实现了“两税”合并。
我们从两税合并的必要性、两税合并前后的政策对比来阐述两税合并对内外资企业的影响。
关键词:企业所得税;两税合并;影响2007年3月16日,十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酝酿已久的企业所得税法,并于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这是中国经济走向成熟的标志性事件,至此,内外资企业终于在纳税方面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面临公平竞争的经济大环境。
一、两税合并的必要性改革开放初期,为了吸引外资发展经济,特制定了《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给予外资在纳税方面很大的优惠,即“超国民”待遇,实践证明,这些举措在特定的经济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收到了很好的成效。
截至2006年底,全国累计批准外资企业59.4万户,实际利用外资6919亿美元。
2006年,外资企业缴纳各类税款7950亿元,占全国税收总量的21.12%。
两税合并前,内外资企业所得税法在执行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亟待新的立法出台,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
一是内外资企业税法差异较大,造成内外资企业税负不公。
两税合并之前,税法在税收优惠、税率、税前扣除方面存在比较大的差异,外资企业的“超国民”身份很明显,导致内资企业税负较重,缺乏竞争优势,根据全国企业所得税税源调查资料测算,内资企业实际税负为25%左右,外资企业平均实际税负为15%左右,内资企业高出外资企业近10个百分点,仅在税率适用方面就有了明显的差异,所以内资企业和社会有关方面要求统一税收政策,公平税负的愿望很强烈。
二是两税合并之前,所得税优惠政策不完善,致使有些企业有机可乘,钻政策的空子,造成国家税款的流失。
例如,一些内资企业采取将资金转移到境外再投资境内,享受外资企业所得税优惠,不但造成税款流失,而且人为地扩大了外汇供给增加人民币升值压力等负面影响。
《2024年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公司绩效互动关系实证研究》范文

《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公司绩效互动关系实证研究》篇一一、引言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公司绩效的互动关系是公司金融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
资本结构反映了公司的债务与权益的构成比例,而公司绩效则体现了公司的经营效率和盈利能力。
本文旨在通过实证研究,深入探讨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公司绩效之间的互动关系,以期为企业的财务管理和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二、文献综述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公司绩效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研究。
研究普遍认为,合理的资本结构有助于提高公司绩效,而公司绩效的改善也会影响资本结构的调整。
资本结构与公司绩效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然而,关于二者之间的具体作用机制和影响程度,尚需进一步实证研究。
三、研究设计(一)研究假设本文假设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公司绩效存在显著的互动关系,即资本结构的调整会影响公司绩效,同时公司绩效的改善也会影响资本结构的优化。
(二)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本研究选取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作为样本,数据来源于权威的金融数据库。
为保证研究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本文对样本进行了严格的筛选,排除了ST股、ST股以及数据缺失的公司。
(三)变量定义与模型构建1. 变量定义:本文选取资产负债率作为资本结构的代理变量,以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等作为公司绩效的代理变量。
2. 模型构建: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构建资本结构与公司绩效的互动关系模型。
模型包括资本结构变量、公司绩效变量、控制变量等。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一)描述性统计表1列出了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从表中可以看出,样本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差异较大,公司绩效指标也有所不同。
表1:主要变量描述性统计表(二)回归分析通过多元回归分析,本文发现资本结构与公司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互动关系。
资产负债率对公司绩效有显著影响,同时公司绩效的改善也会影响资本结构的调整。
具体而言,当资产负债率降低时,公司绩效会得到改善;而当公司绩效提高时,企业会更倾向于优化资本结构,降低债务风险。
两税合并对企业的影响分析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封面( 2015 届)论文(设计)题目作者学院、专业班级指导教师(职称)论文字数论文完成时间大学教务处制会计原创毕业论文参考选题(200个)一、论文说明本写作团队致力于会计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精通前沿理论研究、仿真编程、数据图表制作,专业本科论文3000起,具体可以联系qq 805990749。
下列所写题目均可写作。
二、原创论文参考题目1 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浅析2 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与对策研究3 xx公司存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研究4 中小企业融资难研究5 基于杜邦分析法的医药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分析6 关于规范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探讨7 公路施工企业成本控制的应用研究8 基于财务战略的中小企业纳税筹划研究9 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0 绿色会计确认问题的研究11 某电气公司质量成本管理的研究12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研究13 跨国公司财务风险对策研究14 某集团资产减值现状及存在问题的研究15 论通货膨胀对中小企业的影响及对策16 BC电子商务模式的物流成本控制研究17 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供求研究18 中小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现状和对策分析19 关于某公司所得税的纳税筹划20 基于供应链成本管理的企业成本控制研究——以某公司为例21 保险公司财务风险成因与防范——以xx财产保险公司为例22 化工企业生产循环内部控制设计——以某公司为例23 基于价值链分析的公立医院成本管理研究24 浅谈企业并购后的财务整合25 “零库存”模式的风险管理研究26 某仪表公司销售与收款循环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对策27 海尔集团全面预算管理研究28 某纸业公司产品成本控制研究29 TCL公司内部控制应用研究30 现金流量表在企业扩张中的应用31 出口企业汇兑风险的研究—基于人民币升值视角32 我国房地产企业融资策略研究33 成长型企业适度负债经营的问题研究34 家电制造企业存货内部控制设计——以某公司为例35 企业会计政策与估计变更对利润的影响研究36 浅谈我国会计职业道德建设问题37 基于供应链视角的企业营运资金管理38 从企业安全性谈偿债能力分析39 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财务策略40 中小企业民间融资的SWOT分析—以某公司为例41 资产重组对上市公司绩效影响的分析——以中化国际为例42 个人所得税工资薪金扣除额调整前后的税收对比及其对其他税目影响的案例研究43 制造企业存货内部控制问题的研究——以某机械公司为例44 对审计风险及其控制的探讨45 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机遇与挑战46 作业成本管理在企业中运用的探讨47 我国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初探48 新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实施对中小企业利润的影响49 小微企业筹资问题的研究50 某轴承公司内部会计控制研究51 某建筑公司成本控制的研究52 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透明度的问题及建议53 农业产业上市公司的价值创造54 企业集团增值税纳税筹划55 增值税转型对企业财务报表的影响56 某公司产品成本控制研究57 中小企业流动资金运营中的问题及对策——以某粮油公司为例58 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研究59 某地红十字会问题研究60 企业并购财务整合的研究61 信息化条件下会计内部控制的创新——以xx公司为例62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中小会计师事务所的运用63 企业应收账款管理与风险控制64 某家纺公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65 我国银行业上市公司绩效管理实证研究66 企业集团模式的构建研究——以某集团为例67 资产减值准则的分析68 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研究69 关于财务与会计外包的研究70 我国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的会计处理问题研究71 固定资产会计准则比较研究72 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浅析73 人力资源信息披露研究74 浅谈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披露75 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房地产上市公司的实例研究76 网络交易税收问题的研究77 产品全生命周期成本估算研究78 ERP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79 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分析与规避——以某公司为例80 中小企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81 上市公司财务治理结构研究——以苏宁电器为例82 万科集团财务风险防范的探讨83 融资担保公司财务风险分析及防范84 会计政策选择在税收筹划中的应用85 某化工公司筹资问题及对策86 全面预算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研究——以xx钢铁集团公司为例87 营改增对企业的影响--以某公司为例88 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浅析89 关于商誉的会计思考90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治理问题研究91 某公司财务指标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92 “先诊疗后结算”付费模式下医院内部控制的研究——以某医院为例93 浅谈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改善对策94 缺陷产品召回及其会计处理探析95 某公司内部审计独立性的影响因素和对策研究96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模式研究与对策解析97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对策98 中小企业融资方式—银行信贷融资99 论企业负债经营及财务风险的有效控制100 上市公司实物资产会计政策选择相关问题研究101 我国环境审计的现状及对策研究102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问题研究103 浅论资产重组风险的防范104 经营者薪酬研究105 公允价值的运用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以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为例106 我国房地产行业面临的融资风险及对策研究107 某餐饮管理公司网络条件下的会计资源共享研究108 企业并购风险的管理策略分析109 我国增值税会计的现状分析110 会计电算化对传统会计职能影响的研究111 银行治理结构对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影响112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113 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浅析114 质量成本管理在某公司中的运用研究115 商业银行个人住房抵押贷款风险防范研究116 论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成因及其对策117 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浅析118 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对报表盈余质量影响的案例研究119 应收账款的信用管理与风险防范120 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研究121 企业创新研究--以某公司为例122 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浅析123 公允价值会计的理论与实务研究124 论会计信息质量与内部控制制度125 公允价值在金融危机中的争议与思考126 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浅析127 两岸高校财务控制与管理比较——以资金管理为重点128 英国绩效审计特征、路径与借鉴分析129 某公司资本结构问题研究130 基于敏感性因素分析法的xx公司利润最大化研究131 基于现金流量的某集团财务风险分析与防范132 某机电公司融资方案选择研究133 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改进问题研究--以某公司为例134 浅论我国中小企业应收账款的管理135 新债务重组准则实行中有关问题的思考136 某集团ERP环境下成本控制应用研究137 浅谈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缺陷及成因分析138 小微企业融资对策探讨139 会计政策的选择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以某公司为例140 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浅析141 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浅析142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研究143 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分析144 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浅析145 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浅析146 基于顾客价值理论的某连锁酒店成本管理研究147 完善内部控制预防舞弊行为148 物流企业绩效评价指标的研究149 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控制150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现状与问题分析151 某保险公司资产流动性研究152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风险及控制分析153 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经营业绩的相关性研究154 民营企业会计诚信的治理——以xx建设公司为例155 我国上市银行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研究156 人力资源会计在服务业企业中的应用研究157 中小企业问题研究158 碳税设计与思考159 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浅析160 中外资银行竞争优势比较分析161 低碳经济下xx公司环境成本控制162 基于某公司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业务的公允价值研究163 天津万华公司会计信息化实施案例分析164 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问题及对策165 论公允价值在新会计准则中的应用166 中小企业成本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xx家具采购成本控制167 某连锁超市期间费用管理问题研究168 民营企业成本核算方法的选择与管理169 中小高新技术企业融资困境及其对策研究170 万科股权激励计划研究171 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浅析172 上市公司固定资产减值的问题研究173 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浅析174 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同研究175 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176 某陶瓷公司成本控制的探讨177 某工厂采购成本与仓储成本的分析与控制178 某集团税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研究179 我国上市公司经营者股票期权激励问题探析180 上市商业银行财务可持续增长能力的模糊评价181 某建筑公司期间费用管理问题研究182 建筑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研究183 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研究184 企业内部审计外包有关问题的探讨185 负商誉的存在性分析及确认与计量186 企业亏损内因及治理对策——以xx化工有限公司为例187 某科技公司财务风险研究188 审计项目成本控制问题探讨189 某化工公司负债经营研究190 论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关系——以某公司为例191 浅析我国中小企业人才激励机制的构建192 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管理研究193 现金流量表编制方法研究——以某公司为例194 作业成本法在物流成本管理中的应用研究195 某公司应收账款管理196 融资决策对公司的影响及对策研究——以某公司为例197 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浅析198 关于双赢税收筹划的探讨199 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分析200 某公司资本结构优化研究。
两税合并对企业的影响

新税法对内资企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降低了法定税率和实际税负,二是 减少了税基。给定其他条件不变,第一种影响对于实际税负低于 25%的企业都是正面的, 而第二种影响则对所有的企业都是正面的。
先从税率上看。在新税法颁布之前,内资企业所得税税率为 33%,而外资企业由于普 遍享受“两免三减半”、“五免五减半”等优惠政策,实际税负大约低于内资企业 10% 。 因此,两税合并总体上提高了内资企业的竞争力。特别是对于那些和外资企业属于竞争性 关 系的内资企业而言,新税法很明显会增加这类企业的盈利率。但是,新税法对内资企业的惠 顾并非普适的。因为有一部分行业,例如机械制造业,原先享受了一定程度的税收优惠,它 们的实际税负低于 25%,所以新税法相当于提高了它们的税负。另外,还有一部分行业的 实际税负接近 25%,这部分行业也不会从新税法中受益。需要注意的是,新税法将服务业 的税率从原先的 33%降低到 25%,这对那些以人力资本为主的行业,例如银行业、保险业、 零售业和咨询业,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根据产业结构升级的一般规律,服务业产值的比重 应该随着经济增长而提升。因此,新税法有利于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
2007 年 3 月 16 日,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在此之 前,人们对于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实行两种所得税率颇有异议。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宏观 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在 2006 年报告中也建议将两种所得税合并。与过去的有关法律 法规相比,新的《企业所得税法》的特点是“四个统一”。这四个统一是:内外统一,即内 、 外资企业缴纳相同的所得税(俗称“两税合并”),取消了外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税 率统一,即内、外资企业法定税率均为 25%;税基统一,两类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相同, 在税前扣除方面一致;优惠统一,即从过去的对不同企业优惠改为“产业优惠为主,区域优 惠为辅”。新的税法将于 2008 年 1 月 1 日开始实施。人们普遍比较关心的问题是,新税法 规定两税合并,将给中国的内资企业、外资企业带来什么总体影响?特别地,两税合并将给 企业税收归宿带来什么影响?下面,我们对此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给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两税合并对内资企业的影响分析_1

两税合并对内资企业的影响分析【摘要】2008年1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开始实施。
两税合并后的新企业所得税法有了很大变动。
两税合并给我国内资企业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
针对两税合并对内资企业的影响,本文从企业自身以及政府两方面提出了应对措施。
【关键词】两税合并机遇发展对策2007年3月16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统一的企业所得税法,新法于2008年1月1日起实施,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迈出了十分重要的一步。
1994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开始施行,内外两套企业所得税制度并存的所得税制模式形成,在这个税制模式下,外资企业的所得税税率大约只有内资企业的一半。
具体来说,内资企业税率为33%,而外资企业的税率为24%和15%,这对利用外资和促进经济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导致了内外资企业的竞争不公平。
两税合并后,内资企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良机。
1 两税合并简介两税合并的核心内容就是将内、外资企业逐步实现“四个统一”:即内资、外资企业适用统一的企业所得税法;统一并降低企业所得税税率;统一税收优惠政策;统一和规范了税前扣除办法和标准。
两税合并前,外资企业的所得税税率名义上为33%,但国家鼓励外资进入经济特区、开发区、开放区和西部地区,在这些地区投资的外商企所得税都有不同程度的税率优惠,优惠税率分为15%、24%不等,符合特定条件的还可以享受两免三减半的税收优业的惠。
两税合并后,所得税税率统一为25%,取消了两免三减半和再投资退税的优惠政策,内外资企业同等对待。
新税法采用了产业优惠政策为主,地区优惠政策为辅的方针,对国家重点扶持和鼓励发展的产业和项目,给予所得税优惠。
对于在新税法颁布之前已经设立的企业,新税法给予五年的过渡期,使原本享受税收优惠的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在五年内逐步过渡到新税法规定的税率。
2 两税合并对内资企业的影响两税合并给内资企业创造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会,同时也带来挑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8-07-09中国管理信息化C hina Management Informationization2008年11月第11卷第21期Nov.,2008Vol .11,No .21两税合一对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影响潘文雨1,孙田宇2(1.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200433;2.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北京100871)[摘要]资本结构问题是上市公司十分关注的问题之一,而一直以来,我国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始终处于不合理的状态,而造成这一不合理现状的原因又是多方面的。
资本结构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而税收因素是其中十分重要的元素之一,因此,我们需要了解税收因素到底如何作用于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
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我国现行的企业所得税制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仍不够健全,因此,其对资本结构的影响作用也会随之受到影响。
2008年起,我国开始实行了内外合一的企业所得税制,在这一税制改革之后,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又必将产生一定变化,而这一变化很有可能会进一步加剧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不合理的现状,因此需要寻求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两税合一;资本结构;上市公司[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08)21-0039-04一、引言众所周知,我国“两税”(内资企业所得税和外商投资企业所得税)合并的立法程序已于2008年开始实施,两税合并后,内外资企业将实行统一的所得税税法,尤其是税率将得到统一。
而这必将对通过债务融资可以产生税盾利益的资本结构安排产生重大的影响。
两税合一虽然是税制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但是其通过影响企业的资本结构策略,也必将会影响到我国的资本市场。
所以这已不再是一项单纯的税收政策。
本文就将以此为切入点,透过分析税收因素对资本结构的影响,进而分析两税合并后对内资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其中将着重分析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问题。
两税合一会对通过负债融资可以产生税盾利益的内资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安排产生影响。
每个企业的目标资本结构都应使杠杆的成本和收益在边际处平衡,因为这时的资本结构将使企业价值最大化。
因此,在税率降低的情况下,上市公司将减少用债务融资。
这就意味着税制改革后,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不合理的现状会进一步加剧,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扭转这一现象。
二、政策背景新的《企业所得税法》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自此,中国对境内内资和外资企业实行统一的所得税法,这彻底改变了过去外资企业所得税率平均低于内资企业所得税率10个百分点的超国民待遇,这也标志着两税合并时代的真正来临。
我国此次税制改革实行两税合并,就是在我国WTO 过渡期结束之前,让外资企业和内资企业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从整体上来说,两税合并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而其中最直观的影响就是中国大部分内资企业的企业所得税税率将下调8个百分点,新的所得税制对内资企业的影响,其实相当于减负。
减负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内资企业税前扣除的调整,另一方面就是减税效应,两法合并会使内资企业的税率适当下调,也就是给企业让利。
因此,两税合并对内资企业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当然,我们对这次税制改革的认识绝不仅仅局限于此,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去解读它。
这里,我们就要从相对于内资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而言,实际所得税率降低,对其资本结构的影响,来进一步地认识此次税制改革的影响。
三、基本理论要研究上述问题,我们先来看一下,何谓资本结构以及税收到底如何影响企业的资本结构策略。
所谓资本结构,就是指企业资本的组成要素与比例关系,即债务资本和股权资本的比例关系。
资本结构之所以会成为企业财务领域长期讨论的重要话题,就在于其将不同来源、不同所有主体、不同时间跨度的资本元素加以统筹和协调,从而形成了有机的整体。
其实,换句话讲,最佳的资本结构的确定过程,就是在税盾利益与破产风险之间取得某种平衡的权衡过程,以达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从理论上讲,任何企业都应该存在最优的资本结构,但是,在实践中,企业却很难准确地计算并实现这一最佳时点。
在实际的应用中,不能机械地依据纯理论模型进行分析,而必须充分考虑到企业实际情况和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
对于不同的企业来说,资本结构并不存在一个通行的标准。
即使对于同一企业,现有的、合理的资本结构也会因各种主、客观条件的变化而演变得不合理。
因此,最佳的资本结构是具有个性化的、动态的组合。
那么税收因素又是如何影响企业的资本结构策略的呢?税收因素是影响企业资本结构的重要因素之一。
由于负债资本利息属于免税费用,因此企业所得税税率越高,负债资本的抵税利益就越大。
因此,税收因素对增加债务融资的客观刺激作用也就会越明显。
这一基本的原理虽然2007-09-302007-06-302007-03-312006-12-31包钢股份57.055652.474462.686452.3172航天电器66.064765.371962.120867.5981贵州茅台60.68564.127168.388663.1938伊利35.004635.344638.776441.6591年份20002001200220032004上市公司41.3540.0839.5838.4436.78全国企业61.3461.1460.7861.0960.12财务管理浅显易懂,但是实际中的情况却往往与理论相悖,这是因为税收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因素,不能单纯地从理论的角度分析。
下文我们将分析税收特别是企业所得税对公司资本结构的影响。
四、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现状及特点上市公司的融资策略主要分为股权融资与债权融资,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或债权融资视各公司的具体情况和融资策略具体而定。
在中国,偏好股权融资的现象较为普遍,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既有外部环境的约束,又有来自内部的公司治理缺陷、融资规模需求和融资成本比较的驱动。
经过近20多年的发展,我国上市公司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数量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然而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着融资结构不合理,资产负债率较低,流动负债比重偏高且以银行贷款为主的资本结构现状。
具体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特点:(1)我国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偏低,平均约32.5%,低于美国企业平均45%左右的资产负债率,更低于德、日企业60%以上的平均资产负债率。
(2)从上市公司资金来源看,我国上市公司资金来源具有如下特点:①上市公司内部筹资比例甚少,而外部筹资的比重占绝对优势;②股权融资是上市公司最主要的长期资金来源。
同时,我们应注意到的是,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企业资本结构中债务数量呈不断上升的趋势,而我国资本结构的发展趋势却与之正好相反。
下面我们从对数据的分析来直观地了解一下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现状,更能从中看出上市公司相对于国内其他非上市公司在融资决策方面的差异:表1中列出的是对上市公司及非上市公司融资偏好的分析结果。
在各个年份中,所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都远远地高于上市公司的平均资产负债率。
尽管公司上市后增加了新的股权融资来源是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但两者之间稳定的差异表明上市公司确实存在着对股权融资的偏好。
表2则是列出具体几家大型上市公司近几年的资产负债比率。
因为如果增加股权资本有利于企业的发展,那么非上市公司必然存在通过其他途径提高股权资本比重的动机,但资产负债率之间存在的稳定差异则表明增加股权融资未必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偏低说明我国上市公司拥有固定的融资渠道。
研究表明,由于股票发行和上市的行政控制和分配机制,股权融资的成本偏低,使得上市公司不论其经营状况如何,普遍存在着股权融资的偏好。
与国外的企业相比,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所占比重也要高得多。
这种资本结构的现状不仅反映了我国上市公司的经营融资倾向,同时也严重制约着我国上市公司的进一步发展。
我国的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偏好股权融资。
从长期资金来源构成看,企业长期负债比率极低,有些企业甚至没有长期负债,这不能不说明我国上市公司具有明显的选择股权融资方式的偏好。
西方现代资本结构理论提出,企业融资次序应遵循内源融资优先,债务融资其次,股权融资最后的顺序。
然而,从我国近几年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来看,则是尽量避免债务融资。
中国企业上市之前有着极其强烈的冲动去谋求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成功上市。
上市之后在再融资方式的选择上,则往往不顾一切地选择配股或增发等股权融资的方式,以致形成了所谓的上市公司集中性的“配股热”或“增发热”。
大多数上市公司一方面保持着很低的资产负债率,而另一方面目前1000多家上市公司却几乎没有任何一家会主动放弃其利用再次发行股票融资的机会。
我们将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的上述特征称为股权融资偏好。
五、税收因素对资本结构的影响在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不合理的现状以及成因之后,我们就要来具体分析一下税收因素对资本结构的影响,以及此次税制改革将可能给国内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带来怎样的影响。
税收是影响公司财务政策选择的重要外部因素之一。
Modigliani 和Miller 曾探讨了公司所得税对资本结构政策的影响,他们指出,由于税法将公司支付给债权人的利息看作是与生产经营相关的费用,允许在公司所得税前扣除,而将支付给股东的股利看作利润分配,只能在所得税后进行,即公司所得税法在对待利息和股利支付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
债务融资可以获得税收利益,所以在考虑公司所得税的情况下,公司最优资本结构其实就是100%债务融资的结论。
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分析一下债务融资对企业的影响。
1.债务融资的节税功能债务融资给企业带来最直观的利益就是纳税的减少。
表1上市公司与全国企业资产负债率(%)比较表2部分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公司名称日期财务管理企业负债按期支付利息,根据现行所得税税法规定,企业的利息支出允许在税前进行扣除,所以,在获得同样经营利润的条件下,债务融资经营的企业相对于无负债经营的企业会少负担所得税税负,从而获得相对收益。
2.债务融资的财务杠杆效应企业的债务利息通常是不随企业营业利润的多少而发生变化的。
息税前利润增大时,每1元盈余所负担的固定财务费用就会相对减少,这能给普通股股东带来更多的盈余;相反,当息税前利润减少时,每1元盈余所负担的固定财务费用就会相对增加,这就大幅度减少普通股股东的盈余。
这种由于固定财务费用的存在而产生的财务杠杆效应要求企业保持合理的负债水平,进行适度负债经营。
3.债务融资对资本结构的影响现代资本结构研究的起点是美国Modigliani和Miller 提出的MM理论。
最初的MM理论认为,在某些严格的假设条件下,资本结构与企业的价值无关。
但是,在实践中有的假设条件是不能成立的,比如,没有企业和个人所得税,市场是完全的,等等。
因此,早期MM理论推导的结论并不完全符合现实情况,只能作为资本结构研究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