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高考语文基础知识总复习 教师文档:专题十四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10页) Word版含解析]
201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1 鉴赏古代诗歌的人物形象课件

• 5.送别友人、思念故乡的形象。 • 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6.建功立业或反对征伐的形象。 • 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 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 痛苦,反对战争。 • 7.儿女情长的形象。
•
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 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
2.(2014 黄冈中学高三五月二模)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 后面的题目。 大风渡江四首(选一) 王士祯 凿翠流丹杳霭间,银涛雪浪急潺湲。 布帆十尺如飞鸟,卧看金陵两岸山。 试分析诗中表现出的诗人形象。
解析:解答此题一要注意风景特点,二要注意诗人的态 度。江面惊险,诗人却能从容“卧”看,由此可知诗人的 性格特点。 答案:这首诗塑造了一个热爱自然、悠闲从容、乐观洒脱 的诗人形象。前两句描写诗人所见到的两岸的壮丽风光 和惊险江面,风景如画。后两句写诗人冒着大风大浪渡江, 于飞舟之中静观两岸美景,一个“卧”字,写尽诗人安闲 自在、乐观从容之态。
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 陆游 形象的特征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什么形象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诗中 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 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诗歌通过这一形象表 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技法盘点
★解题方法 诗歌中人物形象的考查方式概括起来大概有 “概括” 和 “分 析”人物形象两种。 “概括人物形象” 要联系诗歌意象和内容,分点理出人物形 象的内外特征,写出代表人物形象特征的关键词。 “分析人物形象” 有两个最基本要素,一是人物的外在特征, 包括人物的身份、处境、遭遇、外貌特征等;另一个是人物的内 在品格,包括人物的性格、心理、品质、情感等。答题时既要答 出形象特点,又要结合相关内容说出根据。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4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景物形象]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4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景物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769cc70d9e314332386893ec.png)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十四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景物形象 ]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刘长卿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诗人眼中常山道人隐居地周围环境的最大特色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幽静。
沿途是莓苔,远望白云缭绕,近看芳草当门。
2.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陵使至汝州①王建回看巴路在云间,寒食② 离家麦熟还。
日暮数峰青似染,商人说是汝州山。
注:①本诗是王建一次出使江陵回来的路上行近汝州时写的。
汝州,今河南临汝县,离王建的家乡颍川很近。
②寒食:即寒食节。
每年四月四日这一天禁烟火,只吃冷食,所以叫做“寒食节”。
这首诗的第二、三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简要描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描绘了一幅清新明媚的画面,天气晴朗,麦子一片金黄,山峰青如染出,轮廓鲜明。
3.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题大庾岭①北驿(唐)宋之问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注:①大庾岭:在江西、广东交界处,为五岭之一。
宋之问流放钦州 (治所在今广西钦州东北 )途经大庾岭时,写在岭北驿的一首五律。
古人认为此岭是南北的分界线,因有十月北雁南归至此,不再过岭的传说。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概括并简要描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描绘了一幅凄清寂寥的画面。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1(学生版).doc

考点要求:1、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能记住诗歌鉴赏的考点要求;能弄清什么是诗歌形象及意象的作用;过程与方法:抓住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分类讲析,并进行有效的综合讲析,让学生对古代诗歌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要求学生背诵和欣赏一定量的诗歌作为训练的补充,以免学生只求做题,而忽略了古代诗歌鉴赏其实是一个体现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
【重难点】对意象的作用的准确把握。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①要求学生完成知识梳理和基础自测题;限时完成预习案,识记基础知识;②课前只独立完成预习案,探究案和训练案留在课中完成。
预习案一、知识梳理1、诗歌中的形象诗歌和小说、戏剧、散文三种文学体裁一样,也塑造形象。
不同的是,诗歌中的形象:一是人物(包括历史英雄、名流精英和亲朋故旧等),二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三更多的则是自然风物,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烟、花草虫鱼、风云雷电、飞禽走兽、名胜古迹之类。
2、意象与意境诗中的“景”或“物”(包括人)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景物,它们往往承载着诗人强烈的主观色彩,蕴含着丰富的意旨,寄托着诗人复杂的情感,暗示着深刻的哲理,其客观之“象”与主观之“意”共同构成了极富美感的“形象”。
因此,诗中的形象又称为意象。
而一系列相关意象的组合,就构成具有特定意义的意境或氛围(壮阔大气、开阔雄浑、深邃悠远、闲适恬静、清幽、清新自然、幽美淡雅、安谧平和、萧瑟凄凉、孤寂冷清、迷蒙凄寂、高远辽阔等),诗人借此来渲染烘托自己的思想感情。
古典诗词中的意象,一般有相对固定的寓意,如“梅”是“孤傲”、“寂寞”、“孤芳自赏”、“高洁”的代名词;“蝉”是“惜时光”、“痛别离”、“苦远游”、“感身世”、“高洁”的同义语。
熟悉这些经典意象对于我们理解鉴赏诗歌意义重大。
3、诗歌意象的作用•营造氛围(如《琵琶行<并序>》中的“枫叶荻花秋瑟瑟”句,就营造出与朋友离别时的萧瑟、落寞的氛围)•奠定情感基调(如柳永《雨霖铃》开头三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为全词奠定了凄凉、伤感的基调)•借景抒情(这是诗歌惯用的“伎俩”,凡诗歌中有描写的景物,一般都具有这一作用)•塑造背景或环境(这一作用与“营造氛围”有相似之处,但亦有不同,那就是通过多个意象组合——意象群,为人物的活动提供背景或环境,这种作用在山水诗、边塞诗中运用较多,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之“青海长云暗雪山”即是)•衬托人物节操气质或性格(这种作用在咏物诗中较为普遍,在表达技巧上,常用象征手法或比喻修辞,如雪、竹、梅、松、鹤、荷、平仲、金风玉露等等,衬托人物品行高洁、性格坚毅、情感纯洁等)•以景衬境(这一作用在山水诗中运用最多,如以闹景衬静境——“竹喧归浣女”,以动景衬静境——“莲动下渔舟”,以暖景衬冷境——“日色冷青松”,以亮景衬暗境——“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以满景衬空境——“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以物语(或物态)衬心境——“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等等)•以景衬情(用悲景衬悲情、用喜景衬喜情或用喜景衬悲情,如杜甫的《登高》一诗,是用悲景衬悲情,而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高三总复习语文精选课件 古代诗歌的形象

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人根据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加以艺 术概括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人、 物和自然景象。诗歌作品中的人物、事件、自然景物和具体生活 环境都是形象。对于叙事诗而言,诗中的“人”和“事”是形象。 对于写景诗、状物诗而言,诗中的“景”和“物”是形象;对于 抒情诗而言,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就是形象。 综合起来看,诗歌中的各类形象皆为充满了主观色彩的意象;多 个意象又组合为深远的意境。
题型一 事物形象 题型二 景物形象
CONTENTS
题型三 人物形象
返回
题型一 事物形象
返回
事物形象,多指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所谓物象,即被 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这些物象大多带有诗人的主观色 彩,曲折地表现诗人的品格和思想感情。“托物言志”是其常 运用的表达技巧,故此,明确“物”的特征,找出“志”的内 容,即鉴赏事物形象的两个关键要素。
返回
参考答案: 池萍的特点:①美丽可人;②细小纤弱;③漂泊不定。 诗人对池萍的情感:①喜爱赞美之情。诗人喜爱并赞美池萍的美好。 ②怜惜怜悯之情。诗人对池萍生出爱怜,希望池萍莫要过那漂泊难 测的生涯。
Hale Waihona Puke 回题型二 景物形象返回
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诗中的景物 形象是情中之景,有单个景物形象,也有由多个景物形象组合成的 意境。“意境”,就是作者的“真感情”与客观景物融为一体而创 造出来的感人的艺术境界。从高考命题来看,对景物形象的考查往 往有两种类型:一是画面描述题,二是意境赏析题。这两种类型有 诸多相通之处,区别主要体现在前者答案要点有“画面特点”“画 面内容(意象)”两部分,对情感分析一般不作要求;后者答案要点 除以上两点外,还要分析其所蕴含的感情、所运用的艺术技巧。
高考语文基础知识总复习精讲课件 专题十四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借题发挥: 赏析诗歌中的形象,要结合诗中的文字 理解和把握诗歌内容。赏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既要抓住人 物的肖像、行动、细节等的直接描写,也要注意景物描写的 衬托渲染。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例2】 (2012·天津卷)读下面这首律诗,按要求作答。 野菊 (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 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 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 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 之落英”句。②政:通“正”。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意境的能力,实际上是对作品 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 态度的综合考查,能力层级为D。这首诗主要赞颂边塞将士的 英雄气概,不写战斗而写战归。通篇造境独到,声情激越雄健。 诗的头两句写部队凯旋越过破讷沙的情景。军队夜行,栖息在 沙碛上的雁群警觉而相呼腾空飞去。“战初归”是正面写“度 破讷沙”之事,“雁正飞”则是写其影响所及。第三句写一轮 红日从东南方的地平线上喷薄而出,平沙之上,行进的部队宛 如游龙,战士的盔甲银鳞一般在日照下寒光闪闪,而整个沙原 上,沙砾与霜华也闪烁光芒,鲜明夺目。这是一幅极有生气的 壮观景象。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专题十四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考点透视
诗歌作品的形象指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寄寓作者生活理 想和思想感情的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诗歌形象主要包括人 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古典诗歌的“形象”是作者 意蕴与情感的载体。诗歌形象与作者的心思、情愫、审美倾 向之间存在着某种对应关系,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意义,具有 相对稳定性。鉴赏诗歌的形象,就是要把握诗歌刻画的艺术 形象的内涵,分析、判断它们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社 会意义。
有关高考语文复习指导之鉴赏古诗词形象

高考语文复习指导之鉴赏古诗词形象有关高考语文复习指导之鉴赏古诗词形象鉴赏古典诗词的艺术形象,要分析、判断它们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社会意义,可从以下几点去考虑:1、是现实中某种品格、品质、精神的象征。
一般的咏物诗常借助这种形象,用象征或托物言志的手法来表现作者的思想;而这些形象就成了某种品格、品质、精神的象征。
如:菊【唐】郑谷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地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诗中作者以岸边的菊花与高屋上的瓦松作对比,意在说明菊花虽生长在沼泽低洼之地,却高洁、清幽,毫不吝惜地把它的芳香献给人们;而瓦松虽高踞高位,实际上“在人无用,在物无成”。
在这里,菊花被人格化,作者赋予它以不求高位、不羡名利的思想品质。
菊花就是诗人自己的象征。
2、是现实某种心情、情感的折射。
现实中许多情感都要借助诗歌去抒发,并通过诗中塑造的形象让人去感受。
如:春夜闻笛【唐】李益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这首诗是诗人谪迁江淮时的思妇之作。
前两句,写在寒夜,军中有人吹笛,仿佛是那羌笛凄厉地呼唤春归大地,风光恰似塞外。
这笛声激起士卒的乡愁,迁客(诗人)不禁悲伤轮流泪,渴望立即飞回北方中原的家乡。
后两句,写大雁北飞,这里突出了大雁亟待春天一到就急切北飞的心情,也表明迁客(诗人)羡慕大雁只要等到春天便可北飞的自由。
诗歌通过刻画“笛”、“迁客”、“雁”这些形象,表现了诗人的哀怨、思念和遗憾之情。
又如:画眉鸟【宋】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诗中为我们塑造了画眉鸟的形象:啼声婉转,在山花树丛中自由飞翔,充满了对自由生活的热爱之情,体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3、是现实中某种理想、志向、追求的寄托。
自古志士仁人就不乏有远大的理想,宏伟的抱负,不懈的追求。
他们的表达方式不同,一些人往往是把这些情感寄托在诗歌当中,而诗歌中的形象通常是这些情感的寄托。
如:【仙吕】后庭花【元】吕止庵功名揽镜看,悲歌把剑弹。
鉴赏古代诗歌形象(一)教师版

鉴赏古代诗歌形象(一)教师版编写人:审核人:日期:班级:姓名:学号:第二首:呈现了一个在阵阵秋寒中带着哀愁,只能倚杖在近郊漫步的老者形象。
(2分)⑵两首诗三、四句都用了拟人的手法。
(1分)前者写出对春天的陶醉与赞美。
(1分)后者写出了老之将至的伤感之情。
(1分)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6分)(2010年福建卷)访隐者 [宋]郭祥正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①寒云抱泉石。
山翁②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①坞:山坳。
②山翁:此处指隐者。
(1)在诗句中,与试题相呼应的最关键的一个字是________ 。
(1分)解析:解答本题要抓住诗题“访隐者”的“访”字,相呼应的必然是动作“踏”字。
误区警示:本题考生误答原因是对诗歌理解不到位,对词语的表现力不敏感答案:踏(2)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
(3分)答案:通过对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洒扫的隐居生活的描写(特征表现),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
(什么形象)(意思对即可)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8分)(2012湖北卷)送邹明府游灵武唐贾岛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
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
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
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1)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4分)答:(2)贾岛注重用字推敲,请对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作简要赏析。
(4分)答:【答案】(1)(4分)诗中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是: 清正廉洁。
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
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风。
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
(2)(4分)①“藏”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人行之迹很快便为大雪覆盖的边塞雪景,写景生动,颇有画意;一个“藏”字,已包含大雪纷飞、道路莫辨、行人稀少等多重意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十四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宋庆龄宋庆龄一生朴实无华,却无损其端庄秀美。
宋庆龄对祖国的独立、自由、民主和富强满怀憧憬。
少年时代,她即负笈异域,受到民主主义的洗礼。
然而,共和国在摇篮中被扼杀,革命的大潮消退,宋庆龄学成归国改革和建设祖国的抱负无法施展。
她径直到流亡的革命党人集中的东京,不久即担任了孙中山的助手,以坚定的步伐毫不犹豫地跟随孙中山踏上捍卫共和制度的艰苦斗争历程。
宋庆龄英勇奋斗,坚强不屈,矢志不移。
当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不断扩大,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的时候,宋庆龄迅速作出科学的判断和正确的决策,认为“国难当头、应该尽弃前嫌。
必须举国上下团结一致,抵抗日本,争取最后胜利。
”她为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搭桥铺路,起到了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1.(2013·江西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水调歌头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①辛弃疾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
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②。
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
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
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
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
注:①绍熙三年(壬子),辛弃疾奉召赴临安,在陈端仁的饯行席上赋此词。
②“余既”三句出自《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概括“兰”“蕙”“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意象的特定内涵。
“兰”“蕙”“菊”都是美好的花草,自古以来美好的花草便已寄寓了古人对美好品德、节操的追求。
解题时可联系屈原《离骚》中“花草”的内涵。
答案:兰、蕙、菊都是花草,在词中都用来象征词人高尚、纯洁的品格和节操。
2.(2013·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酬孝峙①(清)钱继章发短髯长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
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
闲倚杖,戏临罾②。
折腰久矣谢无能。
熏风③未解池亭暑,捧出新词字字冰。
作者简介:钱继章,字尔斐,号菊农,浙江嘉善人。
明崇祯九年(1636)举人,明朝曾为官,入清不仕,撰有《菊农词》。
注:①孝峙:王屋,字孝峙,浙江嘉善人,明末文学家。
②罾:用竹竿做支架的方形渔网。
③熏风:东南风。
上片刻画了词人怎样的自我形象?运用了什么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词作上片前两句描写了词人的容貌形象,后两句则表现了词人的品质。
这位词人,头发很短,胡须很长,眉毛高耸,俨然正怒目睁睁地睥睨环宇;一个“怪”字写出了他容貌奇特的整体特征。
而他的心态却仿佛终南山石罅里一根蔓延的青藤,一任严霜侵袭、暴雨击打,自己却等闲视之。
答案:刻画了容貌怪异,疾病缠身,历经挫折,性格坚忍不拔的自我形象。
用描写刻画外貌,用比喻突出性格。
3.(2011·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琅琊溪①(宋)欧阳修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
琅琊溪在滁州琅琊山。
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此诗开头两句描绘冬去春来,雪融水涨的画面,并写了游人们为欣赏这美丽的山水而渡溪过桥的情景。
结尾两句从溪水飘来落花写溪流之源头。
答案:这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山花随溪水流出等画面。
表现了作者对琅琊溪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
4.(2012·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最爱东山晴后雪①(宋)杨万里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晴,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首。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
从诗句描写上看诗人的性格,从诗歌的氛围上品读诗人的心境和情怀。
可从题目和“忽忘”、“小立”、“最爱”等词语入手,体味作者的情感,分析作者的形象。
答案:诗人只顾寻胜景而不觉春寒,驻足春风夕阳中凝望东山,对东山雪景充满喜爱之情。
从这些动作与心理的描写中,可以看到一个心境悠闲、陶醉于自然美景而欣然忘我的诗人形象。
1.(2014·广州市执信、广雅、六中三校联考)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点绛唇·县斋愁坐作[注]葛胜仲秋晚寒斋,藜床香篆横轻雾。
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
云外哀鸿,似替幽人语。
归不去,乱山无数,斜日荒城鼓。
注:公元1108年(宋徽宗大观二年),葛胜仲因故被贬到歙州休宁县(今安徽休宁),这首词便作于此时。
县斋:县衙斋室。
“乱山无数,斜日荒城鼓”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在词中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意象有乱山、斜日、荒城、暮鼓,这些意象渲染了一种荒凉凄凉的气氛,衬托出了词人内心的凄凉孤寂。
2.(2014·中山一中等六校第一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阮郎归晏几道天边金掌①露成霜,云随雁字长。
绿杯红袖趁重阳,人情似故乡。
兰佩紫②,菊簪黄,殷勤理旧狂。
欲将沉醉换悲凉,清歌莫断肠!注:①金掌:汉武帝在长安建章宫建高20丈的铜柱,上有铜人,掌托承露盘,此处代指汴京。
②兰佩紫:即佩紫兰。
紫兰,一种香草。
这首词前两句的描写展现了怎样的情景?作者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描写了汴京深秋时节的景象,白露为霜,云彩中飞出排成一字的雁阵,云似乎也随之延长了。
作者借此表达出重阳节远在异地,渴望回乡的情感。
3.(2013·深圳二模)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霜天晓角·人影窗纱(宋)蒋捷人影窗纱,是谁来折花?折则从他①折去;知折去,向谁家?檐牙②枝最佳,折时高折些。
说与折花人道:须插向,鬓边斜。
注:①从他:听任他。
②檐牙:高高翘起的屋角。
词中的说话人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分析人物形象须在把握全词大意的基础上找到相关的描写语句,并分点作答。
答案:形象:①性格温和(可结合“折则从他折去”具体分析)。
②善良(可结合“折则从他折去”“檐牙枝最佳,折时高折些”具体分析)。
③“细心”或“细腻”(可结合“是谁来折花”“知折去,向谁家”具体分析)。
④“爱美”或“品味高雅”(可结合“须插向,鬓边斜”等具体分析)。
4.(2013·肇庆二模)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酒泉子冯延巳芳草长川,柳映危桥桥下路。
归鸿飞,行人去,碧山边。
风微烟淡雨萧然。
隔岸马嘶何处?九回肠,双脸泪,夕阳天。
这是一首抒发离别伤感情怀的词,词的上阕起笔两句写景有何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注意题目中的提示语“这是一首抒发离别伤感情怀的词”,根据词的主旨分析上阙起笔两句的作用是以反衬来突出离别之情。
答案:①交代离别季节,是芳草萋萋、绿柳成荫的春季。
②交代离别地点,是在绿草如茵的郊外的一座桥下的柳荫中。
③绘出春天生机勃勃的美景,为后文抒发伤离惜别情怀起到反衬作用(乐景反衬哀情)。
5.(2013·茂名二模)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荔枝香近(宋)周邦彦照水残红零乱,风唤去。
尽日恻恻轻寒,帘底吹香雾。
黄昏客枕无憀①,细响当窗雨。
看两两相依燕新乳②。
楼下水,渐绿遍、行舟浦。
暮往朝来,心逐片帆轻举。
何日迎门,小槛朱笼报鹦鹉③。
共剪西窗蜜炬。
注:①无憀:无聊的意思。
②燕新乳:意谓燕初生。
③报鹦鹉:都暗含鸟雀恋巢之意。
词的上片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蕴含了什么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回答“上片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的问题,需要有对意境特点(凄美等)的归纳。
回答“蕴含了什么感情”,须抓住“残红”“黄昏”“窗雨”“燕”等意象和“零乱”“轻寒”“无聊”“相依”等词语理解其思乡、孤寂的感情。
答案:①描绘了一幅凄美的景象。
乱红飘零水中,随风而逝,在尽日的微寒中,室内香雾萦绕。
黄昏时细雨当窗,诗人自己在静静地观看燕子成双。
②词中蕴含了词人踪迹无定,凄切思乡,孤苦无依,寂寞闲愁的感情。
6.(2013·珠海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夜归临皋①(宋)苏轼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已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