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宗师_新媒体时代视图与叙事的对抗_高杨

合集下载

反对党八股(节选)同步课时作业

反对党八股(节选)同步课时作业

必修上第一单元11 《反对党八股》(节选)同步课时训练一、填空题1.八股文是明、清两代______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每篇文章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

这种文章,立论、发挥全以儒家“四书”(《_____》《_____》《_____》《_____》)为根据,内容空泛,形式死板,束缚人的思想。

2.《反对党八股》是毛泽东于1942年2月8日在______干部会上的讲话。

它发表的大背景是延安的______运动。

反对党八股以整顿______。

反对党八股实际上就是和党内的______和______作斗争。

二、语言文字运用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幼稚精粹纯粹量体载衣B.憔淬卑劣胆怯枯燥无味C.靶子滥用蹩脚面目可憎D.抽屉芒硝接洽祸国泱民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战争时期___________需要短文章,但尤其需要有内容的文章。

最不应该、最要反对的是言之无物的文章。

(2)近来,“文言风”受到年轻人的追捧,有学者指出“多数的‘翻译’,其实就是搞笑,根本不算文言文,更接近的___________‘甄嬛体’”。

(3)论沟通技巧,宝马车主虽口吐莲花,赢得点赞无数,但沟通效果却不及格,有___________之嫌,她讲的话,三轮车主一点儿也没有听懂。

(4)整个讲座内容以读书的意义以及从古至今的文化表达形式贯串,徐老师在台上侃侃而谈,老师和同学们在台下听得___________。

A.诚然虚张声势对牛弹琴有滋有味B.固然虚张声势无的放矢津津有味C.诚然装腔作势无的放矢有滋有味D.固然装腔作势对牛弹琴津津有味5.下列各句中,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但是主要的和首先的任务,是把那些又长又臭的懒婆娘的裹脚,赶快扔到垃圾桶里去。

B.无产阶级的最尖锐最有效的武器只有一个,那就是严肃的战斗的科学态度。

C.我们为什么又叫它做党八股呢?这是因为它除了洋气之外,还有一点土气。

网络艺术的特点探讨

网络艺术的特点探讨

网络艺术的特点探讨网络艺术的特点探讨高杨(北京林业大学设计艺术学,北京100083)[摘要】互联网的爆炸式发展和移动网络的层层深入早已影响到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艺术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自身的内涵也在不断的丰富和改变.网络媒体的传播方式,内容,对象,主体还有环境等方面与传统媒体有着不一样的特点,这使得网络艺术也增加了多种形式交叉,多类信息构建,多个领域散播,能对话,个人地位增加和虚拟化等新特陛.【关键词]新媒体;网络艺术;超文本;传播;数字化;传播媒体冲图分类号1TP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587(2010)02—070—04 互联网的发展已经渗入到人类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手机,3G,WIFI等基于无线技术互联网也正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速发展起来.特别最近几年,到处都已经能看见"网络媒体","新媒体"等说法.也有人直接把互联网媒体称为"第四媒体",移动网络称为"第五媒体",第四,第五媒体被划为新媒体的范畴之内.自此"网络艺术"也就有了其自身的概念:经过数字化处理,以超文本形式在新媒体上存在的各种艺术.它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通过电子扫描技术或者是人工输入,将传统的已经存在的艺术作品经过数字化处理迁移到网络的虚拟空间.世界各地电子图书馆,艺术博物馆的网站上就有大量的这种艺术形式.另一类是以数字技术为媒介的原创艺术.它又分为两类:一是传统艺术形式延伸到新媒体当中,例如网络音乐,网络绘画,网络文学等等.二是网络媒体中独有的艺术形式,通过各种应用软件创作得来.所有的新媒体艺术都经过了数字化处理,都是以互联网为载体,以超文本的形态存在的.所以都具有互联网,移动网络媒体和超文本的特性.本文将从传播方式,内容,对象,主体还有环境等方面分析网络媒体的属性,进而论述网络艺术的特点.1.网络艺术存在的根基是数字化数字技术是一项与电子计算机相伴相生的科学技术,它指借助一定的设备将各种信息,包括图,文,声,像等,转化为电子计算机能识别的二进制数字"0"和"1"后进行运算,加工,存储,传送,传播,还原的技术【l1F50.-~5.数字化是新媒体的技术基础,同时也是网络媒体重要特征.因此数字化技术对网络艺术有着深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就是:"丰富".数字化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各种艺术信息转化成为二进制的"0"和"1"代码,并且按照设计师的意愿自由组合,形成网路多媒体通信.例如,用FLASH制作的MTv就是制作人将歌曲的音乐,动画,视频等艺术信息集成在一起而产生的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在网络中很多诗歌,小说,动画,戏曲,音乐等互相结合,相互交融非常受众,图,文,声,像并茂成为网络媒体的显着特征.传统媒体下的艺术主要依靠对单一的文字符号来理解和把握,或指依靠插图来表现一个动作场景等都有一定的间接性和模糊性.比如"蝉噪林俞静,鸟呜山更幽"这种意境,那些不能体会汉语意境的人是无法理解深山老林中"幽静".相比之收入日期:2010-03一l0作者简介:高杨(1982),男,保1h吕宁人,北京林业大学设计艺术学.硕L,研究方向为设计艺术学.网络艺术的特点探讨下,无论是儿童还是外国人都能从网络中的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多种艺术形式信息直接感受到."见其人","闻其人",成为一种更加直观的感觉,更直接,更丰富,更逼真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愉悦.而这一切都归功于数字化的多种媒体集成性.第二则是:"便利".艺术创作的硬件和软件的数字化给网络艺术的带来了无比的便利,甚至对艺术创作的方式和顺序都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数字化传播技术能够使网络艺术在网络媒体中高保真地传输,并高效,便捷的复制和储存.从电子艺术初期采用的模拟技术进行传输,到网络媒体运用的数字技术进行信息传输,有效地解决了信息在传输过程中的失真和噪音问题,大大提高了网络传输的可靠性,使信息更加准确,迅速.同时网络媒体将各种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后,按照统一的格式进行复制和存储,便于结合和压缩.而且存储的载体也扩大到了光存储,磁存储和半导体存储,这些载体体积小,容量大,这都为便利的,准确的和高效的传输,复制和存储提供了有效的物质基础.2.传播信息的碎片化是网络媒体的重要特点互联网的本质是一个巨大的超文本.它通过超级链接的方式把世界上的所有信息连在一起, 构成了一个超文本系统.超文本的最大特征就是非线性的结构方式,通过连接和节点,按照人的思维方式组织信息和结构文本.一个文本单元,一个叙事单元都是超文本的节点.每个节点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也许只是思维的一个碎片,联想的一个要素.不同的链接方式形成了不同的路径,虽然到达同一目的地的不同路径的地位是平等的,但是却会因为不同的选择产生不同的感受和认知.正因为这种没有固定的轮廓,也没有死板的约束,人们可能在一个随意的开始到达了完全无关的彼岸,使得原本规整的文本走向了碎片化."任何文本都是作为引文的马赛克被构建的,任何文本都是其他文本的熔铸和变形"闭.这从另一方面来形容这些碎片化的文本其实通过一个个链接相互联系在一起,组成了超文本系统.多样化的超级链接使得这篇文章中的节点成为其他的文本的节点,为其提供了内容和上下文.文本之间可以相互解释和说明,形成有机统一的"阐释网",超文本也就有了一个"有意义的结构".而且传统的线性文本的读者与作者之间可以通过潜在的间接地方式进行联系,通过可以互动的超级链接来对某种艺术形态话语进行权威性的解释.这种特性也让碎片化的网络艺术更具有生命力.超文本的碎片化与整一的结构结合在一起的.解构和建构是同时进行的两个过程.这其实是在构建一种多元化,可对话的,平等的理念."碎片化并没有导致社会的离散和崩溃,而是通过链接对话实现沟通交流,达成新的平衡."网络艺术体系也是这样的,在网络的每一个节点之间跳跃;每个碎片化,多样化信息片断通过各种链接结合在一起,构成整一的世界.3.网络艺术是在网际信息漫游中不断地"散播"而成的在分析超文本的"有意义的结构"同时也不能忽视了网络媒体的另一个特征就是网际漫游.速度,广度成了网络传播所偏重的模式,而传统线性媒体,偏重于深度模式,注重文本内部的关系,尤其是书面媒体.网络媒体传输信息的这个特征是由网络媒体的本质特征决定的.网络媒体采用数字化技术和超文本技术组织信息,信息之间通过各种各样的关系散乱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信息的海洋.而传统媒体由于物质媒介的限制,信息无限延伸,只能以线性的方式按照一定的逻辑线索排列,形成逻辑严谨,完整统一的叙事结构.如果说传统艺术意义生成受其传播方式的限制具有会聚性,深度化的特征的话,那么网络艺术的意义生成就具有了"散播"性,广度化的特征."在德里达看来,意义就像播种时四处分撒在的种子一样,没有任何中心,而且不断变化;文本不再是自我完足的结构,而是曲径通幽的解构世界."不存在所谓的'终极意义',那么,表意活动的游戏就拥有了无限的境地"【3】."'散播'不表意,它不寻求对本源或父亲的来源进行回溯的观点.恰恰相反,它运用了某种隐喻式的阉割,表明文字文本有能力阉割显示我们的意义观和再现观的柏拉图式的理念以及在综合体系中被解答的黑格尔式三角.'散播'主张文字的永恒崩裂,主张文本的基本的不确定性,这种文本的正真力量不是居住在它们的多义性中,而是处在它们无限生产和繁殖的可能性中".网络艺术就网络媒体的"散播"这一特征而言一71—保山学院2010第2期不再强调意义的一成不变,而是注意到文字间的不同关系的重要性."如果说线性文本强调文本的内部关系,因而强调意义的会聚性的话,那么,超文本则更为重视文本的外部关系,因而使意义的发散性显示得相当的重要.漫游于电子超文本网络之中, 我们从一个页面进人另一个页面,也就是从一个语境进人了另一个语境,这种运动是随着上述运动而'散播',无所谓中心,也无所谓终极"翻.最具有代表意义的可谓搜索引擎在网络艺术传播过程中的作用,网络艺术通过某一共同的线索,呈现在搜索引擎的搜索结果页面当中,使艺术相关信息在网际中自由流动,创造了一个自由的网际环境.在这个随时变化的语境当中,网络艺术的意义也随着文本之间的关系而"散播",扩散出去.任何一个艺术作品因为不同的原因能在瞬间分布到世界的各个角落,文本之间的互文性[51t'4是网络艺术意义"散播"的根据和原因.艺术与网络在一起必然会"散播".4.权威与消解赋予网络艺术新的价值体系有人曾这么形容互联网"互联网是上苍赐个平民最好的礼物".网络给了平民一个自由的环境,知识,技术,资源再也不是那么遥不可及,于此同时,网络还把艺术带入了最平凡的人群当中.如今的网络在表达个性的同时,也让每一个人都参与到艺术创作当中.网络媒体消解了传统媒体话语的垄断或者霸权机制:网络媒体中的每一个节点都是独立的信息发布接收平台,都能平等的发布和接收信息.网民们可以相对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观点.当web2.0的概念出现在头脑风暴的会议当中时闻,网络艺术也出现了鲜明的个性化特征.传统媒体时期的艺术一般都是公共机构定义的,代表了某个范围公众的意识.而艺术作品也意在迎合公共意识和理念.因而具有某种公众性.传统传播方式也是近似于单向的,几乎每件艺术作品都需要经过权威的审核之后才能面向"大众". 这导致了艺术家在创作作品的时候表达的扭曲. 艺术甚至成为了"权威"的布道工具.而网络媒体则打破了这种格局,博客,空间,个人网站等等把发表的门槛降到了最低,而各种数字化的软硬件也把艺术创作和推广的门槛降到了最低.随处可见的免费空间,BBS,只要愿意,艺术家就能拥有一个展现自己的艺术的园地.只要不违法,就能不受任何人的干扰来抒发情感,将自己的灵感变成艺术作品.这也表现了艺术从权威垄断到个性化的转换,回归了人本位.然而网络媒体在为所有人提供开放性和平等性,为网络艺术的发展提供广阔天地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负作用:艺术品的参差不齐的作品鱼龙混杂的出现在一起,让人们也不得花费精力去鉴别什么才是真正自己喜欢的艺术.更有色情,暴力,欺诈和剽窃等等信息给艺术抹上了不同颜色. 希望随着网络社会的不断健全,人们的自律意识也能不断提高让网络环境越来越纯净.即使种种不良现象仍在出现,但并不能掩饰网络艺术的繁荣的未来.5.网络艺术中的在线交互网络艺术在网络媒体中传播其实就是不同的主体之间的一个交互的过程,近似光速的数字通道,让传播者和接受者的地位逐渐等同起来.5.1在线交互使网络艺术更具有真实意义传统艺术中的作者,作品和读者之间的对话和沟通是间接或延时的,这往往带来的意识和观念的不确定性."文学的历史性和文学的交流特点,是以作品,读者和新的作品之间一种对话的, 同时类似过程的关系中,也可以在提问与回答,问题与答案的联系中把握."百度贴吧中常常有人在线写小说,而且题材与内容往往与回帖的人之间有互动,它们的直接对话和交流也是小说中的一部分.身处"不同点"的作者和受众在艺术作品创作或欣赏过程当中能够进行实时的交流.人们在阅读网络文学作品的时候不仅可以把自己的意见反馈给作者,影响其以后的创作,而且也可以成为其中一部分,供别人欣赏.多个主体共同交流, 切磋把创作者与欣赏者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掉. 5-2在线交互使网络艺术动态化成为可能网络艺术中最能突出在线交互性特征的就是在线网络游戏.早期的单机版的游戏结合了音乐, 美术,文学之后变成了艺术,而移植到互联网之后,再由"人机交互"发展为"人人交互".当世界各地成千上万的人同时在线玩一个叫"魔兽世界"游戏时候,它们都被这个游戏的角色设计,环境设计,还旮隋节设计所陶醉.各种各样的网络游戏当中的人物,音乐,场景,故事情节和情感都与电影和戏剧有着本质的区别,这都源自于网络媒体在线交互的特点.在线交互的游戏空间当中,故事的一72—网络艺术的特点探讨发展可以变化,整个过程都是动态的,不同的交互会产生不同的故事线索和结局.这也再一次让人们理解网络艺术因为在线互动性而让所有人都为之倾心.6.网络艺术造就了被虚拟化的世界6.1越来越离不开的网络艺术——虚拟现实艺术通过数字虚拟化将现实进行延伸,或将现实增强.这是被称为虚拟现实技术所具有的两大特征,已经开始被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都重视起来,当艺术家们借助一定的设备进入虚拟的三维空间,自然地,真实的根据自身的感受实时地与虚拟空间交互来创作艺术,人也成为虚拟现实的一部分.而采用数字虚拟技术的网络媒体,将各种形式的艺术信息自由的相互转化和结合在一起, 传中出各种具体的艺术形象,表达出了传统媒体所不能表达的艺术真实.把艺术的虚拟性表达出来,而且达到比现实的真更"真切".6.2艺术本质上也是虚拟的.是通过虚拟的手段来表达真实的体验和情感它从来就不会因为虚拟的场景是否客观存在或者真实发生来衡量优劣,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夸张和变形.但传统艺术世界的虚拟要通过具体的物质和实物媒介,就好像文学作品的虚拟世界是借助书籍的轮廓,雕塑的虚拟也离不开空间中的造型一样.网络艺术的虚拟世界则全在于观念,无论是网络中的文学,绘画还是雕塑等艺术样式即使再漂亮,都是一种观念形态.虽然上述内容已从各个方面的特征描述了网络艺术会不断发展的趋势,但总的来说,传统媒体下的艺术也永远不会消失的,不仅仅是因为我们关掉电脑或者断网之后数字艺术就"不存在了", 还因为传统艺术的"本真性"的独一无二是艺术品"原件"不能别取代的价值."把复制的对象从传统的统治下解脱下来,它制造了许许多多的复制品, 用众多的摹本代替了独一无二的存在.它使得复制品得以在观众或听众的自己的特殊环境里被欣赏,使被复制对象恢复了活力"[8】.在这里,同样是复制品,网络中复制的音乐无论音响多么强烈和音质多么逼真都无法与音乐厅中的震撼相提并论,网络中复制的美术作品也永远不会比画廊中的真品真实,可触及.所以相信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下艺术都会永存!参考文献:【1】荣耀军.论网络艺术的意义生成【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7,29(2).【2】Kristerva,J.Word,Dialogue,andtheNovel[1Ⅵ].NewY ork:ColumbiaUniversityPress,1986.【3】黄鸣奋.超文本诗学【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41汪民安,等.后现代性的哲学话语——从福柯到赛义德【M1.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5]萨莫瓦约.互文性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o3.【6】TimO'Reilly.什么是Web2.0[M】.程序员(增刊),2oo7.[7]尧斯.作为向文学科学挑战的文学史【M】.读者反应批评.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8】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陆海林.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文选.桂林:漓江出版社,1988. ResearchOnTheCharacteristicsofNetworkArtGaoY ang(SchoolofInformationscienceandTechnology,BeijingForestryUniversity,100083,P.R.C hina)Abstract:HumanlifehasbeenaffectedbytheexplosivegrowthoftheInternetandMobilenet work.Artasanimportantpartofhumanculture,itisalsoconstantlyenrichedandchangedalongwiththe developmentofonlinemedia.Thereareothernewfeaturesofthenetworksuchasvariousform sofcross-art,multi-classinformationarchitecture,spreadinmanyfields,candialogue,the?pers onal?status?increasingandvirtualizationandSOon,iustbecauseofthedifferentcharacteristicsbetweent heonlinemediaandtraditionalmediainthemeansofcommunication,content,object,andtheenviron ment.Keywords:NewMedia;NetworkArt;Hypertext;Communication;Digital;Communicatio nsMedia一73—。

90年代的文学思潮

90年代的文学思潮

❖ (三)女性文学创作思潮:铁凝、陈染、王安忆等
❖ 1.共同特征
❖ 女性写作最引人注目的特征之一便是充分的性别意识与性别 自觉。——女性写作显露出在历史与现实中不断为男性话语 所遮蔽、或始终为男性叙述所无视的女性生存与经验。”
❖ 2.类型
❖ (1)社会复合型
❖ 以张抗抗、铁凝、王安忆等为代表。她们的文本或关注女性 命运、或书写城市的文化氛围与妇女命运的关系,基本上是 站在中性的立场,塑造人物、揭示主题。代表作有:张抗抗 的《淡淡的晨雾》《北极光》《夏》《红罂粟》《隐形伴侣》 《情爱画廊》;铁凝的《砸骨头》《孕妇和牛》《午后悬崖》 《永远有多远》《玫瑰门》;王安忆的《叔叔的故事》《纪 实与虚构》《香港的情和爱》《岗上的世纪》《长恨歌》等。
❖ 5.文坛三足鼎立:官方主流意识形态文学、知识 分子精英文学、大众世俗文学三分天下。这三大板 块在创新独立、坚定固守、回归传统等方面呈现出 了各自的特色,使得当代文坛佳作不断,精彩纷呈。
❖ 6.文学批评的出现新的特征,即理论化和学院化。
(三)90年代文坛变化原因
❖ 1.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确立,在影响人们社会 心理的同时,也深层地影响着写作者固有的文学观 念;在影响了作家身份的同时更影响了文学作品的 生产方式,使文学变成为了社会综合力量参与的创 造活动。
❖ 2.相对自由的“无名”时代的出现,为作家的创 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自主空间。人们无论是表现自 我欲望的追求与实现,还是展示隐秘的个人感受与 体验,都比以前少了诸多顾忌。
❖ 3.全球化语境的冲击,使文学作品的重心地位有 所偏移。为了生存,许多作家将目光转向了通俗文 学,书写了一批具有媚俗色彩的通俗文本。
❖ 2.长篇小说创作的兴盛。不论是先锋文学、寻根文学、新 写实,在80年代,各个文学流派均主要以中短篇小说为主。 至90年代,随着作家和新时期文学的进一步成熟,长篇成为 众多追求的东西。如贾平凹的《废都》、陈忠实的《白鹿 原》、林白的《一个人的战争》、陈染的《私人生活》等。 而其原因主要有:(1)作家的“文学史”意识;(2)各种 “文学奖”的暗中激励;(3)市场经济的推动,如电影电 视改变的需求。

《2024年文体论视野下《杨之后》的电影叙事新方法》范文

《2024年文体论视野下《杨之后》的电影叙事新方法》范文

《文体论视野下《杨之后》的电影叙事新方法》篇一《杨之后》的电影叙事新方法:文体论视野下的创新尝试一、引言随着影视艺术的发展,电影叙事方式也日新月异。

电影《杨之后》作为一部以文体论为指导的影片,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结构方式为电影艺术带来了新的思考和启示。

本文将从文体论的视野出发,探讨《杨之后》在电影叙事上的新方法。

二、文体论与电影叙事文体论,作为一种文学理论,主要研究语言的风格、文体、修辞等。

而电影叙事则是一种通过影像、声音等元素来讲述故事的艺术形式。

文体论与电影叙事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共通之处,都关注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故事的叙述方式。

将文体论运用于电影叙事中,可以丰富电影的叙事手法,使电影更具艺术性和观赏性。

三、《杨之后》的叙事特点《杨之后》作为一部以文体论为指导的电影,其叙事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多元化的叙述视角:电影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叙述方式,展现了不同人物的观点和情感,使观众能够更全面地了解故事背景和人物性格。

2. 独特的语言风格:电影在语言运用上具有独特性,通过运用修辞手法、方言等元素,使电影更具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

3. 结构创新:电影在结构上采用了非线性叙事方式,通过时空交错、倒叙等手法,使故事更加紧凑、引人入胜。

四、《杨之后》的叙事新方法在文体论的指导下,《杨之后》在电影叙事上采用了以下新方法:1. 跨媒体叙事:电影通过结合影像、声音、文字等多种元素,实现了跨媒体叙事。

这种叙事方式使电影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能够更好地传达故事的情感和主题。

2. 情感化叙事:电影注重情感的表达和传递,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人物塑造,使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情感变化和内心世界。

3. 互动性叙事:电影通过设置悬念、留白等手法,引导观众参与故事的发展和解读,使观众能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电影的观赏过程中。

五、结论《杨之后》作为一部以文体论为指导的电影,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结构方式为电影艺术带来了新的思考和启示。

北电电影学(电影评论)2021初试文常真题及答案解析

北电电影学(电影评论)2021初试文常真题及答案解析

北电电影学(电影评论)2021初试文常真题及答案解析一、人文学科和艺术学1.《忏悔录》除了罗马皇帝奥古斯丁外,还有谁参与编写?()[A]卢梭B.伏尔泰《忏悔录》记载了卢梭从出生到1766年被迫离开圣皮埃尔岛之间50多年的生活经历。

他历数了孩提时寄人篱下所受到的粗暴待遇,描写他进入社会后所受到的虐待以及他耳闻目睹的种种黑暗和不平,愤怒地揭露社会的“弱肉强食”、“强权即公理”以及统治阶级的丑恶腐朽。

2.以下哪个历史事件和英国无关()【D】玫瑰战争B,光荣革命C.圈地运动D,雾月政变A选项玫瑰战争、B选项光荣革命、C选项圈地运动均与英国有关,D选项雾月政变标志着拿破仑军事独裁的开始。

3.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出自()【D】狄更斯《远大前程》A.司汤达《红与黑》勃朗特《呼啸山庄》B.狄更斯《双城记》“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出自狄更斯的《双城记》,这是一部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所写成的长篇历史小说。

小说将巴黎、伦敦两个大城市连结起来,围绕马内特医生一家和以德发日夫妇为首的圣安东尼区展开故事,描写了贵族如何卞之琳去到日本后,有一个乐器引起了他的乡愁,这个乐器是什么?()【尺八】1935年春,正当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的军事入侵之际,卞之琳因事客居日本。

五月的一个夜里,他听到流传到日本的中国古代乐器尺八吹奏出犹有唐音遗韵的曲调,引起他对人类文化流传变迁和个民族盛衰兴替的深深思索。

不久,遂构思创作了《尺八》这首具有深刻历史意识和广泛象征意蕴的抒情诗。

43.西班牙戏剧之父写了哪个()【羊泉村】A.羊泉村《羊泉村》是西班牙戏剧家费力克斯•洛卜•德-维加-卡尔皮奥于1619年创作的戏剧。

《羊泉村》该通过羊泉村全体村民反抗暴行的故事,反映出当时骑士团对人民的压迫,热情颂扬了人民同仇敌T 气、勇于斗争的精神,塑造了人民群众的集体英雄形象。

二、电影学理论基础电影《国王的演讲》是哪位国王()【B】A乔治五世B乔治六世C.伊丽莎白一世D.路易六世电影《一出好戏》中体现出()[A]A.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B.弗洛伊德《梦的解析》C.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1.不属于五代导演的作品是()【B】A.《黄土地》B.《白气球》C.《红高粱》D.《蓝风筝》A选项《黄土地》的导演是陈凯歌,C选项《红高粱》的导演是张艺谋,D选项《蓝风筝》的导演是田壮壮,均属于第五代导演。

时代呼唤大师

时代呼唤大师

作者: 高义龙
作者机构: 不详
出版物刊名: 上海戏剧
页码: 27-28页
主题词: 俞振飞 艺术家 昆曲艺术 戏剧艺术 艺术人生 表演艺术 民族文化
摘要:在昆剧、京剧乃至中国戏曲发展史上,俞振飞是一个闪闪发光的名字。

时光的流逝,非但没有减损他的光辉,反而更凸显出他的地位和价值。

我们今天纪念俞振飞先生诞辰一百周年,不仅是为了缅怀、追忆这位艺术大师的贡献,而且很有现实意义。

俞振飞先生的一生给我们的启示实在很多,我只谈一点感受:优秀的演员为数不少,但能够成为大师的实属凤毛麟角。

对于一个剧种、一个时代来说,仅仅有一批好演员还是不够的,有大师出现,才是达到艺术高峰的标志。

那么俞先生是怎么成为一位大师的呢?。

2024年影视艺术概论复习考试题(附答案)

2024年影视艺术概论复习考试题(附答案)

2024年影视艺术概论复习考试题(附答案)一、单选题1.我国拍摄的第一部故事片A、《八百壮士》B、《定军山》C、《难夫难妻》D、《塞上风云》标准答案:C2.通过镜头和画面的连接、将不同形象加以并列使之产生比拟、象征、暗示等作用的蒙太奇手法是()A、对比蒙太奇B、理性蒙太奇C、心理蒙太奇D、隐喻蒙太奇标准答案:D3.最早进入电影史册的《火车到站》、《水浇园丁》等有着某些简单情节的影片是由()摄制的。

A、乔治·梅里爱B、格里菲斯C、威廉·保罗D、卢米埃尔兄弟标准答案:D4.()是诗与画的特别组合A、电视B、MTVC、歌剧D、电影标准答案:D5.被世界上公认的早期的长镜头经典作品,是英国导演弗拉哈迪拍摄的影片A、《绳索》B、《北方的纳努克》C、《水浇园丁》D、《太空旅行记》标准答案:B6.()是衡量影视艺术作品思想性的尺度。

A、技术标准B、艺术标准C、思想标准D、社会标准标准答案:C7.下列哪一部影片不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品?A、《偷自行车的人》B、《乡音》C、《罗马11时》D、《罗马,不设防的城市》标准答案:B8.东北电影制片厂成立于A、1946年B、1956年C、1958年D、1962年标准答案:A9.下列哪一部影片是现代主义电影大师英格玛·柏格曼的代表作?A、《纸月亮》B、《第七封印》C、《刺》D、《大白鲨》标准答案:B10.下面哪一部影片是中国第五代电影导演张艺谋创作的?A、《黑炮事件》B、《乡民》C、《菊豆》D、《黄土地》标准答案:C11.电视记录片北方创作群体的美学风格是A、悲壮B、幽默C、纤柔D、阳刚豪放标准答案:D12.我国拍摄的第一部有声电影A、《歌曲红牡丹》B、《春蚕》C、《狂流》D、《马路天使》标准答案:A13.把长镜头理论提升到美学高度的电影理论家是A、普多夫金B、沃尔特C、贝拉·巴拉兹D、巴赞标准答案:D14.下列不是中国电影萌芽时期的第一代导演的是A、郑正秋B、洪深C、欧阳予倩D、沈西苓标准答案:D15.约翰·怀恩属于哪种类型的角色?A、西部牛仔B、浪子C、私家侦探D、军人标准答案:A16.1935年,美国人马摩里安导演了世界上第一部大型彩色故事片A、《浮华世界》B、《巴顿将军》C、《教父》D、《爵士歌王》标准答案:A17.被称为“国际电影节之父”的是A、柏林国际电影节B、莫斯科国际电影节C、戛纳电影节D、威尼斯电影节标准答案:D18.卓别林的第一部有声片是A、《大独裁者》B、《一个国王在纽约》C、《摩登时代》D、《凡尔杜先生》标准答案:A19.世界上还“从未有过一部影片会在技巧的革命性和内容的反动性之间存在着这样触目的矛盾。

一代宗师赵望云作品价值的再认识

一代宗师赵望云作品价值的再认识

一代宗师赵望云作品价值的再认识作者:西沐来源:《公关世界》2017年第08期在中国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有许许多多的人像里程碑一样立在那里,如坐标一样让我们时刻明白我们在哪里、我们要向哪里去。

在当代中国绘画史上,赵望云就是这样一个人。

但在今天,我们可能愿意拿出大把大把的时间,去喋喋不休地研讨、座谈那些有点名气的所谓名家,连篇累牍地去刊发他们并不丰满、厚实的艺术与经历,而一味地去遗忘像赵望云这样开宗立派的大师巨匠。

这样的大师巨匠离我们远了吗?他们的影响小了吗?他们的艺术价值消失了吗?当然,都不是,而是我们在当下急功近利的经济社会中迷失了自己的理性、失去了自己的判断,在文化精神的向度上,一而再、再而三地无目的地出走,把中国绘画的话语权,把中国文化的价值及文人的良心交给了由大小官员及层面很低的人组成的画商手里,画家们拿着画商像打发精神乞丐一样打发的所谓稿费,窃窃自喜,购别墅、买名车、包美女,这等精神侏儒怎能与赵先生的人文精神相提并论,怎能与赵望云先生的民族大节与正气相比较,又怎能与赵望云先生的艺术陶养及艺术高度相对视?遗忘是对遗忘者的冷酷,更是既得利益者的狂欢!面对赵望云,我们只能说,我们认识得还太浅薄,我们研究得还很肤浅。

赵望云是中国绘画发展战略的新拐点赵望云对当代中国绘画的探索,其战略意义并不是体现在笔墨技巧中,也不像人们所说的是一种题材的转换,我认为,赵望云更多的是利用表现平民生活的这种世俗化的题材,去进一步探索和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境界。

他对这种精神境界的深悟与挖掘,拓展了中国画在当代的审美空间与内涵,并且用一个近乎全新的视角去表现画家的生活感受。

这无疑是中国画发展在战略高度上出现的一个重要拐点。

中国画发展战略的这一新拐点的形成,不是因为别人,而正是因为赵望云。

这是美术史告诉我们的。

1.从文化精神上讲,他弘扬了正义与正气。

赵望云的绘画探索,最重要的是他从劳苦大众真实生活中发现美,歌颂劳动,赞美土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 杨:《一代宗师》:新媒体时代视图与叙事的对抗
三、融合: 艺术主题与表达的超越
电影《一代宗师》已经鲜明地将中国电影未来 的技术路线倾向展示出来,但是影片的成功并不完 全取决于技术上的成功,还在于王家卫导演讲述故 事的方式。这部电影沿袭了他一直惯用的抒情技 巧,使观众 弄 不 清 楚 影 片“到 底 在 说 谁,到 底 在 讲 什么”。我们很难不怀疑它是不是另一种“后现代 的杂凑”,是不是一种将多元价值进行艺术缝合的 百衲衣。
( 《认识电影》,路易斯·贾内梯著,焦雄屏译,世界图书出
版公司 2007 年版,298 页) 这部电影显然不是以这种 套路来完成这部作品的设计,相反,它也没有完全 排斥或剔除古典模式对其的正向影响和积极建构。
王家卫导演的电影一般以追求形式风格见长, 尤其是作品中一些传递情感的话语与物象的运用 更能见出他在表现情感方面的天才与能力。影片 主要传达的是一种刚性的尚武精神,这里凝聚传统 士大夫的价值追求,影片明确地传达出入世的士人 情怀。但是在其中有夹杂着不同人的选择。我们 可以从中看出中国传统精神的衍射,尤其是传统的 忠孝仁义在影片中的体现更能激荡我们的情怀。
构成。”( 《电影符号学质疑:语言与电影》,让·米特里著,
方尔平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12 年版,158 页)
虽然,电影作为一门艺术可以有多种表达模式,但 是我们仍要基于当下的社会现实和人们的情感,在 秉承电影伦理的基础上对这门艺术加以限制,无论 在主题还是技术表现层面。
因此,我 们 应 该 注 意 电 影 影 像 的 意 识 形 态 功 能,这种带有纪实意味的存在既能传递一种情感或 精神,也能取悦于人的精神和情感需要。这样一味 地在声色层面追求新奇的效果,无疑会降低观众的 欣赏水平,甚至会在精神层面造成人的价值失衡。 这就要求我们在借鉴与创新艺术技法的同时更应 该关注作品的内容,尤其是图像背后的意象传达。
高 杨:《一代宗师》:新媒体时代视图与叙事的对抗
想与香港前期影片的情感模式出现了很大的裂变。 我们可以看出在《东邪西毒》中影片的呈现方式明 显自信,而《一 代 宗 师 》的 叙 事 过 于 依 赖 人 物 的 动 作,而情感的传递所使用的物象也缺少文化积淀, 这是艺术家在新的社会环境调试个人心理的一个 有益尝试。
一线天这个角色所体现的精神 与马三具有相 似 性,他 们 都 是 以 狠 为特 征。 这 里 面 就 涉 及 了 才 与 德, 技与道的深层命题。我们在影片中 的部分情节可以看到一线天的功夫 与生存能力,他也将自己隐迹于市。 他的理发师的身份和赵本山所饰演 的厨师有着本 质 的 不 同,这 主 要 在 于二者的境界 不 同,一 个 是 更 为 通 达地看待人世,需 找 合 适 的 机 会 完 成人生使命;一个是杀人不眨眼,混 迹于市朝以寻找和等待改变人生和 命运的机会。而这与叶问此时的境 遇又何其相似,但是叶问所背负的使命以及他内心 让他更偏于德行。这种利义之争必然会带来今后 两股力量相遇时不可化解的矛盾。而南北融合抑 或是叶问通过对于宫家武术的深谙而最终通过一 线天来实现。 这样,影像因为叙事的强大力量从而走出了自 身分裂 的 困 境。 “我 们 已 经 学 会 如 何 注 意 和 解 释 那些最琐屑的细节,并如何把他们连贯起来。未被 表现、但经暗示的东西,也可以像潜台词一样产生 一种更加深 刻 的 效 果。”( 《电 影 美 学 》,巴 兹 拉 · 贝 拉 著,何力译,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3 年版,124 - 125 页) 其中 不同角色身上的价值内涵得到彰显,其内在的矛盾 关系形成了情节向前发展的张力。电影视图与叙 事的较量必然带来新的艺术追求,就是在充分发挥 二者的价值后所达到的最佳效果。
但是,如果我们从电影的古典模式走出来,不 再要求电影应该以一种惯常的模式进行演绎,那么 我们或许能够捕捉这部电影的特点,并借此寻找开 拓电影表达的新领域。“古典模式源于剧场,它有 惯例而无规则,基于主角间的冲突。……冲突升至 巅峰,主角和反派的冲突白热化,有输有赢。决战 之后就是解决,戏剧张力也减弱,有一个形式的完 结———如果是喜剧,就总是婚礼或拥舞,如果是悲 剧则是死 亡; 正 剧 便 是 大 团 圆 或 一 切 恢 复 正 常。”
( 《电影的形式与文化》,罗伯特·考克尔著,郭青春译,北
京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119 页) 这与中国传统的辩证 思维密切相关,而电影中的台词也明确地对其进行 了 交 代,也 就 是 赵 本 山 所 饰 演 的 角 色 所 所 的“面 子”和“里子”的关系。
影片是通过这种二元对立格局推进情节发展, 故事讲述的是民国时被分为南北的武林,这是对故 事结构的宏观勾勒。然后就出现想把南拳北传的 故事,而叶问就是承载这一任务的重要符号。作为 武林的年 轻 一 辈,能 和 他 抗 衡 就 是 宫 先 生 的 大 弟 子,而这个角色又称为整个故事向前推演的一个重 要元素。首先,回到东北投靠日本人的马三就成为 一个道德命题,而这个道德命题又和他把授业恩师 打死形成了整个故事的大反面。因此,影片由武林 转向了爱情,由爱情转向了国恨,由国恨又转向了 家仇,而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成为影片的焦点。叶问 没有参与这个问题的解决,但是他借助马三的这个 角色将自身的遭遇和态度表现出来。
中国电影艺术在现阶段仍呈现形式粗糙的态 势,我们没有找到一种能脱离好奇与幻梦而真实表 现中华民族精神的艺术呈现方式。中国作品在西 方看来有似于巫术,一种脱离常情常理的幻梦式表 达。这种作品没有办法在理念上和国际艺术接轨, 因此中国电影进入世界电影领域就更成问题。我 们的电影只能成为一个被观看的对象,而不是能与 世界主流价值形成对话语交流的主体性存在。
2013 年第 16 期 (8 月下) 总第 477 期
博士论坛
《一代宗师》:新媒体时代视图与叙事的对抗
□文 / 高 杨,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博士生
电影《一代宗师》海报
2013 年首部华语大片《一代宗师》以其独特 的艺术效果接受社会舆论的批评。这部电影仍然 保持着王家卫式的视觉感受和场面调度,但是新的 技术的运用使原来朦胧诗意的图片变得清晰,而这 种透明性使电影的诗意成分被大幅度剥离。如果 将其视为华语电影生产的一个事件,我们可以在新 媒体的背景下清晰地看到这部电影内部视图与叙 18
事的二元对立格局,但是这种并立的 价值指向是二者的和谐与圆融。
一、视图: 叙事与精神 价值的失序
王家卫导演擅长拍艺术类型的 影片,在场面调度与构图时特别重视 其诗 意 效 果。 但 是 这 部 影 片 由 于 高 速运 转 的 镜 头,使 得 影 片 的 动 作 放 缓;画面呈现的高度清晰营造出与以 往影片不同的意象空间,这使得本来 想要追求 的“诗 意 化 ”艺 术 效 果 大 大 增强。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159 页) 中国 电影,尤其是武侠电影的本质是呈现 一个 幻 像。 这 个 幻 象 的 作 用 就 是 使 观者在 观 影 的 过 程 中 可 以 从 形 象 身 上获得“崇高”的精神特质,从而以想 象的方 式 将 对 象 身 上 的 品 质 移 至 自 身,以期与作品中人物的性情做知己 式的 交 流。 而 这 部 片 子 在 某 种 程 度 上,由 于 王 家 卫 导 演 的 艺 术 执 着 偏 向,使 影 片 的 故 事 偏 离 人 物 中 心,使 “一代宗 师 ”的 意 味 不 仅 仅 是 单 纯 呈 现叶问的一生。尤其是宫二的爱恨情仇使观众的 注意力明显地向其偏离。这种混搭却形成了与以 往不同的艺术表达效果。 王家卫导演从《东邪西毒》开始就一直想把武 侠片拍成艺术片的形式,这次又在耗时十余年的基 础上将一个民国的武林呈现出来,这里面有许多思
影片的配色和节奏没能使影片释放强大的象 征力量,故事中的各种势力在形式上仍然延续着香 港电影的基本叙事精神,这在某种程度上加强了我 们对那样一个时代的主体想象。但是,由于搞笑角 色的加入使作品的严肃性遭到打击,作品中横空出 现了多个戏剧角色,这不仅对于影片的情节推动没 有助力,而且还破坏了整个影片的叙事线索。这种 类似迎合部分观众群的做法明显是出于商业和票 房考虑,而使作品的艺术性受到伤害。
这种效 果 的 形 成 主 要 是 因 为 明 晰的影像适合现实主义的艺术追求。 然而“写 实 部 分 与 观 影 的 传 统 有 关, 我们今 天 认 为 是 写 实 的 东 西 可 能 会 被将 来 的 观 众 认 为 是 风 格 化 的。”
( 《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大卫·波德 维尔、克里斯汀 · 汤普森著,彭吉象等译,
这个时候我们要讨论一下电影的本质,法国著 名的电影理论家巴赞认为,电影是真实的影像,所 以他特别排斥以爱森斯坦为代表的苏联蒙太奇电 影美学,他认为这种剪辑方式会使电影沦为主流意 识形态 和 个 人 的 主 观 好 恶 的 奴 隶。 “电 影 中 的 一 切合理之物———也即一个既定体系中的能指——— 皆有可能,但这是一个由各种理据性关系所构成的 体系,而不是像语言那样,由各种无理据的符号所
影片中老一辈的师兄弟也是一个二元对立的 结构,而一 线 天 与 叶 问 也 是 新 派 发 展 的 斗 争 性 因 素。老一辈的师兄弟是通过这些角色对于各自人 20
生的设计和认 识 完 成 的,宫 二 的 父 亲以武林的发展为己任。他想看到 的未来是南北 统 一 的 武 林,而 这 个 愿望的实现要依赖叶问在才与德上 的发展。而中国的大历史没有给他 实践这个使命 的 机 会,他 不 仅 没 有 能使南拳北传,而 是 自 己 也 避 居 港 岛,混 迹 于 市 井 之 中。这 也 表 达 出 “英雄与 时 势 ”的 关 系,如 同 赵 本 山 所饰演的角色关于“裤衩”台词所具 有的隐喻。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他 也是宫家功夫 的 继 承 者,但 是 他 的 士隐情结使我们只能窥其一斑。老 一辈对于使命的认识的对立却在另 外一个层面互 补,这 也 为 后 来 的 南 北融合留下了可能与空间。
二、叙事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故事与人物形象的结构化
《一代宗师》通过“影像 - 叙事”确立故事二元 对立结构,话 语 的 导 向 与 界 定 使 电 影 的 整 体 性 更 强,使本来 有 些 游 离 的 成 分 可 以 更 好 地 向 中 心 靠 拢。而这种结构的形成是围绕叶问展开的,叶问的 形象不是 直 接 被 建 构,而 是 通 过 多 元 对 比 被 突 出 的。“主导 叙 事 结 构 的 构 成 和 由 此 产 生 的 虚 构 故 事是以制约因素为基础的,文化背景、社会规范、占 统治地位的社会信仰决定了它们的形式和演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