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石油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题(沉积岩石学) (1)
石油大学石油地质学历年考试总结及部分试题汇总

1、有机质成烃演化模式有机质的成烃演化进程和烃类产物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因此可根据有机质性质的变化和油气的生成来划分有机质的成烃演化阶段。
目前主要按石油生成将有机质成烃演化划分为未成熟阶段、成熟阶段和过成熟阶段,分别与沉积物成岩演化的成岩作用、深成作用和准变质阶段相对应。
(1)未成熟阶段从沉积有机质开始埋藏至门限深度为止,Ro小于0.5%,地层温度小于50℃。
在成岩作用早期,脂肪、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木质素等生物聚合物,由于细菌作用下的水解和分解,转化为分子量较低的脂肪酸、氨基酸、糖、酚等生物化学单体,同时还产生CO2、CH4、NH3、H2S和H2O等简单分子。
随着埋深的增加,生物化学单体将发生缩聚作用形成复杂的高分子腐植酸类,进而演化为干酪根。
在成岩作用后期,干酪根可产生CO2、H2O和一些重杂原子组分。
该阶段尤其是早期生成的烃类产物,是生物甲烷和少量高分子烃。
高分子烃多是从生物体中继承下来的,一般为C15以上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多具明显的奇数碳优势,缺乏低分子烃。
(2)成熟阶段此为干酪根生成油气的主要阶段。
从有机质演化的门限值开始至生成石油和湿气结束为止,Ro为0.5-2.0%,地温50-200℃。
当达到门限深度和温度时,在热力作用下,通常还伴有粘土矿物的催化作用,干酪根开始大量降解生成石油,后期热裂解生成轻质油和湿气。
此阶段可按照干酪根的成熟度和成烃产物进一步划分为2个带。
油带:Ro为0.5%-1.3%,又叫低-中成熟阶段,干酪根通过热降解作用产生成熟的液态石油,并以中-低分子量的烃类为主,奇数碳优势逐渐消失,环烷烃和芳香烃的碳数和环数减少,曲线由双峰变为单峰。
轻质油和湿气带:Ro为1.3-2.0%,又叫高成熟阶段,在较高温度下,干酪根和已形成的石油将发生热裂解,液态烃逐渐减少,C1-C8的轻烃将迅速增加,胶质和沥青质逐渐减少乃至消失,石油密度降低,颜色变浅,适当条件下可形成凝析气。
(3)过成熟阶段该阶段埋深大,温度高,大于200℃,Ro大于2.0%。
中国石油大学1999-2005石油地质学考研试题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地质学》历年考研试题(1999-2005)1999年一、名词解释(2.5×8=20)(8、9题任选一题)1、低—未熟油2、相渗透率3、油气田4、圈闭5、生油窗6、油气聚集带7、油气系统8、控制储量9、干酪根二、填空题(1×30=30)1、原油粘度的变化受____、____、____所制约。
2、有机成因气可分为____、____、____和过渡气。
3、天然气干燥系数是指_____________的比值。
4、石油的族组分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
5、适合于油气生成的岩相古地理条件包括____、_____等。
6、油气二次运移的主要动力有____、____、____等。
7、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主要包括___、____、___和____。
8、背斜油气藏根据圈闭成因可分为__、____、___、____、__。
9、影响泥页岩异常压力形成的地质因素有_____、____、_____等。
10、影响盖层排替压力大小的地质因素有___、____。
三、简答题(50)(4、5任选一题)1、简述温度、压力对油气藏形成与分布的影响。
(10)2、比较地台内部断陷型盆地主要石油地质特征。
(15)3、试比较油气初次与二次运移在相态、动力、方向、距离、时期上的区别与联系。
(10)4、简述油气藏评价的任务和工作程序。
(15)5、简述有机质向油气转化的主要阶段及其主要特征。
(15)2000年一、名词解释(4×5=20)1、油气藏2、干酪根3、生油门限4、相渗透率5、固态气体水合物二、简答题(7×5=35)1、简述天然气主要成因类型及其甲烷同位素特征。
2、简述油气藏破坏的主要因素。
3、简述油气差异聚集的条件及其特点。
4、简述凝析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
5、简述盖层封闭作用的主要机理。
三、论述题(15×3=45)1、是从生油母岩类型、油气生成的动力因素、油气生成的阶段等方面论述干酪根晚期热降解成烃理论的基本要点。
中国石油大学沉积岩石学试题

中国石油大学沉积岩石学试题一、名词解释(共10分,每题2分)1、沉积岩石学2、下常浪底3、陆表海4、痕迹化石5、异化颗粒二、填空题(共20分,每空1分)1、沉积岩的原始物质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母岩风化的四个阶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沉积物重力流的四种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鲕粒的结构和形态特征可进一步细分为以下几种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冲积扇的四种沉积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问答题(共70分)1、试述沉积岩的基本类型及划分依据?(10分)2、试论述白云岩形成机理及其进展?(10分)3、简述碳酸盐岩的结构组分及其一般鉴定特征?(10分)4、绘图说明砂岩的胶结类型、颗粒支撑性质、颗粒接触关系、填隙物主要类型及各类岩石所反映的水动力条件?5、简述粘土岩的一般鉴定方法?(10分)6、试图示无障壁砂质滨岸相模式及其主要亚相类型的沉积特征?2002年石油大学(北京)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题(沉积岩石学)一、名词解释(每题1.5分,计15分)1、沉积岩2、牛顿流体3、杂基4、层系5、底砾岩6、内碎屑7、油页岩8、沉积相9、重力流10、生态礁二、岩石命名(每题2分,计10分)1、碎屑含量90%,其中石英含量70%,长石16%,岩屑4%;泥质含量10%,粒径为0.1-0.2mm2、粉砂含量70%,粘土含量30%3、碎屑含量82%,其中石英含量50%,长石6%,岩屑26%;泥质含量18%,粒径0.3-0.4mm4、方解石含量60%,白云石28%,粘土12%5、方解石质鲕粒含量80%,灰泥20%三、图示沉积构造(每题1分,计5分)1、板状交错层理2、透镜状层理3、羽状交错层理4、火焰状构造5、示顶底构造四、简答题(每题2分,计20分)1、沉积物在流水中的搬运方式有哪几种?2、细砂的粒径范围是什么?3、沉积砂级沉积物时,会同时沉积石膏吗?4、浪成波痕最基本的特点是什么?5、碎屑岩的四种胶结类型组分是什么?6、碳酸盐岩的五种结构组分是什么?7、冲积扇常见四种沉积类型是什么?8、风暴沉积的典型沉积物构造是什么?9、位于平均高潮线与平均低潮线之间的潮坪环境是什么?10、沉积相模式的四种作用是什么?五、论述题(计50分)1、试述并图示在流水搬运过程中,沉积物的底床形态发育演变与流速、水深和粒度的关系。
2005中国石油大学油层物理考研真题

一、绘图并说明下列各题。
1、画出烃类混合物体系的PV 相图(压力比容)相图,标出临界点、临界温度、临界压力、泡点线、露点线、等温线。
(8分)2、在同一坐标系中的画出下列几种岩石的毛管力曲线:低渗分选型号、高渗分选性好、分选性差、双重孔隙介质。
(应表示出它们的相对位置关系)。
(8分)3、下列PT 相图(见图1)中的几条开口环形曲线分别代表了黑油油藏、轻质油藏、反凝吸气仓、湿气气蔵河干气气藏。
请在答题本上画图,表出上述各油气藏所对应的曲线。
(8分)二、计算下列各题4、某烃类混合体系由C3,n-C4,n-C5组成,其摩尔组成及各组分在68·C时平衡常数见下表。
试计算该混合物在68·C时的泡点压力。
(9分)气液平衡常数Kj组分组成(摩尔分数) 1.704MPa 时 1.594MPa时 0.980MPa时C3 0.610 1.27 1.35 2.100 n-C4 0.280 0.50 0.534 0.782 n-C5 0.110 0.203 0.223 0.312 5、已知,某气蔵地层温度为68·C,气藏压力为18.0MPa.天然气在地下占有的体积为215m³若这些气体全部产出,在表准状况(P=1大气压,T=20·C)下体积为35800m³,试计算: (1)原始气蔵条件下的天然气地层体积系数Bg。
(8分)(2)原始气蔵条件下的气体偏差系数Z。
(8分)6、在一砂岩岩样上测得油、水相对渗透率数据如下表。
含水饱和度,Sw,% 油相相对渗透率,Kro,小数水相相对渗透率Krw,小数46.6 0.0 1.0 50.0 0.036 0.574 55.7 0.081 0.332 64.4 0.139 0.161 69.9 0.184 0.09181.4 84.2 0.2840.3060.0130.0试计算或回答下列问题(1)、若岩芯的绝对渗透率185毫达西,求Sw=50%时油、水的有效渗透率。
2001-2005年石油大学(北京)硕士研究生构造地质学入学考试题

构造地质学)一、读图并论述图面地质构造特征(共12分)1、图1为某地区地面地质图,虚线为地形等高线,细实线为地层界线,粗实线为断层迹线。
如果断层F1和F2都是平面式断层面,断层两盘的地层都是稳定的单斜岩层。
试论述:(1)F1、F2断层的产状和性质,形成时代,并比较断层倾角的相对大小。
(5分)(2)岩层J和K的产状;岩层P的产状;岩层D的产状;岩层O的产状。
(4分)(3)岩层D与S、O的接触关系。
(3分)(注:岩层和断层产状只需说明大致倾向,如倾向N、NNE、NE、NEE、E等)二、名词解释(任选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1、褶皱的轴面、轴迹与褶轴2、滑距与断距3、纵节理与走向节理4、摩尔圆与应变椭圆5、节理与劈6、左行(旋)、右行(旋)与左阶(列)、右阶(列)7、同生褶皱与同心褶皱8、共轴递进变形与非共轴递进变形9、应力、正应力与剪应力10、松弛与蠕变三、论述题(任选3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1、述纵弯褶皱作用的几种褶皱变形机制及其褶皱的特点。
2、试述安德森断层形成模式。
3、试述孔隙流体压力对岩石力学性质的影响,如何用它来解释逆冲推覆构造的形成。
4、张节理与剪节理的主要区别特征。
四、读图并描述图面构造特征和构造发展史。
(13分)(注:首先描述图中各种构造的类型、形态特征、产状以及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然后讨论构造形成过程和发展历史)构造地质学)一、读图并论述图面地质构造特征(共25分)1、图1(下图)为某地区地面地质图,虚线为地形等高线,细实线为地层界线,粗实线为断层迹线。
如果断层F1、F2、F3和F4都是平面式断层面,所有断层两盘的地层都是稳定的单斜岩层。
试论述:(1)1、F2、F3和F4断层的产状和性质(设断层位移以倾滑位移为主),并比较断层F3和F4的倾角的相对大小。
(6分)(2)层J和K的产状;岩层S、D的产状。
(4分)(3)简述构造特征与构造演化史。
(6分)(注:岩层和断层产状只需说明大致倾向,如倾向N、NNE、NE、NEE、E等)2、图2是一地区的地质图,地层单位及其产状见图中标注,其中有一条NE向断层,产状亦标注在图中。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复习题1-考试科目:石油地质学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复习题考试科目:石油地质学一、比较下列名词01、生油门限与生油窗02、地层圈闭与岩性圈闭03、相渗透率与相对渗透率04、煤型气与煤层气05、水溶气与气体水合物06、含油气系统与油气聚集带07、排替压力和毛细管压力08、油气藏的边水与底水09、地层压力与地静压力10、构造圈闭的构造幅度和闭合度二、思考题01、在成熟度相同的条件下,煤型气的δ13C1与油型气的δ13C1的差别。
01、在成熟度相同的条件下,煤型气的δ13C1比油型气的δ13C1________。
02、油气二次运移通道的主要类型。
02、油气二次运移通道的主要类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3、烃源岩氯仿沥青“A”的含量与哪些因素有关。
03、烃源岩氯仿沥青“A”的含量与烃源岩有机质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以及烃源岩的岩石类型等因素有关。
04、干酪根一般分为三个类型,其中Ⅰ型干酪根的元素组成中原始H/C原子比?其结构中富含什么结构?这种干酪根主要来源于什么?其生烃能力怎样?而Ⅲ型干酪根的元素组成中原始H/C原子比?其结构中富含什么结构?这种干酪根主要来源于什么?其生烃能力怎样,且以生什么为主?04、干酪根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其中Ⅰ型干酪根的元素组成中原始H/C原子比_______,其结构中富含____________结构,这种干酪根主要来源于____________,其生烃能力________;而Ⅲ型干酪根的元素组成中原始H/C原子比_______,其结构中富含____________结构,这种干酪根主要来源于____________,其生烃能力________,且以生________为主。
05、有机质向油气转化的过程中,温度和时间是两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具有互补性。
最新(完美版)中国石油大学地质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真题回忆 (1)

石油地质学综合:
名词解释:1轴迹2走滑(平移)断层3递变层理4正常浪底
5生油门限6回流渗透7疏导体系8油气田
问答:1岩屑砂岩2相模式3温度时间关系4断层作用破坏5坳陷中古隆起
论述:1沉积重力流基本类型2试述岩性圈闭
给出地质剖面图,要求判断各个圈闭的形成过程和先后顺序
地质学综合:
生物礁四个阶段及与油气关系
古生物:(1)给出古生物图,要求写出种属以及生长年代;(2)各个时代的生物特征无障壁滨海岸沉积环境
三大类岩石的转化
纵弯褶皱和横弯褶皱
张解理和剪节理
福克石灰岩分类。
2005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试题(地震勘探原理)

2005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地震勘探原理总3页
一、填空题。(一空1分,共30分)
1,1,地球物理勘探方法2,密度3,磁性4,弹性
2,5,波速有限
3,6、7、8,反射波、透射波、折射波(顺序可变)9、10,体波、面波(顺序可变)11、12,线性极化波、椭圆极化波或非线性极化波(顺序可变)13,线性极化波14,纵波
答:地震波场的信息主要分为两大类:1,地震波运动学信息:反射波同相轴、各种异常波同相轴信息,用来确定地下界面的空间展布,即构造解释。2,地震波动力学信息:振幅、频率、吸收系数、波形(相位)和极化等信息,用于研究岩性、孔隙度、渗透率、含油气性等,即地层岩性解释。
5.简述叠加剖面的特点。
答:直观地反映地质构造的自激自收剖面,反映地层分界面的反射信息。界面倾斜时,同相轴向界面上倾方向偏移。在地层倾角较小、构造简单时,能直观反映地质构造特征。叠加剖面上还存在各种异常波,如绕射波、回转波、侧面波等,不是地质形态的反映。
四、试分析地震勘探中为了提高地震资料的质量所采用的各种方法及其对地震资料的影响。(本题25分)
答:(地震资料的质量指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和分辨率。从地震资料的野外采集到室内处理可采取多种方法以改进地震资料的质量。只要答出3种以上,分析得当即给满分。)
震源:通过对震源的试验。可选择炸药震源或可控震源,选择激发药量、激发岩性、激发井深等,主要是增加有效波的能量、提高地震子波的分辨率。最终提高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和分辨率。
组合:通过组合可以压制传播方向与有效波传播方向不同的规则干扰波和随机干扰波,提高地震资料的信噪比。但由于组合可看成是低通滤波器,因而可能会降低地震资料的分辨率。
叠加:通过共中心点叠加技术压制剩余时差不为零的规则干扰波(如面波等)和随机干扰波,提高地震资料的信噪比。但由于叠加可看成是低通滤波器,因而可能会降低地震资料的分辨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沉积岩石学)一、名词解释(共20分,每题2分)1、沉积岩:2、佛罗德数:3、负载构造:4、火山碎屑岩:5、底砾岩:6、晴天浪底:7、毛细管浓缩作用:8、沉积相标志:9、碳酸钙补偿深度:10、前滨:二、填空题(共30分,每空1分)1、沉积岩的原始物质成分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沉积物重力流的四种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冲积扇的四种沉积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中砾、粗砂和细砂的粒级范围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专属性的火山碎屑岩结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6、根据形成三角洲的主要水动力条件,海相三角洲的三种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碎屑岩常见的胶结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据砾岩在剖面中的位置将砾岩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三种类型。
9、根据礁体的形态有、及与两岸的关系,把生物礁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列三、四、五、六、七题选作4个题(每题15分,计60分)三、图示下列沉积构造并说明这些沉积构造可能出现在什么岩性和沉积环境中?(共15分,每题3分)冲洗层理上攀交错层理羽状交错层理正递变层理鸟眼构造四、试述机械与化学沉积分异作用的基本特征及其相互关系?(15分五、图示碎屑岩四种胶结类型?阐述各种胶结类型中颗粒与填隙物之间的关系,并评价具不同胶结类型储层的质量。
(15分)六、试述砾岩的主要成因类型及基本特征。
(15分)七、图示并评述Folk(1962)石灰岩的结构—成因分类?下列八、九、十、十一题选作2个题(每题20分,计40分):八、图示建设性河控三角洲沉积序列并试述沉积亚相类型及与油气生储盖层之间的关系。
(20分)九、图示无障壁砂质滨岸剖面相模式及该砂质滨岸主要亚相的沉积特征?(20分)十、何谓生物礁?试简述生物礁亚相沉积特征及其与油气的关系?(20分)十一、试从岩性特征、形成机理、形成时间及沉积环境等方面对比说明毛细管浓缩作用和回流渗透作用形成的白云岩两者之间的异同?(20分)QQQQ普通地质学整理1.①地球内部密度向下渐增,但是不均匀增加。
在400km、600km、2900km和400km处有明显增加,2900km处变化最大,地心为13g/cm3。
②重力,在2900km深度以内,重力大致随深度增加,但有波动。
2900km深度到地心,重力逐渐变小,地心重力为0.③压力,从地表至地心逐渐增加,10km为3000atm,35km为10000atm,2900km 为150万atm,地心为370万atm。
2.内部圈层划分:地壳与地幔为莫霍面,地幔与地核为古登堡面。
3.陆地地形①山地(低山<500~1000m>,中山<1000~3500m>,高山<大于3500m>);沿两大地带分布,一为环太平洋两岸地带,二为从阿尔卑斯山到喜马拉雅山再到南亚地带。
②丘陵(一般仅数十米,最高200m),属重峦叠嶂低矮地形,如东南丘陵,川中丘陵。
③平原海拔较低的宽广平坦地区,海拔多在0~500m,海拔0~200m叫低平原(如华北平原,东北平原),200~500m叫高平原(如成都平原)。
④高原海拔500m以上,顶面平缓,起伏较小,面积比较辽阔的平地。
⑤盆地周围山岭环绕,中部地势较平似盆状的地形。
⑥洼地陆地上有些地区很低,高程在海平面以下。
4.摩氏硬度计①滑石②石膏③方解石④萤石⑤磷灰石⑥长石⑦石英⑧黄玉⑨刚玉10.金钢石P34表5.表3-7 表3-8 表3-9喷出岩构造:气孔构造,杏仁构造,流纹构造。
按SiO2含量划分岩浆岩【大于65%(花岗岩)、52%~65%(正长,闪长,安山)、45%~52%(辉长岩,玄武岩)、小于45%(橄榄岩,辉长岩)】变质岩特征构造:片理构造(板状构造、千枚状构造、片状构造、片麻状构造)6.地层表:(P50)地质年代单位:宙、代、纪、世、期地层单位:宇、界、系、统、阶7.褶皱概念:岩层受力变形产生一系列连续的弯曲岩层连续完整性没有遭到破坏,是岩层塑性变形表现。
向斜:岩层向下弯曲,中心部分是较新岩层,两侧部分岩层依次对称变老。
背斜:岩层向上弯曲,形成中心部分较老岩层,两侧岩层依次对称变新。
褶皱要素核:褶皱的中心部分。
翼:褶皱核部两侧对称出露的岩层。
枢纽:褶皱弯曲面上最大弯曲点的连线。
细分(P63,64图):按轴面产状→直立褶皱(A)倾斜褶皱(B)倒转褶皱(C)平卧褶皱(D)按枢纽产状→水平褶皱(AB)倾伏褶皱(CD)8.断层概念:岩层或岩体受力破裂后,沿破裂面两侧岩块发生显著位移,这种断裂叫断层。
要素:断层面、断盘、断距。
正断层:沿断层面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逆断层:沿断层面上盘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平移断层:沿断层面走向,两盘相对错动断层组合类型(P67 5-23):阶状断层→两条或两条以上倾向相同走向平行正断层组合而成,上盘依次下降,呈阶状。
地堑→由两条走向大致平行而性质相同的断层组合而成一个中间断块下降,两边断块相对上升的构造。
地垒:有两条走向大致平行而性质相同的断层组合而成的一个中间断块上升,两边断块相对下降的构造。
叠瓦构造:数条逆断层平行排列,构成倾向一致的逆断层组合。
9.地层间接触关系整合:上下两套地层产状一致,时代连续。
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时代不连续,即两套地层之间有地层缺失。
不整合面: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之间接触面叫不整合面,通常保留着古风化壳或大陆沉积物或在不整合面上有粗粒的,由上覆地层碎屑物组成的底砾岩。
不整合分类:①平行不整合: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地层产状是彼此平行的,也叫假整合。
<1、平行不整合反映地壳有一次显著的升降运动,古地理环境有过显著变化。
2、形成过程:地壳下降,接受沉积→地壳隆起,遭受剥蚀→再次地壳下降,重新接受沉积> ②角度不整合: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地层产状是斜交的。
<1、角度不整合反映发生过一次显著水平运动,古地理环境发生过极大变化。
2、形成过程:陆地下降接受沉积→水平挤压(岩层褶皱、断裂),上升遭受剥蚀→再次下降接受沉积>不整合共同特点:①有明显侵蚀面存在,侵蚀面往往有底砾岩、古风化壳等②有明显岩层缺失现象③不整合面上下岩性、古生物等有显著差异。
10.地震概念:地球内部缓慢累积得能量突然释放或人为因素引起地球表层快速震动的现象.震源体:地球内部累积存储地震能量和地应力的部位,或岩石发生破裂及强烈塑性变形的区域。
震源:地下发生地震的地方。
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
极震区:震中附近震动最大,一般也是破坏性最严重的地区。
震源深度:震中到震源的垂直距离。
震中距:地面上,受地震影响的任何一点到震中的距离。
震源距:地面上,受地震影响的任何一点到震源的距离微观震中:地震发生后,通过仪器测出的地震震中位置。
宏观震中:震后通过地震调查灾评确定的地表破坏程度最高的地域。
震域:地面上地震所波及的区域。
地震波:地震所产生的颤动是以弹性波把能量传出的,即地震波。
(纵波速度快于横波)。
表面波:在两种介质的交界面上,地震时来自震源的波动(纵波、横波)以不同的速度与地面相碰撞,使地壳表面激起沿地表传播的弹性波。
特点→波长长,波速稳,只在表面传播不能传入地下,对地面破坏性最大。
震级:用以衡量地震强度的量。
烈度:地面遭到地震影响和破坏程度。
(1-12度)成因分类:-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诱发地震。
震源深度分类:浅源(小于60km)中源(60-300km)深源(大于300km)震级分类:微震(小于3级)弱震(3-4.5级)中强震(4.5-6级)强震(大于6级)震中距分类:地方震(100km以内)近震(100-1000km)远震(大于1000km)发生年代分类:古地震,历史地震,近代地震11.地震活动规律地震在空间分布,主要位于构造活动地带,按板块构造理论地震主要分布于板块边界上。
世界地震分布最大特点是具有全球规模的带状分布现象,共分为4条。
①环太平洋地震活动带(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和阿留申群岛,勘察加半岛、日本列岛南下至我国台湾省,再经菲律宾群岛转向东南,直到新西兰),活动最强烈。
②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活动带(从印尼经缅甸至我国横断山脉、喜马拉雅山脉,经帕米尔高原、中亚、西亚延伸到地中海及其附近地区,全长1500km),活动次于环太。
③大洋中脊地震活动带(沿大洋中脊分布,蜿蜒于各大洋中,几乎彼此相连,全长6500km),均为浅源地震,未有大规模地震。
④大陆裂谷地震活动带(与上述3条相比,其规模最小,且不连续分布于大陆内部裂谷带,如东非裂谷带,红海裂谷带,贝加尔裂谷带),活动较弱,主要为浅源地震。
我国地震分布:我国处于阿尔卑斯——印度尼西亚地震带和环太平洋地震带中间,地震活动的强度和频度较高。
基本呈带状分布,可分为6条①青藏高原地震区②新疆——阿拉善地震区③华北地震区④华南地震区⑤台湾及东海地震区⑥南中国海地震区12.火山喷发方式1>按喷发途径分为①熔透式②裂隙式③中心式2>按喷发状态分为①宁静式②猛烈式③中间式13.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关系①侵入接触:又称热接触,是由炙热的岩浆侵入围岩后,冷凝成岩浆岩体而形成的一种接触关系。
特征为靠近岩浆岩体的围岩有接触变质现象,围岩岩体内有时可见岩浆岩体的小岩枝或岩脉侵入其中,岩浆岩体内有捕掳体,边缘有细粒矿物组成的冷凝边,这种接触关系反映出侵入岩体的形成时代晚于被倾入的围岩。
②沉积接触:又称冷接触,是岩浆冷凝形成岩浆岩体,经地壳上升并遭受风化剥蚀而出露地表后,其上在地壳下降时又沉积了新的岩层所形成的一种接触关系。
特征为上覆围岩和岩浆岩体接触处,无接触变质现象,他们的接触界面是一个风化剥蚀面,常残留有古风化壳或剥蚀痕迹,靠近岩浆岩体的上覆围岩中常含有岩浆岩被风化剥蚀形成的碎屑,岩体顶部的岩枝或岩脉有被围岩切割的现象,围岩的我层理与接触面往往平行。
沉积接触关系反映出倾入岩体形成的时间早于围岩。
③断层接触:是侵入岩体形成后,由于构造运动引起岩石断裂,位移导致侵入岩体为围岩的接触界面是断层面或断层带。
特征为接触面附近常有破碎和动力变质现象。