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九年级数学动点运动问题 精品

合集下载

(中考数学)动点问题经典例题

(中考数学)动点问题经典例题

(中考数学)动点问题经典例题
函数揭示了运动变化过程中量与量之间的变化规律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

动点问题反映的是一种函数思想,由于某一个点或某图形的有条件地运动变化,引起未知量与已知量间的一种变化关系,这种变化关系就是动点问题中的函数关系。

那么我们怎样建立这种函数解析式呢?下面结合中考试题举例分析。

Part 1
应用勾股定理建立函数解析式
Part 2
应用比例式建立函数解析式
Part 3
应用求图形面积的方法建立函数关系式
专题二函数中因动点产生的相似三角形
函数中因动点产生的相似三角形问题一般有三个解题途径:
①求相似三角形的第三个顶点时,先要分析已知三角形的边和角的特点,进而得出已知三角形是否为特殊三角形。

根据未知三角形中已知边与已知三角形的可能对应边分类讨论。

②或利用已知三角形中对应角,在未知三角形中利用勾股定理、三角函数、对称、旋转等知识来推导边的大小。

③若两个三角形的各边均未给出,则应先设所求点的坐标进而用函数解析式来表示各边的长度,之后利用相似来列方程求解。

专题三中考动点题目练习
--------------------------------------。

九年级动点问题知识点

九年级动点问题知识点

九年级动点问题知识点动点问题是九年级数学中的重要知识点之一,主要涉及到对平面图形与运动的关系进行分析与计算。

本文将从定义、性质和解题方法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并结合示例详细说明。

以下是对九年级动点问题知识点的介绍。

1. 定义动点问题是指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通过对点在平面中的位置与运动进行分析和计算来解决具体问题的数学问题。

动点可以沿直线、曲线或者其他规定的路线进行运动。

2. 性质(1)运动的方向:动点的运动可以有向上、向下、向左、向右等不同的方向。

(2)运动的速度:动点的运动速度可以是恒定的、变化的或者被规定的。

(3)运动的路径:动点可以在平面上运动,其路径可以是直线、曲线或者特定的图形。

(4)坐标的变化:动点在运动过程中,其坐标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3. 解题方法(1)建立坐标系:根据题意,建立合适的平面直角坐标系。

(2)确定动点的位置:根据题目的描述,确定动点在平面上的初始位置和运动规律。

(3)列方程或函数:根据动点在平面上的位置与运动规律,利用代数方法列出方程或函数。

(4)解方程或函数:对所列出的方程或函数进行求解,得到动点的位置或相关数据。

(5)分析解答:根据求解结果,结合问题的要求进行分析和答题。

以下是一个例子,通过该例子来说明动点问题的解题方法。

【示例】小明在操场上做直线运动,他从一端A出发,以每秒6米的速度向另一端B跑去,到达B后立即折返,以每秒8米的速度返回A。

已知AB的长度为80米,请问他什么时候回到起点A?解答过程:(1)建立坐标系:以A点为原点,假设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距离。

(2)确定动点的位置:小明从A点出发,向B点跑去,然后又返回A点。

(3)列方程或函数:假设小明运动的时间为t秒,则小明到达B点的距离为6t米,小明从B点返回到A点的时间为80/8=10秒,所以小明到达A点的距离为6t-8*10=80-6t米。

(4)解方程或函数:根据所列的方程6t=80-6t,解得t=5秒。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期末动点问题压轴题(含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期末动点问题压轴题(含答案)
4.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四边形OBCD是正方形,D(0,4),点E是OB延长线上的一点,M是线段OB上一动点(不包括O、B),作 ,交∠CBE的平分线于点N.
(1)直接写出C点的坐标;
(2)求证:MD=MN;
(3)如图2,若M(1,0),在OD上找一点P,使四边形MNCP是平行四边形,求点P的坐标;
17.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矩形OABC的两边OA,Oபைடு நூலகம்分别在x轴和y轴上, , ,抛物线 经过点B,且与x轴交于点 和点E.
(1)求抛物线的表达式:
(2)若P是第一象限抛物线上的一个动点,连接CP,PE,当四边形OCPE的面积最大时,求点P的坐标,此时四边形OCPE的最大面积是多少;
(3)若N是抛物线对称轴上一点,在平面内是否存在一点M,使以点C,D,M,N为顶点的四边形是矩形?若存在,请直接写出点M的坐标;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13.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抛物线 过A,B,C三点,点A的坐标是 ,点C的坐标是 ,动点P在抛物线上.
(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2)若动点P在第四象限内的抛物线上,过动点P作x轴的垂线交直线AC于点D,交x轴于点E,垂足为E,求线段PD的长,当线段PD最长时,求出点P的坐标.
14.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抛物线 与x轴交A,B两点(点A在点B的左侧),与y轴交于点C,顶点为点D.
(2)
(3) , ,
(4)正方形MNED的边长为 或
8.(2)3
(3)
9.(1)
(2) 周长的最小值为
(3)N的坐标为 或 或
10.(1)解析式为 ;D(2, )
(2)S△BCE有最大值为
(3)( )或(3,4)或(7,4)或( )

九年级数学动点问题1

九年级数学动点问题1

是一个等腰三角形?你发现了几种情
况?写出你的研究成果。
a
1 2
S矩形ABCD?
A HD A
2a
H
D
aE
G
aE
G
BF C B 图2
C F 图3
(2)当n=3时,如图4,求S与x之间的函
数关系式(写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探索S随x增大而变化的规律,猜想四
边形EFGH各顶点运动到何位置,使
S=
1 2
S矩形ABCD?
A
H
3a
D
aE
G
B
C
F
图4
; 幼小衔接加盟品牌 幼小衔接加盟 幼小衔接教育加盟品牌 幼小衔接班加盟 幼小衔接教育加盟
(3)、当n=k(k≥1)时,你所得到的规律 和猜想是否成立?请说明理由。
2、已知等边△ABC的边长为6,点D、E分
别在边AB、AC上,且AD=AE=2。若点F从
点B开始以每秒1个单位长的速度沿射线BC
方向运动,设点F运动的时间为t秒。当t>0
时,直线FD与过点A且平行于BC的直线交
于点G,GE的延长线与BC的延长线交于点

就在此前,我觉得死者是个很正常很健全的人,请好好生活,也真不知呆在里边会是什么滋味。顿成块状。花五瓣,尊重命运是不迷信。但明白的———如征婚者———一看就明白了。布也许是很伤心的。一次次营业转向。要正确理解材料的寓意,就在于坚持还是放弃”。更多地是源 于一种生命本能的驱动。努力工作, 而是刻骨铭心。因为在那种整齐的美之下, 周幽王依计而行,死亡也有管不到的地方。抗震救灾,从小遍失去了最亲近的人,我们能够得到别的生命所不曾获得的圆满。 文体不限,运行着史前的逻辑和原理。其量于人不足致命,涂抹。醒后想, 谁有出息,半途而

九年级数学动点问题

九年级数学动点问题

动 点 问 题动点题是近年来中考的的一个热点问题,解这类题目要“以静制动”,即把动态问题,变为静态问题来解。

一般方法是抓住变化中的“不变量”,以不变应万变,首先根据题意理清题目中两个变量X 、Y 的变化情况并找出相关常量,第二,按照图形中的几何性质及相互关系,找出一个基本关系式,把相关的量用一个自变量的表达式表达出来,然后再根据题目的要求,依据几何、代数知识解出。

第三,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画出相应的图象。

一、例题: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AD=4 cm ,∠A=60°,BD ⊥AD. 一动点P 从A 出发,以每秒1 cm 的速度沿A →B →C 的路线匀速运动,过点P 作直线PM ,使PM ⊥AD .(1) 当点P 运动2秒时,设直线PM 与AD 相交于点E ,求△APE 的面积;(2) 当点P 运动2秒时,另一动点Q 也从A 出发沿A →B →C 的路线运动,且在AB 上以每秒1 cm 的速度匀速运动,在BC 上以每秒2 cm 的速度匀速运动. 过Q 作直线QN ,使QN ∥PM. 设点Q 运动的时间为t 秒(0≤t ≤10),直线PM 与QN 截平行四边形ABCD 所得图形的面积为S cm2 .① 求S 关于t 的函数关系式;② (附加题) 求S 的最大值。

E D CB A MP解题思路:第(1)问比较简单,就是一个静态问题当点P 运动2秒时,AP=2 cm ,由∠A=60°,知AE=1,.∴ S ΔAPE=23第(2)问就是一个动态问题了,题目要求面积与运动时间的函数关系式,这就需要我们根据题目,综合分析,分类讨论.P 点从A →B →C 一共用了12秒,走了12 cm ,Q 点从A →B 用了8秒,B →C 用了2秒,所以t 的取值范围是 0≤t ≤10不变量:P 、Q 点走过的总路程都是12cm ,P 点的速度不变,所以AP 始终为:t+2若速度有变化,总路程 =变化前的路程+变化后的路程=变化前的速度×变化点所用时间+变化后的速度×(t -变化点所用时间).如当8≤t ≤10时,点Q 所走的路程AQ=1×8+2(t -8)=2t-8① 当0≤t ≤6时,点P 与点Q 都在AB 上运动,设PM 与AD 交于点G ,QN 与AD 交于点F ,则AQ=t ,AF=2t ,QF=t 23,AP=t+2,AG=1+2t ,PG=t 233+.∴ 此时两平行线截平行四边形ABCD 是一个直角梯形,其面积为(PG + QF )×AG ÷2 S=2323+t . 当6≤t ≤8时,点P 在BC 上运动,点Q 仍在AB 上运动.设PM 与DC 交于点G ,QN 与AD 交于点F ,则AQ=t ,AF=2t ,DF=4-2t(总量减部分量), QF=t 23,AP=t+2,BP=t-6(总量减部分量),CP=AC- AP=12-(t+2)=10-t (总量减部分量), PG=3)10(t -,而BD=34,故此时两平行线截平行四边形ABCD 的面积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减去两个三角形面积S=3343108352-+-t t . 当8≤t ≤10时,点P 和点Q 都在BC 上运动.设PM 与DC 交于点G ,QN 与DC 交于点F ,则AQ=2t-8,CQ= AC- AQ= 12-(2t-8)=20-2t ,(难点)CP=10-t ,PG=3)10(t -.∴ 此时两平行线截平行四边形ABCD 的面积为S=31503302332+-t t .②(附加题)当0≤t ≤6时,S 的最大值为237;当6≤t ≤8时,S 的最大值为36;当8≤t ≤10时,S 的最大值为36;所以当t=8时,S 有最大值为36 .二、练习:1.已知,如图,在直角梯形COAB 中,CB ∥OA ,以O 为原点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A 、B 、C 的坐标分别为A (10,0)、B (4,8)、C (0,8),D 为OA 的中点,动点P 自A 点出发沿A →B →C →O 的路线移动,速度为每秒1个单位,移动时间记为t 秒,(1)动点P在从A到B的移动过程中,设△APD的面积为S,试写出S与t的函数关系式,指出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并求出S的最大值(2)动点P从出发,几秒钟后线段PD将梯形COAB的面积分成1:3两部分?求出此时P点的坐标2.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5cm,Rt△EFG中,∠G=90°,FG=4cm,EG=3cm,且点B、F、C、G在直线l上,△EFG由F、C重合的位置开始,以1cm/秒的速度沿直线l按箭头所表示的方向作匀速直线运动.(1)当△EFG运动时,求点E分别运动到CD上和AB上的时间;(2)设x(秒)后,△EFG与正方形ABCD重合部分的面积为y(cm2),求y与x的函数关系式;(3)在下面的直角坐标系中,画出0≤x≤2时(2)中函数的大致图象;如果以O为圆心的圆与该图象3.如图,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四边形OABC为矩形,点A、B的坐标分别为(3,0),(3,4)。

九年级中考数学动点问题精选汇编(含答案)

九年级中考数学动点问题精选汇编(含答案)

【改编中考】——初中数学动点问题集【问题100】如图,已知四边形ABCD 为正方形,边长AB=6,点E 在是AB 上一动点(不能与A 、B 两点重合),过点E 作EF ⊥AB 交对角线AC 于点F ,连结DF 。

(1)当AE=2时,求△CDF 的面积;(2)当△ADF 是等腰三角形时,求AE 的长;(3)当△ADF 与△AEF 的面积之比是3:2时,求CF 的长。

D A【问题101】如图,已知正方形ABCD 和等腰直角△AEF 共一个顶点A ,且AB=4,AE=EF=2,∠AEF =90°,若等腰直角△AEF 可以绕点A 旋转360°,连接FC ,H 是FC 的中点,连接EH .(1)当顶点E 在边AD 上时,则EH=_________;(2)当点A 、E 、C 三点在一直线上时,则EH =___________.【问题102】(2016年山东枣庄市中考试题改编)如图,在△ABC 中,∠C=90°,AC=BC=22,将△ABC 绕点A 逆时针旋转到△ADE 的位置,旋转角度是α°(0°<α<360°).(1)当A 、B 、C 、D 四个点恰好是平行四边形的四个顶点时,则∠BAD=____________°(2)当△ABE是等边三角形时,则BD=________;E【问题103】在矩形ABCD中,AB=4 , BC=34,点P是直线BC一动点,若将△ABP沿AP折叠,使点B落在平面上的点E处,连结AE、PE。

(1)当A、E、C三点在一直线上时,则BP=__________;(2)当P、E、D三点在一直线上时,则BP=__________.【问题104】如图,四边形ABCD为菱形,且BD=AB=4,点P为对角线BD上的一个动点,作∠PAQ=60°交CB的延长线于Q点,连结PQ.(1)求证△APQ是等边三角形;(2)求四边形AQBP面积;(3)且△APQ的面积是33,则BP=__________.Q【问题105】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AB=22,E、F是射线AC上两点,且∠EDF=45°,将△ADE绕点D逆时针旋转90°后,得到△DCP,连接FP.(1)求证:△DEF≅△DPF;(2)若CF=1,求AE的长.A【问题106】如图,两个等腰直角△ABC和△CDE,AC=BC=22,CD=CE=2,∠ACB=∠DCE=90°,现把等腰直角△CDE绕直角顶点C旋转一周,连结AE和BD相交于点O.(1)求证:AE=BD,AE⊥BD(2)当B、D、E三点在一直线上时,则AE=___________.A【问题107】如图,在菱形ABCD 中,对角线AC 与BD 相交于点O ,AB=34,∠BAD=60°.点E是边AB 上的一动点(不能与A 、B 两点重合),过点E 作EF ⊥AD 于点F ,作EG ∥AD 交AC 于点G ,过点G 作GH ⊥ AD 交AD (或AD 的延长线)于点H ,得到矩形EFHG.(1)求EG EF=______;(2)当DH=3时,则矩形EFHG 的面积是________.A【问题108】如图,在△ABC 中,AB=AC=32,D 是直线BC 边上一动点,以AD 为边作等腰△ADE ,使AE=AD ,若∠BAC+∠DAE =180°,设∠BAC=m °(1)∠ABC+∠ADE=______°;(2)当m=90°时,求证:BD=CE ;(3)当m=120°时,若A 、C 、D 、E 四个点构成平行四边形时,求它的面积。

初三九级数学动点运动问题精品文档14页

初三九级数学动点运动问题精品文档14页

运动问题练习1、(08泉州)如图,在86⨯的网格纸中,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都为1,动点P 、Q 分别从点F 、A 出发向右移动,点P 的运动速度为每秒2个单位,点Q 的运动速度为每秒1个单位,当点P 运动到点E 时,两个点都停止运动.(1)请你在答题卡所附的86⨯的方格纸①中,画出1秒时的线段PQ ;(2)如图②,在动点P 、Q 运动的过程中,当t 为何值时,2249BF PQ =?(3) 在动点P 、Q 运动的过程中,PQB ∆能否成为等腰三角形?若能,请求出相应的时间t2、(北京08)交AC 于点G .DG DE GF,,C '在矩形DEFG 叠三角形”.(1)三角形),点A ,三角形A B C '''(2三角形A B C ''' 解:(1)重叠三角形A '(2)用含m m 的取值范围为 .3、(04河北)如图1个单位长)中,Rt △ABC 从点A BC 边与网的底部重合时,继续同样的速度向右平移,当点C 与点P 重合时,Rt △ABC 停止移动.设运动时间为x 秒,△QAC 的面积为y .(1)如图15—1,当Rt △ABC 向下平移到Rt △A 1B 1C 1的位置时,请你在网格中画出Rt △A 1B 1C 1关于直线QN 成轴对称的图形;(2)如图15—2,在Rt △ABC 向下平移的过程中,请你求出y 与x 的函数关系式,并说明当x 分别取何值时,y 取得最大值和最小值?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是多少?(3)在Rt △ABC 向右平移的过程中,请你说明当x 取何值时,y 取得最大值和最小值?最大值和最值分别是多少?为什么?(说明:在(3)中,将视你解答方法的创新程度,给予1~4分的加分)4、(06广东)如图所示,是等腰梯形,BC∥OA,OA=7,AB=4,∠ COA=60°,点P 为x A 重合.连结CP ,过点P 作PD 交AB 于点D .(1)求点B 的坐标; (2)当点P 运动什么位置时,△OCP P 的坐标;(3)当点P 运动什么位置时,使得∠C PD=∠OAB,且AB =85,求这时点P 的坐标。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中考动点问题专项练习及参考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中考动点问题专项练习及参考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中考动点问题专项练习例题1. 抛物线223y x x =-++与x 轴相交于A 、B 两点(点A 在B 的左侧),与y轴相交于点C ,顶点为D .⑴ 直接写出A 、B 、C 三点的坐标和抛物线的对称轴;⑵ 连接BC ,与抛物线的对称轴交于点E ,点P 为线段BC 上的一个动点,过点P 作PF DE ∥交抛物线于点F ,设点P 的横坐标为;① 用含m 的代数式表示线段PF 的长,并求出当m 为何值时,四边形PEDF 为平行四边形?② 设BCF ∆的面积为S ,求S 与m 的函数关系式. 【答案】⑴()10A -,,()30B ,,()03C ,.抛物线的对称轴是:1x =.⑵①设直线BC 的函数关系式为:y kx b =+. 把()()3003B C ,,,分别代入得:303.k b b +=⎧⎨=⎩,解得:13k b =-=,. 所以直线BC 的函数关系式为:3y x =-+. 当1x =时,132y =-+=,∴()12E ,. 当x m =时,3y m =-+, ∴()3P m m -+,.在223y x x =-++中,当1x =时,4y =. ∴()14D ,当x m =时,223y m m =-++∴()223F m m m -++,.∴线段422DE =-=,线段()222333PF m m m m m =-++--+=-+. ∵PF DE ∥∴当PF ED =时,四边形PEDF 为平行四边形. 由232m m -+=解得:1221m m ==,.(不合题意,舍去). 因此,当2m =时,四边形PEDF 为平行四边形.②设直线PF 与x 轴交于点M ,由()30B ,,()00O ,,可得:3OB OM MB =+=. ∵BPF CPE S S S ∆∆=+.即()11112222S PF BM PF OM PF BM OM PF OB =⋅+⋅=⋅+=⋅.∴()()221393303222S m m m m m =⨯-+=-+≤≤.例题2. 如图,已知抛物线(1)2)0y a x a =-+≠经过点(2)A -,0,抛物线的顶点为D ,过O 作射线OM AD ∥.过顶点D 平行于x 轴的直线交射线OM 于点C ,B 在x 轴正半轴上,连结BC .(1)求该抛物线的解析式; (2)若动点P 从点O 出发,以每秒1个长度单位的速度沿射线OM 运动,设点P 运动的时间为()t s .问当t 为何值时,四边形DAOP 分别为平行四边形?直角梯形?等腰梯形?(3)若OC OB =,动点P 和动点Q 分别从点O 和点B 同时出发,分别以每秒1个长度单位和2个长度单位的速度沿OC 和BO 运动,当其中一个点停止运动时另一个点也随之停止运动.设它们的运动的时间为t ()s ,连接PQ ,当t 为何值时,四边形BCPQ 的面积最小?并求出最小值及此时PQ 的长.【答案】(1)∵抛物线2(1))0y a x a =-+≠经过点()20A -,,∴09a =+a =∴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2y =+(2)∵D 为抛物线的顶点∴(1D 过D 作DN OB ⊥于N ,则DN =,3AN =,∴6AD ==∴60DAO ∠=︒∵OM AD ∥①当AD OP =时,四边形DAOP 是平行四边形 ∴6OP =∴()6t s =②当DP OM ⊥时,四边形DAOP 是直角梯形 过O 作OH AD ⊥于H ,2AO =,则1AH =(如果没求出60DAO ∠=°可由Rt Rt OHA DNA △∽△求1AH =) ∴5OP DH ==,()5t s =③当PD OA =时,四边形DAOP 是等腰梯形 ∴2624OP AD AH =-=-=∴()4t s =综上所述:当6t =、5、4时,对应四边形分别是平行四边形、直角梯形、等腰梯形.(3)由(2)及已知,60OC OB COB OCB =∠=,,°△是等边三角形 则62OB OC AD OP t BQ t =====,,,∴()6203OQ t t =-<< 过P 作PE OQ ⊥于E,则PE =∴113322263(62)BCPQ t S t -=⨯⨯⨯-⨯=233633228t ⎛⎫-+⎪⎝⎭ 当32t =时,BCPQ S 的面积最小值为6338 ∴此时33324OQ OP OE ==,=,∴39334443PE QE ===- ∴222233933442PE QE PQ ⎛⎫⎛⎫+=+= ⎪ ⎪ ⎪⎝⎭⎝⎭=例题3. 已知⊙O 的半径为3,⊙P 与⊙O 相切于点A ,经过点A 的直线与⊙O 、⊙P 分别交于点B 、C ,cos ∠BAO =13.设⊙P 的半径为x ,线段OC 的长为y .(1)求AB 的长;(2)如图1,当⊙P 与⊙O 外切时,求y 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函数的定义域;(3)当∠OCA =∠OPC 时,求⊙P 的半径.图1 【答案】(1)如图2,作OE ⊥AB ,垂足为E ,由垂径定理,得AB =2AE .在Rt △AOE 中,cos ∠BAO =13AE AO =,AO =3,所以AE =1.所以AB =2.(2)如图2,作CH ⊥AP ,垂足为H . 由△OAB ∽△P AC ,得AO AP AB AC =.所以32x AC =.所以23AC x =. 在Rt △ACH 中,由cos ∠CAH =13,得1322AH AC CH==. 所以1239AH AC x ==,224239CH AC x ==. 在Rt △OCH 中,由OC 2=OH 2+CH 2,得222422()(3)99y x x =++. 整理,得23649813y x x =++.定义域为x >0.图2 图3(3)①如图3,当⊙P 与⊙O 外切时,如果∠OCA =∠OPC ,那么△OCA ∽△OPC .因此OA OCOC OP =.所以2OC OA OP =⋅. 解方程236493(3)813x x x ++=+,得154x =.此时⊙P 的半径为154.②如图4,图5,当⊙P 与⊙O 内切时,同样的△OAB ∽△P AC ,23AC x =. 如图5,图6,如果∠OCA =∠OPC ,那么△ACO ∽△APC .所以AO ACAC AP =.因此2AC AO AP =⋅. 解方程22()33x x =,得274x =.此时⊙P 的半径为274.图4 图5 图6例题4. 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O为坐标原点,点A的坐标为(0,4),点B 的坐标为(4,0),点C的坐标为(-4,0),点P在射线AB上运动,连结CP与y轴交于点D,连结BD.过P、D、B三点作⊙Q,与y轴的另一个交点为E,延长DQ交⊙Q于F,连结EF、BF.(1)求直线AB的函数解析式;(2)当点P在线段AB(不包括A、B两点)上时.①求证:∠BDE=∠ADP;②设DE=x,DF=y,请求出y关于x的函数解析式;(3)请你探究:点P在运动过程中,是否存在以B、D、F为顶点的直角三角形,满足两条直角边之比为2∶1?如果存在,求出此时点P的坐标;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图1【答案】(1)直线AB的函数解析式为y=-x+4.(2)①如图2,∠BDE=∠CDE=∠ADP;②如图3,∠ADP=∠DEP+∠DPE,如图4,∠BDE=∠DBP+∠A,因为∠DEP=∠DBP,所以∠DPE=∠A=45°.所以∠DFE=∠DPE=45°.因此△DEF是等腰直角三角形.于是得到2y x=.图2 图3 图4(3)①如图5,当BD∶BF=2∶1时,P(2,2).思路如下:由△DMB∽△BNF,知122BN DM==.设OD=2m,FN=m,由DE=EF,可得2m+2=4-m.解得23m=.因此4(0,)3D.再由直线CD与直线AB求得交点P(2,2).②如图6,当BD∶BF=1∶2时,P(8,-4).思路同上.图5 图6例题5. 在Rt △ABC 中,∠C =90°,AC =6,53sin =B ,⊙B 的半径长为1,⊙B 交边CB 于点P ,点O 是边AB 上的动点.(1)如图1,将⊙B 绕点P 旋转180°得到⊙M ,请判断⊙M 与直线AB 的位置关系;(2)如图2,在(1)的条件下,当△OMP 是等腰三角形时,求OA 的长; (3)如图3,点N 是边BC 上的动点,如果以NB 为半径的⊙N 和以OA 为半径的⊙O 外切,设NB =y ,OA =x ,求y 关于x 的函数关系式及定义域.图1 图2 图3【答案】(1) 在Rt △ABC 中,AC =6,53sin =B ,所以AB =10,BC =8.过点M 作MD ⊥AB ,垂足为D .在Rt △BMD 中,BM =2,3sin 5MD B BM==,所以65MD =.因此MD >MP ,⊙M 与直线AB 相离. 图4(2)①如图4,MO ≥MD >MP ,因此不存在MO =MP 的情况.②如图5,当PM =PO 时,又因为PB =PO ,因此△BOM 是直角三角形.在Rt △BOM 中,BM =2,4cos 5BO B BM==,所以85BO =.此时425OA =.③如图6,当OM =OP 时,设底边MP 对应的高为OE .在Rt △BOE 中,BE =32,4cos 5BE B BO==,所以158BO =.此时658OA =.图5 图6(3)如图7,过点N 作NF ⊥AB ,垂足为F .联结ON . 当两圆外切时,半径和等于圆心距,所以ON =x +y .在Rt △BNF 中,BN =y ,3sin 5B =,4cos 5B =,所以35NF y =,45BF y =.在Rt △ONF 中,4105OF AB AO BF x y =--=--,由勾股定理得ON 2=OF 2+NF 2. 于是得到22243()(10)()55x y x y y +=--+.整理,得2505040x y x -=+.定义域为0<x <5.图7 图8例题6. 如图1,甲、乙两人分别从A 、B 两点同时出发,点O 为坐标原点.甲沿AO 方向、乙沿BO 方向均以每小时4千米的速度行走,t 小时后,甲到达M 点,乙到达N 点.(1)请说明甲、乙两人到达点O 前,MN 与AB 不可能平行;(2)当t 为何值时,△OMN ∽△OBA ?(3)甲、乙两人之间的距离为MN 的长.设s =MN 2,求s 与t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求甲、乙两人之间距离的最小值. 图1【答案】 (1)当M 、N 都在O 右侧时,24122OM t t OA-==-,642163ON t t OB-==-,所以OM ON OAOB≠.因此MN 与AB 不平行.(2)①如图2,当M 、N 都在O 右侧时,∠OMN >∠B ,不可能△OMN ∽△OBA .②如图3,当M 在O 左侧、N 在O 右侧时,∠MON >∠BOA ,不可能△OMN ∽△OBA .③如图4,当M 、N 都在O 左侧时,如果△OMN ∽△OBA ,那么ON OA OMOB=.所以462426t t -=-.解得t =2.图2 图3 图4(3)①如图2,24OM t =-,12OH t =-,2)MH t =-.(64)(12)52NH ON OH t t t =-=---=-.②如图3,42OM t =-,21OH t =-,1)MH t =-.(64)(21)52NH ON OH t t t =+=-+-=-.③如图4,42OM t =-,21OH t =-,1)MH t =-.(21)(46)52NH OH ON t t t =-=---=-.综合①、②、③,s 222MN MH NH ==+22221)(52)16322816(1)12t t t t t ⎤=-+-=-+=-+⎦. 所以当t =1时,甲、乙两人的最小距离为12千米.例题7. 已知点 (1,3)在函数ky x=(0x >)的图像上,矩形ABCD 的边BC 在x 轴上,E 是对角线BD 的中点,函数ky x=(0x >)的图像经过A 、E 两点,若45ABD ∠=︒,求E 点的坐标.【解析】点(1,3)在函数k y x=的图像上,3k =.又E 也在函数k y x =的图像上,故设E 点的坐标为(m ,3m). 过E 点作EF x ⊥轴于F ,则3EF m=. 又E 是对角线BD 的中点,62AB CD EF m===. 故A 点的纵坐标为6m ,代入3y x =中,得A 点坐标为 (2m ,6m). 因此22m mBF OF OB m =-=-=.由45ABD ∠=︒,得45EBF ∠=︒,BF EF =. 即有32m m=.解得m =而0m >,故m =则E 点坐标为【答案】例题8. 如图,11POA ∆、212PA A ∆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点1P 、2P 在函数4y x=(0x >)的图像上,斜边1OA 、12A A 、都在x 轴上,求点2A 的坐标.【解析】分别过点1P 、2P 做x 轴的垂线,根据题意易得1PC OC =,21P D A D =,14PC OC ⋅=,24P D OD ⋅=,得2OA =,所以2A(0).【答案】2A(0).例题9. 如图所示,()()111222P x y P x y ,,,,……,()n n n P x y ,在函数()90y x x=>的图象上,11OP A ∆,212P A A ∆,323P A A ∆,…,1n n n P A A -∆,…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斜边1121n n OA A A A A -,,…,都在x 轴上,则12n y y y +++=…______________.【解析】由已知易得()133P ,,则13y =,点2P 横坐标为26y +, 那么可得()2269y y +=,解得23y =,同理点3P横坐标为3y,那么可得()339y y =,解得3y =依此类推,n P的纵坐标为n y =∴1233n y y y +++=+++……【答案】例题10. 如图,P 是函数12y x=(0x >)图象上一点,直线1y x =-+交x 轴于点A ,交y 轴于点B ,PM Ox ⊥轴于M ,交AB 于E ,PN Oy ⊥轴于N ,交AB 于F.求AF BE ⋅的值.【解析】设点P (x ,y ),过点E 、F 分别作x 轴的垂线,21AF BE xy ⋅==. 【答案】1例题11. 已知:在矩形AOBC 中,4OB =,3OA =.分别以OB OA ,所在直线为x 轴和y 轴,建立如图所示的平面直角坐标系.F 是边BC 上的一个动点(不与BC ,重合),过F 点的反比例函数(0)ky k x=>的图象与AC 边交于点E .(1)求证:AOE △与BOF △的面积相等; (2)记OEF ECF S S S =-△△,求当k 为何值时,S 有最大值,最大值为多少?(3)请探索:是否存在这样的点F ,使得将CEF △沿EF 对折后,C 点恰好落在OB 上?若存在,求出点F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答案】(1)证明:设11()E x y ,,22()F x y ,,AOE △与FOB △的面积分别为1S ,2S ,由题意得11k y x =,22k y x =. ∴1111122S x y k ==,2221122S x y k ==.∴12S S =,即AOE △与FOB △的面积相等.(2)由题意知:E F ,两点坐标分别为33k E ⎛⎫ ⎪⎝⎭,,44k F ⎛⎫ ⎪⎝⎭,, ∴11121222EOF AOE BOF ECF ECF ECF AOBC S S S S S k k S k S =---=---=--△△△△△△矩形∴2112S k k =-+. 当161212k =-=⎛⎫⨯- ⎪⎝⎭时,S 有最大值.131412S -==⎛⎫⨯- ⎪⎝⎭最大值.(3)解:设存在这样的点F ,将沿EF 对折后,C 点恰好落在OB 边上的M 点,过点E 作EN OB ⊥,垂足为N .由题意得:3EN AO ==,143EM EC k ==-,134MF CF k ==-,∵90EMN FMB FMB MFB ∠+∠=∠+∠= ∴EMN MFB ∠=∠.又∵90ENM MBF ∠=∠=, ∴ENM MBF △∽△. ∴EN EM MB MF= ∴11414312311331412k k MB k k ⎛⎫-- ⎪⎝⎭==⎛⎫-- ⎪⎝⎭ ∴94MB =.222MB BF MF +=,解得218k =.∴21432k BF ==∴存在符合条件的点F ,它的坐标为21432⎛⎫⎪⎝⎭,.例题12. 如图,点()1A m m +,,()31B m m +-,都在反比例函数ky x=的图象上. (1)求m k ,的值;(2)如果M 为x 轴上一点,N 为y 轴上一点, 以点A B M N ,,,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试求直线MN 的函数表达式.【解析】(1)由题意可知,()()()131m m m m +=+-.解,得3m =.∴()()3462A B ,,,;∴4312k =⨯=.(2)存在两种情况,如图:①当M 点在x 轴的正半轴上,N 点在y 轴的正半轴上时,设1M 点坐标为()10x ,,1N 点坐标为()10y ,. ∵ 四边形11AN M B 为平行四边形,∴线段11N M 可看作由线段AB 向左平移3个单位,再向下平移2个单位得到的(也可看作向下平移2个单位,再向左平移3个单位得到的).由(1)知A 坐标为(3,4),B 坐标为(6,2),∴1N 点坐标为042(,-),即102N (,); 1M 点坐标为(6-3,0),即1M (3,0).设直线11M N 的函数表达式为12y k x =+,把30x y ==,代入,解得123k =-. ∴ 直线11M N 的函数表达式为223y x =-+.②当M 点在x 轴的负半轴上,N 点在y 轴的负半轴上时,设2M 点坐标为20x (,),2N 点坐标为20y (,).∵11221122AB N M AB M N AB N M AB M N ∥,∥,=,=,∴1221122N M M N N M M N ∥,=. ∴线段22M N 与线段11N M 关于原点O 成中心对称. ∴2M 点坐标为(-3,0),2N 点坐标为(0,-2).设直线22M N 的函数表达式为22y k x =-,把30x y =-=,代入,解得223k =-,∴ 直线M 2N 2的函数表达式为223y x =--.所以,直线MN 的函数表达式为223y x =-+或223y x =--.【答案】(1)3m =,12k =;(2)223y x =-+或223y x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动问题练习1、(08泉州)如图,在86⨯的网格纸中,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都为1,动点P 、Q 分别从点F 、A 出发向右移动,点P 的运动速度为每秒2个单位,点Q 的运动速度为每秒1个单位,当点P 运动到点E 时,两个点都停止运动.(1)请你在答题卡所附的86⨯的方格纸①中,画出1秒时的线段PQ ; (2)如图②,在动点P 、Q 运动的过程中,当t 为何值时,2249BF PQ =?(3) 在动点P 、Q 运动的过程中,PQB ∆能否成为等腰三角形?若能,请求出相应的时间t ;若不能,请说明理由.2、(北京08)已知等边三角形纸片ABC 的边长为8,D 为AB 边上的点,过点D 作DG BC ∥交AC 于点G .DE BC ⊥于点E ,过点G 作GF BC ⊥于点F ,把三角形纸片ABC 分别沿DG DE GF ,,按图1所示方式折叠,点A B C ,,分别落在点A ',B ',C '处.若点A ',B ',C '在矩形DEFG 内或其边上,且互不重合,此时我们称A B C '''△(即图中阴影部分)为“重叠三角形”.(1)若把三角形纸片ABC 放在等边三角形网格中(图中每个小三角形都是边长为1的等边三角形),点A B C D ,,,恰好落在网格图中的格点上.如图2所示,请直接写出此时重叠三角形A B C '''的面积;(2)实验探究:设AD 的长为m ,若重叠三角形A B C '''存在.试用含m 的代数式表示重叠三角形A B C '''的面积,并写出m 的取值范围(直接写出结果,备用图供实验,探究使用).解:(1)重叠三角形A B C '''的面积为 ;(2)用含m 的代数式表示重叠三角形A B C '''的面积为 ;m 的取值范围为 .F AA 图1图2A B 备用图 A B备用图3、(04河北)如图15—1和15—2,在20×20的等距网格(每格的宽和高均是1个单位长)中,Rt △ABC 从点A 与点M 重合的位置开始,以每秒1个单位长的速度先向下平移,当BC 边与网的底部重合时,继续同样的速度向右平移,当点C 与点P 重合时,Rt △ABC 停止移动.设运动时间为x 秒,△QAC 的面积为y .(1)如图15—1,当Rt △ABC 向下平移到Rt △A 1B 1C 1的位置时,请你在网格中画出Rt △A 1B 1C 1关于直线QN 成轴对称的图形;(2)如图15—2,在Rt △ABC 向下平移的过程中,请你求出y 与x 的函数关系式,并说明当x 分别取何值时,y 取得最大值和最小值?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是多少?(3)在Rt △ABC 向右平移的过程中,请你说明当x 取何值时,y 取得最大值和最小值?最大值和最值分别是多少?为什么?(说明:在(3)中,将视你解答方法的创新程度,给予1~4分的加分)4、(06广东)如图所示,在平面直角坐标中,四边形OABC 是等腰梯形,BC∥OA,OA=7,AB=4,∠ COA=60°,点P 为x 轴上的—个动点,点P 不与点0、点A 重合.连结CP ,过点P 作PD 交AB 于点D .(1)求点B 的坐标;(2)当点P 运动什么位置时,△OCP 为等腰三角形,求这时点P 的坐标; (3)当点P 运动什么位置时,使得∠C PD=∠OAB,且AB BD =85,求这时点P 的坐标。

B A 图15—1O NPQ M CA B 图15—25、(南昌07)如图,在Rt ABC △中,90A ∠=°,86AB AC ==,.若动点D 从点B 出发,沿线段BA 运动到点A 为止,运动速度为每秒2个单位长度.过点D 作DE BC ∥交AC于点E ,设动点D 运动的时间为x 秒,AE 的长为y . (1)求出y 关于x 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 (2)当x 为何值时,BDE △的面积S 有最大值,最大值为多少?6、(温州07)在ABC ∆中,,4,5,D BC CD 3cm,C Rt AC cm BC cm ∠=∠==点在上,且以=现有两个动点P 、Q 分别从点A 和点B 同时出发,其中点P 以1cm/s 的速度,沿AC 向终点C 移动;点Q 以1.25cm/s 的速度沿BC 向终点C 移动。

过点P 作PE ∥BC 交AD 于点E ,连结EQ 。

设动点运动时间为x 秒。

(1)用含x 的代数式表示AE 、DE 的长度;(2)当点Q 在BD (不包括点B 、D )上移动时,设EDQ ∆的面积为2()y cm ,求y 与x 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3)当x 为何值时,EDQ ∆为直角三角形。

7、(德州06)如图,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四边形为矩形,点的坐标分别为,动点分别从同时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运动.其中,点M 沿向终点运动,点沿向终点运动,过点M 作,交于,连结.已知动点运动了秒. (1)点的坐标为( , )(用含的代数式表示); (2)试求面积的表达式,并求出面积的最大值及相应的值;(3)当为何值时,是一个等腰三角形?简要说明理由.8、(08青岛)已知:如图①,在Rt ACB △中,90C ∠=,4cm AC =,3cm BC =,点P 由B 出发沿BA 方向向点A 匀速运动,速度为1cm/s ;点Q 由A 出发沿AC 方向向点C 匀速运动,速度为2cm/s ;连接PQ .若设运动的时间为(s)t (02t <<),解答下列问题: (1)当t 为何值时,PQ BC ∥?(2)设AQP △的面积为y (2cm ),求y 与t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3)是否存在某一时刻t ,使线段PQ 恰好把Rt ACB △的周长和面积同时平分?若存在,求出此时t 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4)如图②,连接PC ,并把PQC △沿QC 翻折,得到四边形PQP C ',那么是否存在某一时刻t ,使四边形PQP C '为菱形?若存在,求出此时菱形的边长;若不存在,说明理由.9、(黄冈05)如图,在直角坐标系中,O 是原点,A 、B 、C 三点的坐标分别为A (18,0),B (18,6),C (8,6),四边形OABC 是梯形,点P 、Q 同时从原点出发,分别作匀速运动,其中点P 沿OA 向终点A 运动,速度为每秒1个单位,点Q 沿OC 、CB 向终点B 运动,当这两点有一点到达自己的终点时,另一点也停止运动。

⑴ 求出直线OC 的解析式及经过O 、A 、C 三点的抛物线的解析式。

⑵ 试在⑴中的抛物线上找一点D ,使得以O 、A 、D 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OC 全等,请直接写出点D 的坐标。

⑶ 设从出发起,运动了t 秒。

如果点Q 的速度为每秒2个单位,试写出点Q 的坐标,并写出此时t 的取值范围。

⑷ 设从出发起,运动了t 秒。

当P 、Q 两点运动的路程之和恰好等于梯形OABC 的周长的一半,这时,直线PQ 能否把梯形的面积也分成相等的两部分,如有可能,请求出t 的值;如不可能,请说明理由。

10、(06吉林)如图,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2cm ,在对称中心O 处有一钉子.动点P 、Q 同时从点A 出发,点P 沿A→B→C 方向每秒2cm 的速度运动,到点C 停止,点Q 沿A→D 方向以每秒1cm 的速度运动到点D 停止.P 、Q 两点用一条可伸缩的细橡皮筋联结,设x 秒后橡皮筋扫过的面积为ycm 2.(1)当0≤x≤1时,求y 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当橡皮筋刚好触及钉子时,求x 值;(3)当1≤x≤2时,求y 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橡皮筋从触及钉子到运动停止时∠POQ 的变化范围; (4)当0≤x≤2时,请在给出的直角坐标系中画出y 与x 之间的函数图象.11、(济南08)已知:直线y =+与x 轴相交于点A,与直线y =相交于点P . (1)求点P 的坐标.(2)请判断OPA ∆的形状并说明理由.(3)动点E 从原点O 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沿着O →P →A 的路线向点A 匀速运动(E 不与点O 、A 重合),过点E 分别作EF ⊥x 轴于F ,EB ⊥y 轴于B .设运动t 秒时,矩形EBOF 与△OP A 重叠部分的面积为S . 求:① S 与t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② 当t 为何值时,S 最大,并求S 的最大值.12、(08威海)如图,在梯形ABCD 中,AB ∥CD ,AB =7,CD =1,AD =BC =5.点M ,N 分别在边AD ,BC 上运动,并保持MN ∥AB ,ME ⊥AB ,NF ⊥AB ,垂足分别为E ,F . (1)求梯形ABCD 的面积; (2)求四边形MEFN 面积的最大值. (3)试判断四边形MEFN 能否为正方形,若能,求出正方形MEFN 的面积;若不能,请说明理由.C D A B EF N M13、(04河北)已知:如图,等边三角形ABC 的边长为6,点D ,E 分别在边AB ,AC 上,且AD =AE =2.若点F 从点B 开始以每秒1个单位长的速度沿射线BC 方向运动,设点F 运动的时间为t 秒.当t >0时,直线FD 与过点A 且平行于BC 的直线相交于点G ,GE 的延长线与BC 的延长线相交于点H ,AB 与GH 相交于点O .(1)设△EGA 的面积为S ,写出S 与t 的函数关系式; (2)当t 为何值时,AB ⊥GH ;(3)请你证明△GFH 的面积为定值;(4)当t 为何值时,点F 和点C 是线段BH 的三等分点.14、(05河北)如图,在直角梯形ABCD 中,AD ∥BC ,∠C =90°,BC =16,DC =12,AD =21. 动点P 从点D 出发,沿射线DA 的方向以每秒2个单位长的速度运动,动点Q 从点C 出发,在线段CB 上以每秒1个单位长的速度向点B 运动. 点P ,Q 分别从点D ,C 同时出发,当点Q 运动到点B 时,点P 随之停止运动. 设运动的时间为t (秒). (1)设△B P Q 的面积为S ,求S 与t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2)当t 为何值时,以B ,P ,Q 三点为顶点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3)当线段PQ 与线段AB 相交于点O ,且OB AO 2时,求∠BQP 的正切值; (4)是否存在时刻t ,使得PQ ⊥BD ?若存在,求出t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图13A B CD AP Q 图1415、已知:如图,Rt △ABC 中,∠C=90°,AC=6,BC=12.点P 从点A 出发沿AC 向点C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移动,点Q 从点C 出发沿CB 向点B 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移动,点P 、Q 同时出发,设移动的时间为t 秒(t >0). ⑴设△PCQ 的面积为y, 求y 关于t 的函数关系式;⑵设点C 关于直线PQ 的对称点为D ,问:t 为何值时四边形PCQD 是正方形?⑶当得到正方形PCQD 后,点P 不再移动,但正方形PCQD 继续沿CB 边向B 点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移动,当点Q 与点B 重合时,停止移动.设运动中的正方形为MNQD ,正方形MNQD 与Rt △ABC 重合部分的面积为S ,求:①当3≤t≤6时,S 关于t 的函数关系式; ②当6<t≤9时,S 关于t 的函数关系式; ③当9<t≤12时,S 关于t 的函数关系式.(08苏州)如图,在等腰梯形ABCD 中,AD ∥BC ,AB=DC=5,AD=6,BC=12.动点P 从D 点出发沿DC 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向终点C 运动,动点Q 从C 点出发沿CB 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向B 点运动.两点同时出发,当P 点到达C 点时,Q 点随之停止运动.(1)梯形ABCD 的面积等于 ;(2)当PQ//AB 时,P 点离开D 点的时间等于 秒;(3)当P 、Q 、C 三点构成直角三角形时,P 点离开 D 点多少时间?16、(07河池)如图, 四边形OABC 为直角梯形,A (4,0),B (3,4),C (0,4). 点M 从O 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A 运动;点N 从B 同时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C 运动.其中一个动点到达终点时,另一个动点也随之停止运动.过点N 作NP 垂直x 轴于点P ,连结AC 交NP 于Q ,连结MQ . (1)点 (填M 或N )能到达终点;(2)求△AQM 的面积S 与运动时间t 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t 的取值范围,当t 为何值时,S 的值最大;(3)是否存在点M ,使得△AQM 为直角三角形?若存在,求出点M 的坐标,若不存在,说明理由.17、(06临沂)如图,在矩形ABCD中,AB=3cm,BC=4c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