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7《李商隐诗两首》精品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第7课《李商隐诗两首》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第7课《李商隐诗两首》教学设计

《马嵬》教学设计教学目的:知识与能力:(1)引导学生结合读过的诗,了解李商隐的有关生平和艺术创作。

(2)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这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过程与方法:(1)进一步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

(2)通过写“我所知道的李商隐”等训练,提高搜集整合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味诗人独特的人生际遇。

(2)深刻认识封建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的本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点:分析《马嵬(其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特别是其诗歌的对比衬托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正确把握诗人对唐玄宗的评价,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这样描述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又这样叙说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感情: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杨贵妃被杀的情形,诗歌这样讲述: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杨贵妃去世后,唐玄宗的感受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

今天我们学习李商隐的《马嵬》,看看李商隐如何评价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

二、作者简介李商隐(约813~858年),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

李商隐生活在唐帝国日趋衰败的晚唐时代,他对皇帝昏庸,宦官当权,藩镇跋扈,深为不满。

因此,他热衷政治,企望革新。

曾三次应进士考试,至开成二年(837年),由于令狐绚的推荐,得中进士。

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

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始终被排挤,于禄微位卑的幕僚生活中度过一生。

他的友人崔珏在《哭李商隐》诗中说:“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袍未尝开。

”李商隐于四十六岁抑郁而终。

李商隐现存诗歌600多首,内容涉及比较广泛。

有的抒发自己政治失意的痛苦心情,有的反映晚唐的政治生活,有的是托古讽今的咏史之作,还有一类描写爱情生活的无题诗,最为后代读者所喜爱。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 《李商隐诗两首》 教案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 《李商隐诗两首》 教案

课题必修三·第二单元·《李商隐诗两首》鉴赏课二课时备课组高一语文编辑审定高一语文备课组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搜集资料结合初中所学,概括诗人生平创作,了解创作风格。

2.通过反复诵读,整体感知全诗的感情基调,疏通大意,把握全诗的行文脉络。

3.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提升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鉴赏本诗的艺术特色。

过程与方法学生结合注释,熟读成诵,领会诗歌情感,掌握诗歌技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本诗含蓄凄美的诗情。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法诵读、自主学习式、合作探究式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步骤一:课前导学1.展示学习目标2.掌握基础知识:完成《高效课堂》板块一“助读导入”和板块二“以本为本”语言基础习题3.上网查阅资料,了解关于“古典诗词中的意象”的知识。

学生:展示课前预习成果,提出疑难问题。

教师:引导同学互助解决疑难。

步骤二:课中引学【问题引入】古典诗词而言,诗人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而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

以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对之进行多维解读,是鉴赏诗歌的钥匙之一。

那你知道哪些常见的意象,并说说其象征意义。

今天我们走进李商隐的《锦瑟》采用意象突破法,来解读本诗。

学生活动:学生借助搜集的资料,归纳整理,展示成果。

教师活动:结合学生回答,运用多媒体补充点拨。

明确:个性补充内容:【自主学习】学生听课文朗诵音频,正音、疏通文意,反复诵读本诗完成:首联中诗人由“五十弦”的锦瑟想到什么?运用什么表现手法?作者强调“一弦一柱”有何用意?学生活动:展示学习成果教师活动:根据学生展示情况,点拨补充个性补充:【小组交流】学习要点:本诗象征、用典手法活动任务:1.有感情地朗诵。

2.请从诗中找出表明内容之眼的三个字来;再从诗中找出表明诗人情感之眼的两个字:3.用典精工是李商隐诗歌的特点之一,本诗中间两联用了哪些典故?这些典故个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情感?请根据提示填写下面表格。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第二单元 7李商隐诗两首《锦瑟》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第二单元 7李商隐诗两首《锦瑟》教案

《锦瑟》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知人论世了解李商隐的生平,探究其名字含义,解读《锦瑟》。

2.理解作者在诗歌中表现的思想感情。

3.赏析理解李商隐诗歌的多种解法,体会诗中各典故的运用。

【重点难点】培养学生多种角度鉴赏诗歌的能力,提高学生阅读古典诗歌的兴趣。

【设计思路】1《锦瑟》是千古诗谜,采用诵读、赏析等多种形式鉴赏2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培养学生探究精神。

【教学过程】一《诗经》诵读1《诗经·郑风·女曰鸡鸣》女曰鸡鸣,士曰昧旦。

子兴视夜,明星有烂。

将翱将翔,弋凫与雁。

弋言加之,与子宜之。

宜言饮酒,与子偕老。

琴瑟在御,莫不静好。

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

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

知子之好之,杂佩以报之。

2《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承筐是将。

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我有嘉宾,德音孔昭。

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

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

我有嘉宾,鼓瑟鼓琴。

鼓瑟鼓琴,和乐且湛。

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二导入:《诗经》中常常琴瑟并举,“琴瑟在御,莫不静好”“我有嘉宾,鼓瑟鼓琴”,琴瑟和鸣,音韵和谐,寓示着夫妻恩爱,宾主融洽。

如果琴瑟分离,没有琴的合奏,只用瑟会弹奏出什么样的音乐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李商隐的《锦瑟》。

三作者简介1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诗人。

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

曾三次应进士考试人。

至开成二年(837年),由于令狐绹的推荐,得中进士。

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

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

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深婉绵密、典丽精工,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

2探究李商隐名字含义《礼》:子生三月,父亲名之,既冠而字之。

《李商隐诗两首》优秀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李商隐诗两首》优秀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李商隐诗两首》优秀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李商隐诗两首》优秀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李商隐诗两首》优秀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李商隐的诗歌一直是必修内容之一。

作为唐代最优秀的诗人之一,李商隐的作品充满了文学魅力和审美意味,能够让学生在感受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和理解能力。

本文便是一篇关于《李商隐诗两首》人教版高一必修三的优秀教学设计,旨在探讨李商隐的作品如何通过优秀的教学设计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教学目标1. 了解李商隐的生平及文学成就,掌握唐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辞藻表现技巧。

2. 通过《无题》和《锦瑟》这两首李商隐的诗歌,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内心世界的情感变化,理解其表现形式。

3. 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文化素养,培养其审美意识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过程1. 学习李商隐的生平及文学成就教师先以幻灯片等多媒体形式介绍李商隐的生平和文学成就,让学生对李商隐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印象。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 李商隐的生平是什么?2) 李商隐的文学成就有哪些?3) 李商隐的诗歌有什么特点?2. 学习《无题》教师先给学生阅读李商隐的《无题》一诗,并让学生以小组形式探讨以下问题:1) 诗歌中的“无题”指什么意思?2)探讨“深院静,春莺噪”的意境。

3)分析“寂寞”这个词在诗中的表现形式。

4)“一年就只有今宵”的现象在李商隐的诗歌中是否常见?这种现象具有什么深层内涵?5)结合现代人的经验,如何理解和感受李商隐的诗歌?3. 学习《锦瑟》教师再给学生阅读李商隐的《锦瑟》一诗,并让学生以小组形式探讨以下问题:1)探讨《锦瑟》中的“一弦一柱思华年”这句话的意境。

2)分析诗中描写的“频频动”这个形象,传递给人的情感有哪些?3)“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句子中,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4)探讨诗中使用的乐器“锦瑟”,它对整首诗的意义和象征作用。

5)结合现代人的经验,如何理解和感受李商隐的诗歌?三、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在本次课堂教学中,采用了如下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1) 教师集中讲授的方式,介绍李商隐的生平和文学成就,并通过教师自己的解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李商隐的诗歌。

高一语文必修3 《李商隐诗两首》 教案

高一语文必修3 《李商隐诗两首》 教案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身无彩风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你们知道这些诗句的作者是谁吗?(李商隐)李商隐被称为最具争议的抒情诗人,下面我们一来看看他的一生到底经历了什么,为什么饱受争议呢?
二、知人论世
根据导学案内容,了解作者及作品。
【学】
三、整体感知
1、听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在听读中把握诵读节奏,感受诗的韵律,体味诗的意境。
【检】
三、当堂检测
完成教材P44页,课后练习第二题。
明确:“用笔至细”:倒叙的方法,先从唐玄宗“招魂之举”的荒唐,再追述马嵬之变的凄凉,最后点出问题的实质,尺幅之间,可谓一波三折,曲折幽深;措辞委婉,如“空闻”“如何”等;立意的含蓄,最后在对比中点明主旨。“讽意至深”:否认怪诞的生命轮回说,为立论张本,对比唐玄宗今昔境遇,寓意子明,结尾通过反问深化主题【练】
4、暖玉生烟:传说蓝田美玉深埋地下,不为人所见,但它那温润的玉气却能穿透泥土,烟雾般升腾到空中。“烟”代表了一种异常美好的理想景色,只是它只能远观,不能把握,也无法亲近。渴望被赏识怀才不遇梦想的迷茫
展示现今常见的几种:对《锦瑟》的解读:
1、对亡妻的深情悼念。(悼亡诗)
2、思念而不能相聚的痛苦。(恋情诗)
3、作者的身世自伤。(自伤身世)
《锦瑟》意旨的学界观点
•恋情说(宋.刘颁清.屈复)
•悼亡说(清.何焯马茂元)
•咏瑟说(宋.苏轼)
•政治说(岑仲勉李国光)
•现在一般说法:晚年追叙平生、自伤身世之辞
问题2:这首诗除了具有凄迷的意境外,还有哪些艺术特色?
明确:善用典故
感情基调哀怨商伤
语言华丽隐隐
意境迷茫

人教版必修三《李商隐诗两首》教案

人教版必修三《李商隐诗两首》教案

《李商隐诗两首》教案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锦瑟》。

2、在预习的基础上,通过想象、联想,概括每一联的内容,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交流,结合已有知识,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体会诗歌情感。

二、课前复习:1、用典及其作用2、诗眼3、比兴三、检测预习:抽一位同学简要介绍李商隐和写作背景。

四、明确能力发展目标:展示目标-学生齐读明确五、学生活动过程预设【活动一】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锦瑟》,并疏通诗意,用散文化的语言再现诗歌内容。

活动步骤:1、抽两位同学朗读诗歌,并谈谈读这首诗的感受。

2、全班齐读3、学生提出预习时的难句并相互解答。

4、同桌相互说诗歌的意思,并抽两位同学交流【活动二】在预习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交流,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体会诗歌的情感。

活动步骤:1、小组讨论交流本诗中所用的表达技巧,并抽一个组到黑板上展示。

2、板演组主讲,其余组质疑补充,全班达成共识活动预设:1、找出各联的表现手法首联运用比兴手法,以锦瑟的50根弦象征诗人将近50岁的人生,借瑟音哀怨以示伤感。

颔联、颈联运用典故,是诗人追忆的内容:①庄周梦蝶:表现对美好情感的追怀②望帝啼血:哀音怨曲,引人悲感,以冤禽托写恨怀③月明珠泪:构成一个朦胧的妙境,表达复杂的怅惘之情④蓝田玉暖:感慨美好的愿望可望不可即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这首诗以“思华年”引起全篇,以“追忆”作结通过引用四个典故,使全诗笼罩着一层浓重的哀伤低徊、凄迷朦胧的氛围,反映出一个衰颓时代知识分子典型的悲剧心理,不满现实压抑又无力反抗,有所追求却又感空虚幻灭的惆怅。

六、当堂训练:《导与练》70页(学生40)“重点突破”第1题(艺术手法)及72页(学生42)“课内阅读”8、9题(诗眼、情感)。

七、反思小结:1、用典的作用:①引前人之言之事,使立论有根据。

②诗中有不便于直接叙述的,借典故的暗示,委婉道出作者的心声。

③既使诗歌语言含蓄、洗炼,给人以想象的空间;又可使诗歌的意蕴更加丰富、含蓄、深刻。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教学设计:第二单元 7《李商隐诗两首》(共2课时)Word版含答案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教学设计:第二单元 7《李商隐诗两首》(共2课时)Word版含答案

《李商隐诗两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结合读过的诗,了解李商隐的有关生平和艺术创作。

2.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这两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3.进一步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这两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2.进一步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

【教学难点】深刻认识封建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的本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方法】诵读法, 鉴赏法【教时安排】 2教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互动设计1] 开堂白当盛唐的繁华落下帷幕,中唐又以其匆匆的步伐走过。

曾经空前绝后的大唐王朝到了日薄西山的时候。

李白登仙而去,杜甫困顿而逝,白居易、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的身影也渐渐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末世的余音里,李商隐走来了,这位晚唐的才子,旷世的情种,为大唐的黄昏添上了一道绚丽的余霞。

二、整体感知互动设计2] 旷世情种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诗人。

字义山,号玉生,出身小官僚家庭。

曾三次应进士考,终得中进士。

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

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

他的诗作,也有揭露现实黑暗的,但为数不多;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歌的艺术上,特别是他的近体律绝,其中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

李商隐诗现存约六百多首,大都以抒情婉曲见意,往往寄兴深微,想象奇特,余味无穷。

尤其他以男女爱情相思为题材的诗,情思宛转沉挚,辞藻典雅精丽,摹写入微。

能以典型特征的刻画和环境气氛的渲染,表达事物的内在神韵,寄寓诗人的情怀。

还有一些诗篇激情荡漾,轻薄浮艳。

这些对后世产生过巨大影响。

但他的诗里往往是避实就虚,刻意求曲,打破了时空顺序,混淆了实虚境界,透过一种象征手法把感情表现出来。

由于省略了表面和内在的过度和关联,诗句间跳跃很大。

再加上他多愁善感和政治上的沉浮,使人读起来感到晦涩难懂。

李商隐诗两首 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李商隐诗两首 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李商隐诗两首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李商隐诗两首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李商隐诗两首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巨匠之一,李商隐的诗歌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他的诗歌语言凄婉、感叹凝重,富有浓郁的人生哲理、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中学语文教材中,李商隐的代表作品也被纳入其中,成为学生学习的重点内容。

在教学中,如何利用好李商隐诗歌,引导学生对李商隐及其创作进行深入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文学兴趣和表达能力,是本文探讨的主题。

一、诗歌欣赏在进行李商隐的课堂教学时,欣赏和鉴赏是重要的环节。

教师可以将李商隐的两首代表作品《夜雨寄北》和《无题》作为导入,让学生沉浸在诗意之中,体验其中的情感和意境。

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体验和联想,去理解诗歌中的情感和思想,从而深入感受李商隐诗歌中的人生哲理。

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夜雨寄北》写的是作者思念远方亲人的心情,虽然短小精悍,但极富情感力。

教师可以让学生独立欣赏和品味,理解诗歌中饱含的思考与情感,同时从语言表达和意象描写等角度去分析诗歌。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交流,如:“作者为什么用‘君’‘我’这样的切入方式展开诗歌”的分析;“巴山夜雨”这个意象所传递的情感等等。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无题》又称《秦妇吟》,这是一首哀叹亲情和爱情的诗,在表达情感时有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

在欣赏之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究诗歌表达的思想,再结合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通过多维度的分析,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和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

二、创作写作在欣赏诵读李商隐诗歌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创作写作表达自己对李商隐诗歌的理解和感受,不仅能够借鉴大师的文学技巧和表达方式,同时也能够通过写作的过程,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和文学欣赏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商隐诗两首》教案学习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李商隐及其诗歌能力目标:鉴赏这首诗||,品味诗歌意境||,从而领会诗歌美质||。

情感目标与价值观目标:学习各诗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了解诗人的不同艺术风格||。

教学过程:一、导入:1.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2.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同学们||,大家知道这些千古名句的作者是谁吗?(李商隐)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李商隐的另一代表作《锦瑟》||。

二、走进作者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

卷入牛李党争之中||,政治上受到压制||,始终郁郁不得志||,于46岁时病死在荥阳||。

李商隐有“欲回天地”的政治雄心||,也有蔑视“古圣先贤”的进步思想||,可惜他“运与愿违”||,遭遇谗毁||,横被排抑||,“一生襟抱未尝开”||。

这就是他的诗常带感伤情调的原因||。

李商隐是晚唐诗坛的一颗明星||,也是对后代有影响的一个诗家||,尤其是他的七律有独特的风格||。

李商隐的作品题材广泛||,有抒发自己政治失意的痛苦心情的||,有反映晚唐的政治生活的||,有托古讽今的咏史之作||,还有一类描写爱情生活的无题诗||,最为后代读者所喜爱||,与杜牧被合称为“小李杜”||。

与温庭筠合称“温李”||。

他的诗有独特的艺术成就||,构思新巧||,词藻华美||,风格婉转缠绵||,有吐韵铿锵、工于唱叹等艺术特点||。

但有的作品伤感情调比较浓重||,用典过多||,隐晦难解||。

李商隐诗歌的特殊风格、独特境界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构思严谨||,立意高超||,深情婉转;二是语言方面||,绮丽典雅||,辞藻华丽;三是表现手法||,善于用典||,工于比兴||,象征、暗示的修辞手法||。

有《李义山诗集》3.关于《锦瑟》《锦瑟》一诗||,堪称李商隐诗集中的压卷之作||。

然而||,对于这首诗的旨意||,千百年来聚讼纷纭||,莫衷一是||。

这首诗||,如果从具有高超的艺术成就和具有丰富的多解性两方面看||,可以说古代诗歌无一能比||。

元代的元好问就曾发出这样的感叹:“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

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

”(《论诗三十首》)意思是说||,像《锦瑟》(以及受李商隐影响的宋初的西昆体诗)这样的诗固然好||,可是就算东汉的大训诂学家郑玄再世||,也只能望之兴叹||,无力为它作注||。

清代的大诗人大学者王士祯也曾发出“一篇《锦瑟》解人难”(《论诗绝句》)的浩叹||,可见这首诗的特异之处||。

4.关于《马嵬(其二)》《马嵬(其二)》||,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的佳作||。

咏史之作||,东汉的班固首开其端||,但止于叙述史实||,平实无华||。

至晋朝左思《咏史》、陶渊明《咏荆轲》之类||,始借题发挥||,寄寓怀抱||。

唐代诗人||,如杜甫、刘禹锡等人||,则多把咏史与咏怀古迹结合起来||,扩大了诗的境界||。

李商隐的咏史诗||,主要写南朝和隋朝覆灭旧事及唐朝国家战乱||,总之是以史为鉴||,多抒发兴亡之慨||。

三、整体感知1、同学们齐声朗读一遍《锦瑟》||。

在读时请同学们注意诗的朦胧意境||。

2、李商隐诗的一大特色就是用典||,《锦瑟》的颔联和颈联就是连续的用典||。

请谈谈本诗中的用典?明确:庄生梦蝶、杜鹃啼血、遗珠有泪、蓝田生烟全诗共用四个典故||,每个典故一个意象||,潜蕴着作者对自己今生今世爱情、事业、理想、追求的痛苦反思||。

庄生晓梦迷蝴蝶||,抱负成虚;望帝春心托杜鹃||,理想幻灭||。

玲珑剔透的沧海明珠||,本为稀世珍宝||,如今却只是在明月映照之下||,成盈盈之“珠泪”||,独自被遗弃在沧海;自己追求的对象||,如同蓝田日暖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

通过这首诗我们走进了作者的情感世界||,尽管这首诗晦涩难懂||,但我们触摸到了这位才华横溢、命运多舛的晚唐才子的情感脉搏||,这说明只要用心感受||,总会有所收获||。

第一联||,是起兴之笔||。

锦瑟的五十根弦||,象征诗人将近五十岁的人生(李商隐活了46岁)||。

瑟之发音||,清幽哀怨||,故借用之以示伤感||。

“一弦一柱”则兴寄遥深||,感情凝重;“思华年”为全篇主脑||,以下文字皆因此生发出来||。

第二、三两联||,是全诗的主体部分||,也是诗人追忆的内容||。

但诗人究竟在苦恋什么呢?他表达得太委婉了||,只是用了两个古老的典故来传达||。

“庄生晓梦迷蝴蝶”||,说的是迷惘之情——表现了对往昔美好情感的追怀||,尽管欢乐是那样短暂||,尽管时隔多年一切都变得朦胧凄迷||,但也足以让他珍惜一生一世||。

“望帝春心托杜鹃”||,传达出一种凄凉悲慨的情调——生而不能||,死则续梦!这是怎样的悲哀啊||,希冀以来生继今世||,永结情缘||。

接着||,诗意又转||,柳暗花明||,开出另一新的境界来:明珠在沧海月下泣泪||,美玉在重山之上生烟||。

美好事物的消逝与毁灭||,给人以无限的悲伤无奈与怅惘||。

这里具体是指佳人红颜命薄||,还是指诗人才命相妨?(李商隐《有感》一诗中说:“古来才命两相妨”||,意为才气与命运不能两全)我们无从知晓||。

最后一联||,以感叹作结||。

“此情可待成追忆”||,表明作者到老还很珍重这份“感情”||。

“只是当时已惘然”当时身处其境||,已是凄迷难辨||,而今思之||,更是如水中之月||,镜中之花||,捉摸不到了||。

全诗就在这种无限怅惘的情绪中结束||,余音袅袅||,言尽而意不止||。

3、提问:作者借用这四个典故||,想要表达怎样的的主旨和情感?【明确】对于这首诗的题旨||,千百年来莫衷一是||。

这首诗全篇笼罩着一层浓重的哀伤低回、凄迷朦胧的情调氛围||,反映出一个衰颓没落的时代中正直而不免软弱的知识分子典型的悲剧心理:既不满于环境的压抑||,又无力反抗黑暗社会;既有所追求向往||,又时感空虚幻灭;既为自己的悲剧命运而深沉哀伤||,又对造成悲剧的原因感到惘然||。

所以||,至今还有很多学者把它当做政治诗来读||,并从诗人的经历中寻找蛛丝马迹||,阐幽发微||。

李商隐一生||,固然是在党争的政治派别夹缝中求得生存的||,受过一些大官的恩惠||,也因之被另一些人排挤||,有过短暂的荣光||,更有过长期的失意||。

但他在政治上的得失悲欢||,未必用这样朦胧的诗歌来表现||,不能硬把中国古典诗歌“香草美人的传统”(以爱情隐喻君臣际遇)往这里套||。

否则||,李商隐那些写爱情的无题诗||,像“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之类的||,都可以当做政治诗来读了||。

我们认为||,《锦瑟》还是一首写恋情的诗||,是一个垂暮老人回首锦瑟华年所唱出的一曲哀婉凄美的歌||。

其意境高远||,感情真挚||,可意会不可言传||,可感悟不可支离||,须从大处读之||。

4.《锦瑟》一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分析说明:【明确】这首诗主要运用了象征手法来表达情感||。

象征与比喻有共同之处||,都有以具象表示抽象的特点||,但也有区别||。

比喻像人间的桥梁||,一般有两个硬性的端点||,可以找出本体和喻体;象征则像天上的彩虹||,物质表象所联系的对象不那么分明||,主要靠暗示||,带有更多游移不定的成分||。

像《锦瑟》一诗||,无论是起兴的“锦瑟”||,还是主打的“蝴蝶”“杜鹃”“珠”“玉”等||,它们表现的情调可以猜想出来||,却极难追究其具体所指||。

近人梁启超曾说:“义山的《锦瑟》《碧城》《圣女词》等诗||,讲的什么事||,我理会不着||。

拆开来一句一句的叫我解释||,我连文义也解不出来||。

但我觉得他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一种新鲜的愉快||。

须知美是多方面的||,美是含有神秘性的||。

”(《中国韵文内所表现的情感》)《马嵬》:一、导入: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这样描述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又这样叙说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感情: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杨贵妃被杀的情形||,诗歌这样讲述: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杨贵妃去世后||,唐玄宗的感受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

今天我们学习李商隐的《马嵬》||,看看李商隐如何评价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

二、整体感知: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歌||。

1、整体把握:从题目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是李商隐咏叹“马嵬之变”的作品||。

历史上||,咏叹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文学作品很多||。

众多文学家对二人的爱情也是褒贬不一||。

白居易的《长恨歌》||,是对这二人寄予深厚的同情的||。

杜牧的《过华清宫》对二人又是持讽刺批判态度||。

各位同学觉得作者对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是持什么态度的呢?是同情还是讽刺?明确:这首《马嵬》是讽刺批判唐玄宗的||。

在首联||,作者先用“更九州”三个字概括方士在仙山上寻见杨贵妃的传闻||,之后用“徒闻”加以否定||。

相传杨玉环在蓬莱仙山上还记着“愿世世为夫妇”的密约||,但之后又用“未卜”和“休”来否定这一事件||。

从第一句我们就可以看出||,李商隐对唐玄宗是持讽刺和否定的态度的||。

第一句为全文奠定了讽刺的基调||。

2、具体赏析: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知道||,这首诗是批判讽刺唐玄宗的||,前人在评价这首诗的时候用“讽意至深||,用笔至细”这八个字||。

你能从叙事的委婉方面谈一谈“用笔至细”||,从反衬的方面说说讽至深吗?反衬方面——先看颔联||。

今朝与昔日的对比||。

唐玄宗做了四十多年的“太平天子”||,他的皇宫中连鸡都不准养||,因为鸡叫声会扰了皇帝的清梦||,报晓都由宫人负责||。

而现在不同了||,玄宗被逼离开了长安||,住在军中||,在没有宫人传唱的优美歌声了||,只有军人们在寒夜敲着金柝||。

我们可以回想起木兰诗中的一句“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大家想一下||,军中的情境是何等的悲凉啊!昔日是如此的歌舞升平||,今朝又是如此悲惨凄凉||。

看到此处||,不禁想替作者问一句:玄宗玄宗||,早知今日||,何必当初!——颈联也是今朝和昔日的对比||。

当日玄宗与杨贵妃山盟海誓“愿世世为夫妇”||,为此还嘲笑牛郎织女一年才能重聚一次||。

可是当六军驻马的时候||,又是什么情景呢?昨日的誓言马上化为泡影||,杨玉环落得“婉转娥眉马前死”的下场||。

玄宗的誓言如此经不得考验||。

相比之下||,远不及牛郎织女||。

秦观在《鹊桥仙》中说过||,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在作者眼中||,不论是对天下(空闻虎旅传宵柝||,害的天下大乱)||,还是对爱情(七夕时山盟海誓||,当六军驻马时却违背当日的誓言)||,玄宗都是背叛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