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研究
河南南阳黄山遗址石雕研究

河南南阳黄山遗址石雕研究河南南阳黄山遗址石雕是中国历史文化的载体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黄山遗址位于河南省南阳市邓州市境内,是一座距今已有6000余年的史前遗址,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出现的石雕文化遗址之一。
近年来,黄山遗址石雕的研究备受关注,通过对其进行深入的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工作,对这一古老的石雕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揭示远古社会的生产和生活状况,也可以为中华文明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历史资料。
本文将从黄山遗址石雕的发现背景、石雕艺术特点和研究意义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黄山遗址石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黄山遗址石雕的发现背景1985年,中国考古学界曾经振奋地传来了一个重大消息:在河南南阳邓州市黄山镇发现了一处史前遗址,这是一处距今约6000年的古老村落遗址,是中国史前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石雕文化遗址”。
这一重大发现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也为中国史前文明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在随后的考古发掘工作中,考古学家们陆续发现了大量的石雕器物和石雕图案,这些遗址的发现为研究史前文化和古代石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二、石雕艺术特点1. 艺术表现形式丰富多样黄山遗址石雕的器物和图案以其丰富多样的形式和独特的风格吸引着人们的眼球。
据考古学家介绍,这些石雕器物大多是由石灰岩、砂岩等天然石材雕刻而成,石雕器物的形制有石斧、石锤、石钺等,器物图案有神人、动物、几何图案等。
这些器物造型生动,图案美观,反映出史前人类丰富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创造力。
2. 艺术技艺精湛黄山遗址石雕的器物和图案,雕刻精细,工艺复杂,可以说是石器时代智慧和智慧的结晶。
石器的制作需要使用石器制作工具,如石斧、石锤等,这些工具制作繁琐,需要一定的技术和技能。
石雕器物的雕刻技艺也显示出古代人们的高超技术水平和丰富的手工艺经验。
石雕器物装饰图案简约而富有韵味,表现出了古人工艺美术的高超水平。
三、研究意义黄山遗址石雕的研究意义重大,一方面可以深入了解我国古代石雕艺术的发展历程和特点,另一方面也可以揭示史前社会的生产和生活状况,为我们了解我们的人类祖先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资料。
对南阳传统民间美术传承与开发的思考

年 已 经很 少有 接 触 这些 传 统 民间 美术 、 传 统 手 工艺 的机 会 。 间美 术 以 及 更 为宽 泛 民
的 民 间传 统 文 化 于 年 轻 人 的 吸 引力 也 对
发现不足 ,培养 民间美术继承人
民 问 美 术 的 创 作 主 题 是 民 间 艺 人
逐渐丧失 对于传统 的民间文化很 多人是
一
3 2—— 观察思考
对南阳传统 民问美术传承与开发的思考
文 /王 征
民间美术是我国美术的一种表现形 式 , 是我 国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 各地
域 的民间美术都有其个性特色 ,它是 当地人民长期生活积累的产物 ,具有深 厚 的文化底蕴。民间美术立足于本土 ,适应当地 民间民俗 习惯 ,具有独特的
的随 意性 , 有 因 为生 产 生 活 方式 变 化 或 粗放 、 自然 、强 烈 。 具 者 审 美 情 趣 转 移 ,而 自生 自 灭 的 一 种 特 二 、增 强保 护 意 识和 不 断 发 展 意 识 , 点。 民间 美 术 与 当地 的 各种 风 土 民俗 紧 密 相 连 . 最 为 原汁 原 味 的朴 素 的 民间 文 化 是
民间美 术作 品的产 生有 其 自由性 .
容 并 包性 同 时南 阳盆 地 的独 特 地 理 以 但正是 由于这种 自由性 . 但 使得其保护与传
荆 楚 文化 、 秦 文化 的影 响 , 着独 特 的 及人 文 因素 又保 证 了南 阳 民 间美 术 的 承 面 临很 多 的难 题 。 陕 有 却 而随 着 我 国经 济 的 进
继 续 发展 。民间 美术 有约 定 俗 成 世 代 相 姿 百 态 。传 统 民间 美术 作 品较 之 形 式 化 、
一
南阳市文物保护条例(2020)

南阳市文物保护条例(2020)2019年7月1日南阳市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2019年7月26日河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批准,现予公布,自2020年1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文物保护,继承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文物保护及其相关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文物工作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遵循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
第四条本市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文物保护工作。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文物保护实施监督管理。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其他有关行政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文物保护工作。
第五条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由文物、公安、应急管理、市场监管、海关等行政部门组成的联动工作机制,加强文物保护工作。
市、县(市、区)文物保护管理委员会由文物、公安、自然资源和规划、发展改革、民族宗教等行政部门组成,负责协调解决文物保护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市文物保护管理委员会建立文物保护专家库。
专家库由文物、历史、文化、艺术、科学、教育、规划、建筑和法律等方面的专业人员组成,为本市文物保护工作提供决策咨询。
第六条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将文物保护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并根据发展需要,逐步增加文物保护经费。
文物保护经费用于下列支出:(一)由人民政府承担费用的文物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二)国有不可移动文物的修缮、保养;(三)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的修缮、保养补助;(四)博物馆的免费开放及其藏品维护补助;(五)文物研究和宣传教育;(六)对文物保护作出显著成绩和贡献的单位或者个人的奖励;(七)文物保护工作的其他支出。
第七条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文物保护信息共享机制。
“非遗”视阈下大调曲子的传承教学研究

- 84 -2023年 第2期大调曲子是南阳本地三大曲种之一,是河南地方特色曲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曾被誉为“中原曲艺之首”。
经国务院批准,2008年大调曲子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大调曲子的前身是“鼓子曲”,源于明末清初,初兴于开封,清乾隆年间传入南阳、周口、禹县等地。
民国年间,开封等地的大调曲子相继衰落,唯独南阳一支兴盛依旧,艺人层出不穷,曲目不断革新。
目前,河南省流行的大调曲子,均属南阳大调曲子一支。
大调曲子是曲牌体的说唱音乐形式,传统演唱形式为坐唱,演唱者手执拍板击节以控制速度和节奏。
伴奏乐器以三弦、古筝、琵琶最为常见,即使没有其他任何乐器,只有一把三弦也可演唱。
伴奏一般是随腔伴奏、填空和加花形式。
据“大调曲子皇后”胡运荣老师口述:“小时候老人们称大调曲子是客房屋里戏,演唱者需闭目端坐,女眷不能在场。
曲牌之丰富,即使是最勤奋的艺人,一生也很难学完。
新中国成立初期南阳市曲艺厅建成后,张华亭老师把这种客房屋里戏改革创新登上了舞台,我就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代女演员。
”除曲艺形式之外,大调曲子还有器乐形式——板头曲,如《高山流水》《闹元宵》《上楼》《下楼》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被选入了中国乐器表演课程本科教学大纲,孕育了享誉全国的河南筝曲。
一、传统的大调曲子传承形式旧时的大调曲子多为自娱自乐形式,演唱者们互相称呼为“曲友”,且都以传统的民间口头传唱的形式加以传承,大调曲子的形成、发展和革新也在这种传承形式中进行。
新中国成立后,曲艺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据《曲艺志》记载,1950年,以大调曲子老艺人郑耀亭、张华亭、耿耀德、高乡斋、韩协庚为主,成立了南阳市宛曲改进社,并举办了多次曲艺训练班,专门培训曲艺艺人。
这是大调曲子历史上第一次有组织、有规模的培训。
1957年,根据文件精神,政府对大调曲子艺人进行统计登记,开展民间曲艺挖掘整理工作,大调曲子艺人逐步向职业化方向发展。
1959年底,南阳市曲艺厅正式落成,自此大调曲子走上了完全职业化的道路。
河南省非遗传承与保护研究

河南省非遗传承与保护研究第一节:概述河南省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拥有丰富的非遗文化资源。
为了更好地保护与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南省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进非遗传承与保护研究。
本文将从非遗传承与保护研究的定义、河南省非遗文化资源的现状、非遗传承与保护研究的成果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探讨。
第二节:非遗传承与保护研究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创造的具有代表性、唯一性和普遍意义的传统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和表演艺术、社会实践、风俗习惯、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以及手工艺技。
非遗传承与保护研究是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深入挖掘、系统整理、科学传承与有效保护的一种工作。
这项工作包括对传统文化的研究、整理和记录、对非遗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等方面。
第三节:河南省非遗文化资源的现状河南省的非遗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涵盖了口头传统和表演艺术、社会实践、风俗习惯、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以及手工艺技等多个领域。
具体来说,口头传统和表演艺术包括“豫剧”、“河南优秀曲艺”、“信阳大鼓”、“许昌皮影戏”等。
社会实践包括“钟山风景区舞狮”、“鲁山悦神庙庙会”、“嵩县和尚坟村的祛病驱鬼仪式”等。
风俗习惯包括“许昌双十节剃头习俗”、“南阳黄河龙舟婚俗”、“郑州北斗庙庙会”等。
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包括“豫北玉雕制作技艺”、“新乡剪纸技艺”、“鲁山火龙制作技艺”等。
手工艺技包括“开封宣纸制造技艺”、“信阳竹编技艺”、“唐河银雕技艺”等。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河南省的非遗文化资源面临着被遗忘、失传的危险。
因此,非遗传承与保护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第四节:非遗传承与保护研究的成果河南省政府高度重视非遗传承与保护研究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果。
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非遗资源调查和摸底工作。
为了更好地了解河南省非遗文化资源的现状,省政府组织了非遗资源的调查和摸底工作,对非遗文化资源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整理。
南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研究

南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研究∗
孟玫
【期刊名称】《河南图书馆学刊》
【年(卷),期】2015(000)002
【摘要】文章通过对南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研究,对南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希望可以对南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有一定的帮助。
【总页数】2页(P84-85)
【作者】孟玫
【作者单位】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河南南阳 47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51
【相关文献】
1."互联网+"时代中山市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研究 [J], 丁昭巧
2.武陵山片区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社会构建研究——以湘西侗族抢花炮为例 [J], 李柏林; 吴湘军
3.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的僜人服饰保护和传承研究 [J], 马宁;胡家淑
4.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的僜人服饰保护和传承研究 [J], 马宁;胡家淑
5.景德镇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研究——以景德镇传统陶瓷制作工艺为例[J], 吴琳;夏孝言;吴军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河南南阳黄山遗址石雕研究

河南南阳黄山遗址石雕研究河南南阳黄山遗址是中国史前文明遗址中的重要代表之一,其石雕遗址更是备受研究者们的关注。
黄山遗址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境内,距今约7700至4400年前的仰韶文化至龙山文化时期,是我国史前文明的珍贵遗产。
黄山遗址拥有大量的石雕作品,这些石雕是研究史前文明、了解古代人类生活和文化的重要物证。
黄山遗址石雕的特点:1. 大量存世: 黄山遗址石雕数量庞大,涵盖了丰富的主题和图案,其中有人物、动物、日常生活用品、宗教图案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这些石雕作品在数量上给了研究者们充足的物证,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史前人类的生活、文化和精神面貌。
2. 艺术特色: 黄山遗址石雕的艺术表现力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地域特色。
石雕造型生动,用石头雕刻出鸟兽、舞者、人物等图案,线条流畅,蕴含了浓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气息。
3. 营造多元的文化场景: 黄山遗址石雕的题材广泛,涉及到史前生活、宗教信仰、社会风俗等方方面面,有助于我们还原古代社会的多元文化场景,探究史前文明的传承和发展。
作为史前文明的遗存,石雕本身具有一定的年代特性,所以如何准确地划定黄山石雕的时代特征、样式特征是研究的首要问题。
研究者需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进行测年,比如碳14测年等,结合考古发掘和文献资料,从多方面全面地考证、确立石雕的时代特征。
石雕的功能和意义也是研究的一个重点。
石雕既是史前人类生活方式的产物,又可能是一种祭祀用品、社会地位的象征、宗教信仰的表达,甚至是古代人类对美和艺术的追求。
研究者需要通过对石雕内容、形式的分析,结合考古发现的地层、气候环境等信息,从宏观和微观的层面逐步推敲石雕的功能和意义。
石雕的保存、保护和展示也是研究者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黄山遗址的石雕虽然古老,但并不意味着它们会永远保存下去。
受地质、气候、人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石雕的保存状态时常岌岌可危。
如何科学地保护这些重要的史前文化遗产就显得尤为重要。
研究者们需要与相关部门和机构合作,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科学合理地进行修复、保护工作,还需要思考如何更好地让这些石雕作品得到合理的展示和利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史前文明、认识史前文化。
南阳市国家级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么多,你知道几项?

南阳市国家级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么多,你知道几项?南阳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形成了独具特色、种类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国家级盘古神话所属地区:河南· 南阳· 桐柏县盘古宇宙就像是一个大鸡蛋一样混沌一团,有个叫做盘古的巨人在这个“大鸡蛋”中一直酣睡了约18000年后醒来,盘古凭借着自己的神力把天地开辟出来了。
左眼变成了太阳,右眼变成了月亮;头发和胡须变成了夜空的星星;他的身体变成了东、西、南、北四极和雄伟的三山五岳;血液变成了江河;牙齿、骨骼和骨髓变成了地下矿藏;皮肤和汗毛变成了大地上的草木;汗水变成了雨露。
所以,都说人类是世上的万物之灵。
2008年,河南省桐柏县、泌阳县共同申报的“盘古神话”,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文学项目类别,序号544。
板头曲所属地区:河南· 南阳市板头曲南阳板头曲音乐与历史悠久的中原鼓子曲(大调曲子)相辅相成,是在大调曲演唱之前用独奏、合奏等形式演奏的前奏乐曲。
先奏板头曲是为了活跃气氛,引入境界,以音乐的语言表现艺术之美。
音乐题材包罗万象,具有鲜活灵性、纯净悠扬、音韵绵长和雅俗共赏等特点,和江南丝竹、潮州音乐、山西音乐有同等价值,并称为我国民族器乐曲中的四大流派。
其代表作《高山流水》在全国影响很大。
板头曲为中州古曲,用筝、琵琶、三弦等乐器演奏,是中华民族音乐遗产中的经典。
因主要在河南曲子正式演唱之前,用独奏、合奏等形式演奏的前奏乐曲,故亦称“板头曲”或“河南曲子板头曲”。
西坪民歌所属地区:河南· 南阳市· 西峡县西坪民歌西峡县西坪镇位于豫西伏牛山腹地,处于河南、陕西、湖北结合处,独特的地理与生活环境造就了丰富的地方民歌,几百年来绵延不衰,是河南省省现存民间音乐中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
西坪民歌的类型有山歌、劳动歌、爱情歌、生活歌、儿歌等,其中劳动歌、爱情歌、生活歌地方特色浓郁。
西坪民歌内容丰富、个性独特,具有独唱、二人唱、多人唱、齐唱等多种演唱形式,乐器伴奏有无均可,在中原地区不多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研究
作者:孟玫
来源:《河南图书馆学刊》2015年第02期
关键词:南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
摘要:文章通过对南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研究,对南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希望可以对南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有一定的帮助。
中图分类号:G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5)02-0084-02
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与价值
1.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是指被各团体、群体或个人视其为文化遗产的各种表演、实践、技能,其表现形式可以是知识体系,也可以是与其相关的文化场所、实物、工具或工艺品等,有着活态流变的特点。
它可以是口头文化、口头传说、表演等艺术形式,也可以是民族风俗习惯、礼仪、节庆等,或是传统的手工艺等世代相传的非物质表现形式。
1.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
其价值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提高民众对民族文化的认识,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②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有着促进作用,有利于加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③人们在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可以合理地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来发展一些相关产业,如传统手工艺品的批量生产制造、民间戏曲歌舞的学习等,这样不仅带动了本地区经济的发展,对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方面也有一定的作用,为我国的民族文化走向世界做出一定的贡献。
2南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
南阳人杰地灵,物华天宝,俗语有“得南阳者得中原,得中原则得天下”,其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异彩纷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8年,南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了南阳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2项,其中民间文学就多达10项。
有南阳市的牛郎织女传说、嫦娥奔月神话,桐柏县的盘古神话,内乡县的王莽撵刘秀传说、宝天曼传说、马山童谣、蚱蛐乡宣讲圣谕,南召县的灯谜,淅川县的丹江故事传说。
民间美术1项:方城县的方城石猴。
民间手工技艺8项:镇平县的镇平玉雕工艺、手工丝毯工艺、镇平“侯记烧鸡”,方城县的黄石砚,唐河县桐河乡的桐蛋制作工艺、苍台镇的唐席、城郊乡的剪纸艺术,宛城区的界中米醋酿造技艺。
此外还有民间音乐7项、戏曲7项、曲艺5项、民间舞蹈4项、传统体育与竞技
2项、人生礼俗1项、民间杂技3项、岁时节令2项以及民间信仰2项。
在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评选中,南阳有3名传承人入选,分别是:宛梆代表性传承人周成顺、程建坤和板头曲代表性传承人宋光生。
其中周成顺被评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先进工作者。
2009年,在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南阳又有3名传承人入选。
分别是:宛梆代表性传承人李建海、镇平玉雕代表性传承人仵海洲和三弦书代表性传承人雷恩久。
同年,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阳有10个项目入选。
2012年南阳市列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8个项目。
在国务院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南阳有10个项目入选。
分别是:南阳市的板头曲,内乡县的宛梆、大调曲子、三弦书,邓州市的越调,镇平县的玉雕、盘古神话,方城县的石猴、西峡西坪民歌以及桐柏县的皮影。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南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是,南阳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源于农村,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封闭性,如今的农民为了生计,多已外出打工谋生,而这些地域文化又是与当地的风俗习惯、方言、宗教信仰等紧密结合的,不同地域的人很难真正融入到当地的地域文化体系中去,导致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无人,甚至濒临灭绝。
如南阳的板头曲、内乡县的宛梆等,其地域性强,局限性大,不利于保护与传承。
3南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3.1南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中存在的问题
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始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评选,自此全国各地涌现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热潮。
通过南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笔者也发现了南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中存在着一些问题:①目前,南阳市非物质文化传承人都是成年人,而且多身处农村,相对来说负担很重,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能力来完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应该考虑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从娃娃抓起,从小就培养他们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和兴趣。
②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每天人们接受的信息量非常大,而且,接收信息的途径非常的快速,致使人们对非物质文化的兴趣日益减退,从而造成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灭绝。
笔者认为凡事都有两面性,换个角度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正好可以利用手机、网络、电视等多种媒介进行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③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很强的区域性,学者在研究时都是在一定的区域内进行的,造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的局限性,其实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共同之处,如皮影戏,桐柏县有,罗山县也有,在研究皮影戏时可以把这些相似的、甚至是同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放在一起去研究,建立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非遗圈”,共同研究其保护和传承的方法。
3.2南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解决方法
孟玫:南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研究*孟玫:南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研究*3.2.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要从孩子抓起。
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绚丽多姿,很容易引起孩子们的喜欢和兴趣,也给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笔者认为南阳市的牛郎织女传说、南阳市的嫦娥奔月神话、桐柏县的盘古神话、内乡县的王莽撵刘秀传说等民间文学可以进入到小学语文课堂;唐河县城郊乡的剪纸艺术等民间技艺可以进入到
小学生的手工课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丰富他们的想象力,也使得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传承。
3.2.2在工业化和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媒介的应用已广泛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要与时俱进,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创建网络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聚集圈,吸纳全国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研究的学者们,相互交流,相互切磋,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广泛的宣传和传播。
大学生是新媒介的拥护者,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2002年10月“中国高等院校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学研讨会”的召开,说明高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得天独厚的优势,地方高校可以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引入到教学体系中去,并设立大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活动,利用其充分的地域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将课堂传授、现场观摩、田野调查与演唱训练结合起来,组织学生到农村、庙会、传承人居住地、文化遗产示范基地进行观摩,运用网络、广播、微博、博客、微信、录像、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进行教育教学,丰富了大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培养了他们的民族精神,使他们承担起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使命,使宝贵的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3.2.3着力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区。
开封市的清明上河园,就是将宋代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按照1:1的比例复原再现的大型宋代历史文化主题公园。
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以此为模式,建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园,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 为原则,将民族文化、手工技艺、戏曲表演等融入到体验园内。
在体验园内还可以欣赏到南阳市的板头曲,西峡县的西坪民歌,淅川县的丹江号子、锣鼓曲、蛤蟆嗡,邓州市的罗卷戏、豫西越调、提线木偶戏,内乡县的宛梆等。
在这里游客可以在潜移默化中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形成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
4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之根,是中华文化精神之所在,有历史传承价值、科学认识价值、审美艺术价值、社会和谐价值和经济开发价值。
南阳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数千年的积累和沉淀,风格多样,种类繁多,是南阳人民智慧的结晶,反映了南阳人民的精神面貌,体现了他们的生活、习惯、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南阳市政府应转变观念,科学规划,秉承传承与开发,保护与利用的原则,充分利用各种手段保护和传承南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对研究南阳市民族、历史、地理、语言、风俗、习惯、文化等,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杨宏丽.图书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服务的思考——以湖北荆门市为例[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4): 44-45.
[2]刘卫华.地方高校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中的定制服务[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0(6):70-72.
[3]张泰城,龚奎林.高校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势与路径探究[J].江苏高教,2012(6): 36-38.
[4]汤洁娟.论全球化视域中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100-103.
[5]余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十年回顾与理性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2010(9):7-20.
(编校:马怀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