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秋季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测评同步练习 (新版)新人教版
2018-2019学年度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测试卷 (新版)新人教版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总计45分。
请将唯一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写在表格内)1.化学科学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社会进步,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下列与人类社会进步相关的重大问题,其中和化学密切相关的是①环境保护②能源开发利用③功能材料研究④生命过程探索()A.①② 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2.如图所示的实验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A. B. C. D.热水蒸发蜡烛燃烧滚摆上升影子形成3.下列有关物质变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物理变化中一定发生化学变化B.化学变化中一定发生物理变化C.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D.不需要加热就能发生的变化一定是物理变化4.以下对自然资源利用的过程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A. B. C. D.铝土矿炼铝液化气燃烧木材制桌椅海水提取镁5.性质决定用途,以下物质的用途与其化学性质有关的是()A.生石灰作食品干燥剂B.石墨用于制铅笔芯C.钨用于制白炽灯灯丝D.干冰用于人工降雨6.何洁同学为确定实验室某一失去标签的液体物质,设计如下探究方案,其中你认为错误的是()A.将液体倒入试管中观察其颜色 B.测量液体的密度C.滴加酚酞试液检验液体是否为是碱 D.用嘴尝尝液体是甜味还是酸味7.一元硬币的外观是:①有银白色金属光泽,一些同学认为:②它可能是由铁制成的.在讨论时,有同学提出:③“我们先用磁铁来吸一下”.就这一过程而言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③为实验 B.②为猜想假设 C.①为观察 D.③为设计实验8.下列仪器中,可以在酒精灯火焰上直接加热的是()A.B.C.D.9.正确量取7.5mL液体,应选用的一组仪器是()①5mL量筒②10mL量筒③20mL量筒④胶头滴管.A.③④ B.①②④C.②④ D.只有③10.正确使用托盘天平是进行各种化学定量实验的基础,下列操作不.正确的是()A.称取药品时,药品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B.称取指定质量的药品时,应先加药品,后加砝码并移动游码至天平平衡C.称量时观察到指针停在分度盘中央或左右摆动幅度相等时,可认为天平已平衡D.托盘天平使用前、后应在天平托盘下取下或套上橡胶垫11.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B.C.D.12.取用固体药品的操作正确的是()姓名学号班级---------------------------------------------------装-----------------------------------订----------------------------------线--------------------------------------------------22A.B.C.D.13.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A.B.C.D.14.实验是学习化学的基础,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B.C.D.15.下列实验基本操作中不正确的是( )A.B.C.D.二、 填空题(总计35分)16.(6分)选择合适的序号填空:①物理变化②化学变化③物理性质④化学性质 (1)在通常条件下,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2018年秋季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1.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同步练习 (新版)新人教版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知能演练提升能力提升1.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化学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下列四个同学的观点中,你认为错误的是( )2.(2017湖南郴州中考改编)下列说法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聚沙成塔B.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C.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D.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3.(2017安徽黄石西塞山模拟)下列变化中,前者属于化学变化,后者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水受热汽化水结冰B.铁生锈铁熔化C.汽油挥发汽油燃烧D.鸡蛋变臭牛奶变酸4.下列洗涤方法主要利用了物质化学性质的是( )A.无水酒精清洗手机屏幕B.食醋洗去水壶内的水垢C.清水洗涤衣服上的食盐D.汽油洗涤衣服上的油污★5.下列过程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春天花朵掰成花瓣B.夏天粮食酿成美酒C.秋天水果榨成果汁D.冬天冰砖砌成冰雕6.用自制的氢气罐灌装气球时,氢气燃烧引发爆炸的事故时有发生。
关于这一爆炸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属于物理变化B.属于化学变化C.有新物质生成D.放出大量的热7.自然界有一种“雷雨发庄稼”的现象,雷雨中发生的一系列化学反应如下:①空气中的氮气在放电条件下与氧气直接化合,生成无色且难溶于水的一氧化氮气体;②一氧化氮在常温下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③二氧化氮与水反应,生成硝酸和一氧化氮;④生成的硝酸随雨水淋洒到大地上,与土壤中的矿物作用,生成可溶于水的硝酸盐。
请根据以上叙述填空:(1)一氧化氮的物理性质有(填写两条); 化学性质为。
(2)氮气的化学性质为。
8.认真阅读下图,判断下列过程中各部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1)图①中A处发生的变化是,原因是; B处发生的变化是,原因是。
(2)图②中发生的变化是,原因是22。
(3)图③中发生的变化是,原因是。
探究创新9.(2017四川雅安中考)智能手机是一种多功能通信工具,一款智能机通常含有41种以上的化学元素。
2018年秋季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1.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同步练习 (新版)新人教版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知能演练提升能力提升1.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化学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下列四个同学的观点中,你认为错误的是( )2.(2017湖南郴州中考改编)下列说法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聚沙成塔B.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C.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D.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3.(2017安徽黄石西塞山模拟)下列变化中,前者属于化学变化,后者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水受热汽化水结冰B.铁生锈铁熔化C.汽油挥发汽油燃烧D.鸡蛋变臭牛奶变酸4.下列洗涤方法主要利用了物质化学性质的是( )A.无水酒精清洗手机屏幕B.食醋洗去水壶内的水垢C.清水洗涤衣服上的食盐D.汽油洗涤衣服上的油污★5.下列过程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春天花朵掰成花瓣B.夏天粮食酿成美酒C.秋天水果榨成果汁D.冬天冰砖砌成冰雕6.用自制的氢气罐灌装气球时,氢气燃烧引发爆炸的事故时有发生。
关于这一爆炸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属于物理变化B.属于化学变化C.有新物质生成D.放出大量的热7.自然界有一种“雷雨发庄稼”的现象,雷雨中发生的一系列化学反应如下:①空气中的氮气在放电条件下与氧气直接化合,生成无色且难溶于水的一氧化氮气体;②一氧化氮在常温下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③二氧化氮与水反应,生成硝酸和一氧化氮;④生成的硝酸随雨水淋洒到大地上,与土壤中的矿物作用,生成可溶于水的硝酸盐。
请根据以上叙述填空:(1)一氧化氮的物理性质有(填写两条); 化学性质为。
(2)氮气的化学性质为。
8.认真阅读下图,判断下列过程中各部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1)图①中A处发生的变化是,原因是; B处发生的变化是,原因是。
(2)图②中发生的变化是,原因是。
(3)图③中发生的变化是,原因是。
探究创新9.(2017四川雅安中考)智能手机是一种多功能通信工具,一款智能机通常含有41种以上的化学元素。
手机屏幕大部分用的是硅酸铝玻璃,下列关于硅酸铝玻璃性质的推测正确的是( )A.透光性好B.常温下易与氧气反应C.易溶于水D.见光易分解答案:1.D 不锈钢、塑料皆是人造材料;密封的航天服材料及杀死癌细胞的药物必须用化学方法制取;要辩证地看待化学产品,虽然有的化学产品有害,有的能造成污染,但生产化学产品的利大于弊,D同学观点错误。
【配套K12】[学习]2018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1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综合测试题3 (新版)新人教
![【配套K12】[学习]2018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1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综合测试题3 (新版)新人教](https://img.taocdn.com/s3/m/1b86b1c4b8f67c1cfad6b89f.png)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满分100分,考试时间45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下列实验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2.实验结束后,下列仪器放置的方法正确的是( )3.小马同学准备在实验室加热25mL水,以下是他实验操作的记录,其中没有错误的步骤是( )A.先用50mL量筒量取25mL水B.接着将量好的25mL水倒入容积为50mL的试管中C.再用铁架台固定试管,将铁夹夹在试管的中部D.最后点燃装满酒精的酒精灯给试管加热至其中的水沸腾4.可用推拉注射器活塞的方法检查图中装置的气密性,当缓慢向左推活塞时,如果装置气密性良好,可观察到( )A.长颈漏斗下端管口有气泡冒出B.锥形瓶中液面明显上升C.长颈漏斗下端导管内有液柱上升D.注射器内有液体进入5.用试管加热固体物质时,有时因操作不正确出现试管炸裂现象。
某同学寻找出下列原因,其中不正确的是( )A.加热前试管外壁的水未擦干 B.加热不均匀,局部温度过高C.加热完,没有冷却即用冷水冲洗 D.加热时,试管口略向下倾斜6“5·13”河北沧州市氯气泄漏事故发生后,小红从网上查到:“氯气是一种黄绿色、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能溶于水。
”这描述的是氯气的( )A.物理变化 B.物理性质C.化学变化 D.化学性质7.下列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拧干衣服 B.写粉笔字C.食物腐败 D.粉碎废纸8.下列物质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浓盐酸具有挥发性B.金属铜能导电C.纯净的氮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D.细铁丝能在纯氧中剧烈燃烧9.1元硬币的外观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
一些同学认为它可能是铁制的。
在讨论时,有的同学提出“我们可以拿磁铁来吸一下”。
“拿磁铁来吸一下”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提出问题 B.猜想假设C.设计实验 D.得出结论10.在进行了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活动后,同学们有如下说法,其中不正确的是( ) A.蜡烛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明亮的火焰,同时放出较多热量B.蜡烛燃烧时冒出的黑烟与吹灭蜡烛时产生的白烟是同种物质C.蜡烛燃烧的生成物主要是水和二氧化碳D.蜡烛燃烧属于化学变化,其过程中同时有物理变化发生11.下列鉴别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方法中,可行的是( )A.观察气体颜色B.用燃着的木条检验C.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D.用手在集气瓶口扇动,闻气体的气味12.实验中不小心将酒精灯碰倒在桌上燃烧起来,应立即( )A.用水浇灭 B.用湿抹布扑灭C.用干抹布扑灭 D.用嘴吹灭二、填空与简答题(本题包括3个小题,共22分)13.(5分)根据化学实验操作规则,请用适当的数据填空:(1)向酒精灯里添加酒精,不可超过酒精灯容积的________。
2018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检测卷(新版)新人教版

第一单元检测卷(60分 45分钟) 题号-一--二二三总分得分、本大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每小题的4个选项中只有1个符合题意。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ABACBDCDBC2.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社会的文明和进步离不开化学。
下列与化学无关的是 A.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 B.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C.开发新能源,研制新材料D.研制药物和保健品3. 古人曾将铅锻打成细细的铅条作为笔来写字 ,这也是“铅笔”名字的由来。
一样写字,下列有关铅的性质与这一现象有关的是A.硬度小B.熔点低C.硬度大4. 下列事实的描述中,属于物质化学性质的是A.干冰易升华B.金刚石是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C.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D.水和植物油混合后静置片刻会分层5.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1. 安徽省有许多历史悠久、闻名中外的传统工艺品。
下列工艺品在制作过程中涉及化学变化 的是■ 0A.界首彩陶比黄山歙砚C 安庆雪木斛塑铅条能像铅笔D.能导电广口瓶九称取食盐 比洗涤试管C”加热反应物6. 化学实验过程中的规范操作对实验安全至关重要。
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A.将实验用剩的药品带出实验室C.实验药液溅入眼睛,立即用纸巾擦拭 湿布扑盖7. 如图所示仪器可以用酒精灯直接加热的是D.贮存气体B.加热后的试管立即用冷水冲洗 D.洒在实验台上的酒精着火,立即用*【解析】D 项,蜡烛熄灭后会产生一缕白烟,白烟是石蜡的固体小颗粒,错误。
9.在探究“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实验活动中,有一项操作如图所示此操作说明该气体10. 如图所示的“错误实验操作”与对应的“可能产生的后果”不一致的是【解析】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 ,否则易引发火灾,C 项符合题意。
二、本大题包括 5小题,共34分。
11. (5分,每空1分)(1)在燃烧匙里放少量白糖,加热,白糖熔化变成液体,这时白糖发生了 . 物理(填“物理”或“化学”,下同)变化;继续加热,白糖变黑,生成了碳,此时发生的变化 属于化学变化。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测评同步练习 (新版)新人教版

第一单元测评(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快乐点击(每小题3分,共30分)1.物质世界充满了变化。
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光合作用B.钢铁生锈C.酸雨侵蚀D.冰雪融化2.我们在打开某种饮料瓶时可看到瓶口冒出大量泡沫,冒出的气体是不是二氧化碳呢?有同学提出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
就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猜想假设B.设计实验C.收集证据D.得出结论3.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使用前将酒精灯内的酒精加满B.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C.用酒精灯的外焰给物质加热D.使用酒精灯后用嘴吹灭4.实验结束后,下列仪器的放置方法中正确的是( )5.下列描述中表达的是物质化学性质的是( )A.干冰能升华B.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C.氢氧化钠在空气中易变质D.水蒸发产生水蒸气6.下列有关道尔顿和阿伏加德罗等科学家的研究结论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B.在化学变化中,分子会破裂,原子也会破裂C.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D.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使人类对化学的认识由表象转化为本质7.下列有关仪器使用或用途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试管:加热时所盛液体体积不得超过试管容积的B.胶头滴管:向试管中滴加液体时应将胶头滴管伸入试管内C.酒精灯:熄灭酒精灯时可用嘴吹灭D.玻璃棒:可用于搅拌液体8.当你在复印室复印材料时,经常能闻到一股特殊的气味,这种气味就是臭氧的气味,氧气在放电条件下可以转化为臭氧。
下列与此相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该变化是物理变化B.该变化是化学变化C.氧气和臭氧是同一种物质D.氧气与臭氧性质完全相同9.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给水加热时,水沸腾,水蒸气遇冷的玻璃片,有小水滴生成B.碘化钾溶液与硝酸银溶液反应有黄色沉淀碘化银生成C.在点燃的蜡烛火焰上方罩一个干而冷的小烧杯,烧杯内壁有雾D.吹灭蜡烛时会产生一缕白烟10.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二、积累运用(共28分)11.(8分)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测评(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快乐点击(每小题3分,共30分)1.物质世界充满了变化。
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光合作用B.钢铁生锈C.酸雨侵蚀D.冰雪融化2.我们在打开某种饮料瓶时可看到瓶口冒出大量泡沫,冒出的气体是不是二氧化碳呢?有同学提出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
就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猜想假设B.设计实验C.收集证据D.得出结论3.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使用前将酒精灯内的酒精加满B.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C.用酒精灯的外焰给物质加热D.使用酒精灯后用嘴吹灭4.实验结束后,下列仪器的放置方法中正确的是( )5.下列描述中表达的是物质化学性质的是( )A.干冰能升华B.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C.氢氧化钠在空气中易变质D.水蒸发产生水蒸气6.下列有关道尔顿和阿伏加德罗等科学家的研究结论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B.在化学变化中,分子会破裂,原子也会破裂C.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D.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使人类对化学的认识由表象转化为本质7.下列有关仪器使用或用途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试管:加热时所盛液体体积不得超过试管容积的B.胶头滴管:向试管中滴加液体时应将胶头滴管伸入试管内C.酒精灯:熄灭酒精灯时可用嘴吹灭D.玻璃棒:可用于搅拌液体8.当你在复印室复印材料时,经常能闻到一股特殊的气味,这种气味就是臭氧的气味,氧气在放电条件下可以转化为臭氧。
下列与此相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该变化是物理变化B.该变化是化学变化C.氧气和臭氧是同一种物质D.氧气与臭氧性质完全相同9.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给水加热时,水沸腾,水蒸气遇冷的玻璃片,有小水滴生成B.碘化钾溶液与硝酸银溶液反应有黄色沉淀碘化银生成C.在点燃的蜡烛火焰上方罩一个干而冷的小烧杯,烧杯内壁有雾D.吹灭蜡烛时会产生一缕白烟10.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二、积累运用(共28分)11.(8分)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化学学习过程中要关注物质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等)、发生的变化和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1)金属铜的颜色为色,水为色,空气为色。
(2)写出下列物质在通常状况下的状态:食盐,二氧化碳,啤酒。
(3)生活中有许多物质具有气味,试列举两例:。
(4)将植物油倒入水中,油能浮在水面上说明水的密度(填“大于”或“小于”)植物油的密度。
12.(8分)有关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描述如下:①潺潺的流水能蒸发成水蒸气;②水蒸气可以变成天空中的白云;③白云变成了雨滴或雪花降落到地面;④铁矿石冶炼成钢铁;⑤钢铁可生成铁锈;⑥煤着火燃烧,残余一堆灰烬。
请你分析,其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填序号,下同),属于化学性质的是,属于物理变化的是,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13.(4分)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1)根据图1回答:在连接c和d时,使d较易插入c中的措施是;(2)采用图2所示操作可能造成的后果之一是。
14.(8分)镁是一种银白色金属,它具有可燃性,取一段镁带,用坩埚钳夹住,在酒精灯上点燃,发出耀眼白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的氧化镁是一种白色固体粉末。
根据上述有关镁的叙述回答问题:(1)镁带在空气中燃烧,由银白色的金属生成白色的固体粉末,该过程主要发生了变化。
(2)镁带燃烧时的现象是。
三、情景分析(共12分)15.(8分)对“高低不同的燃着的蜡烛罩上玻璃杯后谁先熄灭”这一问题,甲、乙两位同学有不同的认识:甲同学认为高的蜡烛先熄灭,乙同学认为低的蜡烛先熄灭,谁也说服不了谁,于是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1)实验中将两支燃着的蜡烛罩上玻璃杯,一会儿,都熄灭了。
原因是。
(2)甲同学认为高的蜡烛先熄灭,理由是; 乙同学认为低的蜡烛先熄灭,理由是。
本实验条件下,甲同学的猜想被证明是正确的,同时还观察到玻璃杯内壁变黑。
(3)某工程项目在电焊施工时,焊渣不慎溅落,引燃底层室外堆放的防水卷材,产生较大烟雾。
由甲同学的猜想得出启示,要迅速逃离火灾现场,应采取的正确方法是(填序号)。
A.用毛巾捂住鼻子B.成站立姿势跑出C.沿墙根迅速爬向门外D.打开窗户跳出16.(4分)化学就在你身边。
在寒冷的冬天,当你的爸爸下班回到家中,你可以为他沏上一杯热茶。
你认为取下的茶杯盖、暖瓶塞应如何放在桌上比较卫生?洗刷茶杯后,怎样判断茶杯是否洗干净了?四、实验探究(共30分)17.(8分)看图回答下列问题:(1)如图所示的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填字母)。
(2)指出图中不正确的实验操作及可能造成的后果:①;②;③。
(3)请结合上面的错误示例,探究在平时实验中,因不正确操作可能造成的后果(任举两例,上面的图示错误示例除外)。
18.(10分)南宋诗人赵师秀有诗“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诗中“灯花”是蜡烛不完全燃烧产生的炭黑附着在蜡烛芯上的现象。
(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
结论:石蜡的硬度,密度比水的密度。
(2)蜡烛在燃烧过程中发生如下变化,其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蜡烛受热熔化B.石蜡燃烧C.未充分燃烧的蜡烛蒸气冷凝成固体(3)如图是小李同学从点燃的蜡烛火焰中引出一缕“白烟”的实验装置。
小李同学认为“白烟”的成分是水蒸气,小王同学认为“白烟”的成分是蜡烛蒸气。
请你参与探究,确定“白烟”成分。
验证小李同学猜想所用的方法是;支持小王同学猜想的方法是。
19.(12分)化学现象中包含发光、放热,许多物质燃烧时都伴随有发光、放热的现象。
王芳同学认为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整个学习小组对此展开了讨论验证。
【提出问题】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吗?【猜想一】都是化学变化【猜想二】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验证过程】(1)将干冷的烧杯罩在蜡烛燃烧的火焰上,观察到:a.烧杯内壁上出现水珠;b.手摸烧杯有的感觉;c.蜡烛火焰逐渐变小至熄灭。
分析:蜡烛燃烧生成新物质的名称是,蜡烛燃烧为变化。
(2)观察白炽灯(灯丝为钨丝)分析:通电前后,灯丝本身没有发生变化,灯泡通电发光、放热属变化。
【结论】猜想(填“一”或“二”)正确。
答案:1.D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A项,光合作用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B项,钢铁生锈过程中有新物质铁锈生成,属于化学变化;C项,酸雨侵蚀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D项,冰雪融化过程中只是水的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D项。
2.B3.C 本题主要考查酒精灯的使用,熟记酒精灯的使用注意事项是解决这一题的关键。
酒精灯内的酒精不能超过酒精灯容积的,不能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酒精灯在熄灭时不能用嘴吹灭,只能用灯帽盖灭。
加热时要用外焰加热,故选C。
4.D 胶头滴管使用后不能横放在桌面上,否则造成残液倒流至橡胶胶帽,使橡胶胶帽被腐蚀及沾污胶头滴管;取用试剂后,应及时盖上试剂瓶瓶塞,防止试剂变质;砝码用完后应及时放回砝码盒。
5.C 干冰能升华、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水蒸发产生水蒸气等方面的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氢氧化钠在空气中易变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
6.B7.D 加热时所盛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否则液体沸腾时易喷出伤人,A错;向试管中滴加液体时胶头滴管不能伸入试管内,要竖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B错;熄灭酒精灯时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吹灭,否则可能引起灯内酒精着火,C错;溶解物质时可用玻璃棒搅拌,可加速物质的溶解,D正确。
8.B 氧气是一种无色无臭的气体,而臭氧有一股特殊的气味,因此C、D两项错误。
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A项错误,B项正确。
9.B 在描述现象时,要注意生成物的状态以及是否使用生成物名称等。
碘化钾溶液与硝酸银溶液反应有黄色沉淀生成,不能把生成物的名称当作现象描述。
10.D 点燃酒精灯时,用火柴点燃,绝对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只酒精灯,故A正确;用胶头滴管向试管内滴加液体时,滴管要竖直、悬空,不能伸入试管内,故B正确;量取液体时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故C正确;滴管用完后要洗净竖立放在试管架上或容器内,防止液体倒流回胶头内腐蚀胶头,故D错误。
11.答案 (1)红无无(2)固态气态液态(3)酒精、食醋、芝麻油等(4)大于12.解析①水能变成水蒸气,②水蒸气可以变成白云,都是描述物质的物理性质,而不是变化的过程;③白云变成了雨雪描述了一种变化,且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④铁矿石炼成钢铁,⑥煤燃烧,这两种变化中都产生了新的物质,属于化学变化;⑤钢铁可变成铁锈描述的是钢铁的化学性质。
答案①②⑤③④⑥13.解析连接导管与橡胶塞或试管与橡胶塞时,应旋转插入,也可蘸点水起润滑作用,绝不可硬压硬塞,以免玻璃仪器损坏造成人员伤害。
答案 (1)将插入橡胶塞的导管一端用水湿润(2)压破试管(或刺破手)14.解析 (1)由题目所给信息可知,银白色的镁条燃烧后生成了白色的氧化镁粉末,该过程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2)在描述实验现象时,对生成物的描述只要指明其颜色、状态、气味等我们用感觉器官感知的现象即可,不能“直呼其名”,如本题在描述生成物时,指明生成了白色固体粉末即可,不能说生成了氧化镁。
答案 (1)化学(2)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白色粉末15.解析 (1)通过对实验中将两支燃着的蜡烛罩上玻璃杯,一段时间都熄灭这一事实的分析,可知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玻璃杯内支持燃烧的氧气逐渐减少,所以两支燃着的蜡烛均熄灭。
(2)从二氧化碳的密度、不助燃性及其受温度的影响等方面分析可得出答案。
(3)由于本实验中甲同学的猜想是正确的,因此着火燃烧的房间内下部的有毒、有害气体含量较小,故逃离时应沿墙根迅速弯腰爬向门外;另外,根据日常生活中的消防知识可知,用毛巾捂住口鼻也可减少有害物质的吸入。
答案 (1)玻璃杯内空气中的氧气被耗尽(2)二氧化碳受热体积膨胀,自上而下充满整个烧杯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3)AC16.解析此题将日常生活与化学实验联系起来,考查我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化学仪器的使用和操作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
茶杯盖、暖瓶塞的放置方法可参照试剂瓶塞的放置方法;茶杯洗干净的标准可参照玻璃仪器洗净的标准。
答案倒放在桌上;茶杯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17.答案 (1)C (2)①A,酒精溢出,引发火灾②B,会使人中毒③D,会损坏试管(3)①给烧杯加热时不垫石棉网,会使烧杯炸裂;②给试管内固体加热时,试管口高于试管底,会使试管炸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